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戀愛中的人都是傻子呢
首先,電影中的愛情故事通常都比較浪漫和甜蜜,這種基友甜蜜和浪漫的場景很容易讓我們相信愛情是美好的,讓我們對愛情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但是,現實中的愛情很升碼多時候並不搏笑槐如電影中所展示的那樣完美,我們需要承受各種困難和挫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時間。因此,如果我們將電影中的愛情視為現實中的標准,很可能會讓我們生不切實際的期望和幻想,導致對現實中的愛情失去信心。
其次,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大多數是藝術化的表達,很難完整地展現愛情中的各個方面,例如相處中的矛盾和不和諧、溝通不暢等。這些問題在現實中經常出現,但是很少在電影中展示。因此,如果我們只看電影中的愛情,可能會讓我們對現實中的愛情變得太過理想化,讓我們忽略了愛情中的各種挑戰和挫折。
最後,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幾乎都是虛構的,很難真正地代表現實中的愛情。每個人的感受和經歷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們不能把電影中的愛情故事套用到所有的情況中。我們需要以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為准,從而真正地理解愛情,掌握戀愛中的技巧和方法。
綜上所述,電影中的愛情故事會對現實中的戀愛觀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我們需要看到電影和現實之間的差距,不能過多地依賴電影中的愛情故事,需要以自己的經歷和感受為准,理性地看待愛情和戀愛。
② 給白傻子買瓜子去是什麼電影
給白傻子買瓜子去的電影是《東北往事》。
《東北往事》這部劇真實再現了1984年到2006年東北20餘年裡東北黑道的社會變遷。講述了1984年幾個退伍軍人復員回到東北老家,剛開始都想過平凡的生活,在不同的崗位工作者。但因一次北京來的戰友來找他們團聚,幾個人喝完酒之後去集市閑逛,沒想到得罪了當地的地痞流氓,他們不斷侮辱挑釁他們幾人,他們忍無可忍,以暴制暴,一戰成名,從此之後深深陷入泥潭,不可自拔。
1992年,他們打打殺殺,竟然成為呼風喚雨獨霸一方的風雲人物,然而現實終會是殘酷的,到2006年的時候,他們幾人之中,死的死,殘的殘,有的金盆洗手,有的牢底坐穿,有的亡命天涯,有的依然風光無限。
《東北往事》電影簡介
《東北往事》是由李炎執導,張鈞涵、宋汶霏、張經偉等主演的網路電視劇,改編自孔二狗的同名小說,講述了1986年起20餘年來,北方某市黑道組織觸目驚心的發展歷程。
電視劇講述了一個病態、殘酷的黑道故事,更是一部反映20餘年社會變遷的厚重長篇史詩。1986年之後20餘年來,東北某市黑道組織觸目驚心的發展歷程。這是對改革開放30年的一次不同尋常的紀念和追憶,沉重地反思在過去幾十年中所得到的和所失去的。
③ 剿匪記傻子騎媳婦哪一集
剿匪記是一部經典的電視劇,槐含講述了岳捷和丈夫李日亭以及弟弟李日升一起剿滅匪寇的故事。其中有一集非常出名,那就是「傻子騎媳婦」,這一集在電視劇中是第十集。在這一集中,岳捷夫婦二人和其餘幾名隊員在對匪徒的追擊中迷路了,結果誤入了一個叫做「石園」的村莊。這個村莊的居民非常善良,但是有一個叫做阿峰的傻子經常拿著媳婦去逛。這個情節引起了一系列的笑料和感人的情虧明液節。岳捷和李日亭在這一集中也發現了很多人性銷物的美好,感悟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幫互助。
總的來說,這一集雖然看起來輕松幽默,但是背後也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是值得一看的經典之作。
④ 哪個電影網站的更新速度最快
搜 7755TV 點擊第一個進去看
更新速度超出你的想像
⑤ 國內最讓發人深省的電影,不接受反駁!看哭的都是病人!
要說近幾年來哪一部電影最為深入人心,我首推《我不是葯神》,相信這部電影給觀眾的印象絕對是特別深刻。我也是看一遍心酸一遍,每每看完一閉上眼睛就想到許許多多與家人生離死別的場景,可能是我本人的感動點特別低吧。
讓我們來重溫一下這部電影的劇情,這部電影雖然講述的是那些見不得光的走私和販賣假葯的故事,但卻側面反映除了國人最為關心的醫療問題。故事的主角程勇在最初的時候為了籌集父親的手術費,以這個善良的念頭為動機開始跑到印度去走私假葯。剛開頭的劇情看起來是很普通,但就是這么普通的的開頭劇情卻為這部電影贏得了30.7億的票房。湖南的張立仁先生還通過「傻子影視」功、眾、hao 。拿出7萬參語了這部電影的頭資。最後分到了30多萬。想發/財的可以觀住下。「傻子影視」 。
葯從印度買回來了就到處找人倒賣,在經過一系列的折騰之後,終於湊夠了父親的手術費。這個時候的程勇在巨大利潤的吸引下開始有了貪念,也是在這個時候,一些多年販賣假葯的同行勸告他如果再繼續下去的話會有很大的風險,程勇在一番掙扎之後也聽了同行的勸告,就鋒則扔下了那些白血病的病人和一起賣葯的夥伴,轉手去做了服裝廠的老闆。
一段時間過去了,有一天呂受益的老婆找到了程勇,讓他救救自己的丈夫,後來當程勇得知呂受益已經快不行的時候,再次決定去印度拿葯,當他回來的時候,呂受益已經死了,葬禮的那天很多的白血病病人都出現了那裡,眼前的一幕幕讓他心裡萬分的內疚和痛苦,在巨大的良心譴責下,他開始了內心的掙扎。擺在他旅梁面前的一邊是大於一切無情的法律,一邊又是急著拿葯救命的病人。真是忠善難兩全,如果守法了就不能救人,如果救人了就不能拆基運守法,萬般無奈之下他選擇了救人,而且是拿葯價賣給病人。影片看到這里也讓人對程勇的勇氣和決定十分敬仰,世間上沒有多少人會這樣的偉大,何況那時候他真的不缺錢。
隨著制葯廠家對仿製葯的打壓,最後仿製葯廠被關閉了,但是白血病人如果沒了葯,那就只能等死啊,好在印度的葯房還可以買到葯,但是葯價是之前的四倍,可程勇還是依然以之前的價錢賣給病人,這一點真的更加的難得。
有次我住院,在病房裡和一些病人在電視上看到了這部電影,幾乎全病房的人在看到最後眼眶裡都充滿了淚水,這淚水充滿的對生命的敬畏和無奈,稱之為國內最發人身省的電影絕不為過!
⑥ 10部讓人笑成傻子的電影
10部讓人笑成傻子的電影:《讓子彈飛》,《你好,李煥英》,《唐人街探案》,《人在囧途》,《小鬼當家》,《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我身體里的那個傢伙》,《三傻大鬧好萊塢》,《羞羞的鐵拳》,《我不是葯神》
這里小編將給你介紹其中的五部電影:
1. 《讓子彈飛》
《讓子彈飛》是由姜文執導,姜文、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喜劇劇情片,於2010年12月16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該片講述了悍匪張牧之搖身一變化名清官「馬邦德」上任鵝城縣長,並與鎮守鵝城的惡霸黃四郎展開一場激烈爭斗的故事。
5. 《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由拉庫馬·希拉尼執導,阿米爾·汗、馬德哈萬、沙爾曼·喬什和卡琳娜·卡普等聯袂出演。2011年12月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採用插敘的手法,講述了三位主人公法罕、拉加與蘭徹間的大學故事。蘭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大學生,公然頂撞院長,並質疑他的教學方法,用智慧打破學院墨守成規的傳統教育觀念。蘭徹的特立獨行引起模範學生——綽號「消音器」的查爾圖的不滿,他們約定十年後再一決高下,然而畢業時蘭徹卻選擇了不告而別。
⑦ 老實人是不是就是傻子
其實,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甚至成年之後,在做什麼樣人這個基本問題上都會或多或少地受到這兩種不同思想、不同處世哲學的教育和影響。至於主要接受哪種思想和處世哲學的影響,則因人而異。
首先恐怕要弄清楚什麼是「老實人」,社會需要和提倡的是什麼樣的「老實人」。
老實人,實際上可分為不同類型。
有一種「老實人」,忠厚,善良,本分,但缺少知識和社會經驗,思想方法簡單,能力不高,辨別力不強,不會交際,不善於表達,膽小,天真,輕信。
有一種「老實人」,忠實,厚道,善良,誠信,本分,無非分之心,無損人之意,循規蹈矩,責任心強,辦事認真。
還有一種「老實人」,除了具有第一、第二種「老實人」的忠實、誠信、本分等品質外,更將這些品質升華到對國兆歷纖家、對人民赤膽忠心,能堅持實事求是,敢講真話,勇於開拓,光明磊落,吃苦在前,享樂在後,廉潔奉公,遵紀守法,淡泊名利。
這三種「老實人」有層次高低之分,國家、社會和人民最需要的是第三種和第二種。尤其第三種人,小到單位、公司、企業,大到國家,都會受到歡迎和重視,因為他們既老實可靠,又具有運籌策劃和統領全局的能力。第一種人雖然對國家、對社會也是有用的、無害的,但爛銷不是這樣的老實人越多越好。因為現實社會是競爭的社會,沒有能力,在競爭中只能處於劣勢。他們在同屬於老實人范疇人群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在同「不老實」人群競爭時往往也處於不利地位。這些人大概就是Sesikon網友帖子中所說的那些在現實社會「吃不開」、「吃虧」的「老實人」。其實,這種人不僅在現實社會,恐怕在任何社會,都不怎麼「吃得開」。
與「老實人」相對立的是「不老實的人」。不老實的人更是形形色色,如心懷叵測、居心不良的人;陰險狡猾、爾虞我詐的人;吹牛拍馬、投機取巧的人;搖唇鼓舌、沽名釣譽的人;弄虛作假、騙官騙財的人;貪污腐敗、欺壓百姓的人,等等。不老實的人,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私心重。為了實現私慾,不擇手段,甚至以身試法。
現實社會,確有些老實人吃虧,甚至受欺負,而有些不老實的人佔便宜,甚至佔大便宜的現象存在。但就總體而言,在我們的社會里,老實人是受褒揚的,而不老實的人是受鄙棄和譴責的。老實人歸根到底不吃虧。即使最「沒有出息」的老實人,由於他沒有做虧心事族仿,起碼吃飯是香的,睡眠是安的,生活是平靜的。而那些不老實的人,特別是那些貪污腐敗分子、違法亂紀分子,他們可以得意於一時,但他們是惶恐不安的,擔心某一天東窗事發,由「人上人」變為階下囚。相信,隨著反腐敗的深入、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和社會風氣的轉變,不老實越來越沒有市場。
「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是絕大多數中國人做人的基本道理。不能因為現實社會中存在某些老實人吃虧,某些不老實人佔便宜的現象,就動搖對這條基本道理的信念。
---------------------------------------------------
人是逐步成熟的,人的見識是逐步增長的,人是活到老學到老、的確如此。以前年輕的時候沒怎麼考慮過這些話,隨著年齡的增長,在反思自己所走過路、總結得失成敗時,對「吃虧是福」這句話感觸很深。
面對「吃虧是福」這句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但每個年齡稍大的人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認可這句話。
從人的本性來說,幾乎每個人都是「便宜蟲」,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許多時候能占點小便宜,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沒有這些小便宜就沒法生活了,恰恰相反,這些小便宜對絕大多數人甚至是可有可無的,但這裡面涉及到一個面子的問題:讓他人順理成章地佔點便宜,等於給了他人一個不大不小的面子!偏偏我們中國人又特別好面子;不過,方式不當,不能使他人有面子,你讓他人占點便宜,人家不但不接受,還會對你有看法,事情可能會弄砸掉,這需要注意的。
不妨再進一步分析一下:人與人相處,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吃虧,只知道佔便宜,到最後,他很可能成為孤家寡人,因為別人很難願意與這樣的人打交道,因為與這樣的人打交道,一不小心就吃虧,有誰願意?除非別人願意吃這個虧。 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在許多時候樂意吃虧,別人與我們打交道就會放心,就會願意與我們打交道,而且只要別人是一個正常的人,在適當的時候,我們肯定會有不同程度的回報!這里有一個先後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先吃虧,別人在適當的時候也會主動吃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會逐步融洽。
人與人相處,關鍵要給別人一個印象:我們不是斤斤計較的、只知道貪小便宜的人,相反,我們是樂於助人的人!如果這樣的話,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們將會擁有更多的朋友,我們也就擁有了更多成功的機會!
(註:本帖於今年五月份發在了中國法院網法治論壇的文化與生活上,被加精;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中國自古是一個有傳統美德的國家,祖宗們曾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治家格言和警世格言。這是炎黃子孫們的一大精神財富,也是興國安邦的一塊奠基石。
像「吃虧是福,吃虧的是好的,能的能死,老實的剩下」等等都是家喻戶曉的俗話,一代代不知在多少人的口中念誦過,有的人確認這是大實話,便自己按這些話去做,又把它用作成教育子女的良好教材,但也有的人不承認這些真的能成就實事,因此,當自己碰上一些利益的誘惑時,便不擇手段干一些違背良心及傷天理的事。
盡管有人不承認這些俗話是實話並能成就實事,但事實會做出決定,會證明一切。 我的表弟曾經在一家私營企業上班,幹了幾個月後,與表弟一同上班的人,都眼看著工廠將要倒閉,於是商量早晚是個散,不如早打算,活也別再幹了,幹了也白乾,到時廠子一塌錢還能要的了來?這樣廠里的人日見減少,這時表弟猶豫了,到底還干不幹?行不行?表弟將這一切告訴了我,我說「能的能死,老實的剩下,老實人走到哪裡也吃不了虧,你在那裡老老實實的干,別偷奸取巧,別磨洋工,人家讓你幹啥你幹啥,讓你怎麼干你就怎麼干,這樣絕對吃不了虧,再惡的人也不會欺負老實人的」。表弟聽了就按我的話去做,並還勸阻了一個和他一起干,到了年終這個廠子真的倒閉了。因表弟的老實讓廠長非常贊賞,結果所有工資都一分不少的發給了他們倆人,並且還給他們付了路費。而起先覺的自己能的人,每天三番五次的去要帳,卻一分也沒得。 <還有一個人是我的鄰居,跟他在一起談話時我經常說「人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幹啥,千萬別能了,真老實的人沒有欺負的。
就怕沒本事,裝能、逞能的,這種人非吃大虧。要是真有本事可以讓別人聽自己的,沒本事就老老實實聽人家的」。剛開始他也不是很接受,雖覺得老實為人很好,但又有些顧慮,現在的壞人多了,怕自己再吃不開,但後來他因著一件事認可了這個道理。他說「我在廠里幹活實實在在的干,以『老實』為做人的原則,有時也對同事說『別給廠里浪費東西,老老實實聽廠長的話,把廠里的活得當成自家的活干』。我自己有時還搶著干,自己吃點虧,受點累,干點臟的、重的,沒想到月底我的工資卻比別人多30元,起先我還以為廠長數錯了,我找到廠長,廠長說是看我幹活老實,故意給加了30元。」他還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做人老實、誠懇不是傻子!!」 以上兩例都是說:人只要做老實人、願吃虧就得到好處。相反人如果不實在,走在哪裡就是想沾光,心術不正,心眼子不好,覺著自己很聰明非得吃自己的虧,上自己的當。 我認識一個年輕人,他最大的「長處」就是覺著自己精明能幹,是個聰明人,後來他在一家酒廠干推銷工作,剛開始他的「長處」沒敢施展開,幾天後他摸清了老闆的脾性,他感覺這一行還行,能撈點利,於是每天出去,便不再按老闆吩咐的價格銷酒,多賣的錢藏起來歸自己所有。
俗話說「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一段時間後老闆發現生意不紅火了,就到各地方尋問酒價,這時年輕人的「聰明才智」終於被老闆發現了,老闆當眾讓他丟了人,並且告訴了他的父母,最後將他開除。 上幾例充分證實了:俗話的確是實話,老實的吃虧的反吃不了虧;能的,動心眼子的反中了自己聰明的詭計。事實真理告訴我們:要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滅絕智慧人的智慧,要老老實實、誠誠懇懇做個人。只有這樣的人,無論在世界的哪個角落,無論身處什麼行業,才能有立足之地,不敗之地。因有俗話也這樣說到「人心換人心」人若真老實坦誠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誠來對待自己。 所以,做人一定要記住:做個吃虧的人,有虧就上,有光就讓,這樣既利別人更利自己!!!
⑧ 葛民輝演出車禍變成一個傻子是什麼電影
天才與白痴 【內容簡介】 妙蓮要跟隨一個商人到加拿大結婚,狠心地把中度弱智的兒子白痴輝(葛民輝飾)留在廟街生活。阿輝幸得棚租到好友納和橘阿炳(許志安飾)及其父(羅家英飾)的照顧,妙蓮才放心。雯雯(朱茵飾)和哥哥是廟街賣翻版CD的小販,與阿輝,阿炳是從小的好朋友,而且非常喜歡阿炳。但是阿炳卻暗戀著另一位女子(蔡少芬飾),並一心想要離開廟街,開闖自己的事業。雯雯看見阿炳和別的女人跳舞,很不是滋味。阿炳向雯雯表白了自己的理想。一次意外中,阿輝從樓頂摔下,醫生發現他腦中的大腫瘤。奇怪的是,腫瘤切除後,阿輝變成了能預知未來的奇人。阿輝因特異功能大發橫財。妙蓮的丈夫死了,又回到廟街。阿輝卻不認母親,還百般刁難,妙蓮傷心萬分。阿輝從醫生處得知自己不久後還會變回弱智,洞團非常害怕。雯雯安慰,勸他應該做原來的自我。不久,阿輝又變回弱智
⑨ 《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這是我第一次對電影做一個發自內心的觀後感,內心被深深地打動了。看著俗不可耐的電影名字——《三傻大鬧寶萊塢》,原本對它沒有抱很大的期望,只是吸引我是它的影評高達9。9分,從眾和好奇的心理促使我來一窺究竟。
寶萊塢的電影通常是音樂片。幾乎所有影片中都至少有一段唱歌跳舞的場面。要說的印度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電影毫不意外的擁有唱歌跳舞的場面。「七分共鳴、三分感動、一分搞笑」的電影竟然不能用「十分制」來打分了。以嬉鬧的行為抵抗印度的填鴨式的教育,不禁有了幾分此刻我們讀書的無思考的獲得學位,很有啟發性。主人公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了朋友,不是因為這句話能夠解決困難,而是因為記住這句話並不斷的告訴自我要有勇氣應對一切。
影片中的哲理與友誼只有自我才能悟出,片子中讓我體會到什麼叫喜極而泣,沒有半點壓抑感卻讓人看後懂得去體會和回味人生哲理,不僅僅僅是教育的思考,還有父母、朋友、甚至成功。我們不是為了成功而競爭嗎?我們追求高分、追求名次,學完後連最基本的動手操作都不會,試問如何學以致用,影片中在搶救莫娜生小寶寶而快速的動手自製所要用的工具。主人公蘭徹為了朋友的滑稽事情讓我們在樂中思考什麼是朋友?最後的結局自我去看看就明白: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劇情開始就是覺得搞笑但是越來越覺得這原先是一部這么與我心靈接近的片子。這篇片子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准確,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好處,劇情片更像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後,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特此推薦。
已經第三次看這部電影了,《三傻大鬧寶萊塢》是一部輕松、幽默的印度電影,影片反映了印度現代填鴨式的教育帶給學生的壓力和恐懼。電影用詼諧色彩揭露了印度的教育制度問題,讓我們在一個愉快的氣氛中了解到一個嚴肅的問題,這都是電影的亮點。
中國的教育者應該好好看這部電影,有一段講述:教授對被逼得自殺的學生表現得毫無悔意,批評了教育局對學生的漠視。學生嬉戲場面與學生被校方迫至自殺兩種不同的片段融合起來,起了化學作用。同樣,在中國,雖然沒有這么誇張,但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教育制度也有類似的問題。
電影中,三傻的友誼也很令人感動。人活著有太多身不由己,能像蘭徹那樣跟著感覺走實屬不易。法爾漢熱愛攝影,卻苦於父親的阻攔,只能在學校讀他並不感興趣的工程學,於是他成了倒數第二,但當他決定從事攝影的時候,成功向他打開了一扇門;拉杜,一個貧苦學生,面臨家庭帶來的各種壓力,只能寄希望於神,他對現實的畏懼與逃避讓他穩居倒數第一,但當他丟掉畏懼,勇敢面對生活時,幸運真的朝他招手了。也許就如蘭徹所說:很多時候,我們由於各種原因,不能選擇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但是有時候,只要你勇於跨出那一步,說不定就可以改變你的人生。而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最大感觸就是:follow my heart。
其實看這部電影我的內心很糾結,我不得不承認病毒院長說的,可我同樣佩服蘭徹的生活態度。就像在現實里,我深知生活的殘酷,卻幻想能隨心而活,做一個走心的人。
電影的最後,三傻終於在蘭徹的學校重聚,而蘭徹與女主的愛情也很圓滿。故事類似喜劇,但又並不是順風順水,也許就是為了告訴我們:跟著感覺走,終會柳暗花明。
看完《三傻大鬧寶萊塢》,覺得是一部很有深度的電影。電影講述了在印度當時崇尚男人做工程師、女人當醫生背景下,法罕、萊吉因為父母的原因不得不去印度帝國工業學院學習工程師知識,而蘭徹用非同常人的行為對抗著這所學校或者說這個社會存在的弊端;電影開始由蘭徹對正在訓話的院長說院長,如果鋼筆在太空沒用,為什麼不用鋼筆,他們可以剩下數百萬,院長回復以後作答,我個人認為這是這部電影對學院教育或者說整個印度社會的教育弊端描述的開始,直至最後院長回答了這個問題,讓我感受到院長在變化、學院也正在變化,至少院長他不再是從前那樣高高在上,而是恍然大悟認真對待自己的不對的地方。從這兩個片段可以讓人明白至少創新不是在知識工廠出來的,而是需要鼓勵學生去打破常規、敢於質疑的這種精神。
整部電影里,音樂讓人有時感到很親切、有時又讓人覺得內心好像被上帝的手輕輕得撫摸了一下;電影也有經典的句子,例如:追逐卓越,成功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法罕對蘭徹評價時說的一句話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等等。
這部電影讓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一遍,你會想學習;看完兩遍,你會思考你的理想意義是什麼;看完三遍,你會為卓越,而不斷充實自己。
星期六晚上,我們全家去看了一部電影,名叫《三傻大鬧寶萊塢》。不要被它那傻傻的名字所迷惑,這部電影還教會我許多道理呢!
這部電影的故事十分吸引人。在印度帝國理工大學有三個特殊的學生分別是蘭徹、阿爾法、蘭喬。蘭徹是一個優秀又樂於助人的學生,愛動腦筋、勇於。阿爾法愛攝影,但家裡逼著他學工程學。蘭喬家境平凡,但他壓力很大,總學不好。教授教育理念就是考好成績,只求好成績,不求創新。「臭屁王」是一個優秀的學生,十分,但他只會死記硬背。一天,蘭徹看見教授在罵一個學生,並把他的一個模具扔進了垃圾桶里。這個學生十分生氣,便自殺了。蘭徹看不下去了,就死攪蠻纏這要給教授講教學的道理,教授十分討厭他。臭屁王只會死,雖考試成績好,也鬧出了很多笑話。於是「臭屁王」約定十年後在當初侮辱他的地方見,看看誰更。轉眼十年過去了。阿爾法是一個優秀的攝影師,蘭喬的創新使家境脫離了貧困,蘭徹是一個,有著400多個專利。當「臭屁王」拿出一份失敗證明給蘭徹簽名的時候,才發現是自己不是最成功的。因為如果沒有蘭徹,「臭屁王」也不會這么成功,因為「臭屁王」的一些技術都是蘭徹給的。
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分數好並不一定最後成功,只要創新就成功了。還有我覺得如果學不的專業,周記,再怎麼優秀也不會成功。
看了這個電影感觸好深,覺得好贊呢,三個人的友誼好感動!也說了親情,友情,愛情,非常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再一次知道趁年輕必須選擇自己喜歡的事,選擇喜愛的工作,去發揮自己才能和能力,不要怕恐懼不要找借口,遇挫折更不要輕易放棄!還有就是一定要跟優秀的人在一起,都說跟對人做對事,只要找對了方法才能讓自己成功。
大家應該都知道堅持跟行動真的很難,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今後必須要養成把努力當成一種習慣而不是三分熱度。生活不會辜負努力的人~ 有句話說:人生就像一場競賽!你不成功別人就超越你,今後生活中一定要追求卓越,感於去挑戰,不要選擇安逸,創新才是硬道理!才配的這句話:唯有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
現在社會人的壓力越來越大,幾乎都會為車子、工作、房子、面子,一定不要活給別人看,世界是自己的。現在人心越來越脆弱,也很容易陷入恐懼,所以有時候我們需要哄哄它!切記:千萬不能為了壓力就去死,要找別人或對朋友訴說,(記住人生除了生死其它的都是小事)要知足常樂要有好的心態,要學會自己調節,學習蘭徹說的那句話:平安無事,學會自己去思考,去感悟,體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勇於品嘗所以滋味,只有親自品嘗到的味道,才會有不同收獲,才有是完美的人生。
影片中查圖爾把學習作為獲得生存空間的方法,那他必然是在一種競爭機制里邊。因為我們人類給自己所建構的生存空間,是以人類的知識作為基礎的,在這種建構的復雜的生存空間里邊,弱肉強食,叢林法則等等,和對相對固化的事物的追逐,成為了一般人內在生命巨大的障礙,所以他們很少能夠擁有真正的創造性。
而蘭徹最大的不一樣,是他內在的自由度,他非常的能夠駕馭自己的這種內在能量和外部時空之間的關系,所以他經常能夠別出心裁,或者能夠超越現有的一些局限或外部規則的局限。
我們都知道,在籃球場上從來不犯規的球員絕對不是好球員,但是,這個在犯規和失誤之中,他的起心動念變得非常的重要,所以蘭徹,在他對所有的事物的起心動念中,他都是一個相對正向的起心動念,在這種情況下,即使他違反了規矩,最終的結果,也都是有意義的,如果他的起心動念是低層次的,維度很低,那它受到的懲罰也將是嚴峻。
查圖爾之所以想成為一個所謂的戰勝者,是他把自己當成一個競爭者,他就會緊張,會有沖突。如果像蘭徹一樣把自己當成一個創造者,一個不斷體驗更高境界生命狀態的,或者突破現有局限的一個角色的話,那麼他根本不是在戰斗,他真正超越的是自己認知局限,超越自己投影出來這個世界設定的這種局限。
而這世界所有設定的局限全部取決於自己內在,就像他隨時可以挑戰自己,他在向女友求愛的這件事情上,他說干就干,當朋友提醒他這一點的時候,他馬上進行自我突破。
第一次觀看《三傻大鬧寶萊塢》,是在入職第一年。
當時的我,經歷了一波三折,剛剛安穩下來。大三時決定跨專業考研,選擇了我最愛的現當代文學。憑借著一腔孤勇,就那麼義無反顧地替自己決定了未來的人生走向。考研初試順利通過,卻又毅然決然地放棄面試,踏上了應聘語文教師的漫漫征途。
曾有不少朋友很羨慕我,人生似乎沒有走一步彎路。雖然沒有去讀研究生,但備考的大半年時光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我的文學素養,為後來成為一名合格的語文老師奠定了最初的根基;當需要在研究生復試與教師應聘考試做出選擇時,我又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算得上十分順利地就進入體制,端上了許多人羨慕的「鐵飯碗」。
我們不正如那些翻書瘋狂找答案的學生一樣嗎?面對問題與困難,並沒有認真獨立地去思考,而是隨波逐流,人雲亦雲。盲目從眾的背後,是自我的迷失。就像《森林大熊》中的熊一樣,當世界開始對他持有懷疑的態度時,他漸漸從原來的堅信變為自我懷疑,從開始的反抗變為聽人安排,宛如傀儡機器一般迷失自我。堅守自我,就要有獨立的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將課本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能量,投入生活中去巧妙運用。
正所謂四兩撥千斤,化知識為力量,才是真正的學習。
或許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蘭徹一樣,從一開始,我就清晰地知道未來的路在何方。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能夠清醒地覺察自我,明確人生的方向,或許就是我從教十年來始終保持高度工作熱情的秘訣。
影片中讓人印象最深的是蘭徹的口頭禪:All is well。「這能解決問題嗎?」「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但它至少給了我們面對問題的勇氣!」這是一種樂觀的態度,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要用樂觀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這樣我們離成功會更近一些。其實我們的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順利」。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出去工作,我們面臨的壓力都是很大的,如何在這競爭中快樂的生活呢?這就需要樂觀的生活態度的支撐,或許「All is well」。做困境未成年人支持項目以來,見過很多困境未成年人及家庭,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困境,有時家訪回來情緒是低落的,不知道自己能給服務對象帶來什麼;有時面臨各種文案的整理,狀態是狂躁的;有時家長對於社工的完全依賴讓社工無力……做社工的過程中不是只有歡樂,同時也有憂愁,社工不是萬能的,也會有不同的情緒,我們要學會及時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培養良好的心態。
我相信任何一部電影,都可以展現出一輩人甚至一代人的精彩故事。看電影看的不僅僅是情節發展,更重要的是創作者想要向我們傳遞的內容。每一部電影在第二次第三次欣賞時,你會驚訝於自己的成長。看電影,也是讀人生。
做好社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是一個持續累積的過程,今天的積淀與反思促進我們更好地成長,社工路上你我同行,不忘初衷!
三傻是指蘭徹,法漢以及拉朱他們之所以被稱為三傻,是因為他們想改變印度第一大學的皇家理工學院教育現狀,蘭徹他們認為這種,這種教育是一種填鴨式教育。
在這三個人中,拉朱和法漢是實實在在的給自己學習,而蘭徹呢?他十分可憐,他的學位和成績都是給了別人,他自己的父母早逝,也沒有父母給他錢,生活費也是自己打零工所得。
入學第一天,他受到了學長的欺負,而蘭徹為了自己的自尊,用電線纏著一個勺子,打開電閘後,通過水進行導電那個人便被電暈在地。蘭徹為了證明這是填鴨式教育,又為了拯救拉朱。將年級第二,(藍徹是第一)的演講稿中換了幾個詞,而那個人一點察覺也沒有,也照著念了下來,受到全校人的嘲笑,那個人後來與蘭徹賭一場,比十年後誰更有錢?這也使得,後面故事的發生。蘭徹身上有一種勇敢,敢做敢當,敢於對錯誤提出質疑的精神。這是一部喜劇片,卻用倒敘的手法反映出了印度學校及印度社會的陋習,反映了印度人的生活狀況,還反映出了人間的真善美。
我從蘭徹、法漢、拉朱身上學到有夢想,就要敢於追逐,求神拜佛的行為沒有,只有用自己的雙手和智慧創造,才能真正獲得成功。還有電影的結局,最後年級第二見到了蘭徹,後來那個人知道蘭徹就是他公司要簽約的那個有400多個專利的發明家後,便一改以前的態度。
影片中,十年後的三傻都做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心想事成,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內在訴求的不同,最終都實實在在的呈現了各自不同的生活,包括那個查圖爾,也獲得了自己認為好的生活,我們再一起來看看,這4個人十年後的生活狀態又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啟示:
查圖爾的學習方式是死記硬背,為取得好的名次也是下足了功夫,十年後的生活也是有豪宅,豪車,漂亮媳婦等,在世俗的眼裡他是優秀的,不過這種優秀使得他機械的成為了現實的一個工具,完全沒有他自己的生
查圖爾就是現實中在知識層面架構的人類軀殼的代表。查圖爾們無法自知自己內在真正的訴求,完全按照三維世界的體系來架構著自己的生命,這樣的生命「活一次」跟「沒有活」其實沒有本質區別。
所以說,在三傻和查圖爾之間的本質區別就是:有沒有活出自己真實的生命狀態。
查圖爾的生命狀態,在很多沒有明白生命本質的人眼裡邊,是非常認同查圖爾的這種生命狀態的,他們不理解生命本身的自在,才是生命真正追求的目的。
這是在我們的早期教育階段就已經把大腦完全格式化了,而且這種格式化的封閉屬性使得像查圖爾一樣的人們只能填充知識,填充學習中相對固化部分的東西,絲毫談不上創造力,所有的東西好像都已經被界定了。
這也是為何蘭徹可以成為400項發明的科學家,而查圖爾卻要哭著,喊著,求著蘭徹與自己合作的主要原因。
命!
星期五那天,老師給我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觀看了這部電影之後,讓我的感觸很深,看完這部電影後想到的第一句話就是:「分數真的有那麼地重要嘛,就因為畢業後領的那一張寫了墨水的.紙、領一本破本子,就讓那麼多人承受著他們還撐不起來的壓力嘛?」
也許,一個學生的成就可以襯托出一個學校的教育。但是,你們有沒想過一個成就的學生背後又有多少個學生因壓力過於沉重而倒下,一個家庭的改變和富裕都寄託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樣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順利的畢業,拿到那一本破本子或是領一張寫了墨水的紙,自己的家庭就沒辦法過上好日子,只會使他們盲目的去讀書,墮落在壓力之中,體會不到世界的幸福,沒有時間去體會朋友之間的快樂,輕松的去過一天。
學習上的第一並不能代表你什麼,如果你不能把它用在實踐中,只是一個死讀書的人,把一切的定義都背了下來又有什麼用呢?也許就像蘭砌說的一樣,在學習上,你們都陷入了瘋狂的比賽中,就算你是第一,這種方式有什麼用?你的知識會增長嗎?不會,增長的只有壓力。這里是大學,不是高壓鍋。即使馬戲團的獅子也會因為鞭打而學會坐在椅子上。但你們會說這是訓練得好,而不是教育得好」。蘭砌他不會因為學習而過分的去理解或是背,他善於在生活中實踐,探索他需要的知識。
從電影中我認識到。在學習上不要太過分的壓迫自己,篡奪自己的快樂,父母不要給自己的孩子太多的期望與壓力。在生活上我們要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時間,老師也不要給學生太多的壓迫力,這只會使一個個學生在沉重的壓力中倒下。
昨晚看了一部印度電影《寶萊塢銀幕女傑》,讓我對一向以驚人數量著稱,卻難有精品的印度電影有所改觀,便寫了一則短小的影評,發到微信上。女兒看後推薦了另一部印度片《三傻大鬧寶萊塢》。
說實話,前一陣這部片子在影視網站特火,點擊率老高了,但就因為中譯的名字,叫什麼三傻大鬧寶萊塢、三個傻子、三個白痴、三個傻蛋、作死不離3兄弟等,以為是無厘頭搞怪類的電影,所以一直沒有想看的慾望。
女兒推薦,一定有她的理由,特意先查看了一下影評,評價還蠻高,所以下載看了。
一部近三個小時的電影,一下子看完還真需要耐性。但這部片子我是一氣看完的。
電影的影評已經很多,我不想畫蛇添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網路下。我只想說幾句我看此片後的感覺:
從這部極盡詼諧搞笑的瘋狂喜劇背後,我看到的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正劇。其諷刺意味的強烈程度,通過3個自殺(開始的一個未通過畢業的學生、校長的兒子、萊俱)、貧富差距(一貧如洗的萊俱家庭試圖通過兒子改變家庭命運,豪門蘭徹家庭用假蘭徹竊取文憑繼續賺取利益,形成強烈對比)、拜金主義、填鴨式教育等一系列不應該產生喜劇效果,但卻由編導組織成無窮笑料的黑色幽默,表現得淋漓盡致。暴笑後的淚水不是甜蜜,是一種苦澀、一種血腥!
今日,我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印度大學教育喜劇片。看完後,我思緒萬千,仍沉浸在影片感人、搞笑的情節中。我被影片中的的三個年輕人的友誼打動了。蘭徹的口頭禪「一切順利」鼓舞著朋友,告訴他們用勇氣應對一切。
蘭徹、法罕、加拉三個男孩是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逐漸認識,成為好朋友,搬到同一間宿舍。他們三個都寄託著別人的期望。蘭徹從小聰明好學,他要幫一個富翁拿到一張光宗耀祖的畢業證書。法罕是個特困生,他想以後賺大錢,讓爸爸有錢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還未出嫁的姐姐有錢買來嫁妝。加拉喜歡攝影,卻害怕爸爸的權威,選擇了自我不喜歡的工程學業。之後,三個人都有了自我夢想的職業。
每個人都有一種可貴的精神。蘭徹很好學:他六年級就會做初中三年級的題目。法罕很勇敢:他克服了心中的恐懼,成績從全校倒數第一升到了前十名。加拉很有說服力:他說服了爸爸,取得了自我喜歡的職業——攝影。加拉說服爸爸時,讓我感動的話是」爸爸,如果我當了攝影師會怎樣?賺少一點的錢,買小一點的房子,開小一點的車,但我會很幸福,會真正的歡樂。」
我想:以後遇到事情,必須要告訴自我「一切順利」。因為像蘭徹說的一樣:「心是脆弱的,要用安慰使它變得堅強。
影片中的拉加,他把改變家庭貧窮的命運像是賭注一樣全押在學習上,過度的緊張成為了他內心強大的壓力,使得他沒有辦法真正展開自己的生命智慧。也沒有辦法真正學進他要學的東西,他的焦點全部聚在了壓力上,反而忽略了「安住在當下」的學習。
拉加這個人物角色,在現代人中占的比例其實是最大的,很多人都是以要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而去學習,實際上這樣的學習結局只能走向平庸。
蘭徹也是出身卑微,但是他的整個生命過程卻有著不同的精彩,這與拉加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所以,當內在對生命本身意義的領悟有所欠缺,無法通透的領悟時,所帶來的不同程度的障礙,會讓我們在學習中產生困惑,迷惘,設定錯誤的學習目標。
真正的學習,是借學習而領悟生命智慧的,因為每一個知識背後都有它的智慧。
所以學習本身如果不以開啟智慧為目標,只是為了滿足生活生存的需要的話,那這種學習往往帶來的是痛苦,是糾結,甚至帶來的是災難。
再來看男主蘭徹,和法罕不同,他從小就酷愛機械,到皇家工程學院學習工程學,他是在做著自己喜歡的事,因為熱愛而做出的選擇,使蘭徹可以突破命運的種種障礙,不僅成為學校第一名,而且還獲得了被校長認為是象徵榮耀的太空筆。
「熱愛」,使蘭徹生發出內在的智慧,並引領他走出了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個人,可以通過「熱愛」進入自己的內在,找到自己生命中能夠共振的人事物,這個時候,他就是在不斷的驗證內在的具足圓滿。
看過幾次《三傻大鬧寶萊塢》了,每次總被發生在主角身上的趣事所逗樂,同時也被他們對於自己夢想的執著所打動。法罕是三人幫之一,迫於家裡人的壓力而上工程學校,但是他的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攝影師。
在蘭徹的鼓勵下,他終於向自己的父母坦白了他的心聲,他發自肺腑的言說說服了一直期望他成為工程師的父親,從不能接受到坦然支持,法罕其實是幸運的。他的幸運在於他有機會從事自己熱愛的職業,而在步入職場的成年人中,又有多少是選擇了自己所熱愛的職業的呢?金錢、家庭往往是人們選擇職業時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障礙;不能絕對的說考慮薪資和他人的期望是不正確的,但是對於追逐自己的夢想, 是不是應該更純粹一些呢?
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鬍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於衷,這是多麼的諷刺。這反映了一種
分數決定一切,創新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的制度。難道僅僅一張成績單便代表了一切?切勿一葉障目,如此行為不僅造成人才短缺,更是間接成為了此國家並不發達的根源。我們要突破自我,做自己想做的,走自己想走的路。盡力了,努力了自己心知肚明,失敗了也無所謂。看著蘭徹對體制的反抗,對老師的大聲質問,不禁理解了何謂自由。讓那些固步自封,只會說老生常談的話的人閉上嘴巴,以傲視給予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