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天堂 > 香港ifva電影節

香港ifva電影節

發布時間:2023-01-10 17:10:34

㈠ 如何評價導演畢贛

很不錯的一位導演,有思想有能力。特別是在大學期間拍攝了個人首部短片《南方》,就展現出了他的潛力。

畢贛,1989年6月出生於貴州省凱里市,中國導演、編劇、攝影師,畢業於山西傳媒學院2008級編導專業。2008年,在大學期間拍攝了個人首部短片《南方》,並在校內「光影隨行」影展獲得金獎。2010年,拍攝了短片《老虎》,該片於翌年入選第八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主競賽單元。

2012年,執導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第19屆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

201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作品《路邊野餐》,憑該片獲得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銀豹獎以及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同年,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青年導演獎。

2016年,獲得GQ年度人物盛典年度新銳導演獎;同年,其執導的《路邊野餐》入選第14屆俄羅斯海參崴國際電影節「聚焦中國」展映單元。2018年4月,其執導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了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

2021年4月17日,畢贛加盟山西傳媒學院山西電影學院。

其他:

導演生涯:

2012年,畢贛執導並拍攝了黑白短片《金剛經》,作品來自於他在拍《老虎》時的靈感,該片獲得第19屆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2014年香港短片錄像節評審團大獎。之後,為下一部作品四處找投資的畢贛苦無門路,只能重新找工作。於是,准備去建築公司上班的畢贛還考取了一張爆破證。

個人生活:

家庭:

畢贛的父親是計程車司機,母親是理發店的老闆,但兩人性格不合,後來離異了。之後,畢贛的父親便帶著他生活,而外出打工的母親每年才回去看他一次。

婚姻:

2015年12月31日,畢贛與相識多年的朱雲在貴州凱里舉行婚禮,而他的妻子也是一名導演。

以上內容參考:畢贛-網路

㈡ 香港國際電影節簡介及詳細資料

歷史沿革

第三十三屆香港國際電影節海報

1977年,香港市政局成立香港國際電影節,以放映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影為主。

1978年起,推出1950年代香港電影回顧系列,亦始於該年度,電影節每年均會推出一系列的中英文電影叢書,自此成為電影節的標記。

1979年起,香港國際電影節逐漸成型,由放映國際電影、亞洲製作,以至當代香港影片及回顧系列,奠定及後三十年的電影節模式。

憑首三屆的努力,為香港國際電影節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根基,由八十年代起逐漸建立世界性的重要地位,亦為鄰近地區所舉辦的電影節起指引的作用。當時縱然還未設立競賽環節及影片買賣市場,香港國際電影節憑著高質素的節目、勇於發掘亞洲和中國的新製作,以至為香港電影所作出的努力,加上舉行連串的座談會和編制知名的電影叢書,在環球得到高度評價,有助於本土及海外推廣香港電影。

2000年至2004年期間,香港國際電影節曾由多個 *** 部門及法定機構,包括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

2004年,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正式公司化,成為獨立的非牟利團體,並由第29屆開始舉辦電影節至今。

現時的香港國際電影節,己發展成為香港最大型的文化活動,更是亞洲其中一個最享負盛名的電影平台,讓來自全世界的電影業界人士及影迷在此地聚首一堂,一面放映新片;一面欣賞精彩作品。 來自50個國家超過280部電影,在香港11個主要的文化場地上映,參與者超過60萬人次,包括4,500位出席香港國際影視展 (FILMART) 電影業界人士。

2019年3月18日,第4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開幕典禮。一連15天的電影節共選映來自63個國家和地區的232部電影,其中64部為全球或亞洲首映。

活動設定

單元設定

主題環節

單元名

首映禮

開幕電影、閉幕電影、隆重首映、與觀眾會面等

競賽展映

新秀電影競賽展映、紀錄片競賽展映、國際短片競賽展映、頒獎禮之夜等

大師與作者

大師級、作者風等

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面面觀、電影生力軍等

國際電影

影迷嘉年華、世界視野等

紀錄片

親愛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愛午夜長、前衛眼、修復經典、我看我電影、超人氣動畫等

焦點·致敬

焦點影人、影人經典作品回顧等

附加節目

大專學生作品展、ifva紀錄片系列作品精選等

獎項設定

香港國際電影節不設大獎,屬於非競賽性的放映活動,其競賽單元基本是針對新人新作。三大電影節的競賽影片必須是在該電影節做全球首映的電影,所以各大電影節要"爭電影",重頭電影也只能三選一。對香港國際電影節來說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風頭電影和大師名導作品,所以在邀請影片參映方面的算計相對小一些,主要考慮的是影片的素質和聲譽,也因此使得整個影展的質量較高。

為了表揚優秀的電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增設五項電影大獎(新秀電影競賽、紀錄片競賽、國際短片競賽、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天主教文化獎)。由業界享負盛名的專業電影人、影評、導演及演員組成的評審團,評選五項電影大獎,得獎結果將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頒獎禮之夜」內公布。

新秀電影競賽

新秀電影競賽項目,旨在表彰那些充滿力度與原創性的電影製作及其對今日世界的獨到表達。

新秀電影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紀錄片競賽

香港國際電影節相信關注社會議題而具美學價值的紀錄片在任何有意義的電影節中不可或缺。紀錄片競賽向世界各地的紀錄片導演致敬,肯定他們在紀錄片的形式和語言上作出的貢獻。

紀錄片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國際短片競賽

短片擁有獨特的形式、藝術性及表達手法,與長片別具一格。國際短片競賽鼓勵短片的創新及製作,它亦提供一個讓國際及本地短片導演進行交流的平台。

短片競賽設火鳥大獎、評審團獎。

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自第23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設立,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志在鼓勵新生代電影發展。國際影評人聯盟是由全球專業影評及電影傳媒人組成的國際性協會,致力推動電影文化的發展。國際影評人聯盟獎是表揚具出色表現的電影製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將選出12部亞洲新晉導演的佳作,並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組成評審團選出傑出作品。候選影片均可附FIPRESCI標志。

設國際影評人聯盟獎。

天主教文化獎

自第2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開始設立.每年所頒發的天主教文化獎是表揚電影人,如導演、演員、編劇等出色的表現,尤對致力透過電影表達對社會、人權關注,並傳達心靈及藝術價值的電影人致敬。香港國際電影節將選出12部提名作品,並將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擔任評審員選出得獎者。候選影片均可附SIGNIS標志。

設天主教文化獎、特別表揚獎。

歷屆回顧

年份

主題

獎項

開幕電影

閉幕電影

榮譽大使/形象大使 第25屆(2000) 劉國昌《無人駕駛》

陳果《榴槤飄香》

陳以文《想死趁現在》

第25屆(2001)

楊凡《游園驚夢》

讓-雅克·貝納克斯《死亡轉賬》

楊德昌《一一》 第26屆(2002)

陳果《香港有個好萊塢》

湯姆·提克威《疾走天使》

蔡明亮《你那邊幾點?》 第27屆(2003)

杜琪峯《PTU》

山田洋次《黃昏的清兵衛》

路學長《卡拉是條狗》

斯派克·瓊斯《改編劇本》

第28屆(2004)

李少紅《戀愛中的寶貝》

許鞍華《玉觀音》

蔡明亮《不散》

阿倫·雷乃《嚴禁嘴對嘴》

黎明 第29屆(2005)

顧長衛《孔雀》

山田洋次《隱劍鬼爪》

賈樟柯《世界》

阿蘭·柯諾《無語慰晴天》

第30屆(2006) 向動作指導致敬

杜琪峯《黑社會以和為貴》

彭浩翔《伊莎貝拉》

尼爾-阿姆菲爾德《糖果》

《雪花膏狂奔》

劉德華 第31屆(2007)

朴贊郁《再造人之戀》

游乃海《跟蹤》

第32屆(2008)

山田洋次《母親》

張作驥《蝴蝶》

馬丁斯科塞斯《電光滾石》

舒琪、關文軒《咖啡,或茶》

鄭秀文 第33屆(2009)

爾冬升《新宿事件》

許鞍華《天水圍的夜與霧》

賈樟柯《二十四城記》 莫文蔚 第34屆(2010)

岸西《月滿軒尼詩》

羅卓瑤《如夢》

雲翔《安非他命》

麥曦茵《前度》

第35屆(2011) Let's Meet Here

杜琪峯《單身男女》

《香港四重奏II》

無 楊千嬅 第36屆(2012) 火鳳凰 彭浩翔《春嬌與志明》 王全安《白鹿原》 楊千嬅 第37屆(2013) 激活無限想像 邱禮濤《葉問終極一戰》 賈法·帕納希《閉幕》 楊千嬅 第38屆(2014) 世界匯聚香港

彭浩翔《香港仔》

陳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

林超賢《魔警》 古天樂 第39屆(2015) 張艾嘉《念念》 翁子光《踏血尋梅》 古天樂

第40屆(2016)

楊慶《火鍋英雄》

許學文、黃偉傑、歐文傑《樹大招風》

黑澤清《毛骨悚然》 古天樂

第43界(2019)

《沉默的證人》張家輝、任賢齊、楊紫

舉辦單位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是一個非牟利及非官方的慈善團體,致力發揚電影文化,推廣光影藝術。

透過全年活動,協會期望加強世界各地對中國電影文化的欣賞,並把各地具啟發性的電影帶到香港,豐富本地精神文化生活。

為加強香港及亞洲電影的感染力,協會於每年三、四月期間均舉辦三項旗艦活動,包括: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及亞洲電影大獎(AFA)。

電影能夠連系不同的文化和世代,激發無窮創造力。憑此信念,協會不斷為成千上萬的影迷,帶來世界各地最優秀及具啟發性的電影作品。

㈢ 我說啊,我說的獲獎情況

動畫短片《我說啊,我說》(The Soliloquist)全長六分鍾,由台灣南藝大音像動畫研究所畢業生馬匡霈耗時一年所完成,在2009年法國「安錫國際動畫影展」斬獲畢業學生作品組的特殊榮譽獎(Special Distinction),贏得台灣動畫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榮耀。安錫國際動畫影展為備受肯定的指標性動畫影展,過去如宮崎駿《紅豬》、香港《麥兜故事》,都曾獲該影展長片獎項。 1981年出生的馬匡霈在服完兵役退伍後選擇了擔任美術老師,迄今為止他共拍有兩部動畫短片作品,其中《山水歷》曾入圍2008年台北詩歌節影像詩,而《我說啊,我說》(The Soliloquist)則獲獎連連,分征中國、日本、香港,並獲得「2009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的不分類首獎,在台北電影節上公開放映。
2009法國安錫動畫影展(Annecy)畢業學生作品組―Special Distinction特殊榮譽獎
2009有聲有攝2009台灣青年音像創作聯展―不分類首獎
2009城市游牧影展(Urban Nomad Film Festival)2009游牧獎―游牧二獎
2009香港Ifva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短片影片競賽「Asian New Force」—特別表揚獎
2009 4C數位創作競賽―動畫類入圍西基廠商贊助獎
2008 ASIAGRAPH日本第二部門動畫(アニメーション)作品公募部門―最優秀作品2008第三屆中國(北京)國際大學生動畫節白楊獎動畫類―入圍(入圍!)
2008第八屆北京電影學院動畫獎―入圍(入圍!)
2008高雄市數位創意設計大賽「多媒體動畫組」―第三名
97年全國學生創藝作品線上競賽「電腦動畫創意類」―第一

㈣ 畢贛的介紹

畢贛,1989年生於貴州凱里,山西傳媒學院08級編導專業畢業。天畫畫天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簽約導演。12012年,他拍攝的黑白短片《金剛經》獲得香港ifva電影節特別表揚獎。《路邊野餐》是他大學畢業之後的第一部長片。22015年11月21日,畢贛憑借《路邊野餐》獲得第5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

㈤ 郭月的主要作品

片名 飾演 拍攝時間 導演 獲獎情況 路邊野餐洋洋2014年6月畢贛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新導演獎」「最佳處女作特別提名獎」
第52屆台灣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亞洲電影觀察團推薦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開往孟巴巴拉蘿莉2014年10月唐辛頤詩人小月2015年3月鄭逸豪灰色旅館劉亦貞2015年4月李元奇詭打牆 萱萱/子青2015年6月游松時光冒險冰冰2015年8月宋軍女導演 月月 2011年秋 楊明明 獲得2012年度北京獨立電影節評委會推薦獎
HAFF2012「亞洲之光」青年短片競賽單元 觀眾獎
第七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優秀短片
2012深圳藝穗節展映
2013香港ifva電影節 中日獨立電影交流周九屆中國獨立影像展年度十佳劇情短片 我心深處 女一 安憶 2010 楊明明 2010年新人獎最佳劇本獎
第三屆新人電影節短片競賽單元入圍作品 花季年華 女二 蔣亞楠 2010年夏 劉烈熊 風箏鳥 生物老師 2010年夏 於軼平 台灣金獅獎短片 狂犬病 女一 女病人 2012年 費達 飼養毒蛇的小孩 女一 小璇 2011年春 陳晨 飼養毒蛇的小孩工作照 硬幣 女一 2009年春 於軼平 入圍2009年入圍慕尼黑國際短片電影節
第32屆挪威短片電影節;
2009年中國新銳導演邀請賽 《finding beauty in SummerPalace》 女一 2011年夏 費達 電梯有鬼 女二 瑤瑤 2010年冬 老蔡 過把癮就死 女一 杜梅 2009年冬 李鯤 完美約會 女一 2008年秋 於軼平 傳媒力量最佳短片 重啟 女二 師姐 2013年春 趙洋 豬肉與月亮 女一 月月 2013年4月 杜曉雨 無宿之身 女一 璞瑜 2013年4月 劉璽 小白 谷春暉2014年3月蘭波升旗女二2014年6月宋軍 名稱飾演 演出時間 導演 備注 生活就是舞台女一2014年8月CCTV-3輪播

㈥ 郭月的介紹

郭月1,新一代最「酷」女演員。在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學習的四年時間,是郭月從精神世界到行為感官日趨電影化的過程。從片場到生活,她已經習慣用導演的方式思考,用演員的方式表達。2015年郭月正式走入國際電影人視野,她主演的電影《路邊野餐》先後獲得第52屆台灣金馬獎,和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2。其演員處女作獨立電影《女導演》,一舉獲得2012年宋庄獨立電影節評委會推薦獎、HAFF2012「亞洲之光」青年短片競賽單元觀眾獎、第七屆華語青年影像論壇優秀短片、2012深圳藝穗節展映、2013香港ifva電影節等多項獎項3。

㈦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主要活動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傳統就是匯聚不同的文化和電影流派,把電影推至不同年齡、界別和愛好的觀眾,以達致創意交流的目的,也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亞洲的電影文化中心。香港國際電影節由1977年創辦至今,以堅持推動香港電影文化和選映高質素電影為理念,成為國際間極受重視的電影節。除了致力於推介華語電影及發掘影壇人才外,電影節更是全球電影打入香港、大中華及亞洲市場的最佳踏腳石。電影節精選全新高質影片作隆重首映,並邀請導演、演員出席紅地毯活動及與觀眾答問環節,交流心得。
香港國際電影節以操辦者對電影的痴迷著稱。每年,電影節的節目策劃人都要從世界各地搜羅大量上一年的出色藝術電影,奔忙於戛納、威尼斯和柏林這樣的頂級電影節自是他們少不了的功課,其眼光更廣及俄羅斯、阿根廷等地的影展,大有將各地優秀電影一網打盡的意思。這個「影迷」氣氛濃厚的電影節還貼心地在各放映場地免費派發《影訊》,及時向觀眾通報節目變動情況,更有水準不俗的免費講座。 主題環節 單元名 首映禮 開幕電影、閉幕電影、隆重首映、與觀眾會面等 競賽展映 新秀電影競賽展映、紀錄片競賽展映、國際短片競賽展映、頒獎禮之夜等 大師與作者 大師級、作者風等 華語電影 香港電影面面觀、電影生力軍等 國際電影 影迷嘉年華、世界視野等 紀錄片 親愛的地球、真的假不了、影人影事等 平台 自主新潮、我愛午夜長、前衛眼、修復經典、我看我電影、超人氣動畫等 焦點·致敬 焦點影人、影人經典作品回顧等 附加節目 大專學生作品展、ifva紀錄片系列作品精選等

㈧ 季然的資料

季然,全名侯季然,台灣電影導演、作家,也從事攝影創作。2010年,執導作品《有一天》入圍柏林影展青年導演論壇單元。該片由導演侯孝賢監制,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謝欣穎、金鍾獎影帝張書豪主演,廖慶松擔任剪接指導。
2003年首部個人影像作品《星塵15749001》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

2004年與侯孝賢的三視多媒體公司合作,拍攝台北市政府的台北探索館「環境劇場」影片:《城市生活》與《城市想像》,結合劇情、紀錄與電腦動畫,為台灣首見之十銀幕環繞多媒體劇場電影。

2005年完成紀錄報廢摩托車的短片《我的七四七》,入選釜山影展等二十二個國際影展的紀錄,獲得香港IFVA獨立短片競賽Asian New
Force大獎及奧地利Sidewalk cinema評審團大獎。
2005年完成重新定義台灣70年代末期「社會寫實電影」的紀錄片《台灣黑電影》,入選東京、釜山及鹿特丹等國際影展,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長片。

2007年獲新聞局電影短片輔導金,拍攝劇情短片《購物車男孩》。入選台北電影節及金馬國際影展。
2007年與中華電信基金會計畫合作,拍攝以台灣各地文化創意產業及社區為對象的系列「點˙台灣」短片。 2007年與滾石文化公司合作,製作公共電視
「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史」系列紀錄片。

2008年參與李安與李崗之「推手計畫」,將執導三段式電影《上上》。《上上》並被選為2008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的正式入圍企畫案。

2010年,執導作品《有一天》入圍柏林影展青年導演論壇單元。該片由導演侯孝賢監制,金馬獎最佳女配角謝欣穎、金鍾獎影帝張書豪主演,廖慶松擔任剪接指導!

㈨ 為了拍這部同性電影,他身兼導演監制膳食導游,還落下了胃病

洪榮傑導演處女作 《無聲風鈴》 (2009)

編劇:洪榮傑

導演:洪榮傑

主演:呂聿來 / Bernhard Bulling


Q:Kantorates

洪:洪榮傑


Q: 為什麼選擇這個故事作為你的導演處女作?

洪: 在過去 10 年,我都在想拍電影的事。發現自己在電影方面可能有一點兒天分。

我在香港理工大學念設計學士學位,拍了一部 35 分鍾的短片。怎料這個短片入圍了柏林的一個電影節,後來我的畢業作品是一部時長一小時的短片,在香港發行。之後拿到獎學金,去美國芝加哥的藝術學院念藝術碩士,當時我拍了一部35分鍾的短片《窗外》(Buffering),然後開始編寫《無聲風鈴》的劇本。

Q: 你想表達什麼?

洪: 這是一個跨國戀的故事。我覺得身為香港人的好處,就是從小開始已生活在華洋聚居的文化中。後到美國,也受到很大沖擊,漸漸形成現在的風格。

在香港念書時,遇到了一位從美國回來的老師,他擁有很強的文化背景,和我們分享文化理念。我把學到的文化理論、差異等放在我的電影內。所以我拍攝的電影,除展示技術外,也包含了很強烈的文化意識。

Q: 資金來自哪裡?

洪: 我在瑞士時,找到一個當地的監制,替我尋找資金。這部戲的第一組資金,來自香港藝術發展局。我拿到這筆錢後,首先拍了瑞士的戲份。

拍完瑞士的戲份後,我剪輯了一個 teaser(預告)片段,並找到了其他資金。基本上,拍完香港的戲份後,資金都用完了。我花了三個月時間剪片,完成後我拿著粗剪版到瑞士申請資金並成功獲批。所以說,這部 戲的大部分資金,都是來自瑞士,主要在瑞士做後期。另外,三藩市的 Frameline(架線)電影節機構也有一筆後期製作資金提供。算來整部戲的投資為 50 萬美元 ( 即約 400 萬港元)。

Q: 自己編劇還是找人編劇?

洪: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 5 年前我在芝加哥念書時開始寫的。 當時故事分為男、女兩部分,但我畢業後,一起編寫劇本的同學退出了,故事剩下了男主角的部分,由我自己繼續發展。現在回想最初的劇本,真的是非常好看,可以說是一個傑作。我希望將來累積更多經驗後,可以再拍這個劇本。不過話說回來,現在的劇本,已和當年的劇本有很大的區別。本來 這是一個香港和紐約的聯合製作,但因為我後來搬去瑞士,所以把故事的地點改變了。


Q: 執導電影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洪: 拍攝這部電影的最大困難,是開始時沒有人理會我。一部關於同性戀的電影、 新導演、沒有名氣、以往拍過的短片沒有什麼商業價值,只有一堆電影節的支持,這樣 的組合,基本上是沒有辦法拿到商業投資的。

當年我做了很多傻事,就是花很多時間去尋找商業投資,詢問他們有沒有興趣。其實當年我尋找投資四處派發劇本後,已發現故事被很多人抄襲了。另外,也沒有人相信這個拍攝計劃。別人會跟我說,你是新導演,也沒幕前明星,真的不懂怎樣替你做。到了後來,我相信是我必須令其他人留下印象,不是靠明星。

所以說到底,你必須去接近那些有心去支持新導演的人。在香港,當年有幾位這樣的人,另外,也有一些專門支持藝術活動的基金,例如,來自瑞士的基金,大部分都是支持藝術活動的。

開拍前的最大困難是資金,正式開拍的困難,就是尋覓拍攝班底。相對於尋找資金, 組班是比較容易。因為當時我已准備所有資源,我很老實地和大家表示,我是有心沒錢。幸好我的攝影師聽到我的召喚,看過劇本後便同意合作。這個世界真的有一些人不在乎錢,但拍攝技術非常好。

在拍攝途中,最大困難就是身兼數職。我記得當時在瑞士開機的第一日,我是監制、導演、助導、膳食、導游,什麼都要幫,什麼都要做。我現在的胃病,就是當年在瑞士熬出來的。


Q: 作品的命運如何?

洪: 參加了柏林影展,我們共放映 4 場,都是全院滿座。我去過的電影節中,提問最聰明的觀眾,就是在柏林,然後是舊金山、都靈等。香港的情況則不同,發問的觀眾不多。這可能是因為故事比較個人化吧。我記得香港華納有位監制看完我的劇本後說,好像是看私人日記一樣。

現在已有多個國家發行,有些在戲院,有些推出影碟。

Q: 對你幫助最大的人是誰?

洪: 作為一個新導演,我是有點害怕和一些很有經驗的香港電影人合作,害怕他們會看輕新導演。 若他們真的看輕新導演,工作時不會和你交心,所以我特意在北京找了一位年紀和我相仿,但經驗比我豐富的攝影師。我們非常合拍,不論思想方法還是態度。當然,資金也很重要,但即使有錢,也需要一班有心人共同努力。


Q: 影響你最大的電影或電影人是誰,為什麼?

洪: 蔡明亮、阿爾莫多瓦、德里克·賈曼等,法國電影也是。蔡明亮的所有電影, 我也看了。我見過蔡明亮本人,覺得他很好。盛傳他不是一個容易打交道的人,但記得當年他在香港放映《天邊一朵雲》時,和觀眾說過,他不介意傳媒怎樣把電影包裝,甚至把它說成色情片,最重要是這種包裝能夠真的把觀眾帶入戲院。我覺得從一位這樣富有經驗的導演口中,聽到這種說話,對我的沖擊很大。將觀眾帶回戲院,是非常重要的事。

蔡明亮電影的鏡頭雖然很長,但看久了會發覺是很進取的,他的剪接也很厲害,在很多寂靜的鏡頭後突然會有人在唱歌,他很懂怎樣和觀眾玩心理,電影內的對比很好看。阿爾莫多瓦、電影內的女性角色也很好看,德里克·賈曼就更加是我的偶像。我覺得台灣導演影響我多於香港的導演。

蔡明亮 《天邊一朵雲》(2005)


Q: 對第一次拍片的青年導演,你有什麼樣的建議?

洪: 不要放棄 ! 我去過柏林影展轄下的新秀培訓計劃數次,第一次是個人身份,第二次是以《無聲風鈴》計劃的身份去,結識很多新朋友。很多時候,你也不知道認識了的人,什麼時候會真的幫到你。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付出真心,態度誠懇。當你遇到同樣級數的有心人,大家便會組合起來。

第三,不要高攀,不要一開戲便立即想找明星。不應催逼自己,要發生的事情始終會發生的。

說到底,都是不要放棄。我在柏林藝術學院作計劃的時候,別人跟我說要非常非常努力拍戲,我之後告訴他們,我一定會非常非常努力,因為我本身就是很努力的人。不過拍完《無聲風鈴》後回想,努力的程度和我當年想像,還要艱辛很多。可能當時的想法就是,你可以花 10 個小時去做的話,那我非常非常努力,肯花 100個小時,但實情是這種努力,花費的是幾千個小時的程度。不過你不放棄的話,必然是會有回報的。

文章來自 http://www.cinespot.com 動映地帶

洪榮傑 導演簡介:

生於1977年,香港導演,早年在香港理工大學修讀設計,後赴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的電影、錄像及新媒體學系進修,獲藝術碩士學位。

2000 年在校期間,他主力拍攝同性題材的短片。首部短片《有人》(Invisible People),獲香港IFVA 獨立短片比賽特別獎,並入圍柏林短片電影節。2001年作品《天使》(I am Not What you Want),獲比利時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大獎。2003年,拍攝短片《窗外》(Buffering…),獲義大利都靈同性戀電影節表彰。

洪榮傑的首部長片為《無聲風鈴》,影片為中國及瑞士聯合製作,入圍 2009 年的柏林影展,其後於香港、舊金山等地的影展放映,並在香港公映。

2016年拍攝新片《造口人》。

Kantorates 簡介:

香港綜合電影網站《動映地帶》主編兼影評人,自1997年撰寫中英文影評文章至今,已有14年的時間。

閱讀全文

與香港ifva電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醜女是小丑醫生是哪個電影 瀏覽:700
長春新天地電影院 瀏覽:807
俄羅斯與中國電影 瀏覽:979
姜文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 瀏覽:979
江北萬達電影院 瀏覽:766
國外神與神之戰電影 瀏覽:414
歡樂合唱團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341
信件2016電影 瀏覽:660
河南愛情電影 瀏覽:750
2015電影營銷方案ppt 瀏覽:786
美國2018狙擊電影 瀏覽:563
歐美情感電影吻戲視頻 瀏覽:249
韓國電影貪婪劇情介紹 瀏覽:901
國貿萬達電影城影訊今日 瀏覽:749
甄子丹電影都在哪裡拍的 瀏覽:540
看電影的時候包包放在哪裡 瀏覽:698
微電影2017 瀏覽:482
美國女人恐怖電影 瀏覽:178
電影少女2018百度雲下載 瀏覽:349
第一個媽媽電影 瀏覽: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