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2年春節檔五部影片滿意度超83分
2022年春節檔五部影片滿意度超83分
2022年春節檔五部影片滿意度超83分, 虎年伊始,中國電影市場表現亮眼。春節長假7天,全國電影票房60.35億元,2022年春節檔五部影片滿意度超83分。
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2022年春節檔調查結果顯示,春節檔觀眾滿意度得分85.3分,同比增長0.1分,為2015年開始調查以來同檔期最高分。檔期八部新片滿意度均進入「滿意」區間(≥80分),《長津湖之水門橋》以88.9分領銜,《奇跡·笨小孩》《狙擊手》滿意度超85分,《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熊出沒·重返地球》超83分。
值得關注的是,檔期及頭部影片傳播度同比下滑明顯。從檔期看,2022年春節檔傳播度得分82.7分,同比下滑2分,居歷史調查的七個春節檔第五位。
五部影片滿意度超83分
《水門橋》滿意度及票房雙冠
2022年春節檔八部新映影片涵蓋戰爭、喜劇、劇情、動畫等多類型,調查結果顯示,影片品質得到了觀眾較高認可。
從八部影片的滿意度排名來看,《長津湖之水門橋》在「長津湖」效應下,憑借過硬的創作水準摘得檔期滿意度「冠軍」頭銜,滿意度88.9分,居歷史調查春節檔影片的第一位。《奇跡·笨小孩》以個人勵志故事濃縮「深圳速度」奇跡,主創團隊實力與流量號召力兼備,滿意度86.0分居檔期第二位。《狙擊手》同樣聚焦抗美援朝歷史,但區別於《長津湖》系列的視覺奇觀塑造,張藝謀導演率張末導演以「大道至簡」的手法描述殘酷「冷槍冷炮運動」,觀眾滿意度85.4分,居檔期第三位。
三部「頭部」影片或通過革命戰爭歷史傳遞家國情懷,或通過大時代下小人物故事給人以激勵,而居於排序中段但滿意度也超83分的兩部影片《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熊出沒·重返地球》,則更帶有全家歡的春節「特供」屬性。
《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是今年偏嚴肅的題材影片匯聚的春節檔中唯一一部「純粹」喜劇類型片,密集笑點成為俘獲觀眾的「殺手鐧」,滿意度83.6分。春節檔合家歡觀影「老朋友」「熊出沒」系列IP再出新作,《熊出沒·重返地球》在品質和觀眾人群基礎保障下以軟科幻類型創新亮相,影片滿意度83.3分,較2021年上映的系列上一部《熊出沒·狂野大陸》增長0.1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節檔首次有三部熱門動畫IP電影上映,為春節期間親子觀影提供了更豐富的選擇。在「熊出沒」之外,脫胎於短視頻IP的《小虎墩大英雄》與虎年春節高度應景,在大銀幕上首秀即受到低幼小朋友的喜愛,滿意度獲評82.4分。「喜羊羊」聚焦籃球運動題材,滿意度81.9分。
結合這些影片的市場表現來看,滿意度居第一位的《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影人次始終居檔期第一位,但從第三天起進入下滑狀態。合家歡觀影的中堅力量《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和《熊出沒·重返地球》兩部影片的觀影人次佔比率先開啟逆跌,尤其前者在上映第二天觀影人次佔比便逆襲至檔期第二位且實現連續4天逆跌,充分說明春節檔「合家歡」始終是其重要底色。
《奇跡·笨小孩》《狙擊手》在高滿意度的支撐下觀影人次佔比也出現一定幅度的逆襲,而張藝謀導演執導的北京冬奧開幕式成功舉辦,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後者帶來助力。
評價差異化
《奇跡》、《狙擊手》各有擁躉
不同層次觀眾對2022年春節檔影片整體評價趨同,在個別影片滿意度評價排序上存有些許差異。
在對五部故事片評價上,《長津湖之水門橋》獲得了普通觀眾和專業觀眾雙向評價最高評分,而《四海》則均居檔期末位;在滿意度第二、第三位排序上二者評價稍有不同,普通觀眾對聚焦小人物命運的《奇跡·笨小孩》評價相對較高,專業觀眾則對電影類型化創作突出的《狙擊手》評價更好。
在三部動畫影片評價上,不同層次觀眾評價分差均較小,其中《熊出沒·重返地球》滿意度稍領先;另外,「小虎墩」這一全新的動畫形象較受普通觀眾喜愛,《小虎墩大英雄》的普通觀眾滿意度也達到了83.0分。
從細分維度來看,在普通觀眾評價體系中,《長津湖之水門橋》在觀賞性、思想性的9個細分指標中均獲得檔期最高評分,其中正能量、思想深刻性及故事喜愛度得分均超91分;《奇跡·笨小孩》各項指標也表現亮眼,主要演員的表演、音樂效果等指標得分均居檔期第二位。
另外,《狙擊手》的主要演員的表演、正能量等因素,《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新鮮感、不枯燥等因素,《熊出沒·重返地球》的故事喜愛度以及《四海》的精彩對白得分均居檔期前三位。
在專業觀眾評價體系中,《長津湖之水門橋》在觀賞性和思想性的7項指標中獲得檔期最高評分,其中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情緒情感感染力、視覺效果得分最高;《狙擊手》的創意新穎度、情節合理度及思想情感的深廣度得分均居檔期第一;《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精彩對白得分為檔期最高。
另外《奇跡·笨小孩》在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主要演員的表演等10項指標得分均居檔期前三位,《熊出沒·重返地球》的視覺效果得分也居檔期前三,而《長津湖之水門橋》的精彩對白和《奇跡·笨小孩》的視覺效果得分未進前三位。
觀賞性、思想性提升
傳播度為何如此低?
從檔期三大指數來看,2022年春節檔觀賞性、思想性得分為86.2分、86.8分,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0.7分、1.8分,表明檔期內影片整體創作質量上乘,觀眾認可度高。尤其在思想立意上表現亮眼,檔期思想性居近年來春節檔第二位。
但檔期及頭部影片傳播度同比下滑明顯。從檔期看,2022年春節檔傳播度得分82.7分,同比下滑2分,居歷史調查的七個春節檔第五位。從代表性影片來看,與去年同期三大指標均排第一位的《你好,李煥英》相比,檔期內觀賞性、思想性居第一位的《長津湖之水門橋》兩個指標得分分別高出1.7和3.2分,傳播度位居第一的《狙擊手》得分較去年第一位下降了2.4分。
這一降幅同樣表現在頭部影片《長津湖之水門橋》與2021國慶上映的前作《長津湖》三大指數的對比上,《長津湖之水門橋》觀賞性、思想性得分比前作微降0.1、0.2分,傳播度則下降了2.5分。
傳播度下降反映的是觀眾對檔期影片分享與傳播積極性的下降,關系觀影人群可否擴容。頭部影片傳播度下降,更直接抑制檔期整體增長空間。
影響傳播度及觀影人次規模的元素不一而足,2022年春節檔票價高居不下成為眾矢之的'。但綜合數據分析顯示,2022年春節檔在頭部影片難以實現放量增長的情況下,僅列滿意度評價第四位的喜劇片《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卻實現了觀影人次較大幅度的逆跌,列第五位的動畫片《熊出沒·重返地球》在票價同比增長的情況下,不僅在檔期內實現觀影人次佔比的逆跌,與前作相比截止初六的總觀影人次還有增長。由此可見,票價不是影響觀影需求的根本因素。
隨著春節檔發展逐漸成熟,影片類型供給多元化是大勢所趨,但在合家歡的親情底色之上,輕松歡樂的內容仍是檔期剛需,而今年春節檔此類型內容選擇空間十分有限。影片類型與檔期契合度偏低,觀眾分享傳播及觀影熱情明顯下降。
2022年春節檔在檔期和影片滿意度普獲新高,影院放映場次增長的情況下,觀影人次的較大下滑令人抱憾。這也表明,在創作質量有所保證的前提下,影片類型與檔期的適配度至關重要,電影從業者需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和更精細化的運營構建良性檔期生態,保證市場健康發展。
「今年過年你看了幾部電影?」長假後第一天上班,不少人一見面就聊起了電影。
虎年伊始,中國電影市場表現亮眼。來自國家電影局的數據顯示,春節長假7天,全國電影票房60.35億元,位居歷史同期第二。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電影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創下了令人欣喜的佳績。
縱觀整個春節檔,8部類型豐富、題材多樣的影片在大年初一同時上映,為觀眾提供了多樣的觀影選擇,調動起人們節日期間走進電影院的強烈願望。2月1日農歷正月初一,電影市場就交出了14.54億元的成績。不少觀眾表示,今年過年影片可選擇性很強。《長津湖之水門橋》總監制黃建新表示,春節檔影片的多樣性,體現出當下電影創作百花齊放的現狀,令人振奮。
春節檔的8部影片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長津湖之水門橋》《奇跡·笨小孩》《狙擊手》3部影片構成的新主流電影梯隊。其中,《長津湖之水門橋》聚焦「三炸水門橋」這一歷史事件,與《長津湖》共同再現長津湖戰役全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受到觀眾歡迎和市場認可。截至正月初六,該片票房達25.28億元。《奇跡·笨小孩》講述普通年輕人在深圳奮力打拚,獲得親情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昂揚姿態。《狙擊手》將視角置於抗美援朝戰爭後期的一場遭遇戰,以小切口表現了志願軍戰士的英勇無畏、足智多謀和戰友深情。
截至大年初六,3部新主流電影市場佔比達57.38%,相關話題在各大熱搜榜單上占據重要位置。由此,2022年成為新主流電影在春節檔大放異彩的一年,充分說明電影觀眾對主流價值觀的極大認同,反映出人民群眾文化自信日益提升。《狙擊手》導演張藝謀表示,「票房數據背後可以看到人心」「新主流電影在年輕觀眾中受歡迎是一個可喜的變化,這也給創作者很大的鼓勵,鞭策我們要把電影拍好,把中國故事講好」。
此外,《這個殺手不太冷靜》《四海》兩部電影也獲得了市場認可。《這個殺手不太冷靜》是今年春節檔唯一的喜劇電影。《四海》以電影語言講述了小鎮青年的成長故事,影片主題自帶話題度。
與此同時,春節檔上映的3部動畫電影《熊出沒·重返地球》《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筐出未來》《小虎墩大英雄》也表現不俗。其中,《熊出沒·重返地球》自上映以來始終保持較高上座率。
除了電影供給側的良好表現,中國電影市場現有的8萬余塊銀幕也為春節期間電影市場的繁榮提供了強大的硬體支撐。當前,我國是全球銀幕數最多的國家,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隨著城鄉電影院建設的不斷推進,電影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結構布局日益合理,在家門口看最新院線大片已經變成現實。尤其是春節期間,遍布城鄉的大小影院成為人們走出家門進行文化消費的重要選項。
中國電影資料館2月7日發布的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2022年春節檔觀眾滿意度得分85.3分,同比增長0.1分,為2015年開始調查以來同檔期最高分。其中,《長津湖之水門橋》以88.9分的成績領跑,《奇跡·笨小孩》和《狙擊手》分列第二、第三位。
調查顯示,2022年春節檔八部新映影片涵蓋戰爭、喜劇、劇情、動畫等多類型,得到了觀眾較高認可。結合影片的市場表現看,滿意度居第一位的《長津湖之水門橋》觀影人次始終居檔期第一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春節檔傳播度得分82.7分,同比下滑2分,居歷史調查的春節檔第五位。《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的觀影人次佔比實現逆跌,「合家歡」始終是春節檔的重要底色。
2022年春節檔滿意度收獲新高、影院放映場次增長,而觀影人次下滑,調查認為,在創作質量有所保證的前提下,影片類型與檔期的適配度至關重要,電影從業者需要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和更精細化的運營構建良性檔期生態,保證市場健康發展。
Ⅱ 張藝謀導演獲得過哪些電影獎項
金熊獎、金雞獎、金馬獎等等獎項張藝謀導演都獲得過,他還獲得過最佳男主角獎。
看電影成為了現在的情侶約會必乾的一件事,可以看出電影行業在我國有著怎樣的地位。說到中國電影,觀眾們想必都會想到一些知名的導演,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第一人的張藝謀導演,拍攝了《讓子彈飛》的姜文導演,沒有頭發卻拍了《頭發亂了》的管虎導演。其中我認為張藝謀導演最為厲害。
張藝謀導演不僅僅是一個優秀的導演,同樣也是一位優秀的演員。在張藝謀導演的生涯中,曾因電影《老井》獲得了第八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導演和演員的雙豐收成就了現在的張藝謀導演,讓他成為了一個在電影行業中有深遠影響的人物。
Ⅲ 張藝謀20年磨一劍,《懸崖之上》能否問鼎中國電影票房冠軍
我覺得張藝謀導演的新作《懸崖之上》並不能夠成為國產電影票房冠軍。
雖然從觀眾的反饋當中能夠看出,張藝謀導演的這部新作品擁有著較高的質量,不過《懸崖之上》屬於一部諜戰題材的電影,在國產電影當中,諜戰題材的作品很少能夠創造高票房成績。因為能夠創造高票房成績的電影基本上都屬於純粹的商業大片,而《懸崖之上》則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欣賞的作品,所以這樣的作品註定不會引起大眾的廣泛熱議。因此我並不覺得張藝謀導演這一次能夠讓自己的心電影成為國產票房冠軍。
一、五一假期較短,不利於電影沖擊票房。票房成績排名前列的國產電影大多數都集中在了賀歲檔或者是春節檔,因為這兩大檔期的假期時間較長也有利於電影沖擊票房成績,同時這兩大檔期的電影院線市場始終會處於非常火爆的狀態,因此國產票房冠軍一般都會出在這兩大檔期。而五一假期只有短短的幾天,所以假期時間較短也不利於電影票房的發力。
當然也希望大家有時間和機會的話,能夠去電影院支持張藝謀導演的新作品。因為這一部作品確實有可能會成為五一檔期的最佳影片,所以也希望這部電影不要成為叫好不叫座的電影。
Ⅳ 張藝謀總結《長城》教訓《長城》對中國電影有何意義
3月4日,張藝謀出席其新劇《對話寓言2047》發布會。談及《長城》爭議,張藝謀覺得《長城》是「中美第一次合作大規模的戲,我覺得有挑戰性。而《長城》給我的經驗是代表了某一種野心,就想中外通吃,但實際上很難做到中外通吃。從中國今天電影市場的反饋來看,高票房,觀眾要看的都是本土電影,本土化的話題。」
總結:對於電影來說褒貶不一,既然張藝謀導演吸取了經驗與「教訓」,希望能為中國電影更加大的發揚。
Ⅳ 為什麼說張藝謀是中國電影的旗幟
張藝謀這個品牌是他的好朋友加上事業上的夥伴張偉平(地產老闆+製作人)打響的。其實說張藝謀是中國電影的旗幟只不過是一種品牌效益而已,就跟包裝明星一樣。
看下老謀子導的電影所獲的獎就知道他為什麼有資格被包裝了,呵呵~
(但是他拍的古裝武俠類電影,我都不怎麼喜歡哦,不敢恭維什麼)
~~~~~~~~~~~~~~~~~~~~~~~~~~~~~~~
張藝謀(1951.11.14-)導演、攝影師、演員。陝西西安人。
1968年初中畢業後在陝西乾縣農村插隊勞動,後在陝西咸陽國棉八廠當工人。
1978年入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學習。
1982年畢業後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攝影師。
張藝謀電影作品獲獎一覽表
《一個和八個》 張軍劊導演 張藝謀攝影
1984年 中國電影優秀攝影獎
《黃土地》 陳凱歌導演 張藝謀攝影
1985年 第五屆金雞獎:最佳攝影獎
1985年 法國南特亞非拉三大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
1985年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評委會特別獎
1985年 瑞士盧卡諾國際電影節:銀豹獎
1986年 香港第五屆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86年英國倫敦國際電影展:大獎
《大閱兵》 陳凱歌導演 張藝謀攝影
1986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老井》 吳天明導演 張藝謀主演
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度政府獎:
1988年 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主角獎(張藝謀)
1988年 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主角獎(張藝謀)
1988年 第七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87年 第一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最佳男主角獎(張藝謀)、評委會特別獎、東京都知事獎
《紅高梁》 張藝謀導演
廣播電影電視部1986-1987年度政府獎
1988年 第十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88年 第八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最佳錄音獎
1988年 第三十八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熊獎
1988年 第五屆辛巴威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故事片真實新穎獎、最佳藝術成就獎
1989年 澳大利亞第三十五屆悉尼國際電影節:悉尼電影評論獎
1987年摩洛哥第一屆馬拉卡什國際電影節:導演大阿特拉斯金獎
製片大阿特拉斯金獎
1989年 比利時第十六屆布魯塞爾國際電影節:
比利時法語廣播電台青年聽眾委員會最佳電影獎
1989年 法國第五屆蒙彼利埃國際電影節:銀熊貓獎
1989年 第八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0年 民主德國電影家協會年度獎:提名獎
1990年 古巴年度發行電影評獎:十部最佳故事片之一
《代號美洲豹》張藝謀導演
1989年 第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配角(鞏俐)
《古今大戰秦佣情》程小東導演 張藝謀主演
1990年 第四十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娛樂電影榮譽獎
1990年 西班牙年度電影展:科技電影技術獎
1991年 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配曲、最佳女主角提名
1991年 法國巴黎奇情動作電影展:大獎
《菊豆》張藝謀導演
1990年 第九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0年 法國第四十三屆嘎納電影節: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特別獎
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屆瓦亞多里德國際電影節:金穗獎
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
1990年 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金雨果獎
1991年 美國第六十三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大紅燈籠高高掛》張藝謀導演
1991年 第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1年 義大利第四十八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銀獅獎
國際影評人協會大獎
天主教影評人協會大獎
金格利造型特別獎
艾維拉諾塔特別獎
1992年 美國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2年 義大利全國奧斯卡獎(大衛獎)最佳外語片大獎
最佳外語片女主角提名(鞏俐)
1992年 義大利米蘭電影協會頒發觀眾評議本年度:最佳外語電影第一名人獎
1992年 英國全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大獎
《秋菊打官司》張藝謀導演
1988年 首屆長春國際電影節:金杯獎
1992年 義大利第四十九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最佳影片大獎:金獅獎
最佳女演員獎(鞏俐)
廣播電影電視部1992-1993年度政府獎
1992年 第十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女主角(鞏俐)
1993年 第十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活著》張藝謀導演
1994年法國嘎納第四十七屆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最佳男主角獎(葛優)
人道精神獎
1994年 第十三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十大華語片之一
1994年 全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4年 洛杉機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
1994年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4年 英國全國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獎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張藝謀導演
1995年 法國嘎納第四十八屆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
1995年 全美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
1995年 美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大獎自由論點獎
1995年 洛杉機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呂樂)
1995年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獎(呂樂)
1995年 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6年 美國電影奧斯卡獎最佳攝影提名(呂樂)
1996年 美國紐約《電影雜志》評選1995年度:世界十佳影片第一名
1996年 美國《電影雜志》評選1995年度:全世界十部最佳影片第一名
《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導演
1999年 第六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
1999年 義大利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金獅獎」
1999年 天主教影評人「兒童與電影」最佳影片獎
199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佳影片大獎
1999年 義大利《電影》雜志最佳影片獎
1999年 美國 國際青年文化中心,青年電影協會「青年與夢想」最佳影片獎
1999年 伊朗第十屆國際青少年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兒童教育三等獎
1999年 第十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獎
1999年 第2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1999年 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
1999年 第23屆巴西聖保羅國際電影節:觀眾評選最佳影片獎
1999年 1999年度歐洲電影評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0年美國「青少年藝術家獎」電影組織:1999年最佳國際電影獎
最佳表演獎(魏敏芝)
2000年 《日本電影旬報》: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三名
《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二名
《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導演
2000年 第五十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銀熊獎」
天主教和基督教聯合頒發「人道主義精神獎」
2000年 義大利電影評論家協會,義大利記者協會「巴克大獎」
2000年 中國政府華表獎:最佳影片獎
2000年 第2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最佳故事片獎
最佳女主角獎(章子怡)
2000年 第2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最佳影片獎
最佳導演獎
最佳攝影獎(侯詠)
最佳美術獎(曹久平)
2000年 《日本電影旬報》: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影片第四名
2000年 《日本銀幕》2000年度:
最佳外語片第一名
最佳外國女演員 (章子怡)
2000年 《日本首映》2000年:世界十大最佳電影第七名
2001年 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世界電影觀眾評選大獎
2001年 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章子怡)
2001年 第19屆伊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大獎
《幸福時光》 張藝謀導演
2000年 西班牙巴利亞朵利德國際電影周:
評委會大獎
銀獎(最佳影片第二名)
最佳女主角(董潔(blog))
《英雄》 張藝謀導演
2003年 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作品獎
2002年 第60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3年 第75屆美國奧斯卡電影節: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3年 香港金像獎:
最佳攝影(Christopher Doyle)
最佳美術設計(霍廷霄 易震洲)
最佳服裝設計(Emi Wade)
最佳動作設計(Tony Ching Siu Tung)
最佳音樂(譚盾)
最佳聲音效果(陶經)
最佳電腦設計 (Ellen Poon, Murray Pope, Christopher Horvath, Jonathan Rothbart)
2003年 德國威斯巴登電影評價中心(FBW):「特別有價值」電影
《十面埋伏》張藝謀導演
2004年 第11屆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電影華表獎:
市場開拓獎、最佳女主角獎、優秀電影技術獎、優秀製片人獎
2004年 榮獲美國藝術導演協會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導演獎
2004年 第62屆美國電影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4年 第77屆美國奧斯卡電影節:最佳攝影提名
2004年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提名:最佳女主角、最佳非英語電影、最佳攝影、最佳布景設計、最佳時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化妝/發型設計
張藝謀作品集
1983年 《一個和八個》 攝影
1994年 《黃土地》 攝影
1985年 《大閱兵》 攝影
1986年 《老井》 主演
1987年 《紅高粱》 導演
1988年 《代號美洲豹》 導演
1989年 《秦俑》 主演
1990年 《菊豆》 導演
1991年 《大紅燈籠高高掛》 導演
1992年 《秋菊打官司》 導演
1993年 《活著》 導演
1994年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導演
1996年 《有話好好說》 導演
1997年 義大利佛羅倫薩節日歌劇院
大型歌劇《圖蘭多》 導演
1998年 北京紫禁城太廟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 導演
1998年 《一個都不能少》 導演
1999年 《我的父親母親》 導演
2000年 《幸福時光》 導演
2001年 大型三幕芭蕾舞劇 編劇 導演 藝術總監
《大紅燈籠高高掛》
2001年 中國申辦2008年奧運會宣傳片 總導演
2002年 中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宣傳片 總導演
2002年 《英雄》 導演
2003年 韓國世界盃體育場
大型露天實景歌劇《圖蘭多》 導演
2003年 《十面埋伏》 導演
2005年 《千里走單騎》 導演
2006年 《滿城盡帶黃金甲》 導演
張藝謀個人成就獎
1995年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全世界十大傑出導演之一
1995年 美國克羅拉多國際電影節:「傑出成就獎」
1996年 美國《娛樂周刊》評選:當代世界二十位大導演之一
1998年 美國《時代周刊》:「世界十大風雲人物」
1999年 第六屆亞洲電影交流會:「終身成就獎」
2000年 第十一屆美國帕爾馬國際電影節:「傑出電影藝術家獎」
2000年 日本《電影旬報》:2000年度最佳外國導演
2001年 日本《電影旬報》讀者評選:最佳外國導演
2002年 第十三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大獎」
2002年 德國曼海姆市政府及第51屆德國曼海姆電影節聯合頒發:
「電影大師」
2002年 美國第二代協會:「精英獎」
2002年 美國南加里福利亞洲影視委員會:「超級明星金星獎」
2005年 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
Ⅵ 《懸崖之上》4月30日正式上映,可以說好評如潮。張藝謀打了多少人的臉
張藝謀的影片《懸崖之上》在4月18日超前點映,即便 是沒有在全國各地公映,此片早已造成大夥兒的強烈反響,看了的人全是廣受好評。
懸崖之上比如《紅高粱》《活著》《一個都不能少》《我的父親母親》《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等
可是伴隨著《三槍》《長城》《影》等片的開播,使他用戶評價平行線降低,大家稱愈來愈不明白他的影片。
因此 ,張藝謀這一部《懸崖之上》被粉絲寄託了殷切期望,期待能夠重現張藝謀的頂峰寫作水平。大夥兒一起去影院看一看,看一下自身心愛的演員在本劇里的主要表現。
Ⅶ 張藝謀為《阿麗塔》發聲, 為什麼國內電影不見你支持對此你怎麼看
首先感謝悟空邀請!
按理說,一個人支持誰的影片,為誰發聲宣傳是個人的自由,我們無權干涉。但張藝謀為一部外國的影片宣傳,卻少見為國內影片宣傳,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吧。張藝謀也許只是站在一個導演的角度看待這些電影,對《流浪地球》不感冒不認可。
再說《阿麗塔》
由知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參與編劇與製片,根據日本漫畫《銃夢》改編,講述的是一位半機械少女改變世界的故事。據悉,該片是卡梅隆籌劃多年之作,當時驚動一時的《阿凡達》就是為該片鋪路,沒想到《阿凡達》大獲成功。
在《阿麗塔》的中國首映禮上,也有不少中國的導演和明星演員來到現場,其中就有張藝謀導演,在看完該片後,張藝謀更是在台上發言稱《阿麗塔》這部電影很好看,希望可以在中國大賣。 張藝謀這樣說其實也正常,畢竟是別人來做宣傳,怎麼也不敬地主之誼呢?
其實無論怎麼說,對我們吃瓜群眾都沒有太大影響,拍出來大片我們都贊一個也未嘗不可,我國拍出來更好,沖出亞洲,賣向全世界那也是我們中國電影的成功。
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下面是我的猜想
1、 商業
大家都知道在好萊塢是有一整套的電影工業體系的,商人在商,拍電影的也不例外,詹姆斯·卡梅隆現在是電影界的大神,他的很多電影技術都是走在行業的最前沿,而導演張藝謀作為國內頂級的導演,在國際上略有名氣,但和卡神比起來就大巫見小巫,自然得去膜拜一下,既然去了人也見了宣傳《阿麗塔:戰斗天使》便順水推舟,可導演在電影界是一個中立的存在,上邊連接投資人下邊連接演員,其張藝謀背後的投資人會不會和卡神接觸後討論投資事宜這個就難說了,畢竟國內資本想進入好萊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國內電影榜上卡神的背書,自然票房就有了一定的保證!
2、 技術爆炸
在《三體》中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論述,弱小的文明很可能在短時間內超越強大的文明,這就是技術爆炸,這一點很好的應用在了《流浪地球》上,該片上映前,國內的大師級導演被一眾非專業著名演員所超越,動不動就是十幾億幾十億的規模,徐崢的《泰囧》吳京的《戰狼2》大鵬的《煎餅俠》,所謂的大佬江湖格局被打亂,《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也是名不經傳,在這之前的2014年才拍攝《同桌的你》,好多業內人士都知道有這個人,現在《流浪地球》的票房足以比擬許多著名導演電影生涯的總票房,可以想像一下人家一部作品就超越了你一生的努力,這樣的打擊猶如降維打擊,心理的落差極大,可以看到沒有一個著名導演去宣傳《流浪地球》,別人剛打了你的臉,搶了你的蛋糕,你還會去說別人好么?所以你期待的張藝謀自然沒有,借用大劉的《黑暗森林》里的一句話來總結,市場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個文明都是帶槍的獵人!
這樣看!
以下屬於個人觀點:
昨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條博文。
就是李濤老師博文。
因為他是PS專家我們不討論人家po出的照片真實與否,看網友的評論「頭發的用通道扣圖的吧?」
這句話充滿著調侃,第一帶話題#阿麗塔#,第二「通道扣圖」 是PS軟體的專業術語。
單從博文上沒什麼問題啦,主要是一個舉例「蹭話題」(我也在蹭話題,因為回答的就是這個話題,臉皮真厚)。
老謀子為啥就不能蹭話題呢?(不解釋含義)
老謀子是國際名導,但是國際名導用了小鮮肉來拍片子,不能說撲吧,反正沒啥好成績,評分相信大家已經看到了!
為阿麗塔發聲是因為人家去了現場,一個好面子,一個認為跟卡神關系不錯,關系好才去支持是吧?
個人覺得是以下原因:
1.自己產出的沒有得到認可(用官方的話 拍的是藝術)
2.打好國際關系,畢竟今後要繼續走國際路線
3.人家上門就是客。
有人說是因為嫉妒兩部票房神話,當然行業競爭是這樣的。好比做生意,誰家生意比自己好多少都會有點嫉妒的。
畢竟同樣的努力加上一點點的投機取巧就落敗,誰也不想。
張導的電影,國內的同行和影評人也不待見。
《長城》《三槍拍案驚奇》《滿城盡帶黃金甲》都遭人詬罵。
陳凱哥的《無極》《妖貓傳》也遭同行和影評人詬罵。
如今拿紅包的影評人越來越多,昧著良心說話,大批量阿諛奉承的文章,影響著電影市場的公平競爭。
老導演們,那些總想讓作品發出人性之光藝術之光文化之光的老導演們,已呈苟延殘喘之勢。
吳京陳思誠寧浩……這樣一批新興的導演,熟諳電影市場走向的「投機分子」大行其道。
電影基本不再承載從前的寓教於樂。
電影只是一種產品。
一種東西。
中國
Ⅷ 張藝謀:商業形式還是美學藝術
張藝謀導演作為中國影壇的「國師」,其作品大多受到廣泛關注,2018年國慶檔上映的《影》,因其蘊含的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而創造的美學奇觀和張藝謀導演向來「不會講故事」的特徵而飽受爭議。
10月12日,恰逢張藝謀導演成名作《紅高粱》重映,之前只在網路上觀看過這一美學盛宴的我,也有幸再次目睹它的風采。想就這兩部導演將色彩運用到極致的作品一同講述,探討其異同。
《紅高粱》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作品,體現了第五代導演影像意識的普遍成熟,影片在宏觀的歷史文化意蘊中塑造人物形象與命運,影像風格質朴逼真又達到了象徵概括。飽和度極高的色彩畫面充分展現了熱烈、奔放的藝術個性,影片一改中國傳統美學淡雅深邃的含蓄美,洋溢著狂放不羈的野性美,體現了作者對於人的生命的刻意張揚。
在敘事上,將十八里鋪寧靜的普通百姓生活與日本人突如其來的侵略造成的沖突交織起來,把個人命運與歷史事件與時代風雲有機結合,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特色。
影片結尾,「我奶奶」被日本人亂槍打死,燒酒鍋上的伙計們橫屍遍野,「我爺爺」像是被戳中了軟肋,天空中發生了日食,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紅色,象徵著一個紅光普照的世界終將到來,導演中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故事折射出了博大深厚的紅色民族精神。
從另一方面,就我看來《紅高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姜文《鬼子來了》的誕生,馬大三掉落在地上的頭,與《紅高粱》結尾「我爺爺」絕望般地望向遠方,畫面最終一片鮮紅有異曲同工之妙。
反觀《影》,同樣也是張藝謀導演使用色彩來推進故事情節發展的代表性影片,講述的是一個中國古代關於「替身」的故事,在他看來替身是不會被關注的,生來便註定了死亡的結局,一直生活在對於自我身份認同的焦慮中,導演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戲劇舞台化式的故事描寫。
此片雖繼承了張藝謀早期大膽使用色彩參與敘事的表現手法,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使用濃墨重彩、飽和度鮮明以求強調主題的習慣,使用冷酷低調的近似黑白的中國風畫面講述中國故事。
影片中大量出現飽含中國韻味的視覺元素,山水、陰陽、八卦、對奕…每一組對立影像的背後都蘊藏著人物與環境所體現的不同意義,以女人身形入傘破天下神功刀法,以並入膏肓的「真身」困於囚室操縱「影子」破棋局。在這些形式感鮮明的視覺元素與隱喻之上的是其獨具中國水墨丹青的質感體現。中國水墨畫的平面感、陰涼感在影片中得到良好復現。
張藝謀導演的創作經歷了早期藝術化到逐漸與商業化合流的轉變,有人說張藝謀是形式感極強的導演,電影籌備前期便在視覺效果的基礎上敘事,故事是為特效服務,但我個人認為這也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能夠通俗化、大眾化的原因之一。
作為中國影壇的領軍型人物,張藝謀導演一直在探索帶有中國符號的電影風格,從一系列極富民族特色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再到商業化探索的《英雄》、好萊塢合拍片《長城》,張藝謀導演在不同的美學形式中融入中國元素,為中國電影更好更快地「走出去」做出了貢獻。
但同樣不可否認的是,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向來故事性不強,更多的是營造影像氛圍,影片大多著重表現在外沖突與矛盾解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社會更深層次的剖析。導演自己也曾承認痴迷於將人物一生壓縮進整部電影中,從而不可避免地進行快節奏高強度剪輯進行敘事,與強調紀實美學風格的侯孝賢導演等形成強烈對比。
張藝謀是一位集矛盾於一身的導演,偏好講述社會最基本的關系與生存法則,在權力不可能被戰勝的條件下,他不斷地探索在這種權力壓迫中人物卑微的掙扎,那是人物活在當下,存在於世間的證明。當思辯不再繼續,形式一躍而上成為美學表現,當人性挖掘到底,形式便略顯遜色。
我個人目前還是非常喜愛具有強烈戲劇性沖突的影片,尤愛將其放置在歷史事件中進行表現,有張力與藝術感染力,貪戀矛盾被解決的一瞬間帶給我強烈的心理快感。這種快感的體驗和所謂「悶片」的對比在電影理論上便是蒙太奇學派與紀實美學的對立,但可能在某一方面,表現形式的對立卻同樣能顯現出主題的殊途同歸。
在中國日益發展,經濟文化逐漸走出去的當代社會,文化自信與文化輸出屢被提及,縱然中國電影市場的潛力在近年來的票房奇跡中被逐漸挖掘,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並沒有擔起文化自信的重任,中國電影在國際上被普遍認同的仍然是在國內並不被大多數主流觀眾所熱愛的藝術電影。在中國電影中加入中國特色文化,輔之以國際化敘事策略與價值觀導向,才是中國電影能夠良好輸出的動因。張藝謀導演無論是在形式美學探索亦或主題表達上,都為中國電影書寫了獨特篇章。
Ⅸ 張藝謀為何會認為,中國電影的質量不可能會立即大幅度提升
因為現在電影的質量一直都是一樣,不可能一次性大幅度的提升,在中國的電影的質量上一直都是這樣,沒有什麼提升,而中國電影需要穩扎穩打,所以張藝謀認為現在的中國電影質量不可能大幅度的提升。
張藝謀導演可以運用各種顏色的交替變化來進行敘事,比如《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頌蓮身上衣服顏色變化,《我的父親母親》中現實與回憶的黑白與彩色的對比,都是張藝謀在用色彩講故事,並且是講的非常細膩的那種,讓受眾看了之後,不自覺的就被帶入到故事當中去,突然之間就被打動,因為張藝謀導演將色彩在電影中的敘事與造型作用,運用到了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