Ⅰ 作為世界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戛納電影節,其最高獎項是什麼
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39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
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部分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Ⅱ 三大藝術電影節以及它們的最高獎項是什麼
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康城國際電影節、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之一。
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
最高獎項為「金獅獎」。
Ⅲ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從1957年開始頒發,前身為「金鴨獎」,即「電影節大獎」,相當於奧斯卡方面的「最佳影片」。
由於戛納這座法國南部的濱海城市,在金銀兩色的沙灘上到處種植著高大挺拔的棕櫚樹,故金制棕櫚枝作為獎杯,因此稱做「金棕櫚獎」,從1946年第一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
金棕櫚獎與金獅獎、金熊獎並稱為電影節三大最高榮譽象徵。
(3)嘎納電影節獎項設置擴展閱讀:
金棕櫚的每一英寸都是高級珠寶創作匠心的具現。
葉柄末端呈小巧的心形,微風輕拂,輕柔的葉片隨之曳動,仿若倏忽間經久定格。
棕櫚葉由118克經「公平采礦」認證的18K黃金打造而成,置於祖母綠形切割的水晶底座之上。此臻美細節令每一個金棕櫚獎座都變得獨一無二,因為大自然母親從未創造過兩塊完全一樣的水晶。
五位工匠大師需花費不下40個小時的手工雕琢,方可打造出這座電影節最令人夢寐以求的臻寶傑作——金棕櫚獎座。
Ⅳ 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是什麼獎
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又名評委會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主要獎項,是僅次於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的三等獎,在世界影壇具有公認的權威性和巨大的影響力,是對世界傑出電影藝術家的表彰。
1951年至1966年,評審團特別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的二等獎。1967年,二等獎改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取消。1969年,增設評審團獎。20世紀90年代,評審團特別獎曾出現兩次。此外,1946年曾出現國際評審團獎。
評審團獎的華人獲獎情況
1、1993年(第46屆):侯孝賢《戲夢人生》
《戲夢人生》是一部記實性的電影,由侯孝賢執導,台灣布袋戲大師李天祿飾演本人。影片於1993年9月13日在加拿大上映。
影片以李天祿前半生的生活經歷為敘事主線,李老本人的口述回憶與拍攝重塑的場面相互穿梭交織,以李天祿的個體經歷呈現出台灣自清末至1945年日本投降五十年間的歷史風貌。
2、2005年(第58屆):王小帥《青紅》
《青紅》是由星美傳媒出品的一部劇情片,由王小帥執導,高圓圓、李濱、姚安濂、秦昊等主演。該片於2005年5月17日在法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一個發生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的故事,父親認定遷回上海才是唯一的幸福,於是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女兒,因此扼殺了青紅人生中最可貴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Ⅳ 2022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公布,都會有哪些作品獲獎
2022年度戛納電影節獲獎名單已經公布,其中獲獎的作品有《悲情三角》、《正午之星》、《親密》、《掮客》、《聖蛛》、《天堂來的男孩》、《母親憂郁的催眠曲》、《托里和洛奇塔》等等。戛納電影節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影響力,最有價值的一種獎項。同時戛納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電影節委員會首批成員 ,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三大國際電影節),其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
一、本年度戛納電影節獲獎的意義
對於這個獎項相信很多人並不是很陌生,如果拍攝的作品得了這個獎項,那麼對於這個作品來說無疑增加了最光輝的一環,因為這個獎項是最具有影響力最具有價值的,也就直接說明獲獎的作品得到了大眾的認可,符合主流。而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宗旨在於推動法國電影節發展,振興世界電影行業,為世界電影人提供國際舞台。戛納國際電影節在保有其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也一直在進步發展,致力於發現電影行業新人,為電影節創造一個交流與創作的平台。
Ⅵ 戛納電影節一共分為哪幾個單元
戛納電影節共分九個主要單元,
1. Compétition (In Competition) 主競賽單元
主競賽單元是戛納電影節的主要活動,在該環節展映的影片將角逐電影節各類獎項,其中的最高榮譽——金棕櫚獎(Palme d'Or, Golden Palm)能為獲獎影片帶來可觀的票房收入和全球關注及發行渠道。該單元一般只接受敘事類影片,不過偶爾也會有紀錄片闖入。
2. Hors Compétition (Out of Competition) 非競賽單元
非競賽單元嚴格來說並不是戛納電影節的正式組成部分,不過在電影節創辦之初,這個環節就一直存在。在該環節展映的影片多是未能達到參與競賽單元標准(meet the criteria for entering the competition)。
3. Un Certain Regard (A Certain Regard) 一種關注單元
一種關注單元創立於1978年,意在吸收一些難以歸類的小眾影片。該單元創立之初並未設立獎項,不過近幾年也開始頒發「一種關注」獎。
4. Cinéfondation 電影基金會單元
電影基金會單元在1998年成為戛納電影節的一部分,主要展映全球電影學院製作的中、短片。該單元有自己的評選委員會,並且會對該環節獲獎的前三名頒發現金獎勵。
5. Cannes Classics 戛納經典單元
戛納經典單元創立於2004年,主要是利用修復的膠卷放映一些經典影片,向全球電影發行公司、版權所有者、電影資料館,以及國家檔案庫的工作成果致敬。
6. Semaine Internationale de la Critique (SIC) (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國際影評人周
國際影評人周由法國影評人工會創立於1962年,是戛納電影節最古老的一個單元,主要關注電影界新人的作品。該單元主要包括14部由初次或二次製作電影的新人製作的故事片或短片角逐獎項,以及特別放映環節。參賽電影由影評人周提名的國際影評人小組選出,獲獎者會得到現金獎勵。
7. 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 (The Directors' Fortnight) 導演雙周
導演雙周由一群法國導演於1968年創立,目的是在不受政治、審查和精英主義影響下放映影片。
8. Marché Film (The Film Market) 電影市場
電影市場是電影節舉辦的終極目標,所有電影從業人員匯集一處,商談與電影有關的各種交易。
9. L'ACID (the Association Cinema Independent pour sa Diffusion) 獨立電影推廣協會
該環節由獨立電影推廣協會贊助,旨在為獨立電影尋找全球發行渠道。該環節被納入戛納電影節已超過16年,不過在最近幾年才得到電影節的官方認可。獨立電影推廣協會單元每年會放映9部尚未在全球發行過的故事影片。
Ⅶ 戛納電影節獎項分最佳主角和最佳配角嗎
戛納電影節獎項沒有最佳主角和最佳配角獎項。
與奧斯卡獎的設置區別在於:
第一、戛納的演員獎,無主角、配角之分。
第二、戛納的編劇獎,無原創、改編劇本之分。
1、金棕櫚獎
2、評委會大獎/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
3、評委會獎/評審團獎(Prix Jury)
4、最佳導演、影帝、影後、編劇獎
5、短片金棕櫚獎(Short Film Palme d'Or)
1、一種關注大獎(Prix Un Certain Regard)
2、電影基石獎(Cinéfondation prizes)
3、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
4、影評人協會獎,又稱「費比西獎」(FIPRESCI Prizes)
5、國際影評人周獎(International Critics' Week Prizes)
6、天主教人道獎(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7、同志棕櫚大獎,又稱「酷兒金棕櫚」(Queer Palm)
8、金眼睛獎,即最佳紀錄片獎。
9、金馬車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亦譯作坎城國際電影節,創立於1946年,是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最頂尖的國際電影節,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也稱世界三大國際電影節,最高獎是「金棕櫚獎」。
Ⅷ 戛納電影節的一種關注是什麼獎
「一種關注」單元1978年在戛納電影節正式啟動,主要關注國際新影人作品。本單元素以影片獨特的審美和新穎奇異的小眾風格聞名,最佳影片也一般會頒給不知名的導演。
2011年,第69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芬蘭導演尤霍·庫奧斯馬寧首部長片作品《奧利最開心的一天》當天獲頒「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獎。
2016年日本導演深田晃司新作《臨淵而立》(又名《小風琴》)獲得「一種關注」單元評委會獎,美國導演馬特·羅斯憑借《神奇隊長》獲得該單元最佳導演獎。
金棕櫚獎的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1955年,金棕櫚獎首次成為電影節的獎杯。1964年至1974年期間,金棕櫚獎又恢復「國際電影節大獎」的名稱。1975年開始,金棕櫚獎固定。1998年,瑞士珠寶商蕭邦(Chopard)對獎杯進行了現代化的修改,使之更加與時俱進,具有現代生氣。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棕櫚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一種關注
Ⅸ 戛納電影節幾年一次
戛納電影節一年一次。
戛納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辦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周左右。原來每年9月舉行,1951年起,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
金棕櫚獎是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創立於1957年,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的前身為金鴨獎,即國際電影節大獎,從1946年第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置。因其獎杯為金制棕櫚枝,故稱「金棕櫚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單元設置
戛納國際電影節分為「主競賽」、「一種關注」、「短片競賽」、「電影基石」、「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等單元。
有兩組評審團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由各國電影文化藝術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其中一名擔任評審團主席;非競賽單元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一種關注單元和導演雙周單元發掘了不少具有潛力和成就的導演。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戛納國際電影節
Ⅹ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什麼獎
戛納電影節的最高獎項是金棕櫚獎。
金棕櫚獎(Golden Palm Award)創立於1957年,每年頒發一次。金棕櫚獎與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均為電影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
金棕櫚獎是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影片獎,一般僅頒發給一部電影作品。
1993年,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獲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是華語電影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獲得金棕櫚獎。
獎項歷史
戛納國際電影節從1946年創立到1954年,最高獎項名為「國際電影節大獎」,獲得大獎的導演一般會收到當代藝術家打造的一份藝術品作為獎品。
1954年,電影節組委會邀請幾位珠寶設計師為電影節設計獎杯,要求主題要與戛納的自然環境相匹配。設計師呂茜埃娜·拉宗(Lucienne Lazon)從戛納海邊隨處可見的棕櫚樹獲得靈感設計出金棕櫚獎。同時棕櫚是戛納的象徵,非常符合宗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金棕櫚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