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洲三大電影節有什麼不同之處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威尼斯電影節有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准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威尼斯電影節是「威尼斯雙年展」的一個部分。戛納電影節旨在展示和提高那些在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的進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電影作品的質量。如今已經成為世界最有聲望的天才電影集合地。強大的媒體宣傳確保入選作品可立即向世界觀眾推介。電影節還可使創作者與眾多買主接觸,展示自己的影片。電影節的內容由電影節理事會在外國影片、法國影片和短片三個委員會的幫助下確定。電影節成立一個由10位藝術家組成的評委會,按照某種規則為影片評獎。 柏林電影節:Berlinale(德文全稱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簡稱IFB)又稱柏林影展,和戛納電影節、威尼斯電影節並列為國際三大電影節;是世界四大藝術電影展之一(德國柏林影展、義大利威尼斯影展、法國戛納影展、俄國莫斯科影展)。柏林電影節也是各大傳媒的盛事,每年大約有15,000名的專業參與人員,其中來自世界76個不同國家的記者多達3,500名。2004年2月5日到15 日舉行的第54屆柏林電影節參展影片有3,117部。
❷ 歐洲三大電影節哪個最難拿
歐洲三大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都是國際上非常重要的電影節,每個電影節都有其獨特的側重點和評選標准。因此,要說哪個電影節最難拿獎,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偏重藝術與先鋒電影,其最高獎項為「金獅獎」。由於其對電影創新的重視和評委構成的多元性,威尼斯電影節對於一些具有實驗性和藝術性的作品更為青睞。
戛納國際電影節則更著重於藝術性,其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戛納電影節對於電影的藝術性和審美價值更為關注,因此對於一些藝術性強、敘事技巧精湛的作品會有更高的評價。
柏林國際電影節則更關注政治性和社會性,其最高獎項為「金熊獎」。柏林電影節對於那些深入探討社會問題和政治議題的電影更為看重,因此對於一些具有強烈社會意識和政治立場的作品會有更高的評價。
因此,要回答哪個電影節最難拿獎,需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同的電影作品在不同的電影節上都有可能獲得高評價和獎項。對於每個電影作品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合其主題和風格的電影節,並在那裡展示自己的作品。
❸ 電影節如何賺錢
戛納電影節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電影節之一,許多電影藝術家和影片都在那裡獲得了肯定,從而得到了更大范圍的承認。這是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了。
可是為什麼會有人說,電影節最佳影片獎金棕櫚獎的「金」字是金錢的「金」,金棕櫚獎杯上閃耀的是金錢的光芒?為什麼會有人說,戛納電影節已變成了富人的游戲呢?
戛納電影節是由電影節組委會負責舉辦的,耗時近2周。那麼它的預算是多少呢?2000萬歐元!這是公開的信息。光走走紅地毯,評一評影片,就需要這么多錢嗎?這2000萬歐元都是怎麼花掉的呢?
有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去詢問組委會的主席以及其他幾位相關負責人,得到的答復是這樣的:主席說,他現在正在出一本書,太忙,沒
時間來回答問題;有的人說,實在抱歉,這個不屬於他負責的工作范圍;有的人說,這個是歸他負責的,但屬於工作機密,不便向外人透
露;還有人說,電影節的官方網站上有相關的信息呀,為什麼還要來問呢?這當然是個裝天真的回答。
於是記者只好自己動手去搜集材料。結果沒發現「支出」的款項,倒是先發現了「收入」——按照規定,每部參選影片在送選時需要同
時交300歐元的費用,名義是「檔案製作費」。每年參選的影片大約是1800部,而且影片字幕製作的費用也是電影的製片人自掏腰包。
接下來,記者發現,電影節舉辦的5月本來是旅遊淡季,電影節組委會平時只有30名工作人員,可是電影節一召開,工作人員一下子變成了1150名。有什麼工作需要這么多人去完成,需要這么高的人力成本呢?那就是迎來送往、交際應酬的工作了。這就涉及「招待費」。一旦一部影片入圍,該片的導演和演員都會受邀親赴戛納。這其中的花費究竟是多少,又都是怎麼花的呢?
記者聯繫到了獲得上一屆金棕櫚獎的法國影片《牆壁之間》的製片人,這位製片人多少透露了一些情況:通常,電影節會為導演提供交通費和兩三天的住宿費,如果需要,還會為其配備工作人員。以《牆壁之間》為例,由於該片的相關人員都在法國國內,所以電影節只提供了導演、主演和編劇3個人的交通費和白天的房費,而這3個人夜間的住宿費和團隊一行人中其他人的費用則需自理。電影節為其提供的賓館是檔次很高的Majestic酒店,它在電影節期間的房價標準是:客房600歐元/天,套間4000歐元/天。至於Martinez酒店1000平方米
的Penthouse套房,價格更是高達3.5萬歐元/天!
電影節最大的合作夥伴和最重要的媒體夥伴Canal+電視台15年來一直獨家轉播電影節的開幕式和頒獎典禮,而且合同已續簽到了2011年。雖然Canal+電視台對其付費多少諱莫如深,但據推測,它每年為報道電影節的投入至少為600萬歐元。
除此之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贊助商。著名的珠寶品牌蕭邦每年免費為電影節提供24K金的價值2萬歐元的金棕櫚獎杯,女星們也以佩戴全套的蕭邦首飾為榮。還有歐萊雅、雀巢、法國航空公司……它們的投入一共是1000萬歐元!
此外,「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形式在法國也不例外。戛納市長就多次強調要把電影節與經濟密切聯系起來。以旅館業為例,戛納市的旅館在電影節舉辦的2周內即實現了年營業額的15%。如果對這個數據詳加分析的話,會看到其中因利益驅動而帶來的畸形發展——占旅
館總數不到1/3的高檔酒店和豪華別墅賺得盆滿缽滿,而其他大多數普通旅館、餐館的收入卻萎縮了15%到20%,因為這些普通旅館、餐館的安全和設施等條件無法吸引富豪們一擲千金。
最後推算出的結果是:在電影節星光閃耀的背後,一共是2.5億歐元的經濟利益。
當組委會在預算如何收入和支出時,當媒體在想方設法提高收視率時,當贊助商在計算能有多少回報時,當製片人在惦記一旦得獎會多帶來多少票房時,當人們熱衷於關注某位女影星穿的是哪位設計師設計的服裝和戴著價值多少的珠寶,走紅地毯時誰更爭奇斗艷,以及她們的八卦新聞時,電影藝術呢?它已淪為了這場金錢盛宴的末座陪客。或者它會乾脆轉身離去吧,讓金錢的歸金錢,藝術的歸藝術。
❹ 從經濟效益方面分析一下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
1、柏林電影節通過影片展播的形式,目的在於加強世界各國電影工作者的交流,促進電影藝術水平的提高。以藝術電影居多,商業大片稀少,經濟效益不高。
2、戛納國際電影節(festival de cannes)亦譯作康城或坎城電影節,是世界最大、最重要的電影節之一。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周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影片交易量位於三大電影節之首,經濟效益最大。
3、威尼斯電影節,是每年8月至9月間於義大利威尼斯利多島所舉辦的國際電影節,最高獎項是金獅獎。威尼斯電影節創辦於1932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電影節。近些年逐漸衰落,經濟效益最低。
❺ 中美電影節成熱門話題,這是一個權威電影節嗎
對於生活方面,時代的發展使得我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進步,尤其是電影這個行業,可以給很多人不一樣的感受,喜歡電影的粉絲很多,甚至不少人為了電影的追求是難以想像的,所以就出現了電影節這種說法,人們會感到疑惑中美電影節成熱門話題,這是一個權威電影節嗎?我覺得這個並不是所謂的權威,只是一種人們的愛好所形成的,當然這也只是我的看法而已。
不過這也是很好的,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就像薛之謙所說的“這個時代已經足夠任何的文明發展起來,並沒有所謂的真正的懷才不遇”,就像看電影一樣,在很多人眼中這就是一個娛樂的方式而已,但是真正發展起來,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向職業,大家可以試一試,真的可以掙到錢的。
❻ 電影節對地方經濟文化有哪些影響
電影節對一座城市的文化浸潤作用。
對主辦城市而言,電影節能夠促進旅遊和消費。有學者分析過電影節的「微觀經濟學」:通過舉辦文化活動,城市能增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並開拓國內和國際市場資源。
一座城市的美好,不僅需要物質條件的不斷進步,更需要精神與文化財富的同步增長。經濟社會越發展,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維度就越豐富,不只是電影,包括歌舞、書畫、運動等在內的文化生活形式,都是提升城市活力空間、點燃城市發展激情、滿足市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以此次電影節為契機,更好地弘揚黃河文化、豐富城市內涵,讓時尚創新、影響廣泛的文化盛會惠及每個市民,不僅是電影節發展的必修課,也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必答題。
❼ 從經濟效益方面分析一下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
有需要就要市場,有市場就有經濟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分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
而三大電影節正好給這一群體創造了一個社交的機會。
也給得獎和入圍的電影很好的分了等級和鍍了一層金。
而得獎人也得到了別人的尊重,得到了自我的實現,廣告商也找到了他們喜歡的金子。
而有廣告商的宣傳,自然有也想找金子的贊助商,....................之後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