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

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

發布時間:2022-08-18 02:17:25

① 新浪潮電影的詳細介紹

1958年是「新浪潮」的誕生年,有兩部處女作問世:特呂弗的《淘氣鬼》與夏布羅爾的《漂亮的塞爾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呂弗憑《四百下》在當年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
「新浪潮」電影以表現個性為主。特呂弗的《四百下》(1959)是較早出現的代表作。他用現代主義手法敘述了他童年時代的悲慘遭遇。他信奉所謂「非連續性哲學」,認為生活是散漫而沒有連續性的事件的組合,在電影創作上否定傳統的完整情節結構,以瑣碎的生活情節代替戲劇性情節。戈達爾是以蔑視傳統電影技法聞名的「破壞美學」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壞傳統結構方面比特呂弗走得更遠,著名的《精疲力盡》(1959)就是其創作風格的最好體現。
「新浪潮」不僅促進了法國電影表現手法的多樣化,也引發了現代主義電影思潮在歐美各國的第二次興起。像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義大利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為法國新浪潮的終結,主要觀點是,新浪潮電影的形式和風格,已廣泛地滲入到各種電影製作之中。

② 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指法國1958年末、1960年代初的新電影製作及創作傾向,其中不少新導演都是《電影手冊》雜志的影評人,包括重要的導演如讓·呂克·戈達爾、弗朗索瓦·特呂弗、克勞德·夏布洛爾、雅克·里維特等人,他們大都崇尚個人獨創性,表現出對電影歷史傳統的高度自覺,體現「作者論」的風格主張,不論在主題上或技法上都與傳統電影大相徑庭。代表作如阿侖·雷乃的《廣島之戀》(1959)和戈達爾的《斷了氣》(1960)等。左圖為特呂弗著名影片《祖與占》(朱爾與吉姆)劇照,1991年,中國香港導演吳宇森拍攝了《縱橫四海》向其致敬。

③ 新浪潮電影運動中,誕生的大師都有哪些

新浪潮電影運動,他誕生了非常多的一些大師,比如其中就有奠基人克勞德夏布洛爾還有戈達爾特呂弗,他們都是這場運動裡面所誕生的大師級別的導演。

新浪潮電影運動,它主要是從法國開始的,但從此以後世界各地包括日本,加拿大英國等一些法國等一些國家,他們都開始了相同的或者類似的運動,他們中間這些人有的是從電影學院畢業的科班生,有的是因為一些特殊的經歷結果與電影相遇了。比如這裡面就有一個大師叫特呂佛,他就沒有上過電影學校,也沒有受過如何拍攝電影這方面的專業訓練,而他們對於電影的認識完全是通過看一些電影才知道的,雖然他們不知道該如何去拍攝一部電影,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看一些非常不好的電影,從這些電影裡面他們知道了一個好的電影不應該怎麼去拍攝。

④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的主將有哪幾位

弗朗索瓦.特呂弗
楚浮
高達
夏布洛
侯麥
賈克希維特

⑤ 關於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電影懷舊篇之--1979-1983年的香港電影新浪潮:短暫的激情

1979-1983年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嚴浩等人掀起香港電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電影的源起是一班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各自開始拍攝風格新穎的電影。1979年是很重要的一年,涌現出章國明的《點指兵兵》、徐克的《蝶變》、許鞍華的《瘋劫》和翁維銓的《行規》。而在1978年,嚴浩拍攝了《茄喱啡》。1980年,譚家明拍攝了《名劍》。

到如今一直堅持拍片並且占據主流電影位置的可能只剩下徐克和許鞍華了。那些曾經心懷電影夢的年輕導演的離開或淡出,多少勾勒出香港電影這些年從蓬勃走向低谷的一個走勢。

徐克:新浪潮這個帽子太大

新浪潮代表作:《蝶變》、《第一類型危險》

我們當時在電視台分了幾批,許鞍華、嚴浩、譚家明屬於另一組,我們很少會碰上面。那時有一群人是新浪潮的,我們每個月都要一起吃頓飯,談談彼此的經歷。

「新浪潮」這個名字對我們來說帽子太大了,我們戴不上,因為我們都知道新浪潮是法國的電影運動。香港的新浪潮具體的定義是怎麼樣的我們也沒有一個理論,只是當時有一群從電視台出來的導演,共同的朝一個方向走,這群人就叫做新浪潮了吧。新浪潮的導演來源也很多,有本地的,有國外的,拍各種片子的也都有。當時有記者問我們怎麼定義,我們也不知道,後來就是指這一段時間出來的導演,在電視台裡面做過後來從事電影導演的一批人。

嚴浩:人逃不出命運的安排

新浪潮代表作:《茄喱啡》、《夜車》、《公子嬌》

當時我苦於無機會當導演,在替許鞍華等人執導的《奇趣錄》寫劇本,一天許鞍華忽然叫我替她拍攝一個單元,原來是拍攝生產十字牌牛奶的修道院,因為那裡是女子禁地。我當然答應了,所以可以說是許鞍華升我為無線的導演的。

對我來說,我頭三出電影都是習作,因為當時還未很了解商業因素,藝術的修養亦未到家。直至我剛完成《太陽有耳》的劇本時,我才驚覺之前幾出電影都是講我對命運的看法,反映了我的思想狀況。由最初三部《茄喱啡》、《夜車》和《公子嬌》的「人是逃不出命運的安排」到《天國逆子》講人是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任的,及至《太陽有耳》更進一步提出人是可以掌握命運的,我發現原來我已經解放了自己。

方育平: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

新浪潮代表作:《半邊人》、《父子情》

若說新浪潮電影的導演與當時大片廠的導演有任何不同的話,那也只是各人的喜愛、修養、關懷有所不同。我們那班導演最大的共通處,是大家曾在電視台工作過幾年,可以說電視台是我們的少林寺,要打出木人巷才能正式「下山」投身電影圈。剛巧那時候邵氏等大片廠正處於低潮,這樣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趁勢而起。

我認為「新浪潮」的定義是一群年輕人參與製作電影,並且由於他們的參與而為電影界帶來一番新的氣象,與前一輩的作品有所不同,這就是新浪潮。在這樣的定義下,新浪潮電影並不只局限於我們那一輩,而是不斷在出現的,所以我認為這浪潮並未結束,而且永遠也不會結束。

余允抗:香港電影要走國際化

新浪潮代表作:《山狗》、《凶榜》、《師爸》

進入大學時,我報讀了UCLA電影系。進去後認識一些朋友,遇到南加州大學的劉成漢、劉國昌、方育平,那時候便感覺到念電影系不再孤獨。畢業後遇到了胡金銓,參與他創作《華工血淚史》的劇本。

在新浪潮導演群中,我覺得自己算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這么多次拍電影,我都有很強的自主性,沒有人干涉我。現在回想起來,我當時缺乏一個強勢的人幫我分析問題,時常陷於死胡同中,在牛角尖里鑽。覺得自己在電影界再無可為的時候,便離開電影圈。現在我看電影圈,覺得自己已很難回去,因為自己已失去熱情,而大家也失去了熱情。香港電影的出路,是要走國際化,拍可以讓全世界觀眾看得明白的電影。

劉成漢:推動香港電影發展

新浪潮代表作:《慾火焚琴》

新浪潮電影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絕大部分的導演都是在本土成長的,他們的少年時代都是在香港度過,不像老一輩的導演如李翰祥、胡金銓、張徹等是來自內地。由於新浪潮導演是屬於本土成長的一代,所以他們的關懷是本土的、城市的。這不能說是革新,但卻絕對是一種轉變。

上世紀70年代中、末期,香港的電影工業正處於低潮,李小龍死後,香港影壇已再沒有人能吸引觀眾入場看電影。新浪潮的出現令電影工業邁向專業化,因此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應付了一次危機。至於在藝術成就上,香港的新浪潮並不能與歐美的相比,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浪潮導演從未走出商業類型片的框框,他們是對商業電影作出改良,而非革命。

許鞍華:沒有一股團結的力量

新浪潮代表作:《瘋劫》、《投奔怒海》

如果我們當時能有一個共識,或者大家一起合作,將這件事變成一種在經濟上與藝術上可行的東西,即團結性的東西的話,我相信會好很多。因為搞電影並不只是拍東西,搞電影是一個文化形態,需要將這件事系統化及企業化,將經濟結構與製作結構的系統弄清楚。我們沒有將它變成一套製作的方式,亦沒有團結的力量,最多是大家不會互相鬥爭,但肯定就沒有合作。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的。

⑥ 香港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浪潮是將電影與商業結合的一個新的電影風格。
1979年是香港電影的重要里程碑,那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開始。大批電視幕後工作者轉投電影圈,他們包括徐克、許鞍華、章國明、譚家明、嚴浩、余允抗等等,他們本著對電影的熱誠,及年輕人特有的創意和社會觸覺,拍出不少充滿個人色彩的電影作品,為香港電影打開嶄新的一頁。 最先掀起新浪潮的是1979年的三部作品:《瘋劫》(許鞍華執導)、《蝶變》(徐克執導)、《點指兵兵》(章國明執導)。其後這批或在外國學習電影,或在電視台少林寺出身的年輕導演繼續拍攝了一部又一部風格化的電影,包括方育平的《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2)、徐克的《第一類型危險》(1980)、譚家明的《烈火青春》(1982)等數十部作品,都很能表達這些導演對當時社會氣象的感覺及情懷。 雖然這些新導演全被以「新浪潮導演」之名,但事實上,他們每一位的作品都極富個人色彩,並沒有陷入香港電影類型化的傳統模式。許鞍華的作品流露出深刻的人文性、高度的女性敏銳;徐克有一股神經質的張力;方育平作風朴實,真實感濃厚;嚴浩浪盪於青春暴烈及淡然含蓄之間;譚家明走中產美學;章國明擅拍警匪片等等,這些特質都體驗到新浪潮電影的「作者論」美學。 「新浪潮」標志著香港電影與上一代中國本位粵語片的決裂。五、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民族包袱,未能突破創新;而「新浪潮」電影則帶有濃厚的都市色彩,流露強烈的本地感性;這跟導演們於香港成長、受西方教育很有關系。

⑦ 香港電影的新浪潮

香港電影新浪潮新浪潮(1979-1983),源起於一批在電視台出身的年輕導演和監制,在1979年前後拍攝了一批具強烈影射現實意味,技巧前衛,素質精良的作品,震撼了當年的香港影壇。這批人主要包括許鞍華、嚴浩、徐克、方育平和余允抗,這批年輕導演以及他們的作品掀起的香港
電影的創作浪潮被稱為香港電影的新浪潮。短短幾年間,十幾位銳氣十足的導演拍攝了他們第一部或者隨後的作品。新浪潮的導演很多,本土的,海外回來的,拍的片子類型各異,可能就是因為這種帶有強烈個性的群體化現象成就了當時的香港電影新浪潮。而新浪潮代表人物,大都不是在香港本土出生長大,而且有這比較復雜的海外經歷,這種成長環境造就了他們相對於其他人有著更為敏銳的眼光和思考問題的方式。大凡新的東西,往往是很難被傳統接受的。這批年輕導演的作品雖然都有較高的藝術爆發力,但是在票房收入上,除許鞍華外,都相形見絀。和當時橫行的邵氏等大製片公司的作品相比,只能是望洋興嘆!在香港現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和商業運作制度下,沒有強有力資金的支持,這批年青導演很快被市場所裹卷,少數能夠堅持下來的極具藝術才華的導演也被迫改變風格去迎合市場的需要。作為香港電影新浪潮領軍人物之一的徐克,也迅速改變戲路,而最終成就了他在香港電影業的主流商業導演地位,同時發展了九十年代的徐克電影。

⑧ 中國電影新浪潮的推動者有誰

中國電影「新浪潮」的推動者是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北京電影學院培養的一批中年的電影導演們,即第四代導演,如鄭洞天、騰文驥、黃建中等,他們鑒於中國電影的陳舊性,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工作。但對中國電影的創新發展起來揚波助浪作用的都是新時期培養的第5代導演,如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馮小剛等人。

他們構思大膽,多方借鑒於西方的現代派電影,不守舊法,敢於創新,淡化故事與情節,把現實主義生活在熒屏上再現。他們把鏡頭指向人物的內心深處,努力創新電影的語言,對人物心理活動進行了熒屏上的塑造,力求人物心理表現上的完美。

⑨ 中國導演前十排名里都有誰

1、張藝謀

馮小剛1958年出生於北京,是中國重要的電影導演,在中國,他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商業電影製作人,他的喜劇電影在票房上一直很好。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夢工廠》、《在那裡》、《嘆息》、《大人物的葬禮》、《手機》、《有話好好說》、《唐山大地震》。

7、杜琪峰

生於1955年的杜琪峰是香港電影導演和製片人,他製作了各種類型的電影。他以動作片和犯罪電影而出名,他的電影經常探討的主題是友誼、命運和香港社會的變化。

他在1989年拍攝了一部關於阿郎的電影,主演周潤發,他的主要作品包括《黑社會》、《暗花》和《槍火》。

8、劉偉強

劉偉強1960年出生於香港,從小就喜歡攝影。劉德華製作的電影類型多種多樣,最廣為人知的是他的動作片和犯罪電影,其中包括《逃學威龍》系列電影,以及《無間道》和 「建國三部曲」。

9、徐克

出生於1951年的徐克是香港新浪潮電影導演,他的風格非常百變,擅長以瘋狂的動作和明顯的半開玩笑的口吻敘事。

在美國,他最出名的是他那復雜、氣喘吁吁、令人激動的電影《刀馬旦》。他的主要作品包括:《蝶變》,《英雄本色》,《蜀山傳》,《新龍門客棧》和《龍門飛甲》。

10、何平

何平是中國十大著名導演之一,他的主要電影作品包括西方武俠電影的混合類型。他創作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分別是《甲方乙方》、《雙旗鎮刀客》和《天地英雄》。

⑩ 徐克屬於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對嗎

徐克屬於香港新浪潮導演之一。

徐克(Hark Tusi),1950年2月15日生於越南西貢市,祖籍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香港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2017年3月21日,榮獲第11屆亞洲電影大獎終身成就獎。

(10)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擴展閱讀:

導演及代表作

1.梁普智 Po-Chih Leong (1939- ):《跳灰》(1976)、 《夜驚魂》(1982)

2.方育平 Allen Fong (1947- ):《父子情》(1981)、《半邊人》(1983)、《美國心》(1986)

3.許鞍華 Ann Hui (1947- ):《瘋劫》(1979)、《撞到正》(1980)、《胡越的故事》(1981)、《投奔怒海》(1982)

4.徐克 Hark Tsui (1951- ):《蝶變》(1979)、《地獄無門》(1980)、《第一類型危險》(1980)

5.嚴浩 Ho Yim (1952- ):《夜車》(1980)、《公子嬌》(1981)

6.譚家明 Patrick Tam (1948- ) :《名劍》(1980)、《愛殺》(1981)、《烈火青春》(1982)

7.余允抗 dennis yu (1950- ) :《師爸》(1980)、《山狗》(1980)、《凶榜》(1981)

8.章國明 Cheung Kwok-Ming (1951- ):《點指兵兵》(1979)

9.於仁泰 Ronny Yu (1950- ) :《救世者》(1980)

10.蔡繼光 Clifford Choi(1946- ):《檸檬可樂》(1982)、《男與女》(1983)

11.麥當雄 Johnny Mak (1949- ):《省港旗兵》(1984)

12.黎大煒 David Lai :《靚妹仔]》(1982)

13.麥當傑 Michael Mak (1958-)《俏皮女學生》(1982)

14.翁維銓 Yung Wai-Chuen(1949- ):《再生人》(1981)

15.區丁平 Tony Au (1954- ):《花城》(1983)

參考資料:網路-香港電影新浪潮

閱讀全文

與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物世界大電影 瀏覽:548
播放周星馳電影列表 瀏覽:696
托馬斯大電影迷失寶藏 瀏覽:815
哪個男明星演過啞巴電影 瀏覽:906
東京電影節徐若瑄 瀏覽:256
火山災難電影有哪些 瀏覽:195
蘋果手機電影拷貝到電腦里 瀏覽:98
豆瓣電影90以上的電影 瀏覽:821
電影歷史的轉折點哪裡有資源 瀏覽:441
電影彌敦道男主角 瀏覽:835
周星馳的導演電影有哪些 瀏覽:748
哪裡有天衣無縫電影免費觀看 瀏覽:398
鬼馬電影院 瀏覽:340
泰國恐怖電影鬼學長 瀏覽:913
51人人看倫理電影網 瀏覽:915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鄭爽 瀏覽:39
韓國電視劇女友電影 瀏覽:570
2017年中美電影 瀏覽:787
值得觀看的法國電影 瀏覽:156
小醜女哈莉奎茵電影解說第一季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