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在電影<刮痧>中,羅例出中美文化的差異。
11「刮痧」在美國
刮痧這個在中國極為平常的傳統治療法,在美
國卻引起了那麼大的沖突與災難, 因為「說不清
楚」,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自然被作為大同一家
虐待兒童的證據,無論大同用英文和時兒夾雜著中
文怎麼解釋都無法讓美國人明白刮痧是什麼。筆者
認為與其說影片《刮痧》講述的是許大同這個中國
家庭在美國的遭遇,不如說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美國
因為不被理解和認同所處的尷尬和無奈的境地。影
片中法官要求大同「找一個官方醫生,用簡練的、一
個老法官能看懂的英文來說明刮痧」,但正如大同
的辯護律師所說,「沒有一本美國的醫學教科書有
關於刮痧的記載,那是不科學的,沒有人會為此作
證。」在法庭上,當許大同試圖解釋「刮痧」時,他不
得不使用中文「丹田」、「七經八脈」等術語,因為美
語里根本找不到相應的詞彙來表達,許大同的「dan2
tian」和「seven jing and eightmai」讓在場的美國人不知所雲,法官阻止他繼續說下去,讓他們去找專家人
士來說明「刮痧」為何物,可大同與其妻簡寧費勁全
力也找不到這樣的人,他們只好放棄解釋「刮痧」。
影片中爺爺痛惜地自問:「刮痧在中國幾千年了,到
了美國怎麼就說不清楚了呢?」就爺爺和大多數中
國觀眾看來,刮痧這種治療方法在中國那麼普通,似
乎美國人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知道這一療法,他們不
懂應該是他們的錯,這便是跨文化交際中最容易犯
的錯誤,即將自己的文化強加給另一種文化,用自己
的行為方式為標准來評判對方的行為。刮痧事件使
得大同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以及隨之而來的送父
回國、帶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實這不僅僅
是「刮痧」這一中醫療法與美國法律的沖突,它反映
的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異域文化相遇時產生的難以避
免的碰撞和摩擦。
21中國人的情感與美國法律
任何觀看了這部影片的中國觀眾無一不被大同
一家三代人之間濃濃的父子情、夫妻情和祖孫情所
感動。大同毫無顧及地頂替他父親說是他本人給兒
子刮痧的,大同從福利院「偷」兒子到機場與即將回
國的爺爺見面以及為了在聖誕夜與家人團聚大同冒
著被逮捕的危險爬水管上九樓等都反映了中國人對
親情的重視,中國觀眾感動得眼淚汪汪,但大同的這
些行為實際上都是美國法律不允許的。生活在一切
都講求法律的美國社會里,雖然大同愛子心切,但卻
拿不出證據來證明刮痧是中國的傳統治療法,無論
他怎樣用語言來表達他是多麼地愛自己的兒子都打
動不了法官的心,法律只需要證據。美國是一個法
制國家,法律存在於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糾紛都通過
法律途徑來解決,他們看重的事實,是證據。大同最
終還是被判決與自己的兒子隔離,這一判決雖然缺
乏人情味,但是從依法辦事的角度來看,法院的判決
卻是正確的,只是廣大中國觀眾絕對接受不了,情感
還是站在不守法的大同這一邊。但冷靜下來想想,
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在這場文化較量過程中,我們看
到了美國人是如何地重視人權,他們用法律和社會
機構來約束人們的行為,特別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
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影片中許大同在公共場合教育兒子,叫丹尼斯
給小朋友道歉,兒子不從,大同就當著眾人的面摔了
他一巴掌,這在一般中國人眼中父母管教兒女是天
經地義的事情,「子不教,父之過」。中國父母在處
理小孩之間類似打架這樣的事情時都是首先教育自
己的孩子,但在美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們更
加尊重事實,大同的行為讓他們覺得中國人教育孩
子的方式太粗暴,甚至還認為他有虐待傾向,這讓廣
大中國觀眾不得不為大同叫屈。中國人愛孩子是出
了名的,而且很多家庭對獨生子可以說是溺愛。在
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兒女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不
管用什麼方式管教孩子他人無權干涉。中國父母對
子女有嚴厲的教育觀念,教育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
訓誡,體罰甚至打罵。中國父母認為打孩子是為了
孩子好,為了愛孩子,希望孩子成材,將來有出息。
美國人當然也是愛孩子的,影片中兒童福利院就是
出於對丹尼斯的關心和保護才不讓被他們認為有虐
待嫌疑的父母接近孩子。在美國,父母只是子女的
監護人,不能對其有過分責罵,更不用說動手打人
了。他們認為不論男女、不論年齡大小,每一個成員
都是平等的,每一個成員都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權利。尤其是對於未成年孩子,他們更是通過一系
列的法律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平等權利,影片中醫院
里的醫生一發現孩子背後的血痕就馬上通知法院起
訴孩子的父親就足以說明這一點。美國這些法律規
定對中國人來說顯得有些多事,甚至不可理喻。比
如,為了保護未成年兒童的安全,美國《交通法》還
規定,體重不足40磅的兒童,必須連同兒童椅用安
全帶綁在汽車後座上,違反規定,罰款400美元。這
是因為小孩太小,屁股底下沒有兒童座椅很有可能
從安全帶里滑下來。但中國人一般認為把孩子抱在
懷里已經很安全了,父母無疑是愛孩子的,是會保護
孩子的,大可不必用一些冷冰冰的條條框框來約束
我們的行為。
美國的法律涉及面之廣是中國人難以想像的,
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婚姻等方方面面受到法律
的保護,法制觀念已植根於每個人的價值體系之中,
人們時時處處都會感覺到法律的存在。把孩子獨自
留在家裡是犯法,夫妻在家打架是犯法,這些對中國
人來說好像應該算是自家的私事,用不著外人干涉,
更與法律無關。美國人的法制觀念和中國人的傳統
文化很不相同,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很難說清誰對
誰錯。但《刮痧》也的確讓我們深思,我們對孩子的
愛是否科學?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把打罵孩子提升到是否是對人的基本權利的侵犯和不尊重這個層面來
認識?
31中國人的面子觀
在聽證會上,大同的老闆作為證人說出了大同
打兒子的事實,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憤怒,甚至斷絕了
與老闆的朋友和工作上的關系。在其後的一段對話
中,大同道出了打兒子的原因。
昆蘭(老闆) :「我只相信事實! 你不應該打丹
尼斯! 」
許大同:「我為什麼打我自己的兒子? 還不是
因為尊重你,為了給你面子! 」
昆蘭:「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孩子怎
么能是給我面子! 」
許大同:「不可理喻! 」
語言是文化的表象。這些對老闆來說「亂七八
糟」的邏輯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完全可以理解
的,大同打兒子只不過是想通過顯示父親對兒子的
威嚴和約束力來給對方面子,但對美國人來說,這種
「體面」的表現被異化為不體面的言行,原因何在?
這就不得不說說中國人的面子觀。林語堂先生在
《臉與法治》一文中說道,「中國人的臉,不但可以
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可以爭,可以留,有
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盪產而為
之,也不為過。」不管一個人是富有還是貧窮,是上
等人還是下等人,面子總歸是要的。魯迅先生筆下
的阿Q雖既無財產又無地位,但一旦有人傷了他的
面子,他也會盡力去挽留與維護。當他被別人打了
時總是說「我就算被兒子打了」,雖然他得忍受肉體
上的疼痛,但在面子上卻勝利了。阿Q的這種「精
神勝利法」實質上就是一個人丟了面子後為維護自
己的面子而採取的一種自我防禦行為。對中國人來
說,在同等情況下貶損自己是抬高別人、尊重別人、
給別人面子的行為;而美國人則認為貶損自己是愚
蠢的行為,與尊重別人毫無關聯,對於中國人的面子
觀念,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在中國文化中,很注重長
幼有序,尊卑分明,這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
表現;而美國文化更注重人的獨立性,主張個性解
放,長幼平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中國人的面子觀與集體主義緊密相聯,中國是
一個以集體主義為向導的國家,集體主義文化強調
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人們努力維持一種和諧的
人際關系,因而會盡量避免人際沖突,人們說話比較
委婉,使用高語境的語言。「面子」是中美文化沖突
的具體體現之一,中國有一句俗語說「人要面子,樹
要皮」,還有「要面子」、「顧面子」、「丟面子」、「沒面
子」等說法。中國是一個相當穩定的社會,中國人
很少有機會離開他生活的地方,一輩子都與相同的
朋友、鄰居、親戚在一起。當一個人的生活與他人相
連時,與其他成員之間保持融洽關系就變得尤為重
要。為了保持融洽,避免沖突和維護家庭、群體和組
織的完整性,人們十分在意自己與他人的面子。
中國人特別講面子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
生活在一個無形的關系網之中,而且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從根本上說就是不平等的,人們似乎也認同這
種不平等的關系。在這縱橫交錯的社會關系網中,
人們履行著各自的權利和義務,每個社會成員在與
他人交往過程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不僅要維護自
己的面子,同時要尊重別人的面子,正如田玉川所
言,「在社會關系這張錯綜復雜的大網中,每個人都
建立了自己的一張小網。人在網中,網在人中,網網
相連,網網相依,網網相爭,網網相生……」。(田玉
川: 214)中國人講面子甚至會以犧牲個人尊嚴甚至
良知為代價,影片中大同為了給他老闆面子而打自
己的兒子就是最好的例證。中國人講面子可以說有
一整套學問,中國人的「面子觀」對於強調個人行動
的自由和個人願望的滿足,強調以個人為中心的社
會價值的西方人來說是很難理解的。西方人也講面
子,但他們在人與人的交往中遠沒有中國人這么復
雜,他們公事公辦,在原則問題上很少顧及人情、面
子,甚至有些「不講情面」、「冷若冰霜」,因此,要將
中文的「面子大」、「沒面子」、「鐵面無私」、「臉上無
光」等直接譯成英語恐怕英美人永遠都無法理解。
B. 電影《刮痧》中哪些詞語是我們知道,外國人卻很難理解的
刮痧、精氣神脈統一等。
刮痧》是由鄭曉龍執導,由梁家輝、蔣雯麗、朱旭主演,於2001年出品的一部電影。該片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講述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最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故事。
《刮痧》以中醫刮痧療法產生的誤會為主線,反映了華人在國外由於文化的沖突而陷入種種困境,後又因人們的誠懇與愛心使困境最終被沖破的感人故事。將主題集中在了反映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不理解上面,引起了更多海外和國內華人的注意力甚至是共鳴。
C. 求 電影《刮痧》的影評!!!!
2009年3月11日晚慕名觀看了鄭曉龍導演的《刮痧》。或許先前是在CCTV-6看過此片的影評,所以並沒有像小穎同學那樣感動的從頭哭到尾,不過不可否認這是一部成功的電影。
眾大家皆言這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我卻更傾向於將它理解為一部將中國文化、道德觀和價值觀傳承的作品。片中大同在功成名就之時將久居北京的知識分子老爹接至美國並准備為其申請綠卡,其間對美國的「聾啞」生活和升華的刮痧事件最終讓老人離開聖路易斯,還有裡面一些細節是反映兩國文化的巨大差異的,但我認為這不是主線。從一開始簡寧意欲為丹丹營造一個英語環境到片尾與大同一起教丹丹說普通話,這條草蛇灰線般一直潛伏的簡寧的心理變化,我認為它才能表現出這部電影的主旨。
先截取影片中的一些片斷來看這部電影吧。(以下並不全為支持我的觀點,僅是我對一些片斷的看法)
片斷一:
來看看許大同先生的獲獎感言:「八年前我還是一個新移民,站在街頭賣畫為生,不過我相信,只要努力,總有一天會成為你們中的一員,一個真正的、成功的美國人。今天,這個獎證明了,美國是個充滿機會的地方......我愛你們,我愛美國,這就是我的美國之夢...」這是一段真實的陳述,但這般的喜悅之下隱逸著的危機將在後面出現,這個真正的美國人卻不是已經完全美國化,這是先將故事提到一定的高度,隨著事件的發展再狠狠地砸下……
片斷二:
不得不說的是大同晚宴上對丹尼斯的教育,這點上,大同完全體現出來的是一個中國式父親,關掉電游,拍打丹尼斯腦袋,這一系列的動作正是我們在中國這大環境下所常看到的。我想作為美國人的昆蘭產生疑惑不解是很正常的,這一點被拿來作為文化差異的佐證。
片斷三:
老霍的出現到老霍的結束總共只出現了三件事:工作,生活,死亡。在晚宴上扮演兵馬俑說明老霍窮困潦倒,工作不穩定,經濟來源就是接一下這樣的活;生活中的消遣就是賭場賭博,賭博的規則是淺顯易懂的,這說明老霍的生活也就大眾的,淺層的,是未能融入美國社會中的。賺著微薄的工資,在賭場中揮霍,最後死於心臟病。老霍的出現到結束也就是給老爹的回國預留伏筆,在老爹心裡已經不能承受客死他鄉的沉痛。
片斷四:
大同在聽證會上的震怒應該給很多人驚訝,在法官面前怎麼可意氣用事?但是想一想,當一個潑皮般的人在你面前搬弄是非詆毀祖國的文化,你會怎麼樣?拍案而起,怒發沖冠...這個不是文化的差異,但是似乎不得不說,因為這段涉及了對文化的解讀。
片斷五:
對老霍墓碑的獨白,是對文化差異的總結,從此以後再沒有寫文化差異的片斷,這段給我很深的感觸,呼應前篇。對大同的一番話「你想逃跑嗎?......生活就是這樣,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你躲是躲不開的....」這便又是中國思想的衍生,這是老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又是一次傳承。
片斷六:
開車回福利院,途中警察圍追堵截,而大同平穩駛車,「從容地」在逃亡中享受父子團聚的片刻快樂,這段便是本片中歡快的一段。注意到在孩子睡著後大同的表情了么?大同欣慰的微笑變成了緊皺的眉頭,這是大同的無奈,是只能在孩子背後流露出的無奈。
片斷七:
大同的生活出租屋裡一片狼藉。一個破碎的家庭,不是因為自己而是因為制度,這可笑的原因正是讓大同無奈的原因,生活失去了方向。簡寧與其一起飲酒,嘲諷自己也是出於同樣的原因,最後大同悲痛的說「不許這樣說」,這是對美國生活的吶喊。
一個很想說的人物----簡寧進門前的那個妓女,出現的鏡頭只有驚艷的回眸一瞥,那輕蔑的眼神不屑的看著簡寧經過。這是一個悲劇的角色,出來美國卻淪落為妓,而不是像大同所說的那樣成為一個成功的美國人,這也是一種無奈。
片斷八:
很明顯我要寫大結局了,最後「聖誕老人」爬水管上演驚險一幕...一家三口緊擁在一起享受團聚,導演選擇用聖誕節這樣的節日不僅僅是可以讓許大同有一個可以偽裝的形象,也是為了說明中國的團聚文化在西方的節日里也可以出現,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廣義性,及一個大同世界。
當然簡寧的心理作為隱線我就不說了,這也是我無法敘述的,只可自己體會的。
在我結束這篇文章之前我還要寫一點有建設性的東西。個人認為此片電影的一些名字取得確實有些想表達中心旨意的意思,看。
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充分發揮營衛之氣的作用,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起到祛除邪氣,疏通經絡,舒筋理氣,驅風散寒,清熱除濕,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增強機體自身潛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機能,從而達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文化差異在影片中算是一種瘀病,需要刮痧才能一個經脈的兩端連在一起,活血化瘀的作用,亦可以理解成祖一輩的文化受到阻隔,需要刮痧颳去隔閡才能有一個文化的傳承繼續下去。
另《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這就是為什麼給主人公起「大同」的原因吧------「世界大同」。
D. 電影刮痧的哲學原理
電影《刮痧》是一部反映中美文化沖突的影片,由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梁家輝主演的許大同在美國打拚了八年,終於擁有了成功的事業和幸福的家庭,他把在北京生活的老父親接到美國同住。一次,許大同六歲的兒子丹尼爾肚子痛,老爺子就用中國傳統的療法給孫子刮痧。結果,丹尼爾意外受了點外傷,在醫院接受檢查時,醫護人員看到他背上的痧痕,懷疑這孩子在家裡長期受到虐待,於是聯系了美國兒童保護中心,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官司。
許大同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八年,卻沒有練就出「美國式」的思維,這使得他在這次官司中處處碰壁。在為他舉辦的頒獎式上,他的兒子打了上司的兒子,他要求兒子向對方道歉,兒子不從,他當著眾人出手打了兒子,老爺子指出他這是「當面教子背後教妻呀」。後來,因為刮痧的事情他被指控「虐待兒子」,聽證後上對方律師請來他那位上司證明他是否真的動手打過兒子,這位上司不敢對法官撒謊只能回答「yes」,許大同據此認為上司出賣了他而提出辭職,上司認為他所謂的因為尊重上司而打自己的兒子是不可理喻的「中國邏輯」時,許大同用漢語脫口而出「道不同不相與謀。」聽證會上對方請的另一個證人是當年給他兒子接產的護士,這位護士指出他在危急時刻曾經說過「保大人不管小孩」,他又一次用漢語脫口而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見他在說出滿口純正英語的時候,骨子裡根深蒂固的還是「中國式」思維。
美國人不了解中國的刮痧,法律上也不承認其合法性,許大同在聽證會上很激動地講著「人體的七經八脈像無數小溪流向江河又奔向大海,氣發自丹田又回到丹田……」,沒有一個法官或是律師能夠聽懂,他們要求找醫學權威來證明,可是這樣的權威在美國根本就沒有,於是案情的發展越來越讓人揪心甚至憤慨:兒子丹尼爾只能被放在福利院,和被父母拋棄的孩子生活在一起,以至於他認為父母是要拋棄自己;許大同這邊的辯護卻一次次失利……
影片在後半部分卻有不少感人的鏡頭,老爺子找到許大同的朋友——一個做版權辯護的律師約翰,連比劃帶畫圖告訴他不是許大同給丹尼爾刮的痧,而是他刮的。約翰問許大同的妻子——蔣雯麗扮演的簡寧「為什麼他在法庭上要說是他做的?」簡寧回答「因為他是中國人」。這真是一個意味深長的答案!大同和他的父親、大同和他的兒子、老爺子和孫子之間發生的故事,皆因為他們是中國人,在中國司空見慣的事情與道理,到了美國卻說不清楚了,一個深愛兒子的父親被指控「虐待孩子」,卻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的無辜。
故事的轉折是從律師約翰這里開始的。約翰自己找了一個中醫去體驗刮痧,這位中醫一邊用英語給他介紹刮痧的原理,一邊在他後背上刮出了深深地痧痕,然後讓他用鏡子看自己的後背,問他是否感覺這是「虐待」,約翰終於明白了一切。聖誕節的夜晚,約翰去找原告方,告訴對方他有一個「兩千年的理由」。而另一邊,大同和妻子協商了分居,這樣兒子好歹可以和媽媽在一起,而爸爸則不允許靠近。聖誕節的夜晚,這位痴情的父親因為被保安拒絕回到自己家裡而選擇了爬窗戶,他扮演成聖誕老人從一層爬到了自家九層的窗戶上,整個過程有驚無險,一家人終於團聚,約翰和原本起訴他們的勞瑞娜一起來告訴他們:法官已經撤回了禁令。」
這真的是一部優秀的電影,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與沖突是主題,然而影片也從很多方面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尤其是其中表現親情的情節,幾次使我落淚。在人物對白上,有中國式的含蓄與深情,也有美國式的簡潔與幽默。中國方面的幾個主演都是演技派的,自然不必多說。我這一段時間也去影院看了幾部影片,都懶得寫點感受,看來這部電影真的是「打動我心」了。
電影刮痧觀後感(二)
我就從我的觸角寫幾點淺薄的看法。
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體現在教育上。大同在眾人面前教育孩子,直接給了他一個響亮的巴掌,這令他老闆很吃驚。老闆覺得小孩子之間的問題應該由他們自己去解決,而且這些問題多數時候不能構成問題。
尊重。大同覺得他的兒子打了老闆兒子,為了表示他對老闆的尊重他當眾打了自己兒子,忽略了對他兒子的尊重,因為他根本沒有問清楚原因,只顧及了自己的面子。
愛。1.有個有意思的事情,他們舉行了兩次聽證會,這期間大同要極力尋找他對兒子的愛的證據。結果他認為老子對兒子的愛天經地義為何要去證明,又怎麼去證明。中國這種含蓄又深入骨髓的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硬是要找出證據居然找不到。2.他對父親的愛。大同的孝順讓他說謊承認他親自為兒子刮痧了,而且也因為覺得父親年事已高所以不想徒增父親的煩惱,這反而造成了信息堵塞以及個人壓力增大,最後導致法庭崩潰爆發,失去與兒子接觸的機會,惡性循環。3.大同對簡寧的愛。他們從未互訴愛意,即使已經在加州呆了八年時間也沒能學成西式開放文化。只是在兩人一起喝酒之後簡寧罵大同是狗屎,說自己是賤人的時候,大同痛哭,不允許他妻子這么說自己痛哭,不允許他妻子這么說自己,感嘆自己的無能。
E. 【法律】看《刮痧》,談中外法律文化制度的差異~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個人在家庭中接受人生的第一個教育歷程,許多人格、觀念的養成皆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礎。家庭也是人類發展互動關系的第一個社會世界,人生早期在與父母的人際互動中,承受了來自父母的教導,就在這教導的過程中,價值觀有意與無意地被傳遞著,而個人也主動或被動地接收了一些價值觀,這些來自家庭的價值觀,將會影響著個體日後的觀念、態度與行為。雖然在歷史的脈絡里顯示出家庭價值觀是常變的,但也顯示有些家庭價值觀是不變的,例如沉清松(1989)對台北及高雄兩地的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大部分認為家庭平安居是最主要的家庭價值,而追問十年內他們的價值觀會有怎樣的變化,大部分人仍然認為不會有很大的變化。然而謝秀芬(1997)研究發現,台灣地區受科技發展影響,社會和經濟結構急速變遷,現代人外在生活方式與傳統社會已有差異,但是深層的家庭觀念、家人關系等傳統的價值觀仍受到相當的肯定,這必然導致許多傳統的價值觀在現實上有實踐的困難。就在這種一方面不願意放棄傳統的家庭價值觀,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環境的考驗之情境下,到底21世紀的現代家庭需要哪些家庭價值觀呢?傳統的家庭價值觀有哪些已經不復存在了?有哪些是需要發揚並傳承下去的?
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家庭是一個集政治、經濟、保護、教育、宗教、娛樂、情愛、生育等功能於一身的獨立體,而這些功能均圍繞著一個根深蒂固的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為何?我們除了知道它的應然,是透過家中父母及群落的族長傳遞外,至於它的所以然為何?我們無法清楚地掌握。21世紀的家庭教育在面對家庭價值觀的議題時,重要的任務之一,不外乎協助傳遞這些價值觀的現代父母,使其清楚地自我覺察:到底我在做什麼?我傳遞的是什麼價值?這些價值有意義嗎?
自由與開放一直是人類追求的進步方向,而事實上人類社會隨著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著實達到了應有尺度的進步。然而,隨著政經環境的民主與繁榮,許多社會的結構逐漸轉型、改變,家庭的組成、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家庭價值觀因此而產生重大變革。尤其對華人家庭的沖擊更為嚴重,我們的家庭不僅要面對傳統價值體系的束縛,還要適應西方文化的開放,再加上近來家庭快速核心化後,家庭已無法全方位承擔所有的價值傳承了,這是無奈,抑或是推諉,是不得而知的。但可確知的,家庭終究已被家庭外的機構或團體介入了,這些機構或團體承擔了家庭原有的部分任務,而使得家庭的價值體系產生五千年來空前的變化。尤其學校的教育功能越來越大,家庭、學校如何既合作又競爭,成了當今重要議題。
未來我們的家庭究竟會如何?家庭制度會消失抑或繼續存在?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就是,家庭教育已不再是家庭內的人際關系而已了,而是家庭與社會的功能平衡事件,家庭原先的價值與功能幾乎大半均可以由其它機構來取代。這種現象給了我們二個思考方向:
1.家庭還能傳遞哪些必要的價值?有所變,亦有所不變,家庭價值中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變的?如何強化不變家庭價值觀?又如何調適改變的家庭價值觀?
2.在台灣家庭教育法即將立法通過,顯示家庭門戶即將大開,這說明家務事已漸漸「人人可管」,家庭教育的重點已不再只是親職或夫妻,且教子也已不能再照自己意思為所欲為了。從此,家庭教育在台灣地區即將進入公領域的時代,到底教育責任誰要來負責呢?如何立法?目標何在?課程如何設計?怎樣實施?……種種情況顯現,現況中的家庭教育工作人員,所面臨的挑戰及責任之重大。
本文試從了解家庭教育中的價值觀及其本質切入,進而探究家庭價值觀是如何傳遞的,有哪些理論支持著家庭價值觀的傳遞,並針對價值提出幾點迷思與澄清,最後以家庭教育工作人員立場試著建構出21世紀家庭價值觀教育的具體做法。
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本質
當家庭教育在20世紀初於北美地區開始發展時,根據Kerckhoff的說法,家庭教育之興起乃是因為當時的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了不適當的反應,而家庭教育早期的努力即試圖改正此不好的情況(引自Arcus & Daniels,1993,第77頁)。據此說法,早期家庭教育的任務就是去協助家庭或說服人們去做正確的事,以讓家庭及家人得以能適當地反應,而這「正確的事」就是我們所要談的家庭價值觀。所以當家庭教育於20世紀初開始萌芽時期,價值觀就已經是屬於這領域的一部分了。長久以來人們普遍對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議題,有著多樣性的論證及思辯,甚至對於其定義、范圍或可教育性等的討論,常是充滿著分歧性。為了要釐清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屬性及重要性,對於價值觀本質及基本概念的認識是重要的。
什麼是價值觀?對於價值觀大力的研究首推美國社會心理大師只Rokeach,他將價值觀定義為「一項價值以是一種持久的信念,此一信念認為:某一特定的行為模式(mode of conct)或存在的終極狀態(end-state of existence),較其相反的行為模式或存在的終極狀態,是為個人或社會所偏好」(引自李柏英,2002,第80頁)。李柏英(2002)也指出,價值觀被認為是代表著個人及社會某些方面的渴望,這些渴望模糊地與人類的欲求、贊許、值得感、美麗及良善有關,而價值觀與需求(needs)最大的不同乃在於:需求是否會被否認,取決於它們是否能夠通過個人及社會的詳查;而價值觀則是從不需否認,因為價值觀的內容是個人及社會所認可的需求,因此當個人將他的需求在認知上轉成各種價值觀時,人們就可以體面地公開談論他的需求。因此價值觀是個人行為的指引,也是人類對某種目標的喜好傾向。價值觀甚至被用來當作任何事件的標准,用它來決定未來的方向,以及合理化過去的行動(Braithwaite & Scott,1991)。但是,正如李柏英(2002)所言:「價值觀的研究結果是不容易整合的」,各家理論及實征研究對於價值觀應有的准則及范疇也都相當分歧,在此我們並無法對價值觀提供完整的敘述,我們只能偏重於有關家庭教育方面特別的價值觀,試著從概念的區分、價值觀的種類及不同層級價值觀的分析來了解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的本質。
一、價值觀的概念
價值觀是指引個人行為的心理思維,人類依此而行動,因此它是一種信念。它也是一種理想,因為依此個體才能思考他認為重要的事。Daniels(1975)指出,價值觀概念是一種「心理規范」(Psycho-normative)的概念。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持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准化的態度(如何評價這個世界)的一種概念」(Daniels,1975,第21頁)。價值觀包含了兩個要素,即評價與經驗,所謂評價是指,知道事件的某些狀態是好的、值得做的(或不好的、不值得的);而經驗是指,體驗到事件,並了解事物的狀態,將有助於區辨人我之間的差異(Arcus & Daniels,1993)。例如:有人說:家庭教育是一件有用的事,因為它可以促進家人和諧相處或者避免家庭暴力事件。前半段是評價,後半段則是自己所經驗到的。
另外價值觀常會與其它概念相混淆,嫁與態度、看法及偏愛之間的混淆,必須加以釐清。依據Daniels(1975)的看法,態度是「總結性的」評價,例如說:「我對A的態度是B」,事實上是告訴人家,我對所有事件已經深思熟慮了,我已提出了總結性的評價了;而價值觀卻是來自某一特別的觀點(如道德、法律或實用的),它是從總體思考中抽出其中之一的角度(例如道德角度)來表達。因此它是有特殊觀點的考量的,而態度則是個體總結全體觀點的最終評價。
看法則是可以不需要有充足的證據的。當一個人對某件事有質疑且沒有支持性的證據時,通常典型的回答是「是呀!那就是我的看法」。一個人具有的看法可以是經驗性的,也可以是價值性的。如果有充足的證據,就代表這是經驗性的;如果沒有充足的證據,就表示那是價值性的。因此價值觀在此即代表著沒有充足證據且非經驗性的,但它卻是個人及社會所認可的(李柏英,2002)。
偏愛是指,如果有人說:「我喜歡這個計劃」或「我不喜歡這個執行者」,其實和計劃或執行者都無關,因為這個人已經經驗過這方案。相反的卻和說話者有關,因為這是他個人已經經驗到的宣告。另一種說法:「這個家庭教育計畫是成功的」或「這個家庭教育執行者是無效能的」,那麼,這個人是分別對計畫及執行者,做了一個價值觀的宣告。兩者是相關的,但它們卻常常顯現不一致。例如,一個人相信喝咖啡對身體健康不利(提出喝咖啡的負面價值),但是他仍然偏愛喝咖啡。
Arcus和Daniels(1993)將以上這些概念之間的差異歸納如下:
1.對事物正向或負向的看法就是「價值觀」宣告。
2.一個人對某一特別事件的總結性看法,就是「態度」。
3.將個人對某事喜愛的訊息表現出來,就是「偏愛」。
Rokeach(1973)認為,價值觀會推著我們去主張並要求我們去思考及去行動,對個體具有主導性。持有某價值觀就代表致力於某一目標或某一行為。例如,我們抱持誠實和平等的價值觀,就意味著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將反映出這些價值觀。價值觀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生活,它更積極引導我們的思想及行為。從以上分析,價值觀已經遠遠超越了態度及偏愛,它可以幫忙我們做選擇及下判斷,它已經成了人類決策層級的重要角色,在個人及家庭生活中的影響更是巨大。
二、價值觀的種類
價值觀是一種被用來型塑人類某些心理特質或狀態,並指出人類標准化的態度的一種概念(Arcus & Daniels,1993),也就是說人類依此來評價這個世界。因此,每個人所持有的觀點及其所處的立場各不相同,當然建構出來的價值觀就不盡相同。這里我們所關心的價值觀種類必須是關系於家庭教育的,是與家庭教育的目的及主體有關的。以下謹討論道德、文化、宗教及個人等四種價值觀。
(一)道德價值觀
所謂道德,是指在一個處境下,能超越個人的私利,並對周遭全部的權利及利益做公平的考量(Arcus & Daniels,1993),其主要目的在排除任何一個團體或個人的偏袒或優待。因此道德價值觀乃在於考量到行為有否影響到他人的權利或安危。一向標榜自由開放的美國社會,在面臨日益惡化的社會犯罪及校園安全憂慮後,也開始認真地檢討已被封存許久的道德價值議題了,他們希望透過大力地提倡道德知識,以喚起自製、憐憫、責任、勇氣、誠實、忠誠、信心等道德的價值觀(李振清,1994)。
中華民族本來就是注重道德價值的民族,自古流傳下來的家庭教育典籍,像民間流傳的書籍《課子隨筆鈔》,就輯錄了上百篇的庭訓、誡子、家戒等家庭道德價值觀,洋洋灑灑地傳遞著人類美好的、善良的行為典範。而這些道德價值觀正成為美國小心翼翼地規劃21世紀的教育目標(李振清,1994)。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到,以現今處於急速變遷的社會環境中,家庭教育將會有許多機會討論到道德危機的議題,例如:對婦女及兒童的暴力、私德與公德的沖突、對同性戀的排斥,以及原住民的待遇,全包含在道德危機之中,這些道德價值議題明顯地與家庭教育有關聯。
(二)文化價值觀
文化是人類活動所留下來的東西,可能是具體的東西,也可能是種意識形態的哲學(鄧志平,1996)。在此我們所討論的文化價值觀是屬於後者,也就是說,文化價值觀是指影響個人思考、行為及認知現實世界的文化假設。不過在現實世界中,文化假設並沒有一定的模式,只有那些對個人有意義的才成為個人的文化價值觀。
Arcuss和Daniels(1993)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有兩個有關文化價值觀的重要看法,第一是,所有的文化都和主要的理想及巨大的恐懼有關:一般而言,在一個特定的文化中,道德原則的意義與目的是在幫助主要理想的達成(例如,獲得平等或家族的延續),以及避免巨大的恐懼(例如,避免剝削或自主權的喪失);第二,因為文化不是停滯不動的,在文化內部,理想及恐懼之間可能存有沖突,這些沖突中的某些部分將成為家庭教育的核心議題。現今的家庭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注意到文化的差異,更必須敏銳覺察到這些差異性所反映出來不同文化的特質及其對家庭教育工作的意義。
文化價值觀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最明顯之處乃在於人際溝通上。文化價值觀就像是個人戴著的一副特有的眼鏡,來看待身旁的所有人事物。因為這副眼鏡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打造的,所以每個人看待人和事物的方式當然就有所差異,個人或家庭生活中,如果少了對文化價值觀差異的覺察,首當其沖的就是人際間的溝通問題。
(三)宗教價值觀
John Naisbitt在他的《二千年大趨勢》一書中,強調在未來數年裡,宗教信仰活動將會持續吸引全球世人的注意。在台灣,傅佩榮(1993)指出,根據1993年的統計,台灣的宗教場所,包括寺廟、教堂、神壇等,多達一萬七千餘處,足見宗教現象在台灣十分蓬勃。而瞿海源(1985)亦指出,全世界目前無宗教信仰者及無神論者只佔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在台灣二十歲以上的人口中亦只有百分之九的人不信任何宗教。也就是說,宗教信仰的人口,遠多於沒有宗教信仰者。
世界各地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宗教信仰,這些宗教信仰的確對家庭有著深遠的影響,例如猶太教家庭中,仍保存著每周一次以特別餐點及點蠟燭儀式,來表示對神的景仰;而印度移民更以家庭式的宗教活動充分表現家庭的重視宗教。宗教機構和價值在過去的社會中,對家庭生活有顯著的影響,而在今天也是家庭結構和關系的重要因素。Garrett(1989)更指出,宗教及家庭已被視為是維持及強化基本社會價值的正面角色,它們的份量是同等重要的。
宗教信仰在家庭教育中的確佔有一席之地,例如西方基督徒家庭及東方的佛化家庭,均自有一套完善的治家之價值觀。基督徒的家庭禮拜,或是佛化家庭的應對進退,均充分表現出慈愛、忍耐、誠實、勤勞、節儉、知足等家庭教育的核心標的。當然,各種宗教均有其特有的信仰,家庭教育工作人員需要敏感地去覺察出這些不同的宗教價值及其帶給家庭不同的影響。
(四)個人價值觀
有個人價值觀,當然就有所謂的公眾價值觀,例如利他、愛人、仁慈、富同情心、毫不自私及幫助別人。就正如小我對大我一樣,個人價值觀實際上只對個人做探討,強調做了那些事是對我個人好,而不強調它是對大眾有利的,所以整體而言,個人道德觀是「尊重自己」。
但是,在華人傳統禮教社會里,我們的老祖宗清楚地告訴我們,一旦大我與小我有所沖突時,自應以大我為優先考量,而這個大我在華人社會中最基本的機制就是家庭。
然而,從東西方的相關實證研究可以看到,一般人越來越強調個人價值觀的重要性了(黃光國,1995;Lawler,1995;Garner & Stein,1998),這是極度工業化之後必然的現象,是擋不住的潮流。我們不能因為要捍衛公眾價值而防堵個人價值觀的高漲;相反的,我們該當思考公眾價值與個人價值共存及共榮的發展方向。
現今的家庭教育重點,應出了解價值觀的所以然為主,而不應只局限於傳統「家教」的應然之推廣而已,應該從協助個人了解自己的個人價值觀開始,並學習尊重別人的價值觀,進而分辨公眾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差異,及其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
三、價值觀的層級
如前所述,因為觀點、角度或立場的不同,所建構出的價值觀也不同。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環境中,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層級的組織或機構,這些組織或機構因為現代化而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大系統,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特質。
Bronfenbrenner(1979)的生態學觀點認為,影響人性發展的因素不僅包括直接性接觸的家庭互動及家庭環境,尚包括了廣大的社會及文化。生態學觀點所指的「環境」,是指個體以外的每一件事情,包括家庭(人)、朋友、鄰里、職業、學校、社會態度、文化背景等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事件。我們型塑了環境,環境也將型塑我們,個體是與其環境互動的,彼此在互動過程中,環境因個體影響變了,而人亦受到環境作用也改了,彼此會漸漸趨於平衡狀態,Rudolph Moss稱此原則為「漸進式的統整」(Progressive conformity)(引自Garbarino & Abramowitz,1992,頁12)。在我們生活的整個生態中,除了家庭具有價值觀之外,其它組織包括所有的文化團體、宗教、社區、事業機構、政府機關和家庭教育研究與實務的領域,等等,不管是潛在的或是顯著的,也當然具有其特定的價值觀。
很明顯地,各種層級間的價值觀也必然存有沖突,這些沖突可能是個人所持有的價值觀與家庭、教會或社會機構的價值觀相沖突,也可能是家庭教育領域的價值觀與某些宗教的價值觀相沖突,也可能是組織之間的沖突等等。面對這些層級的價值沖突,我們該當思考兩件事:第一,如何透過家庭教育協助個體、家庭或其它組織面對這些沖突,並促使個體、家庭或其它組織學會平衡與調適。第二,如何能在兼容並包,顧全大局下,對於大眾有利的價值觀投入更多的關心與努力。
四、家庭教育中價值觀的角色
家庭生活教育於廿世紀初,在北美地區開始發展開來,當時是為了因應社會的需求,因為家庭在面對社會變遷時,產生不適當的反應,致使社會明顯地失去對家庭成員的控制,尤其是小孩及青少年(Arcus & Daniels,1993)。而當初的人們想法極盡單純,他們認為家庭教育就是很簡單地說服人們去做些「正確事情」而避免做錯誤的事情,然後「家庭問題就會減少、離婚率將會下降、孩子將受到較好的照護,如此一來家庭機制就得以保存」。而價值觀——正確事情,就在家庭生活教育一起步的當下,就成了這領域的一部分了。
但是,縱覽美國家庭生活教育發展史,可以發現價值觀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議題,甚至長久以來家庭生活教育者一直無法確定價值觀是否屬於家庭教育,他們也一直無法釐清一些問題:要教什麼?何時教?如何教(Arcus & Daniels,1993)?直到1968年家庭生活教育國家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Family Life Ecation)指出,家庭生活教育應該可以協助社會態度及價值觀的建構,進而幫助青少年釐清他們自己的觀點並擴展隱藏於價值結構背後的思想,價值觀在家庭教育的角色終於有了清楚的立場(Arcus & Daniels,1993)。之後,美國家人關系會議(the National Council on Family Relations,簡稱NCFR),在1970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在家庭教育中應強調個人主體性及家庭責任的重要性,且課程方案的設計,應該能夠敏感覺察出這領域既有的不同道德觀點。八十至九十年代NCFR更發展且修定出「生命全程家庭生活教育架構」(Framework for Life-Span Family Ecations),將倫理議題訂成為家庭生活教育的九大主題之一(Arcus,1987;1992;Arcuss,Schyaneveldt,& Moss,1993;Bredehoft,1997;2001),至此終於讓價值觀在家庭教育中居於重要的地位。
台灣地區,根據黃光國(1995b;1997)針對台灣地區的大學生和企業員工作為研究對象,要求受事者分別評定自己與父親對各項價值觀的重要性。其研究結果顯示:與家庭相關的價值觀中,受試者雖然對某些項目例如賢妻良母、長幼有序、香火傳承及成才成器等,已經不如父執輩外,其它如重視幸福、和諧的家庭價值觀包括家庭幸福、平安、婚姻美滿、和諧、禮貌、禮儀等觀念,均不亞於父執輩。而大陸學者肖平(1999)對大陸地區家庭觀念及關系變化做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他發現九十年代社會轉型的確對傳統家庭觀念產生重大沖擊,雖然婚戀觀念加劇改變中,傳統孝悌觀念也逐漸淡化,但是研究也顯示大多數子女並未忘記對家庭和長輩的基本義務,新一代年輕人仍然保持著明確的家庭責任的意識。
也就是說,華人家庭價值觀在當代文化變遷當中仍是有所變也有所不變的,而這些變與不變是需要透過家庭教育來了解並以教育方式介入的,正如肖平(1999)所指出的,人們的思想觀念在文化變遷帶來的動盪中產生的價值錯位和天所適從的盲目性,是需要社會通過積極有效的教育和引導來加以調整。Guefield從社會價值變遷的角度來看,他認為傳統價值觀與現代價值觀並非截然二元對立(引自陳舜文,1999,第206頁)。陳舜文(1999)更認為,工業化及西化的時代潮流,雖然會在華人的生活世界中建構出許多的新制度和新觀念,但是傳統價值觀念仍然可以透過華人日常生活所使用的語言文字和互動行為,與新的制度和觀念同時並存的,揉合成新的價值觀。歸納台灣及大陸地區學者(王叢桂,2002;肖平,1999;呂麗絲,1992;周麗端,1998;寇或,2002;陳舜文,1999;謝秀芬,1997;莫藜藜、王行,1996)的研究或論點,可以發現儒家思想的「家教」,似乎依然存在於家庭教育之中,透過家庭的運作,我們應然地傳遞著固有的儒家思想。
盡管價值觀在東西方的家庭教育中也許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家庭教育的課程目標是需要鮮明可見的。顯現的課程背後通常隱藏著許多潛在的課程,這些看不到的潛在課程所建構出來的價值觀,是我們不易覺察到的,然而它們的影響力卻是巨大的。因此,當我們在此討論種種家庭價值觀議題的同時,我們應放多一點心思在那些看不到的潛在價值觀。
家庭如何傳遞價值觀
傳統華人的社會中,可以看出家庭是個人成長和學習社會關系的起點,個人的家庭價值會影響日後他與其它社群的關系(陳舜文,1999)。可見家庭價值觀對於個人及社會國家的影響是既深且遠的,身為現代父母,因為是家庭的中心,您的言行舉止必將影響著家庭的其它成員,尤其是可塑性極大的小孩。就在親子的日常互動之間,家庭價值觀已經漸漸地從父母傳輸到小孩子的身上去了,您知道您是如何在家庭中傳承您家庭的價值觀嗎?您又如何將您既有的家庭價值觀傳遞給您的下一代?您為何要承受上一代的價值觀呢?您又為何要教下一代如此的價值觀呢?種種我們習以為常的有形及無形教育,它們存在的道理為何?也許這些習以為常的價值觀裡面,隱藏著許多的禁忌與迷思,且它們的參照標准又是什麼呢?我們應該加以覺察並理解出來,讓我們的家庭教育能更貼近家庭的核心價值。
一、我們依然傳遞著哪些家庭價值觀
Lawler(1995)指出,傳統的家庭是定義在血統及法律上,但是當他對一般的美國民眾進行家庭價值的研究,結果發現一般民眾認為家庭具有的價值分別是:提供情感的支持有85%,促使個人負責任的行為有81%及尊敬他人(特別是父母與小孩)80%。而較低比率的則是照顧年老雙親佔77%,留給下一代較好的世界70%及對上帝的信仰69%。Garner和Stein於1998年進行家庭價值觀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影響的研究,該研究中將青少年家庭價值觀的項目透過因素分析而得到兩個主要的因素:一個是傳統的/成就的及人性的/平等的,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比起其母親們,明顯重視人性的/平等的價值觀。
在台灣地區,黃光國(1995)指出,年輕人對家庭幸福、婚姻美滿等價值的重視程度和上一代相差無幾;但對孝順、有禮貌等價值的重視程度不如上一代;對於含有壓抑個人慾望的價值觀,如賢妻良母、貞潔、節儉、長幼有序等,重視程度更遠不如上一代。顯示新一代依然重視家庭的價值,但不再強調壓抑自己以屈從家庭的權力結構。謝秀芬(1997)研究指出,家庭的婚姻與情感價值,仍為當代台灣民眾極為重視的價值,婦女對於子女的價值與生命的延續非常重視,仍持傳統觀念,認為子女是夫妻生活的調劑品且是家庭的目標,而對於養兒防老及傳宗接代已較不重視,但對於奉養父母仍認為是為人子女應盡的義務。丘奕嫻(1999)將家庭價值觀分為家庭、婚姻、家庭內兩性關系與家庭倫理四個面向加以探討,以探知高中生的家庭價值觀。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在家庭面向上的觀點逐漸呈現多元化,但仍有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婚姻面向的家庭價值觀,在性觀念方面有逐漸開放的趨勢,其餘則仍受到傳統觀點所影響;在家庭內兩性關系面向上,有關性別角色的部分觀念傳承傳統價值,而夫妻平權的觀念則正逐漸普及中;在家庭倫理面向方面,孝道觀念與過去較不相同,而家人關系愈來愈重視民主溝通。
綜合以上美國及台灣地區最近的研究發現,不管是美國或台灣地區的家庭,傳遞的價值觀內涵均包括了傳統與現代,依陳舜文(1999)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台灣地區現代家庭依然傳遞著屬於個人層面的情感價值及屬於團體層面的規范價值,其內容包括:
(一)個人層面的情感價值觀
情感價值代表著人們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但是個人需求在華人地區的社會中,一直是被壓抑及被忽略的。隨著社會變遷及西方思潮的影響,家庭的功能或結構正在急速轉變之中,在這轉變歷程中也許是因為對安全感需求的提升,個人對家庭的情感價值觀在相關研究中,呈現出提升的趨勢(周麗端,1998;黃光國,1995;陳舜文,1999;謝秀芬,1997)。其內容包括家人好感情、教導好子女、父母感情好、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家庭幫助個人的成長、奉養父母使其生活舒適、盡量維持住一個婚姻及賺足夠的錢養家。
F. 跪求電影《刮痧》的影評(語言淺顯易懂)謝謝!有重謝!
前一段,北京非常流行的電影是鄭曉龍的《刮痧》。這位當年拍攝過《渴望》、《北京人在紐約》的導演推出的新的電影顯然具有異常明確的中產階級意識。這部電影是有關在美國的中國移民的故事,許大同經過在美國八年的奮斗,已經成為一個有名的電子游戲設計師,結婚生子。他把老父親接到美國。但由於老父親給孫子刮痧,被美國醫院發現,留下的瘢痕被視為虐待兒童。許大同為了孝道,自己認下了事情。從此許大同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孩子被政府監護,妻子與他分居,自己辭掉工作,被判不許見到孩子。父親回到北京,他完全變成了一個邊緣人,被人看成有暴力傾向的不可思議的中國人。最後電影結束在一個異常浪漫的場景中:在聖誕夜,許大同爬上了他自己家公寓的水管,希望與妻子和孩子重聚。但最後刮痧作為中國文化的傳統也被美國人理解了,這里有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
這部電影在北京成了大家都談論的話題。其實這里的問題是全球化時代中經常會遇到的。梁家輝扮演的許大同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了一個美國人,他的政治的認同已經改變,他認為自己已經進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已經成了一個世界公民。但老父親的「刮痧」意外地改變了一切,許大同突然發現了自己的中國身份仍然在起作用,他仍然逃不脫自己的過去的歷史。故事當然是有關在美國的移民的故事,但其實它是拍給中國觀眾看的。好像是美國的問題,其實時刻扣在當下中國的境遇之中,它似乎也是中國如何進入世界的一個寓言。
這里有一種典型的中國中產階級的焦慮。他們有向外的沖動,全球化已經給予了他們到處遊走的經驗,也已經給了他們成為世界公民的可能。象許大同這樣的人當然是「新經濟」時代的精英。他們發現他們可能有「靈活認同」的可能,可以在世界各處獲得成功和肯定。許大同經常說他為自己在美國的成功而驕傲,他也在社會生活方面認同於美國的價值,但他發現文化上的差異仍然在發揮作用,他的文化認同本來應該和他的社會認同並行不悖,但「刮痧」卻戳破了這種幻象。
這似乎是中國中產階級面對西方時的困擾的中心。他們原來希望自己非常容易被世界接納,但最後發現自己仍然是一個「他者」。當然,電影里有大團圓,但現實生活中這種大團圓就不那麼容易實現了。電影里可以僅僅是關於刮痧之類無傷大雅的小事,在現實中就可能是李文和。其實沖突的不僅僅是文化,還有遠遠比文化復雜和微妙的東西。中產階級的成功感和挫折感似乎和中國的境遇相似。他已經成長到了可以捲入全球化的進程了,但卻發現自己畢竟還有與人不同的地方,別人並沒有把你當作自己人。這是無奈,也是真實。
G. 求關於電影刮痧的影評,長點的,深刻點的。
鄭曉龍2001年的影視作品《刮痧》,油梁家輝和蔣雯麗主演,在以美國為背景的環境中,以中醫療法「刮痧」為線索,展示了中西文化差異或者說是矛盾,綜觀整個影片,令人思索···
一.關於文化
中國由先秦時期百家爭鳴開始,到漢代的獨尊儒家,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倫理觀,講究尊老愛幼,講究祖先崇拜,講究後代的繁衍,由此也形成了我們中國特色的「打是親,罵是愛」的傳統觀念,只有在我們這個國土之上生長起來的人才能夠真正的理解其內涵。影片中許大同的兒子小丹尼斯對此就是一個不理解,以致和他的玩伴矛盾不斷。這個是家庭倫理上中西文化的差異。
另外一個,醫學上的差異也是讓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的刮痧治療術。在法庭上,許大同說到中醫的脈絡,律師和法官都茫茫然。其實,別說西方人,就是中國人,即便是中醫醫生,很多人都不能很好的理解中醫理論的陰陽、五行、經絡,何況時外國人呢?
按「百家講壇」中王新陸教授的《解讀中醫》的講座來說,中西方在開始的時候,醫學基本都是一致的,都是從生產生活種積累起來的經驗,都講究整體論治,起初都是巫醫不分。只是隨著歷史的進程,在後來才逐漸逐漸地走向了不同的方向,有了各自的理論體系。西方從蓋倫的《子宮圖譜解剖》走向了實證論,走向了微觀;我國從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傷寒論》奠定了辯證施治的基礎。
其實這部電影也可以讓我們思索一下中醫的出路究竟在何方?由於中醫學的時間長,且需記的特別多,悟性亦很重要,在急功近利的今天,想要把已經式微的中醫學再度煥發活力和口碑,尤其是在世界上贏得普遍的認可,尤其顯得艱難和意義重大!
可幸的是,中醫學在治療好些疑難雜症的療效上引起了世界上很多人的關注,它的個性化治療亦逐漸受到了重視。
二.關於友誼
許大同的老闆,本來去法庭時為了幫助其一臂之力的,但看到照片上的小丹尼斯因刮痧而其的傷痕時,緘口不再發言。由此也引起了許大同的強烈不滿,認為他不夠朋友,從法庭出來後直接辭工,還對那個老闆兼朋友者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看到這里,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確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會因為他人與自己的關系親疏而或多或少地給予方便。但許大同的那個老闆加朋友的人不是如此,當他以為許大同虐待小孩時,不再幫其辯護。這是個對事不對人的態度。他從許父口中得知刮痧是一種中醫治療法時,不辭千里迢迢來到中國求證,為許大同一家的重新團圓和完整付出了不小的努力。這友誼難道不足以珍惜嗎?
在這個故事中,亦可看出歐美世界法治觀念的深入人心,與中國人治的點點痕跡。
三.關於教育
說到教育,離不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觀念。在開篇為許大同舉行的慶功會上,小丹尼斯和老闆的兒子幹了一架,許大同要他向老闆的兒子道歉,小丹尼斯沒有接受,於是把小丹尼斯揍了一頓。在後來,許大同跟老闆說,這是給他面子,但他的老闆覺得很難理解。
中國人講求個人自掃門前雪,講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西方人講求己所欲施於人。同同是從自身出發,但一個是從所不欲出發,一個是從己所欲出發。這就讓兩個地域的人有了完全不同的觀念。在影片中,護士發現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傷痕時,馬上報案,其他人也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認為的虐待環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證,連許大同的老闆兼朋友那個人同樣出席,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為了對小孩好。想想咱們中國,會為了他人家庭因教育小孩而出庭作證嗎?會為了這種不利己得罪人的事挺身而出嗎?
四.關於脾氣
法庭中,那個兒童權利保護中心的律師為了贏得官司,任意曲解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精神實質,終於激怒了許大同而讓這事走向了訴訟。在此,引用一個網友的話來說就是,中國的暴躁正好掉進了美國的冷靜陷阱里。
在這里,看到許大同被激怒得近乎失去理智的表現,我們觀眾可能都會深深地給予同情,而對那個律師厭惡之。
實際生活中,憤怒往往於事無補,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憤怒是一把雙刃劍,讓愛自己的人受傷,也讓自己受傷;是讓親者痛,仇者快的的東西。也許,一個人只有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憤怒,很理智的對待所發生的事情時,才是一個真正成熟的應有的態度。
這里有一些關於電影《刮痧》的影評,不妨進去看一看!
http://movie.mtime.com/17784/comment.html#menu
H. 求電影刮痧中的東西方觀點的反思(400字) 急需要
電影《刮痧》及其文化差異背景
I.電影情節
影片是根據一個在美國生活的中國中產階級家庭因刮
痧而導致的一系列遭遇改編而成。故事發生在美國中部密
西西比河畔的城市聖路易斯。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為了心
中的「美國夢」移民到這里已經8年了。主人公許大同是一
個成功的電腦游戲設計師,在一次頒獎禮上他興奮地告訴大
家他愛美國,這里實現了他的「美國夢」。然而,大同剛到美
國的父親在一次孫子丹尼斯發燒時為其進行的刮痧卻在不
知不覺中埋下了隱患。丹尼斯意外受傷被送到了醫院,醫生
在檢查時發現了他後背因刮痧而留下的淤痕,美國兒童福利
局就以虐童罪起訴了大同。大同被迫遠離妻兒,丟了工作,
失了朋友,「美國夢」就這樣碎了。
2.文化背景
影片通過在文化上趨於感性的中國同理性的美國的摩
擦與沖突展開情節,充分詮釋了影片的主題—— 東西方文化
差異。
「文化,是一個群體中的個人和集體在其生存過程中將
其所獲知識、經驗、信仰、態度、意義、階級、宗教、時代觀念、
生存角色、空間關系、世界觀、物質觀及價值觀世代沉澱和傳
承的產物」(「Culture Deftnition」)。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的
文化古老而悠久,美國則顯得更加現代,因此這種文化上的
差異也就顯現的更加突出與鮮明。
自古中國就是一個大同的民族,主張「清靜」、「元為」的
道家思想和提倡「和諧」、「綱常」的儒家思想自古便影響著
世代中國人,這些傳統思想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的行為
態度。而美國則是一個只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移民國家,他們
的文化具有個性化和現代化的特徵,倡導個性與自由。他們
科技的進步,財富的創造,民主的建立都是出於現代社會的
發展需求,人際關系也是按照現代標准確立。
f收稿日期]2OLO—O1—30
【作者簡介】張鵬蓉(1970一),女,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翻譯。
第3期 難以消除的紫痕 55
二、《刮痧》中東西方文化差異分析及解決方法
1.思維方式差異
(1)對「刮痧」的認知
影片中最具爭議的話題就是「什麼是刮痧」。如果主人
公大同能夠成功的以一種美國方式向法庭解釋「什麼是刮
痧」,並讓他們明白並接受,也就不存在問題了。但事實是,
他們知道大同每個單詞的意思,把它們連在一起就不知其所
雲了。「刮痧是中國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是以巾醫皮部
理論為基礎,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膚相關部位
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刮痧過
後,會在皮膚上留下些紅紫色的淤痕。「它(刮痧)是中國古
代人民對人體與疾病認識的一種思想產物」(「中醫的來
源」)。刮痧雖然包含科學依據,卻無法用儀器進行檢驗,這
與西醫理論截然相反。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的基礎之上,更
加註重理性、分析和實證,如果想讓西方人去接受中醫理論
就得把它放在解剖學基礎上進行闡釋。可事實上,我們無法
用解剖學理論去解釋「刮痧」、「丹田」和「七經八脈」等等。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醫學理論認識,所以,在聽證
會上,大同按中國的方式解釋刮痧時,聽證人員的反應是:我
們聽不懂,你要麼用我們能聽懂的方式解釋給我們聽,要麼
就用一本美國的醫學書籍證明給我們看。大同在此時顯得
是那麼的震驚與無助。
(2)對「美國夢」的認知
「美國夢」一詞最早是由詹姆斯·亞當斯於1931年在
其著作《美國史詩》中提出,並伴隨著美國的歷史一起發展。
大多數學者認為:「美國夢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對嚮往自由追
求的信條,即:在美利堅合眾國,所有的國民和居民只要是通
過辛勤工作都可以去追求實現其夢想」(「American
Dream」)。「美國夢」的中心思想就是個人的自由、解放和奮
斗。大同在~定程度上實現了他的「美國夢」,卻發現很難
從根本上成為一個美國人,因為他骨子裡已經深深的烙上了
中國的印記。移民者,就像「河中的鵝卵石,外表是濕了,可
它永遠都不可能成為河水的一部分」(何雲波,2004)。下文
大同與他老闆兼朋友昆林的對話(大同因為昆林在聽證會
上不肯幫他而失利,十分生氣,要辭職)充分顯示了東西方價
值觀的差異。
昆林:大同,我很抱歉,我只是想告訴你⋯⋯ 我不能說
謊,他們知道一切。
大同:讓我一個人靜靜!我沒空聽你那些辯解!我只想
要回我的妻子和兒子!
昆林:這難道要比你的工作還重要嗎?!
大同萬分失望,在他眼裡,沒有了妻兒就沒有r一切;而
作為一個標準的美國人,昆林則認為工作(金錢)才足一切,
它可以替代一切,包括愛情和生活。移民者們也許能夠在經
濟上實現其「美國夢」,卻很難在精神上達到與本土人一致
的境界。
(3)對「孫悟空」形象的認知
影片中幾乎每一個重大場景都有對「孫悟空」這一形象
的刻畫,並且在大同的聽證會上更有針對它的激烈爭論。
「孫悟空」源於rl1同古典名著《西遊記》,有著其獨特的義化
內涵。巾國文學在人物的刻畫上注重通過對人物的描寫表
達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態度。因此,「孫悟空」在《兩游記》『}l
僅僅是一隻猴子,更是一個英雄,它聰明勇敢,敏銳正直,
愛憎分明,代表著古代人民飽受封建壓迫時奮起反抗的先
鋒。而西方人在文學上更講求邏輯關系,很難體會到中國古
典名著的深層內涵,同時由於沒有經歷過封建社會,所以西
方人不可能將「孫悟空」理解為一個英雄形象。片中兒童福
利局的律師之流更是把它定義為「兇殘野蠻的中國猴子」。
此觀點甚至得到了法官的默許。他們認為「孫悟空」就是一
只未開化的動物,因而它的游戲開發者大同也就被看做是一
個有暴力傾向的人了。聽證會上的這番辯論充分體現了東
西方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誤解與沖擊。
2.人際關系差異
(1)家庭中的親屬關系
中國有句老話:「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
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大同是典型的中國人,在美國事業有成
後馬上將身在中國的老父親接到美國頤養天年,當丹尼斯因
為老父親的刮痧呆在福利院時,大同並沒告訴父親實情以免
他著急上火,這都是一個中國人很自然地處事反應。西方則
不同,美國人更注重和相信個人能力,老年人也喜歡通過獨
居和自給來證明自己。他們無法理解中國的那種對方還沒
開口就提供幫助或保護的孝道。因此,當知道不是大同而是
他父親給丹尼斯做的刮痧時,昆林不解為什麼大同在聽證會
上承認那是他自己做的,便問簡寧(大同的妻子)為什麼,簡
寧十分坦然的說:「因為他是中國人啊」,這給了昆林很大的
震撼。
同時,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在影片中也有很多體現。大同
一家三口就是中國家庭的一個縮影,「養不教父之過」和儒
家思想的「三綱五常」都在大同身上詮釋了一遍。丹尼斯打
了昆林兒子還不道歉,大同便給了丹尼斯一巴掌,這在美國
不僅是違法的,還侵犯了他們的個人主義信條。通常,美國
父母在孩子不犯法的前提下不會對其進行干涉。而在中國,
受傳統文化影響,孩子是父母財富的一部分,孩子必須要聽
大人的話,家長按他們自己的想法規劃孩子的未來,塑造孩
子的人生卻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簡寧為了讓丹尼斯盡快
融人美國就強迫他只許說英文,可從沒想過他是否願意。
(2)社會中的朋友關系
中國人喜歡強調「忠」、「孝」、「義」,「義」指朋友間的仗
義、義氣,是為朋友「兩肋插刀,在所不辭」;美國人則不同,
他們更重視事實,朋友和事實之間事實更重要。因這一差
異,大同和昆林在聽證會後產生了分歧。
昆林:我只相信事實!你不該打丹尼斯!
大同:我為什麼打他?嗯?我自己兒子?我打他還不是
為了給你面子!那是給你面子!知道嗎!
昆林: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打你兒子那怎麼能是
在給我面子呢?
這里,打兒子一巴掌給朋友面子是中同一種增進友誼的
「藝術」,這種「藝術」對沒有這層文化認識的昆林來說是無
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林語堂先生在《臉與法治》一文中說
道,「『fl同人的臉,不但可以洗,可以刮,並且可以丟,可以賞,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可以爭,可以留,有時好像爭臉是人生的第一要義,甚至傾家
盪產而為之,也不為過」(黃鳴,2005)。這種貶低自身來尊
重對方的做法在西方人看來是十分可笑和不可理喻的,難怪
昆林大吼:「什麼亂七八糟的中國邏輯!」
3.法律觀念差異
(1)對於打官司的認知
美國是法制社會的代表,其法律體系非常完善,法律法
規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的法律意識很強,打官司幾乎
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正因如此,美國律師的類別也劃分得十
分詳盡,打什麼官司,就請什麼專業的律師。中國人講求中
庸之道,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官司是無路可走時的極
端手段,了解也就不是很深。受此影響,大同對正式進入法
庭程序前的聽證會並不在意,他讓懂產權法律方面的昆林為
他辯護,昆林立刻指出:
昆林:家庭法律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法律方向,聽證會馬
上就要開始了,你得找專業的律師來進行辯護。
大同:嘿,你知道我有多愛丹尼斯,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所知道的最棒的律師,你來幫我最合適不過。
昆林:可我只是一個產權律師,我對家庭法律知之甚少。
大同:丹尼斯是我兒子,那我就有他的產權,對吧?他們
只是搞錯了,你把事實一講,我就能帶我兒子回家了。我可
全指望你了!
結果顯而易見,因為不了解美國法律細節,不懂得如何
為自己辯護,大同的第一次聽證會失敗了。
(2)法庭舉證
美國法庭的訴訟過程與中國也有很大區別,特別是在舉
證方面。美國人注重邏輯關系,證據才是事實,才是一切。
大同不懂這種證明方式,他只是根據自身感受去講道理。聽
證會認為刮痧是一種虐待手段,大同就對他們講自己的親身
經驗,說他父親也給他做過刮痧,但這在美國法律上根本不
能稱之為證據,而且也沒有哪一本美國醫學書籍能證實他的
說法,因此,刮痧就成了虐待。相反,兒童福利局的律師就十
分擅長舉證,他利用各種所謂的事實來證明大同有暴力傾
向。他曲解孫悟空的英雄形象,貶低中國文化,故意激怒大
同,使大同在聽證會上失態。雖然手段有些無恥,但卻用事
實證明r大同有暴力傾向,所以他贏了。證據就是一切,這
才是美國法律。
4.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解決方法
(1)電影《刮痧》中的解決方法
整部影片實際上就是一種中美的跨文化交流。影片的
最後,大同為r見兒子,在平安夜沿樓外的管子爬了九層樓,
這九層樓高的管子不僅僅是一位父親同兒子之間的距離,更
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一道鴻溝。因為文化上的不理解,大同
幾乎是妻離子散,被朋友誤會,還丟了工作。盡管如此,沒有
人要放棄:大同為了見兒子在平安夜爬上那又冷又長的管
子;老父親特意回到中國為大同郵來有關刮痧的書籍以證明
其合理性;昆林去唐人街親自感受了一次刮痧;聽證會的人
員們也不斷反思著法律的合理性。種種磨難之後,他們嘗試
著去感受彼此的文化差異,經歷它,了解它,從而去縮短它。
(2)現實生活中的解決方法
語言是文化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深深影響著文化。如果
我們在學習一門語言時忽視對其文化的了解,那我們就會像
電影中的大同夫婦一樣,雖然可以無障礙的與外國人進行交
流,但當遇到「隱藏的文化」時卻無法正確理解它們的含義。
因此,在打好外語基礎的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對其民族文化
的認知和理解,並在遇到文化沖擊時,能夠具有換位思考的
意識,尊重彼此的文化。
總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有著其特殊的文化底蘊,
並在人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
和行為模式。基於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國和美國有著各自獨
特的思維方式、人際關系和法律觀念,人們在交往的過程中
總是習慣於用自身的文化標准去衡量他人的思想和行為,文
化差異引發文化沖突,這樣矛盾與傷害就在所難免。《刮
痧》就是這樣~部鮮明地闡釋了中西方交流中的文化差異
與沖突,同時也強調了矛盾的可跨越性和可解決性的影片。
文化誤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國家間文化誤解的扭曲和誇
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通過對其他國家和民族文化的學
習和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的進行跨文化交際,並為東
西方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I. 電影《刮痧》中體現了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哪些方面急求。。要有明確的邏輯性。。。
《刮痧》應該是一部能夠引發我們許多聯想的影片。
故事發生的精神文化背景是敘述者對於中美兩國存在著某種差異的認可。具體情節有可能受到一個類似案件的啟發,但這並不重要。事實上,差異可以被敘述者製造無數的故事出來。一個中國的老人用了「刮痧」這種方式給他的小孫子治病,在中國,這當然不會成為問題,但一個美國的兒童保護組織卻可以因此把這個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
文化相對主義傾向於強調非西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這一點即使是在西方以外也是很容易得到理性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的。
我們也許還記得,許大同在那個證明他已經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發獎會後,為了討好他的老闆,曾打了兒子一個耳光。作為一個父親,許大同也許會有自己的理由,但從啟蒙主義的普遍性立場來看,這個耳光應該比「刮痧」更有分量,也更能說明問題,是不能輕易放過去的
一般說來,「刮痧」更像是一場誤會,因為它是可以通過實踐來證實的。影片最終就是用了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這個耳光說起來卻有許多麻煩,至少它提醒我們注意,除了需要別人理解和認同的文化特殊性之外,全體人類還有沒有應該共同遵守的價值准則?我們應該怎樣處理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間這種復雜的辯證關系?如果普遍性是西方的一種權力話語的話,那麼,我們對自身特殊性的強調,會不會加強了普遍主義的邏輯與力量?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