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李翰祥導演的電影作品有哪些

李翰祥導演的電影作品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6 22:13:42

A. 李翰祥拍過的所有電影

倩女幽魂》《江山美人》《火燒圓明園》《垂廉聽政》《梁山伯與祝英台》《三十年細說從頭》《大軍閥》《軍閥趣事》《乾隆皇與三姑娘》《徐老虎與白寡婦》《風月奇譚》《聲色犬馬》《金瓶雙艷》《風流韻事》

B. 風花雪月李翰祥

看電影論觀點,關注電影紅花會↑

來源 | 24樓影院 文 | 後浪

他是邵氏第一位票房百萬大導,他是胡金銓亦師亦友的乾哥哥,他也是香江第一位「轉行」寫影壇八卦的頂級導演,他就是李大黑子——李翰祥。

李翰祥影視作品中,最為大眾熟悉的,除了《火燒圓明園》、《傾國傾城》、《三笑》、《梁山伯與祝英台》這些史詩宮闈片、黃梅調電影外,還有《大軍閥》《風月奇譚》等騙術電影和風月電影,特別是李翰祥三拍金瓶梅(《金瓶雙艷》、《武松》和《少女潘金蓮》),為他贏得了影壇薄倖名。用其女李殿朗的話來說,李的作品就是「風流,但絕對不下流。」

拍片時,李翰祥是不會逼任何人脫衣服,甚至演員胡錦會問他你怎麼不讓我脫衣服呢?但他要拍的,是人物臉上表情。脫光了衣服的女人隨處都能看到,沒什麼大不了的。

李殿朗回憶道「父親要拍親嘴,不會說很露骨那種,都是很風流,看起來,很有品位。」而且,李翰祥還會帶著自己的女兒家人去看電影院看自己所謂的午夜場黃戲,「要是我父親覺得是下流的東西會讓我們去看嗎?他對我們的管教是那麼的嚴厲。」

李翰祥酷愛研究《金瓶梅》,尤其是潘金蓮這個角色,在他的鏡頭塑造下別有一番風味。在《三十年細說從頭》這本書中,李曾經說過「看過《水滸傳》和《金瓶梅》的讀者們,誰都知道潘金蓮是個被侮辱、被損害的無知婦女。如果說她淫邪,毋寧說是社會環境造成的,所以根本用不著替她翻案。」而他鏡頭的兩位金蓮女郎——胡錦和汪萍,則是各有不同的調教方法。

金蓮雙艷,左為汪萍,右為胡錦

「《金瓶雙艷》的潘金蓮,由胡錦飾演,她的演出夠放,也夠盪,那股眼含秋水,騷在骨子裡的樣兒,的確是潘金蓮再世。汪萍和胡錦的戲路,根本是兩回事」。

殺金蓮

汪萍濃眉大眼,一臉正氣,之前的角色都是些淳樸天真的女學生,而她離開影壇的最後一部作品,卻是李翰祥的《武松》。重頭戲武松殺嫂的一段,汪萍不得要領,怎麼演也演不出,於是李翰祥講戲道:「她(潘金蓮)一生愛武松,一直渴望和他來一下。這一刀,就像操進她的逼里!」說罷做了個欲仙欲死的表情給汪萍看,汪看了照做。果然,她憑這個角色拿到了當年的金馬影後。

大導李翰祥和拜弟胡金銓

與另一位邵氏大導張徹相愛相殺不同,李胡二人不僅共同執導了《梁山伯與祝英台》(胡金銓還做過李翰祥的助理導演),且早就結拜為異性兄弟,並列當時電影圈「七大閑」之中。其中李大黑子是老三,胡金銓是老幺。

用李大導演的話來說,他們「不是竹林七賢的賢,也不是潘驢鄧小閑的閑,而是閑游散逛、閑雲野鶴、游手好閑的閑。」據不完全統計,「胡金銓「」金銓「」小九兒「(胡金銓在家排行老九)」小胡「等愛稱在《三十年細說從頭》上下冊中出現了156次,可見兩人之間基友情深。

一黑一白,一高一矮,一文一武,CP感爆棚

李翰祥筆下的胡金銓,與他平日斯文有禮的形象大有出入,乾哥哥乾弟弟鶼鰈情深惺惺相惜,自然知道更多掌故趣聞,比如他寫胡金銓去韓國捉老鼠之事,就別有一番風味。

胡金銓在漢城拍戲期間等太陽出來,只要那天陰天就不出門拍攝,天天待在屋內把老鼠都逼瘋了,開始大鬧天宮造起反來。屬猴的胡金銓乾脆拉著美術一道做捕鼠夾和籠子,與老鼠大戰三百回合,正所謂是「金銓布下銅網陣,悟空生擒白玉堂!」大獲全勝之後,胡導還親自把全劇組的人都給敲醒了,觀摩他的勝利成果。

調侃歸調侃,李翰祥對胡金銓評價頗高,「金銓是現階段全中國最好的導演之一,那是絕無異議的(起碼我個人認為)。中英文都很有水準不說,至今仍好學不倦,日夜鑽研(當然也有拿耗子的時候),最難得的就是貫徹始終,我行我素,任你說得天花亂墜,他有他的一定之規。說他一意孤行可以,說他剛愎自用也可以。總之,很多人知道作為一個『好』導演必備的條件,就是:第一『固執』,第二『固執』,第三還是『固執』。一個劇本十個人導一定是十樣,如果只有九樣,那其中的一個導演就應該被淘汰。」

1996年12月,李翰祥片場因心臟病發過世;1997年1月,胡金銓因心導管氣球擴張手術中不幸離開人世,一個月之內,華語影壇失去兩位大師,只盼兩位在天堂上談笑風生,一道招貓逗狗捉老鼠拍電影玩兒。

會講葷段子的頑主爸爸

是大導,是好基友,更是個風花雪月花錢如流水的頑主爸爸。李殿朗講父親對子女的愛是無私的和超前。當年他就要求子女一定要接受雙語教育,並且把兒女們都送到了台灣的貴族學校上學。這位葷素不忌的爸爸,曾經給家人唱「金箍棒,燒熱炕,爺爺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連還在上初中的弟弟都會唱。這樣有趣、思想開明的父親,還是符合李翰祥自己所說的,」吃電影這碗飯。需要七分靠才氣,三分靠流氓氣「的定位。

李翰祥和女兒在片場

雖然在精神上李家的子女們過得很是富足,但因為李翰祥會「造錢,更會造錢」的買買買脾氣,令李太太張翠英一直提心吊膽,「直至李翰祥去世,她一生緊綳的弦才放鬆。父親市面上但凡有新攝影機,買!大哥大出現了,買!有塊據說鑿開有翡翠的石頭,買!只要跟他吃飯,買單!有意德文的書,也買!東西放不下了,蓋新房!其實三女兒在台灣貴族學校都一年沒交上學費,校服鞋也買不起大碼了。」女兒李殿朗說父親要能活到今天,屋子裡肯定全是各款手機,當年他可是買空了京津周邊的古玩店。

也正是這樣執著於古董的李大黑子,才會在大銀幕上還原歷史,讓觀眾可以一窺古代中國的美與魅。

電影紅花會dyhonghuahui

最具速度與激情的影評人團伙

訂制靠譜還有逼格的觀影指南

由鐵任、雲之東、夢見烏鴉、

戰台烽、番茄女王、芳菲小豬、

溫翔、滿囤兒、扣兒小姐聯名維護

C. 香港電影風雲23:七十年代港片大導演龍虎榜

喜歡香港電影風雲的影迷朋友,可能有人已經發現了,我們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講述上世紀70年代香港那幾位大導演的故事: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程剛、羅維,以及已經提到的楚原。當然我們後面還會重點講他。好多朋友已經在問了,這好不容易到了70年代,李小龍生與死的天才彗星時代也劃過去了,就等著你講許冠文、洪金寶、成龍呢,怎麼講了這么久,還沒到啊?還在74、75 這兩年打晃呢?那到周星馳得多少年呢?你這是幾個意思?

我的意思啊,其實很簡單,想通過我的介紹,讓大家還能記得,當年香港電影還有這一批大導演,是他們奠定了港片八九十年代輝煌的基礎。後來,幾位開山立派的喜劇之王、新浪潮巨匠、功夫巨星、英雄槍戰暴力美學大導演,都出自這些大導演的門下。但這些大導演現在有幾人記得呢?

王晶最近因為新片《追虎擒龍》接受訪問,當被問到怎麼評價他自己的時候,王晶說:「當年,李翰祥、張徹、楚原,哪一個不是獨霸一方啊,那都是神一樣的存在。但現在,誰記得呢?20年之後,也沒有人會記得王晶」。

王導演這話,聽得我唏噓不已啊。確實,現在喜歡香港電影的朋友,基本都是70後、80後,看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港片,還記得王晶是誰。但李翰祥、張徹、楚原,可能就要更資深的影迷才知道了。所以,作為香港電影的說書人(我是這么自詡的啊——魏君子),真的有必要、有義務傳播這些70年代的香港大導演和他們的作品。咱們不敢說讓更多的人知道,起碼希望現在還喜歡港片的影迷朋友們,還能因為我們的節目記住他們。確實如王晶導演所說啊,當年的大導演們各霸一方,厲害到什麼地步呢?

我以前還在做媒體的時候,曾經訪問過老演員劉丹。現在年輕人知道他,因為他是楊冪的前公公。但我們70後、80後熟悉他,那是因為電視劇《上海灘》中的馮敬堯,和83《射鵰》中的洪七公。不過說起劉丹——「丹爺」,最早出道,其實是先在國泰做演員,後來轉到邵氏,再後來才去了電視台。他在邵氏期間,我對他印象最深的角色,是《大軍閥》里和胡錦飾演的寡婦通姦的那長工。這李導演李翰祥啊好戲謔,給這角色取的名字,北方話念起來好笑。姓什麼呢?姓季,季節的季;名伯長,伯父的伯,長短的長。這姓跟名合起來,就是好念不好聽了。

我當時問起劉丹,就是《大軍閥》,他演《大軍閥》的時候,他就豎起大拇指說:「李翰祥大導演,厲害」!劉丹普通話講得特別好,他說,這里邊是有原因的。當時的大導演都是內地過來的,比如,張徹是帶著上海腔的普通話,李翰祥則是個標準的京片子。那我們這些小演員一定要學好國語,就是普通話,好跟導演套詞兒啊,想著給我們安排個角色呀。你看,這就是當時的大導演,就是這么厲害。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程剛、羅維他們這些,崛起於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前期達到巔峰。在他們之前是卜萬蒼、馬徐維邦、屠光啟、 朱石麟 、岳楓的時代,和李翰祥他們同代的陶秦,死得早一點。國泰那一批導演,像易文、王天林,隨著國泰的沒落,也都作鳥獸散,王天林去了電視台,去拍電視劇去了。同期的還有左派的長鳳新那批導演,陳靜波、張鑫炎,其實他們當時正是創作力蓬勃,可惜偏偏趕上文革,那左派電影公司就受影響了。正好那個時候是李翰祥、張徹、羅維他們最紅的那十年——就文革那十年,也算是生不逢時啊,就說張鑫炎、陳靜波這些左派導演。

那粵語片導演50年代,那佐姐、李晨風都是製作董事等身。到了60年代,同期的——就跟李翰祥他們同期的,只剩下秦劍能與之匹敵。畢竟,當時粵語片製作是不及國語片的。那秦劍兩大弟子——楚原和龍剛,相繼崛起於60年代,論創作力和票房影響都不弱於李翰祥、張徹這些大導演。可惜,60年代末,粵語片走向了沒落,連秦劍都跑到邵氏拍國語片去了。可惜不久啊,他上吊自殺了。

到70年代,楚原和龍剛也都轉向拍國語片,而且都有非常優異的表現。雖然楚原和龍剛當時年紀只有40左右歲,比李翰祥、張徹是要年輕的,但成就和市場表現完全不熟,也可以算在70年代大導演之列。那綜合來講,從創作成就到票房表現,70年代各霸一方的香港大導演,也就李翰祥、張徹、羅維、楚原、程剛、龍剛,以及稍後的劉家良,差不多這7位左右。

另有一幫也是很厲害,但是稍微弱一點的,但非常活躍的導演,也算名導演吧,像羅臻、何夢華、鄭昌和、黃楓,那還有再晚他們這一代的孫仲、桂治洪,華山、鮑學禮,午馬,還有新崛起的吳思遠、葉榮祖等等,就構成了70年代前期的香港導演陣營。

在那個時代,想成為導演真的是太難了,因為還是傳統的做派,實行學徒制,攝影、美術甚至動作指導,都得是先從小工做起,得跟著師傅。吳宇森就曾經回憶說,當時你要在這個圈裡做導演,最起碼要先做十年場記,然後再做20年的副導演,才有機會讓人家提拔你升為導演。這話當然誇張,那你相當於得在電影圈熬30年,你就五六十歲了。雖然誇張啊,但實際上,沒個十年八年,跟著師傅從副手做起,還真是不行。

哪像現在,誰都能做導演,演員、歌手、作家。就做不了院線大電影的導演,還可以做網路電影的大導演吧,一年上百、上千部,新導演一年怎麼也幾十、上百吧。但當年不行,當年還是得按照學徒制,做導演必須得熬。李翰祥、胡金銓都是從演員、美工做起,熬了七八年才做上導演,這真算快了。

李翰祥是1956年第一次擔正做導演拍《雪裡紅》,那是30歲,雖然是年輕的。胡金銓,1965年拍自己擔正導演的《大地兒女》已經33歲了。那這兩位,為啥你一直在強調什麼擔正呢?因為李翰祥拍《雪裡紅》之前啊,還給永華的《嫦娥》做過補戲導演,但是他沒署上名。胡金銓在拍《大地兒》之前,他署名導演過黃梅調電影《玉堂春》,但那部戲的總導演是李翰祥,胡金銓只是執行,所以胡金銓他是不會將《玉堂春》算作自己導演作品的。

那我們看看這李翰祥、胡金銓都熬了七八年,過了30才做導演,這才是那個時候的常態,因為這兩位都算是快的。但是有兩個特殊,一個叫秦劍,一個叫楚原。這一對師徒啊,秦劍是22歲做導演,楚原是23歲,當時被稱為天才,那是可遇不可求啊。

那正因為做導演太難,當有人成為有票房號召力的名導演之後啊,基本就形成了,以導演為核心驅動項目和組建班底。像邵氏這種大公司里,基本都是按導演劃分陣營。這種情況到70年代前期是到達了頂峰,但隨即也開始發生變化,一批年輕人出現在這些大導演的身邊,一個個就是相繼跳出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奠定了自己的市場和影壇地位,也擔起了改變香港電影的 歷史 使命。

這些年輕人都是誰呢?我先一一給大家報下名。第一位出現在張徹的身邊,他叫吳宇森。後來我們知道,憑《英雄本色》成為名揚國際的暴力美學大師。他在1972和1973年間,是以助理和副導演身份,跟隨張徹大導演。第二位是出現在嘉禾的名導演黃楓身邊,他叫洪金寶。後來他是動作片的大哥大了,在當時他是拜黃楓為乾爹。1972到1977年間,以動作指導身份跟隨黃楓。第三位是出現在李翰祥身邊,他叫許冠文,70年代的喜劇之王。1972年,他成為李翰祥《大軍閥》的男主角,就跟隨在李翰祥身邊偷師。第四位出現在大導演羅維身邊,他叫陳元龍。後來我們就知道那是超級動作巨星了。1976年,陳元龍成為羅維的干兒子,羅維給他改名成龍,開始力捧他。當然沒紅,那後邊的事情我會重點、作為重點講述。

與此同時,胡金銓為嘉禾拍完《迎春閣之風波》和《忠烈圖》之後,他的製作公司,來了兩個年輕人給他做助理,這兩個年輕人,一個叫許鞍華,另外一位叫余允抗,後來都是香港電影新浪潮的主力。當然,這群年輕人在這些大導演身邊的時候,是根本沒想到他們能改變香港電影。但他們又是如何做到改變香港電影的呢?這就是我們後邊電影風雲的序幕。

當導演這些大佬們開始老去,年輕的英雄們陸續登場。港片的黃金年代,這才正式拉開他的大幕。那欲知詳情如何,下回咱們詳細講。

D. 李翰祥風月電影(李翰祥風月片中的風月女郎)

1971年,李翰祥創辦的「國聯」宣告破產,負債累累的他重回香港,以圖東山再起。離港八年,香港影壇日新月異,早變成了武俠的天下,各個攝影棚里每天都是刀光劍影。

李翰祥最拿手的黃梅調那會兒已無人問津。被逼絕境的李大導演只得另闢蹊徑, 在傳統黃梅調的美學基礎上,將喜劇與情色兩種元素糅合進來, 以求吸引更多的觀眾。於是一股新的浪潮在香港影壇掀起,這便是李翰祥的「風月」電影。

李導演的風月片和後來以王晶為代表的三j片完全是兩回事。 風月片只重其意不重其形。李翰祥側重的是氣氛的營造,外加巧妙的場面調度使觀眾沉醉其中,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視覺沖擊。

因為這點,李翰祥對女一號的選擇顯得格外挑剔。 光有漂亮的臉蛋不行,還要講究腰身風度。 用李導演的話講: 舉手投足間要有型有款,既邊式又「帥」。

層層篩選下來,有資格成為李翰祥風月女郎的也不過寥寥幾人。 有人說李翰祥的風月女郎,都是依照他自己的老搭檔香港影壇已故的絕世美人林黛的影子挑選出來的。

這話不無道理。所以我們這里先從有 「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 之稱的風月女郎白小曼說起。

一、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白小曼

白小曼原名胡芮梅。 藝名由李翰祥所起,共十九 ,有上上大吉之意。 「白」是李翰祥初次見白小曼時見她皮膚瑩白如雪所想到的。

而「小曼」則是由徐志摩的老婆陸小曼而來,陸小曼宅心仁厚,義氣熱情,這同樣也是導演對她的期許。

所有風月女郎中,白小曼跟李翰祥合作的次數並不多, 僅一部《聲色犬馬》。這也是她留給香港影壇的唯一一部作品, 電影公映之前,她便服毒自殺了,年僅19歲。

盡管如此,仍改變不了她風月女郎之首的地位。白小曼的美以及她演戲上的天賦都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當年《聲色犬馬》入圍金馬獎,白小曼作為新人盛裝出席,一時風頭無兩, 蓋過了當時所有的一線女星。

多年後,李翰祥在回憶錄中也花費了大量筆墨追憶自己這位乾女兒,稱她為「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

不過相對於出身豪門貴族的林黛來說,白小曼的家庭環境要悲慘許多。

白小曼是李翰祥在半島酒店喝下午茶時碰到的。當時一同進來五個人,白小曼和另外一名形同姐妹的女子,以及三個中年男子(事後才知道另外一名女子是白小曼的母親,而那三名中年男子是嫖k)。

李翰祥並沒有多想,一直在仔細打量從進門到坐下後的白小曼的一舉一動。因為自己籌備的電影《聲色犬馬》連景都搭上了,就差一個女一號,而公司又強烈希望用新人。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立刻派人過去詢問, 願不願意拍電影,不願意就算了,因為這事不能勉強 。沒想到白小曼很大方地跟導演點了點頭, 竟同意了。

當天下午便拉到了邵氏去試戲,驚艷全場。 演完後全體鼓掌,都為李翰祥感到慶幸。

只是正式開拍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 白小曼記不住台詞。

第一天記不住,李翰祥還會在一旁提醒,以為她緊張。後來把劇本事先給了她,發現仍背不過。

這次李翰祥不再提醒了,板著臉讓整個劇組停下來,一同等白小曼背詞。 短短幾句台詞,白小曼竟背了整整半天還沒背過,最後急哭了。 劇組人員過來對導演說,「她可能真的背不過,並不是偷懶沒有背,白小曼今天是第一個來劇組的,一直背到了現在。」

李翰祥倍感驚訝,竟有記憶力這么差的。 被逼無奈的白小曼只得跟導演坦白:自己有吃迷幻y的習慣。 長年下來,大腦的損傷很大,記憶力嚴重衰退。

於是整部戲只能由導演在一旁提詞, 白小曼復述之餘再把動作演好,如同唱雙簧一樣。

第二天看拷貝時,大家發現白小曼演的相當自然,絲毫沒有旁人提醒的樣子。而且鏡頭里的白小曼顯得更美艷。白小曼驚人的演戲天賦讓眾人佩服不已。事後李翰祥說

如果是京劇團演員,有一個很恰當的名詞,就是「祖師爺賞飯吃」。

拍《聲色犬馬》時, 在李翰祥的勸說下,白小曼戒掉了吃迷幻y的習慣,一切生活慢慢地進入正軌。

白小曼與邵氏簽約五年,是邵氏力捧的新星,前途無量。每個月都可從邵氏領取五千塊。這在當時是筆巨款,李翰祥這樣的一線大導,執導一部電影才掙幾萬塊。

然而風塵女子從良,豈是一件容易事。 白小曼始終跟之前的圈子脫離不了關系, 她之前的生活太亂了。成名以後更加凸顯出來,頻繁的威脅敲詐,使白小曼近乎崩潰。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服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曾在她的床頭發現了四張撲克牌,都是老K,其中一張被她撕得粉碎。所以有人都猜測,她是被黑社會的人物逼死的。

二、潘金蓮再世——胡錦

在眾多風月女郎中,胡錦是與李翰祥合作時間最長的一位。 李翰祥執導的每一部風月片,幾乎都有胡錦的身影,或主角或配角。可謂是 流水的風月女郎,鐵打的胡錦。

在所有風月女郎中胡錦並不是最漂亮的,卻是最妖艷的。 尤其左唇下的一顆美人痣,讓她看起來不僅風騷入骨更帶一絲淫邪。

胡錦出生於中國台灣, 是李翰祥赴台創辦「國聯」時簽下的藝人 ,她自小便跟隨母親學習京劇,在腰身風度這塊深受李翰祥的喜愛。只是「國聯」在後期陷入了債務危機,並沒有給她出演電影的機會。

1971年李翰祥返港時把胡錦也帶到了香港, 出演了李翰祥返港後的處女作《騙術奇譚》 ,此後胡錦正式進入香港影壇。

真正讓胡錦成名的是李翰祥簽約邵氏後執導的《大軍閥》。胡錦當時是女二號, 飾演偷情犯案的風騷寡嫂一角。 在跟許冠文的對戲中, 一顰一笑都透露著偷情女人的那股盪勁,把風騷寡嫂的媚態展現得淋漓盡致,頗受好評。

成名後,胡錦簽約了邵氏,主要戲約就是李翰祥的風月片。

胡錦也由配角榮升到主角,主演了李翰祥的《北地胭脂》《一樂也》《風流韻事》等一系列大作。

而讓胡錦成為邵氏當家艷星的作品是李翰祥根據名著《金瓶梅》改編而來的《金瓶雙艷》,胡錦飾演潘金蓮。

《金瓶雙艷》是李翰祥風月片的巔峰之作。 李大導演沒有像其他作品一樣故作文藝,將潘金蓮塑造成追求解放令人同情的悲慘女性形象。 而是將計就計,認准潘金蓮天生就是一個盪婦。

影片都在講述西門慶與金、瓶二人的荒淫生活, 更是將原著中的經典橋段「潘金蓮倒掛葡萄架」的場景還原出來,利用巧妙的電影手法,讓觀眾沉醉其中。 把還是學生的文雋看得鼻血大噴,差點昏了過去。

胡錦也由潘金蓮一角轟動了整個影壇。 身為導演的李翰祥對胡錦的演技也表示了肯定,稱

她的演出夠放,也夠盪,那股眼含秋水,騷在骨子裡的樣兒,的確是潘金蓮再世。

不過這些都是胡錦高超演技後的結果, 私底下的胡錦其實是一位大方爽朗,真誠可親的好女人,沒有一絲妖媚之感。

蔡瀾在《紅顏知己》一書中也曾說過

「她在電影中的性感也是造作出來的,本人非常端莊,私生活亦不放盪。」

胡錦拍電影一直堅持自己的底線, 從來不會真脫,暴露的鏡頭都是替身在演,自己只負責作表情。 所以即使在事業巔峰期, 胡錦的緋聞也明顯少於其他的艷星。

她一生只有過兩段婚姻,第二段婚姻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九十年代初胡錦從台前轉向了幕後,擔任起電視製作人,後來與丈夫移居美國舊金山,安度晚年。 胡錦算是善始善終的一位艷星。

三、不可復制的傳奇——狄娜

狄娜並不是李翰祥挖掘捧紅的,與李翰祥也僅作過一部作品《大軍閥》。 但她在風月女郎中的地位仍是無人替代,因為她是唯一一位在電影中全l的女星。

狄娜的美艷,追求者數量之多,熒幕前的大膽敬業,退出影壇後轉型的成功, 都是娛樂圈不可復制的一個傳奇。

《大軍閥》是李翰祥簽約邵氏後的第一部風月電影。 狄娜當時也在邵氏,是邵氏首屈一指的當紅艷星,追求者之多空前絕後,據稱可達千人。

上至當時泰國總理的弟弟,gucci的家族後人,義大利船業大亨,下至娛樂圈的廣大同仁, 都是拜倒在狄娜的裙下之臣 。後來號稱香江名嘴的黃沾,當時在狄娜面前也開始變得語無倫次,一個勁地說「對不起」。

李翰祥自然想到了讓狄娜來飾演女一號,憑借往日的情義,狄娜一口答應下來。但拍攝過程中卻出了問題。

原因是 李翰祥由西洋采臣名畫的香艷片段突發靈感 ,想讓狄娜把臀部及一下露出來,側卧在床,並回眸一笑。狄娜不肯,跑去化妝室不出來了。李翰祥也很生氣 「人家幾百年前的東西,現在都什麼年代了」。

後來由時任製片經理的蔡瀾去說和,蔡瀾當年僅二十多歲,無論江湖地位還是在公司的聲望都跟狄娜沒法比。只得去賣弄單純和委屈, 最後狄娜終於出來,完成了西洋名畫里的鏡頭。

《大軍閥》的成功將狄娜的美艷推向了巔峰,不過沒過多久她便選擇息影,退出了影壇。據說和李翰祥的關系也逐漸疏遠了。

狄娜退出影壇後,她精彩的人生彷彿才剛剛開始。

她率先回到大陸,轉攻大陸的航天事業,為內地機場建立起了導航系統。

七十年代後期,她還在美國為中美建交,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十年代以後開始參與人造衛星的業務。

如此大的劇情反轉,令人有些始料不及。不得不承認狄娜真是風月女郎中的一個傳奇

E. 李翰祥的主要作品

時間名稱備注1953年《金鳳》(與嚴俊合作)在台北「國語片展映式」上獲最佳國語片獎、最佳女主角獎1954年《嫦娥》與姜南、古壽林合作1955年《雪裡紅》1955年《水仙》1955年《馬路小天使》1955年《黃花閨女》1956年《窈窕淑文》1956年《移花接木》1957年《春光無限好》1957年《安用兒》1957年《丹鳳街》1958年《貂蟬》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最佳女主角獎等五項大獎1958年《全家福》1958年《給我一個吻》1958年《殺人的情書》1958年《妙手回春》1959年《江山美人》獲第六屆亞洲影展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獎等多項大獎1959年《兒女英雄傳》1959年《倩女幽魂》1960年《後門》獲第七屆亞洲影展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主角獎1961年《楊貴妃》獲第15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室內彩色攝影獎,
第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優等劇情片 1962年《武則天》《王昭君》1963年《一毛錢》1963年《梁山伯與祝英台》第2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獎,
黃梅調電影從此風靡港台二十年之久,
鄧麗君也因演唱插曲《訪英台》獲黃梅調歌曲演唱一等獎 1964年《七仙女》《狀元及第》1965年《西施》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影片
第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 1968年《冬暖》台灣文藝片經典作品之一1968年《四季花開》1969年《揚子江風雲》獲第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情節片獎、
最佳男主角獎、最佳男配角獎 1969年《富貴花開》1969年《鬼狐外傳》1970年《喜怒哀樂之樂》1970年《緹縈》獲第十七屆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
第9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古裝片獎 1970年《八十七神仙壁》1971年《騙術奇譚》1972年《騙術大觀》1972年《只愛鴛鴦不羨仙》1972年《大軍閥》獲第19屆亞洲影展描寫人物最成功喜劇片獎1972年《風月奇譚》1973年《牛鬼蛇神》1973年《騙術奇中奇》1973年《北地胭脂》1973年《風流韻事》1973年《一樂也》1974年《金瓶雙艷》1974年《聲色犬馬》1974年《丑聞》1975年《港澳傳奇》1975年《傾國傾城》獲獎影片1975年《捉姦趣事》1976年《瀛台泣血》1976年《洞房艷史》1976年《拈花惹草》1976年《騙財騙色》1977年《風花雪月》1977年《乾隆下江南》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獲第1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美術設計獎1977年《佛跳牆》1978年《乾隆下揚州》1978年《子曰食色性也》1979年《銷魂玉》1979年《軍閥趣史》1979年《鬼叫春》1980年《乾隆與三姑娘》1981年《徐老虎與白寡婦》1982年《武松》1982年《三十年細說從頭》1982年《乾隆皇君臣鬥智》1983年《火燒圓明園》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特別獎1983年《垂簾聽政》梁家輝因主演咸豐皇帝榮獲第3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1984年《火龍》潘虹因飾演李淑賢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1986年《八旗子弟》1988年《一代妖後》(即《西太後》)1989年《金瓶風月》1989年《敦煌夜譚》1993年《金瓶梅》1993年《情人的情人》1993年《少女潘金蓮》1996年《火燒阿房宮》(40集電視連續劇) 《八旗子弟》 .... 導演
《八旗子弟》 .... 編劇
《緹縈》 (1970) .... 編劇
《潘金蓮》(1964) .... 導演
《武松》 (1982) .... 導演
《武松》 (1982) .... 編劇
《傾國傾城》(1975) .... 導演
《傾國傾城》 (1975) .... 編劇
《佛跳牆》 (1977) .... 導演
《乾隆皇與三姑娘》(1980)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導演
《酷男之戀》 .... 導演
《兒女英雄傳》 (1959) .... 導演
《一樂也》 (1973) .... 編劇
《風流韻事》 (1973) .... 導演
《徐老虎與白寡婦》 (1981) .... 導演
《聲色犬馬》 (1974) .... 導演
《乾隆下揚州》(1978) .... 導演
《雪裡紅》 (1956) .... 導演
《乾隆下江南》 (1977) .... 導演
《金瓶雙艷》 (1974) .... 導演
《北地胭脂》 (197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監制
《火燒圓明園》 (1983) .... 監制
《金瓶風月》 (1991) .... 美術指導
《敦煌夜譚》 (1990) .... 作詞
《一代妖後》 (1988) .... 編劇
《金玉良緣紅樓夢》 (1977) .... 導演
《浴室艷屍》(1952) .... 置景
《結婚廿四小時》(1950) .... 美術(製作設計)
《別讓丈夫知道》(1952) .... 美術(製作設計)
《玫瑰花開》 (1951) .... 美術指導
《嫦娥》 (1954) .... 導演
《窈窕淑女》 (1957) .... 導演
《雨夜歌聲》 (1950) .... 美術(製作設計)
《雪裡紅》 (1956) .... 編劇
《金鳳》 (1956) .... 編劇
《黃花閨女》 (1957) .... 導演
《黃花閨女》 (1957) .... 編劇
《翠翠 》(1953) .... 導演助理
《馬路小天使》(1957) .... 導演
《笑聲淚痕》 (1958) .... 編劇
《笑聲淚痕》 (1958) .... 導演助理
《安琪兒》 (1958) .... 導演
《給我一個吻》 (1958) .... 導演
《丹鳳街》(1958) .... 導演
《丹鳳街》 (1958) .... 編劇
《全家福》 (1958) .... 導演
《春光無限好》 (1957) .... 導演
《妙手回春》 (1958) .... 導演
《殺人的情書》 (1959) .... 導演
《貂蟬》 (1958) .... 導演
《水仙》 (1956) .... 導演
《水仙》 (1956) .... 編劇
《江山美人》 (1959) .... 導演
《楊貴妃》 (1962) .... 導演
《一毛錢》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導演
《狀元及第》 (1964) .... 監制
《神仙·老虎·狗》(1961) .... 其他
《鳳還巢》 (1963) .... 導演
《倩女幽魂》 (1960) .... 導演
《手槍》 (1961) .... 導演
《七仙女》 (1963) .... 作詞
《七仙女》 (1963) .... 編劇
《情人的情人》 (1994) .... 導演
《火龍》 (1986)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導演
《垂簾聽政 》(1983) .... 編劇
《火燒圓明園》(1983) .... 導演
《火燒圓明園》 (1983) .... 編劇
《一代妖後》 (1988) .... 導演
《西大後》 (1988) .... 導演
《瀛台泣血》 (1976) .... 導演
《瀛台泣血》 (1976) .... 編劇
《大軍閥》 (1972) .... 導演
《大軍閥》 (1972) .... 編劇
《金瓶風月》 (1991) .... 導演
《金瓶風月 》(1991) .... 編劇
《武則天》 (1963) .... 導演
《武則天》 (1963) .... 編劇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 導演
《梁山伯與祝英台 》(1963) .... 編劇
《後門》 (1960) .... 導演
《敦煌夜譚》 (1990)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導演
《西太後》 (1989) .... 編劇
《貂蟬》 (1958) .... 導演
《冬暖》 (1968) .... 導演
《王昭君》 (1964) .... 導演
《西施》 (1965) .... 導演
《緹縈》 (1970) .... 導演

F. 邵氏四大導演之一:李翰祥,他擅長的不僅是風月片(上)

道長原計劃寫完邵氏艷星後寫個美國兇案系列,讓大家轉換一下口味,不過鄭浩,劉濤,一罐啤酒,夏天的風等朋友都留言說想看李翰祥和張徹這些邵氏導演的故事,那我們還是先開個邵氏四大導演系列吧!

李翰祥、張徹、胡金銓、楚原作為邵氏名氣最大的四位導演,他們的人生可能一本書都寫不完,要想寫進一二篇文章里更是困難,我們不如從李翰祥開始,說一說他們在影壇的一些趣事,也許會更有意思。

說起李翰祥,可能大家第一印象就是風月片大師,其實,李翰祥一生拍片無數,歷史、戲曲、奇情、風月、歌唱、恐怖等什麼類型都有,風格多變,有著「片廠變色龍」之稱,不過,他最為出色的是黃梅調,清宮戲,風月片三種,各有各的妙處。

李翰祥生於1926年,遼寧錦州人,曾在北京學習西洋畫。於1948年赴港從事有關電影工作。他從演員開始,擔任過各種職務,如美工、編劇、副導演等。 1954年升任導演,首部獨立執導作品為1956年拍攝的《雪裡紅》。

《雪裡紅》受到邵氏賞識,經爾光促成,李翰祥離開了永華公司,加入了邵氏,進入邵氏的他力主拍攝黃梅調電影,選用林黛主演影片《貂蟬》,影片於1958年上映,不但榮獲了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隨後還打破了國語片在香港的票房紀錄。

《貂蟬》票房的成功令老闆邵逸夫對李翰祥極有信心,隨後便支持李翰祥拍了《江山美人》,該片1959年公映,得到空前的賣座紀錄,李翰祥的黃梅派電影漸漸成為邵氏影片中的一大支。

1963年,李翰祥大膽地起用當時籍籍無名的凌波反串男主角,導演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影片公映後轟動了整個東南亞,首次接觸黃梅調的台灣觀眾更是如痴如醉,據說有人看過一百三十幾遍,凌波也憑著此片紅了幾十年。

但拍完《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後,李翰祥卻對邵氏起了叛心。他想離開邵氏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待遇不滿,在李翰祥的訪談錄里,他是這么說的:邵逸夫去把岳楓、陶秦都重金挖角過來。岳楓拍《紅娃傳》預算16萬,他導演費就三萬二萬的,我才八千港幣一個月呢!他們拍一部等於我拍三部。可是《江山美人》在吉隆坡又得了最佳影片在內的12面金鑼。算算,我替邵氏大概賺了3600萬元,等於我替它擦亮了招牌。

那個時候邵氏公司的招牌真的很亮,我可以說是為邵氏打亮了招牌,也擦亮了招牌。但是在那個時候,我還是第三流的導演。我受委屈到什麼程度呢?那時邵氏公司在清水灣片廠蓋了四個棚,我沒在棚里拍戲,沒我的份,因為他們一個人占兩個棚拍戲。

老實講沒有賺了錢不顧伙計的,我現在說的都是很坦白的,那個時候我一直要拍《紅樓夢》,那時我可能有點功高震主,連鄒文懷的話也不聽,邵逸夫也都聽我的。哪曉得,我到日本出外景時,他們就找了邱什麼我也不記得名字,拍了《紅樓夢》,找袁秋楓,找樂蒂、任潔合作。這件事我很不滿,這就是我離開邵氏的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是我到日本拍《梁祝》特技場面的不愉快事件。鄒文懷領導我們去的,他和樂蒂、凌波住在一個五星級大酒店,把我跟助導金銓和任潔、李昆住在一個三級酒店,這也是我離開邵氏原因之一。但主要還是他們找別人拍《紅樓夢》,這簡直就是給我顏色看—不是你一個人會拍黃梅調,別人也會拍。

還有一個原因,我在拍《梁祝》的時候沒說完,鄒文懷帶著日本製片賺了很多錢,現在我知道了,他帶著別人,然後打報告說李翰祥做化蝶,飛天場面時增加預算,這不對、那不對的。特技結果後來都拍得不好。邵逸夫看了很不滿意,不滿意他也不好講。我提議結尾重新拍,拍完了再配音,有天邵逸夫臉色鐵青,他喊「翰祥,這是錢哪!」他意思是,你花了那麼多錢,超出那麼多預算,當時我眼淚在眼眶轉:我給你邵氏公司賺了那麼多錢,打響了那麼大招牌,江山是我打下來的,你跟我說這種話,那時我心裡很不平衡。「

可以看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功成名就後的李翰祥對邵氏頗多怨言,但邵氏是老闆制而不是股份制公司,對員工實行的是工酬制度,雖然邵逸夫很想挽留李翰祥,但卻採取強硬的用合同威脅的方法。

「我想離開邵氏,邵逸夫並不是不知道,我跟他說我要離開了,邵逸夫說有合同啊,你一走我就告你,完全用這種方法對付我「,李翰祥說,」我就是吃軟不吃硬,你就是打官司,我也死也不幹。「

邵逸夫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出於惱怒,想當初是邵氏給你機會,讓你出人投地,捧紅了你,如今你一羽翼豐滿,就想著遠走高飛,要是人人都這樣,那還得了?但面對邵逸夫的威脅,李翰祥卻下定決心,就算合同沒到期,就算毀約,就算打官司,我也要走。

邵逸夫看到來硬的不行,便讓鄒文懷去勸說李翰祥,他讓鄒文懷告訴李翰祥,不但會增加他的片酬,還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但他沒想到鄒文懷雖然希望公司發展強大,但內心卻隱隱希望李翰祥離開,所以他去勸說李翰祥並不帶多少誠意。

既然沒有誠意,李翰祥自然是鐵定要走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他一定要走,就隨他去吧!「邵逸夫私下裡對鄒文懷說,他雖然拿合同來要挾李翰祥,但江沒真正打算過和李翰祥打官司,兩敗俱傷的事情他是不屑去做的,但是,聽說李翰祥要帶凌波走,邵逸夫是真著急了,他對鄒文懷下令,無論如何要留住凌波。

沒遇到李翰祥之前,凌波只是一個拍福建語電影的無名演員,是李翰祥一手捧紅了她, 對李翰祥,凌波是心存感激的,所以李翰祥一開口,凌波就答應跟他走。

鄒文懷對正當紅的凌波和對李翰祥不同,他真心不希望凌波離開,他很有辦法,沒有勸凌波留下,反而很貼心的對凌波說:「你年輕,那裡有前途就去那裡干,李導是個有本事的人,跟著他錯不了,我不留你。不過,你跟他要十萬塊錢,他給你,就簽合同,不給,就不簽,這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對一家公司實力的考驗。你想,一家公司連十萬塊都拿不出,你在這家公司還有什麼前途,況且你現在已經是大明星了,身價遠遠不止這個數。」

凌波聽了鄒文懷的話,真的跑去找李翰祥要十萬塊錢,李翰祥事後回憶說,凌波這事最好玩了,邵逸夫這人厲害,他要凌波跟我要求:「我要十萬現款,有就跟你們簽合同。「邵逸夫明知我拿不出錢。凌波不能來,我也騎虎難下,不能不出來,所以就組織了國聯。

1963年,李翰祥在另一個電影大亨:電懋老闆陸運濤的支持下,脫離邵氏自組國聯電影公司。

今天先說到,明天再繼續說說李翰祥離開邵氏又返回邵氏的故事,還有他如何調教演員演技的趣事。

G. 武叔哪些電視劇,電影經典好看

《武松》為李翰祥導演得意作品之一,由狄龍飾武松、汪萍飾潘金蓮、劉永飾西門慶、谷峰飾武大郎及王萊飾王婆。在1982年上映的。
《武松》電視劇是由長城影視傾力打造的2013年收視大劇,由王響偉執導,游大慶、孫耀琦、張翰、潘長江、惠英紅等共同演繹。這個是2013年上映的。

H. 邵氏乾隆微服有幾部電影

共5部。

1、《乾隆皇奇遇記》

《乾隆皇奇遇記》(Emperor Chien Lung)是由王風執導,司徒安編劇,劉永、史仲田、汪禹、田青、汪洋、林風、米蘭、夏萍、詹森、姜南、盧宛茵主演的香港喜劇風月電影,1976年6月2日上映。該片是關於乾隆皇下江南的有趣故事。

I. 李翰祥執導的《紅樓夢》電影是哪一版

李翰祥執導的《紅樓夢》電影是1977年《金玉良緣紅樓夢》。李翰祥(1926年4月18日—1996年12月17日),外號「李黑」,中國香港演員、導演、編劇、製片人。

1948年先後在大中華、長城、大觀等影片公司任廣告繪制員、布景師。1949年入永華影業公司演員訓練班,後任演員。1954年起任導演,1955年獨立編導影片《雪裡紅》。

系列作品:

1960-1961規劃《傾國傾城》系列作品,以一部四段式影片,集合林黛、李麗華、尤敏、樂蒂分飾古典美人王昭君、楊貴妃、西施、褒姒;後因楊貴妃部分服裝、布景預算超出太多,決定分為局部獨立作品,並由《楊》片原班人馬加拍《武則天》,以消化服裝布景;

《褒姒》與《西施》因故擱置,《王昭君》則延宕經年,於1964年上映。1963年,《楊貴妃》在台上映為1963年度票房總冠軍,並獲頒第一屆金馬獎多項大獎。

因黃梅調影片大受歡迎,邵氏公司授意李翰祥任總策畫,率新進胡金銓、高立、王月汀及李之同儕何夢華等四位導演開拍四部彩色闊銀幕黃梅調電影,由李監督腳本、服裝、布景、道具等。

李任總導演,加上朱牧、田豐、胡金銓、劉易士、宋存壽等人分組搶拍《梁山伯與祝英台》,該片上映後,年度票房總收入八百餘萬新台幣的紀錄。十月三十一日第二屆金馬獎於台北舉辦,《武則天》獲頒優等影片,《梁山伯與祝英台》獲頒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 李翰祥

閱讀全文

與李翰祥導演的電影作品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看電影嬰兒怎麼算 瀏覽:439
劉德華演的小光是什麼電影 瀏覽:311
歐美和孩子一起電影 瀏覽:336
電影暴風在汕頭哪裡開拍 瀏覽:802
小學生第一次看電影作文 瀏覽:545
2017年部隊題材電影 瀏覽:231
如何看英語電影學習 瀏覽:998
在獄中練習隱身是哪個電影 瀏覽:405
中國動作槍戰電影推薦好看的大片 瀏覽:66
倫理片桔子電影網 瀏覽:416
有成龍的電影大全 瀏覽:572
泰國的一部電影老師 瀏覽:985
吳孟達全部電影大全 瀏覽:641
沈陽鐵西大天地電影院 瀏覽:837
大傻拍的電影 瀏覽:416
超級漂亮女主角高鑫電影 瀏覽:992
海綿寶寶大電影版全集 瀏覽:820
電影院聲學 瀏覽:694
2017年first青年電影展 瀏覽:264
法國電影小偷槍戰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