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電影是24fps,而電視是25fps這1幀的區別在哪裡
電影的觀影環境暗,人眼視覺暫留效應長。
電視的頻率與交流電頻率相關。25fps對應於50Hz的工頻交流電。
B. 電影一秒24幀夠嗎
24幀盯模夠了,人眼的反應能力只能達到1/24秒,旦耐再高也沒用了。
你記得有時模則春候看車輪好象是倒著轉,但實際是正轉吧,就是因為人眼的接受能力有限。人眼的反應時間是50毫秒
C. 電影是24幀,hdmi輸出是60幀,這種播放器一般是如何插幀的呢
肉眼在看超過24幀每秒的靜態圖片就會認為是連續動態,所以你能拍攝到60幀每秒的,然後通過把每秒幀數調節到24幀左右,那麼你在一秒鍾內拍攝到的圖像就能通過慢速播放成兩秒鍾,而且是連續的、不會卡頓的。如果你能拍攝90幀每秒的,那麼你起碼能把一秒鍾拖慢到三秒的慢動作播放,以此類推。高速錄像能拍攝到很多我們容易忽略的細節和精採的瞬間,通過慢動作播放,也會讓更好玩有趣,這就是為什麼越來越多廠商開始注重高速錄像這個功能的原因。
D. 視頻以24幀的好還是以25幀的好
相同分辨磨斗拆率和碼率的情況下,幀越大,視頻越細膩,低於30幀會感覺不太流暢,像看幻燈片一瞎棗樣,一張一張的播放銷簡。
E. 看電影時多少幀算流暢
膠片電影是24幀/秒,電視是25幀/秒,電腦視頻和電視一樣,所以也是25幀/秒,超過25幀/秒就沒意義了,和25幀/秒效果一樣.
F.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不是25幀呢
電影為什麼播放的時候每秒才24幅畫面?
高一些不是效果更好嗎?
每秒播放的畫面就叫做幀率,現在電影採用的就是24幀率
比如說一個守門員做一個精彩撲救,整個過程有10秒鍾,那麼一共就有240幅畫面。
如果我們用2400幅畫面來記錄,那麼細節就會豐富得多。
可是為什麼我們都一直沒能看上更高幀頻的電影?
因為現在人們已經習慣了這個規格,從播放設備到想法都非常難做出改變。
最早的電影放映機如果去查的話,幾乎所有的結果都說是愛迪生發明的。
以愛迪生公司的規模跟研發實力來說,確實在放映發展的各個環節都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
但是在愛迪生之前還有更早的人
他就是法國人 路易斯·勒普利斯。
因為它的影響力小。
又在發明公布前夜莫名其妙的失蹤了。
結果在歷史上幾乎找不到這個人的名字。
就在勒普利斯失蹤之後兩個月,愛迪生在美國公布了發明。所以現在電影放映機眾所周知的發明人就是愛迪生。
也就是從 勒普利斯 開始。
電影膠片改用了一種叫做賽璐珞的材料。
賽璐珞其實就是塑料所用的舊有商標名稱,是商業上最早生產的合成塑料。
在這之前用的材料是玻璃片,放映或者剪輯都非常不方便。
賽璐璐雖然方便,但是有一個問題是非常容易著火。
播放的時候熱量一高就容易燒起來,燃燒還極為迅速。
你像原來有一部電影叫天堂電影院。
那裡面有一個老的放映員就是在一次膠片的燃燒事故中失明的。
那會兒的膠片不但非常危險,還非常貴。
當時的電影製作人自己也在尋找性價比最高的使用方式。
後來找到一個比較統一的結論,就是每秒鍾至少要播放16張圖片,看上去的效果才能算是流暢。
所以16幀就是最雹皮初電影的幀頻。
我們現在看到一九三幾年卓別林的電影,好像是在看快鏡頭一樣。
為什麼?
是因為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每秒24幀的播放速度,播放了當初是每秒16幀的錄制畫面。
所以就相當於我們在同樣的時間里播放了太多的畫面,所以看起來才像快鏡頭一樣。
那個時候的電影膠片實在太貴了,所以能少用是盡量少用,沒人願意用超過16幀的速度播放。
最早的電影都是沒有聲音的,後來希望加入聲音同步錄制
結果就發現想把聲音也能連貫的印在膠片上,還得繼續往上提高幀頻, 達到最低24幀才可以。
所以電影行業又不得不把16幀提升到24幀。
而這個標准一用就是100多年。
時間到了2001年,任憑哪個劇源逗差組拍攝也都不用膠片了。
所以一些大片指銀就開始嘗試用48幀來拍攝。
比如說2012年的霍比特人:意外之旅
但是非常可惜,全球當時只有1150家影院的屏幕支持這個幀頻。
這48幀的版本在中國就始終沒能播放出來。
而那些看了48幀版本的人反應也是出人意料的平靜,好像他們根本沒體會出有什麼不同。
最近一次以提升幀頻為宣傳熱點的電影
是2016年年底 李安拍攝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他用到了120幀。
中國當時只有幾塊屏幕支持播放,不過到現在已經幾年過去了也是沒什麼反應。
所以想見到更高的幀頻的電影的普及,我估計至少再等5年。
現在提升幀頻的阻礙只剩下影院的積極性。
影院不願意投入更多改造的成本。
所以想要看到翻天覆地的變化。
只能等待真正電影行業的危機來臨,或者出現一種必要的強大的需求才可能產生變化。
那個時候觀看高幀率的電影的普及速度會加快。
G. 看普通的電影60幀和24幀有什麼區別
普通電影院播放的是24幀,是我們普通看的電影。
60幀效果是可以將細節展示的更加細致,,甚至臉部皮膚紋路都可以看清,畫質更加生動,更清楚。
120幀效果那就逆天了,目前全世界只有四家電影院能夠播放,此畫質真實過頭,看久了會有不舒服的感覺,不建議嘗試,且,戴上3d眼鏡來看的話,屏幕畫面基本不會變暗。
H. 佳能600d配攝短片60幀和24幀是什麼區別
你好!
「60幀和24幀是什麼區別」---
60幀:每秒拍攝60張畫面;24幀:每秒拍攝24張畫面。
根據眼睛的「視覺暫留現象」,每秒播放24張畫面時,在前一張影像消失之後,之前的影像還會暫時停留在眼前。這就是電影的基本原理,稱為「視覺暫留」。
所以,24幀的影片就適合視頻流暢播放的基本需求了。
而60幀的影片,播放時將會比24幀的影片更加順暢。
一般在電腦上播放影片時,播放器會默認使用24幀的速率進行播放。這樣,播放24幀的影片時,將會欣賞到正常速率(畫面動態正常)的影片;播放60幀的影片時,將會欣賞到「慢動作」播放的影片。
I. 播放器在播影片時一般是多少幀每秒
PAL制是25幀每秒(中國及歐洲地區等),NTSC制是30幀每秒(美日等國家),電影是24幀每秒。
如果你錄的時候是25幀每秒,而播放的時候強制26幀每秒,因為一段視頻的總幀數是固定的,那麼可以通過算式直接算出實際播放長度。
J. 擁有每秒24幀的電影般播放模式很重要嗎
電影的幀率是每秒24幀。電視的標準是每秒25幀或30幀。發展數字高清之後,現在的電視一般支持的幀率25、30、50、60。在電視上播放電影就需要轉換幀率,現在一般是由24幀轉換為60幀,由於60不是24的整數倍,每秒的24幀就不會被均勻播放,會微微顫動。一些敏感的人感覺會非常明顯。
藍光碟片電影為了保證電影幀率,格式為1080p24每秒24幀圖像,與原來影片幀幀對應。
每秒24幀的電影般播放模式就是以每秒24幀播出,以保持電影的原汁原味。
一般的藍光機都有此功能。現在一些電視盒也開始支持這個功能。辯答拍這個功能很挑電視,多數電視不能直接播放1080p24的信號。一些電視不能播放,直接黑屏;一些用兼容模式,接收攜羨到信號後由電視晶元轉換為1080p60後再播出。僅有少數電視能真正直接播出1080p24信號。一般都很貴。舉磨播出藍光電影碟片感覺比較均勻流暢。
如果你的電視不支持1080p24信號,播放器端的這個功能完全沒用。
這個功能對幀率敏感的人來說很重要,對一些追求完美的發燒友也很重要。對一些信號轉來轉去都感覺不出差別的人就是可有可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