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部風月電影的名字
葉子楣、單立文《聊齋艷譚》。有女的吃飯時被調戲,她拿傘打了那些男人。後來很多骷髏女來和那些男人幹嘛幹嘛的劇情相似,其它的情節有出入。
千年衡前春靈狐素素,二妹花花和三妹菲菲,即將修成正果,已離畜類之身住咐耐進人間。三姐妹遇上窮秀才吳明,更先後與他發生關系。豈料吳明是五通神魔的化身吸女精養生。不久三女漸現狐狸特性,只得懸崖勒馬聯手抵抗誘惑,後得老道悔譽士相助消滅淫魔。本片是香港同類片中暴露最大膽的一部,描述正身修行與慾望的矛盾特別細膩,把肉身看作男女角力的戰場,雖屬借力發揮,但還是反映了一定道理。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69258.htm
2. 好看的邵氏老電影
1、《唐朝豪放女》
雖然對惡魔和怪談多有模仿,但卻是非常成功的本土化改編,敘事節奏好,細節鋪墊自然,演員的表現也很不錯,即使現在上映也算是佳作了。
3. 陳寶蓮:為愛生子,孩子滿月後從29樓跳下,今兒子有了愛他的媽媽
父母離異後,陳寶蓮不得不和外婆生活在一起。
知性又溫柔的外婆陪伴了陳寶蓮8年。
雖然極為想念父母,但這8年陳寶蓮也過得簡單和快樂。
為信罩了能維系和母親的關系,在未成年的她就開始當模特賺錢還賭債。
利慾熏心的母親為了榨取更多,讓自己的女兒一步一步地慢慢接觸了「風月片」。
對父愛的渴望讓陳寶蓮遇見了黃任中。
黃任中願意將她從脫星名列里解救出來,讓她更為感動。
他願意給她足夠的愛、足夠的錢,甚至為她離婚。
但給不了她安全感。
爭執過後選擇了彼此分開。
陳寶蓮生下了孩子,還一改往日瘋狂的形象公布了與兒子和睦的照片。
原以為皆大歡喜,不料1月後高樓一躍就此了結了一生。
如今兒子已 健康 長大,也有著愛他的媽媽。
一、
1973年,陳寶蓮出生在上海。
4歲那年,父母大吵過後選擇了離婚,從此陳寶蓮再未見過父親。
為了生活,不甘貧窮的母親選擇了去香港打拚,便把陳寶蓮送到外婆身邊。
陳寶蓮的外婆汪漪畢業於復旦大學,並且選擇了演藝事業,加入了文化電影公司。
《太太萬歲》讓汪漪也紅極一時,並讓人不禁贊嘆其美貌。
相較於母親來說,外婆更加知性和優雅。
在外婆的悉心陪伴下,陳寶蓮的童年也算是簡單快樂的了。
12歲那年,母親回來了。
或是出於思念愧疚、又或是看中了女兒的美貌。
母親勸說外婆要帶陳寶蓮去香港,去見識那裡的繁華。
外婆甚至陳寶蓮思母心切,雖不舍但也答應了。
就這樣,陳寶蓮被母親帶到了香港。
不料到了香港之後,才發現母親的生活過得十分不如意。
母親並沒有體面穩定的工作,家裡的擺設也很破舊。
並且母親經常打牌賭錢被追債到家裡,那樣子狼狽極了。
陳寶蓮也害怕,但她不願意因為害怕而再次離開母親。
母親有時候也會流露愧疚之意,但隔不了多久又開始賭錢。
15歲那年,陳寶蓮被送去當模特拍雜志。
哪怕辛苦,哪怕自己不願意,陳寶蓮敬吵還是堅持著。
只要這樣,自己才能跟母親生活在一起。
二、
兩年的努力下,家裡的生活逐漸有了轉變。
但離母親欠下的高額債務還遠遠不夠。
1990年,17歲的陳寶蓮被母親送去了參加「亞洲小姐」。
沒有收到過任何專業訓練的陳寶蓮只進了五強。
陳寶蓮有些失望,錯失了冠軍的頭銜也就不能幫媽媽還更多的債了。
母親肯定會因為這而責怪我的。
但她不知道的是,因為她這次的露面,讓許多影視導演眼前一亮坦侍亮。
母親在沒有和她商量的情況下一氣簽了十多部影片。
這十多部影片就是那時盛行的「風月片」。
還未成年的她哪知道這其中的利害。
當她開始拍了之後才發現題材都是讓自己害羞和害怕的。
回家她大哭大鬧,可母親擺出一副生氣的姿態。
並且告訴她,如果中途退出是要賠償高額違約金的。
陳寶蓮無奈地回到房間,她好想逃走,但自己無處可去,
如果自己走了,母親就要遭殃了。
再怎麼樣她都是自己的母親,是世上和她最親近的人。
哭著哭著不知不覺睡著了。
第二天一早起來還是繼續去了片場。
雖然不情願但已別無選擇的她只好輾轉於各個劇組。
慢慢的身邊多了很多關於自己的流言蜚語。
即使自己每天泡在劇組也沒有知心朋友可以傾訴。
在母親眼裡,好像錢比自己更重要。
所以她不會在乎自己的不開心。
她只好遠離人多的地方。
至少聽不到和看不到那些煩惱,自己能少難過一點。
長期下來,陳寶蓮的個性變得越來越孤僻。
三、
1993年,陳寶蓮因戲結識了莫少聰。
那時的莫少聰名氣要高於陳寶蓮,但慢慢相處後還是走到了一起。
莫少聰還在媒體面前誇陳寶蓮單純和懂事。
在戀情持續不久後陳寶蓮發現莫少聰還有另外一個女友。
這讓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她非常失望和心痛,於是立即選擇了分手。
1994年左右,艷片市場成為了過去,喜劇電影成為了香港電影的另一巔峰。
周星馳選中陳寶蓮出演《國產凌凌漆》,雖戲份不多,但極為驚艷。
讓很多人重新認識了陳寶蓮。
一些好的評價讓陳寶蓮感受到了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那顆冰冷了許久的心開始一點點融化了。
以為可以邁出轉型的第一步了。
再繼續練習新戲時身體出現了問題。
由於前幾年無間斷的拍戲和長期抑鬱的情緒影響了子宮。
1996年陳寶蓮不得已住院治療休養了半年。
那半年它沒有怎麼跟外界聯系過。
母親也只來過次數不多,而且每次待一會又匆匆地走了。
反正來香港之後她也習慣了一個人。
本以為出院後可以好好再演一些角色,哪怕戲份少也行。
沒想到自己的熱度早就冷了下來。
與自己同類型的演員好像在這半年裡一下子冒出來了很多。
要想有所改變更是難上加難。
也就是在此時,黃任中再次出現了。
用直升機換得了和陳寶蓮共進晚餐的機會。
噓寒問暖過後還表示自己會不惜代價地幫助陳寶蓮去除脫星的名號。
這讓她感動得不得了,甚至覺得他對自己的戀愛很像記憶里的父親。
這樣的感覺讓她覺得很奇妙。
回想起第一次見黃任中時,面對他的殷勤,自己非常厭惡。
那時候只覺得這個人不懷好意,別有所圖。
如今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母親只會抱怨自己沒用。
也沒有人願意給自己機會,真的是走投無路。
在這樣的時候只有他來關心自己,並且還願意真心願意幫助自己。
可能這就是所謂的「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了。」
四、
黃任中是台灣有名的大富豪。
對陳寶蓮使出渾身解數才獲得了她的歡心。
還認陳寶蓮做自己的乾女兒,發誓要保護她。
時間一久,陳寶蓮對他越來越依賴。
黃任中還公開表示自己和陳寶蓮在一起也沒多久。
但從未有越界的時候。
他對陳寶蓮的愛像是父親,又像是知己。
陳寶蓮的這種依賴沒有把握好便成了瘋狂。
她希望黃任中能有更多的時間陪她。
並且甚至還想獨自佔有他。
這對於情場高手的黃任中來說簡直是為難。
他專門打造了一棟別墅供自己的女友 游戲 ,最多的時候同時竟有一百多人。
作為第四任妻子的徐貴櫻可以任由丈夫在外玩樂,只要他記得回家就行。
陳寶蓮去黃任中家大鬧,讓徐貴櫻倍感危機。
她明白自己眼前這個妙齡女子與旁人不一樣。
狠下心來選擇了離開,並與黃任中離婚了。
黃任中越來越覺得陳寶蓮是在無理取鬧。
雖然可愛,但是黏著自己不放的時候很厭煩。
事業毫無起色,愛情也無著落的陳寶蓮開始沉迷酒吧。
慢慢精神開始出現了問題。
1998年,陳寶蓮在台北被撞受傷住院,並向外表示要與黃任中分開。
隨後在酒吧與人起爭執,被送到醫院縫了13針。
在《感官世界》首映禮上陳寶蓮割破手腕,告訴大家自己已壓力很大。
外界的不好評價,黃任中的漠不關心都讓她非常崩潰。
愈演愈烈的這一系列舉動絲毫沒有引起黃任中的注意。
比起可憐,他更多的是無奈。
陳寶蓮越來越不知怎麼辦,好像自己被世界嫌棄。
母親只在乎錢,自己愛的人現在身邊有別人。
那些曾經喜歡自己的觀眾也開始惡語相向。
她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她不過是想要一點愛而已。
生活里已經沒有什麼事情能引起她的興趣。
更沒有人可以給她安慰。
也想有所改變,但毫無方向。
於是經大師指點後,她改名為趙瑄汶,並開始信佛。
可惜她還是放不下內心深處的那個人。
她不甘心,她不甘心就此別過。
她不相信黃任中心裡已經沒有了她。
1999年,陳寶蓮跑到黃任中家裡,但被拒之門外。
她不肯離開,在門口大聲吵鬧,還撕扯自己的衣服。
招來媒體,卻沒等來黃任中。
去珠寶店故意不給錢還打人引來了警察。
一度荒唐終於讓黃任中坐不住了。
他以陳寶蓮讀書少為由哄她去國外念書。
此時的陳寶蓮就這樣去了國外。
五、
以為沸沸揚揚的鬧劇要收場了。
沒想到本該去日本的陳寶蓮在機場安檢時,被查出攜帶大量安眠葯。
消息一出,粉絲既可憐又可悲她痴。
黃任中又想辦法把她送到英國。
風月場長大的陳寶蓮怎會那麼輕易地就開始念書呢?
她早已迷失在紙醉金迷里無法自拔。
她也嘗試著在安靜的校園里踱步。
但一坐在教室里,控制不住自己便開始回憶香港的熱鬧。
看著草坪上歡聲笑語的同學們,她倍感孤獨。
不由得感嘆為什麼自己不能像她們那樣快樂。
夜裡聽到樓下行人的嬉戲打鬧,怎麼會那麼熱烈?
她努力的讓自己平靜下來,慢慢忘記從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不幸。
太難了,她總覺得她的血液時不時的在翻湧。
她剋制不了神經里的亢奮,又排遣不了暗自啜泣的寂寞。
她想也許自己還是不屬於這里。
她放棄做出改變,她仍惦記著心裡的那個人。
陳寶蓮又開始過上了從前的那種揮金如土的瘋癲生活。
她經常去酒吧,後來還傳出好幾段戀情,但都很快就結束了。
她越是想忘記那個人,越是忘記不了。
2000年陳寶蓮在家中點起了明火,引起一片火災。
被帶到警察局又大哭大鬧。
但從這之後在沒有聽到關於她的什麼消息了。
在2001年媒體爆出陳寶蓮懷孕的消息,一時不知真假。
孩子的父親是誰成為了人們飯後熱度話題。
就這樣,等來了十月懷胎的陳寶蓮發布了自己與兒子的照片。
慈母形象讓人不禁感嘆又心疼。
以為從此陳寶蓮要過上與兒子的幸福生活了。
但異國懷胎,孤單一人還是無可避免的讓陳寶蓮患上了抑鬱症。
她望著孩子極其欣慰,這是世上與他最親密的人。
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是家了。
以前她在父母那裡沒有得到的愛如今要加倍給兒子。
可如今的自己沒有事業,名聲一落千丈。
日後該如何生存呢?
她還是忍不住的給黃任中打了電話。
黃任中只是敷衍幾句就掛斷了電話。
看著孩子,覺得不再可愛,而是可憐。
她覺得活著太累了,她很怕孩子像她一樣坎坷。
一輩子都在做自己不情願的事。
整日以淚洗面後她決定了離開這個世界。
她不快樂,但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和自己一樣不快樂。
並且若是他長大成人發現自己的母親這樣不堪是會恨自己的。
那時候她會更痛苦。
她已經被父親拋棄、被母親厭棄、被愛人嫌棄。
她不想將來兒子也會離開她。
對這個世界,我曾努力過、認真過、用心過。
但好像註定著仍要被拋棄。
與其這樣,不如現在就做個了結吧。
對,就是現在。
她走到窗前,回頭看了看躺在床上的孩子。
毫無留念的就從29樓縱身一躍。
那是2002年7月31日。
六、
聽到消息的黃任中十分震驚和難過。
那個自己曾保護過的可愛的女孩,就這樣狠心的永遠離開了自己嗎?
他仍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當初讓她出國不過是延緩之計,卻沒想到是害了她。
原來她剛給自己打的電話就是為了告別。
她在電話里說:「少爺,我想回家了。」
以為她只是在無理取鬧,沒想到這竟是訣別了。
他還在網上看到陳寶蓮的遺書。
往日溫情和吵鬧的種種仍歷歷在目。
那個無依無靠的女孩也不過是想要他的愛。
她的調皮和任性不過是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可自己竟一直不予理睬。
她還在遺書也護著自己,怕她走後會有人詆毀他。
怎麼會有這么懂事,又這么傻的女孩。
如今竟然要白發人送黑發人了。
陳寶蓮的離世給黃任中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筋疲力盡的他還背負了巨額債務。
躺在病床上的他孤獨而又無助。
唯有女兒小潘潘陪在左右。
忍不住回憶到從前的種種,才發現自己錯的太多。
如今一切都晚了。
彌留之際,他囑咐女兒說,遺產里的珠寶要留給陳寶蓮。
沒有人戴著比她好看。
女兒也深知父親對陳寶蓮的愧疚和思念。
陪著父親一起流淚。
2004年2月10日,黃任中也離開了人世。
生前沒有給寶蓮足夠的愛,那就用來生償還吧。
陳寶蓮在去世後兒子被知名經紀人邱黎寬收養。
王菲,那英和梁家輝等人都相繼資助了這個孩子。
雖然一出生就失去了親生母親,也不知父親在哪。
但遇到了很多好心人,特別是遇到了邱黎寬。
給了自己無限的愛與陪伴。
讓童年過得非常幸福。
10歲的他表示要跟邱黎寬同姓,為報答著來之不易而又無私的愛。
2022年邱煌禕已19歲,高高瘦瘦的身材,喜歡籃球。
在邱黎寬的陪伴下,他性格非常的活潑開朗。
他沒能見到親生媽媽和爸爸。
但擁有著比普通人更為幸福的母愛。
4. 邵氏電影•李翰祥02|「風月片大師」
1963年李翰祥離開邵氏,前往台灣自組「國聯電影公司」,當時香港唯一有能力對抗邵氏的「電懋」在經濟上支持「國聯」。1964年電懋首腦陸運濤及同行的電懋人員因飛機失事全部罹難,對電懋和國聯的業務發展都打擊很大,香港電影成為邵氏獨大的局面。1972年李翰祥回到邵氏,首作便是聯手許冠文推出的賣座喜劇《大軍閥》,以該片中的少許裸露戲試探市場之後,李翰祥開創了風月片類型,其中最好的,還是《風月奇譚》。
《風月奇譚》(1972)
三個青樓女子講述了三段奇妙的偷情故事,妙趣橫生。一頭一尾兩個故事改物攜編自《十日談》,第一個故事最風月,雖說低俗,倒是映出世情百態的一面哈哈鏡。中間一個故事,則是一出精彩的民俗大觀。
二十四歲的大姑娘被迫跟一個八歲小孩高少爺完婚行房。高老爺找柯奶奶教兒子行房之術,柯奶奶教高少爺:「天在上,地在下,日在上,月在下,你在上,她在下,初次行房若是顛倒了,必然五勞七傷!」高少爺聽罷大驚:「大玉(使喚丫鬟)害死我了,每次都是她在上頭!」洞房時,大姑娘青梅竹馬的表哥卻摸過來,綁了高少爺在一旁。高少賣橘爺看那兩人在床上鸞鳳顛倒,嘆了一聲:「五勞七傷!」
雖說是個故罩配伏事集錦,主體是三個青樓女子閑說自己淪落之前的故事,但在電影結構上頗巧妙的是,李翰祥利用開頭和結尾的妓院場景,講了一個「故事裡的故事」。開頭一場戲,是王少爺跟金寶定約,說拿到錢就來給她贖身,兩人信誓旦旦,男的拔了一顆牙齒,女的剪了一綹頭發,交換做信物。待到電影結尾,破落的王少爺回來找金寶,說什麼路上遭了劫,金寶一笑翻臉。王少爺說那我們的誓呢那我的牙呢?金寶拿出一個盒子,說你自己挑吧。王少爺打開一看,是一盒子牙齒……所謂「婊子無情」,實在是她們看穿了世態炎涼。
《風流韻事》(1973)也由三個短片組成,集李翰祥趣味之小成。第二個故事是以風月片手法講金瓶梅,第三個故事是講神算和捉姦,可以管窺七十年代李翰祥拍的騙術片和市井喜劇。谷峰在神算部分的表演,頗顯本事。第一個故事《賺蘭亭》無關風月,講的是名士風流之雅趣,可謂七十年代末李翰祥的戲說乾隆皇系列影片之先聲,雖然有佳句無佳章,卻見岳華本事,發揮國語之精彩,說不盡而唱之,唱不盡而舞之,井淼對得也好。正是谷峰和岳華的好演技,日後成就了邵氏武俠之名片《流星•蝴蝶•劍》。
李翰祥的喜劇片與風月片,首開先河的《大軍閥》和《風月奇譚》稍好,往後拍的大多都是隨便對付交差。市井喜劇後來被許冠文發揚光大,風月片則被王晶等導演發展成三級片。但李翰祥身上的文人趣味是大於世俗趣味的,所謂「風月片大師」這般名頭,是一種誤導,李翰祥的本事,又何止風月。
5. 酒簾的電影
《酒簾 》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JPLIKDQIMCN_KU1jHiDxw
講述了年屆不惑的老蓋一生辛勞貧苦,為了賺錢養家辛苦受累,做著各種下賤工作,幾十年來卻一事無成。光怪陸離的風月場,上演著幾多人性悲劇。
6. 日本一部電影女主高中時期迷戀男主就獻身給男主,後來彼此在風月場所工作的他
日本的話很多這樣的風月場所的一些人物的故事,而且他們特別喜歡寫這方面的。
7. 李翰祥風月電影(李翰祥風月片中的風月女郎)
1971年,李翰祥創辦的「國聯」宣告破產,負債累累的他重回香港,以圖東山再起。離港八年,香港影壇日新月異,早變成了武俠的天下,各個攝影棚里每天都是刀光劍影。
李翰祥最拿手的黃梅調那會兒已無人問津。被逼絕境的李大導演只得另闢蹊徑, 在傳統黃梅調的美學基礎上,將喜劇與情色兩種元素糅合進來, 以求吸引更多的觀眾。於是一股新的浪潮在香港影壇掀起,這便是李翰祥的「風月」電影。
李導演的風月片和後來以王晶為代表的三j片完全是兩回事。 風月片只重其意不重其形。李翰祥側重的是氣氛的營造,外加巧妙的場面調度使觀眾沉醉其中,並不僅僅是簡單的視覺沖擊。
因為這點,李翰祥對女一號的選擇顯得格外挑剔。 光有漂亮的臉蛋不行,還要講究腰身風度。 用李導演的話講: 舉手投足間要有型有款,既邊式又「帥」。
層層篩選下來,有資格成為李翰祥風月女郎的也不過寥寥幾人。 有人說李翰祥的風月女郎,都是依照他自己的老搭檔香港影壇已故的絕世美人林黛的影子挑選出來的。
這話不無道理。所以我們這里先從有 「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 之稱的風月女郎白小曼說起。
一、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白小曼
白小曼原名胡芮梅。 藝名由李翰祥所起,共十九 劃 ,有上上大吉之意。 「白」是李翰祥初次見白小曼時見她皮膚瑩白如雪所想到的。
而「小曼」則是由徐志摩的老婆陸小曼而來,陸小曼宅心仁厚,義氣熱情,這同樣也是導演對她的期許。
所有風月女郎中,白小曼跟李翰祥合作的次數並不多, 僅一部《聲色犬馬》。這也是她留給香港影壇的唯一一部作品, 電影公映之前,她便服毒自殺了,年僅19歲。
盡管如此,仍改變不了她風月女郎之首的地位。白小曼的美以及她演戲上的天賦都是其他人不能比的。 當年《聲色犬馬》入圍金馬獎,白小曼作為新人盛裝出席,一時風頭無兩, 蓋過了當時所有的一線女星。
多年後,李翰祥在回憶錄中也花費了大量筆墨追憶自己這位乾女兒,稱她為「林黛以後最大的發現」。
不過相對於出身豪門貴族的林黛來說,白小曼的家庭環境要悲慘許多。
白小曼是李翰祥在半島酒店喝下午茶時碰到的。當時一同進來五個人,白小曼和另外一名形同姐妹的女子,以及三個中年男子(事後才知道另外一名女子是白小曼的母親,而那三名中年男子是嫖k)。
李翰祥並沒有多想,一直在仔細打量從進門到坐下後的白小曼的一舉一動。因為自己籌備的電影《聲色犬馬》連景都搭上了,就差一個女一號,而公司又強烈希望用新人。真是得來全不費工夫。
立刻派人過去詢問, 願不願意拍電影,不願意就算了,因為這事不能勉強 。沒想到白小曼很大方地跟導演點了點頭, 竟同意了。
當天下午便拉到了邵氏去試戲,驚艷全場。 演完後全體鼓掌,都為李翰祥感到慶幸。
只是正式開拍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 白小曼記不住台詞。
第一天記不住,李翰祥還會在一旁提醒,以為她緊張。後來把劇本事先給了她,發現仍背不過。
這次李翰祥不再提醒了,板著臉讓整個劇組停下來,一同等白小曼背詞。 短短幾句台詞,白小曼竟背了整整半天還沒背過,最後急哭了。 劇組人員過來對導演說,「她可能真的背不過,並不是偷懶沒有背,白小曼今天是第一個來劇組的,一直背到了現在。」
李翰祥倍感驚訝,竟有記憶力這么差的。 被逼無奈的白小曼只得跟導演坦白:自己有吃迷幻y的習慣。 長年下來,大腦的損傷很大,記憶力嚴重衰退。
於是整部戲只能由導演在一旁提詞, 白小曼復述之餘再把動作演好,如同唱雙簧一樣。
第二天看拷貝時,大家發現白小曼演的相當自然,絲毫沒有旁人提醒的樣子。而且鏡頭里的白小曼顯得更美艷。白小曼驚人的演戲天賦讓眾人佩服不已。事後李翰祥說
如果是京劇團演員,有一個很恰當的名詞,就是「祖師爺賞飯吃」。
拍《聲色犬馬》時, 在李翰祥的勸說下,白小曼戒掉了吃迷幻y的習慣,一切生活慢慢地進入正軌。
白小曼與邵氏簽約五年,是邵氏力捧的新星,前途無量。每個月都可從邵氏領取五千塊。這在當時是筆巨款,李翰祥這樣的一線大導,執導一部電影才掙幾萬塊。
然而風塵女子從良,豈是一件容易事。 白小曼始終跟之前的圈子脫離不了關系, 她之前的生活太亂了。成名以後更加凸顯出來,頻繁的威脅敲詐,使白小曼近乎崩潰。 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服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人曾在她的床頭發現了四張撲克牌,都是老K,其中一張被她撕得粉碎。所以有人都猜測,她是被黑社會的人物逼死的。
二、潘金蓮再世——胡錦
在眾多風月女郎中,胡錦是與李翰祥合作時間最長的一位。 李翰祥執導的每一部風月片,幾乎都有胡錦的身影,或主角或配角。可謂是 流水的風月女郎,鐵打的胡錦。
在所有風月女郎中胡錦並不是最漂亮的,卻是最妖艷的。 尤其左唇下的一顆美人痣,讓她看起來不僅風騷入骨更帶一絲淫邪。
胡錦出生於中國台灣, 是李翰祥赴台創辦「國聯」時簽下的藝人 ,她自小便跟隨母親學習京劇,在腰身風度這塊深受李翰祥的喜愛。只是「國聯」在後期陷入了債務危機,並沒有給她出演電影的機會。
1971年李翰祥返港時把胡錦也帶到了香港, 出演了李翰祥返港後的處女作《騙術奇譚》 ,此後胡錦正式進入香港影壇。
真正讓胡錦成名的是李翰祥簽約邵氏後執導的《大軍閥》。胡錦當時是女二號, 飾演偷情犯案的風騷寡嫂一角。 在跟許冠文的對戲中, 一顰一笑都透露著偷情女人的那股盪勁,把風騷寡嫂的媚態展現得淋漓盡致,頗受好評。
成名後,胡錦簽約了邵氏,主要戲約就是李翰祥的風月片。
胡錦也由配角榮升到主角,主演了李翰祥的《北地胭脂》《一樂也》《風流韻事》等一系列大作。
而讓胡錦成為邵氏當家艷星的作品是李翰祥根據名著《金瓶梅》改編而來的《金瓶雙艷》,胡錦飾演潘金蓮。
《金瓶雙艷》是李翰祥風月片的巔峰之作。 李大導演沒有像其他作品一樣故作文藝,將潘金蓮塑造成追求解放令人同情的悲慘女性形象。 而是將計就計,認准潘金蓮天生就是一個盪婦。
影片都在講述西門慶與金、瓶二人的荒淫生活, 更是將原著中的經典橋段「潘金蓮倒掛葡萄架」的場景還原出來,利用巧妙的電影手法,讓觀眾沉醉其中。 把還是學生的文雋看得鼻血大噴,差點昏了過去。
胡錦也由潘金蓮一角轟動了整個影壇。 身為導演的李翰祥對胡錦的演技也表示了肯定,稱
她的演出夠放,也夠盪,那股眼含秋水,騷在骨子裡的樣兒,的確是潘金蓮再世。
不過這些都是胡錦高超演技後的結果, 私底下的胡錦其實是一位大方爽朗,真誠可親的好女人,沒有一絲妖媚之感。
蔡瀾在《紅顏知己》一書中也曾說過
「她在電影中的性感也是造作出來的,本人非常端莊,私生活亦不放盪。」
胡錦拍電影一直堅持自己的底線, 從來不會真脫,暴露的鏡頭都是替身在演,自己只負責作表情。 所以即使在事業巔峰期, 胡錦的緋聞也明顯少於其他的艷星。
她一生只有過兩段婚姻,第二段婚姻一直持續到了今天。九十年代初胡錦從台前轉向了幕後,擔任起電視製作人,後來與丈夫移居美國舊金山,安度晚年。 胡錦算是善始善終的一位艷星。
三、不可復制的傳奇——狄娜
狄娜並不是李翰祥挖掘捧紅的,與李翰祥也僅作過一部作品《大軍閥》。 但她在風月女郎中的地位仍是無人替代,因為她是唯一一位在電影中全l的女星。
狄娜的美艷,追求者數量之多,熒幕前的大膽敬業,退出影壇後轉型的成功, 都是娛樂圈不可復制的一個傳奇。
《大軍閥》是李翰祥簽約邵氏後的第一部風月電影。 狄娜當時也在邵氏,是邵氏首屈一指的當紅艷星,追求者之多空前絕後,據稱可達千人。
上至當時泰國總理的弟弟,gucci的家族後人,義大利船業大亨,下至娛樂圈的廣大同仁, 都是拜倒在狄娜的裙下之臣 。後來號稱香江名嘴的黃沾,當時在狄娜面前也開始變得語無倫次,一個勁地說「對不起」。
李翰祥自然想到了讓狄娜來飾演女一號,憑借往日的情義,狄娜一口答應下來。但拍攝過程中卻出了問題。
原因是 李翰祥由西洋采臣名畫的香艷片段突發靈感 ,想讓狄娜把臀部及一下露出來,側卧在床,並回眸一笑。狄娜不肯,跑去化妝室不出來了。李翰祥也很生氣 「人家幾百年前的東西,現在都什麼年代了」。
後來由時任製片經理的蔡瀾去說和,蔡瀾當年僅二十多歲,無論江湖地位還是在公司的聲望都跟狄娜沒法比。只得去賣弄單純和委屈, 最後狄娜終於出來,完成了西洋名畫里的鏡頭。
《大軍閥》的成功將狄娜的美艷推向了巔峰,不過沒過多久她便選擇息影,退出了影壇。據說和李翰祥的關系也逐漸疏遠了。
狄娜退出影壇後,她精彩的人生彷彿才剛剛開始。
她率先回到大陸,轉攻大陸的航天事業,為內地機場建立起了導航系統。
七十年代後期,她還在美國為中美建交,促進雙方文化交流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九十年代以後開始參與人造衛星的業務。
如此大的劇情反轉,令人有些始料不及。不得不承認狄娜真是風月女郎中的一個傳奇
8. 求電影危險關系完整版種子,謝謝
危險關系
鏈接:https://pan..com/s/17wVXe75OViVLCJZJT8h2eg
本片改編自法國著名放盪主義小說,曾經被多次改編成不同版本的電影、影集、舞台劇。
三十年代,在日軍槍炮下的上海上流社會依舊每天在紙醉金迷的狂歡中迷失。謝易梵(張東健 飾)是風月場上有名的花花公子,莫婕妤(臘敬張柏芝 飾)是風情萬種卻深藏城府的豪門遺孀,兩人有著不可分割的親密關 系。莫慫恿謝去勾引拋棄自己的富商即將迎娶的少輪稿慎女貝貝。而謝則覺得不夠挑戰,對出身名門的純情寡婦杜芬玉(章子怡 飾)產生了興趣。當即謝、莫兩人展開了以杜為誘餌的賭敬數局游戲,賭的內容是謝得到杜的身體,而獎品則是謝夢寐以求的莫的身體。對於謝的追求,杜從開始的抵抗到後來越陷越深,而謝也發現自己愛上了獵物,這一切令莫怒火中燒。當所有的道德、禁忌完全被打破,這些游戲的男女紛紛陷入慾望的河流,種下了悲劇的結果......
9. 邵氏風月電影(邵氏風月片里的東方風情)
1982年,根據同名連載專欄改編的《三十年細說從頭》上映,導演李翰祥在片中大膽戲說自己從影30載的秘聞趣事。
李翰祥說:「人生如戲,誰的戲都有掌聲起落的時候,誰的戲都有落幕的時候。」
作為李翰祥在邵氏拍的「落幕」作品,電影重現了邵氏的黃金時代——雖然獵奇感遠甚歷史感。
80年代,伴隨著李翰祥的辭別,邵氏時代也在走向謝幕。作為香港電影行業的黃埔軍校,巔峰時期邵氏發掘的眾多導演演員,後來也成了邵氏走向衰落的引子。
胡金銓出走台灣,鄒文懷何冠昌成立嘉禾電影,培養出風光一時的李小龍、成龍、張曼玉、洪金寶、陳可辛等頂級巨星和名導,邵氏的光輝日漸暗淡。
70年代邵氏「風月片」的興起,未嘗不是邵氏開始由巔峰走向落寞的轉折點。
但如今回看,大概也只有邵氏時代的禁片能稱得上「艷情而不色情,風流而不下流」,配得上「風月」二字。
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一直要到1988年才得以確立。從那之後,才有了如今人們常識的,囊括色情血腥暴力在內所謂「三級片」的概念。
在那之前,作為港產香艷三級片前身,邵氏風月片其實已經興盛了好十幾年。
邵氏風月片潮流的起點,是1972年上映的風月喜劇《大軍閥》。這場合作起始於70年代初李翰祥和邵氏兩方的經濟困局。
1963年,李翰祥出走台灣成立國聯影業。正欲大展宏圖,卻遭遇金主爸爸陸運濤(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老闆)坐飛機在台中豐原神岡失事。
失去靠山的李翰祥後來在票房上接連失利。1971年,創業失敗的李翰祥再度返港,開始拍騙術題材小成本電影掙錢。
當時邵氏的日子也不好過。因為吝嗇分成,鄒文懷何冠昌帶著一群邵氏同僚出走,另起爐灶成立嘉禾。之後邵逸夫又走眼錯失李小龍。
很快,在嘉禾王牌——李小龍功夫片的重創之下,邵氏開始遭遇嚴重的生存危機。為拯救危機中的邵氏,邵逸夫主動請回了曾經的搖錢樹,開創過一代黃梅調電影熱潮的李翰祥。
而李翰祥試水的風月喜劇片《大軍閥》,就是回歸邵氏後的第一部作品。取材北洋政府時期諸多逸聞趣史,李翰祥打造了經典的軍閥大帥龐大虎形象,也捧紅了之後20年裡香港最重要的喜劇演員——許冠文。
作為當年三大賣座華語電影之一,《大軍閥》的成功,開啟了邵氏和香港電影的風月片浪潮,也讓邵氏堅定了風月片這條全新的生財之路。
跟執著於電影藝術水準的名導胡金銓相比,同為「文化型」導演出身的李翰祥,卻將文化內涵和市場需求的平衡點拿捏得恰到好處。
大約是經歷過了創業的失敗和市場的毒打,李翰祥後來對電影的商品性質毫不避諱:「電影本身是商品,不是畫,不是曲。畫和曲可以是非賣品,電影卻一定要有市場,要大家來看,要在商業中求藝術,藝術中講商業,最好雙叫——叫好叫座。」
《大軍閥》的成功,讓邵氏開始打定主意開拍更純粹的風月片撈錢。在藝術和市場,掙錢與成本之間,李翰祥和邵逸夫也達成了統一意見:「邵先生對我其實不錯,我拍了幾部風月片賺了錢,他就讓我拍大成本《傾國傾城》。」
當年邵氏風月題材多取材於民間曲藝、歷史宮廷、《金瓶梅》等傳統中國古典文學題材。基於老輩藝術家天生在國學上的存留的底蘊,他們的作品裡總會滿溢出濃厚的傳統風情。
在他的作品裡,不管是陽春白雪的歷史片如《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還是下里巴人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影壇》,甚至之後艷情吸睛的風月片《金瓶雙艷》、《風月奇譚》,都帶有濃郁的東方古典審美。
在邵氏的風月巔峰時代,為貼近東方古典風情的韻味,李翰祥將中國傳統民俗、舊時風物、市井風韻和背後的倫理精神都靈活融入了電影作品之中。
譬如,在《金瓶雙艷》里,整個布景道具人物服飾,都與小說原著的元明代背景契合。而《鬼叫春》中花家驛的水車茅屋,《風流韻事》中雕欄畫棟的西門大宅,都洋溢著如同國畫般的古典美。
李翰祥通過對場景細節的追求,烘托氛圍塑造真實感,重現傳統故事裡的古典意境。又將故事中人物個性進行重塑,以更貼近七八十年代觀眾的倫理觀念。
譬如,在《金瓶雙艷》里,李翰祥就著意淡化了女性的負面形象,略去了原著中某些語言粗俗,強化了他們的悲劇命運和對愛情的追求,同時也保留了作品本身的訓誡意識。
邵氏風月片繁榮的70年代,也正是西方「性解放」意識興起,香港電影開始從「注重社會教諭」向「追求感官刺激」的轉型階段。
在李小龍、洪金寶、成龍等為代表的新一代功夫片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七十年代,邵氏風月片的大行其道,拯救了當年風雨飄搖的邵氏電影。
李翰祥和邵氏這場合作延續12年,產出電影30多部,其中20多部都是風月片,包括經典的《風月奇譚》、《北地胭脂》、《風流韻事》、《金瓶雙艷》等等。
除了李翰祥,當年楚原導演的《愛奴》、後期方令正的《唐朝豪放女》,陳安琪的《花姐時代》,都是邵氏風月題材的優質作品。
但隨著邵逸夫開始退出電影管理,邵氏繼任者越發缺乏長遠眼光,注重短期利益。就如同《三十年細說從頭》里拍的,同一個攝影棚同一條街,三部電影同時開拍互相撞車,一條街道恨不得拍20次,如何能不出爛片?
將「風月」和吸睛噱頭當作票房春葯,遲早就會如縱欲過度的西門慶一般掏空根本。
此後,80年代港產三級片開始完全拋棄文化內涵,追求獵奇吸睛和情色噱頭。香艷三級片離「風月」二字越來越遠,越來越注重單刀直入的感官刺激,也越來越金玉其外。
以至於作為「風月片」代表的李翰祥都不得不出來說:
「真正寫性要騷在骨子裡,大家脫光便不性感。性開放的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都有很多真人表演,大家見怪不怪。反而收得越緊,人就越好奇。所以拍風月片首重含蓄。」
但「風月」題材畢竟在傳統倫理觀中難登大雅之堂,拿「風月片」談文化情感聽起來也有些違和。何況在那個商業社會下燈紅酒綠的香港,非要電影來肩負什麼文化使命也是為難。
有情有性,精緻唯美的邵氏風月片時代,畢竟是要落幕了。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