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劉德華模仿韓國電影

劉德華模仿韓國電影

發布時間:2022-10-06 03:40:53

A. 暗戰裡面劉德華穿飛虎隊衣服是模仿的哪個電影

之前美國電影《王牌對王牌》里有很多橋段和暗戰有些相似,聽說導演就是借鑒了那部電影得到的靈感

B. 劉德華-電影

永遠第一的劉德華~~`

劉德華與香港電影二十年

我們都叫劉德華「華仔」,管周潤發叫「發仔」,梁朝偉是「偉仔」,他們好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新的演員,比如吳彥祖,我們誰也不會喊他「祖仔」

由草根走向中層的

「流民太子仔」

1981年,劉德華畢業於無線電視第10期藝員訓練班。他主演的第一部電視劇為《花艇小英雄》,而令他開始獲得聲名的則是1982年12月熱播的警匪劇《獵鷹》。1982年他參演了第一部電影《彩雲曲》,1984年因合約糾紛被無線雪藏大半年,1985年與無線改簽後隨即活躍於電影圈。

上世紀80年代劉德華參演的電影,明顯帶有他在電視劇中的氣味和影子,如《英雄好漢》(1987)和《江湖情》(1987)等英雄類型片都是如此。「劉德華在表演上的特色很早就呈現出來了,我一直覺得他有一種『街坊味』,他在處理草根角色的時候,特別有親切感。比如說,他早期拍追女片和古惑仔片時候,就有一種『流民太子仔』的感覺,一方面他是流民的姿態,但同時有太子哥的傲氣和胸有成竹。」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登徒在接受采訪時說。

「現在,當然也有很多演員有這種『流民』味道,但少了劉德華的明星味。在這方面,他是獨一無二的。」

在上世紀80年代這個香港電影建立本土意識的影業興旺階段,這種流民太子仔的感覺,是劉德華找到的發展特色,他的角色每每是草根本質,卻最終得到中產階級或者專業人士的姿態,在銀幕上發揮魅力。在香港影評家朗天看來,「這對應社會由下而上的階層頻繁流動,符合了主流電影觀眾由草根晉身中產的期望。」

「事實上,隨著本土影業的愈趨興旺,劉德華本身也愈來愈掌握中產意識和中上層身份。由《賭神》(1989)到《賭俠》(1990),正式確立了他作為周潤發接班人的地位;1991年,他成立天幕,晉身電影公司老闆,開業做《九一神鵰俠侶》。兩集《賭城大亨》(1992),扮演新哥,在銀幕上直接呈現一個白手起家的傳奇。表現出充分掌握上流社會玩意(從打高爾夫到卑鄙權力游戲)的天分;到了《天地雄心》(1997),劉德華扮演『企業精英』的角色,深受觀眾接納。」

香港演藝學院高級講師舒琪認為,這種草根特點,使得劉德華成為一個特別有親切感的演員。在舒琪看來,香港電影的特點,很重要的一點就在親切感。而香港電影衰落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為演出者和電影本身都失去了原有的親切感。

「我們都叫劉德華『華仔』,管周潤發叫『發仔』,梁朝偉是『偉仔』,他們好像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現在新的演員,比如吳彥祖,我們誰也不會喊他『祖仔』。」舒琪說。

「情深爛仔」與悲劇英雄

「剛開始拍電影的時候,劉德華主要拍兩類電影,一類是追女片,一類是古惑仔片。古惑仔片代表了上世紀80年代英雄片和江湖片的潮流。他在其中的角色通常是一個小混混,憑自己努力打出來,他就是這樣的一個符號象徵(ICON)。」登徒說。

有影評人認為,劉德華在《旺角卡門》(1988)、《天若有情》(1990)就已經建立了「情深爛仔」形象,而且他的角色總是難逃一死的神話,難免一死,成就了這個形象的浪漫英雄身份。

「在當時,他的電影形象一直是個悲劇英雄。這與80年代香港只爭朝夕,整個社會處於一個大的限期下的悲劇感非常相似,到了90年代,這種悲劇感越發加重,他還演過罹患絕症的角色,有接近死亡的氛圍。」登徒說。

「90年代之後,劉德華演出了很多反英雄的角色,在整個社會背景下來看,當時社會中已經找不到英雄,整個電影圈都不要英雄。對於劉德華來說,表演這種角色是一種突破,從英雄走向反英雄,《烈火戰車》是特別明顯的反英雄片。」

劉德華自己也曾說過,在英雄走向反英雄的過渡中,他有一段表演上的迷惘期。他的英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到了《無間道》,劉德華的反英雄角色被認為是這方面的成功典範。現在看起來,他反而是在反英雄的演繹上,得到了更多專業人士的關注。

「劉德華拍反英雄片和杜琪峰有很大關系。杜琪峰不要他英雄的一面,比如《暗戰》、《大隻佬》、《無間道》。後來拍《全職殺手》的時候,要他演回一個英雄,他說已經做不回去了。」登徒說。

「對應香港影業逐漸走下坡路,加上劉德華的年紀漸長,情深爛仔的故事開始出現了『夕陽無限好』的慨嘆。於是,《龍在江湖》(1998)、《賭俠1999》(1998)的劉德華在消失的邊緣留下最瀟灑的姿態;相比於《賭城大亨》的意氣風發,《龍在邊緣》的飛龍已經面對末路降臨的氣息。」影評人朗天曾有這樣的分析。

而在影評人李照興看來,情深爛仔,或者悲劇英雄,一定程度上總括了劉德華在香港影壇最為無可取代的地位:這樣的角色往往奸中有正。不管角色的職業是什麼,總之他有情有義,為兄弟赴湯蹈火,為情人烈火戰車。

「劉德華慣常的爛仔或者英雄造型是屬於旺角的,一種草根的,打不死的活力,一種80年代的豪氣,僅僅因為這個,他也是難以取代的。外面的潮流不知改了多少遍,時尚風吹走了又再回來,日本的,英國的,韓國的,只有旺角的永遠不變。那是一種最地道的香港美學,或者更具體一點,旺角美學。他告訴年輕的我們,英雄該如何有型。」李照興說。

中年轉身

劉德華的電影事業多產期為1988至1992年,(1988年10部,1989年16部,1990年12部,1991年13部,1992年10部)。1989年,隨著周潤發減產,劉德華承接了電影市道的需要,成為當時流行的英雄片最搶手的頭號小生。

但處於多產期的劉德華,也往往被認為「處理性格和情感沒有深度,角色類型化」。影評人張偉雄說:「他喜歡在鏡頭里玩形態,玩火機,玩槍,玩小動作,連發型都不能改。可以說,他是同一時期一直演兩種角色而已,路數甚窄。多產期還造就了劉德華在表演上的另一個大特點,就是模仿。」

隨著香港電影業的萎靡,不想跟著香港電影一起完蛋的劉德華,便要在電影中轉型了。他要去尋求多個劉德華的可能性。

「劉德華是如此專心一意急急去走出自己。《至尊無上II之永霸天下》只穿底褲在夜裡微雨的蘭桂坊被奚落的掙扎。《暗戰》以假扮作為有限人生的生趣。《瘦身男女》和《大隻佬》組成『假身兩部曲』,是一個偶像向自己一個階段說再見嗎?這是他的轉型,自我放棄,重新去尋找自己的定位。」張偉雄分析。

《大隻佬》(2003)被認為是劉德華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大隻佬》這個角色引導劉德華放開一切,由固有形象先行,到角色性格與演技的大轉型,此後我們看到另一個劉德華,《十面埋伏》中的古代差人,天下無賊的狼。放下劉德華自身,放下了,天空自然大。」李照興說。

對於劉德華的轉型,杜琪峰曾有評價:「我覺得他的轉變是在拍《暗戰》的時候開始的,我們商量過好不好用不同於以往的演法去演繹,他答應去嘗試,其實他付出了很多,才能沖破這一關。我覺得那次之後,他已經少了以往那種 『很劉德華』的演法。開始著重Character(性格)。以前你是怎樣看他都是劉德華,近年他的電影層面廣了。」

不斷尋求轉型和突破的劉德華,得到了更多好評。他為自己的演員生涯沖出了一條血路。在他放下了架式之後,在他逐漸步入中年之後,他表現出更多的可塑性。「我們已經看不到一個小子一般的劉德華,而是看到一個心態成熟的角色。」

他進入成熟期後一個屢被提起的角色是《無間道III終極無間》中的劉健明,結局一場,他依然不死地坐在輪椅上。「幾許慰問,劉健明儼如永劫不返地活在記憶中,與我頓為好一個永遠的青春嘯歌的畫面,把曾經幼稚、浮躁、自卑又自滿、招展等偏頗品質,好好思憶凝留--我的劉德華時刻。」張偉雄感慨說。

走向大陸

「1997年香港回歸之後,香港和大陸的電影有了合作,劉德華是其中的代表,周星馳是另外一個。但我看周星馳的電影,總覺得是亞洲電影,而看劉德華拍的就會覺得是國產電影。比如《天下無賊》就是這樣。」登徒的觀感非常細膩。

「劉德華應該算第一個在內地發展得很好的香港明星,他能找到與國內電影工作者合作的方法。其實,能拍香港電影,又能拍大陸電影,這樣的明星很少。」登徒說。

走向大陸,在一些影評人看來,是香港電影萎縮之後的必然選擇。朗天這樣闡述,「誰說《龍鳳斗》(2004)不是關於香港電影之死。以港片天王劉德華為代表,無比風光的過去,得心應手偷來換去(以前不少人說港產片都是拿來主義,沒有真正的創意),到了2004年,終於是葯石無靈,葬在路邊了!」

盜生,固然是一個人生魔術師,也實在集合了劉德華之前所有美麗形象於一身(情深浪盪的專業精英)。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面對真正的末路,影片的結局只不過為大家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夢,動人的記憶而已。

「香港電影固然面對末路,但劉德華轉過頭來仍然漂亮,而且還昂然開拓新天。在《天下無賊》中,劉德華成功為馮小剛講述一個但願天下無賊的理想。這個夢固然已非香港的,但也顯示劉德華朝大陸的走向,加上之前的《十面埋伏》(2004),劉德華明確已朝大中華明星的康莊大道邁開腳步。」朗天分析。

關於走向大陸,劉德華自己曾說過一段話,「最近,陳可辛看完《天下無賊》恭喜我的話,令我一生受用。他說,從來沒有想過一個香港演員回內地拍戲,可以將自己的Tempo(節奏)調教到和內地演員一樣,而沒有觀眾抗拒我扮演大陸人。陳可辛跟我說,『恭喜你,你可以演繹一個大陸人,香港暫時找不到這樣的演員。』其實因為大陸有這個市場,如果有一天我拍《活著》,辦得到嗎?以前辦不到,現在我覺得可以。」

香港象徵

「劉德華一直是超級努力,對事業熱情,對專業投入。近幾年,剛好香港經濟衰退和轉型,香港人需要尋找一個心目中的ICON(代言),這時候,很自然就選中了劉德華。這段時間以來,劉德華成為香港很多電視廣告,尤其是公益廣告的主角。也許,香港人可以從他那裡得到一些信念,他給了香港人很多的啟發,甚至成為香港人某種精神上的寄託。」登徒這樣理解劉德華對於香港的象徵作用。

另外一位香港著名影評人石琪在接受采訪時說,「1990年代下半期,到2000年初,都是香港電影的低迷時期,很多大明星都沒有拍片子,或者去了美國,比如周潤發、李連傑、成龍,在這個過程中,劉德華對於香港電影的支持作用很大。

「劉德華之前已經紅了很多年,但不算是最紅的明星,他拍了許多小製作的電影,像《旺角卡門》一類的。但這10年來,香港娛樂圈走下坡路,他不離不棄努力投入,又演又唱,做忠做奸,扮肥扮瘦,對港片逆境重生很重要。叫座的《暗戰》、《孤男寡女》、《瘦身男女》、《阿虎》、《全職殺手》、《無間道》、《大隻佬》等,他都是功臣之一。他與鄭秀文合演的愛情喜劇《孤男寡女》最開心,使死氣沉沉的港片在2000年反彈復甦。」

石琪覺得劉德華這幾年的表現特別好。「他不斷改變戲路,拍了很多另類片,不再是原來的純情和英雄,也扮老豆,有時也不做主角,還跑去拍大陸電影,一直保持活力,成為香港電影低迷時期的象徵。有了他的支持,香港電影不至於在今天完全迷失。

「原來香港人的歸屬感很強的,但近10年來香港人的自信心差了。劉德華算是香港製造的最後一兩代男明星,他提醒著香港人和香港娛樂工業曾經有過的輝煌。」

踏入新千禧年以來,劉德華的演技也開始獲得廣泛承認,在多年角逐失利之後,終於憑《暗戰》首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2002年的《無間道》更將他推上天王巨星的最高點。2003年他還憑《無間道III終極無間》當上台灣金馬獎影帝。

「我覺得劉德華已經到了這樣的境界:在將來,誰提到香港的電影史,都會提到劉德華,他的Popularity(通俗流行),他的Output(產量),他的多元化,都是極少有的。他的流行,將跨過幾個年代。」 這是舒琪概括劉德華在香港電影史上的位置的說法,又何嘗不是廣大觀眾的想法呢?

C. 《人潮洶涌》翻拍的韓國什麼電影

人潮洶涌不是翻拍韓國電影,而是根據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改編而成的。

《人潮洶涌》是由饒曉志執導,由劉德華、肖央、萬茜領銜主演的犯罪喜劇片,該片於2021年2月12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根據日本電影《盜鑰匙的方法》而改編,講述了冷血殺手周全和落魄龍套陳小萌,在一次意外中交換了彼此的身份,從而引出一系列陰差陽錯的幽默故事。

影片評價

《人潮洶涌》的導演饒曉志在重組故事、重塑人物方面下足了功夫。第一個驚喜就是該片將原作成功地進行了本土化,或者說更接地氣了。第二個驚喜是本作風格的轉變。日版電影處處透露出一股子冷幽默的味道,讓觀眾時不時會心一笑。

而該片的風格偏向暖心,正如該片所說的,在越來越快節奏的都市生活里,在時時刻刻可能讓人們失聯的洶涌人潮里,能夠遇到那個人,就是一輩子最大的幸運。

D. 8.4分國產電影被翻拍,韓國影帝演劉德華角色,你怎麼看

又一次文化輸出

6月10日,據媒體報道,韓國電影《人質》發布定檔海報,宣布在今年暑期上映。《人質》由畢感成執導,黃政民主演,講述的是一名男演員在電影放映會後被綁架,為了生存而拚死尋找逃命方法的故事。

主演的黃政民出演過《新世界》、《國際市場》、《從邪惡中拯救我》等影片,並拿過多次影帝,相信這次他也會在電影中有優秀的表現。

期待《人質》的上映,如果有機會希望能在國內的大熒幕上看到這部電影!

E. 求有關劉德華的經典電影

《法內情》
《旺角卡門》
《龍之家族》
《人海孤鴻》
《至尊無上》
《再戰江湖》
《天若有情》
《川島芳子》
《阿飛正專》
《賭俠》
《至尊無上II永霸天下》
《五虎將之決裂》
《火燒島》
《五億探長雷洛傳I 雷老虎》
《五億探長雷洛傳II父子情仇》
《與龍共舞》
《龍騰四海》
《廟街12少》
《俠聖》
《刀劍笑》
《天與地》
《烈火戰車》
《超級學校霸王》
《新上海灘》
《天地雄心》
《黑金》
《龍在江湖》
《黑馬王子》
《暗戰》
《龍在邊緣》
《阿虎》
《全職殺手》
《瘦身男女》
《愛君如夢》
《無間道》
《無間道3:終極無間》
《大塊頭有大智慧》
《天下無賊》
《墨攻》

F. 電影《天若有情》在韓國有多火

電影《天若有情》在引進韓國之後,在韓國一經播出就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電影《天若有情》是由陳木勝執導,杜琪峰監制,劉德華、吳倩蓮、 吳孟達主演的愛情電影

提取碼:ZZKX

G. 韓國電影《雛菊》講得是什麼故事

<雛菊》 一個關於殺手的童話

一直對韓劇也不是特別感冒,覺得不管是「大長今」還是「金三順」抑或是「奉順英」,共同的特點就是「磨嘰」。相比之下,唯美流暢的韓片更得我心,不管是動作還是情色,都好像花的香氣一般,由表及裡地滲透,最後達到身心愉悅的快感。

單從故事結構和角色分配上來看,《雛菊》更像《喋血雙雄》。發哥飾演的殺手小庄在殺人時誤傷歌女珍妮的眼睛,因為內疚而默默照顧她,最後為了救她而慘死。當年我看著小庄和珍妮在滿地血污中摸索著彼此的樣子哭得不可抑制。

至今,這場戲依然是我記憶中最為慘烈和震撼的一幕。

有了《喋血雙雄》這杯「酒」墊底,後來,便是什麼樣的「酒」都能對付了。眼看著《明月照尖東》里的太子成全了愛人和她的警察男友之後開車沖向大海,《殺手的童話》中劉德華與袁詠儀相擁而亡,因為角色和故事的千篇一律,縱然是血流成河,也只能傷感片刻,僅此而已。

有關殺手的童話題材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改變,由香港人劉偉強執導的韓國片《雛菊》也沒有例外。俗套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因為演員換成了清一色的韓國明星而有所改進,好在韓片唯美清新的風格依然被來自香港的創作班底拿捏得恰到好處。

劉偉強說,雛菊的花語是「藏在心底的愛」,恰好就是故事中的3個人的真實寫照。殺手朴義和刑警鄭宇從頭到尾都在逃避,等到想去面對的時候已然來不及了。在想盡一切辦法逃避的男人面前,再脆弱的女人也要逼著自己變得堅強,所以,全片最喜歡的還是全智賢,不光是因為她的可憐和勇敢,更因她是3個人中惟一一個敢愛並敢於表白的人,即使已經發不出聲音,即使下一秒就要死去,不說出來,只怕自己後悔都沒有機會。

「過了明天你就會明白的。」這句話一說出口,連3歲小孩兒都知道要出事兒了。又是一個老掉牙的俗套,又是好人和壞人之間的角色變換,又是劉偉強。將香港電影中最常體現的宿命感滲透至以唯美風格著稱的韓國片中,對韓國觀眾來說或許是種突破,但對於熟知香港電影套路的人來說,感覺就像吃了一碗澆上芥末的冰淇淋,不倫不類的味道讓伴隨高潮落下的淚也變得言不由衷。

其實什麼事兒都一樣,一旦違心去做,最後只能是折磨了你也痛苦了我。殺手的童話之所以總是沒有好結果,其實身份並不是主因,只是他們不敢面對而已。最後,白白辜負了那麼美的阿姆斯特丹,那麼美的雨季,那麼美的男女主角,即便是染了血的雛菊,依然美得讓人心碎。

光良說,「童話里都是騙人的」,其實,童話騙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欺欺人。這話,拿到銀幕下邊兒也成立。翟劍

導演:劉偉強 編劇:陳嘉上、庄文強 主演: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 類型:動作/愛情 片長:120分鍾 推薦指數:★★★☆

北京娛樂信報:《雛菊》充滿了世界化的野心

韓國電影界一直充滿了世界化的野心,而《雛菊》就是這個野心的最好體現:全智賢、鄭宇成、李成宰領銜主演,《我的野蠻女友》編劇郭在容聯袂《無間道》的導演劉偉強,在荷蘭阿姆斯特丹取景,妄圖以韓國式的愛情、港式的精彩敘事設計和世界級的製作來感動並征服所有影迷。但這部陣容強大的電影,卻並非一部出色的作品。

首先,《雛菊》是一部以黑幫與警匪為幌子的愛情片,真正做主是郭在容式的情感,邂逅、隱忍、悲情、一見鍾情的男女,那些天上掉下來的情感的確白亮得耀眼,但真實感和靈魂欠奉。

在韓國情感片慣有的虛無症的主導下,導演劉偉強和編劇陳嘉上只能處在從屬地位,《雛菊》並沒有融入任何值得稱道的香港電影特質:快節奏是香港商業電影的一個顯著特點,但《雛菊》卻充斥著韓國電影的冗長感,過多的特寫鏡頭、慢動作以及回憶性的抒情畫面讓一部故事容量不大的影片拖到了兩個多小時。在這樣明顯的主次分配下,郭在容的情感和劉偉強的風格如水與油般難以融合。

《雛菊》的故事感情採用了極為冒險的三條線索並進的方法,分別以畫家惠英,警察鄭宇,殺手朴義三個人的角度,對故事同時敘述了一番,用三個人各自的角度來增強了「錯愛」的悲情色彩和主題,這給整部電影帶來了凌亂繁復和啰嗦沉悶的感覺。

而導演在敘述本身就復雜的情況,還在裡面玩了許多港片慣用的花招:搞懸念造氛圍;無理由一槍爆頭以及剪接得極錯亂的槍戰。在唯美虛無的韓式情感片中,這些港產賣座良葯卻大大削弱了劇情的感染力。

當然本片也並非一無是處,至少有幾位表演到位的演員,他們的表演讓其間一些小小細節充滿了感染力,加之美麗得一塌糊塗的阿姆斯特丹,有了這些,《雛菊》征服世界的野心也許還不至於全軍覆沒

劉偉強作品《雛菊》:愛無法挽回的凋落

《雛菊》

電影需要營銷,於是韓國倖存的天然美女全智賢來到北京為《雛菊》做宣傳,也許是因為聚光燈和閃光燈的緣故,一襲碎花裙裝的她在我面前不到五步,卻光彩照人得讓所有人從心中發出感慨:這才叫明星啊。

而影片中她扮演的惠英素麵朝天走在阿姆斯特丹街上,有點圓潤的嬰兒肥和可愛的小雀斑,尤其是黃衫翠羽的裝束,人淡如菊,清新親近如鄰家女孩。

戀愛如花事,荷蘭漫天遍野的雛菊在提醒:青春正好。而每一個少女都會把握這個信號,揣摩即將到來的愛情——在自己畫畫路上有人特地為自己建橋,定時不間斷送來的雛菊花,讓這個從未謀面男人的浪漫准備顯得如愛有天意,而惠英畫出了怒放的雛菊作為信號回報給尚未現身的男人,她只需要幸福地等待愛情的降臨。

佛說: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期盼舉辦畫展的惠英如梵高喜愛向日葵一般喜歡雛菊,而雛菊別名太陽菊,自古以來在西方國家常常被用來占卜愛情。這個期待愛情的女孩不知道,開始和結局都早已寫好,這一生對她最重要的人都早已和她在同一個屋檐下躲雨,而她用來夠描繪愛情的顏料也在雨中無可奈何流落去。

她不知道故事的結局,但卻設計了故事的開始,她要夢中的愛人在4點15分出現,彷彿天作之合一般,有個男人彷彿毫不經心地准時出勾勒著這個男人的素描,策劃留下這個男人,也在自己心中勾畫出這個男人的印痕。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設計的故事,這個男人是國際刑警正宇(李成宰飾演),他只是利用惠英畫畫作掩護調查黑社會,將錯就錯,他也喜歡上清新可人的惠英。而那個浪漫的送花人卻是黑道上的殺手朴義(鄭宇成飾),他因無法直接表白愛情而更顯得浪漫而真摯。

每個人好像都在按照自己的設計在走自己的路,其實他們不明白,他們在和命運博弈。根據可重博弈理論:要實現期望的結果,就不能糾纏於歷史;愛不需要追根索源,愛只需要以愛來回報。

少女的夢想如此美麗,然而真相如此殘酷,悲劇已經註定。

緩慢如三生三世輪回般的三段論愛情講述迅速過渡到一場不知來由的槍戰。朴義為了惠英以射傷正宇來救正宇的命,卻導致惠英被擊中咽喉而失聲,正宇被送回國,於是故事演變成男女雙方均不能表白的愛情。

朴義按奈不住心中的激情,違背殺手的行規,開始出面追求惠英。讓觀眾忍俊不住的不是他精心而笨拙地模仿正宇,而惠英卻心不在焉。她不僅將朴義的肖像不由自主地勾畫成正宇,而且一直期待在4月15日舉辦畫展,她愛的正宇要來看畫展。

這個屢次出現的4.15其實也可以蘊含著故事的走向。據查,1452年4月15日,義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出生於義大利著名的旅遊地托斯卡納區;而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沉沒。我們不妨附會,這個時間的設定預示著愛情毀滅而藝術誕生。

果然有個好事者,正宇的上級因為惠英的詢問也為了升職,將正宇調回荷蘭,並且要追究射傷正宇的真相。

對於不能表白的愛情而言,真相意味著死亡。

惠英、正宇和朴義第一次在同一場戲中互相面對,簡單地將畫面分割為三塊,卻真切地展現了三者之間的感情。

喜歡和愛的區別在於:當你站在你喜歡的人面前,你只感到開心;但當你站在你愛的人面前,你的心跳會加速。當惠英激動地看著正宇,說不出話卻眼睜睜看著正宇離開時,所有人都在嘆息:錯誤的愛也是愛,其實不必追根索源。無論惠英跟誰好,其實都是幸福的結局,但是故事需要的是悲劇結局。

於是後面的故事很無間道。

警察頭子為了追查到殺手,設計僱傭殺手公司指派朴義去殺正宇。這本來是一場很生猛的心靈對戰,但是影片很輕易地讓兩個人為了惠英很高尚地成為了朋友,雖然後面的情節知道是後備的殺手下手射殺了正宇,然而在畫外音中正宇彷彿自己選擇了死。

朴義很細心地照料惠英,甚至學會了認讀唇語。然而惠英始終把自己的感情寄託於死去的正宇。有一個細節很有趣,惠英給兩人都畫了很多素描,卻只給正宇完成了一幅油畫,就在完成油畫的那天發生了讓兩人受傷的槍戰。

執著找尋真相的警察再次設局誘捕殺手,卻讓惠英第一次知道了最初的送花者就是朴義,而朴義是被誘捕的殺手。

在阿姆斯特丹人來熙往的廣場上,朴義接受的最後一個任務是射殺那個設局者,警察頭子。惠英飛奔而至,急切地用唇語告訴朴義不要再錯下去!這個無聲的交流在音樂中觸碰到人心中最柔軟的部位。當朴義放下武器,滿面笑容地出現在惠英面前時,好像一個幸福而完滿的結局。那個後備的埋伏殺手再次出手了,敏感的惠英用身軀擋住了射向朴義的子彈,鮮血濺落在他們最初的定情信物:開滿雛菊的小油畫上。愛未能阻擋殘忍,歌聲中,他們最初的見面的溫柔的畫面次第出現,他們倆的愛情只存在於這一瞬間,在最美的時候凋落,讓人忍不住淚流成河。

可以理解劉偉強導演要用一場槍戰來消解人們心中的塊壘,看到朴義所向無敵地殺到黑幫老巢,最後與自己的老僱主黑社會老大對決時,其實人們已經冷靜:

愛情,與動作無關;而幸福,與真相無關!

H. 穿著浴袍被圍觀!劉德華破尺度的新片,看完誰敢說他不會演喜劇呢

1991年,劉德華和周星馳,傳說中的「大王不見大王」,在《賭徒》第一次合作後,在王晶的撮合下,拍了一部名為《絕招高手》的喜劇。

這一次,周星馳在大銀幕上給了劉德華初吻。

它首創了「詭計」的概念,融合了「胡說八道」的奇思妙想。只用了7天1個月就完成了頒獎,最終以3138萬港幣的票房在1991年香港年度票房排名第五。

如果你是港片迷,你會很容易發現隱藏在《擁擠的人群》里的梗,有「辣雞里找雞丁」的幸福感。

還有張學友的經典台詞:還有劉德華自己的經典梗《天若愛》:還有一個「1991年模仿自己」的有趣對比:

第三,相對於以人生「關鍵」為主題的日韓版本,「人潮洶涌」有更高的立意。

人生的萬能鑰匙是什麼?

無論是日文版還是韓文版,片名都是圍繞著「關鍵」二字展開的,但中文版的片名卻被饒小智命名為「擁擠」:「其實,『擁擠』就是很多不知名的人會聚在一起,猛烈地向前翻滾。」

在日韓版中,「人生萬能鑰匙」是一種習慣,幾乎是經過幾萬個小時的努力而形成的一種身體記憶的習慣,就像劉德華一樣,在娛樂圈做了幾十年的「勞模」,對表演始終有一顆真誠純潔的心。

《擁擠的人群》中「無數無名之輩猛烈地向前翻滾」,這到底是肖恩飾演的「陳孟曉」還是失憶後的「善解人意」,哪怕人生跌入谷底?

你可以隨時隨地「改變生活方式」。如果你有勇氣,如果你敢,你可以按下重置按鈕。

十五年前,劉德華給寧浩300萬,改變了中國電影的未來。

2021年,《流浪地球》導演郭帆在寧浩的大力幫助下,在擁擠的人群中擁抱劉德華,並說:「謝謝你對中國電影的貢獻」。

記得1991年《絕招專家》上映的時候,人們都說電影里老實善良的「車文傑」就是劉德華本人。

30年過去了,劉德華健康的陽光和正面的形象依然是這個時代的一面旗幟。

這樣的演員不愧是中國的「頂流」。

《擁擠的人群》9天票房2.14億,已經安排了很多電影。去電影院看看。不要錯過這部優秀的喜劇。#劉德華,肖恩,萬茜都很擠#

I. 劉德華評韓國在海上用船打的電影是那一部

新上海灘 國語 1996
時長:96分鍾
導演:潘文傑
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
主演: 劉德華 張國榮 寧靜 劉洵 吳興國
簡介: 年輕軍官許文強被日軍追殺墮海,漂浮到上海灘岸上,幸得丁力相救,不打不相識下結為好友。上海大亨馮敬堯利用二人鏟除阻礙他的勢力,二人更愛上馮之女兒程程。程程只鍾愛強,但又怕拒絕力而傷他自尊,後來強發現當日陷害他及同胞的幕後黑手乃漢奸馮,強將馮殺死為同胞報仇,程程不堪打擊成一瘋婦,力知道後痛不已,誓要找出強一決生死。

J. 8.4分國產電影被翻拍,韓國影帝演劉德華角色,你知道是哪部電影嗎

韓國翻拍的這部電影是《解救吾先生》,《解救吾先生》是由丁晟執導,劉德華、劉燁、吳若甫、王千源領銜主演的影片。

據媒體報道,韓國電影《人質》發布定檔海報。《人質》由畢感成執導,黃政民主演。該片翻拍自國產電影《解救吾先生》。主角黃政民出演過《新世界》、《國際市場》、《從邪惡中拯救我》等影片,並拿過多次影帝。

《解救吾先生》憑借「真實的質感」成為丁晟作品中的佼佼者

華子也分享了餃子,可餃子入口便掉了。一個慢鏡頭,重合的時間線,還有華子得不到的幸福與希望。毋庸置疑,王千源演繹了一個非常成功也非常有魅力的反派角色,他的演技極富張力。他演繹的華子時而暴虐時而冷靜,時而歇斯底里時而一本正經,是一個形象極為豐滿的圓形人物。

閱讀全文

與劉德華模仿韓國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一部日本電影叫出目金 瀏覽:621
印度電影清晨 瀏覽:412
印度尼西亞和埃及愛情電影 瀏覽:49
手機看電影電視劇下載那種軟體好 瀏覽:329
廊坊看電影怎麼從網上買票 瀏覽:750
美國電影唯一 瀏覽:617
動作排行榜電影 瀏覽:515
新的奧特曼大電影 瀏覽:349
大拇指電影院 瀏覽:688
同學聚會哪個恐怖電影 瀏覽:189
美國黑幫5大家族的電影 瀏覽:23
8060yy電影網 瀏覽:427
日本xz電影 瀏覽:36
電影電視劇投資平台 瀏覽:977
電影里狗狗名字大全集 瀏覽:367
天才少年電影國外 瀏覽:489
日本恐怖電影一個男孩子在一做島 瀏覽:46
陰陽師電影2018導演 瀏覽:463
韓國電影r級2018天狼影院 瀏覽:302
布拉德彼得愛情電影 瀏覽: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