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電影平台 > 史上第一部特效電影

史上第一部特效電影

發布時間:2023-02-03 04:19:50

A. 電影特效的發展歷史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星球大戰」系列與工業光魔的發展歷程,幾乎等於世界電影特效的發展史。
1977年的《星球大戰》是電影史上有記錄的,第一部使用動作控制攝像機拍攝的電影。在這部電影里,盧卡斯還創造了多項意義深遠的發明:他發明的一個機械裝置,可以把石牌畫面和後期合成畫面輕松地協調成同步,這把多少年來只能靠手工硬塗膠片技術的效率一下提高了幾十倍。絕對是電影工業發展的里程碑。
1982年工業光魔發明了一項名為「源序列「的電腦處理方法,並應用在科幻電影《星際之旅之復仇女神》上,該片出現了電影史上第一個完全由電腦產生的場景。
1985年,工業光魔在電影《年輕的福爾莫斯》中,製作了電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角色「彩色玻璃人」,這也為星戰前傳里眾多虛擬角色的製作打下基礎。
1989年,工業光魔為科幻電影《深淵》製作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三維角色,這為《星戰前傳》里製作尤達大師打下進一步的基礎。
工業光魔在1991年為《終結者2》創作的T1000C成了影史上第一個電腦產生的主角
諷刺喜劇《飛越長生》為光魔帶來了第五尊奧斯卡獎,因為光魔第一次用電腦模擬成功了人類的皮膚。
最突出的成就大概就是1994年的《侏羅紀公園》了,影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由數字技術創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實皮膚、肌肉和動作質感的角色。
隨後,光魔的技術越來越先進,想像力更廣闊,創造了影史上無數第一,立體卡通人物《變相怪傑》、能說話的《鬼馬小精靈》也相繼出現在真人電影里。《加勒比海盜》、《綠巨人》、《龍卷風》、《拯救大兵瑞恩》等諸多特效均出自其手。
《星球大戰》視覺特效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技術製作上,其觀念上的突破對電影工業的推動作用也非常巨大。在《星球大戰》里,盧卡斯首次推出「二手未來」(used future)概念。在此之前電影里涉及到的未來世界,都非常干凈整潔,一切都像是剛從工廠里生產出來的。
《星球大戰》里第一次將高科技表現得有真實感,累年的建築外表早已經破敗不堪,用過的飛船表面坑坑窪窪,酒吧里聚集了佩戴著各式各樣舊武器的各類生物……觀眾們一下子覺得很有親近感和現場感。雷德利·斯科特就承認,《星球大戰》「讓我們終於明白如何讓未來產生質感」。他後來以此思路拍攝了《異型》和《銀翼殺手》里那座破敗的未來城市,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設計的經典。
值得一提的是,盧卡斯曾經在光魔內部成立了一個電腦部門,專門研究電腦技術對特效的幫助。1986年他賣掉了這個電腦部門,該部門後來發展成了如今動畫製作的大腕——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皮克斯則從另外一個角度改變了動畫電影的格局。

B. 好萊塢第一部特效電影

應該是科幻電影《大都會》

《大都會》於1927年首映,直到今天仍然令人著迷。它是所有科幻片的先驅,其電影語言和攝影方法無數次被後人模仿。《大都會》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遺產名錄《世界的記憶》收錄的第一部電影作品。然而至今為止的版本並不是完整的弗里茨·朗的原作。

C. 首創電影特效技術的是哪部電影

是1927年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該特效是使用玻璃合成畫面。在電影裡面的將來都市,就是用先在玻璃上畫出摩天大廈,然後透過玻璃拍實景的辦法完成的。

D. 最早應用電腦特技的電影是什麼

1895
歷史上第一次,米埃兄弟將移動影像技術和放映機帶入了人們的視線中。在法國巴黎為觀眾放映了第一部電影。
1895
電影史上的第一個特技效果,出現在《瑪麗皇後的處決》中。劇中女主角的軟首鏡頭是用一種"替換拍攝法"完成的。
1898
喬治·米勒被認為是"第一個銀幕藝術家",他引用了各種各樣的攝影技巧拍攝短片。包括消失的時間,停頓的攝影技術,以及巧錄的燈光布置。
1902
米勒拍攝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之前的不過是些只有幾分鍾的科幻短片),《月球之旅》片長14分鍾。
1903
《火車大劫案》第一次使用了實踐的畫面復合技術,令飛馳的火車與狂飆的奔馬兩個畫面相得益彰。
1906
愛德溫·波特製作出了第一部完全使用停頓技術的動作電影。片中用了一分多鍾時間刻畫的泰迪熊能為了當時玩具店中最受歡迎的玩具。
1907
諾曼·道恩在他的《加州任務》中最先使用了玻璃接景法,這是以畫在透明玻璃上的部分場景配合實景或搭制布景來合成一個畫面的攝影方法。
1916
移動式掩碼技術被引用,這使得一個正在運動的畫面可以與另一個圖象相結合,用來補強合成影像的疏漏,以製造出更震撼的畫面。
1925
動畫片導演威利斯·歐布賴恩在《失落的世界》中創造出了49個動畫恐龍形象。
1927
影片中出現了巨型城市的效果,一種新技術使演員們可以在一個微縮景觀中完成拍攝。
1933
金剛上映,當中的動畫技術場面花費了55個星期才完成。
1939
第一項奧斯卡特效獎被授予了《雨季來臨》,由於片中精彩的洪水特效。擊敗了當年的強敵《綠野仙蹤》。
1942
伊斯門柯達公司由於軍隊作戰用光學反射鏡的需要,與RKO公司的林伍德特效部接觸。製片人杜恩為其創造了"杜恩視覺光學鏡",戰後便一直被電影公司用於特效拍攝用途,一直到90年代的數碼光學鏡出現才被取代。
1956
據估計,塞西爾·德米勒導演的重拍片《十戒》當中的紅海場面的拍攝花費了製作公司兩百萬美元,這也成了當時史上最為昂貴的特效。
1961
伊凡·薩瑟蘭發明了"幾何畫板",第一個電腦制圖程序。當時年僅17歲的喬治盧卡就看好了這項新技術的潛力,他的聖誕禮物清單上就包括了這個電腦程序。
1968
《太空漫遊》的出現為當時的特效樹立了新的參考標准,早期的動畫控制也是在這部電影中形成的。
1973
《未來世界》是第一部使用電腦制圖的影片,盡管當時的技術僅限於2D。
1977
約翰·戴克斯特拉在《星球大戰》中使用了電子動畫控制,這讓我們看到了之前從未見過的宇宙戰爭場面。他還第一次在影片中第一次使用了3D成像技術。
1981
《窺視者》的上映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以假亂真的「影子」數碼特效,還有第一個「數碼成像人」。
1982
「影子」數碼技術在《星際迷航記之復仇女神Ⅱ》和《電子世界爭霸戰》中開始被大量使用。
1985
電腦編程人像第一次出現在《年輕的夏洛克·福爾摩斯》中。雖然這個鏡頭只有短短的30秒時間,卻花費了製作公司6個月的時間來完成它。
1988
《風雲際會》第一次實現了電腦影像變異技術在電影中的運用。
1991
《終結者Ⅱ》不僅標志著數碼成形技術的里程碑,它還是第一批所有特效都由數碼技術完成的電影中的一個。
1993
CG技術創造的第一批生物就是《侏羅紀公園》中的那些恐龍。
1995
《玩具總動員》是第一部動畫人物全部由CG技術完成的動畫影片。
1999
《星球大戰》中的加加是第一個能夠與其它真人演員對戲的CG人物。
2002
而後來彼得傑克遜創作的怪物古魯姆要比加加表現得好得多。
2003
《指環王3》的順利竣工,昭示著電影特效已經到達了全新的高度。
2004
《范海辛》糟糕透頂的表現讓觀眾都希望特效這東西從未被發明過。
2005
兩位電影大師相繼以兩部翻拍《世界大戰》作品和《金剛》再次讓人們在現代的技術條件下深深懷念了一把往日的經典。
2006
《海神號》的如期傾覆,雖未能在北美票房的大火堆中填上一把柴,卻也讓人們見識了電影特效的無所不能。

E. 世界上最早的有特效的電影或電視劇是什麼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特效是個意外,喬治·梅里愛拍攝公交馬車的時候,攝像機卡了一下。繼續再拍的時候一輛運棺材的馬車正好走到了剛才公交馬車的位置。看片兒的時候,公交馬車竟然瞬間變成了棺材馬車。
傳統特效

傳統特效使用玻璃合成畫面。1927年德國科幻電影《大都會》里的將來都市,就是用先在玻璃上畫出摩天大廈,然後透過玻璃拍實景的辦法完成的。
開拓者——喬治?盧卡斯

上世紀七十年代數字特效剛在美國出現時,底子沒人敢用,直到1979年《星球大戰2》籌拍,導演喬治·盧卡斯和他的工業光魔特效公司,才開創了大量使用電腦合成技術製作電影畫面的先河。

F. 立體電影的發展歷史

1839年,英國科學家查理·惠斯頓爵士根據「人類兩隻眼睛成像不同」的現象發明了一種立體眼鏡,讓人們的左眼和右眼在看同樣圖像時產生不同效果,這就是今天3D眼鏡的原理。
1922年,世界上第一部3D電影是《愛情的力量》,遺憾的是,影片很早之前就已經遺失了。早期的3D電影都是以展示立體效果為主,片中常以指向觀眾的槍、扔向觀眾的物體為噱頭。
1936年利用雙鏡頭攝影機和偏振片可以造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影片,但此技術具有不少限制。之後從RealD三維等技術發展、阿凡達等電影流行之後,立體影片才進一步被廣泛推廣。

有一名澳大利亞導演宣稱,1936年納粹德國時期已經成功拍攝兩部三維電影。
1952年,講述非洲探險的《非洲歷險記》被認定為是史上第一部真正的3D長片。該片的口號是「獅子在你腿上,愛人在你懷里」。盡管《生活》雜志在當時稱該片「廉價、荒謬」,但觀眾們仍然熱情地擠進電影院去體驗片中的「自然視角」。
3D片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進入了黃金時期。
1954年,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導演們,絕大多數都對3D電影低眼相看,認為那隻不過是在玩魔術而已,根本不是藝術。然而,希區柯克不這么想,他在1954年拍攝了3D版的《電話謀殺案》,成為了當時3D片中為數不多的精品。
1954年03月05日 ,環球公司推出最有名的3D恐怖片《黑湖妖譚》,該片也是至今為止惟一一部有續集的3D電影。新版《黑湖妖譚》計劃在2011年上映。
1962年,我國的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了國內第一部3D立體電影《魔術師的奇遇》,桑弧導演,陳強主演。後來又陸續出現了《歡歡笑笑》《快樂的動物園》《靚女阿萍》《俠女十三妹》等。
1982年,迪士尼拍攝了短片《魔法之旅》,雖然這部短片只有16分鍾,但通過CGI與真人表演的混合,打造出了在當時令人驚訝的3D效果。
1982年,《13號星期五》第三部上映,本片令80年代的3D電影慢慢復甦。
1983年,3D版的《大白鯊第三集》轟動一時,放映首周就賺得1300萬美元的票房。但因為電影本身水準低下,3D效果也無過人之處,很快就讓觀眾失去了興趣。
1985年,《魔晶戰士》成為世界首部3D動畫長片。
2004年,第一部IMAX 3D長片《極地特快》誕生。該片在2000塊普通2D銀幕上放映,3D IMAX銀幕只有75塊。然而就是這75塊3D IMAX銀幕,獲得的票房佔全片總票房的百分之三十。3D+IMAX的「超強組合」,讓發行方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
2005年,迪士尼的動畫片《雞仔總動員》採用了新型投影技術放映,消除了以往看3D電影時容易產生的眼睛疲勞。
2008年,《U2 3D演唱會》是第一部完全用3D攝影機拍攝的真人影片,這個音樂紀錄片堪稱先鋒。
2009年,環球的動畫片《鬼媽媽》是第一部採用停格動畫形式的3D電影。2009年,《阿凡達》成為有史以來製作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3D電影。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科幻電影,由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該影片預算超過5億美元,成為電影史上預算最高的電影。
大衛·斯萊德(David Slade)執導的《暮光之城3:月食》已於2010年6月30日上映。影片採用3D IMAX技術 。
《暮光之城3:月食》的故事繼續圍繞女主角與吸血鬼愛人以及狼人之間展開,在狼人角色淡出之後,她還將面臨新的吸血鬼軍團的挑釁。據悉,隨著《暮光之城》的人氣爆炸,系列電影的投資規模亦越來越大,特效水準也將大幅度提高。
3D電影在國內大范圍上映實際始於2008年的《地心歷險記》。近在咫尺的細微生物、呼嘯而過的珍奇異獸、過山車般身臨其境的美妙感覺……100元的高昂票價和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讓該片在有限的80塊3D銀幕放映27周,票房達6700萬元,平均每塊銀幕票房80萬元。以票房3.2億元的《赤壁》(上)為例,它在3600塊銀幕放映合每塊銀幕票房8萬多元。比較兩部影片,3D電影平均銀幕票房數是普通影片的10倍!「賣一部電影的票房就收回了放映設備的投入」,堪稱奇跡。
國內3D熱潮
一系列引進的3D大片掀起了3D熱潮,國內眾多院線紛紛擴建、更新放映設備,力推3D電影。08年中國的3D銀幕數量還只有86塊,一部《地心歷險記》6700萬的票房極大的刺激了各院線老闆的胃口,紛紛上馬升級3D銀幕和設備,到暑期《冰河世紀3》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經迅速發展到350塊。《阿凡達》上映之時,中國的3D銀幕數量已突破600塊,成為緊隨美國之後的全球第二大3D電影市場。中國3D銀幕數量2010年的目標是1300,這個目標已經實現。
短短一年半時間,3D銀幕數翻了近五番,而且這一增速還在持續。一種是放映機成本較低,投入幾十萬,但科技含量在眼鏡上,因此一副立體眼鏡的成本就達到了700元(如今更新換代,不少影城已經不需押金了);另一種方式,則是眼鏡只有20到30元,但設備成本高達幾百萬。只要有數字銀幕,在此基礎上花20多萬元添加設備就能放映3D電影,成本不算高,復制起來非常容易。因此絕大部分影城都採用前者設備放映DDD電影。
中國3D電影市場一不留神成為全球第二,成長速度可謂一日千里。同時,一批優秀的影視、動畫工作者也投入到了3D電影的製作。開創了國產3D電影的先河。隨後。只可惜國產3D電影還不成熟,一方面技術上不能真正與好萊塢3D效果抗衡,另一方面急功近利的創作不倫不類,這三部電影進入市場也是幾乎石牛入海。
業內傳言「未來兩年,市場上國產3D電影會出現「扎堆」之勢。2010年2月初上映的3D動畫《超蛙戰士之初露鋒芒》,正在製作中的3D真人版《驚魂平安夜》、《唐吉訶德》、《胡桃夾子》和3D動畫《搖滾藏獒》、《天書奇譚》、《古蜀傳奇》、《齊天大聖鬧天宮》、《豬八戒招親》等將與勢頭更加兇猛的進口3D大片形成直接競爭。 但狀態來看,和《齊天大聖前傳》、《麋鹿王》、《樂火男孩》相似,這些影片都貌似為了搶3D熱潮,分食3D技術帶來的巨額效益,誠意難說。
2010年4D影院是在3D立體電影的基礎上加環境特效模擬模擬而組成的新型影視產品。所謂4D電影,也叫四維電影;即三維的立體電影和周圍環境模擬組成四維空間。將震動、吹風、噴水、煙霧、氣泡、氣味、布景,人物表演等特技效果引入3D電影(即立體電影)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這是當今流行的4D電影。
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7月17日報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3D立體銀幕數量已經超過1000塊,數量約佔全球的1/7,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康健民表示,隨著電影《阿凡達》風靡全球,3D影視已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同時也極大地推動了國內影院建設。國內3D銀幕數量僅用了2年時間就從80餘塊猛增到1000多塊。

G. 特效第一的美國大片是什麼

特效第一的美國大片是阿凡達。《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並擔任編劇,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

阿凡達的基本信息

《阿凡達》(Avatar)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二十世紀福克斯出品,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和西格妮·韋弗等人主演的科幻電影,該片於2009年12月16日以2D、3D和IMAX-3D三種制式在北美上映。2021年3月12日,《阿凡達》在中國內地重映。

該片主要講述人類到遙遠的星球潘多拉開采資源。並能利用人類和納美人的基因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阿凡達,可用意念操控。受傷後以輪椅代步的前海軍高官傑克。

自願接受實驗並以他的阿凡達探索潘多拉星球。在結識並愛上了當地納美族人公主涅提妮之後,傑克在一場人類與潘多拉軍民的戰爭中陷入兩難。

H. 電影特效,1902年就有了

「特效」,很容易會和「大片」聯系在一起。

但嚴格來說,特效製作和電影拍攝前的布景、服裝、化妝的功用是一樣的,都是為了創造和提升最後成品的整體觀感。

最早期的特效其實就是布景和化妝,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片,1902年 《月球旅行記》 ,導演喬治·梅里愛就通過製作舞台道具,創造出一個天馬行空的未來世界。

在那裡,科學家可以坐著導彈飛往月球,月球上有著不明生物,對外來者充滿敵意。

當人類意識到電影可以超越現實的時候,創造奇觀的方法源源不絕。

1972年的德國電影 《大都會》 ,微縮模型、蒙版繪景等技術創建了一個壯觀的未來都市,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藝術價值不降反升。

1968年 《2001太空漫遊》 ,斯坦利·庫布里克展現出恐怖的電影才華,他僅僅用道具模型,就能真實地呈現出太空場景,後世不斷模仿其拍攝技巧,卻無法實施超越。

一直到1977年 《星球大戰》 ,電腦特效才開始走上歷史舞台。以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為代表,80年代模型加電腦特效的製作模式生產出了一批風靡全球的商業大片,世界電影的格局發生了質變。

人類彷彿回到了1902年第一次看到 《月球旅行記》 的時候,電影所帶來的「超現實體驗」是難以抗拒的,如果有機會可以逃離枯燥的生活,為什麼不呢?

成熟的電腦特效技術是令人瘋狂的。

以前觀眾一看就知道哪裡是特效,一個不小心就會出戲;現在的電腦特效是無所不能,而且難以分辨真假了。觀眾可以徹底地沉醉在電影所創造的世界,相信那就是真實發生的一切。

早在90年代的 《阿甘正傳》 ,如果不看幕後資料,真的很難相信,這部劇情片很可能有著上百個特效鏡頭,包括片頭片尾的羽毛,丹中尉的斷腿,阿甘打乒乓,與肯尼迪見面等畫面,全都是依靠電腦摳圖完成的。

以假亂真的特效,可以令到電影作品更加不可思議。

21世紀初, 《指環王》 三部曲運用電腦特效的輔助把托爾金筆下恢弘的中土世界變成了直接引入眼簾的影像。

想像如果還只能有簡陋不堪的化妝和布景,任彼得·傑克遜有再大的本事,也無法把電影拍出如此的史詩感。

要創造一個脫離現實的科幻、奇幻世界,如今電腦特效幾乎是必備的,電影在這時候才真正意義上變成了一部完善的「造夢機」。

《指環王》 還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創建出全CG角色咕嚕。這對於人類電影史來說又是濃墨重彩的一筆,以前非人類角色,只能是演員穿著道具服演出,雖然有著 《異形》 這樣不用電腦也能很真實的作品,但道具服始終在限制著人類無窮的想像力,而且花費的人力物力也非常之大。

電腦特效花費也不小,不過卻給劇組那邊省了不少事。安迪·瑟金斯在扮演咕嚕的時候,只需要穿著動作捕捉服表演多次即可,導演也不需要擔心道具會穿幫,所有人能更專注於表演。

等到詹姆斯·卡梅隆在 《阿凡達》 中帶來了更先進的動作捕捉技術,演員只需要一次成功的表演,後期製作就可以捕獲所有動作數據,生成出最終的CG角色。

CG角色的入場,使得各類幻想故事可以更加地「為所欲為」。最大的受益者莫過於超級英雄電影,沒有技術上的成熟,超英們想要「爛大街」是有些困難的。

神奇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樂於去迎合電腦特效的時代。

克里斯托弗·諾蘭,江湖人稱「實拍狂魔」,明明可以用CG解決,他偏偏要用最原始的方式製造出超現實的畫面。

《盜夢空間》 「旋轉走廊」場景是劇組搭棚實拍。

《星際穿越》 「五維空間」,特效組只需要去掉威亞,再美化一下就收工。

電腦特效再怎麼逼真,也無法取代實拍所帶來的質感,諾蘭等傳統派的導演一直用作品證明著這一點。

而站在另外一個極端的大衛·芬奇,江湖人稱「特效狂魔」,明明可以實拍的,他偏偏要用特效。

《龍紋身的女孩》 中,為了使女主角的發型始終一致,劉海的部分要用特效來做。

《社交網路》 中,主角在室外呼氣的熱氣,其實是後期添加的。

特效的運用早已經不是商業大片的專利,像 《社交網路》、《華爾街之狼》 等奧斯卡電影,後期製作都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可是對於許多商業電影來說,特效的重要性越發重要,卻讓作品的品質越發低下。

為了能讓觀眾更輕松地欣賞視覺特效所帶來的沖擊力,有些電影人索性把故事寫得越簡單越好,甚至不那麼注重邏輯性,爆米花大片,就這樣簡單粗暴地泛濫了起來。

爛俗的爆米花電影往往是故事服務於特效,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一開始還能哄騙觀眾,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

不幸的是,這種低級爆米花帶偏了21世紀初的中國電影。包括港片在內,很多國產科幻奇幻片一味模仿著好萊塢的大場面,故事卻是小學生作文級別,等觀眾越發懂得鑒賞電影的時候,類似「某修羅」,「某某堡壘」等大製作,便淪為了「國產撲街大作」。

優秀的爆米花電影能夠像奧斯卡電影一樣,讓特效服務於故事。

電影的核心始終是故事,即使沒有特效,電影也能夠擁有巨大的藝術價值。而 沒有故事的特效,那隻能是被世人唾棄的爛片。

特效絕對不是令電影越發「無腦」,要是能正確使用,就能讓電影更加地不可思議。

《阿甘正傳》、《終結者2》 這樣的作品正是特效技術被正確利用的典型案例。

完全拋棄特效,固守傳統並不是最佳的方案。在全世界都利用新科技不停進步的時候,還在重復老套的製作手法,同水平的故事比較,那相當於是拿冷兵器對抗熱兵器。

所以,考慮特效是不是毀了電影,不如考慮特效如何結合到好故事,這才是對整個電影產業更有利的探索方向。

知道嗎?中國的天才人數比全美國的人加起來還要多。——《社交網路》

閱讀全文

與史上第一部特效電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電影觸摸 瀏覽:830
秋霞電影網手機版在線觀看 瀏覽:4
糊糊電影院 瀏覽:517
美國電影劇本徵集2018年 瀏覽:605
愛情喜劇電影排行榜前十名 瀏覽:535
經典兒童英文電影或電視劇 瀏覽:791
2017粵語電影下載 瀏覽:625
什麼龍之谷為的電影 瀏覽:571
韓國電影蛇靈 瀏覽:780
吳京的電視全部電影 瀏覽:774
日本跟面條有關的電影 瀏覽:758
電影青春插曲韭菜花開 瀏覽:31
看電視電影和顯卡有關系么 瀏覽:964
最近好看的電影2018年九月 瀏覽:2
2018上海電影開幕式 瀏覽:208
中國2017年青春校園電影 瀏覽:873
電影推薦逆襲類 瀏覽:314
商丘拍了哪些電影 瀏覽:202
風車動漫的電影 瀏覽:680
80年代電影票 瀏覽: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