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第40屆香港金像獎獲獎名單公布,都有哪些作品獲獎
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獲獎名單已經正式公布,獲得最佳電影獎的是《怒火·重案》,獲得最佳導演獎的是《怒火·重案》的執導導演陳木勝,獲得最佳男主角獎的是《殺出個黃昏》中的男主角謝賢,獲得最佳女主角獎的是《智齒》中的女主角劉雅瑟,獲得最佳編劇獎的是《智齒》的編劇岑君茜和歐健兒,獲得最佳男配角獎的是《媽媽的神奇小子》中的馮皓揚,獲得最佳女配角獎的是《梅艷芳》中的廖子妤,獲得新晉導演獎的是《手卷煙》導演陳健朗等等。獲獎名單中不少電影作品票房成績都很優秀,但同樣也有一些作品被人質疑質量不過關。
《怒火·重案》作為陳木勝導演的遺作,是香港金像獎中最有價值和意義的一部作品。第40屆香港金像獎落下帷幕之後,期待之後能有更多精彩的作品誕生。
㈡ 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獎項
香港國際電影節不設大獎,屬於非競賽性的放映活動,其競賽單元基本是針對新人新作。三大電影節的競賽影片必須是在該電影節做全球首映的電影,所以各大電影節要「爭電影」,重頭電影也只能三選一。對香港國際電影節來說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這里放映的大都是上一年各大影展的風頭電影和大師名導作品,所以在邀請影片參映方面的算計相對小一些,主要考慮的是影片的素質和聲譽,也因此使得整個影展的質量較高。
為了表揚優秀的電影人士及其佳作,香港國際電影節增設五項電影大獎(新秀電影競賽、紀錄片競賽、國際短片競賽、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天主教文化獎)。由業界享負盛名的專業電影人、影評、導演及演員組成的評審團,評選五項電影大獎,得獎結果將於香港國際電影節「頒獎禮之夜」內公布。 國際短片競賽的設立是支持具備獨特性、藝術性的短片創作,此亦為來自國際及本地的短片導演提供交流心得及創意的機會。香港國際電影節會選出約20部不同類型(劇情、紀錄、動畫、實驗),片長少於15分鍾的作品,再由三位電影界知名人士組成評審團選出國際短片大獎及國際短片評審團獎的得獎者。
㈢ 香港電影獎項有哪些最高獎是那哪個
一,金紫荊獎
金紫荊獎由香港影評人協會主辦。1996年舉辦第1屆,以後每年年初舉行。各個獎項由影評人協會會員討論投票決定。獎項數量較少,沒有技術獎項。每年還同時評選當年10大華語片和外語片。
二,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三,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四,雙周刊獎
由香港《電影雙周刊》雜志創辦於1981年,由影評人投票選出,分為「十大華語片」及「十大外語片」。評選范圍是當年在香港地區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後該評獎納入「香港電影金紫荊獎」。
最高獎就是金像獎
㈣ 歷屆香港金像獎影帝
第一屆:許冠文
第二屆:麥嘉洪金寶
第三屆:梁家輝
第四屆:李修賢
第五屆:鄭則仕
第六屆:周潤發
第七屆:周潤發
第八屆:洪金寶
第九屆:周潤發
第十屆:張國榮
第十一屆:曾志偉
第十二屆:梁家輝
第十三屆:黃秋生
第十四屆:梁朝偉
第十五屆:喬宏
第十六屆:鄭則仕
第十七屆:梁朝偉
第十八屆:黃秋生
第十九屆:劉德華
第二十屆:梁朝偉
第二十一屆:周星馳
第二十二屆:梁朝偉
第二十三屆:劉德華
第二十四屆:梁朝偉
第二十五屆:梁家輝
第二十六屆:劉青雲
第二十七屆:李連傑
第二十八屆:張家輝
第二十九屆:任達華
第三十屆:謝霆鋒
第三十一屆:劉德華
第三十二屆:梁家輝
第三十三屆:張家輝
第三十四屆:劉青雲
第三十五屆:郭富城
第三十六屆:林家棟
第三十七屆(2018年4月15日):古天樂
(4)香港電影獎項主要有哪些擴展閱讀
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HKFA)是香港及大中華電影界最重要的獎項之一,創立於1982年,每年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組織與頒發,旨在鼓勵優秀香港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的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
金像獎座:1990年,金像獎籌委會邀請香港藝術家聯盟參與設計,藝術家花費了大量心血,先後十易其稿,最後決定採用梁銓大師設計的手持星球,身圍膠片,姿態積極充滿嚮往感的女神造型。
㈤ 古天樂施南生頒發金像獎最佳電影獎,他們曾獲得過哪些獎項
2022年7月11日,在第4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現場,由古天樂、施南生為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頒獎。在這場頒獎典禮中,有人歡喜也有人落寞,為了彌補疫情帶來的遺憾,金像獎還十分用心的為第39屆金像獎獲得者補發了”女神“獎杯,充滿了儀式感。本次由古天樂、施南生頒發金像獎最佳電影獎,這二人也曾經獲得過許多獎項。
每一屆的金像獎都會受到業界人士和觀眾朋友們的廣大關注,因為金像獎對於演員們來說是一項意義非常重大的獎項,而且含金量很高,是對於自身實力的認可。在第40屆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中,不僅有各路人才獲得獎項,而且頒發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的古天樂和施南生也是諸多獎項加身,希望有更多優秀的演員能來到金像獎的頒獎現場。
㈥ 影帝屬於是什麼獎
影帝是獲得華語電影三大最高獎,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以及在國際電影節中榮獲過最佳男主角,比如奧斯卡影帝、戛納影帝、金像影帝、金馬影帝等等。
其中,中國電影金雞獎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最權威和最專業的電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設立主要是為鼓勵香港電影人所主辦,鼓舞香港電影人的創作精神,從而讓香港電影能夠涌現更多佳片;台灣電影金馬獎是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在中國,華語電影獎包含獎項眾多,但是在公眾心目中,最受關注的還是金像獎中具有濃厚明星色彩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女主角獎,也就是在報道中經常作為頭條的「影帝」和「影後」大獎。自香港電影金像獎舉辦三十二年來,共產生影帝十九位,基本上代表了這個時代華語影壇表演藝術的最高水準。另外,由於重大的電影獎項均有提名,如在同一屆電影獎項中誕生兩位影帝,則稱為「雙黃影帝」,而只獲得提名沒有拿獎的演員稱為「准影帝」。
㈦ 各大電影獎項名
電影獎項名: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大眾電影百花獎、台灣電影金馬獎、香港電影金像獎。
1、中國電影金雞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81年,是中國大陸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與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並稱華語三大電影獎。與中國電影華表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並稱中國電影三大獎。與大眾電影百花獎合稱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
2、中國電影華表獎,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電影局主辦的電影獎項。正式設立於1994年,是中國電影界的政府獎。華表獎由政府出資獎勵優秀的電影工作者,屬於鼓勵性質的電影獎項。體現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對電影事業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扶持。
3、大眾電影百花獎創辦於1962年,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聯聯合主辦,由周恩來總理發起的電影大獎。百花獎代表觀眾對電影的看法和評價,並由觀眾投票產生獎項,因此又被稱為「觀眾獎」。
4、台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s)是由中國台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在中國台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與中國電影金雞獎和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為華語三大電影獎。
5、香港電影金像獎(Hong Kong Film Awards)是由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在中國香港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 創辦於1982年。
㈧ 最具有公信力、含金量最高的華語電影獎項是什麼獎為什麼
然而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金雞獎,其次是金馬獎,最後是金像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創立於1981年,兩年一屆,是華語電影中審核最嚴格的。由專家組+中國文聯+中國影協+大眾點評組成的審核團隊。金雞獎審核的時候,如果選不出好的作品或者演員,這個獎項是可以空缺的,而不會說隨便找個作品或演員頂上。另外,金雞獎沒有地方保護,只要是華語電影都可以參選。
台灣電影金馬獎創立於1962年,一年一屆,是三大獎項中 歷史 最長的。金馬獎的評選除了評審團以外,還會有外國評審團加入,因此金馬獎的評選比較國際化。但近年來台灣地區文化事業逐步落後,最近幾年的金馬獎都是由中國大陸地區的影片包攬。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一年一屆,是三大獎項中最差的,名聲也不太好。由於金像獎大部分只頒發給香港電影,甚少有大陸影片和台灣影片,地方保護主義很嚴重。因此金像獎又被稱為「香港人的獎」,缺乏一定的開放性。
個人認為是「中國電影金雞獎」最有公信力和含金量!
因為該獎邀請了國內最具權威的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電影劇作家、攝影家以及電影理論家、教育家、事業家共同組成金雞獎評獎委員會,所以又被稱為「專家獎」!
可是2005年之前這個獎項提名必須都是我們內地籍的電影工作者!所以2005年前很多優秀的港產片都被篩選掉了。但是2005後期評獎放寬很多優秀的港產片也可以參與評選但是評選作品必須有我們內地籍的人員參與製作!這樣也間接的促進了兩地的電影文化交流與合作!由此可見這非一般的含金量!
所以中國電影界最有公信力和含金量的就是金雞獎他並不只是一個簡單的獎項更是代表了中國電影時代進步的里程碑也是促進兩地的電影交流的文化橋梁!
眾所周知,華語電影三大獎項分別是: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
如果放在十年前,金雞獎當然是公認的含金量最高。但放眼現在,已經淪為流量低地,缺乏公信力。
金雞獎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可以空缺,也就是說如果選評時間內上報的作品中,沒有公認的優秀作品,這個獎項可以空缺,而不是硬選一部頂上。而今已不復存在,有人說,自從把影帝頒給黃曉明以後,金雞獎就已經死了,之後的李易峰和AB更不能服眾。
最關鍵的是,因為此起彼長,台灣電影金馬獎因為吸收不僅僅是本土的精華,更囊括了包括內地、香港、東南亞等不同地區的電影,不分流派皆有機會,盡管近年來台灣電影工業逐漸落寞,金馬獎卻願意更多的支持其他地區的優秀電影。既無粉絲加權,也無門第之見,論真正的藝術性和專業度,金馬獎分量第一當之無愧。
香港電影金像獎一直被詬病太過本土保護主義,這里不多說,大家自己評判。
比較一下華語三大電影節獎項的含金量?
比較一下華語三大電影節獎項的含金量?金雞獎,金馬獎,金像獎
展開
比較一下華語三大電影節獎項的含金量?
查看全部2個回答
我來答
我來答 查看全部2個回答
dsdds樂園
LV.12 2019-01-20
華語電影三大獎項分別是:中國電影金雞獎,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獎。
然而含金量最高的獎項是金雞獎,其次是金馬獎,最後是金像獎。
中國電影金雞獎創立於1981年,兩年一屆,是華語電影中審核最嚴格的。由專家組+中國文聯+中國影協+大眾點評組成的審核團隊。金雞獎審核的時候,如果選不出好的作品或者演員,這個獎項是可以空缺的,而不會說隨便找個作品或演員頂上。另外,金雞獎沒有地方保護,只要是華語電影都可以參選。
台灣電影金馬獎創立於1962年,一年一屆,是三大獎項中 歷史 最長的。金馬獎的評選除了評審團以外,還會有外國評審團加入,因此金馬獎的評選比較國際化。但近年來台灣地區文化事業逐步落後,最近幾年的金馬獎都是由中國大陸地區的影片包攬。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一年一屆,是三大獎項中最差的,名聲也不太好。由於金像獎大部分只頒發給香港電影,甚少有大陸影片和台灣影片,地方保護主義很嚴重。因此金像獎又被稱為「香港人的獎」,缺乏一定的開放性。
金馬獎,一直一來金馬獎都是最重要的獎項,屬於影帝吧
我認為"中國電影金雞獎"最有公信力和含金量。
因為該獎項是請了國內最具權威的導演藝術家、表演藝術家、電影劇作家、攝影家以及電影理論家、教育家、事業家共同組成金雞獎評獎委員會,所以又被稱為"專家獎"。
香港的金像獎,台灣的金馬獎,和大陸的金雞百花獎吧,並稱為華語電影三大獎。
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地位最高的應該是金像獎,因為那個時候是香港電影最輝煌的時候吧。那個時候香港電影圈人才輩出,林青霞,王祖賢,周星馳,周潤發,張曼玉等明星的名字深入人心。無數香港電影被封為經典,甚至到如今都為人津津樂道。
轉贊呦!
近十年來應該是金馬獎。
雖然說金馬獎是台灣舉辦的,但是應該說它算是比較公開的獎項,門欄和評審比較開放。但是金馬獎在十多年前也是以台灣電影和香港電影為主的。但是由於後來台灣電影產業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的流失,已經眾多人員的多方面努力,金馬獎成為了今日的金馬獎。
金馬獎的報名范圍也是整個華語世界,只要電影主創是華人,你就可以參賽。
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電影業也在不斷的蓬勃發展,從2010年國內電影票房首次突破100億元,2013年邁過200億元門檻,2015年突破400億元,而今年2017年又順利突破500億大關,國內總銀幕數全球第一,年度總票房僅此於北美市場全球第二。
可以說目前中國電影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那麼國內又有哪些專業的電影獎項呢?
華語圈電影獎項非常多,但是最權威且最專業的電影獎只有三個,他們分別是:台灣金馬獎,香港金像獎,中國電影金雞獎。
台灣金馬獎
金馬獎在華語圈中 歷史 最為悠久,並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對象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是當下華語圈電影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獎項。
香港金像獎
金像獎參選資格相對限制,參選電影必須有在香港公映,並且1、電影導演為香港人;2、出品公司至少有一家是香港電影公司;3、影片必須至少有6個工作人員是香港人,滿足以上至少兩項才有參選資格。當然如果電影滿足參選資格,那麼電影的獲獎者就不會有限制了,內地的斯琴高娃和章子怡都獲得多次最佳女主角。
金像獎的諸多限制加上香港演藝圈演員的青黃不接,也許過個三五年,等現在的老一輩退休,金像獎也將會走向落寞。
金雞獎
金雞獎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電影獎項,但是很可惜我把它排在最後,兩年一屆的周期、重藝術不重商業導致影響力確實不如前兩個。
但是,它是國內最專業最真實的電影獎,例如演技類獎項時常爆冷門,獲獎演員的名字之前很多人聽都沒聽過,但演技從來不用懷疑。例如小陶虹《黑眼睛》金雞封後,時年26歲,之後再主演《春光燦爛豬八戒》而成名;余男《驚蟄》金雞封後, 時年28歲,之後再主演《圖雅的婚事》問鼎柏林金熊獎,然後連接商業大片女主成為一線女星。
因為金雞極注重專業水準,而非演員本身的星光或者說知名度,因此對實力派演員的發掘性和預見性是非常強大的。
不過金雞獎有個不成文的默認慣例,影帝從不二封,一個演員一輩子只能拿一次金雞最佳男主角,這樣不合理的慣例,無疑極大削弱了獎項本身的公信力。
㈨ 電影《無間道》系列都獲得過什麼獎項
一、《無間道》
1、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
2、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梁朝偉);
3、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劉偉強、麥兆輝);
4、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剪輯(彭發、彭正熙);
5、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麥兆輝、庄文強);
6、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黃秋生);
7、第2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伍樂城);
8、第46屆日本藍絲帶電影大獎最佳外語片;
9、新浪港粵十年頒獎禮最受歡迎香港電影;
二、(《無間道Ⅱ》)
1、第2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黃家強,葉世榮);
2、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電影(劉偉強);
3、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最佳男配角(廖啟智);
4、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男演員(梁朝偉);
5、第24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觀眾票選最受矚目電影,
三、《無間道3:終極無間》
1、第41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劉德華)。
電影創作背景:
《無間道》的創作靈感源於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變臉》。麥兆輝認為《變臉》中「交換面孔」的橋段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於是麥兆輝提出可不可以講一個故事,將兩個角色交換過來,但是不需要手術,只是身份和內心的交換。
麥兆輝、庄文強在創作《無間道》劇本的時候一直在寫作上相互溝通,麥兆輝寫完了一個完整的劇本,寄給庄文強,庄文強把劇本改了一遍又寫信送給麥兆輝修改。
在麥兆輝的劇本構想里,最初只有警察到黑社會卧底的故事線條。後來劉偉強又在原始劇本的基礎上加了很多的元素進去,並加入黑社會的人去警局做卧底的另一條線。
在劇本的修改過程中,《無間道》的定位也隨之改變,電影劇本最初是警匪鬥智為重,後來黑幫或英雄片的元素變得濃烈了。
㈩ 香港電影設的獎有哪些
勤勞地幫二樓的懶鬼一下。
一,金紫荊獎
金紫荊獎由香港影評人協會主辦。1996年舉辦第1屆,以後每年年初舉行。各個獎項由影評人協會會員討論投票決定。獎項數量較少,沒有技術獎項。每年還同時評選當年10大華語片和外語片。
二,金像獎
「香港電影金像獎」於1982年由《電影雙周刊》創辦。這是從《電影雙周刊》每年邀請影評人評選十大電影的擴大和延續。目的是通過評選與頒獎形式,對表現優異的電影工作者加以表揚,同時亦檢討過去一年電影的成績,亦希望藉此促進香港電影的貿素,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1982年與香港電台合作舉辦第一屆的頒獎禮,當時只有十大華語及外語片獎及五個獎項。其後與星島報業合辦第二屆與第三屆,以後就由《電影雙周刊》獨力舉辦。
三,評論學會獎
由香港電影評論學會主辦,始於1995年。每年1-2月舉行評選,評選范圍為上一年度在香港公開上映的華語電影。
四,雙周刊獎
由香港《電影雙周刊》雜志創辦於1981年,由影評人投票選出,分為「十大華語片」及「十大外語片」。評選范圍是當年在香港地區放映的影片。1996年以後該評獎納入「香港電影金紫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