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內卷指的是什麼呢
內卷指的是激烈的內部競爭。
內卷原本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當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的學生用內卷來代指非理性的內部競爭。
內卷用簡單的例子來講大致就是:所有人都在電影院看電影,但是有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了起來,後面的人因為前面的人擋到了自己,於是後面的人都站了起來,只有第一排的人在坐著。
孩子們上學,班裡面有一個學生報了補習班,逼得大家都去報了,但是結果就是大家成績和名次都沒有什麼改變,而補習班卻賺了錢。
這大致就是說,電影院的第一排的人是受益者,補習班的是受益者,而其中的人都是在惡性競爭。第一排的觀眾會告訴你,並不是運氣好買了第一排,而是因為我努力,而你不如我努力,所以你就要站起來。
但是時間長了,大家都忘記了一個道理,如果第一排的不站起來,不打破原來的規則,那麼,看電影的位置其實就是在中間,而中間的位置才是大家努力換來的結果。
內卷火起來的來源
內卷這個詞是從高校裡面傳出來的,在2020年的下半年,有幾張圖刷爆了網路,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就被稱作是「卷王」,「內卷」這個詞就流行了起來,這些都是非理性的競爭。
剛開始「內卷」這個詞是從大學生群體中「出圈」的,之後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就好比在學校,老師要求論文五千字,不少同學寫了一萬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但是最終的獲優比例並未改變。
如果大家一開始沒有人超要求完成,那其他的人也不用超要求完成,一旦別人超要求完成了,而你還是遵循老師的標准,似乎就有點消極對待,但是其實改變這個規則的就是第一批超要求完成的學生。
『貳』 內卷嚴重是什麼意思
內卷嚴重用通俗的方式來解釋就是內部競爭非常激烈。舉個例子:當你在電影院觀影,一個人為了更好地看到電影先站起來看了,其他被擋住的人不得已也跟著站起來,最後大家都站起來了,只有買在第一排的人才能坐著看電影。
內卷化的定義
所謂內卷化,指一種社會某一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之後,這種形式便停滯不前,難以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從而把自我鎖死在低水平狀態上,周而復始地循環。
這也是個網路流行詞,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也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內卷這個詞語第一次出現,是在一篇分析清朝經濟的文章中。學者們針對清朝沒有發生革命的現象,提出了內卷化的概念。
『叄』 「電影院效應」的職場啟示,你知道哪些
「電影院效應」在不同的時代被賦予的意思不盡相同,對職場也都有著不同的影響和啟發,今天小凡就幫大家梳理電影院效應的兩種釋義
一、內卷提到「電影院效應」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內卷」:
當你在電影院看電影,前排有人站起來,如果不想被遮擋,你只能同樣站起來才能看到屏幕,最終導致整個電影院的觀眾不得不全部起立看電影。
這樣的舉例是解釋一種過度競爭的狀態,一夜之間,好像所有的行業現象都能用「內卷」一詞解釋:
孩子整日奔波在各種輔導班之間可以怨內卷;社畜不得不加班可以怨內卷,就連家長群不得不附和某些家長的奇葩發言還能怨在內卷的頭上。
『肆』 能不能直白簡單解釋一下什麼叫內卷
「內卷」原來是一個非常爛的翻譯,如今變成了網路流行語。這個詞原本並不是真正的中文,而是一個來源於英文的「直譯詞」。從翻譯學的角度來講,這個翻譯是非常糟糕的。有故作高深的「學術排它性」,目的就是為了讓外行看不懂。
國內最早用「內卷」這個詞的專家,是 社會 學的學者,採用這個翻譯,有故意採用學術詞彙翻譯的嫌疑。也許這么翻譯的人,他自己也不知道應該要如何翻譯這個詞,所以隨便找了兩個直譯漢字,作為它的中文翻譯。
「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 」他的反義詞高中生都懂:「evolution」也就是「進化」,如果把這個單詞的首字母大寫「Evolution」就是著名的《進化論》。因此,involution作為evolution的反義詞,在生物學上的定義是退化。
這時也許有人就會提出疑問,為什麼這個詞後來又被翻譯成「內卷」了呢?
還是從進化這個詞去理解,進化(evolution)的過程,是適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優勢個體,像龍卷風一樣不斷地旋轉收割其他弱勢群體,壯大自己。
內卷(involution)的過程則是進化進入後期階段的必然產物。相當於自然環境中已經沒有弱勢群體了。如果我們把弱勢群體比作羊,強勢群體比作狼。羊已經被吃光了,剩下的狼想要活下來,沒有辦法去吃羊,那就只能自相殘殺,狼吃狼。能夠活下來的狼,雖然是強中之強,但是對於狼群種族而言,卻是在自我消耗,不斷退化。
但是,這個詞在翻譯的時候,in-作為否定詞前綴,被錯誤翻譯成「進入」,volution意思是「漩渦」,於是在中文中就被錯誤的翻譯成了「內卷」。
不過在教育上,「內卷」這個詞還是比較形象的:
在我們國家教育發展的早期,每個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來說比較均衡。學校里有天然的強者和天然的弱者,所以,教育選拔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模式。這種模式符合「 社會 達爾文進化論」,選拔出來的高智商、勤奮努力的個體,組成的 社會 的精英力量。
後來各個地區出現了貧富差距, 社會 精英不斷向沿海城市,省會城市,以及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城市聚集。精英的後代都是「狼」,在這些城市中,羊卻很少,教育資源也不夠承載那麼多的狼崽。這時,在這些大城市,就出現了狼淘汰狼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內卷」的情況。
例舉一個簡單的數據大家都會明白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地方,初中的內卷非常嚴重,競爭下沉到中考,中考錄取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會被淘汰。所以,在這些地區教育表現出來的現象是「內卷」。
與之相反的一個現象叫做「縣中塌陷」,在很多縣城地區,由於強者都往大城市流動了,留下來的弱者反而競爭不那麼激烈,中考錄取率在某些縣城甚至突破了80%。以前考不上高中的那些人在縣城裡面能夠考得上高中,但是他們的成績差智商水平達不到高考的要求,所以拖累了縣級中學的教學業績,縣級中學就表現為「縣中塌陷」,即縣級中學教育水平塌陷。
那麼問題來了,在大城市裡,被中考淘汰掉的那50%的學生裡面,都是很差的學生嗎?並不一定。他們中的前40%實際上是因為這種「內卷」現象被犧牲掉了。以他們的智商和學習能力,如果放在很多縣城裡,是可以上得了高中的。他們去參加高考,大概率可以考上一個專科院校,甚至是二本院校。
中國的基礎教育內卷到什麼程度?在中國高考中被淘汰掉的學生,放到國外去隨便秒殺那些歐美學生,輕輕鬆鬆都能夠考上大學,畢業以後也會做的那些白人精英才能夠做的工作。
我舉一個例子,初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學弟在初二的時候跟著父母移民到義大利了。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小縣城,教育水平並不高,但是他的學習成績還是特別的差,年段倒數,按照他的水平根本沒有機會考上高中。
結果他到了義大利之後,經過了兩年的適應期,混得如魚得水,不僅在學校裡面成績優異,最後考入了大學,拿到了研究生學歷,現在在義大利做金融交易員,相當於進入了義大利的華爾街。如果換做是在國內生活,也許他正在工廠打工,或者是正在街上送外賣。
所以,我們中國的孩子在中國的 社會 裡面是存在著內耗的,是存在著被浪費的情況的。在中國的中高考被淘汰掉的學生,放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容易成為高端精英。但是,他們在國內有可能只是做著非常簡單的體力勞動,因為教育和 社會 的內卷,沒有上升的空間。
比起「教育內卷」,中國的「 社會 內卷」更加的殘酷。以「內卷」最為嚴重的北京和上海為例,很多985、211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在其他小城市可能會有非常好的工作,能夠擁有自己的家庭。但是,在北京和上海,買不起房子,拿不到戶口,最終甚至連配偶都不會有,「 社會 內卷」剝奪了他們的生殖權利。沒有後代,他們的人生就被 社會 化內卷消耗掉了。
內卷就像大家都在影劇院裡面看電影,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後排的人看不見了,就只好跟著站起來,最後一個接一個的,大家全部都站起來看電影了。看的還是同樣的電影,可是每個人卻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從原來舒舒服服地坐著,變成辛辛苦苦地站著。
承受內卷的痛苦都是選擇的結果,如果要避免內卷對自己產生傷害,只有兩種方式:要麼選擇逃離北上廣,到自己的能力更具備優勢的中小城市中去生活。要麼就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在 社會 內卷化的競爭之中,努力生存下來。
明明所有人坐著看電影很舒服,偏偏有人站起來,然後站起來看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大家都不得已只能站起來看電影!
無法向上突破,被迫向下兼容
網上公布「葵花寶典」秘籍,你不自宮別人練了就滅你,人人自宮練秘籍以求自保,最終人們又回到一個起跑線,而且沒有男人了。
以上就是內卷的奧義。
如同你這個問題剛剛提出來,許多高人都進行了解答而且是那樣精準,竟然令我連補充的機會都沒有 這就是內卷[我想靜靜]
內卷,就是形容一個事兒發展到頭了,就是你用十倍的努力才能換來以前的一分收獲,就是內部競爭太激烈,導致誰也得不到好!!
簡單來說,就是你越是努力工作,你老闆的馬子就越靚。
而你忘記了,這些增值是你們勞動得來的啊,為什麼連個普通女朋友都找不到。
原來老闆投資100萬開了家小工廠,有四個員工,每周五天,每天6個小時工作,公司凈利潤50萬,四員工一人5萬,老闆30萬。
有一天老闆為了「獎勵勤勞的員工」,設立了一個五萬年終獎,四個小年輕也沒家庭負擔,精力也足,身體也好,為了收入翻番,有人開始每天7小時,然後有人8個小時... 最終人均996,甚至頻繁加班。結果現在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快翻了一番,收入不知道怎麼樣,公司利潤倒是被你們翻了番成了100萬,老闆只花了5萬成本就凈掙多了45萬,他不用增加資本,收入從30萬變成了75萬,立馬把5系換成了7系,說「小夥子們好好乾,996是你們的福報!」
甚至呢,原本年紀大了,只掙5萬也挺滿足的「人才」們,反手就被被輸送給了 社會 。
還有呢,因為你們的產品大幅降價,導致越來越多的公司工廠老闆開始對員工要求:「不努力工作的不是我的兄弟。」於是乎,這個行業進入了內卷時代,工資沒漲,但工作強度可能已經翻番了。
資本家呢?只花了五萬,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大發展。
不過客觀點說,這樣也才使得我們中國工廠的產品有了強大的競爭力,國內經濟能夠兩位數高速平穩地發展了好長時間。
國人的勤奮和上進是優點,但卻產生了壞的一面,被資本利用了。
說句不好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文明發展的階段逃不過擴張,不論什麼形式,你以為別人美國 真的會相信這只笑眯眯的兔子不會吃人?而我們現在的產業擴張說的好聽叫和平發展,市場下自由競爭,可實際上不就是在搶老美的飯碗和地位么?因為美國人相對懶,而且人均小資情調,你不給加班費我就不加班,再逼就SORRY I QUIT,所以真的放開市場下自由競爭美國資本家根本沒得贏,這也就是我們過去40年發展的外因。但美國畢竟保持了大幅的技術和地位,話語權領先,美國人必定要打好這張牌,維持差距,看他們對華為是怎麼做的就明白了,華為是國內產業升級的開拓者,也是發展的里程碑,我們大概率要經歷 歷史 。
說白了就是:一個活計,甲說我300能幹好,乙說我280就行,丙說:老闆,他們都是想騙你,我只要100就行!
老闆說:我C,你們這幫窮鱉S,原來以前都是騙我錢,我TM現在就出50!
惡意無序窩里斗的短視競爭。明知不對,均無力扭轉。
兩個字:內耗。
三個字:窩里斗。
四個字:僧多粥少。
例一:做手機。市場就那麼大,生產商要贏得市場競爭就必須不斷加大投入,可市場消費能力沒有增長,最終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加大的投入就這樣消耗掉了。
例二:教育。一所學校只有100個學位,卻有1000個學生報考,如果這1000個學生都只是接受學校教育倒也沒什麼問題,架不住有的學生為了贏得競爭就補課,其他學生見了也不甘示弱,最終大家都成倍地增加了教育投入。然而,只有100個學生進入了這所學校,追加的教育投入基本上就是消耗、浪費掉了。
內卷就是供求失衡, 社會 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導致惡性競爭,資源近乎無意義地消耗掉了。
全班有60個學生,重點的名額只有一個,名額本應該是第一名小A的,第二名小B覺得自己努力一點就有機會,於是各種補課,第一名小A覺得我也要補課,不能讓第二名超過,於是全班紛紛效仿,結果是,名額還是只有一個,還是小A上了重點,全班同學都過的非常辛苦,家長也跟著操碎了心,最後結果並沒有改變。後來全市全省全國的同學也跟著玩命補課了……
『伍』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是什麼意思,隨著網路的發達,很多人都喜歡上用流行詞,現在也越來越多的網路流行詞的出現,接下來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內卷是什麼意思的相關內容,希望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內卷化」是近幾年來中文網路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一般用於形容某個領域中發生了過度的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互相傾軋、內耗的狀態。
內卷,英文叫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
哪些情況是內卷
1、無意義的精益求精是內卷;
2、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是內卷;
3、為了免責,被動地應付工作是內卷;
4、與預期目標嚴重偏離的工作也是內卷;
5、低水平的模仿和復制是典型的內卷;
6、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是制度性的內卷;
7、在同一個問題上無休止地挖掘、研究同樣是內卷。
內卷和內耗的區別
1、內卷就是向「內」演化,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復雜,其實都是幾個固定模式的重復,沒有能跳出模式的創造力。簡單說,內卷是低水平的復雜化;
2、內卷不是內耗,並不一定會降低生活水平。陷入內卷的人很可能樂在其中;
3、內耗是迫在眉睫的危機,內卷是更長期的憂患。
如何規避內卷
內卷告訴我們,表面的精細、復雜、講究不等於高級,更不等於先進。只有站在更高層次上的不斷向外突破、創新和創造,才能不讓那種精緻的、繁復的、看起來特別敬業的內卷化狀態困擾我們,才能回歸到向上勃發的`新常態上來。
明白了內卷的含義,大家便可以有意識地避免陷入內卷,減少內卷造成的浪費和傷害。無論是決策者還是執行者,做事之前都要判斷一下,盡可能避免內卷。
內卷,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激烈的內部競爭。內卷原本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當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的學生用內卷來代指非理性的內部競爭。
內卷用簡單的例子來講大致就是:所有人都在電影院看電影,但是有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了起來,後面的人因為前面的人擋到了自己,於是後面的人都站了起來,只有第一排的人在坐著。孩子們上學,班裡面有一個學生報了補習班,逼得大家都去報了,但是結果就是大家成績和名次都沒有什麼改變,而補習班卻賺了錢。
這大致就是說,電影院的第一排的人是受益者,補習班的是受益者,而其中的人都是在惡性競爭。第一排的觀眾會告訴你,並不是運氣好買了第一排,而是因為我努力,而你不如我努力,所以你就要站起來。但是時間長了,大家都忘記了一個道理,如果第一排的不站起來,不打破原來的規則,那麼,看電影的位置其實就是在中間,而中間的位置才是大家努力換來的結果。
內卷這個詞是怎麼來的怎麼火起來的
內卷這個詞是從高校裡面傳出來的,在2020年的下半年,有幾張圖刷爆了網路,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就被稱作是「卷王」,「內卷」這個詞就流行了起來,這些都是非理性的競爭。
剛開始「內卷」這個詞是從大學生群體中「出圈」的,之後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就好比在學校,老師要求論文五千字,不少同學寫了一萬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但是最終的獲優比例並未改變。如果大家一開始沒有人超要求完成,那其他的人也不用超要求完成,一旦別人超要求完成了,而你還是遵循老師的標准,似乎就有點消極對待,但是其實改變這個規則的就是第一批超要求完成的學生。
『陸』 內卷是什麼意思網路上的解釋不是很好懂
內卷其實是個社會學名詞,現在成為一個網路熱詞了。就是大家都在努力,你不努力的話只能被別人碾壓,所以只有一直較勁,最終互相傾軋,但實際上並沒有獲得更多的利益。有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大家在一個球場看球賽,一開始大家都是坐著的,可是中間某個精彩瞬間,引得部分人站了起來,他們一站起來,坐他們身後的人就看不見了,不得不也站起來,結果最後大家都站了起來,而這個時候,每個人的視野與開始坐著時的視野是一樣的,他們的獲得並沒有增加,但是付出的成本增大了太多:他們都不得不站著。這就是內卷,最後的獲得並沒有增加。正如那些拚命上補習班的孩子們也並沒有因此獲得更多的優質機會,但是卻不得不加入這場無謂的付出大戰,因為不這樣,他們會失去現有的機會。結果是,除了培訓機構獲益之外,家長和孩子們有可能只有付出,沒有收獲。
我認為作為普通人,很難做到改變社會內卷現狀,但可以做到的,是改變自己,不讓自己人從眾。
首先,第一個是明確目標,儲備知識
比如你可以找一張紙,在紙上寫下:
你的興趣愛好,想到的可以都寫上;有哪些工作是我可以無師自通,學起來得心應手,干起來樂在其中的?拋開現實經濟的壓力,如果我自己擁有足夠的能力,勝任所有的事情,我到底想過什麼樣的生活?到底想在哪裡工作?到底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在以上梳理出來的我的初步目標中,有哪些是當今社會最需要的,未來最有前景的?你現在擁有的資源,可以是人脈,可以是朋友給到的支持,也可以是你自己積累下的東西。
圍繞目標,建立知識儲備,以職場的需求出發,有針對性地撰寫簡歷,堅持投遞,總有希望開花結果!
其次是放寬標准,習慣焦慮
在選擇就業方向的時候,需要有更多的靈活性,不能一味的去盲從,不能一味的去追求跟自己的專業非常符合的行業或者是工作崗位。把就業標准放寬,把目光從一線城市轉向中西部城市,從熱門崗位轉向一些冷門崗位,那麼就業的選擇將更多。
最後是打破「行規」,尋找合夥式就業機會
現在有很多公司逐漸在從僱傭式就業向合夥式就業轉化,所謂的僱傭制就是員工給老闆幹活,老闆給員工報酬;而尋伙科技的找合夥就是指公司與員工之間是一種合夥模式,員工從「打工仔」變為「合夥人」,公司給員工不僅提供正常的薪酬福利,也同時提供實惠的、看得見摸得著的長期激勵(如股票期權、虛擬股票、現金計劃、福利計劃等形式),對於個人的發展和職場的歷練很有好處。
『柒』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的意思如下:
內卷,用通俗的話來講,就是激烈的內部競爭。內卷原本是一個社會學術語,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當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的學生用內卷來代指非理性的內部競爭。
例如:所有人都在電影院看電影,但是有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了起來,後面的人因為前面的人擋到了自己,於是後面的人都站了起來,只有第一排的人在坐著。孩子們上學,班裡面有一個學生報了補習班,逼得大家都去報了,但是結果就是大家成績和名次都沒有什麼改變,而補習班卻賺了錢。
內卷簡介:
內卷,網路流行語,原指一類文化模式達到了某種最終的形態以後,既沒有辦法穩定下來,也沒有辦法轉變為新的形態,而只能不斷地在內部變得更加復雜的現象 。經網路流傳,很多高等學校學生用其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被自願」競爭。
現指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內卷
『捌』 能不能直白簡單解釋一下什麼叫內卷
「內卷」原來是一個非常爛的翻譯,如今變成了網路流行語。這個詞原本並不是真正的中文,而是一個來源於英文的「直譯詞」。從翻譯學的角度來講,這個翻譯是非常糟糕的。有故作高深的「學術排它性」,目的就是為了讓外行看不懂。
國內最早用「內卷」這個詞的專家,是 社會 學的學者,採用這個翻譯,有故意採用學術詞彙翻譯的嫌疑。也許這么翻譯的人,他自己也不知道應該要如何翻譯這個詞,所以隨便找了兩個直譯漢字,作為它的中文翻譯。
「內卷」的英文單詞是「involution 」他的反義詞高中生都懂:「evolution」也就是「進化」,如果把這個單詞的首字母大寫「Evolution」就是著名的《進化論》。因此,involution作為evolution的反義詞,在生物學上的定義是退化。
這時也許有人就會提出疑問,為什麼這個詞後來又被翻譯成「內卷」了呢?
還是從進化這個詞去理解,進化(evolution)的過程,是適者生存。在自然界中的優勢個體,像龍卷風一樣不斷地旋轉收割其他弱勢群體,壯大自己。
內卷(involution)的過程則是進化進入後期階段的必然產物。相當於自然環境中已經沒有弱勢群體了。如果我們把弱勢群體比作羊,強勢群體比作狼。羊已經被吃光了,剩下的狼想要活下來,沒有辦法去吃羊,那就只能自相殘殺,狼吃狼。能夠活下來的狼,雖然是強中之強,但是對於狼群種族而言,卻是在自我消耗,不斷退化。
但是,這個詞在翻譯的時候,in-作為否定詞前綴,被錯誤翻譯成「進入」,volution意思是「漩渦」,於是在中文中就被錯誤的翻譯成了「內卷」。
不過在教育上,「內卷」這個詞還是比較形象的:
在我們國家教育發展的早期,每個地區的教育水平相對來說比較均衡。學校里有天然的強者和天然的弱者,所以,教育選拔是一種優勝劣汰的模式。這種模式符合「 社會 達爾文進化論」,選拔出來的高智商、勤奮努力的個體,組成的 社會 的精英力量。
後來各個地區出現了貧富差距, 社會 精英不斷向沿海城市,省會城市,以及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城市聚集。精英的後代都是「狼」,在這些城市中,羊卻很少,教育資源也不夠承載那麼多的狼崽。這時,在這些大城市,就出現了狼淘汰狼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內卷」的情況。
例舉一個簡單的數據大家都會明白了: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地方,初中的內卷非常嚴重,競爭下沉到中考,中考錄取率一直維持在50%左右,有將近一半的孩子會被淘汰。所以,在這些地區教育表現出來的現象是「內卷」。
與之相反的一個現象叫做「縣中塌陷」,在很多縣城地區,由於強者都往大城市流動了,留下來的弱者反而競爭不那麼激烈,中考錄取率在某些縣城甚至突破了80%。以前考不上高中的那些人在縣城裡面能夠考得上高中,但是他們的成績差智商水平達不到高考的要求,所以拖累了縣級中學的教學業績,縣級中學就表現為「縣中塌陷」,即縣級中學教育水平塌陷。
那麼問題來了,在大城市裡,被中考淘汰掉的那50%的學生裡面,都是很差的學生嗎?並不一定。他們中的前40%實際上是因為這種「內卷」現象被犧牲掉了。以他們的智商和學習能力,如果放在很多縣城裡,是可以上得了高中的。他們去參加高考,大概率可以考上一個專科院校,甚至是二本院校。
中國的基礎教育內卷到什麼程度?在中國高考中被淘汰掉的學生,放到國外去隨便秒殺那些歐美學生,輕輕鬆鬆都能夠考上大學,畢業以後也會做的那些白人精英才能夠做的工作。
我舉一個例子,初中的時候我有一個學弟在初二的時候跟著父母移民到義大利了。我生活的地方是一個小縣城,教育水平並不高,但是他的學習成績還是特別的差,年段倒數,按照他的水平根本沒有機會考上高中。
結果他到了義大利之後,經過了兩年的適應期,混得如魚得水,不僅在學校裡面成績優異,最後考入了大學,拿到了研究生學歷,現在在義大利做金融交易員,相當於進入了義大利的華爾街。如果換做是在國內生活,也許他正在工廠打工,或者是正在街上送外賣。
所以,我們中國的孩子在中國的 社會 裡面是存在著內耗的,是存在著被浪費的情況的。在中國的中高考被淘汰掉的學生,放在歐美發達國家,很容易成為高端精英。但是,他們在國內有可能只是做著非常簡單的體力勞動,因為教育和 社會 的內卷,沒有上升的空間。
比起「教育內卷」,中國的「 社會 內卷」更加的殘酷。以「內卷」最為嚴重的北京和上海為例,很多985、211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在其他小城市可能會有非常好的工作,能夠擁有自己的家庭。但是,在北京和上海,買不起房子,拿不到戶口,最終甚至連配偶都不會有,「 社會 內卷」剝奪了他們的生殖權利。沒有後代,他們的人生就被 社會 化內卷消耗掉了。
內卷就像大家都在影劇院裡面看電影,前排的人站起來了,後排的人看不見了,就只好跟著站起來,最後一個接一個的,大家全部都站起來看電影了。看的還是同樣的電影,可是每個人卻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從原來舒舒服服地坐著,變成辛辛苦苦地站著。
承受內卷的痛苦都是選擇的結果,如果要避免內卷對自己產生傷害,只有兩種方式:要麼選擇逃離北上廣,到自己的能力更具備優勢的中小城市中去生活。要麼就武裝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強,在 社會 內卷化的競爭之中,努力生存下來。
明明所有人坐著看電影很舒服,偏偏有人站起來,然後站起來看的人越來越多,最後大家都不得已只能站起來看電影!
無法向上突破,被迫向下兼容
如同你這個問題剛剛提出來,許多高人都進行了解答而且是那樣精準,竟然令我連補充的機會都沒有 這就是內卷[我想靜靜]
網上公布「葵花寶典」秘籍,你不自宮別人練了就滅你,人人自宮練秘籍以求自保,最終人們又回到一個起跑線,而且沒有男人了。
以上就是內卷的奧義。
去過某游樂園玩的人都知道的,門票200元,來進場玩的人很多,大家都需要排隊,導致玩一個項目要排隊很久,一天下來玩不了幾個項目,然後園方推出了一種快速手環,150元每個,憑藉此手環不用排隊可以走快速綠色通道,剛開始,多花錢購買手環的人確實得到了實惠,後來越來越多的人都多花錢購買了手環,結果還是要老老實實的排隊,當此情況發生後,大家又覺得購買手環不劃算,都數人都不購買了,但是少數購買的手環的人又獲利了,於是大家有一窩蜂的去購買手環,如此反復,而園方賺的盤滿缽滿。至於園方為什麼不直接推出不用排隊450元的票和需要排隊200元的票?一是人為製造出階層,體現出某一群體的優越感,二是怕窮人躺平不來玩 游戲 !
內卷,就是形容一個事兒發展到頭了,就是你用十倍的努力才能換來以前的一分收獲,就是內部競爭太激烈,導致誰也得不到好!!
簡單來說,就是你越是努力工作,你老闆的馬子就越靚。
而你忘記了,這些增值是你們勞動得來的啊,為什麼連個普通女朋友都找不到。
原來老闆投資100萬開了家小工廠,有四個員工,每周五天,每天6個小時工作,公司凈利潤50萬,四員工一人5萬,老闆30萬。
有一天老闆為了「獎勵勤勞的員工」,設立了一個五萬年終獎,四個小年輕也沒家庭負擔,精力也足,身體也好,為了收入翻番,有人開始每天7小時,然後有人8個小時... 最終人均996,甚至頻繁加班。結果現在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快翻了一番,收入不知道怎麼樣,公司利潤倒是被你們翻了番成了100萬,老闆只花了5萬成本就凈掙多了45萬,他不用增加資本,收入從30萬變成了75萬,立馬把5系換成了7系,說「小夥子們好好乾,996是你們的福報!」
甚至呢,原本年紀大了,只掙5萬也挺滿足的「人才」們,反手就被被輸送給了 社會 。
還有呢,因為你們的產品大幅降價,導致越來越多的公司工廠老闆開始對員工要求:「不努力工作的不是我的兄弟。」於是乎,這個行業進入了內卷時代,工資沒漲,但工作強度可能已經翻番了。
資本家呢?只花了五萬,推動了整個行業的大發展。
不過客觀點說,這樣也才使得我們中國工廠的產品有了強大的競爭力,國內經濟能夠兩位數高速平穩地發展了好長時間。
國人的勤奮和上進是優點,但卻產生了壞的一面,被資本利用了。
說句不好聽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文明發展的階段逃不過擴張,不論什麼形式,你以為別人美國 真的會相信這只笑眯眯的兔子不會吃人?而我們現在的產業擴張說的好聽叫和平發展,市場下自由競爭,可實際上不就是在搶老美的飯碗和地位么?因為美國人相對懶,而且人均小資情調,你不給加班費我就不加班,再逼就SORRY I QUIT,所以真的放開市場下自由競爭美國資本家根本沒得贏,這也就是我們過去40年發展的外因。但美國畢竟保持了大幅的技術和地位,話語權領先,美國人必定要打好這張牌,維持差距,看他們對華為是怎麼做的就明白了,華為是國內產業升級的開拓者,也是發展的里程碑,我們大概率要經歷 歷史 。
說白了就是:一個活計,甲說我300能幹好,乙說我280就行,丙說:老闆,他們都是想騙你,我只要100就行!
老闆說:我C,你們這幫窮鱉孫,原來以前都是騙我錢,我TM現在就出50!
惡意無序窩里斗的短視競爭。明知不對,均無力扭轉。
兩個字:內耗。
三個字:窩里斗。
四個字:僧多粥少。
例一:做手機。市場就那麼大,生產商要贏得市場競爭就必須不斷加大投入,可市場消費能力沒有增長,最終導致生產成本增加,利潤減少,加大的投入就這樣消耗掉了。
例二:教育。一所學校只有100個學位,卻有1000個學生報考,如果這1000個學生都只是接受學校教育倒也沒什麼問題,架不住有的學生為了贏得競爭就補課,其他學生見了也不甘示弱,最終大家都成倍地增加了教育投入。然而,只有100個學生進入了這所學校,追加的教育投入基本上就是消耗、浪費掉了。
內卷就是供求失衡, 社會 無法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導致惡性競爭,資源近乎無意義地消耗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