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演員大全 >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導演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導演

發布時間:2022-11-05 03:38:17

❶ 如何評價電影《最初的夢想(電影)》

涅提·蒂瓦里這部影片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結合他本人在大學的一些經歷,最終用喜劇的方式討論了一個艱難的社會難題。

《最初的夢想》最終成了2019年寶萊塢票房第11高的電影。

導演編劇涅提·蒂瓦里本人在上世紀90年代時,就是住在大學4號宿舍的一名學生。

當年3號宿舍和4號宿舍之間的競爭故事成了本片的靈感,導演通過藝術加工,用來服務影片主題。

影片敘事流暢,幾段小故事也是感情充沛,充滿笑與淚,十分值得一看。

丈夫帕塔克和前妻瑪雅都是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IIT)畢業的高材生。

他們的兒子拉加夫今年參加大學入學聯考,結果名落孫山。拉加夫解不開心結,覺得自己是一名失敗者,於是選擇跳樓自殺。

好在拉加夫沒有摔死,只是摔成了重傷,奄奄一息等待搶救。

為了讓兒子找回生活下去的希望,帕塔克開始給兒子講述自己當年的糗事,告訴兒子,並不是那些看起來光鮮亮麗的高材生都是一帆風順,也不是只有考試好才是人生成功唯一標准。

《最初的夢想》的拍攝套路和《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是一樣的。

都是通過一個故事做引子,然後引出一段又一段往事,以此來不斷烘托影片主題。

而「最初的夢想」是什麼呢。影片用近兩個半小時的時長最終給了答案。

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如果不能好好生活,那麼一切都是虛妄。

印度理工學院是印度頂尖學府,考進去了就可以改變人生,想要考進去自然不會容易。

影片中給出的錄取率不到1%,每年100萬孩子參加考試,最終只有一萬個人入選,剩下的99萬孩子都不知所措。

這個錄取率和我們985的錄取率差不多,都是百里挑一的水平。

有意思的是,印度理工學院的3號宿舍和4號宿舍在硬體條件上有著天壤之別,就像一道牆隔開的富人區和貧民窟。

優渥條件留給外國留學生,臟亂差的留給本土人,反正不怕你退學,有的是人搶著要來。

畢竟上過大學的朋友就會知道,這是「國際學校」的慣例。

人生很長,一次考試不應該決定一生。

《最初的夢想》拍出了許多現實問題,什麼雞娃、什麼neijuan早已是階級固化下的必然結果。

目前社會上只有考試還是唯一公平公正的渠道,底層人民也只剩下這一條獨木橋能夠實現階級改變。所以每次出現教育方面的不合理改革時,平時再溫順的家長也要討個說法。

帕塔克和瑪雅自然也知道學習考試的重要性。因此他們潛移默化地也會把這種焦慮和壓力傳遞給孩子,孩子逐漸就覺得學習考試是生命的全部,考試成績是活著的唯一目的。

帕塔克和瑪雅的本意肯定不是逼迫孩子,只是在孩子只剩下唯一出路的時候,不自覺地會表現出對成績的重視。

我們自己作為學生家長,同樣也會將這種焦慮傳遞給孩子。每次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總感覺心臟病即將發作。

前段時間還有一個新聞,某大學教授吐槽自己孩子是個學渣,表示開始接受。我愛人還會勸我,你看人家X大教授都認命了,你還這么雞娃幹啥?我說,人家再學渣也有X大兜底,我們有什麼兜底?

《最初的夢想》表現了這么多問題,但卻無法給出的實質性應對措施。

影片給出的建議看似熱血,實則佛系。

電影號召孩子努力奮斗,去做一名戰士,而不是做個失敗者。只要拼盡全力戰斗過,失敗了也不可恥。

說到底還是要過了自己的心理關,其他就隨緣吧。

並不是說佛系不好,而是在看清問題本質後,大徹大悟,才會活出真我。

現在躺鮃、禸棬都成了敏感詞,甚至相關商品也都下架處理。

當躺鮃成了敏感詞,享受生活反而變成了奢望。

可是,享受生活才是生活的根本,如果活著就是做牛做馬受苦受累,絲毫感受不到活著的樂趣,那麼生命的意義在哪裡。

學生的本職是學習,但並不是只為了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同樣工作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被人賺取剪刀差,目的是改善生活享受生活。如果只是讓人做牛做馬,卻不給與相應的待遇,這種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不能重來。

盡管社會將成功標准簡單地等價於錢,但是我們需要做到的是不要活在別人的標准里。

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的生活找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成功標准,讓自己變成有價值的生命。而不是到死都是別人鐮刀下的韮菜。

不做擼瑟做戰士,

兼顧熱血和佛系。

❷ 最初的夢想中,幾號樓潑水

4號樓與3號樓。《最初的夢想》是一部印度電影,在電影中的開始講述了4號樓與3號樓之間的不合導致兩棟樓開啟了潑水大戰,該電影講述了教育意義深受觀眾贊美。

❸ 失敗不可怕,以失敗者自居才是可怕的人生

人生,是悲喜交織的旅途,生活時常會有不如意,實現自己不一定有多難,有時它需要的,僅僅是多一點珍惜,多一點清醒,多一點堅持。

人生永遠沒有太晚的開始,有夢才會有遠方,趁著還能啟程,此生總要執著追一次,勇敢闖一闖。只要你足夠努力,一切都還來得及,只要你不放棄,未來一定很美麗。

人生旅途中,我們往往都是先遭遇失敗,然後才走向成功。這正如跨欄比賽,只有越過一道又一道障礙,才能奔向成功的終點。

正如李嘉誠所說,想做就去做!只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對你意味著什麼,敢於嘗試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好運就在嘗試中。成功者每時每刻都在分享最有價值的信息給別人。

很久以前,山上住著一位獵人。獵人有一個兒子,兒子長到15歲時,便跟隨父親開始學習打獵。

父親帶著兒子在山林中穿梭著,他不斷地給兒子講述獵物的生活習性以及它們的偽裝特點等。遇到一些小的獵物時,父親便讓兒子自己去打,比如野山羊、野山雞、野兔。當然,像兇猛的野豬、野狗之類,父親是不敢讓兒子自己去的。

那天,父子倆在山中轉悠了半天,兒子也沒有打中一隻獵物,父親有些生氣了,喝道:"有你這么笨的嗎?要麼把眼神練好,一眼看出草叢中俯卧的獵物;要麼就在運動中打中獵物。你倒好,發現不了獵物,等獵物從草叢中跑出來,你又射不中。"兒子訥訥地說:"爸爸,我覺得自己出箭夠快了,沒想到獵物跑得更快。"父親說:"那是你沒有掌握好獵物的逃跑方向,等你的箭射出去,獵物早就逃了,哪裡還能射中?"兒子低著頭說:"我會努力練習的。"

一連幾天,兒子還是連一隻野雞都沒獵到,父親生氣地說:"看來,我只好把死野雞掛在樹上讓你射了。"父親這是恨鐵不成鋼,兒子卻因越著急越練不好。

這天,父子倆又進了山。當他們踏著細軟的樹葉來到森林深處時,突然一陣狼叫聲傳來。父親欣喜地說:"兒子,是狼,快准備射擊。"父子倆隱蔽在一塊岩石後,果然,不一會兒,一隻狼溜達了過來。狼邊走邊嗅,警惕地看著四周。父親悄悄地說:"瞄準。"兒子將箭對准了狼。隨著父親的一聲低喝,兒子手一松,箭射了出去,狼卻一蹄數米,轉眼沒了影。

父親遺憾得直頓足。兒子低著頭說:"爸爸,都怪我出手慢了。"父親說:"不是你出手慢,是狼跑得快。"兒子說:"照您的意思,我是無法射中狼了?"父親說:"怎麼會呢,高明的獵人不但箭法准,判斷力也准,他總會在射擊前判斷好獵物的退路。"

兒子明白了,怪不得自己總是比獵物慢一拍,是因為箭射出後,獵物也躥了出去。想通了這一點,兒子開始用心揣摩獵物警覺後會逃跑的方向,以及射擊的時差和位移。不久,兒子的判斷力提高了不少,終於能夠射中獵物了。

幾年後,兒子報名參了軍。在部隊中,他憑借優秀的箭法,一路晉升,最後成為聲名鵲起的將軍。

父母一般都希望孩子能夠成功,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一直都是在教會孩子成功。

但是,比起教會孩子成功,我認為教會孩子失敗會顯得更加重要。我們都在太在意孩子的成功了,以至於忽略了孩子其實會經歷許許多多的失敗,而失敗之後的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美國兒童心理衛生專家曾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常有不幸的成年。"

很多父母只顧著負重前行,把歲月靜好留給孩子。可孩子並不知道,不是生活很甜,而是父母為你擋住了苦。

可是,父母之愛子,應當為其計之深遠。

關於教會孩子失敗,我想到一部高分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這是由《摔跤吧爸爸》的導演涅提·蒂瓦里以及原班人馬所創作。我們都知道《摔跤吧爸爸》是在教會孩子如何走向成功,而《最初的夢想》劇情講述為了讓意志消沉的寶貝兒子振作起來,曾有過精彩大學生活的父親把當時一起做蠢事的好朋友找來,從年輕時期到各自踏上追夢之旅的現在,一步步回味當時瘋狂的青春回憶,並用自身的故事向兒子證明人生永遠都有無限可能,美好未來只能靠自己親手創造。

講述父親教會孩子如何面對失敗,如何從失敗中走出來,將失敗轉化為成功的動力。

我們只教孩子如何成功卻沒有教孩子學會失敗,而《最初的夢想》無疑也是一部關於勵志的片子,而這部電影的不同就在於貫穿其中的是"失敗"二字,它在告訴我們應當怎樣面對失敗,怎樣面對失敗後的未來。

影片一開始就是主人公拉加夫申請理工學院失敗了的畫面。他沒有成功,而是失敗了。拉加夫出生在優越的家庭中,父母都是尖子生,他的生活環境也是相當優越,這能夠為他的申學製造更加有利的環境。不僅如此,他對於這次申學也是相當重視,他每天學習18個小時,拒絕一切社交,看也說將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這次申學上面,也常常為自己加油鼓勁。他付出了普通人或許做不到的努力,在別人看電影聊天玩耍的時候都在學習。但是,別人申學成功了,他失敗了。

面對失敗,他無法接受,他認為自己的努力換不來好的結果,他已經感受到絕望了。"我接下來的人生都會被打上'失敗者'的標簽。"他倚靠在陽台的把手上,許久,憋出一句,"一切都結束了。"然後,往後一仰,一躍而下。

……

阿加夫的經歷讓帕塔克不斷反思自己,他說:"我曾跟他說過,如果他考取了,我們一起喝酒慶祝,但是我卻從來沒有和他說過,如果他落選了,我們會做些什麼。"

是的,大多數父母都像帕塔克一樣。我們不斷鼓勵孩子奔向成功,卻忘了教孩子怎麼面對失敗。

《最初的夢想》則跟呈現僵化教育體制的《起跑線》非常相似,以印度人口眾多、競爭力激烈所導致學生必須承受巨大升學或聯考壓力的「教育問題」出發,帶出我們在無法改變現今大環境的情況下,平時應該抱持的正確心態。

羅曼羅蘭說,這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如果你仔細留意過,就會有這樣的發現:

所有的英雄,所有優秀的人,都有一種底層邏輯,那就是全力以赴地投入戰斗,這些人往往都是能豁出身家性命去拼搏的狠人。

有格局的父母,不會一味地教孩子如何追求贏,而是告訴孩子,勝敗乃兵家常事,輸贏是人生常態。

著名企業家馬雲說過:"所有人都倒下的時候,你還跪在地上,你就贏了。"

越想放棄的時候,越要懂得堅持。所謂的成功,就是把別人沒有堅持下來的事情,堅持做下去。

只有讓孩子坦然面對失敗,他的人生,才不會輸在一次失敗上,而能絕地反擊,笑到最後。

有格局的父母,捨得讓孩子吃讀書的苦。要知道,那些奮斗的汗水,終將成為孩子的底氣,累積成他向上攀爬的階梯,支撐著他看到更遠處的風景。

以教育聞名全球的芬蘭,反其道而行之,設立了"國際失敗日",其目的就是讓每位芬蘭人明白,任何人的成長經歷里都少不了面對失敗。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此一蹶不振。

每位家長在引導孩子走向成功的同時,別忘了告訴他們:失敗也是成功的一部分,無數的失敗才能組合成成功!

過去的兩年多,我一直在讀曾國藩,嘆服他強大的內心力量,敬佩他面對人生低谷和多舛命運的不屈與堅守。

他一生四次受辱,三次自殺,有十年痛苦不堪,生活活不好,身處的環境極度惡劣,同僚不配合、皇帝不信任,戰敗之後還要受到各種冷嘲熱諷。但是,他卻能在跌宕的人生旅途中,失意時,反觀自省不放棄、不畏懼;得意時,謹小慎微不忘形、不迷失。

在愛迪生發明燈泡的時候他失敗了很多次,當他用了一千多種材料做燈絲的時候,助手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經變得渺茫,還是放棄吧!"

但愛迪生卻說:"到現在我的收獲還不錯,起碼我發現有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最後,他經過六千多次的實驗終於成功了。

試想一下,如果愛迪生在助手勸他停止實驗的時候放棄了,我們現在會怎麼樣呢?

可能我們還要點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燈在夜裡照明。

其實愛迪生的每次實驗失敗都可以看作是挫折。

這么一算,愛迪生發明電燈也就是遇到了六千多次挫折,這是一個多麼驚人的數目啊!

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只有通過先發現了什麼不行才會明白什麼可行;只有發現一個方法不行,才會去積極主動地選擇新的可行的方法,而一個從不犯錯誤的人,從不失敗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有所發現。

貝多芬曾評價一位落魄的音樂家:"要是他在孩提時代多一點勤奮的話,他完全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音樂家,但他被他自己的天才慣壞了。"

當覺察和反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新的境界就開始了。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說:"當你進入一種思維模式,你就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會影響其一生的能量運用方式,能量運用方式不同,行為結果也當然不同,所以,思維方式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當你成功後回顧過去,就會發現,走路的過程,遠比成功的結果更重要。因為,有了這個過程,你的人生才變得充實,你的生命才能煥發出不一樣的光彩,你的心靈才有了一種不一樣的感悟。

所以,成功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付出努力,能不能堅持。如果你能堅持一輩子,就算沒成功,人生也無憾了。如果成功了,你的生命就會擁有另一種價值。比如,你會變成一個樣本,為那些跟你差不多的人提供有益的參考,讓他們更有信心、少走彎路。

如果你也實現了自己,用生命驗證了一種有益於世界、有益於他人的方式,你就成功了。對世界來說,你就有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價值。而且,實現自己不一定有多難,有時它需要的,僅僅是多一點珍惜,多一點清醒,多一點堅持。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做好眼前的事情比較重要,千萬不要想的太多。成功最終是一個積累的結果,而不是一個爆炸轉變,指望成功像中彩票一樣的還是不現實的。你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更難的挑戰來自於你成功之後的再突破,千萬不要太樂觀。

有一天,我偶然在一本書里看到一句話,"失敗不可怕,失敗者才可怕。"這句話直擊要害,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一下子意識到,根本不是曾經失敗過的心理陰影在作怪,是自己沒有建立一種成長性的思維模式,沒有做出努力去改變現狀,是自己不願跳出舒適區的惰性使然,而且還為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

失敗不可怕,以失敗者自居才是可怕的人生!

這個世上,除了成功,除了成績分數,還有很多值得的事,所以,眼光放遠一點。

我們每天聽到的都是成功者的故事,也不斷有人販賣焦慮: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00後已經年入百萬了"

但很少有人告訴我們,成功的從來只是少數,大部分人不得不接受平庸的現實。

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名言,我們在作文里書寫它,可能時至今日,都沒能領悟這句話背後的堅韌和哲學。

失敗是常客,只要拼盡全力,無愧內心就足夠了。別太沮喪,好好活著。

最後,祝願我們所有曾經經歷的失敗都能成為我們的勵志宣言,祝願我們所有的失敗最終都能和成功相遇,最最重要的,努力,在路上!

❹ 如何評價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

溫暖勵志型的印度電影,看起來也很帶感。

盡管大多數人對於影片的影響還是停留在搞笑的方面之上,但其實劇情背後藏著個勵志感人的故事核心,第一遍看過了,開心過了,還能有更深刻的東西留在心裡,觀感極棒。

❺ 求網友分享條最初的夢想Chhichhore(2019)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主演的網盤資源鏈接或者下載方法

《最初的夢想》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pd7rBN76ol5zeQ-6EYxIcQ

提取碼:iade

該影片講述了被帕塔克(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 飾)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簽而發生意外。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施拉達·卡普爾 飾),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一段啼笑皆非的青春往事揭開帷幕,他們會實現最初的夢想嗎?

❻ 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影評

《最初的夢想》這部電影,獨有的特色就是,用喜劇的方式來闡述深刻的道理。

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為了鼓勵高考失利的兒子重拾信心,向他娓娓道來自己在大學時期和朋友們通過一場冠軍聯賽歡樂逆襲的故事,傳遞出了「勝負不可知,但我輸得起」的人生態度。

電影在印度上映期間以超15億盧比票房位居同檔期票房榜冠軍,媒體觀眾將其評選為「年度最佳印度電影」。

電影的主要內容是被帕塔克(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飾)寄予厚望的兒子拉加夫高考失利,因無法忍受「失敗者」的標簽而發生意外。

面對病床前喪失信心的兒子,帕塔克講述了大學時代,自己與朋友們以及前妻瑪雅(施拉達·卡普爾飾),為了完成「失敗者」的逆襲,在冠軍聯賽中「損招」盡出的故事。

❼ 最初的夢想電影劇情介紹

《最初的夢想》講述了一位父親,為鼓勵高考失利的兒子,召集昔日「廢柴」好友,向兒子回憶他們曾經作為「LOSER」的校園往事,給兒子上了一堂生動幽默的「失敗教育課」

這個「廢柴聯盟」里,有「酒鬼」、有「倒霉新生」、有「好色活寶」、有「頹廢王子」、有「愛哭媽寶男」、有「無敵嘴炮王」……他們這些人一直以來都被貼著「失敗者」的標簽,但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撕掉了這個標簽,用自己的方式讓大家看到: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電影《最初的夢想》是導演涅提·蒂瓦里繼現象級影片《摔跤吧!爸爸》後的最新勵誌喜劇,不但延續了「摔爸」扎實的敘事風格,更將原本嚴肅的現實教育議題融入到廢柴逆襲的歡樂篇章中。

目前,該片已經成為2022開年點映評分第一,不負「摔爸」的輝煌戰績,再續佳作神話。公眾號吐槽電影院盛贊該片:「從一群普通人出發,用最切實可行的方式反抗他人輕視的新型逆襲,卻更能讓人輕松代入,感同身受共同體會他們的熱血、歡脫與興奮。」

上映當天也有觀眾表示:「非常印度神片的特色,幾乎全場笑聲沒停,後半段有被勵志到(偷偷眼眶濕潤),有笑有淚,給反內卷打十分!」

❽ 反內卷第一片:我們都在教孩子成功,卻忘了教他們什麼是失敗



前段時間,《摔跤吧,爸爸》導演的新作《最初的夢想》在國內上映,引起了不少父母的反思。影片中,高考失利的拉加夫,無法接受自己「失敗」的事實,絕望跳樓。


拉加夫的經歷,絕不僅僅是一個印度孩子的故事,他所經歷的一切,也曾壓到過無數孩子。


和以往的印度教育電影一樣,這部片子,用最喜劇的方式,猛戳 社會 痛點——我們彷彿都在跟孩子強調成功的重要性,卻沒有人告訴孩子,該如何面對失敗。


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保持樂觀心態,是每一位父母都必修的一門課。


作者:橡樹君。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所有人都會叫我loser」


片中,男孩拉加夫生活在印度的一個中產家庭,雙親都是頂尖名校的畢業生。


父母離異後,拉加夫跟著父親帕塔克住在數一數二的公寓里,出行是賓士車,生活上的一切都有管家、助手照應,衣食無憂。


但即便是 出生在如此優渥的家庭里,他們的兒子拉加夫,最終還是跳樓了 ——他無法面對父母優秀的光環之下,自己考不上大學的「失敗」。


父母是學霸,老爹曾經的成績在全印度排名都非常靠前,如今的工作又那麼光鮮亮麗,拉加夫倍感壓力: 如果自己連大學都考不上,豈不是很丟人?



但父親總覺得兒子為了成績過於壓抑,所以他邀請兒子放下學習,多勻一點時間和他共處。


為了給兒子減壓,帕塔克讓兒子和自己一起出去 旅遊 ,甚至調侃他「該交個女朋友了」。


但拉加夫總是回絕父親的邀請:「我要學習,下次再說吧,我還要考試呢。」


父母不雞我是吧?那我自雞。


拉加夫的一天中,有18個小時在學習,牆上也貼滿了勵志海報,他異常努力。



但最終,等待他的結果,還是「下次好運」。


朋友勸他不要難過,但拉加夫卻早已丟了魂。


嘴裡念叨著:「你看沙提師,他以前名次一直不好,就連他都能考進,大家肯定都會嘲笑我,我該怎麼面對我的父母。 媽媽是尖子生,爸爸也很優秀,然而他們的兒子,卻是一個徹頭徹尾的loser。



越說越絕望,情緒失控之下,拉加夫選擇了一條最為極端的路。



表面上看父親帕塔克沒有給兒子任何壓力,但其實,他自身的優秀和理所當然地認為兒子也會成功的觀念,害了兒子。


在兒子為考試焦慮得茶不思飯不想時,他告訴兒子,你這么努力,學習如此用功,沒必要為此煩惱,你肯定能考上的。


在兒子還未考試之前,他提前買好一瓶香檳,告訴兒子,等你考上大學了,我們就喝酒慶祝。



他的話看似是對拉加夫的信任,相信拉加夫能贏,但其實這也傳遞了一個信息:我們的人生里沒有失敗,只有成功。彷彿每個人,生來就會如他一樣成功。


所以,當拉加夫知道自己「失敗」的時候,他的世界坍塌了——我是loser,一個失敗者,是會被別人嘲笑的。


其實,我們 大多數父母,似乎都在教孩子如何成功,但卻忘了教孩子如何面對失敗,以致於孩子在失敗面前,顯得不堪一擊。



前兩天讀了教育專家付立平老師的一本書—— 《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 ,書里也講了一個類似的故事。


女兒在排練舞蹈時,因一個劈叉起跳的動作做不好,開始懷疑自己。


於是她鼓勵女兒:「你已經非常努力地在練習了。我看到你這個動作已經比昨天做得好了。我相信你,只要堅持練習,你就能跳得很好。」


女兒聽完這番話,卻突然哭了起來。很久之後,才抬起頭問媽媽: 「媽媽,如果我怎麼練習也跳不好呢?」


付老師坦言,那個瞬間,她差點就脫口而出的話是 「怎麼會呢」


所幸,她幡然醒悟: 原來更多時候,家長比孩子更加「玻璃心」,是家長承受不了孩子怎麼練習也跳不好的結果,是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的「失敗」。



後來她告訴女兒:



付老師的女兒一直到現在,劈叉起跳依然做得不好,但她並沒有因為沒跳好那支舞蹈就懷疑自己。


很多時候,父母都在告訴孩子要成功,但卻忘了告訴他,如果面前的路突然斷了,該怎麼辦。


如何教孩子面對失敗,在逆境中前行、保持樂觀,是每一位父母都必修的一門課題。


如何培養孩子的逆商?


作為《爸爸去哪兒》、央視網《少兒守護人》等節目的家庭教育顧問,付立平老師已經在教育行業走了近20年。


在新書《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中, 關於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抗逆力,她給出了詳細的建議。




為了讓孩子能夠獲得好的感受,在孩子學習任何新的東西、做一件事情時,父母需要努力給孩子營造三種感受:


1)安全感


當孩子已經主動尋求幫助時,家長就不應再擺出冷漠拒絕的態度,而應嘗試介入,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


當孩子能夠從家長這里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時,他就有了更多堅持下去的勇氣,也能重新樹立攻克難題的信心。


2)成就感


挫折會打擊孩子的成就感。當孩子受挫後,家長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轉而對孩子橫加指責,就會加劇孩子對於失敗的恐懼。


很多時候,父母雖然在竭力控制自己的脾氣,但是寫在臉上的不耐煩和焦慮都在告訴孩子「父母接受不了我的失敗」。


背負著「失敗了父母就會不高興」的壓力,孩子的成就感被一遍遍打擊消磨,再次面對挑戰時,他就會止步不前,甚至想要放棄。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轉化思維, 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勵 。善於發現孩子每一點小的進步,幫助他重新產生成就感。



3)愉悅感


孩子應當有享受情緒的權利。 成功時,可以盡情表達勝利的喜悅,失敗時,也可以不懼負擔地宣洩難過。


我們總是在分享孩子的成功時刻,卻沒有在孩子遇到挫折時,做到接納他的情緒,並與他共情。


在孩子有情緒時,任何說教都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在否定自己的情緒。


父母的好意反而讓孩子形成了錯誤的信念,那就是「我不能不開心」。然而,受挫時自然流露的悲傷與難過,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正常情緒反應。


此時,家長的正確做法是 陪伴孩子,讓他可以盡情地發泄並調整情緒。切忌阻止孩子的情緒表達。


當父母能夠看淡得失時,孩子就不必背負「失敗了很糟糕」的心理負擔。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與艾倫·貝克提出的了著名的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ABC 理論」



人們通常以為,那些看起來好像不愉快的事件A會立即且自動地產生後果C。


但阿爾伯特·埃利斯認為,是B, 即人們對一件事的看法,引發了某種特定的後果。


比如,當孩子考試失利時,如果他看到的是「自己錯題這么多,肯定追不上同學們了」,那麼他一定會感覺很沮喪,甚至無法打起精神來面對現實。


但是,如果他看到的是「這次考試把自己不會的題暴露出來了,可以藉此機會復習鞏固,下次一定能考好」,那麼他的內心就會充滿鬥志。此時失利並沒有帶給他太多的負面影響。



當你熟悉這套理論後,可以把它教給孩子,並告訴孩子,他所有的感受並非無中生有,也不是由發生在他身上的事件A決定的。


如果他突然覺得生氣、悲傷或是害怕,是因為某種想法B觸發了感受C。一旦他能夠找出那個想法B,他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 C。


如果孩子能夠樂觀地解讀每一件事情,那麼面對逆境,孩子自然也就能給出更積極的解讀,這便是孩子的「逆商」。


家長不必傾盡全力為孩子解決一切問題,而是要 學會陪孩子一起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培養孩子的逆商,讓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能夠有更積極的心態。


《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

培養自主型孩子的教育寶典


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那麼痛苦,而有些孩子卻能在學習中找到樂趣,獲得成就感?


《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本書給了我們答案,同時還告訴我們 如何培養一個自主型、積極應對未來世界變化和困難的孩子。


除了上面說到的學習抗逆力之外,《給孩子的五頂學習帽》還介紹了其他四個非常關鍵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學習的時候,缺乏學習內驅力、做事拖拉、沒有興趣。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 找到內心的意願,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能得到父母或他人對他所獲的成果的正向激勵, 把孩子的「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父母給孩子設定的目標,通常不符合孩子自己的預期,明明他想去玩兒,而你讓他去學習,他本身是不願意的,所以就會用磨洋工的方法消極抵抗。


但如果是他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那麼他就會自己主動地去做,有內驅力,也就不會用父母去督促他了。




每個人的大腦里都有一隻調皮的猴子,當這個猴子做主的時候,我們就會做出很多別人無法理解的事情。


比如說明明想要跟孩子好好說話,但是當孩子惹你生氣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地沖他發火。這時候,就是這只調皮的猴子,也就是情緒在替你做決定。


父母要 敏銳地識別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同時也要引導孩子正確處理情緒。




自控是一種深層次的內心力量,能使人保持理智,頭腦清晰,不會為一時的誘惑而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那麼如何讓孩子來擁有習慣自控力呢?可以 從孩子熟悉的日常生活中著手。


孩子每天的事情,通常都是家長來做決定,可以讓孩子從他律變為自律。


非必要的事情,可以放手,給孩子賦予一定的權利。讓他們自己來決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使用一些高效的學習方法,來提升孩子的學習競爭力,就是提升孩子競爭力的不二法門。


付老師在書中分享了很多工具,比如三步閱讀法、4F理解分析法等等,都是能夠培養孩子學習競爭力的實用型方法。


本書細致全面地介紹了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會遇到的各種問題,並給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法和工具,是一本能夠引領家長構建良好親子關系、提升孩子學習能力的家庭教育寶典。


未來世界必定是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即便我們不以最世俗的眼光去定義孩子的「成功」,擁有了以上幾種能力,孩子也能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隨心應對挑戰和困難。

❾ 不得不說印度的電影確實有一套,那麼《最初的夢想》到底怎麼樣呢

這部《最初的夢想》,雖然劇情不算新穎,但是滿滿的愛,溫情,友情,搞笑和幽默,還有勵志……算是充滿了正能量了!選取的基本素材,其實與我們的教育也戚戚相關!父母都是高材生,兒子一心想要出人頭地,不願意給父母抹黑,十分用心,用功的學習,結果在高考中功虧一簣,想不開,尋了短見!幸好,雖然傷勢嚴重,還是救治及時,還一息尚存!父親為了救子,找來了大學時代的同樓4號樓的好友們來給兒子鼓勁!

❿ 2022年新出的電影勵志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20

閱讀全文

與印度電影最初的夢想導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影剪輯怎麼弄爆款 瀏覽:707
陸家嘴附近電影院 瀏覽:814
女狙擊手電筒影大全 瀏覽:786
好看犯罪的電影推薦 瀏覽:241
大人看小孩電影是什麼心理 瀏覽:109
關於中國男人嫁給俄羅斯女人的電影 瀏覽:934
韓國2015年理論電影中文版 瀏覽:638
戀愛日動漫電影大全2015 瀏覽:402
在昆明怎麼買電影票 瀏覽:14
海誓電影網 瀏覽:212
電影院送可樂 瀏覽:430
安卓電視下載電影 瀏覽:548
什麼色情電影好看 瀏覽:828
電影大魚是什麼改編的 瀏覽:619
泰國愛你一夏電影 瀏覽:280
豆瓣2016高分電影推薦 瀏覽:443
韓國電影1988 瀏覽:899
印度電影里中國 瀏覽:861
女職員韓國電影中字 瀏覽:844
中國電影最高表演獎劉德華 瀏覽: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