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北影節電影票再遭爆炒,為何影迷會為之「瘋狂」
由於這部片子的劇情很是出色,乃至可以稱之為21世紀最巨大的懸疑片子。《穆赫蘭道》是一部很是出色的懸疑片子,固然這部片子已上映了20年,但當《穆赫蘭道》呈現藍光修復的影片的時候,不少小火伴仍然在搶這部片子的票。從某種水平下去說,這也偏偏證實了《穆赫蘭道》的樂成的地方,不少人在第1遍的時候很丟臉懂這部片子。
不少小火伴暗示本身的生理勾當徹底被片子所把握,這部片子也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由於《穆赫蘭道》的深度和廣度很是高,對觀影的觀眾自己有著必定的本質請求。有些小火伴第1次大概看不懂,必要反復旁觀影片來領會劇情。是由於這個片子特此外都雅,並且內里的劇情形式可以說是很是出色的,所以才會讓不少人特此外喜好。
❷ 國內電影為什麼一年出成百上千部,優質電影卻寥寥無幾
國產優質電影「寥寥無幾」的時代越來越遠了。
但是這個問題還是非常直白的,比如去年大科幻《上海堡壘》,動作穿越劇《冰封俠》,這兩部劇可以說有投入,也有優秀的演員,天時地利人和卻沒打出個漂亮仗,為啥?
看過的朋友可能有體會,劇情不緊湊,說白了沒有讓人緊張刺激的點,更談不上心靈的共鳴,只有個別片段博人眼球。影片不具備實質性內涵,大眾看的不舒服,所以評分就低了。
然而,為什麼說寥寥無幾的時代越來越遠了,因為看完讓人拍手叫好意猶未盡的電影變多了,舉個例子《無名之輩》這部又笑又愛又難過的電影,深得不少人的喜愛;《我不是葯神》真是題材下的創作, 社會 隱喻性讓很多人感動流淚;《唐人街探案》系列,直到第三部,期待熱度有增無減。還有像動漫《白蛇》、《哪吒》以及近期的《姜子牙》等等,由於篇幅限制就不寫太多了。
影視圈正在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於那些商業價值高於一切,片酬問題等等,已經在改變了,就像《流浪地球》、《戰狼》系列,用行動證明了自己。
最後,未來的變化是明朗的,優秀的導演及演員能夠糾正方向,產出更多好片,對於熒幕前的我們是幸福的,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國外同樣有大量的垃圾電影,只是沒出口而已。
在這個問題上沒必要妄自菲薄。
應該在意的是,國內的優質電影,距離國外的優質電影,到底有多遠。
國內優質電影鳳毛麟角的狀態,還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曾幾何時,我們的電影在世界舞台上也曾華麗綻放,數次獲得國際重要電影節大獎,而如今卻很難看到。盡管電影產量與日俱增,可是能稱得上優質的確實寥寥無幾。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到,去年的電影行業拿出了很好的成績,只是其中能拿的出手的、具有情懷的國產電影,也就是《少年的你》、《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國》、《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幾部而已。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
近些年,我們的電影市場雖然愈漸紅火,可是跟美國、法國、日本、韓國等電影行業相對成熟的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盡管如此,電影製作這個看似光鮮的行業,還是吸引了大批的民間資本湧入,但這些資本的擁有者,並不是多年沉浸在電影行業中的人。
他們對這個行業的認識也相對膚淺,在選擇劇本和籌拍的過程中,很多對電影本身並不重要的東西,成為了權衡的籌碼,也就吸引了更多的資金。而這就造成了非常多的潛質劇本擱淺,甚至永無出頭之日。
拿不到投資,得不到宣傳支持,創作人的積極性被大大打擊,由此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是的,沒有看錯,現在我們的電影明星實在太少,能夠稱得上具有號召力的屈指可數,而偶像明星和流量明星卻層出不窮。
我們常常把偶像明星和電影明星搞混,偶像明星當然也可以演電影,不過真正的專業演員需要更多的曝光和空間。
拿好萊塢來說,雖然頻頻冒出明星大腕,但是這些大腕最開始都是從小角色一點一滴做起來的。也很少看到他們會花時間去跨界,他們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電影表演上。
比如日本偶像「大神」木村拓哉,出道於偶像組合,走紅於電視劇集,也拍過很多部電影,可是木村至今依然稱自己是電影屆的新人。
反觀我們的偶像鮮肉們,攢足了流量就開始主演電影,結果是占據了資源卻沒能夠拿的出像樣的作品。
吳京在一次采訪中,講到了他參觀曾創造《魔獸》、《阿凡達》等大片視覺特效的紐西蘭維塔工作室的經歷,那裡的工作人員,就是出於喜愛特技人偶,才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上面,從一而終,越做越好。
他被那些專注於做一件事情的電影人深深感動,認為國內電影從業人員的匠人精神很是匱乏。
浮躁的行業現狀和讓人艷羨的成功例子,總是讓人迷失而選擇新的工作種類。
這也造成了幕後專業人員的嚴重流失,專業人員的數量跟不上產能,比如本來年產500部電影,我們有500個美術執導,而突然間產量達到了1000部,只好臨時用非專業人員來充當,影片質量自然不會得到保證。
電影行業要走的還有很長,現在遠不是成熟的時候,作為觀眾來說,培養良好的觀影習慣也會間接的幫助從業者提高作品質量,同時監管機構也應該進行主動的、有效的運轉,而能總是等到出現了問題才出面解決,整個行業才會向著良性的方向繼續發展。
優質電影卻寥寥無幾?
這個"優質電影" 要看你怎麼定義了,你沒有發現電影大國美國一年也出很多電影,但「爛片」一樣很多。
可能國內造成"優質電影"寥寥無幾的原因有這些吧
國內電影題材太缺乏,而且還要過廣電那一關。
演員,現在的演員有幾個真正演員出身的,會唱個歌直接去演電影,那演技可想而知。試問這些演員,你們知道星爺華仔跑過多少龍套嗎?
宣傳,一部電影還沒上演已經能吹上天,各種高分評價滿天飛,這些評價有多少自己真實的感想,有多少是槍手寫出來的。
圈錢,看看冰冰的事件,就知道了電影背後有著多少,老百姓根本不知道的內幕。
首先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下面我說一下自己的一些觀點。
說到優質電影,我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美國的科幻電影,它裡面的內容、情節以及裝備都是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的。或許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真的可以實現和科幻電影裡面一樣的場景的,行走在宇宙之間。
而縱觀國內的電影市場,在這方面可以說是非常缺乏的,甚至像樣的科幻電影一部都沒有的,應該說是非常悲哀的,至今都拍不出好萊塢那樣的科幻電影。出現這樣的狀況,這個是和我們國內的科幻市場有關的。
一、雄厚的資金作支持
說到這個相信有很多朋友就要吐槽了,國內明星動不動就幾億的演出費,錢應該是最不缺的了吧。但其實一部電影的拍攝到上映盈利就像是在買彩票一樣,比如你好不容易拿到一億的經費,首先得請幾個明星吧,現在這個時代你不請明星誰會看你,其次你得打通各層關系吧,再就是劇組其餘人員的工作,後期處理日常開支等等都是需要錢的,而且就算你拍出來了廣電審核還不一樣能過。所以要想拍好一部電影資金也很重要。
二、思想和觀念
科幻電影顧名思義是科學的幻想,人類 社會 是一個龐雜的集合體,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沒有高度的思想自由性,沒有寬泛的創作空間,又如何科學的設想未來 社會 的種種?而目前嚴格的審核機制更是進一步擠壓那麼丁點的創作空間。此處省略很多字……種種原因,事實是我們的科幻電影受到思想觀念上的嚴重束縛!
三、導演沒經驗
科幻大片不是誰都可以拍的,你可以弄個喜劇電影練練手,成本低,誰敢拿著科幻練手?也沒人給你這機會,所以也就是國際知名的大導演有這機會,但人家不一定願意,失敗了就是砸招牌,就像李安的《綠巨人》、張藝謀的《長城》都是如此!
好了,這些就是我的一點愚見。
在這個毫無演技的鮮肉和各種流量明星橫行時代,真正有演技的老戲骨卻只能淪為他們的配角,能出來優質作品都怪了。
一部電影的總投資看似很多,但演員的片酬上千萬乃至上億為單位,最後能用來製作電影的資金能有多少?
好萊塢能出大片為什麼?就是因為人家的資金大部分都用在電影製作上了。
很好的舉例:流浪地球,這部電影大家都看過,為什麼人家能打出國門,還不是因為人家的金錢精力都用在了電影製作上。
相比之下鮮肉主演的上海堡壘呢?除了主演的腦殘粉們會說幾句好話,其餘的評價都是爛的一塌糊塗。
都在說五毛特效,投資五毛用在特效製作上,可不就是五毛特效唄,不可能五毛錢做出5元錢的特效。
我理解你所說的優質電影,應該不單單是有深度的電影吧,能夠被人們所記住,並且通過口碑傳播出去的電影,才應該是真正的優質電影。
我看到很多人說電影過於商業化,所以好的電影、好的導演都沒有機會。
其實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我們做什麼都不是做公益,如果一部電影拍得很好,編劇、拍攝手法都很好,但它不賣座,也不能完全稱之為一部好的作品。我們先要讓自己活下去,才能把好的東西傳達出去。
我記得《夏洛特煩惱》上映的時候,大家只是知道是開心麻花團隊,但對於從未接觸大電影的喜劇團隊,人們並沒有太多的期待。反倒是去電影院刷到這部電影的,覺得確實是一部很好的片子,才以口碑營銷傳播出去。
我們再說說《戰狼》《紅海行動》說實話,如果不是那個時代背景,這些電影應該不會有現在的成績,所以為什麼現在幾乎看不到類似影片,正是因為各種因素混合在一起,才有了這樣的結果。但尤其是《戰狼》商業化和個人英雄主義的成分還是很重的,但這依然不會影響他成為一部被人們所記住的好影片。
所以,我個人認為一部真正好的電影,一定是能把導演想表達的內容表達出來,同時還很賣座,而且還要貼近人們的生活。縱觀各類影片,這類優質電影寥寥無幾。
有的人拍得很商業,但電影沒有思想,就像沒有靈魂的身體,單是外表光鮮,引入明星,極其奢華,都不會被人所記住。
同樣的,一部電影如果只有靈魂,其實是件虛無縹緲的事情,感覺總是離我們很遠很遠,無法與觀眾達到共鳴。
我也只是動動嘴皮子,說出我自己的觀點,讓我去操刀,一定更差勁。
不過我也認為,每一部電影都有他想表達的東西在裡面,我們不妨自己去找一找,發現一些別人沒有發現的東西,豈不是更好。
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除去那些大IP製作,投入了大量的成本。還有很多小資電影,不說他是濫竽充數,但很多也抱著賭博的心態,萬一播出火了呢。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卻是佔大多數。
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成本7000萬左右,對於大IP製作不算花費多的,但是一經播出,迅速火遍全國。看過的都說好,卻是做得非常好。《哪吒》的製作周期將近3年,有1400多個特效鏡頭,超過一百家公司和1600人參與了項目的製作。肯定是用心了的。
在對比《雲南蟲谷》,宣傳說錢用來做特效,不請大牌明星,就要用新人。結果大家也看到了,也就是個一般般的網劇。特效咋樣我也不多說,劇情也不咋的,我覺得毀我原著。
就和《尋龍訣》一比,高下立見吧!
大製作還是太少,最求快速低成本太多。為了票房,導演就要把本來非常優秀的作品改來改去,想用奇特的怪異的驚悚的畫面吸引觀眾,這樣就把很好的劇本改成一個四不像。再有就是主要演員的高片酬。錢都給了這些演員了,那技術製作背景道具等等就必須偷工減料,結果就是影片粗製濫造漏洞百出。還有就是投資者的任性,想讓誰當女一或者男一,不管會不會演,導演硬著頭皮也要讓這些後門演員上,這也是現在電影市場不景氣的原因之一。中國電影的錢太好賺了。好賺到隨便拍個垃圾電影,虧本的可能性都不大,賺多賺少的事,只要有流量明星撐著,別管演技怎麼樣,總不會虧錢。這種情況,與中國電影剛起步的時候大相徑庭,所以,電影的質量顯得越來越低。王晶導演說過,他一年最多拍25部電影,你想想一部電影才花多少時間。
以前科班出來的導演,慢慢的是演得好也可以做導演,現在是演的好不好有錢也能做導演。導演們急功近利,靠流量明星撐撐場面,別管電影好不好,先混出個名頭,這是普遍導演和演員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歡迎留言討論。
因為中國會拍,會看電影的人寥寥無幾,你要指責哪部國產電影哪裡哪裡不行,立馬有人質問你會什麼不噴國外電影?!貌似只要外國片有缺陷國產電影也有,那就不能噴國產電影,否則就是不愛鍋~於是,在眾多「粉」和「水軍」如此「保護」甚至「慫恿」的狀態下,哪怕是爛片也能從容賺的盆滿缽滿,眾多電影人一看~喲呵,這種片子也能弄到錢?忒容易啊,於是乎一擁而上,爛片如雲也就不足為奇了。至於影片質量口碑乃至中國電影的未來關他鳥事,撈/蒙/騙到錢才是王道!
話不好聽吧?但事實,就是如此!!
❸ 為什麼獲得各大電影節獎的華語電影都不是大眾熟知的,而是一些未上映或非熱映的電影
各大電影節的參賽電影,一般要求是在電影節首映的,之前沒上映過,十分正常。
陳凱歌《霸王別姬》
到目前為止,陳凱歌的這部《霸王別姬》都是華人導演作品獲得金棕櫚獎的作品,這部影片從程蝶衣這樣一個戲子入手,由他而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興衰,和在時代中人物的變化和悲歡離合,到目前為止這部電影都被認為是華語電影的巔峰。
侯孝賢《悲情城市》
同樣是史詩電影,侯孝賢導演在1989年的時候,獲得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這部電影從一個家族的興衰,來展現時代變遷,所展現的二二八時間,也許並沒有那麼重要,我們把視角都放在了一個家族中,讓人為之震動
❹ 現在的電影院能不能播放以前上映過的電影,為什麼
現在的電影院能播放以前上映過的電影,但據我所知,重新上映的話,也是需要上報和進行排片,建議你想要看經典老片的話,或者一些以前沒有看過的電影,可關注下國內電影節或者其他電影類型活動,一般重映會在電影節上比較多,比如2019年的10月《開國大典》就要重映了,在特殊的節點里也會有老片重映的哈!
我的人生中也有許多的電影想要去電影院觀看,跟你是一樣的感受,在手機或者電視上看沒有那種感覺,比如我們這邊前段時間的泰坦尼克號重映,在杜比影院重映,然後幾乎都搶不到電影票,太瘋狂了,太火爆了!而這就是經典電影的魔力,很多人跟咱們一樣想要補一次在電影院的感覺!
而諾蘭的《星際穿越》和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像這樣的電影日常重映是不太可能的,但會出現在電影節上面還是有可能,如果電影節在你所在的城市舉行的話,那麼,按照慣例當地城市的影院是會配合著上映一些你從未看過的電影,或者無法引進的電影,或者經典電影,而這些就需要你去關注電影節的情況了,以及當地影院的排片,如果你錯過了,可能就沒機會了,因為一般一天只會排一個場次,由影城自行安排!
因此,也不是想看就能看,如果你在上班的話,還需要協調下你的時間,而最近的電影節便是金雞和絲綢之路了,兩大電影節均是在福建舉行,一個在福州,一個在廈門,屆時肯定會有電影重映,所以小夥伴們可關注下。
當然可以!
但是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電影院的排片問題,要電影院樂意拍出合理比例的片,市場經濟下,要看這個想重新上映的片市場怎麼樣;第二,要和發行方洽談好版權。
其實近年有不少之前片子已經重新上映了,比如3d技術出來後,卡梅隆有把他的《泰坦尼克號》重新製成3d版上映,3d下的觀影體驗,是98年不可比擬的,這個重映在版權方和觀眾、院線三端都取得三贏:版權方和院線賺了個盤滿泊滿,觀眾看得也更爽。
另外,因為一些特殊時期也會重映老片,比如今年為了紀念張國榮,而重新上映《阿飛正傳》。而《戰狼2》也被安排重映!
其實近年,國產經典片大規模重映,已經被談得很多。當年,很多人無法在電影院觀看經典影片,重映可以滿足觀眾需求(比如很多人就想看《霸王別姬》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反襯出目前一些國產片的不足,對於那些無藝術追求,只是渾水摸魚撈錢的爛片,更是一塊照妖鏡!
影院通常不會播放以前上映過的電影,這類電影不是不可以上映,但通常一部影片會有期比較固定的上映期限,一般是一個月時間,放映效果特別好的會申請延期,如果票房太差,也可能會被影院撤片。畢竟,電影院是以營利為目的的。
已經上映過的電影該看的都看了,票房已經賺取的差不多,再映也未必會有更好的收獲,而一大批可能創造更高價值的影片都排著長隊在等,當然就不會放映賺錢能力較差的片子。
不過在電影節期間,影院會再把經典的電影拿出來小范圍的放映,這個效果就是非常好的。最近張藝謀執導的新片《影》上映,他的個人首部導演作品《紅高粱》也再度被小范圍放映,票房成績並不算好,但是很多電影愛好者還是會通過大熒幕再去回味一下這些經典影片。
還有因為觀眾一再說欠周星馳一張票,所以他的經典作品《大話西遊》也重新放映過,效果還不錯。《英雄本色2018》上映之前,吳宇森經典的《英雄本色》也再度上映,只是票房並不十分突出。
第一,技術上,以前上映過的電影,院線同步電影院想再次上映的話,需要有片源和放映秘鑰,這二點現實中非常難以實現,是一個非常漫長復雜的過程,且收益不好評估的事情,舉個例子,這兩年陸陸續續上映了一些宮崎駿之前的動畫片,票房其實並不算好。
第二,經營上,2008年左右的時候,電影院一個月也就大概6部電影左右可以放映,現在,每個月大概30-40部新電影可以放映,基本滿足了經營需求,放映經典老電影的實際需求並不大,想看經典老電影,還是需要自己想辦法
因為電影院播放電影會和製片方分賬,電影院大約拿45%左右,剩下的是片方的。所以片方會把電影的播放權給電影院。這就好比電影院是個超市,很多製片方就是各種貨物的製造廠商,他們需要用超市這個平台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賺了錢按比例大家分賬。
首先回答一下是可以放以前上映過的電影的,但是基本不會有電影院會這樣做,主要有兩個原因:
1.如果選擇放映老電影,意味著就會佔用影院屏幕,舍棄掉更熱門的新電影的放映場次,那就意味著影院收入降低,也就是說影院這一方就不會做這吃力不討好的事。再加上單純像題主這樣為了享受氣氛而去的人不多,更加不會有票房的存在,影院自然而然的就放棄了老電影的播放。(不過黑貓倒是認為,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升高,生活質量的不斷升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產生題主這樣想回電影院看老片的想法)這是電影院方面的原因。
2.一個電影的放映涉及到版權問題,版權並不是買斷的,而是有時間限制的,一般放映過後想要重新放映,還需要再次去洽談版權問題。而版權問題一般不是電影院與製片方洽談,而是發行公司去談,同樣的對於不賣座的老作品來說,發行公司也沒必要做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事,自然老電影也就不會在電影院上映了。
毫無疑問的是--能
兩個途徑:
1,包場。你可以在電影院看到任何你想看的電影。
2,等。出品方覺得有必要重映。
❺ 為什麼中國電影節越來越多,而好電影卻越來越少
伴隨中國電影票房的井噴,各類電影節也逐漸多如牛毛。但與如今中國電影的每況愈下類似,連被譽為「我國奧斯卡」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也越發江河日下。
中國電影節不僅魚龍混雜且有日薄西山之態
以金雞獎為例,從第一屆起就有盛產「雙黃蛋」的傳統,有一屆「最佳故事片」居然還產生過「三黃蛋」,這種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評選機制實在舉世罕見。
這點,中國第一個國際A類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也承其衣缽。讓人不免遐想:難道這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道路的一部分?
圖片說明:「烈日灼心」三位男主同時加冕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桂冠
而並稱中國四大電影節之一的長春國際電影節更是愧對以電影之名。
口號居然是:電影搭台,經貿唱戲。追求「電影文化大普及,經貿活動大豐收」,既然如此,為何不改名「長春國際貿易節」,在經貿往來的同時順帶欣賞一下兩年來的優秀電影!
那麼,在如此匪夷所思、模稜兩可的背景下,一個電影節究竟該如何運作才能脫穎而出,繼而進入良性循環,最後真正呈現一個電影節的風貌和品格。已走過11年的獨立電影節――first青年影展也許能給出最好答案。
清晰的定位與日益完善的評價體系使first青年影展獨樹一幟
first青年影展起先只是一個中國傳媒大學校內的短片競賽,發展至今,已能夠吸引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的半壁江山前來搖旗吶喊,這與它自成立之初的清晰定位緊密相連。
十年前,影展的創始人宋文發現,為什麼「最佳影片」不能是參賽影片中的最好影片,於是他與同伴想把評價體系拉回至電影本身,立志將創辦的電影節發展成為新電影人的挖掘機。
這一不懈追尋也體現在first青年影展的參評規則里,參賽作品必須是電影人的前三部電影,而在中國,著力關注電影人處女作的電影節,僅此一家。
而在遴選評委階段,first青年影展也為人稱道。
評委需要深具藝術家的眼光和胸懷,在親子觀影前提下,經過無缺席集體討論後才可擬定所有獲獎名單
圖片說明:2014年first青年電影展評審團主席謝飛(導演)
但與諸多精良文藝片一樣,同樣像一部細水長流電影的first青年影展一路走來也步履維艱。
在時間長河淌進第八年後,該影展才與那年由它推出的現象級電影《心迷宮》一起,一戰成名。
但是,在後續討論中,有評委對first青年影展的首席執行官李子為說:《心迷宮》這個片子可惜了,世界首映應該給威尼斯,那樣可以走得更遠。
這話令李子為百感交集。
此後,「為雪前恥」,first青年影展開始定期安排團隊去鹿特丹電影節、金馬電影節學習對方的創投體系、志願者體系與視覺體系。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後,它逐漸建立起自己的系統架構。
2015年成立的「並馳實驗室」,聯合電影公司在保障創作者藝術表達的基礎上,為青年導演提供中低成本製作的全線資源支持,推動實驗作品順利進入主流院線。
而去年,擔任影展大使的陳坤,在與參展紀錄片導演馬莉的聊天中,萌生了與first合作成立「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的想法。
陳坤每年出資50萬,助力青年導演拍攝紀錄片。講述青少年犯罪現狀的「少年」由此獲得30萬拍攝資金;記錄一位已過耳順之年卻還要照顧年過半百智障兒子的「羅長姐」也收獲了15萬製作經費。該片在隨後舉辦的「西湖紀錄片節」上又斬獲大獎。導演把一半獎金放回「山下紀錄片實驗室」,由此形成了一個流水不腐的紀錄片基金。
而first影展數量龐大的志願者團隊也日益成為一張華麗名片。
在今年的影展發布會上,幾百人的座位上都放著寫有各自名字的瓶裝礦泉水。
眾多志願者在有限條件下,甘願承受高負荷運轉,憑借自己的熱情洋溢與青春逼人讓first青年影展活力四射。
時至今日,first青年影展已碩果累累。
剛剛拿下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男演員和最佳藝術貢獻獎的《暴雪將至》就是在該影展的創投會中,牽線世紀百年影業有限公司,由此進入實際運作環節;
導演馬凱花費7萬元拍攝的恐怖片《中邪》已被騰訊高價收購;
張大磊的《八月》在奪得金馬最佳影片後,又得以在內地院線公映。
今年的影展訓練營更是邀請到世界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擔任講師??
要適者生存,但不能隨波逐流
聲名鵲起後,許多企業也慕名而來。有說可以在西寧找塊地,建一座first青年電影大廈,當然需要按照房地產思維經營項目;也有企業願意出錢贊助,但需要冠名以「杯first青年電影展」;2014年,網路大電影風起雲涌時,有人甚至勸說first影展改弦更張。
對所有這類「雙贏」和「共享」,first青年影展皆一口回絕。
在李子為和她的團隊看來,成為青年導演進入電影市場的最佳途徑,讓電影人在這里離電影最近,是一切資本流入的根基。
然而,談及未來,first青年影展的主創也不諱言:長路漫漫,荊棘遍布。
而這同樣也是中國電影節所面臨的通病。雖然品目繁多,但至今卻沒有真正的電影節文化。
許多中國電影人在去過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後無不唏噓感嘆:他們驚異於,在這個以大麻和紅燈區合法化著稱的城市裡,人們卻在晨光熹微中,冒著凜冽的寒風排隊買票,在電影節此後持續十天的放映中,從早到晚,十個放映廳場場爆滿。
而在國內,想讓更多普通觀眾走進電影節影院,仍舊任重而道遠。畢竟,唯獨文化的孕育不能拔苗助長。
而與此同時,這十年間,中國的銀幕數已突破四萬塊,位居世界第一,而電影票房也從60億發展至457億,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票倉。
在這個狂飆突進的時代里,如何使電影節不落入沉痾,不變得目光短淺、唯利是圖,能夠堅守內心最真實的呼喚,在浩瀚的片海中不遺餘力地打撈那一抹最明媚的吉光片羽,為電影正名,還電影人尊嚴,才是一個專業電影節應有的責任和使命。
文/浮光掠影
❻ 長春電影節為什麼不出名
因為長春比較遠,天氣也比較冷,藝人們不願意前往。
1、長影製片廠現狀
電影產業在長春漸漸消失,人才南下。只留下長影世紀城、長影劇團、長影影劇院這些泛電影的文化空殼。
寬平橋這邊長影舊址賣給了建築設計院、銀行等當作辦公樓,後院有不錯的小規模影視基地,也都賣給老闆們成了私人會所。
2、沒有性格的電影節
我不清楚長春電影節的承辦方是誰,是否有看不見的手控制,影響發揮。前些年的印象一直力捧主旋律電影,那東西藝術成分僅含1%,等於自掘墳墓;近些年開始追逐一些商業電影。
可能會有優秀的,但總體深度沒有,而且近些年國內多了很多一線城市的二流電影節,捧明星商業電影抓眼球,長春電影節是沒有任何機會的。
3、電影節與群眾的脫節
印象中上海等一些的電影節,會在影節期間有計劃展映幾十部國內外精選電影,刺激老百姓的參與度。
影院不放千篇一律的商業電影,而是放映只在這個城市只在這個電影節期間能夠看到的、組委會精心挑選的好電影,作為影迷絕對的喜聞樂見。
然而,現在的長春電影節,根本不知何時開始,不知何時結束,再配上半死不活的本地媒體,和我們的生活全不相關,我是長春人,我是個電影狂,但我卻無法知道一丁點關於電影節開幕的消息,甚至某一天停辦了,也不會發覺。
也許內行的人早就門清:整這些需要錢,需要投入,需要回報,還需要注意政治風向,太難,太復雜。
❼ 為何每次入選國外電影節的中國影片,在國內反而不是很出名
在世界電影市場上,好萊塢的電影節以及奧斯卡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都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建議,代表了國際水平。但有很多人往往發現有很多在國內反響不是很好的電影,反而會入選國外放入電影節,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第三:看慣了聯賽似的好萊塢大片,更希望有新鮮的文藝電影入圍。國際電影節上出現的好萊塢大片或者是歐美電影比較多,而這些電影都是喜聞樂見的聯賽式電影,其中不乏一些看膩了的觀眾。而恰巧中國的文藝電影都屬於單獨的個體,對於觀影群體更有吸引力,入圍的機會也隨之變大,成功率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