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編導的一些名詞解釋。誰幫我解釋解釋
鏡頭在影視中有兩指,一指電影攝影機、放映機用以生成影像的光學部件,由多片透鏡組成。各種不同的鏡頭,各有不同的造型特點,它們在攝影造型上的應用,構成光學表現手段;二指從開機到關機所拍攝下來的一段連續的畫面,或兩個剪接點之間的片段,也叫一個鐿頭。 電影時間應該就是電影的時間長度吧。 導演(film director)是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是用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人。作為影視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劇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和演出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眾人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 場面調度,意為「擺在適當的位置」,或「放在場景中」。起初這個詞只適用於舞台劇方面,指導演對演員在舞台上表演活動的位置變化所做的處理,是舞台排練和演出的重要表現手段,也是導演為了把劇本的思想內容、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環境氣氛、以及節奏等,通過自己的藝術構思,運用場面調度方法,傳達給觀眾的一種獨特的語言。場面調度是在銀幕上創造電影形像的一種特殊表現手段,指演員調度和攝影機調度的統一處理,被引用到電影藝術創作中來,其內容和性質與舞台上的不同,還涉及攝影機調度(或稱鏡頭調度)。 剪影照片表現的只是物體的輪廓,就是照片中的人物、建築、山巒、樹木等只呈現其深暗的輪廓形狀,而不要求表現它的細部影紋層次,類似剪刀剪出的人物影像。剪影照片可以突出主體,表現人物外形姿態 色調指的是一幅畫中畫面色彩的總體傾向,是大的色彩效果。在大自然中,我們經常見到這樣一種現象:不同顏 色的物體或被籠罩在一片金色的陽光之中,或被籠罩在一片輕紗薄霧似的、淡藍色的月色之中;或被秋天迷人的金黃色所籠罩;或被統一在冬季銀白色的世界之中。這種在不同顏色的物體上,籠罩著某一種色彩,使不同顏色的物體都帶有同一色彩傾向,這樣的色彩現象就是色調。 黑白感光材料記錄的是黑、白、灰影像,表現影調對比是黑白攝影的重要特徵。影調有兩個含義:一是指被攝體表面的不同亮度在黑白感光材料上所形成的階調層次黑、白、灰以及處於這三個主要等級之間的過渡層次。二是指整個畫面的調子。黑白照片講究影調,幅作品若影調難看,就談不上藝術性。 長焦距鏡頭是指比標准鏡頭的焦距長的攝影鏡頭。長焦距鏡頭分為普通遠攝鏡頭和超遠攝鏡頭兩類。 潛台詞是指在某一話語的背後,所隱藏著的那些沒有直接、明白表達出來的意思;或者說,潛台詞就是「話中話所含有的意思」。在戲劇的台詞中沒有直接說出但觀眾通過思考都能領悟得出來的言語。比喻不明說的言外之意或戲劇術語。指台詞的內在實質。包括說話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盡之言等。亦借指某種暗含的意思 馬賽克(Mosaic),建築專業名詞為錦磚,分為陶瓷錦磚和玻璃錦磚兩種。是一種裝飾藝術,通常使用許多小石塊或有色玻璃碎片拼成圖案,在教堂中的玻璃藝品,又稱為花窗玻璃(stained glass)。在拜占庭帝國時代,馬賽克隨著基督教興起而發展為教堂及宮殿中的壁畫形式。現今馬賽克泛指這種類型五彩斑斕的視覺效果。馬賽克也指現行廣為使用的一種圖像(視頻)處理手段,此手段將影像特定區域的色階細節劣化並造成色塊打亂的效果,因為這種模糊看上去有一個個的小格子組成,便形象的稱這種畫面為馬賽克。其目的通常是使之無法辨認。 我們都聽說過「特寫鏡頭」吧?這本來是拍電影的一種手法,特寫鏡頭專門拍攝人或物的一部分,並進行特別放大。一般來說,鏡頭在在拍攝人物肩膀以上的位置就是特寫。
B. 考編導讓寫影評時,在分析影片時,是不是需要寫一些專業術語比如導演的拍攝手法都有哪些拍攝手法呢
需要分析拍這部電影的意圖,拍攝的手法,八大基本手法——推拉搖移俯仰跟追。
C. 編導方面的名詞解釋和簡答題
編導常見名詞 解釋
電影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
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電影藝術
根據視覺暫留原理,運用照相,錄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聲音攝錄在膠片上。
通過放映,在螢幕上造成活動影像和聲音,以表現一定內容的技術。
電影史 電影自身發展的歷史。
電影思維 藝術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指為創作影片所進行的與未來熒幕形象有直接關聯的思維活動。
商業電影 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統稱。
藝術電影 指趣味高雅,注重藝術技巧,不以盈利為唯一目的的電影。
場景 展開電影劇情單元場次的特定空間環境。
電影空間 有熒幕體現的空間世界。
景別 被攝主題在畫面中所呈現的范圍。
多景別 同一鏡頭中,不間斷變化的畫面景別。
特寫 表現成年人體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部分的電影畫面。
全景 表現成年人體的全身或場景全貌的電影畫面。
中景 表現成年人膝蓋以上或場景局部的電影畫面。
近景 表現成年人體胸部以上或物體局部的電影畫面。
電影畫面 即電影鏡頭
電影學 即一般電影研究,包括電影理論,電影批評,電影史等等。
電影時空的特殊性 即電影既是一種時間藝術,又是一種空間藝術。
段落 電影劇本中的一段相對完整的情節。
場面 構成一部電影劇作情節發展過程的基本單位。
客觀鏡頭 鏡頭特點不帶有明顯的導演主觀色彩,而是採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觀點。
主觀鏡頭 所表現的內容明顯的帶有導演的主觀評論觀點的鏡頭。
電影構思 電影劇作者考慮和醞釀電影劇本寫作的藝術思維活動。
電影文本 是對當代一般哲學解釋學和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基本概念狹義文本作廣泛使用的一種形式。
電影劇本 按照對生活的理解,體驗,評價,運用電影思維所進行的電影創作工作。
電影導演 影片藝術創作的領導人物和總指導。
電影製片人
指在電影生產,製作過程中,對所涉及到的資金,人員,
物質材料等所進行經營管理工作的人。
電影攝影藝術
以劇作為基礎,以客觀實體為對象,運用光學鏡頭,攝影機等主要技術手段,
通過光學,色彩,構圖等藝術手段的處理,在熒幕上創作出可出現的,
運動著的造型藝術形象。
肖像構圖 指人物特寫或近景畫面形式所構成的。
電影美術 指為電影造型而進行的設計和製作的藝術創作。
造型語言 藝術家用來構成視覺形象,體現創作構思的手段和技巧。
電影音樂 專門為特定影片而創作而編配的音樂。
生畫對位 聲音和畫面形象分別表達不同的內容,從不同方面說明同一涵義。
聲音蒙太奇 在時空動態中,聲畫匹配的聲音構成方法。
類型電影 按照外部形式和內在觀念構成的模式進行攝制和觀賞的影片。
意識流電影
以意識流理解世界為宗旨,以意識流為人思維的經常模式,並以意識流的創作方法創作的電影。
主流電影 反映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及觀念,具有穩定的票房保證,因而投資者肯投資的一類影片。
寬銀幕電影 是指比普通標准銀幕更寬的電影統稱。
數字電影 是指電影攝影,放映和剪輯過程全部用數字格式統一起來的電影。
電影院線 由電影發行者建立的電影院組織。
藝術 被廣泛認同,專業化水平發展很高的媒介表現手段。
藝術風格 藝術家或藝術作品在整體上表現出來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
藝術形式 指作品得以表現的內部結構和表現形式。
藝術批評
指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運用一定的觀點,對文藝作家,文藝作品等所做的探討,
分析和評價。
藝術典型
指以鮮明獨特和豐富多彩的個別性,深刻的顯示出社會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質和規律,
並達到較高藝術成就的藝術形象。
藝術欣賞 是讀者或觀眾主動接受藝術作品的一種再創造的審美活動。
藝術流派 指在一定歷史時期里,由一批思想傾向,美學主張,創作方法和表現風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藝術家們在創作實踐中自覺或不自覺的結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流派。
藝術沖動 指藝術家創造藝術作品的心理需要或動機,是藝術家在生活實踐中由於某種事物的啟發和激勵而產生的強烈的創作願望。
藝術技巧 是藝術家提煉素材,揭示題材意義,安排作品結構,運用語言,線條,色彩等材料塑造形象,進行藝術傳達的手段和能力。
藝術手法 指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達主題思想所運用的各種具體的表現方法。
藝術思潮 指在一定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影響下,在藝術領域中所出現新的藝術思想和創作傾向的一種潮流。
D. 名詞解釋蒙太奇
蒙太奇
méngtàiqí
電影用語,有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它是電影導演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為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把許多鏡頭組織起來,使構成一部前後連貫、首尾完整的電影片。[法montage]
E. 電影用語,有剪輯和組合的意思,它是電影導演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
蒙太奇,是電影構成形式和構成方法的總稱。
蒙太奇——是法語montage的譯音,原是法語建築學上的一個術語,意為構成和裝配。後被借用過來,引申用在電影上就是剪輯和組合,表示鏡頭的組接。
簡要地說,蒙太奇就是根據影片所要表達的內容,和觀眾的心理順序,將一部影片分別拍攝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照原定的構思組接起來。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鏡頭組接起來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將攝影機拍攝下來的鏡頭,按照生活邏輯,推理順序、作者的觀點傾向及其美學原則聯結起來的手段。首先,它是使用攝影機的手段,然後是使用剪刀的手段。
當然。電影的蒙太奇,主要是通過導演、攝影師和剪輯師的再創造來實現的。電影的編劇為未來的電影設計藍圖,電影的導演在這個藍圖的基礎上運用蒙太奇進行再創造,最後由攝影師運用影片的造型表現力具體體現出來。
在電影的製作中,導演按照劇本或影片的主題思想,分別拍成許多鏡頭,然後再按原定的創作構思,把這些不同的鏡頭有機地、藝術地組織、剪輯在一起,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等聯系以及快慢不同的節奏,從而有選擇地組成一部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和思想感情、為廣大觀眾所理解和喜愛的影片,這些構成形式與構成手段,就叫蒙太奇。
綜上所述,可見電影的基本元素是鏡頭,而連接鏡頭的主要方式、手段是蒙太奇,而且可以說,蒙太奇是電影藝術的獨特的表現手段。
既然一部影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那麼,這電影的基本元素——鏡頭,究竟是什麼呢?它和蒙太奇又有什麼關系呢7我們知道,鏡頭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焦距、用不同的時間一次拍攝下來,並經過不同處理的一段膠片。實際上,從鏡頭的攝制開始,就已經征使用蒙太奇手法了。
就以鏡頭來說,從不同的角度拍攝,自然有著不同的藝術效果。如正拍、仰柏、俯拍、側拍、逆光、濾光等,其效果顯然不同。就以本同焦距拍攝的鏡頭來說,效果也不一樣。比如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等,其效果就不一樣。再者,經過不同的處理以後的鏡頭,也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加之,由於空格、縮格、升格等手法的運用,還帶來種種不同的特定的藝術效果。再說,由於拍攝時所用的時問不同,又產生了長鏡頭和短鏡頭,鏡頭的長短也會造成不同的效果的。
同時,在連接鏡頭場面和段落時,根據不同的變化幅度、不同的節奏和不同的情緒需要,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聯接力法,例如談、化、劃、切、圈、掐、推、拉等。總而言之,拍攝什麼樣的鏡頭,將什麼樣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什麼樣的方法連接排列在一起的鏡頭,影片攝制者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和手段,就是蒙大奇。如果說畫面和音響是電影導演與觀眾交流的「語匯」,那麼,把畫面、音響構成鏡頭和用鏡頭的組接來構成影片的規律所運用的蒙太奇手段,那就是導演的「語法」了。
對於一個電影導演來說,掌握了這些基本原理並不等於精通了「語法」,蒙太奇在每一部影片中的特定內容和美學追求中往往呈現著千姿百態的面貌。
蒙太奇對於觀眾來說,是從分到分。對於導演來說,蒙太奇則先是由合到分,再分切,然後又由分到合,即組合。分切的最小單位是鏡頭,因此導演應寫出分鏡頭劇本。作為觀眾,應當怎樣從蒙太奇的角度來鑒賞導演的藝術呢?說到底,蒙太奇是導演用來講故事的一種方法;聽的人總希望故事講得順揚、生動,富有感染力又能調動起觀眾的聯想,引起觀眾的興趣,這些要求完全適用於蒙太奇。觀眾不僅僅滿足於弄清劇情校概。或一般地領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暢地感知影片敘述流程的每一個環節和細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應讓觀眾看懂。
現在,一部當代的故事影片,一般要由五百至一千個左右的鏡頭組成。每一個鏡頭的景別、角度、長度,運動形式,以及畫面與音響組合的方式,都包含著蒙太奇的因素。可以說,從鏡頭開始就已經在使用蒙太奇了。與此同時,在對鏡頭的角度、焦距、長短的處理中,就已經包含著攝制者的意志、情緒、褒貶、匠心了。
在鏡頭間的排列、組合和聯接中,攝制者的主觀意圖就體現得更加清楚。因為每一個鏡頭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對形態必然和與它相連的上下鏡頭發生關系,而不同的關系就產生出連貫、跳躍、加強、減弱,排比、反襯等不同的藝術效果。另一方團,鏡頭的組接不僅起著生動敘述鏡頭內容的作用,而且會產生各個孤立的鏡頭本身未必能表達的新含義來。格里菲斯在電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用於表現的嘗試,就是將一個因在荒島上的男人的鏡頭和一個等待在家中的妻子的面部特寫組接在一起的實驗,經過如此「組接」,觀眾感到了「等待」和「離愁」,產生了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o又加,把一組短鏡頭誹列在一起,用快切的方法來連接,其藝術效果,同一組的鏡頭排列在一起,用「淡」或「化」的方法來連接,就大不一樣了。
再如,把以下A、B、C三個鏡頭,以不同的次序連接起來,就會出現不同的內容與意義。
A,一個人在笑; B、一把手槍直指著;C、同一的人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
這三個特寫鏡頭,結觀眾什麼樣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連接,會使觀眾感到那個入是個懦夫、膽小鬼。現在,鏡頭不變,我們只要把上述的鏡頭的順序改變一下,則會得出與此相反的結論。
C、一個人的臉上露出驚懼的樣子,B、一把手槍直指著;A、同一的人在笑。
這樣用C—B—A的次序連接,則這個人的臉上露出了驚懼的樣子,是因為有一把手槍指著他。可是,當他考慮了一下,覺得沒有什麼了不起,於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結觀眾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人。
如此這樣,改變一個場面中鏡頭的次序,而不用改變每個鏡頭本身,就完全改變了一個場面的意義,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結論,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這種連貫起來的組織相排列,就是運用電影藝術獨特的蒙太奇手段,也就是我們所講的影片的結構問題。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種排列和組合的結構的重要性,它是把材料組織在一起表達影片的思想的重要手段。同時。由於排列組合的不同,也就產生了正、反,深、錢,強、弱等不同的藝術效果。
蘇聯電影大師愛森斯坦認為,A鏡頭加B鏡頭,不是A和B兩個鏡頭的簡單綜合,而會成為C鏡頭的嶄新內容和概念。他明確地指出:「兩個蒙太奇鏡頭的對列不是二數之和,而更象二數之積——這一事實,以前是正確的,今天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它之所以更象二數之積而不是二數之和,就在於對排列的結果在質上(如果願意用數學術語,那就是在」次元「上)水遠有別於各個單獨的組成因素。我們再回到上述的例子。婦人——這是一個畫面,婦人身上的喪服——這也是一個畫面;這兩個畫面都是可以用實物表現出來的。而由這兩個畫面的對列所產生的『寡婦』,則已經不是用實物所能表現出來的東西了,而是一種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
由此可見,運用蒙太奇手法可以使鏡頭的銜接產生新的意義,這就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藝術的表現力,從而增強了電影藝術的感染力。關於這個向題,我們還可以從物理學上的一個現象得到極大的啟發:眾所周知,炭和金剛石這兩種物質。就其分子組成來講是的相同的。但一個出奇的鬆脆,一個則無比的堅硬,為什麼附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明:是因為分子排列(品格結構)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說,同樣的材料,由於排列不同,可能產生如此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實在發人深思了。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貝拉·巴拉茲也同樣指出:「上—個鏡頭一經連接,原來潛在於各個鏡頭里的異常豐富的含義使象電火花似地發射出來。」可見這種「電火花」似的含義是單個鏡頭所「潛在」的為人們所未察覺的,非要在「組接」之後,才能讓人們產生一種新的、特殊的想像。我們所講的蒙太奇,首先是指的這種鏡頭與鏡頭的組接關系,也包括時間和空間、音響和畫面、畫面和色彩等相互間的組合關系。以及由這些組接關系所產生的意義與作用等。
總之,「蒙太奇就是影片的連接法,整部片子有結構,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結構,在電影上,把這種連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實際上,也就是將一個個的鏡頭組成一個段,再把一個個的小段組成一大段,再把一個個的大段組織成為一部電影,這中間並沒有什麼神秘,也沒有什麼訣竅,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邏輯,合乎生活和視覺的邏輯,看上去『順當』、『合理』、有節奏感、舒服,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反之,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再沒有如此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地對蒙太奇的說明與闡述了。
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為表現蒙太奇和敘事蒙太奇,其中又有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復蒙太奇等等。
蒙太奇學派出現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期的蘇聯,以愛森斯坦、庫里肖夫、普多夫金為代表,他們力求探索新的電影表現手段來表現新時代的革命電影藝術,而他們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對蒙太奇的實驗與研究上,創立了電影蒙太奇的系統理論,並將理論的探索用於藝術實踐,創作了《戰艦波將金號》《母親》《土地》等蒙太奇藝術的典範之作,構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學派。
愛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論大師,1922年,他在《左翼藝術戰線》雜志上發表了《雜耍蒙太奇》,這是第一篇關於蒙太奇理論的綱領性宣言。在愛森斯坦看來,蒙太奇不僅是電影的一種技術手段,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哲學理念。他指出:兩個並列的蒙太奇鏡頭,不是「二數之和」,而是「二數之積」。《戰艦波將金號》是愛森斯坦1925年拍攝的,是蒙太奇理論的藝術結晶,片中著名的「敖得薩階梯」被認為是蒙太奇運用的經典範例。
總之,蒙太奇是一種電影視頻技術。
【蒙太奇句子】
在電影,電視鏡頭組接中,由一系列鏡頭經有機組合而成的邏輯連貫、富於節奏、含義相對完整的影視片斷。
蒙太奇句型--前進式、後退式、環型、穿插式和等同式句型前進式句型。按全景一中景一近景一特寫的順序組接鏡頭。
後退式句型。按特寫一近景一中景一全景的順序組接鏡頭。
環型句型。這種句型是將前進式和後退式兩種句型結合起來。
穿插式句型。句型的景別變化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遠近交替的。
等同式句型。就是在一個句子當中景別不變。
【蒙太奇段落的劃分】
根據影視作品內容的自然段落來分段。
根據時間的轉換來分段。
根據地點的轉移來分段。
根據影視片的節奏來分段。
所以,段落的劃分是由於情節發展和內容的需要或節奏上的間歇、轉換而決定的。
F. 導演名詞解釋
導演
導演是創作影視作品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是藉助演員表達自己思想的藝術家,是把影視文學劇本搬上熒屏的總負責人。
G. 名詞解釋 蒙太奇
蒙太奇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後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
蒙太奇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築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電影發明後又在法語中引申為「剪輯」。
1923年,愛森斯坦在雜志《左翼文藝戰線》上發表文章《吸引力蒙太奇》,率先將蒙太奇作為一種特殊手法引申到戲劇中,後在其電影創作實踐中,又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開創了電影蒙太奇理論與蘇聯蒙太奇學派。
蒙太奇的構成:
蒙太奇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畫面合成:由許多畫面或圖樣並列或疊化而成的一個統一圖畫作品。
畫面剪輯:製作這種藝術組合的方式或過程是將電影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H. 求一些電影專業術語的名詞解釋
自1926年至1929年,上海民新公司在4年內共攝制了20部影片。黎民偉邀請了歐陽予倩、卜萬巷、侯曜、孫瑜等擔任編導,然而,正當「上海民新」的事業到達頂峰之際,他最費心血拍攝的《木蘭從軍》卻令他虧蝕嚴重,上海民新倒閉。此時,羅明佑向他提出合作,妻子林楚楚也從旁鼓勵。他們創辦了「聯華影片公司』,打出「復興國片,改造國片」的旗號,拍攝《故都春夢》。同時開拍《野草閑花》和《戀愛與義務》,後者由阮玲玉主演,可是,後來阮玲玉的突然去世,影響了「聯華」的號召力。再加上1937年抗戰爆發,聯華公司被敵偽勢力查封。1941年,香港淪陷,製片廠被毀,黎民偉將財產變賣,得款分給員工還鄉。因拒絕與敵人合作,全家逃亡到廣西,參加了歐陽予倩主持的廣西省立藝術館。在生命的後期,他帶病堅持電影的技術革新。北京電影洗印廠曾聘請他當廠長,但因重病纏身,未能應聘。
大製片廠制度的特點是:(1)嚴格分工;(2)製片人專權;(3)發展壟斷性企業
法國批評家將犯罪片和匪幫片歸結為黑色電影類型(the film noir),其起意是因為法國的犯罪小說大都是黑色封面。黑色電影的類型,成為好萊塢更為復雜的一種風格。它兼有偵探、匪幫、城市戲劇影片的風格,其背後潛伏的是一股悲觀的黑色的暗流。在美國,弗蘭克.塔特爾的《供出租的槍》(1942)開創了黑色電影的時代。大部分黑色電影都帶有冷戰時代的印痕。黑色電影最早的代表作之一為霍克的《睡大覺》(1946)。這是根據雷蒙德、錢德勒的小說改編的。繼後,拉烏爾.沃爾什拍了弗洛伊德式的《狂熱》(1949),弗里茨.蘭拍了宿命的《大熱》(1953)。這都是黑色電影的代表作。在人們印象中最深刻的要算尼古拉斯.雷的《他們在夜間生活》(1948)。朱爾斯.達辛的《裸城》(1948)和約翰休斯頓的《柏油森林》(1950)利用城市背景淋漓盡致地表現黑色電影所有的要素。塞繆爾富勒的《南街上的小偷》(1953)很好地利用了冷戰心態來拍攝黑色電影。
太陽族電影是日本50年代出現的幾部電影的總稱。
太陽族,是日本當代作家石原慎太郎1955年出版,並獲得當年芥川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中主人公的統稱。他們是富裕家庭的青少年,自幼嬌生慣養,不學習、不勞動,生活奢侈、放盪,不遵守社會秩序,不講道德倫理,藐視一切、醉生夢死,是純粹的家庭與社會的寄生蟲。因此,人們稱這種內容的日本作品為「太陽族文學」,同類內容的日本電影為「太陽族電影」。
最早的,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太陽族電影,是古川卓已導演、根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的《太陽的季節》。此後,石原慎太郎本人據他的另一部小說改編、由中平康導演的《瘋狂的果實》,中平康另一作品《夏天的暴風雨》及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由市川昆導演的《處刑的房間》相繼出現。太陽族電影的最後一部是據石原慎太郎同名原作改編而由堀川弘通導演的《日蝕的夏天》。
太陽族電影總共只有5部,從它的興起到結束只有5個月。太陽族電影對太陽族們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批評態度,但由於它描寫的主要是性和暴力,本身也有不可否認的反社會性的一面,所以當時受到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然而它給日本影壇留下了不可輕視的影響。以後,以描寫性和暴力為內容的影片大肆泛濫,其源蓋出於此。
Hammocking: 吊床效應
一種電視節目編排策略.將一個新的或較弱的節目安排在兩個受歡迎的節目中間播出, 以期提高中間節目的收視率.
電視頻道專業化是我國電視界共同關注的課題,在電視業逐漸成熟、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按照專業化原則對電視頻道進行改造,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簡介:「新德國電影」運動發軔於1962年春天的奧勃豪森電影節。當時有26位德國青年電影家聯名發表《奧勃豪森宣言》,稱「舊電影已經死亡,我們對新電影滿懷信心。德國電影的未來在於運用國際性電影語言……我們要創造的電影應該從形式到思想都是新的」。這個宣言本身就是人類對話精神的體現,此後德國電影逐漸擺脫傳統電影和好萊塢電影的影響,走向世界,成為當時歐洲電影與世界電影對話的新的一極。
「新德國電影」的電影家在電影的題材、敘事結構、風格以及造型語言的運用上各有建樹,異彩紛呈。然而,他們對歷史和現實的關注與思考,對電影藝術詩學特徵的探索卻有著某種美學的一致性。即重新確認電影的敘事功能,並將其納入宏觀的歷史視野,將歷史創傷和戰後德國重建的陰暗畫面交織展開,賦予歷史思辨色彩和哲學深度。他們重視電影的大眾性文化特徵,從而克服了現代主義曲高和寡的藝術封閉性,在較高層次上達到了理性思辨與現實形象、電影審美與大眾觀賞性的生動融合與有機統一。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上鏡頭性Photogenie
1919年,法國先鋒派電影理論家路易·德呂克在《上鏡頭性》一文中提出的對電影藝術特性的稱謂,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兩片語合而成。「上鏡頭性」的理論內涵是:電影藝術應當在自然和現實生活中發現適宜用光學透鏡表現的形象和景物,強調朴實無華,提倡使用自然光效、焦點發虛等表現手段,營造電影藝術獨有的詩意,而且認為惟有處於運動中的視覺形象才最具有「上鏡頭性」。
「上鏡頭性」包括四個主要元素:
1�裝置,包括自然景和布景、鏡頭構圖和各種景別的運用;
2�照明,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根據不同用法賦予對象以特殊含義;
3�節奏,首先指比例平衡,是在「裝置」、「照明」和「假面」各元素之間起著平衡聯系和邏輯統一作用的、最具有感染力的「卓越技術現象」和創作者的激情和智慧的產物;
4�假面,指演員。「上鏡頭性」通常亦指演員或「明星」的面孔攝入鏡頭後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純外在視覺印象。
以上資源均來自網路,關於新興電影運動並未找到確切解釋 ,建議從圖書館的影視分類里,查找電影學概論。尚有不完善 的地方,多包涵了。
I. 導演理論和劇作。求名詞解釋!!!
這個解釋不了,可以詮釋。導演理論,就是想成為導演所要學的一些理論唄,像蒙太奇,長鏡頭,導演構思,場面調度等等。劇作應該就是劇本創作吧。(你問的兩個問題,看你像是要考研的,呵呵。如果是,那找一些考研論壇進去看看吧)以上回答僅個人意見,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