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楊子榮的過繼兒子楊克武:04年,一紙訴訟將《林海雪原》告上法庭
1947年2月,一個令人震痛的消息傳來, 那位曾孤身混入「土匪窩」,曾聯同群眾勸降土匪的勇士楊子榮在追擊頑匪時不幸中彈身亡。
其實,當時的楊子榮並非沒有活著的機會,但是在剿匪的緊要關頭,一心為公的楊子榮如何也做不到放棄追匪。
所以在他生前最後一次追擊頑匪時,哪怕槍油耗盡,他依舊以豬油代之運作,殊不知在最後關頭,酷寒下凝固的豬油成為他開槍時的最大阻礙, 最終,一代豪傑楊子榮死在了敵人的搶下。
1917年,楊宗貴出生在山東省牟平縣的一個農村家庭, 他的家境很普通,母親是圍著鍋台轉的朴實婦女,父親是當地的手藝人。
為了尋找機會,讓一家人過得好一些,楊宗貴的父母帶著剛滿4歲的楊宗貴等孩子輾轉來到東北。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最後楊家並沒有全部留在東北, 幼年的楊宗貴也跟隨母親再一次回到了山東。
但是,哪怕如此情況,楊宗貴母親也堅持將楊宗貴送去私塾,學習了幾年文化知識,讓楊宗貴沒有成為所謂的「睜眼瞎」。
小家的幸福往往是和大家密不可分的。隨著軍閥割據、混戰局面的一發不可收拾,老百姓的日子也變得日漸艱難起來。
而楊家的生活便是那個時代老百姓生活的普遍縮影 。14歲的楊宗貴早就由於家境困難離開了私塾,成為拉絲 上班的工人。
然而,隨著時局的動盪,連整個繅絲廠都搖搖欲墜,如何還能僱用那麼多的工人,於是,年少青澀,剛從學徒轉正的楊宗貴又一次成為繅絲廠被裁掉的工人。
工作丟了,但生活依舊得繼續,於是楊宗貴開始另謀出路,但是都沒有干長久。 而且,當時的東三省已經逐漸被日本侵略者滲透。
1938年,在楊宗貴於礦區工作的時候,看到自己工友被囂張的日本監工用皮鞭毆打,用語言侮辱,那一瞬的刺激對於楊宗貴來說太過於強大了。
他本來是生活所迫來此謀生,卻如何也不能再忍耐囂張的日本人如此對待自己的同胞, 於是他一氣之下奪下了日本監工的皮鞭。
就這樣,他非但連勉強可滿足自己溫飽的工作都失去了,還被礦山看管起來,直到1943年他才有機會逃出礦山。
此後的楊宗貴一直在溫飽線上掙扎,固然,有時候俯下身子,彎下腰就能有飯吃, 但是楊宗貴並不能接受,因為在他的眼中骨氣是同樣重要的存在。
1945年,楊宗貴迎來了改變命運的契機。這一年,八路軍的槍聲在牟平城中響起,戰士們為了解放平城而奮爭。
而作為這場戰爭的見證者、親歷者乃至參與者的楊宗貴突然被點醒一般,熱血沸騰, 他終於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於是迫不及待地報名加入了八路軍,成為膠東海軍支隊的一員。
但是參軍後的楊宗貴改名為楊子榮。可能改名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換個稱呼罷了,但是對於楊子榮的家人來說,改名的楊宗貴後來變成了「失蹤人口」。
哪怕他後期獲得了無數榮譽,他的親人、後人哪怕曾無數次從熒屏中、傳記里看到過他,對於他的故事了如指掌,依舊無法將他和曾經的楊宗貴聯系在一起。
這就導致原本屬於楊子榮後人的榮譽晚到了很多年,楊子榮落葉歸根的的時間推後了很多年。
同年10月,部隊接到上級發布的「赴牡丹江地區剿匪」的命令,楊宗貴便是即將前往剿匪的士兵之一。
隨後,在當年11月,剛加入八路軍不滿一年的楊宗貴順利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黨員。
其實,最初由於楊宗貴的年齡問題,他負責的主要是後勤工作,當時的首長對他的第一印象是「年齡不輕,軍齡不長」的老兵,讓他與年輕小夥子一同沖鋒陷陣顯然並不合適。
思慮之後,將這名特殊的看病人安排在伙房當炊事員。 但是,隨著剿匪一事提上日程,非常接地氣的楊宗貴接到了另一個任務,即偵查。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部隊接到了「赴牡丹江地區剿匪」的命令之後,為了確保任務的順利進行,部隊首長派遣包括楊子榮在內的30多人,偽裝成百姓到海林鎮進行偵查行動。
毫無疑問,大齡參軍,被選中執行偵查任務的楊子榮真的有兩把刷子。 他擅長偽裝,曾多次以不費一兵一卒的方式勸降敵人。
剛入海林鎮時,楊子榮應對擁有上百支槍的地主武裝時,非但沒有畏懼,還勇敢上前勸說其放下武器。
其實,相比楊子榮勸降的諸多事件來說,此次勸說地主武裝投降只是最普通的例子罷了。
1946年3月20日,楊子榮帶隊追擊以李開江帶頭的400餘名土匪, 但是李開江等人對於地形較為熟悉,占據易守難攻的地帶僵持。
面對這種情況,楊子榮一邊先讓戰士們於敵人陣地側隱藏起來等待突襲指令,一邊自己單槍匹馬地現身,通過威逼等手段言明利害關系,竟然成功迫使當時的一大土匪武裝,包括土匪頭子李開江等400餘名土匪投降。
這場土匪自上而下地投降事件讓我軍士氣大振。 楊子榮本人也因為表現出色,被部隊評為團長戰斗模範。
然而,牡丹江地帶的匪患並沒有隨著李開江武裝被收押而徹底解決。1946年3月22日, 杏樹底村匯集的400餘名土匪成為我軍的新目標。
固然,這400餘名土匪,我軍並不懼怕,哪怕他們憑借著村子原本的地形和土牆建立了所謂的工事,這在身經百戰的我軍眼裡並非難事,那麼為何我軍的拿下杏樹底村的進度一拖再拖?答案是因為百姓。
在我軍與土匪交火的過程中,斷斷續續地傳來女人與孩子的哭聲,固然土匪可惡, 但是百姓是無辜的,我軍如何也做不到將弱小婦孺的性命置之不顧。
留在雙方僵持之時,楊子榮站了出來,他先從隱蔽的地方鑽出來,後揮舞著隨身攜帶的白毛巾,直奔杏樹底村,這一次他的任務依舊是勸降。
進入杏樹底村的楊子榮立刻開始發動群眾,在楊子榮以及群眾們的勸說下,很多底層的土匪都有了投降的意思。
但是幾個土匪頭子的出現,讓事情再次陷入了僵局。
原來土匪頭子大致分為兩波人一波是帶著殘部逃來杏樹底村的,他們曾和我軍交過手,對我軍很是痛恨,發聲嚷嚷著: 「誰投降就槍斃誰!」
另一波人是杏樹底村本地居民,他們對於杏樹底村的鄉親們是有感情的,根本狠不下心來不管杏樹底村鄉親們的死活,而且在楊子榮與鄉親們的規勸下,已經有了投降的心思。
隨後雙方土匪開始爭執,最終以全部土匪投降告終。 本來杏樹底村不得不經歷一場血戰,但是由於楊子榮的出其不意,杏樹底村及其村民皆安然無恙。
隨著各個地區的土匪被我軍大規模處理,一些土匪的殘餘力量向深山老林推進,為了進一步將這些殘餘力量一網打盡,我軍派遣楊子榮帶領武裝偵察小分隊向山林進發。
在此過程中,楊子榮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帶領小分隊勢如破竹一般,將所謂的「許家四虎」「九彪」等匪徒一網打盡。
但是,隨著小分隊的深入工作,殲滅殘匪的難度越來越大。在此過程中,楊子榮曾多次喬裝打扮,勘探敵情。
楊子榮的化妝技術很高,根據有關人士回憶,楊子榮曾跟自己的戰友打賭可以化得戰友都不認識自己。
後來楊子榮搖身一變,以一個要飯的老頭的姿態從戰友身邊走過, 戰友竟然沒有絲毫察覺,這足以見楊子榮化妝技術高超。
當楊子榮帶領的武裝偵察小分隊對於剿滅「座山雕」束手無策時,楊子榮絕佳的化妝技術給了大家新的思路。
在其後人楊克武的回憶中說: 「我二爸當時提出化妝成土匪打入敵人內部,但團首長們大多不同意這個方案,認為太過冒險了。後來二爸穿了一件二尺半的黑棉襖,外面還罩了一件日本的黃呢子半截大衣,頭上又戴了一頂狗皮帽,活脫脫就是一副土匪的模樣,首長們也就同意了這個冒險的計劃。」
也就是說,楊子榮依靠自己絕佳的偽裝技術爭取到打入敵人內部的機會。
1947年2月6日,這也是楊子榮開始行動的日子,當天楊子榮等人進入蛤蟆塘的工棚,楊子榮先是很上道的以土匪手勢和黑話試探裡面的人,向他們表示自己因為遇難而走投無路,希望有人可以幫忙牽個線,投奔山頭。
隨後,竟真有人響應 。就這樣,在孟姓工頭的帶領下,楊子榮等人來到一個空木棚子,等了幾天後,楊子榮被帶到一個屯子,與另外兩個人交接,在雙方「過招」中楊子榮表現出色,成功取信於土匪,隨後楊子榮被繼續安排到工棚,等待土匪派人來接。
當土匪派兩人接楊子榮等人時,他竟讓戰士把兩個土匪給綁了,還體貼地解釋道: 「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說。」
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舉動,兩個土匪竟被忽悠地束手就擒,在他們看來上山後自然就能證明自己的「清白」,等等便是。
於是被捆綁的兩個土匪依舊「頑強」地帶領楊子榮等人向「威虎山」進發。
其實,「座山雕」對於威虎山的「安防」很是巧妙,奈何楊子榮出其不意,每道哨卡都讓土匪自己人上前溝通,然後連同崗哨一同捆綁,暢途無阻地來到「座山雕」的老巢,在未開槍,無傷亡的情況下,成功將包括「座山雕」在內的十幾名土匪。
本以為楊子榮的奇跡會一直書寫下去,殊不知,在1947年2月23日便已經終章。 原來,類似於「座山雕」這類頑匪殘余還有很多,楊子榮也一直奔走在剿匪的路上。
但是,在1947年2月23日,在長期追捕鄭三炮等頑匪的過程中,楊子榮的槍油用沒了。
要知道,在嚴寒下,槍油是保護槍支不被凍住的命脈所在。此刻槍油耗盡的楊子榮為了繼續執行任務,不得不用豬油來擦拭槍身,殊不知豬油碰到嚴寒凝固更快。
就這樣,與敵人針鋒相對的楊子榮非但不能成功射擊,還硬生生被敵人的子彈打死, 一位傳奇人物就此落幕。
楊子榮死了,他的事跡傳遍了我華夏土地, 但是楊宗貴家人並不知曉他便是自己的親人。
原來,楊宗貴改名為楊子榮的事情,他的家人並不知曉,非但如此,通過一位闖關東的村民帶話來看,楊宗貴隨著我軍剿匪進程的推進,已然不在人世了。
是的,這一位英雄人物,一直被當做被人民鄙視的土匪。 而楊宗貴的妻子一邊承受著丈夫無法歸來的痛苦,一邊又不得不照顧弱小的女兒。
然而,貧寒的家境無論如何也不能給體弱的女兒調理好身體,最終,楊宗貴的女兒早早夭折了。
隨後,楊宗貴的妻子也在抑鬱中離開人世,本來無兒無女是沒有資格進入楊家的祖墳的,此時楊宗貴的老母親做主,讓楊宗貴的親侄兒楊克武過繼到楊宗貴的名下,為楊宗貴的妻子抓土,讓其入土為安。
楊宗貴的妻兒老母如此悲慘,而楊子榮的遺體也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尋求葉落歸根。 那麼,楊子榮到底是何方人士?
隨著相關部門的調查,人們發現失蹤人口楊宗貴在很多方面與英雄楊子榮出奇的相似。經核對後,確認「楊宗貴」便是英雄楊子榮,而楊克武便是英雄楊子榮的後人!
此時,楊子榮的故事並沒有結束, 在1957年,楊子榮的戰友曲波為其創作了一部傳世經典《林海雪原》,讓楊子榮的故事於我國迅速流傳!
其實,身為楊子榮的後代,楊克武並沒有趁著前人的功績,作威作福,相反楊克武分外低調謹慎講原則。
面對有人想將楊子榮的故居開發成紅色 旅遊 景點,讓其從中謀利的建議,楊克武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哪怕自己生活較為拮據,楊克武考慮的只是紅色精神的傳承,並非小我的私利。
2004年,滿懷期待的楊克武看到了熒屏電影《林海雪原》, 然而,劇中誇張的形象讓其憤怒不已,於是一紙訴訟將其劇組告上法庭,然而,面對藝術的誇張手法,法院只能判劇組無罪。
2020年,楊子榮的兒子楊克武隔著時空與另一個世界的楊子榮對話,他告訴楊子榮,自己為他驕傲, 當年他許下參軍讓天下人過好日子的承諾,已經實現了!
2022年2月23日,這一天是烈士楊子榮逝世的75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從政府到部隊,再到 社會 、學生,無數人來匯集但革命烈士紀念碑前,向傳奇人物楊子榮烈士敬獻花籃。
的確,紅色歲月已然過去,但是海林市子榮先鋒志願服務隊小小講解員們稚嫩的聲音再一次被紅色的火把點燃,讓紅色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