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威尼斯電影城子長

威尼斯電影城子長

發布時間:2022-08-05 12:24:05

⑴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介紹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它與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及德國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並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世界三大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即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在電影黃金年代(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電影節是諸多電影大師的搖籃。

⑵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基本介紹

義大利語:Mostra Internazionale d'Arte Cinematografica di Venezia
其他名稱: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時間:1932年
主辦單位:威尼斯藝術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20世紀60年代末,威尼斯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才恢復評獎。盡管如此,在此期間每年世界各國仍有很多優秀作品參展。
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組成部分。

⑶ 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

題目就是答案,《威尼斯的小艇》二三十英尺長,又窄又深,有點像獨木舟。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里的水蛇。

⑷ 威尼斯這座水上城市建立於什麼時候

威尼斯:建市時間 公元452年
威尼斯(Venice)是義大利東北部著名的旅遊與工業城市,也是威尼托地區的首府。
威尼斯曾經是威尼斯共和國的中心,被稱作「亞得里亞海明珠」,十字軍進行十字軍東征時也曾在這里集結,而且也是13世紀至17世紀末一個非常重要的商業藝術重鎮,堪稱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 威尼斯市區涵蓋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個島嶼和鄰近一個半島,更有117條水道縱橫交叉。這個鹹水潟湖分布在波河與皮亞韋河之間的海岸線。
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傾瀉著溫柔。其建築、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威尼斯因「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電影節之一的威尼斯電影節於每年的8月至9月間在此舉辦。

⑸ 威尼斯的資料

威尼斯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它既是旅遊勝地,又是義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環海,位於威納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實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只有西北角有一條4公里長的長堤,是1846年建造的鐵路橋,1932年又與之並列建造了公路橋,與大陸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藝術名城。全城有教堂、鍾樓、修道院、宮殿、博物館等藝術及歷史名勝450多處。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是繼佛羅倫薩和羅馬之後的第三個中心。威尼斯畫派作為後起之秀,在歐洲藝術中享有盛名,影響很大。代表人物如:喬爾喬涅、提香、丁托列托等。威尼斯在歌劇藝術發展上也做出過重要貢獻,威爾第創作的《茶花女》等世界著名歌劇就是在這里首演並獲得成功的。1932年,威尼斯又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是地中海的貿易中心,港口每年進出貨船達萬艘以上。其經濟以旅遊和服裝為基礎,料器和花邊是它的傳統行業。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城市。作為著名的旅遊城市,它的面積只有6. 9平方公里,居民只有10萬人左右,共有120座各式教堂,120座鍾樓,64座修道院,40多座宮殿,每年來此觀光旅遊的遊客達上千萬之多。

威尼斯古城興建於452年,當時,沿岸居民因逃避它族迫害,被迫遷網威尼斯湖中定居。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到14世紀末,它已發展成當時地中海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

威尼斯有一條長4公里、寬30~60米的主運河,與177條支流相通,全城由118個小島組成,城市裡共有2300多條水巷。威尼斯的房屋建造獨特,地基都淹沒在水中,象從水中鑽出的似的。在這座水上城市裡,汽車、摩托車、甚至自行車都是被禁止的,在路邊叉著「TAXI」的牌子,指的是汽艇,威尼斯的公共交通工具是公共汽船,而貢都拉則充當了自行車的地位。

當然,威尼斯也有它的憂慮,它正面臨這洪水的侵襲、地面下沉和環境污染等威脅,近年來曾發生聖馬可廣場被洪水所淹的現象。近年來,義大利政府和威尼斯政府採取了許多積極措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在呼籲拯救威尼斯。

歷史概況

威尼斯水城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可是,為什麼要把城市建在海上呢?據說,公元5世紀,為躲避亞洲游牧民族的入侵,沿海居民逃往海邊的小島和沼澤地,是為威尼斯的發端。威尼斯建在120個島上,全市靠400座石橋溝通,天哪!威尼斯在中世紀是海上強霸,是貿易大國,積累了大量財富,既是西方開向東方的門戶,也是東方通往西方的橋頭堡。一切的一切都離不開一個「水」字,一部一千五百年的興衰史從水裡向我們飄來。

威尼斯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它既是旅遊勝地,又是義大利的重要港口。威尼斯城四周環海,位於威納托省(Veneto)的威尼斯,其實包括了一百座大大小小的島嶼,只有西北角有一條4公里長的長堤,是1846年建造的鐵路橋,1932年又與之並列建造了公路橋,與大陸相通。

威尼斯是一座文化藝術名城。全城有教堂、鍾樓、修道院、宮殿、博物館等藝術及歷史名勝450多處。

交通工具

船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水城威尼斯要建地鐵,人們聽起來都覺得新鮮。好奇的同時,還產生了種種疑問:建地鐵會不會破壞威尼斯風景?是否會使威尼斯地面下沉的情況更嚴重?

威尼斯要建地鐵與目前該市最頭痛的兩個問題密切相關:一個是漲潮;一個是波浪。每年冬季是威尼斯漲潮最厲害的季節。往往在聖誕節前夕,各個商店都備好了聖誕商品,可是一漲潮,大水淹過了商店一層,使許多商品受損。所以,在威尼斯,幾乎所有人都住在二層樓以上。

與大水相比,波浪對威尼斯的威脅更大。威尼斯由大大小小100多個島組成,由354座橋相連,人們出門或以步當車,或以舟代步。規模各異的船隻穿梭於威尼斯大小水巷,其中有能載100多位乘客的公共汽艇,也有隻乘5至6人的小快艇,還有威尼斯特有的兩頭翹翹的單槳舟,這里叫「貢多拉」。為防止船隻行駛中掀起大浪,對建築物造成破壞,這里對於各種機動船隻的速度都有嚴格的限制。

另外,島上生活用品的價格越來越高,居民越來越少,這里幾乎成了一個旅遊接待城市。據統計,由於市中心房價越來越高,許多威尼斯市中心的居民都漸漸遷移到陸地上居住,目前島上只有7萬多居民。現在這里像一個特大的博物館,旅遊的人們大都是早上從附近的城市乘車趕到這里,參觀一天後,當晚就像落潮一樣各奔他方。

為解決這些問題,市長提出修建地鐵的設想。這樣,一大批來威尼斯的旅遊者可以通過地鐵進入威尼斯,而且也可以將日用品等物資從地鐵運輸進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減少船隻的流量,從而減少波浪的震動,以保證威尼斯少受波浪襲擊。

據負責地鐵設計工作的安布拉蒂娜工程師介紹,正在設計的地鐵是從威尼斯的空港馬可波羅機場到市中心,全長8公里,總投資約1.25億至1.5億歐元,預計工期為兩年。正式運營後,旅客在威尼斯機場下飛機後,乘坐地鐵只要9分鍾就到了市中心。這樣,遊客今後到威尼斯除了傳統的水路外,又多了一個選擇,可以乘地鐵登島。

2月的威尼斯還是冬天,少許有些寒意,但藍天碧水,晴空萬里,完全沒有陰霾的感覺。與往日船聲燈影里安靜的威尼斯不同,這些日子,遠遠就能聽到人們噠噠的腳步聲和愉悅的笑聲。膚色不同、語言各異的人們此時都腳步匆匆,奔向同一個目的地——世界著名的威尼斯聖·馬可廣場,一年一度的「水城」狂歡節正在那裡達到高潮。

五彩繽紛的面具

記者能趕上這趟熱鬧,完全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不過一入威尼斯的水巷,一看滿眼色彩斑斕的面具,大概沒有誰不會被狂歡中的水城吸引。各色各樣的面具是威尼斯狂歡節的一大特點,在中國人看來它們有點像京劇臉譜。滿大街都是勾著臉的人在又唱又跳,好像上演大戲,這就是威尼斯狂歡節給記者的印象。威尼斯大街小巷有數不清的面具店,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收集著時髦的斗篷,有的專賣高頂硬帽,還有的現場展示面具的製作工藝。「面具」可以簡單到直接畫在臉上,也可以經過復雜的程序,用紙漿、布料、瓷器、玻璃甚至塑料等等製成,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誇張、華麗、戲劇化,看得你眼花繚亂、不知身在何處。

據說,威尼斯狂歡節起源於公元11世紀,到18世紀時已成為歐洲最著名的狂歡節,由於王孫貴族紛至沓來又不想暴露身份,戴面具和喬裝改扮就成了一直延續的傳統。有面具和一身戲裝的遮扮,人們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肆無忌憚地狂歡。

風俗文化

前來參觀狂歡節的人們穿小巷,過小橋,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聖·馬可廣場。這里成了面具與服飾的展示會,不少人從頭到腳都模仿1 7世紀的貴族,有的扮成電影中的角色。

中午12時,偌大的聖·馬可廣場被上萬名前來狂歡的人擠得水泄不通,身著古代服飾的儀仗隊來到大公府門前,一些人裝扮成古代威尼斯達官顯貴登上主席台,聖·馬可教堂的鍾聲齊鳴,主持人宣布威尼斯狂歡節正式開始,廣場上響起雷鳴般的掌聲。這時,位於廣場中央一側的100米高的鍾樓上,世界女子擊劍金牌得主、義大利擊劍運動員弗里達扮成天使,銀裝素裹,揮動著翅膀,徐徐從天而降,給人們帶來美好的祝願。

與巴西狂歡節及義大利其它地方的狂歡節相比,威尼斯的狂歡節獨具特色,給人的感覺是歡而不狂,人們更傾向於享受放鬆愉悅的生活。記者在聖·馬可廣場周圍看到數百名在現場給遊人畫臉譜的年輕人,他們中有不少是從外地趕來的藝術系學生,趁著節日賺點小錢。不少遊客和當地人坐在這些畫家提供的小板凳上,曬著太陽,閉目養神,花上5個歐元,只需幾分鍾,就可讓自己面目全非,合格地融入狂歡的人群,既經濟又實用。一對義大利青年男女別出心裁,在每人的臉上分別畫了半顆心,然後熱吻在一起,兩顆心緊貼在一起,變成了一顆心。

經過喬裝打扮的人們在廣場上漫步遊逛,吸引著往來者的視線,讓人們拍照留念。一位義大利婦女身著18世紀的服裝,手中拿把扇子。她告訴記者,她是威尼斯本島人,這套服裝她已經用了好幾年了,價格是2000歐元左右。這些人大部分都跟演員一樣,根據不同的著裝,進入不同的角色。在外人看來他們可是相當的神秘,一般都不開口講話,你只能看到他們未被遮住的眼睛,連真實性別都難以分辨。

風景名勝

威尼斯值得一提的是她獨特的臉譜藝術和水晶加工工藝。這里做的臉譜個個手工精湛,幾乎每個到威尼斯的遊客都要帶回個臉譜作為紀念。說起威尼斯的水晶加工業也聞名世界,但我們去過的水晶工廠大多是手工作坊,導游帶我們穿過水城迂迴曲折的小巷,才能進入工廠,裡面古老的機械加工設備和當眾生產工藝品的工藝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乘著威尼斯特有的「TAXI」———「貢多拉」在古老的手風琴和其他樂器的悠揚音樂聲中穿行於古色古香的古老水網中,實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廣場享受一次絕對正宗的義大利快餐,來份義大利面條或者來一份比薩餅和義大利啤酒,會更加令你陶醉。如果有機會,我會再來義大利,再來水城威尼斯,感受她的美麗、溫馨和浪漫。

個性威尼斯

邢世嘉

威尼斯果然是一座極富個性的城市。整座城市都浸泡在海水之中,除建築物和廣場之外,幾乎看不到陸地。沒有汽車,沒有馬路,沒有紅綠燈,有的只是運河,只是水道,只是拱橋;運河就是大馬路,水巷就是小街道,客船就是公交車,汽艇就是計程車,新月般的「貢多拉」就是自行車。這里有的,其它城市絕對沒有;這里沒有的,恰是其它城市的構成要素(汽車)。

不知是建築先將海水分割成條條,還是海水先把陸地肢解成塊塊。總之,在整座城市裡,條條是水,塊塊是房。溝通條塊的是數不清的船、艇、舟,還有387座橋。什麼樣的車在這里也沒有容身之地,沒有用武之地。就是義大利總統、羅馬教皇,或者菲亞特的老闆來到這里也得放下架子,以步代車或者以船代步。

在這座城市裡,最壯觀的是水道里那一排排、一簇簇的木樁。這些無以數計的木樁就在樓房前後、水道兩邊有序或無序地排列著,構成了一道特別的風景。這些木樁不是道具,更不是虛設的城市背景,它們的作用恰如停車場,恰如車庫,是船、艇、舟固定的泊位。威尼斯人每家每戶有用途不同的艇或舟(貢多拉)。不過,這些交通工具不像汽車需要庫房,主人休息時只需用一條鏈鎖將其鎖在家門口的木樁上就行。更有意思的是,木樁上那些紅白相間或藍白相間的條紋。這條紋是一種標志,紅白相間的標志著公有,藍白相間的標志著私有。你可憑借這一標志,判別木樁所對應的房子和船舟的權屬關系。當然,也有沒塗色條的木樁,那一定是公共場所的泊位了。如聖馬可廣場、里亞爾多橋這些地方的泊位安插的就是木紋斑斑、原始而粗糙的木樁。

如果說威尼斯是一首古老的詩,那麼這些木樁就該是驚嘆於這美好意境的感嘆號了。

在這個沒有汽車的城市逛街,你當然不用擔心被車撞,但「水禍」卻離你只有一步之遙。除大運河兩邊有較寬闊的人行道以外,其它的水道兩側只有沿屋基的一小綹平台,而這些平台又是沒有欄桿的,有的地方還布滿了苔蘚。水面與平台就差那麼幾厘米,一有風吹來,或傍晚潮汐來臨時,平台就免不了被涌來的海水所淹沒。所以在這里行走,我總是提心吊膽,又怕濕鞋,又怕掉進水裡。

威尼斯的水巷千曲百折、縱橫交錯,像綠色水帶編織的網。不熟悉這個網的人,走進去容易,但要走出來,難免是要費一番周折的。有一次,我從聖馬可廣場的鍾樓拱門進入馬爾扎雷商業街,在威尼斯人所稱的「商道」上漫步。不知不覺就走進了水巷深處,迷失了方向。到處亂串一陣,又恍若走進了迷宮:處處是一樣的水道,處處是一樣的房子,處處是一樣的拱橋。我無法判斷所處的方位,無法找到返回的路徑。更令人頭痛的是這里的路名千奇百怪,使你沒法用英語或義大利語問路。比如他們把大街道叫「路旮」,把窄小的街巷叫「卡里」,把水道與牆壁之間的人行道(平台)叫「基道」,兩旁開有各式店鋪的街道叫「商道」,小水道旁的路道叫「溪道」,水道填成的街道叫「陸溪道」,廣場叫「地場」,院落叫「院場」,水道叫「街道」……這些只有威尼斯人自己才能理解的地名,我想問路卻是說不清道不明,即使人家告訴我,我也會感到莫名其妙不知所雲。在無法尋求幫助的境況下,一切只能靠直覺判斷方向。

不知又穿過了多少似曾相識的「卡里」、「基道」、「溪道」和拱橋之後,眼前突然出現一片豁亮———阿彌陀佛,我終於回到了聖馬可廣場。不,是聖馬可「地場」。

⑹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在哪裡舉行的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或稱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 利多島 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 。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是威尼斯電影節的具體舉辦地。 利多島是約12公里長的細長小島,橫貫威尼斯的東南。 這個島是聞名國際性的療養勝地。在利多島的沙灘上,建有電影《威尼斯之死》鏡頭中的小屋,可供遊人休息。島上有很多沙灘屬於私人所有,在該島的東側,也有政府經營的海水浴場。島上有一處娛樂場(Casino MuniciPale),品位高雅,每年4月至9月營業。娛樂場有賭場、餐館、夜總會、劇場等,為來島上度假的遊人提供服務。
威尼斯利多島啊,一個島怎麼寫?這沒法再具體了。

⑺ 子長威尼斯電影院2月26號播放什麼電影

復興路與西寺路交叉口 中環廣場7樓

⑻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華語片

威尼斯電影節獲獎華語片回溯

1、《悲情城市》(1989年金獅獎)
侯孝賢的這部帶有史詩氣質的影片是開啟華人沖擊金獅獎第一波的電影,它也是公認的侯孝賢長鏡頭美學風格成熟至大成的電影。直接帶動了張藝謀、陳凱歌、楊德昌、王家衛、蔡明亮等人在威尼斯和戛納電影節的亮相。

2、《秋菊打官司》(1992年金獅獎)
《秋菊打官司》張藝謀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大量鏡頭的構圖干凈不規則,用光自然真實,很有生活氣息。張藝謀在本片中又一次展現了他那獨特的視覺風格,給世界影壇以沖擊,同時傳達出一種力量感。
張藝謀的這次摘取金獅,是內地影壇有史以來拿到的最有分量的電影節大獎,實在是大大振奮了當時內地電影圈的信心。

3、《愛情萬歲》(1994年金獅獎)

蔡明亮彷彿橫空出世一般,他不僅在中國台灣獨樹一幟,就是放眼世界影壇,也是難得的異數。《愛情萬歲》,九十分鍾的片長,不到十句對白,卻很飽滿地描繪出了都市人們交流之間的困惑和個人的精神危機、孤獨與恐慌。

4、《一個都不能少》(1999年金獅獎)
平淡的故事卻折射出復雜的人性考量和生活,這都非常符合威尼斯電影節一直標榜的「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的宗旨,所以老謀子再擒金獅也不奇怪。

5、《三峽好人》(2006年金獅獎)
這是華語片在威尼斯沉寂6年後的一聲號角,也是世界影壇對於賈樟柯完成「故鄉三部曲」和《世界》後的肯定。

6、《色戒》(2007年金獅獎)
李安的真正實力到了《色戒》徹底的爆發了出來,不僅憑借精湛的戲劇功底和人文探索精神徹底把改編電影提升到了原著水準之上,同時還捧出了新的演技女神湯唯。

7、《桃姐》(2011年最佳女演員銀獅獎)
《桃姐》在威尼斯電影節上的被肯定其實分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許鞍華導演多年以來固守獨具特色的個人化表達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對葉德嫻精湛的演技和幾十年演藝生涯的褒獎。

文章來源:和訊網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威尼斯電影城子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院會計如何做合並報表 瀏覽:908
電影男主角是個攝影師女主警 瀏覽:466
2015八到12月電影 瀏覽:427
恐怖變異人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54
成龍大哥拍的最新電影片 瀏覽:185
關於西藏動畫電影 瀏覽:305
韓國影片中的電影字幕如何翻譯 瀏覽:167
金融電影電視推薦 瀏覽:247
1905電影如何轉格式 瀏覽:671
英男是日本什麼電影 瀏覽:350
類似愛情電影上映 瀏覽:226
多a夢哆大電影大全 瀏覽:584
好看的大俠電影推薦 瀏覽:740
國內搞笑電影推薦 瀏覽:998
15電影網電影城宅男 瀏覽:456
有關音樂與愛情的電影 瀏覽:167
印度電影主角勇者 瀏覽:634
電影院基金 瀏覽:924
蘇州大光明電影 瀏覽:242
淺淺電影網 瀏覽: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