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五代導演的美學特徵
"第五代導演"狹義上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霍建起、吳子牛、張軍釗、張建亞、黃建新等。"第五代導演"經歷10年浩劫的磨難,又處於改革開放的時代中。他們的思想敏銳,接觸到人民大眾,聆聽最低層人民的聲音,所以他們的影片有生命、有張力,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塑造人物、鏡頭語言、畫面處理等方面,他們既遵從傳統,又有所創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總的來說,第五代導演的影片具有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和象徵流等美學特徵。
哲理性
張軍釗導演作品《一個和八個》講述了八路軍指導員王金和八個土匪之間從敵對到共同抗戰的故事。影片將鏡頭對准生存、死亡、愛情和人先,將現實生活的哲學思考融入電影作品中,賦予影片人性的衛隊,是影片達到了詩性於哲學的高度。《一個和八個》是中國"第五代"電影的第一部影片,是宣告了一個電影時代的開始,成為"第五代"鏡像語言的典型標識。
批判性
黃建新導演作品《黑炮事件》講述了趙工程師為尋找一枚丟失的黑炮棋子而鬧出一場大誤會的故事。影片敏銳的把握了社會熱點和人的心理,凸顯了強烈的批判意圖,引導社會對歷史進行深刻的反思,具有嚴肅的社會責任感。該片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一部經典作品,不僅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也從切實的事件、行為里隱喻出了種種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具有深刻的批判性色彩。
民族性
陳凱歌導演作品《黃土地》講述了陝北黃土高原上的貧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親作主定下娃娃親,八路軍文工團團員顧青為採集民歌來到翠巧家,說起延安婦女婚姻自主的情況,翠巧聽後心生嚮往,完婚之日,心有不甘決然逃出夫家,劃船渡河去追求新的生活。該影片折射出中國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對落後的封建婚姻思想的寫照,表達了對落後思想的反思,具有嚴謹精細 的誤會和巧合情節,將個人命運和名族命運緊密結合。《黃土地》不僅標志第五代導演群體的誕生,而且以對中國文化的反思性敘事,具有深刻的民族性。
象徵流
田壯壯導演作品《藍風箏》透過小孩鐵頭的眼光,反映了自1953年至1967年的大陸歷次政治運動。該影片在敘述中多次運用象徵流的手法,使得故事情節內容具有強烈的象徵性和寓意性。通過光影和色彩的變化,以及鏡頭語言製造隱喻效果,使得影片整體效果生動形象。
第五代導演的美學特徵包括了:哲理性、批判性、民族性、象徵流等特點。是中國電影史上,獨具特色的導演群體,對中國的影視事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
2. 第五代電影導演的作品有什麼特色拜託各位大神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當他們一旦作為一個群體的力量出現時,盡管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波。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在「第五代導演」這一群體中,還涌現了其他一些優秀人才,如張軍釗、李少紅、胡玫、周曉文、寧瀛、劉苗苗等在這一時期也拍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中國第五代導演: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張元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 宋昭 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小卿 吳文光 洪宇 魏斌 童寧 張元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廣告\\MTV\\片頭)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第一代導演活動的時間大體上是在世紀初到20年代末。這段時間涌現的導演總計約一百人左右,其中以張石川、鄭正秋、但杜宇、楊小仲、邵醉翁為代表,活動的時間大體是在本世紀初到二十年代。「第一代導演」是中國電影的先驅,在拍攝條件非常簡陋、艱苦,又缺乏經驗的條件下,創作了中國第一批故事片。 「第二代導演」主要活動時間是在三、四十年代,部分導演一直到五、六十年,甚至八十年代,仍工作在電影崗位上。以陳懷皚、 桑弧、崔嵬為代表。 謝晉、謝鐵驪是中國第三代導演,他們的電影片段被一幕一幕地重現在大屏幕上,很多老一輩的電影人都看得熱淚盈眶。 第四代:黃蜀芹、謝飛、滕文驥
3. 「第五、六代導演」是指什麼時期代表作有哪些他們在影片拍攝時需要做什麼
第五代導演指的是以北京電影學院82屆畢業生為主題的一代電影導演。
1984年,陳凱歌拍出了《黃土地》,之後陸續有吳子牛的《黑谷喋血》,陳凱歌的《大閱兵》《荊軻刺秦王》《霸王別姬》胡玫的《女兒樓》,田壯壯的《盜馬賊》,黃建新的《黑炮事件》,張藝謀的《紅高粱》等等大批優秀作品問世。
這批導演成長於中國社會大動盪中,文革浩劫使他們不得不在底層頑強搏擊,上山下鄉,當兵……十年文革結束,他們得以重返校園後系統學習系統的電影知識理論,西方的哲學美學價值影響了他們價值觀美學觀的形成,而這些反規范的精神品格,與當時整個文藝領域的強烈主體意思,反思思潮相適應。
這個時期,就是新啟蒙運動時期。第五代的啟蒙主義先鋒電影思潮作為新啟蒙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與其具有一致的啟蒙立場——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反思精神,這里的反思思維不僅指向歷史,也將矛頭對准了現實。他們在電影語言和社會反思兩個方面,對電影界形成了雙重沖擊。
在電影語言方面,第五代電影追求宣言式的闡述,其聲音,光線,物質空間,都凝聚著創作者的意圖,他們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在炫彩,需要時,刻畫人物,鏡頭運用燈都立秋表型立意,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強烈渴望探索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將形式與內容大道完美的結合。
第五代作為啟蒙主義的先鋒電影思潮,《紅高粱》的出現被認為是其文化的總結標志,他以閹割閹割者的場景,象徵性地小傑了再異族文明的再度沖擊面前,國人的顯示教練車與震驚體驗。而童年出現的《孩子王》從文化,哲學層面上展示了一系列內涵豐富的語義含義,展示了文化與生命的兩難對立,這種對立蘊含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意識。
總體特點:從動亂中成長,有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題意識,希望運用獨特的方法去表現紛繁雜亂的歷史和現實。
以生成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學思辨角度來解釋社會變化的的歷史淵源,剖析承付的傳統觀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汽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
第六代導演
界定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忠厚其進入北影電影系,就是年代後開始指導電影的一批年輕導演。基本沒有受過文革影響,並不存在收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承認時期,真是中國改革開放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崩潰,各種新潮思想的發生於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經歷了八九十年代經濟轉軌帶來的劇痛,也基尼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生活,還原成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這決定了他們對於傳統和一切舊事物都習慣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
主要人物:張元《北京雜種》
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管虎《頭發亂了》
婁燁《周末情人》
賈樟柯《小武》《三峽好人》
陸川《南京南京》
寧浩《綠草地》
參考鏈接:網頁鏈接
4. 第五代導演的電影風格
第五代導演:「
第五代導演」是指八十年代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導演。這批導演在少年時代捲入了中國社會大動盪的漩渦中,有的下過鄉,有的當過兵,經受了10年浩劫的磨難。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他們接受專業訓練,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影壇。他們對新的思想、新的藝術手法,特別敏銳,力圖在每一部影片中尋找新的角度。他們強烈渴望通過影片探索民族文化的歷史和民族心理的結構。在選材、敘事、刻劃人物、鏡頭運用、畫面處理等方面,都力求標新立異。「第五代導演」的作品主觀性、象徵性、寓意性特別強烈。第五代」影片也以強烈的探求渴望和主體意識去觀照且獨特表現紛繁復雜的歷史和現實,以深沉的歷史思考和敏銳的哲理思辨角度來揭示社會變化的歷史淵源,剖析陳腐的傳統理念,展現民族的生動氣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情感。正如陳凱歌所言: 「我們的感情是深摯而復雜的,難以用言語一絲一縷地表述清楚。它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又悲又喜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我渴望能夠通過自己的作品,使這種信念和情感得以抒發」(陳凱歌〈懷著深摯的赤子之愛〉〈電影藝術參考資料〉1984年第15期
陳凱歌
第五代的發軔之作是張軍釗1983年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的《一個和八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崛起被認為是以影片《黃土地》為標志。代表作有陳凱歌的《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霸王別姬》;張藝謀的《紅高粱》(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我的父親母親》、《英雄》;馮小剛的《甲方乙方》(1997)、《不見不散》(1998)、《沒完沒了》(1999)、《一聲嘆息》(2000)、《集結號》、《非誠勿擾》、《唐山大地震》;田壯壯的《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藍風箏》;吳子牛的《喋血黑谷》(1984年)、《晚鍾》(1988年);李少紅的《紅粉》、《戀愛中的寶貝》;黃建新的《黑炮事件》、《站直嘍,別趴下》、《背靠背,臉對臉》、《紅燈停,綠燈行》;何平的《雙旗鎮刀客》、《天地英雄》、霍建起的《那人那山那狗》、《暖》;寧瀛的《找樂》、《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六代:
他們大多出生於60~70年代,基本上沒有受過「文革」的影響,即使受到一些,也只是孩提時代的印象性記憶,並不存在受到壓抑的切膚之痛;中學時代至長大成人時期正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的重大變革時期,舊體制、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各種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他們成長,這就決定了他們對傳統和一切舊事物習慣於站在懷疑和審視的立場上;他們遭遇了在80~90年代經濟轉軌給社會帶來的劇痛,同時也經歷了電影從所謂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產品的無奈。代表導演包括張元、陸川、王小帥、婁燁、王超、路學長、管虎、賈樟柯、何建軍、王全安、李楊、劉冰鑒、王一持、李欣、寧浩、張海洋等。他們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幾乎難以象「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所以,他們是抗拒歸納的一代。典型特徵是「叛逆與反思」。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甦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中國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中國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製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中國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中國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張藝謀、陳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中國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現在,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徵,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寧浩導演的《綠草地》、王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張元的《過年回家》、章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贊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了解中國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求採納為滿意回答。
5. 比較分析中國第五代和第六代導演的創作特色
第五代導演豐富而廣闊的生活閱歷,無疑成為其鮮明藝術風格得以形成的豐厚底蘊,也成為了其終生取之不盡的精神富礦。其對生活廣度的體認,對於生活艱辛的感受,對於苦難的認同,皆具有非常的經驗。而第六代導演則與第五代導演有著迥然相異的人生經歷,他們成長於經濟復甦的開放時代,盡管他們沒有了第五代豐富的生活閱歷,然而其對生命的體驗卻大為深刻。因此,在對電影藝術創作的理解上也有各自的獨到見解,並形成自己的電影藝術創作特色。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出生於60年代、80年代以後在藝術院校畢業、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影壇所注目的創作群體。這一批導演,在出道時就有自己的創作理念,其創作也體現出與第五代導演相區別的特點。90年代以來,他們的作品又體現出創作轉型的特徵。將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加以研究,有助於把握其創作特點與把握中國電影的發展走向。近兩年,又有一批畢業於藝術院校的新導演加入這一群體之中,我們不妨把他們稱為「後六代」導演。從大的范圍看,他們並未形成與第六代導演明顯相異的共同特點,即未形成影壇第七代,因此,仍可將他們歸入第六代導演行列。
就是這些啊!!!!!!!!!!!!!!!!!!!!!!!!!!
6. 體現第五代導演特色包括安陽嬰兒江城夏日盲井等
是的。體現第五代導演特色影片包括《安陽嬰兒》《江城夏日》《盲井》等。7.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與前面4代導演的區別在哪裡
張藝謀陳凱歌為首的第5代導演和前面的導演相比較,更加的開放,有了更多的創新,逐漸和國際電影市場接軌,是中國電影發展最迅速的一段時間,這是各位導演付出努力得到的結果,我們現在國內的電影已經可以走出去,讓國外的人看看中國的電影。
第五代導演們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代輝煌。它不但全然改觀了中國電影傳統的歷史面貌,更完成了中國電影人幾十年的宿願,實現了中國電影與世界的同步接軌,成就了「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電影先輩們早年的夢想,他們的崛起,預示了中國電影的未來和希望。
8. 第五代導演的典型特徵
「第五代」導演主要成員是「文革」後在新時期崛起的一批電影導演,大多是恢復高考制度後北京電影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第五代」導演及其影視作品是他們那個時代的精神代言人。因為他們共同的努力,中國銀幕上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電影。「第五代」對中國鄉土的關注和解讀,對社會底層的注視和同情以及在他們藝術作品中透漏出來的對民族的深切熱愛、憂患意識,對生存狀態的拷問都是具有歷史價值的------我們不能否定,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簡單的,不完全的對現實、對社會底層的關懷也是相當有力的。
第五代導演帶著創新的激情走上了影壇,雖然人數不多,卻給中國影壇造成了巨大的沖擊。歷經文革浩劫,在動亂底層頑強搏擊的經歷,使他們有著深厚的生活積淀。第五代導演的作品,如寒冬後的嫩草,新鮮獨特,是一種思前想後而產生的有喜又悲的情緒,是一種縱橫古今的歷史感和責任感,是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和信念。
在第五代導演中,有沉重犀利、平和激越的陳凱歌;有曲高和寡、悶騷深刻的張藝謀;有嚴峻粗獷、獨樹一幟的吳子牛;有細膩和諧,真誠樸素的田壯壯。在這些風格迥異的導演帶領下,中國電影,迅速成長,走向了世界,走向了市場,展現出了藝術新風氣。
但是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電影業也必須去適應改革大潮,也必須遵循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法則,電影業在市場經濟中也面臨著空前的挑戰,一方面要爭取電影的製作資金,另一方面它們也必須為自己的電影產品找到市場。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歐洲電影、美國大片、香港電影、台灣電影、日本韓國影視劇等都大量湧入中國電影市場,中國電影要想在巨大的競爭中生存,就必須改變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製作模式以及影視創作風格。到了20世紀初,以張藝謀、陳凱歌為代表的「第五代導演」走上了高投入、大劇作的商業化路線。張藝謀的《英雄》在海外市場的票房累計超過11億人民幣,而《十面埋伏》在海外市場的票房僅在日本、韓國以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就達2.8億人民幣。陳凱歌也有《和你在一起》、《無極》這樣的商業電影,其中《無極》的資本投入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記錄,並且動用了亞洲極為強大的名演員陣容加以包裝。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在電影製作、票房收入以及電影市場等方面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分析一下他們的影視主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他們在主題方面和創作初期相比已經變的面目全非,不再是對中國鄉土進行關注和解讀,同樣也不再注視和同情中國社會的底層,只能說他們在社會經濟文化的變遷中失去了自己的本真——對社會底層的關懷。
在第五代導演光環縈繞下的第六代導演,沒有第五代那樣整體構建電影精神的統一面貌,而是以叛逆和反思為主線,彰顯個性為旗幟。各種新舊觀念的消融與崩潰,新潮思想、觀念的發生與建立,伴隨著第六代導演的成長。因為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日常生活的尷尬,被還原為一種文化消費品的無奈,所以第六代導演要麼極度追求影象本體,要麼偏執於寫實形態、關注草根人群,要麼堅定的走在商業路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