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80年的電影<<琴童>>里有一首小提琴曲叫:幸福之歌..請問那有這首曲子的曲譜下栽
http://www.soupu.org/search.asp?searchname=%D0%D2%B8%A3%D6%AE%B8%E8&searchtype=1&sc=img&ch=w.ptl&putype=0
② 有什麼關於小提琴的經典電影啊
1.紅色小提琴
三百年來,一把紅色小提琴在數個國家流浪,與數人的命運緊緊相牽。彷彿有某種魔咒,讓人們為這把琴瘋狂著迷。
小提琴的製造者,是十七世紀義大利的樂器大師(卡路•施齊Carlo Cecchi 飾 )。妻兒死去,難抑悲傷的他,把愛人的血塗在小提琴上,從此琴就輾轉流落到了奧地利。一個練琴的小男孩為了這把琴痴迷,直至倒落在舞台上。
小提琴的流浪從未間斷,從盜墓者,到吉普賽人,到為之自殺的作曲家波普,再到文革期間上海的一位音樂老師。這期間,無論擁有者是否明白小提琴真正價值,都逃不出它的魔力。終於,有鑒別專家知道了小提琴的秘密——它的外殼染著三個世紀前一位大師的血和淚。
2.今生情未了
法國片《Un coeur en hiver》,按本意大約譯作《冬之心》,中文又譯《郎心似鐵》或者《今生情未了》。覺得譯得不準,照我說,不如譯成《今生情了了》。女主角是個小提琴家,美麗自負。男主角是修補小提琴的行家。他幫她修琴。他去看她排練拉威爾的作品,被她迷住,也許是被她的音樂迷住。 她知道他們彼此喜歡。
3.和你在一起
普通百姓劉成(劉佩琦)為讓從小拉小提琴的兒子劉小春(唐韻)的小提琴技藝有較大提升,帶著他從江南來到北京,拜了性格怪異的江老師(王志文)為師,在學習過程中,劉小春逐漸與江老師成為忘年好友。風情萬種的莉莉(陳紅)與劉成父子倆住得很近,她讓劉小春逐漸萌發生出莫名的愛戀。
4.夢幻街少女
正在讀初三的月島滴滴是一個喜歡看書的女孩,她每次都能在借書卡上看到一個叫天澤聖司名字,因此她對這個人充滿了好奇。
滴滴一直喜歡寫詩,有一天她跟好友夕子在討論寫詩的事,夕子告訴滴滴自己收到了情書,但事實上夕子已有了喜歡的人。更沒有想到的是,夕子喜歡的杉村喜歡的是滴滴,滴滴一時間感到十分困惑。
滴滴無意中來到了一個小店,原來店主是聖司的爺爺。認識了聖司之後,聽到了聖司對自己理想的追求之後,也激發了滴滴對自己理想的追求之念。當聖司離開了到義大利學習做小提琴時,滴滴決定要專心寫作。當滴滴完成了作品之後,她發現原來自己高估了自己,就這樣她選擇繼續考高中,這時她非常想念聖司。
一天凌晨,她站到窗邊,突然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
5.卡車上掉下的小提琴
下崗工人胡佐衡在路邊撿到一把小提琴後,突然萌發了學琴的念頭,隨後便一發不可收地痴迷於練琴.面對家人、同事、鄰居的疑惑不解、冷嘲熱諷乃至激烈反對,他仍樂詞不疲。在自己的刻苦努力和少年宮老師的幫助下,他的琴藝有了進步,而周圍人也漸漸開始理解他。
本片風格頗似義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它講述的是一個普通的下崗工人胡佐衡在路邊意外撿到一把小提琴後發生的一連串故事。胡佐衡拿著沒人認領的小提琴,突然萌發了到少年宮學琴的念頭,隨後便一發不可收……
6.梅紐因-世紀小提琴
法國小提琴家與音樂紀錄片導演布魯諾·蒙桑容的作品,風格相當接近他在兩年後拍攝的《里赫特:謎》www.douban.com/subject/1828568/,由傳主面對鏡頭,講述他的音樂人生,穿插大量紀錄片影片鏡頭。
7.小提琴與壓路機
一個壓路機司機與一個小提琴琴童的短暫友誼.
③ 求中國國產的兒童電影
1、《動物出擊》是馮小寧執導並編劇的萌寵歷險電影。本片講述萌娃「媽寶」和一群逗萌寵物,在無人察覺和幫助的情況下,組隊營救一艘滿載劇毒葯品並失控的輪船,保護人類免於滅頂之災的故事。該片於2019年4月30日在全國各大院線登陸。
2、《小狗奶瓶》是由彭力自編自導、徐小明監制,奶瓶、康瀟諾、高婷婷、陳一榕、魏子涵、亓小飛主演的現代寵物電影。該片講述了萌犬奶瓶與小主人好好從美好的相遇到分離走失、尋找彼此的故事。
3、《斗魂之熊孩子》以一個8歲孩子的視角講述一位80後單身辣媽與熊孩子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用極具生活氣息的輕喜劇方式探討了單身媽媽、離異家庭等嚴肅話題,以幫助廣大中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幫助他們健康成長。
4、《兩個俏公主》是由薛玉崢執導,馬正陽、張艾、顧辰參與配音的一部動畫電影。該影片講述了兩位公主紅鈴和桃茜,為了兌現幫助天鵝王子找回聖羽的承諾,前往鷹王的國家冒險的故事。
5、《雲上日出》是改編自夏家駿的自傳體作品《在崖縫中生長》,由熊瑋執導,榮梓杉、關亞軍等人主演的戰爭片。該片講述細菌戰下,一所兒童教養院內孩子們之間陪伴、成長與救贖的故事。
④ 和弦的種類
按照三度音程關系或非三度音程關系,二個或以上的音的結合 ,叫做「和弦」。
按三度音程關系構成的和弦,由於各音間保持一定的緊張度,音響協調豐滿,並合乎泛音的自然規律,因而被廣泛採用。按非三度音程構成的和弦,雖不像按三度音程構成的和弦那樣被廣泛採用,但對豐富和聲的色彩、建立民族和聲語言方面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故也不應忽視。
構成和弦的諸音,叫做該和弦的和弦音。在和弦的基本形態中,最下端的一音,叫做「根音」。其餘各音均按它們與根音構成的音程關系來命名。 三和弦
由三個音按照三度關系疊置起來的和弦,叫做三和弦。三和弦各音由下而上稱為根音、三音、五音,分別以1、3、5標記。 和弦種類 根音 三度音 五度音 標記 示例 大三和弦 根音 大三度 純五度 Major、M、省略 C(1 3 5) 小三和弦 根音 小三度 純五度 minor、m、- Cm(1 b3 5) 增三和弦 根音 大三度 增五度 Augment、aug、+ Caug(1 3 #5) 減三和弦 根音 小三度 減五度 diminish、dim、° Cdim(1 b3 b5) 三和弦有三種不同的低音位置:
根音在低音位置,叫做原位。因低音與上方兩音分別構成三度和五度音程,得名三五和弦,常用數字「5」標記。
三音在低音位置,叫做第一轉位。因低音與上方兩音分別構成三度和六度音程,得名三六和弦,簡稱六和弦,以數字「6」標記。
五音在低音位置,叫做第二轉位。因低音與上方兩音分別構成四度和六度音程,得名四六和弦,以數字「46」標記。
由於等音關系,增三和弦的原位和轉位,與在同一低音上構建的其他位置的增三和弦並無音響上的差別。所以,增三和弦的不同低音位置,一般需要依靠記譜或音樂的調性感覺來加以區分。
和弦的轉位一般不會使和弦的性質發生改變。三和弦的三種低音位置,會對和聲的穩定性產生不同的影響。同一穩定和弦,原位最穩定,第一轉位次之,第二轉位最不穩定。
大小調和聲對四六和弦使用的限制,從來都是十分嚴格的。
三和弦亦有三種不同的旋律位置:
根音處在最高聲部,叫做根音旋律位置。這是三和弦的各種旋律位置中,最能增加和弦的穩定性和完滿性的排列。
三音處在最高聲部,叫做三音旋律位置。這樣的旋律位置會削弱和弦的穩定性,但和聲音響飽滿,色彩鮮明。於結構中(指在音樂進行中)運用,可增加音樂的動力。
五音處在最高聲部,叫做五音旋律位置。這也是一種影響和聲穩定性和完滿性的排列,但其性格的鮮明程度不如第二種。
大調與小調中的三和弦
在自然大調與和聲小調的各個音級上,都可以構成一個它所屬調式的自然音三和弦。
自然大調的I、IV、V級是大三和弦,II、III、VI級是小三和弦,VII級是減三和弦。
和聲小調的I、IV級是小三和弦、III級為增三和弦,V、VI、VII級是大三和弦,II級是減三和弦。
對於這些和聲的基本材料的認識,不僅需要從調式音級的角度去鑒別,而且也應當以大小調對置的方式加以比較。大調和小調的和弦,只有V、VII兩級上的和弦結構相同。其他音級上和弦結構的差異,正是大小調和聲材料各自構成特徵的表現。
和聲基礎訓練為什麼一定要使用和聲小調(即第VII級升高半音的小調)?這是大小調和聲基本風格的要求。當掌握了大小調和聲的基本規律之後,欲轉向包括自然小調在內的其他調式和聲風格的實踐,將是比較容易的。
和弦的標記,本教程採用音級標記法,即根據和弦根音在調式音階中的級數來標記和弦。羅馬數字代表和弦的級數。和弦的低音位置,用阿拉伯數字在音級標記的右下方註明。更嚴格的要求,應以羅馬數字的大寫和小寫來顯示大小調式的區別,有的還在小寫羅馬數字的上方加一圓點以便於辨認。
V級三和弦的性質
I級三和弦即主三和弦。
主三和弦屬於協和和弦類別,是穩定的調試中心,在和聲結構中有吸引其他音級上的和弦之功效。
大調中的主和弦是大三和弦,小調中的主和弦是小三和弦,它們在和聲進行中起著明確調試性質的作用。
I級三和弦以羅馬數字I標記,「功能」標記符號是「T」或「t」(德Tonikafunktion的縮寫)。
V級三和弦即屬三和弦。屬三和弦雖然也是協和和弦,但由於它不同於主三和弦的音級地位,根音(屬音)有對主音的和聲傾向,三音(導音)和五音(上主音)有對主音的旋律傾向,所以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傾向於主和弦,同時也給主和弦以積極地支持。特別是當它與主和弦連用時,對確立和聲結構的調性有決定性的作用。
V級三和弦無論在大調或小調中都是大三和弦。
V級三和弦以羅馬數字V標記,「功能」標記符號是「D」(德語Dominantfunktion的縮寫)。
和弦音的重復與省略
I、V三和弦在使用中多重復根音,以加強其調性功能;三音不能省略,也不重復;五音既可省略,亦可重復。
V級三和弦連接的意義
通常都將I、V的連接稱之為正格進行。僅這兩個和弦的運用,就可以鞏固地建立起一個調性。這是大小調風格的音樂中運用最廣泛、最具有和聲進行的模式。
I、 V的連接,會因為兩個和弦先後次序的變化而獲得不同的意義。
I——V,和聲由穩定轉向不穩定,具有結構上的開放性。這種進行宜於用在音樂結構的內部,有推動音樂發展的功效。下面所引曲例的前兩小節便是一例。
V——I,和聲由不穩定過渡到穩定,具有結構上的收攏性。這種進行多用於樂思或段落的結束部分,以增強音樂的收束感。
如果需要在非收束部位使用V——I的進行,為避免音樂的停滯,通常都要採取一些措施來削弱主和弦的穩定性。如:主和弦採取轉位或非根音旋律位置的形式,摻入和弦外音成分或節奏上的弱化處理,等等。
V級三和弦連接的兩種方法
和弦的連接有兩種方法:共同音保持在同一聲部的連接,叫做和聲連接法;沒有共同音,或者有共同音但不在同一聲部保持的連接,叫做旋律連接法。
I、V和弦的根音相距四、五度,有一個共同音。當它們的原位三和弦以和聲連接法銜接時,聲部進行的方式是:共同音保持,低音作四、五度跳進,其他兩個聲部作三度、六度平行的下行(I——V)或上行(V——I)級進。
原位I、V三和弦以旋律連接法銜接,聲部的進行方式是:低音避免四部同向而只作向上(V——I)或向下(I——V)的四度跳進,其餘三個聲部與低音呈反向,平穩進行到後面和弦與它相鄰的音。
兩種連接法均可以使原位I、V和弦在進行中保持排列法和重復音的一致性。
旋律連接法因為迴避了V級和弦的三音(導音)與I級和弦的根音(主音)的直接聯系,因而較之I、V的和聲連接法有更強的力度與更多的色彩差異。
七和弦
由四個音按照三度關系疊置起來的和弦,叫做七和弦。七和弦各音由下而上稱為根音、三音、五音、七音,分別以1、3、5、7標記。 和弦種類根音三度音五度音七度音標記示例大大七和弦(大七和弦)根音大三度純五度大七度Major7、M7Cmaj7(1 3 5 7)大小七和弦根音大三度純五度小七度Mm7、7C7(1 3 5 b7)小小七和弦(小七和弦)根音小三度純五度小七度m7、-7Cm7(1 b3 5 b7)小大七和弦根音小三度純五度大七度mM7CmM7(1 b3 5 7)增大七和弦根音大三度增五度大七度aug7、+M7Caug7(1 3 #5 7)減小七和弦(半減七和弦)根音小三度減五度小七度m7-5、m7(♭5)Cm7-5(1 b3 b5 b7)減七和弦(減減七和弦)根音小三度減五度減七度dim7、°7 Cdim7(1 b3 b5 bb7) 接下來要為歌曲配置更優美的和弦,使音樂更流暢。這就要用到各種變化和弦。關於變化和弦在經典和聲學里有復雜的一套理論,這些理論是有實際意義的,但是對於那些沒有系統學習過和聲學的人來說,如果一開始就被灌輸有關離調的系列理論,恐怕沒有多少人可以正確理解。所以在本教程中,我採用了一種比較直觀的說法,關於離調和弦等內容的正確涵義會在以後寫明。
註:所有和弦轉位都沿用傳統名稱,第一轉位稱六和弦,第二轉位稱四六和弦。
1、主四六和弦(K46和弦)
這是一個在古典音樂中很常用的和弦,但它在流行音樂中仍然有很重要的作用。它的形式是主和弦的第二轉位,以C大調舉例就是C/G和弦,即5-1-3和弦。這種和弦的特點是,雖然算是主和弦,但因為它以SOL為根音,所以一點也不穩定,有著極強的向屬和弦去的傾向。試驗一下,如果一首大調歌曲結束時貝司手不彈DO音而彈SOL音,你肯定會感覺很奇怪,你會覺得這首歌曲根本就沒有結束。這充分體現了主四六和弦的不穩定性。因此在編曲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如果有一首歌曲的結尾是C-G7-C(這可是很常用的結尾哦)我們就可以改為C/G-G7-C。由於C/G(主四六和弦)傾向與屬和弦G7,而屬和弦G7又傾向於主和弦,這樣從C/G開始一系列的和弦都順著它的傾向性行進,音樂就變得流暢了。在古典音樂中,C/G-G7-C的進行是最經典的終止式。
2、二級六和弦
二級六和弦是二級和弦的第一轉位,在C大調中是Dm/F。它的構成音是FA,LA,RE。大家會發現它與F和弦(四級和弦)只差一個音,前者是FA,LA,RE,後者是FA,LA,DO。所以,二級六和弦實際上可以看成是四級和弦的一個替代品,也就是說某些地方本來用的是四級和弦,如今就可以用二級六和弦代替,C大調中就是用Dm/F代替F和弦。二級六和弦保持了二級和弦柔和的特性,不象四級和弦那麼硬,也沒有強烈的「飛」起來的感覺,所以如果你想要使1-4級的進行不要那麼強硬,但又要保證有1-4級進行的和聲效果,你就可以用二級六和弦代替四級和弦。
如果大家聽過電影《紅河谷》的主題曲,它的第二個和弦就是二級六和弦,而這個地方的和弦功能和聽上去的感覺實際上是四級的,這就對了!這就是二級六和弦要達到的效果。
3、大二級和弦
這實際上是一個離調和弦,不過在這里我不從這個角度去說明問題。大二級和弦就是升高三音的二級和弦,在C大調里是2,#4,6和弦。它的特點就是強烈傾向於屬和弦(五級和弦),也就是在C大調里構成D-G的進行。在前面介紹二級和弦時我曾提到二級和弦最重要的用途是置於5級和弦前面,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二級和弦是增強了小二級和弦向屬和弦的傾向性。在C大調中就是用D-G7代替Dm-G7。在歌曲的適當位置使用這種代替手段效果是十分好的。但是要注意,歌曲的旋律音如果是FA(首調)則不能這樣代替,因為這會構成與和弦#4的小二度沖突,十分尖銳刺耳。
鄧麗君的許多歌曲及那個年代的許多歌曲(如《今宵多珍重》)都會在屬和弦前使用大二級和弦,大家可以去仔細地分辨一下。另外,和所有的離調和弦一樣,大二級和弦也可以擴展成七和弦,C大調里是D7和弦,2,#4,6,1。它的和弦性質和D和弦是一樣的,只不過音響更豐富些。
4、大三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在C大調里是E和弦,3-#5-7。是由三級和弦Em升高三音形成。它傾向於六級和弦Am.也就是在C大調里構成E-Am的進行。它實際上也是Em到Am進行的強化。和前面一樣,我們可以用E-Am代替Em到Am,但仍要注意,如果旋律音是SOL,就不能這樣代替,因為SOL會與和弦里的#5沖突。
有一首老歌叫《我家在那裡》就使用了大三級和弦。有首聖誕歌曲就連續使用了大二級和弦和大三級和弦。另外,和所有的離調和弦一樣,大三級和弦也可以擴展成七和弦,C大調里是E7和弦,3-#5-7-2。它的和弦性質和E和弦是一樣的。
5、大六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而且這是一個很常用的和弦,它的「離調感」十分遠,所以能製造出很動聽的效果。在C大調中是A或A7和弦(和其他離調和弦一樣,它可以擴展成七和弦),它強烈傾向於二級Dm和弦,這樣就在C大調中形成A(A7)-Dm的進行。這可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進行,它不僅可以代替Am到Dm的進行,還可以代替其他和弦到Dm的進行。只要你的旋律中帶有6,#1,3,5中的任何一個或多個音,你就可以使用這個進行。它是用來強調和聲在音樂中作用的最好例子。看一下:3 - 4 | 2 - - | 這個例子,如果你想在第二小節配置Dm和弦,那麼前一小節用什麼好呢?Am可以,Em也可以,但它們都不是最好的,試過用A(A7)嗎?那將會是一種新鮮的感覺。
這種和弦手法在流行音樂中被廣泛應用,鄧麗君的歌曲《愛的箴言》就使用了該和弦,某著名的聖誕歌曲全曲多次使用該和弦。這個和弦十分有色彩,恰當的使用肯定可以使你配置的歌曲和弦及伴奏比原來豐富得多。當然仍舊要注意,不要在旋律音為DO時使用該和弦,因為它會與和弦的#1音沖突。
在美國民謠搖滾中,大二級、大三級和大六級和弦經常被搭配使用,如菲爾·奧克斯 (Phil Ochs)、鮑勃·吉布森 (Bob Gibson)、湯姆·帕克斯頓 (Tom Paxton) 等人的歌曲中,就經常使用這三類和弦。湯姆的代表作之一,諷刺歌曲《我要改名叫克萊斯勒》 (I Am Changing My Name to Chrysler) 中,使用的所有二級、三級和六級和弦就全部為大三和弦(在這首G大調歌曲里,分別為A、B和E),以得到一種活潑、幽默的效果。
6、一級七和弦
這也是一個離調和弦。一級七和弦在C大調里就是C7和弦,1-3-5-b7,看清楚了,這是一個大小七和弦,是降SI而不是還原SI,在其他調里可不要搞錯了。它的用處就是置於四級和弦前面,一級七和弦有強烈的傾向於四級和弦的特性,又由於它本身屬於主和弦系列,所以如果我們使用了一級到四級的和弦進行,就可以在這兩個和弦當中插入一個一級七和弦,形成C-C7-F的自然進行。有一首英文老歌就使用了該和弦。布魯斯歌曲中尤其常用。也有類似C-Cmaj7-C7-F的進行,如湯姆·帕克斯頓歌曲《Faces and Places》。
7、小四級和弦
大調中,四級和弦應當是大三和弦,但有時侯我們也會使用它的降三音形式,就形成了小四級。它的最有效作用是置於四級和主和弦之間,也就是在C大調形成F-Fm-C的進行,小四級當然是一個小三和弦,它的加入會使音樂突然變得憂傷,所以它不但可以置於四級和主和弦之間,而且可以直接加在樂曲中的某個部分。著名的《雪絨花》 (Edelweiss) 在最後結尾時,就使用了小四級和弦。很多港台流行歌曲也使用小四級來表現憂傷與失落。
8、五級增三和弦
這個和弦不算很常用。它升高原來五級和弦的五音,變成增三和弦。在C大調中是Gaug(G+),這個和弦的用處是當一個樂句結束在屬和弦上時,可以用五級增三和弦來代替五級和弦,增加意尤未盡的氣氛,然後音樂稍作停留便又從主和弦開始,這種手段在爵士音樂中有著較多的應用。
9、降六級和弦
是一個常用的變化和弦,是大三和弦,在C大調中是bA和弦,b6-1-b3,降LA-DO-降MI。這個和弦看上去離C大調很遠,確實如此,因為它只有一個音DO屬於C大調自然音階,就是這個DO成為降六級最大的應用之處。因為絕大多數大調的歌曲都會結束在主音DO上(首調),我們可以利用降六級含有DO音,把降六級置於主和弦的前面,達到一種特殊的音響。在C大調中,如果本來是G7-C的終止,可以用G7-bA-C來替代,這樣就能得到這樣一種效果:旋律雖然保持是DO,但和弦是降六級-主和弦,非常有色彩。它可以烘托出那種宏偉,壯觀的終止,不是屬到主簡單了事。
10、降七級和弦
相比降六級而言,降七級離原調好象近一點。在C大調中,降七級是bB和弦,b7-2-4,降SI-RE-FA,也是大三和弦。它含有RE,FA兩個調內音,它可以被較自由地運用在歌曲中間部分,如果旋律中出現了這兩個音就有可能使用降七級。在歌曲中如果在本來使用一般和弦的地方改用降七級,會有一種突然轉調的感覺,降七級後面可以接1,4,5級和弦,C大調中,C-bB-C、C-bB-F等都是常見的。
鄧麗君的《千言萬語》,The Beatles 樂隊的一些歌曲,都使用了降七級和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降七級還有一個用處就是對降六級作進一步擴展,把bVI-I擴展為bVI-bVII-I,也就是在降六級與主和弦之間再插入一個降七級,得到一個連續上行大三和弦的效果,更適合於那些氣魄很大,雄壯而有震撼力的終止。
降七級和弦也可以用於一級和弦和五級和弦間的過渡,如I-V(C-G)就可以擴展為I-bVII-V(C-bB-G),或進一步擴展為C-bB-F/A-G、C-bB-Dm/A-G。美國歌手菲爾·奧克斯 (Phil Ochs) 的代表作,改編自埃德加·愛倫·坡詩歌的《鍾》 (The Bells) 中就多次使用了這種進行。 湯姆·帕克斯頓(Tom Paxton) 的長篇敘事歌曲《鐵人》 (The Iron Man) 中也採用了類似的過渡。
11、降三級和弦
這也是一個用得不算太多的變化和弦,在C大調里是bE和弦,b3-5-b7,降MI-SOL-降SI,也是大三和弦。它離C大調也比較遠,只有SOL是調內音,因此只有旋律出現SOL時,它才有考慮的可能。它適合在樂曲中起豐富色彩的作用,使用一下以後馬上又回原調。這種和弦就一定要用得好,用得到位而不能濫用。
有一首著名的英文老歌《奔放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電影《人鬼情未了》的插曲)後半段就用了一個降三級。和大二級、大三級和大六級和弦類似,降三級、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三者的搭配運用在美國民謠搖滾中也比較常見。如著名抗議歌手菲爾·奧克斯 (Phil Ochs) 的代表作《加州錄像帶》 (Tape from California) 中就大量使用了小四級、小五級、降三級、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給人一種變化多端的感受。
甚至還有一些除了一級大三和弦外全部使用降三級、降六級和降七級和弦的例子,如湯姆·帕克斯頓 (Tom Paxton) 的《別給我提什麼寬恕》 (I Don't Want Your Pardon),為E大調歌曲,全曲中使用的和弦只有E(一級主和弦)、C(降六級和弦)、D(降七級和弦)和G(降三級和弦)。這是一首諷刺質問美國總統的反戰歌曲,其和弦進行有I-bVI-I(E-C-E)、I-bVI-bVII-I(E-C-D-E)、I-bIII-I(E-G-E)和I-bIII-bVII-I(E-G-D-E)四種,使得歌曲的曲風聽起來很強硬、有氣勢,甚至有種咄咄逼人的感覺,與歌詞主題相得益彰。
12、降二級和弦
降二級和弦在流行音樂中用得比較少,在爵士樂中倒有一定的使用。經典和聲學里給予這個和弦以一個名字,叫「那波里和弦」。當然對於我們的應用者來說,不一定要了解這么多。這個和弦在C大調里是bD和弦,b2-4-b6,離C大調相當遠,在鋼琴上聽是完全沒有關系的,但這樣就註定了它是一個極有色彩性的和弦,一般可以用在曲子的結尾,在主和弦的前面,形成bII-I的進行,其感覺是十分奇特的。
相對於其他離調和弦而言,流行音樂中降二級和弦的使用比較罕見。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美國民謠泰斗湯姆·帕克斯頓 (Tom Paxton) 的代表作,曾被鄉村天王約翰·丹佛 (John Denver) 翻唱過的著名反戰歌曲《吉米·紐曼》 (Jimmy Newman),其中就大量使用了降二級和弦(在E大調中為F和弦)。這首歌曲描寫的是一名不敢相信自己最親密的戰友已經犧牲、企圖通過各種方式將其喚醒的越戰士兵,使用了I-bII-V7(E-F-B7)和I-bII-I(E-F-E)兩種和弦進行,以創造一種瘋狂、不安定、喪失理智的特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