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關聖丹斯電影節
第二十三屆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獲獎名單 (2007)
美國電影單元劇情類評委會大獎:《我們的父親》(PadreNuestro)
美國電影單元紀錄片類別的評委會大獎:《發送子彈》(MandaBala)
最受歡迎美國電影獎:《幸福已逝》(GraceIsGone)
美國電影單元特別表演獎:《牙齒》(Teeth) 傑絲·韋克斯勒
《酒後醉態》(FourSheetstotheWind)塔瑪拉·波戴斯基
美國電影單元紀錄片特別大獎:《一望無際》(NoEndinSight)查爾斯·弗格森
美國劇情片最佳導演:傑弗里·布利茨(《火箭科學》)
美國紀錄片最佳導演:肖恩·法恩、安德里亞·尼克斯·法恩(《戰爭/舞蹈》)
美國劇情片最佳攝影:貝努瓦·德比(《喬舒亞》)
美國紀錄片最佳剪輯:海拜哈·謝里夫·弗里西納、查爾頓·麥克米蘭、邁克爾·施韋策(《南京浩劫》)
美國劇情片視覺特別評委會獎:克里斯·史密斯(《游泳池》)
沃爾多·索爾特最佳劇本獎:詹姆士·C.斯特勞斯 《幸福已逝》(GraceIsGone)
紀錄片觀眾大獎:《HearandNow》艾琳·泰勒·布羅德斯基
世界電影單元劇情類評委會大獎:《甜蜜的泥漿》(SweetMud)以色列
世界電影單元紀錄片評委會大獎:《幸福的敵人》(En-emiesofHappiness)丹麥
世界電影單元觀眾大獎:《曾經》(Once)約翰·卡尼
紀錄片《月影》大衛·辛頓 英國
世界電影劇情片特別獎:《遺產》(TheLegacy)
世界電影紀錄片特別獎:《熱屋》(HotHouse)
科技題材阿爾弗雷德·P.斯洛恩特別獎:《暗物質》(陳士爭導演,劉燁主演)
美國短片評委會獎:《一切都會過去》(EverythingWillBeOK)
國際短片評委會獎:《電視機壞了》(TheTubeWithaHat)
第二十二屆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獲獎名單(2006)
評委會大獎 - 劇情片: Quinceanera
世界電影獎 - 劇情片: 13 Tzameti (法國)
最佳劇情片導演: Dito Montiel, "A Guide to Recognizing Your Saints"
最佳劇情片攝影: Tom Richmond, "Right at Your Door"
最佳劇情片劇本: Hilary Brougher, "Stephanie Daley"
評委會大獎 - 紀錄片: God Grew Tired of Us
世界電影獎 - 紀錄片: In The Pit (墨西哥)
最佳紀錄片導演: James Longley, "Iraq in Fragments"
最佳紀錄片攝影: James Longley, "Iraq in Fragments"
最佳紀錄片剪輯: Billy McMillin, Fiona Otway and James Longley, "Iraq in Fragments"
[觀眾選擇獎]
最佳劇情片: Quinceanera
最佳紀錄片: God Grew Tired of Us
世界電影獎 - 劇情片: No. 2 (紐西蘭)
世界電影獎 - 紀錄片: De Nadie (墨西哥)
第二十一屆美國聖丹斯獨立電影節 2005年1月29日
劇情片獎艾拉-薩克斯 Ira Sachs藍色的40道陰影 FORTY SHADES OF BLUE(美國)
紀錄片獎尤金-傑里克 Eugene Jarecki我們為何而戰 WHY WE FIGHT(美國)
評委會特別獎(劇情片演技)艾米-亞當斯 AMY ADAMS 六月蟲 JUNEBUG(美)
觀眾獎(劇情片)Craig BrewerHUSTLE & FLOW (美國)
觀眾獎(紀錄片)Henry-Alex Rubin & Dana Adam ShapiroMURDERBALL (美國)
電影藝術獎(劇情片)Amy VincentHUSTLE & FLOW (美國)
電影藝術獎(紀錄片)Gary Griffin The Ecation of Shelby
②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的基本簡介
聖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即「日舞影展」,專門為獨立電影人而設,其影響近年來是越來越大。它旨在鼓勵低成本、獨立製作的影片,表現了與好萊塢電影截然不同的旨趣。 美國聖丹斯電影展由聖丹斯研究所舉辦,研究所由25個成員組成。
1981年,羅伯特·雷德福有志於增強美國電影多樣性的藝術生命力,和他的同事、朋友在猶他州的聖丹斯共商大計,結果成立了聖丹斯研究所,致力於支持和培養新生的電影編劇、電影導演;支持和幫助新的劇情片和紀錄片參加美國國內影展和國際影展。研究所是一個非盈利性公司,現在每年預算1000萬美元,其中35%是研究所自己掙的,65%是捐贈收入。研究所每年要資助400多名電影製作人,還要資助20000多人參加聖丹斯電影節。許多受到資助的導演或電影後來獲了奧斯卡獎、艾美獎或各個國際電影節大獎。電影節乃至聖丹斯研究所都有獨立的運作與管理機構。每年影展工作人員和聖丹斯研究所成員要觀看3000多部要求參展的影片,從中選出100部左右長片,60部左右短片參加影展。聖丹斯電影節的比賽激發了美國獨立製片的創作熱情,提供了互相交流學藝的共同體氛圍。
美國的獨立製片活動源於電影人對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制度和美國類型電影的反動。中國觀眾比較熟悉的有《英國病人》(米拉邁克斯公司)、《閃光的風采》(火線公司)、《冰雪暴》(格雷莫西公司)等都是獨立製片的作品,只不過它們的商業味較濃,所以票房成績不俗。拍什麼樣的電影與製作體制有很大的關系。美國社會的多元化,製作資金的多元化,製作技術的多元化使得越來越多的有著電影感覺、受過電影教育的人有可能拍攝自己想拍的東西,而且拍的東西相對容易地找到營銷渠道,找到特定的觀眾群體。
③ 關於聖丹斯電影節
聖丹斯電影節,又名的獨立電影節。由好萊塢著名導演、演員羅伯特·雷德福創辦,專為獨立電影人和影片而設。每年1月中旬到月底舉行。電影節名字的由來,是根據他和保羅·紐曼一起出演的一部經典電影《虎豹小霸王》而來。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曾在北京舉辦。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官方網站:http://www.sundance.org/
http://festival.sundance.org/2009/
陽光小美女
獲獎記錄:
2007年度美國「獨立精神獎」(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④ 2018年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有哪些 2018年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名單一覽
聖丹斯電影節,是美國現存最大的獨立電影藝術節,旨在表彰對於獨立電影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影人及作品,推動獨立電影良性發展。日前,2018年的聖丹斯電影也正式落下帷幕。來看看, 2018年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有哪些?2018年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名單一覽!
2018年聖丹斯電影節獲獎電影名單:
【美國劇情片單元】
評審團大獎:《卡梅倫的錯誤教育》
觀眾獎:《族裔負擔》
最佳導演:薩拉·克朗格洛《幼兒園教師》
瓦爾度·紹特編劇獎:克里斯蒂安·崔《南希》
最佳處女長片:Reinaldo Marcus Green《怪物與人》
最佳製片:《我想我們現在很孤獨》
最佳表演:本傑明·迪基《布雷茲》
【美國紀錄片單元】
評審團大獎:《神山》
最佳導演:亞歷山德里亞·邦巴赫《她的使命》
觀眾獎:《判決》
最佳社會影響力獎:《罪與罰》
最佳視覺設計:《Hale County This Morning, This Evening》
最佳突破製片:Bing Liu《長大成人》
最佳敘事獎:《三個相同的陌生人》
【世界劇情片單元】
評審團大獎:《蝴蝶》
觀眾獎:《罪人》
最佳導演:Isold Uggadottir《呼吸正常》
最佳表演:Valeria Bertucecelli《恐懼女王》
最佳編劇:Julio Chavezmontes & Sebastián Hofmann《時間分享》
最佳群戲:《海上浮城》
【世界紀錄片單元】
評審團大獎:《父子之間》
觀眾獎:《家園》(This is Home)
導演獎:Sandi Tan《逃避者》
評審團特別獎:《瑪琪,瑪雅,米姬》
攝影獎:Maxim Arbugaev, Peter Indergand 《創世紀2.0》
剪輯獎:Maxim Pozdorovkin & Matvey Kulakov《我們的新總統》
【其他獎項】
下一代觀眾獎:《搜索》
Alfred P. Sloan長片獎:《搜索》
聖丹斯機構NHK大獎:Remi Weekes《他的房子》
聖丹斯機構/亞馬遜影業製作獎:Katy Chevingy & Marilyn Ness《黑錢》; Sev Ohanian《搜索》
聖丹斯無國界Netflix榮譽獎:Talal Derki《父子之間》;Chaitanya Tamhane,Tatiana Huezo 《Night on Fire》
我想單看這份名單,內地觀眾一定深感陌生。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聖丹斯電影節上賈樟柯監制的《海上浮城》拿下了世界劇情片單元最佳群戲獎項,也是當晚唯一一部入圍並拿獎的華語電影。電影的演員陣容也十分豪華,包括了鄔君梅、沙姬貝茲、李夢,另外著名導演李安的兒子李淳在電影中也有一定的出色發揮。
⑤ 能介紹一下電影節嗎
80年代中期,一批上海電影藝術家張駿祥、徐桑楚、謝晉、白楊、秦怡、吳貽弓等,本著對電影的畢生熱愛以及發展中國電影的使命感,提出了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的設想。199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廣播電影電視部聯合向國務院提出申請,同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
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始辦於1993年10月。經過組委會的努力,電影節得到了國際製片人協會的考察通過,成為中國惟一的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即非專門類競賽型電影節。電影節由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主辦。根據國際製片人協會的章程,每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由四個主要活動組成:"金爵獎"國際電影評選、國際影片展映,國際電影交易市場以及國際電影學術研討會。
電影節的最高榮譽"金爵獎"下設8個獎項,都是由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評委評審產生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的主會場,上海影城的紅地毯上已經留下了許多國際知名電影人的足跡,這其中有奧立佛·斯通、大島渚、索菲亞·羅蘭、艾倫帕克、蘇菲·瑪索和徐克等,他們都曾是上海國際電影節的國際評委和貴賓。
到2002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每屆電影節吸引著幾百部國內外影片前來參展、參賽,中國影片則因為這得天獨厚的機遇而水漲船高、頻頻得獎。前後有近萬名中外賓客抵達上海,一些國際級巨星的到來使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杯熠熠生輝,它已經成為上海及周邊地區影迷們的重要節日,創辦至今,已經有130多萬人次融入到對電影的朝聖之旅中,現在,每年六月期間九天的電影節已然成為上海文化生活一個重要的景觀。
全世界A級國際電影節目前共有11個,它們是———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於每年的2月7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熊獎」;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於每年的5月10日至21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棕櫚獎」;
-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46年,於每年的7月5日至1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水晶球獎」。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於每年的7月16日至29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聖.喬治獎」。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於每年的8月25日至9月4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美洲大獎」。
-義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於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獅獎」。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3年,於每年的9月21日至30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貝殼獎」。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於每年的10月28日至11月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東京大獎」。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9年,於每年的11月6日至25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樹商陸獎」。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於每年的11月7日至18日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字塔獎」。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從今年起每年6月上旬舉行,最高獎名稱為「金爵獎」。
另外 聖丹斯電影節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中國四大電影節
⑥ 請高人指點世界上的著名電影節都有哪些
奧斯卡金像獎
奧斯卡獎是美國最高的電影榮譽,也是當前世界電影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 的電影電影獎之一,由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頒發、它自1928年開始,在每年4月前 後舉行,至今已度過70個春秋(1998年)。 從歷屆評選結果看,大部分獲獎作品都是題材比較嚴肅,藝術價值較高的影片。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 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的盛況。頒發的獎項有23個。為《 末代皇帝》作曲的我國音樂家蘇聰,曾獲奧斯卡音樂獎。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1932年,貝尼托*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 。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後來人們稱之 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這個電影節除評選和獎勵優秀影片外,還放映大量觀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電 影節上得過獎或未入選的影片,舉行各種討論會、紀念活動,開辦電影市場等。同時也會吸 引遊客到威尼斯觀光,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 威尼斯電影節在1934年舉辦第二屆之後每年舉行一次(二次大戰期間停辦7 年),大都在當年8、9月間,為期2周。 二次大戰前的獎項主要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 演員獎、最佳外國片獎,最佳義大利電影獎、特別獎。1946年增加了聖馬克金獅獎、聖 馬克銀獅獎。
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不僅是世界規模最大的電影盛會之一,也是歐洲最大的電影市場 之一。 1946年9月20日,法國政府在國際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第一屆國際電影節 ,由法國藝術行動協會組織,後改由法國工業部和商業部共同組織。以後除1948年和1 950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1968年因「五月風暴」影響未能舉辦外,每年5月舉辦一 次,為時2周。舉辦電影節的主要目的是鼓勵各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評價世界各地的優 秀影片。 電影節期間,每天平均要放映三四十部故事片,這些影片分為比賽節目和非比 賽節目兩種。授予最佳影片的大獎,叫「金棕櫚獎」(初名「金鴨獎」)。此外,設最佳導 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等獎,還有評委特別獎、最佳娛樂獎、最佳劇 本獎、國際獎。
柏林國際電影節
柏林國際電影節是歐洲最有影響的綜合性國際電影節之一。創始人是阿爾弗 萊德*鮑爾。這個電影節自1951年在西柏林創辦以來,每年一次,為期2周。目的是通 過放映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影片,促進全世界國際電影工作者的交往,並為發行影片提供機 會。 電影節主要內容是合作故事片及短片的評比,同時舉行故事片、長記錄片、短片 、動畫片觀摩展。每次映出的各類影片有二三百部,有時高達五百部。同時一種類型的影片 ,每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一部。在會外映出的影片,每種也不得超過8部。 電影節期間,還為電影工作者舉辦專場演出,舉行電影座談會,舉辦青年電影論 壇,或為某個國家和地區舉辦有代表性的影片回顧展,以探討電影的新傾向、新流派。另外 還設有國際電影市場,進行電影交易。 柏林電影節原在六七月間舉行,自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戛納電影節競爭, 提前至二三月間舉行。它的主要獎項有金熊獎、銀熊獎、國際評委會獎、評委會特別獎、紀 念獎等,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短片、導演和男女演員等。
英國電影學院獎
英國電影學院創建於1947年,原主要表彰對象是英國電影及由英國籍演員演出的外國影片,相當於英國的奧斯卡獎,但近年來提名較開放,只要在英國正式上映的影片都可獲提名,獎項改為面向世界各國的影片進行評獎,使之產生了更大的影響。現在的獎項設置已與奧斯卡獎類似。1959年與電影製片人和導演公會合並,改名為電影和電視學會,1975年又改名為英國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1947年開始評獎,每年一次,2月25日開獎。首屆設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紀錄片獎。第2屆增設最佳專題片獎。第3屆增設聯合國獎。第6屆增設最佳英國女演員、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外國女演員、最佳外國男演員、最有前途的新人5項獎。以後幾乎每幾屆就有新的獎項產生。
美國電影金球獎
美國電影金球獎(Golden Global Award)始於1943年,是由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主辦,是美國影視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金球獎共設有24個獎項,金球獎的被提名者名單通常是在聖誕節前公布,頒獎晚會則選在一月中旬舉行。金球獎頒獎晚會的舉辦地點曾多次變動,不過近幾年似乎已經固定在貝弗利山的希爾頓飯店。作為每年第一個頒發的影視獎項,金球獎被許多人看作是奧斯卡獎的風向標。近十幾年來二者結果的對比似乎也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 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⑦ 介紹一下世界比較有名的電影節
世界十大電影節: 嘎納電影節 柏林電影節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 上海國際電影節 夏威夷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日本東京電影節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 洛加諾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義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 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義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國際電影設在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電影節,它始辦於1932年,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參加該電影節第一屆活動的只有幾個國家,二十幾部影片參賽。義大利政府撥款資助,還專門為電影節建造了電影宮,所以規模逐漸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義大利政府走上法西斯道路,使其評獎活動附上法西斯色彩,讓德國和義大利的影片頻頻得獎,引起英、美、法等國家電影界的強烈不滿。反法西斯國家的電影工作者紛紛拒絕參賽。電影節不得不停辦。直到1946年才恢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和其它大型國際電影節一樣,都有自己的宗旨: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且適合進行國際發行放映的優秀影片,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往和合作,並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同時根據形勢的不同,每屆還提出不同的口號。 電影節的大致內容如下:第一,評獎活動。威尼斯電影節設立的獎項很多,有"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義大利電影評論家獎、國際電影評論家獎、國際天主教組織獎、國際電影新聞協會獎、記錄片獎,等等。評獎之前要組成有權威性的評審委員會,我國導演謝晉、陳凱歌都當過評委。中國電影自八十年代以來頻頻在威尼斯得獎。 聖丹斯國際電影節 全世界首屈一指的獨立製片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是專為沒有名氣的電影人和影片設立的電影節。由羅伯特·雷德福於1984年一手創辦,經過這些年的積累,這個美國本土的小電影節已成為獨立製片業的重要精神支柱,許多好萊塢的新銳導演都視其為執導主流商業大片的跳板。而好萊塢大製片公司要找新秀,「聖丹斯電影節」又是不容錯過的人力資源庫。一年一度的聖丹斯電影節每年1月18日-28日在美國猶他州的帕克城舉行,為期11天。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Toky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始於1985年的東京國際電影節(T.I.F.F)是當今世界9大A級電影節之一。由東京國際映像文化振興會和東京國際電影節組委會主辦。電影節定於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舉行。旨在發掘新人和獎勵青年導演,要求正式參賽片導演的作品不能超過三部。因而入圍導演多為新生代影人。已是一個獲得國際電影節聯盟承認,和夏納、威尼斯等著名電影節齊名的、亞洲最大的電影節。從1992年起改為每年舉辦一次。 柏林國際電影節 原名西柏林國際電影節,歐洲第一流的國際電影節之一。五十年代初由阿爾弗萊德·鮑爾發起籌劃,得到了當時的聯邦德國政府和電影界的支持和幫助,1951年6月底至7月初在西柏林舉行第一屆。 主獎有"金熊獎"和"銀熊獎"。"金熊獎"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銀熊獎"授予最佳導演、男女演員、編劇、音樂、攝影、美工、青年作品或有特別成就的故事片等。此外,還有國際評論獎、評委會特別獎等。80年代,每年30~40個國家和地區參加,放映影片200~300部。電影節每年舉行一次。1978年起,為了和法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競爭,提前至2月底到3月初舉行,為期兩周。 柏林國際電影節於1951年在美國或者從更寬泛意義上說在三個西方盟國的倡議下創立。這以後的十年內,電影節已經確立了在柏林文化生活的重要地位。英格瑪·伯格曼、薩蒂亞吉特·雷伊、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羅曼·波蘭斯基和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洛德·夏布羅爾都以他們的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獲得了巨大的國際性的成功。 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了一個明顯的停滯時期。1971年,在傳統的影片競賽之外創立了新電影國際論壇。1974年,電影節上出現了第一部蘇聯影片,一年後,東德影片也加入進來。政治氣候發生了變化,西德和東德簽署了條約。從此,柏林電影節把自己重新定位為國際電影生產的一面鏡子,使電影節在東西方之間的匯合與調停中扮演了更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角色。 如今,柏林國際電影節已與戛納、威尼斯等電影節一道成為最主要的國際電影節。它的意義不僅在於吸引了大量觀眾,而且還吸引了許多電影製作人。超過 60個國家的報紙、雜志、互聯網、電台、電視台的將近3000名新聞記者蜂擁而來,每年僅公開的電影放映就吸引了超過35萬賓客。 柏林電影節最重要的部分是有全世界范圍電影參與的競賽單元,在競賽結束,由國際性的評委會頒發電影節主要獎項。 柏林電影節"發現"了一大批電影導演,如今他們的地位已經寫進了電影史。柏林國際電影節的獲獎者包括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安東尼奧尼、讓-呂克·戈達爾、英格瑪·伯格曼、西德尼·呂美特、克洛德·夏布羅爾、羅曼·波蘭斯基、薩蒂亞吉特·雷伊、卡洛斯·紹拉、李安、張藝謀、羅伯特·阿爾特曼、約翰·卡薩維茨和其他許多人。 戛納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成立於1939年夏天,而其間因二次世界大戰及1968年「五月革命」的財務因素等,曾斷斷續續進行數年,1969年後的影展活動服日漸穩定,且增設了「導演雙周」,到1971年後,市場交易就愈來愈熱門了…。 在短短雙周之內,影展的活動分為了六個項目:「正式競賽」、「導演雙周」、「一種注視」、「影評人周」、「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份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然而,主席常會影響到大獎評審的客觀性,所以,最近幾年常遭人詬病。另外,在非競賽的部份,主要則是提拔新人,以及讓傑出的非商業影片有機會公開映演,且「導演雙周」及「一種注視」幾乎已發掘了不少有潛力或已成功的導演。 有關獎項部份,則分為「金棕櫚獎」、「評委會特別獎」,第一個獎屬於大獎,算是最佳影片,象徵了導演的最高榮譽,第二個獎常選一到三部優良作品頒發,另外則有一些名目不少的個人獎,如:「最佳導演獎」、「最佳演技獎」、「國際青年批評家獎」等不一。競賽部份通常從世界各地挑出二十四部影片,且作為開幕或閉幕的影片,不參與競賽 世界上最主流的電影獎項:奧斯卡金像獎(不可否認在好萊塢有最好的技術,最好的演員,最主流的平台) 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儀式奧斯卡獎是美國最高的電影榮譽,也是當前世界電影上影響最大,歷史最悠久的電影電影獎之一,由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頒發、它自1928年開始,在每年4 月前 後舉行,至今已度過77個春秋(2005年)。 從歷屆評選結果看,大部分獲獎作品都是題材比較嚴肅,藝術價值較高的影片。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儀式始終是美國好萊塢的一個盛大節日,世界好多國家都通過電視台轉播大會的盛況。頒發的獎項有23個(具體內容參見奧斯卡獎項簡介)。為《 末代皇帝》作曲的我國音樂家蘇聰,曾獲奧斯卡音樂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