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雷州歷史描寫作文
雷州市,建市前稱海康縣,是廣東省湛江市轄縣級市,位於雷州半島中部。屬熱帶季風氣候。雷州市東瀕雷州灣、南隔瓊州海峽與國際旅遊島海南相望、西瀕北部灣、北接湛江城區。雷州市境內交通有粵海鐵路、國道207、湛徐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雷州半島、海南島和北部灣的城鎮群經濟圈,自然條件優越,適宜發展。具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雷城(古雷州府治)是廣東七大、粵西地區唯一且廣東省唯一一個縣級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雷州文化是獨特的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
青石紅磚紅瓦典型的雷派建築風格,恢宏的城牆內,城樓交錯,城中央還有大戲樓,其建築形態古色古韻又透出現代氣息,具有雷州半島別樣的風情,這就是茂德公古城。
走進雷州茂德公古城,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銀陪古雷州。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踏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彷彿看到雷州古城的繁榮和喧鬧;走近古城的大戲樓,彷彿聽到飄逸回盪的雷音古韻……
三億元打造茂德公古城
雷州,古稱合州。先秦時期是楚越之地。在漢代至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堪稱「天南重地」。雷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雷州文化在廣東文化中獨樹一幟,是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雷州換鼓」為「天下四絕」之首,雷城內的雷祖祠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2013年,廣東茂德公集團在雷州黃金寶地白水溝畔,投資3億多元傾力打造茂德公古城。古城佔地62畝,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客房155間,街道全長550米,把雷州文化融進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的古老建築之中。
茂德公古城,是整個茂德公古城景區的靈魂。唐朝在古時的中國是一個多麼興盛豐富又相對自由的朝代,茂德公古城的「仿唐」,便應是向這種豐富自由的一種致敬。古城除了「仿唐」,還融入雷州歷代的各種元素,使茂德公古城成為中國最南半島旅遊原點,展現了雷州文化歷史名城的特色,是粵西地區極具影響力的度假領地和文化旅遊新地標。
古城糅合古典風格和現代元素
在裙樓和大門入口的設計中,古城牆將古典的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青石紅磚紅瓦典型的雷派建築風格,古城是集鼓樓、戲樓為一體的建築物,古樓的建築造型和裝飾以鼓為基調,體現了鼓文化的建築風格並糅合現代元素而成。恢宏的城牆內,城樓交錯,城中央還有大戲樓,其建築形態古色古韻,再現古雷州的盛唐氣勢。
茂德公古城,濃縮了本土文化與民俗內涵,厚重地鋒野蠢記錄著茂德公人傳播雷州文化的責任與使命。不但展現了雷州古城的原始風貌,而且實現了現代高尚社區與古老鼓城的完美鏈接,是現代對傳統的一次敬禮,也是一次對古老雷文化的嶄新呈現,同時它展現了雷州文化歷史名城的特色。
茂德公古城,集旅遊度假與購物娛樂於一城,業態分布齊全,設有電影院,兒童游樂、購物廣場、特色食街、中西餐、精品店、客棧、茶樓、咖啡屋、清吧酒廊、本土特產和民俗特色工藝坊等。別脊棚樣風情的古街,月照樓閣,琴聲悠揚,身在其中,如穿越時空,飛越紅塵,帶給人們購物休閑娛樂穿越時空的感受。
獨特魅力的古城,大戲樓兼容並蓄,除了上演傳統的雷劇外,還上演中國各種傳統劇種的優秀劇目。經典戲劇天天開演,全國各地各方戲種登台交流,是傳播雷州戲劇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早在五千多年前,雷州大地上已有人勞作。在生活中,他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製造出石斧、石錛、礪石、敲打器、穿孔石器、束腰石網墜,那時石器是他們的主要工具。這些工具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一九八三年海康縣(現在的雷州市)文物普查隊在該縣英利鎮蘭園嶺、英良嶺採集到上述石器,證明了這一點。
既然說到了雷州的石文化就不能忘記石的藝術。
被專家學者譽為「南方的兵馬俑。」
讓歷史悠久與輝煌燦爛的雷州石文化在中國舞台上更絢麗多彩。
雷城於2005年撤鎮改為街道辦。其為雷州市 *** 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2006年9月又將雷城街道辦正式分為雷城、西湖、新城三個街道辦。至此雷城街道辦管轄雷州市東部的舊城區,范圍東至環城路,西至群眾大道、南至南渡口、北至城角排水溝,區域面積3.6平方千米,下轄八個社區。
雷湖
金秋時節,新中國60華誕款款走來。在這60輪的春秋中,雷城這座古城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起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每一個城市都是一篇史詩,在滄海桑田的歲月中,雷城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次次的城市規劃,一個個景點的開發,一座座建築的崛起,一條條道路的延伸,就像是一個流動畫面,記錄著雷城這座城市60年的變遷。
2雷城發展歷史編輯
三換藍圖
翻開雷州的史志,不難發現雷城60年來規劃建設沿革的軌跡。
參觀雷州博物館後的感想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國務院頒布的99個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雷州遠在四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
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越之後「楚子熊揮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今天我懷著一顆激動的心參觀了雷州博物館,進一步了解到雷州的歷史文化。在雷州博物館內陳列著陶瓷器、金銀器、玉器、石刻、古書畫、錢幣等項歷史文物和革命文物、動物化石約3000件。
經全國及本省著名專家鑒定,其中1級文物16件,2級101件,3級428件。這些文物中以當地古墓群、古遺址、古窯址出土的文物最具地方特色。
該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各級 *** 和廣大群眾十分重視文物收集、保護和利用工作。 讓我印像最深刻是裡面的陶瓷瓦罐。
在唐宋時期,雷州的手工業經濟已經相當發達。陶瓷、紡織、鐵工、木雕等項目成為重要的行業。
尤其是雷州陶瓷生產,曾發展成為古雷州半島最具特色、影響最大的手工業部門。它興起於唐宋時期,是古代廣東陶瓷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其造型美觀,技藝精湛,色調鮮明,是當時遠銷國內外的精品。明代,由於實行海禁,導致雷州航運業的衰落,陶瓷外銷被迫停止。
由此,雷州的陶瓷業也陷入了一躡不振的境地。直到現在雷州的陶瓷還是有一定的名氣的。
從博物館內的一些壁畫和資料中我們都還可以隱約看到雷州當年灌溉農業的發達程度,因為從宋代開始,雷州半島的引水灌溉工程,是廣東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北宋時期,雷州城西有西湖,城北有特伯塘,湖、塘均築有引水渠道,可以引水灌溉農田。南宋時期,引水灌溉工程又大規模開發、修建,使之縱橫交錯,灌田方便。
紹興年間,在原來的基礎上開鑿擴大特侶塘的面積,增大容水量,並且從東、南、西三個方向,開挖出3條引水渠道,起名為東渠、南渠、西渠。東渠即從特侶塘向南流動,匯入湖水,灌溉城東片;南渠既從西湖引水東去,灌溉城南片;西渠是從西湖導水西出,灌溉城西片。
隨著歷史的向前發展,雷州的水灌溉工程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各種設施,也越來越好。據史料記載,乾道的數年中,又有兩度大規模地整修了引水渠道,增建了有關設施:一是在已堵塞的東渠東面,另外開通一條渠道,以引塘水南流,並修築8條支渠,支渠的兩頭還各建有水閘1座,二是在已堵塞的南渠北面,又增加一條渠道,繼續引導湖水和東渠合流。
三是在特侶塘加建8座水閘、24條渠道,以擴大灌溉面積。四是修築拱海大堤。
經過這一番整治和新建工程之後,一馬平川的雷州城郊東西洋,「滄海變桑田」,成為「萬頃連雲」的良田佳景,有力地促進了整個雷州半島農業生產的發展。歷史流傳「洋田豐,雷州足」,「洋田歉,合浦飢」。
的確,這里素稱「雷州糧倉」,當之無愧! 雷州文化源遠流長。不過,在隋朝之前,由於地處天涯海角,瘴雨蠻煙,所以,這里的文化教育還比較落後。
從唐代開始,雷州出現了「閻有塾堂、巷有校室」的喜人局面。唐宋名宦:李晉、寇準、李綱、胡桂、秦觀、蘇軾、蘇轍、趙鼎、李光、任伯雨、王岩良等先後受貶南來,他們在雷州不遺餘力倡教辦學,傳播輝 1/2 煌的中原文化和吳越文化,為雷州的文化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其中,北宋名相寇準的功績尤為顯著。成淳七年(1271年),雷人在旅忠詞旁邊興建了一所「萊泉書院」,既以紀念寇公,又以培育雷州立子。
從史料統計得知,到了明代,雷州城區已擁有9所社學和雷陽、平湖、崇文、懷坡、文會等5所書院。清光緒年間,雷陽書院已經發展為廣東六大書院之一。
這些社學、書院為社會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為發展雷州的文化教育事業,發揮了歷史性的巨大作用。雷州地靈人傑,人才輩出。
如留下「九耳呈祥」動人故事的唐代俊傑陳文玉先後任東合州、雷州刺史,功勛卓著,曾被太宗降詔褒獎:「養晦數十年惡事非君,受職父母邦,德政彰明。」他被後人尊為雷祖,立祠紀念,又如歷官福建古田、台灣知縣、福建巡撫兼署閩浙總督的陳瑸,為官清廉,愛民如子,被譽為明、清嶺南三大清官之一,迄今,台灣仍流傳膾炙人口的「陳瑸放犯」故事,再如乾隆年間進士、翰林編修、大家者陳昌齊(字觀樓),他書示村民的「有千年祿切,無百年觀樓」的哲言至今仍振聾發聵。
明、清之秀,僅雷州府轄下的海康縣就孕育出22名進士。國家的未來掌握在年輕人的手中,而教育為年輕人更好地發展提供了基礎。
當代雷州的發展大計還是落實在教育上。 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革命斗爭史室,展出本地區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時期革命文物。
有大革命時期的農會會旗、農協會會員證章、農民講習所學員證章、農協會傳單,武器、文件。抗日戰爭時期宣傳印刷品、土地雷等,還有日寇在雷州的暴行圖。
解放。
我的家鄉位於雷州半島北部的一個革命老區村莊。雷劇,是我們家鄉傳統的劇目,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每年的八月十五和正月元宵節都要在村中上演。
雷劇不僅為中老年人所厚愛,而且受到青少年人青睞。而我也喜歡看那古香古色的雷劇,每逢演戲,我總是跟著家人去飽享眼福。
八月十五那天,天剛亮,我就早早吃完飯,拿著一張長凳子,到戲場上佔一個好位置。晚上,我向爸爸要了一些零用錢,就興高采烈地來到戲場。戲場很熱鬧,環視四周,有很多小食攤,有蝦餅攤、湯圓攤、白切狗攤等,猶如一個小集市。我向戲台上看去,戲還沒開場,音箱里正播放著輕松的歌曲。戲台很寬,台前降下帷幕,在燈光的照耀下顯得很壯觀。
忽然,台上的燈全亮了,帷幕拉開,鑼鼓響起來,演出即將開始,隨即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今晚演出的是《哪吒鬧海》,只見一個活潑可愛的哪吒在台上歡蹦亂跳著……。
台下的觀眾被陶醉了,我彷彿也置身於神話當中。這時,爺爺湊過來說:「好看嗎?」我連忙說:「好看,好看」。「爺爺,你小時候也有這么好看的雷劇嗎?」我接著問。爺爺笑了笑說:「哪裡,我們這一輩可比不上你們。在舊社會,藝人社會地位低下,雷劇也受到扼殺,國民黨 *** 曾命令禁止雷劇活動。解放後,雷劇才獲得了新生,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雷劇也進行了改革,比以前精彩多了,聽說有一個叫林奮的演員還上北京表演獲得了「梅花獎」呢!」
聽了爺爺的話,我心想,雷劇確實是雷州人民情有獨鍾的劇種,難怪那麼多人喜歡它。
據說,雷劇源自雷州歌,已有300多年,由於情節曲折,故事性強,唱詞通俗易懂,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雷劇更是如魚得水,迅猛發展。文化部專員到雷州半島考察,目睹雷劇的盛況,由衷地贊嘆:「風景這邊獨好」。
家鄉的雷劇,作為一種地方劇種,是家鄉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顆明珠,願這顆明珠在雷州半島這紅色的土地上永放光芒。
我國有很多傳統文化,春天放鞭炮、貼春聯元宵節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中秋賞月,情人節可以恩愛相會……現我來說說情人節可以恩愛相會哦!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牛郎少年,後來父母去世,他便跟著哥嫂度日。
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只給了他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然後,便和牛郎分家了。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
牛郎並不知道,那條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這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
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便問道:「牛大哥,你真會說話嗎?你說的是真的嗎?」老牛點了點頭,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里,等候仙女們的來臨。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
牛郎便從蘆葦里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
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
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
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
雷州市位於祖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中部,東瀕南海,西靠北部灣,北與湛江市郊、遂溪縣接壤,南與徐聞縣毗鄰。南北長83公里,東西寬67公里,總面積3532平方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3攝氏度。全市人口150萬,雷州城為雷州市人民 *** 所在地,面積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萬。雷州富有南亞熱帶特色的農、林、牧、副、漁生產,享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雷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文化積淀厚重,名列中國101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遠在五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雷州便有人類的繁衍生息。先秦時期,這里先後為越楚的勢力范圍。據史載,公元前355年,楚滅粵之後「楚子熊受命鎮粵,至此開石城,建樓以表其界」。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末,雷州城大都為縣、州、郡、道、府治,成為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素稱「天南重地」。
雷州由於歷史的淵源和地緣關系,成為歷史上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閩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匯地,進而逐漸形成獨特的雷州文化。在雷州這塊鍾靈毓秀的紅土地上,人文景觀薈萃,名勝古跡眾多。經縣級以上人民 *** 頒布的文物保護單位有57處,其中雷祖祠為國家級,三元塔為省級,真武堂、韶山古戲台、東嶺莫氏宗祠、唐氏墓群等四處為地市級。市博物館是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該館收藏文物數量之多,檔次之高,均居全省縣級博物館之首。這些文物古跡是雷州數千年文明史的見證,是雷州先輩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改革開放以來,通過 *** 撥巨資,群眾籌善款等方式,積極修葺,恢復文物古跡面貌,搶救了大批文化瑰寶,同時在雷州城修建了西湖公園、三元塔公園和雷祖祠旅遊區。
雷州景色美不勝收,既有「西湖翠堤」、「燕塔題名」、「一龍煙繞」、「萬頃連雲」等舊雷陽八景,也有天成台、高山寺、寶林禪寺等新景點。登臨三元古塔,極目東眺,萬頃良田,莽莽蒼蒼。南海波濤,水天一色,令人目不暇接,遊人到此,莫不驚嘆天地造化之奇,鬼斧神工之妙。
雷州的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元宵佳節,城鄉各地的「飄色」遊行與「儺舞」表演,氣勢恢宏。陽春三月,松竹、南興、覃斗等地流行的「散花舞」引人入勝 。源遠流長的雷歌、姑娘歌和人民津津樂道的有三百多年歷史的雷劇,更是經久不衰。
雷州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豐饒。肥沃的大地慷慨地為勤勞的人民捧上香甜的優質大米,鮮美的魚蝦,晶瑩的白糖, *** 的南珠,壯碩的牛羊,爭奇斗艷的花卉,四季飄香的水果……
啊!雷州,人傑地靈的一塊寶地!我愛你!
⑵ 寫茂德公古城的作文
青石紅磚紅瓦典型的雷派建築風格,恢宏的城牆內,城樓交錯,城中央還有大戲樓,其建築形態古色古韻又透出現代氣息,具有雷州半島別樣的風情,這就是茂德公古城。
走進雷州茂德公古城,彷彿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的古雷州。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上,踏著一千多年的歷史,彷彿看到雷州古城的繁榮和喧鬧;走近古城的大戲樓,彷彿聽到飄逸回盪的雷音古韻……
三億元打造茂德公古城
雷州,古稱合州。先秦時期是楚越之地。在漢代至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雷州半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堪稱「天南重地」。雷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雷州文化在廣東文化中獨樹一幟,是廣東四大區域文化之一,「雷州換鼓」為「天下四絕」之首,雷城內的雷祖祠已有一千多年歷史。
2013年,廣東茂德公集團在雷州黃金寶地白水溝畔,投資3億多元傾力打造茂德公古城。古城佔地62畝,建築面積6.3萬平方米,客房155間,街道全長550米,把雷州文化融進具有濃郁的本土特色的古老建築之中。
茂德公古城,是整個茂德公古城景區的靈魂。唐朝在古時的中國是一個多麼興盛豐富又相對自由的朝代,茂德公古城的「仿唐」,便應是向這種豐富自由的一種致敬。古城除了「仿唐」,還融入雷州歷代的各種元素,使茂德公古城成為中國最南半島旅遊原點,展現了雷州文化歷史名城的特色,是粵西地區極具影響力的度假領地和文化旅遊新地標。
古城糅合古典風格和現代元素敏悄
在裙樓和大門入口的設計中,古城牆將古典的氣質發揮得淋漓盡致。青石紅磚紅瓦典型的雷派建築風格,古城是集鼓樓、戲樓為一體的建築物,古樓的建築造型和裝飾以鼓為基調,體現了鼓文化的建築風格並糅合現代元素而成。恢宏的城牆內,城樓交錯,城中央還有大戲樓,其建築形態古色古韻,再現古雷州的盛唐氣勢。
茂德公古城,濃縮了本土文化與橋姿渣民俗內涵,厚重地記錄著茂德公人傳播雷州文化的責任與使命冊正。不但展現了雷州古城的原始風貌,而且實現了現代高尚社區與古老鼓城的完美鏈接,是現代對傳統的一次敬禮,也是一次對古老雷文化的嶄新呈現,同時它展現了雷州文化歷史名城的特色。
茂德公古城,集旅遊度假與購物娛樂於一城,業態分布齊全,設有電影院,兒童游樂、購物廣場、特色食街、中西餐、精品店、客棧、茶樓、咖啡屋、清吧酒廊、本土特產和民俗特色工藝坊等。別樣風情的古街,月照樓閣,琴聲悠揚,身在其中,如穿越時空,飛越紅塵,帶給人們購物休閑娛樂穿越時空的感受。
獨特魅力的古城,大戲樓兼容並蓄,除了上演傳統的雷劇外,還上演中國各種傳統劇種的優秀劇目。經典戲劇天天開演,全國各地各方戲種登台交流,是傳播雷州戲劇文化的窗口和平台。
⑶ 雷州茂德公古城介紹
茂德公古城,是整個茂德公古城景區的靈魂。唐朝在古時的中國是一個多麼興盛豐富又相對自由的朝代,茂德公古城的「仿唐」,便應是向這種豐富自由的一種致敬。茂德公古城,集旅遊度假與購物娛樂於一城,設有電影院、購物廣場、特色食街、中西餐、精品店、冊散客棧、咖啡屋、清吧酒廊、本土特色和民俗特色工藝坊等。
別樣風情的古街,月照樓閣,琴聲悠揚,身在其中,胡姿族如穿越時空,飛越紅塵,帶給人們購物休閑娛樂穿越褲弊時空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