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文人(正面形象) 有哪些
人間四月天 中的 徐志摩
張恨水原著金粉世家裡的歐陽老師,也就是金總理的那個私生子
林語堂先生原著京華春夢中的孔立夫,孔立夫具有的救國救民思想:這一群愛國知識分子,歷經國民革命、反袁帝制及北伐,而能在抗日時代,教育出愛國忠貞的第二代
<漢武大帝>,<大漢天子>裡面的東方朔
包青天各部中的公孫策
<楚漢驕雄>中的范增(羅樂林飾)、張良(蔣志光飾)、陳平(林韋辰飾)、蕭何(魯振順飾)
<洛神>里的楊修,曹值
<三國><赤壁>里的諸葛亮
小說 張愛玲的《茉莉香片》中的大學教授言子夜
然而在從戊戌救亡圖存-辛亥民族民主革命-五四反帝反封-大革命抗日解放的一系列愛國運動中,中國的知識分子便開始漸漸成熟,終於登上歷史舞台,同時成為電影作品中典型刻畫形象之一。在30年代的電影《桃李劫》、《十字街頭》、《新女性》等作品裡我們就可以看到涉及知識分子的表現和描寫,到了40年代,知識分子則成為一組重要的表現對象,其中既有努力抗爭,積極進取的正面形象(《希望在人間》中的大學教授鄧庚白,《八千里路雲和月》中的江玲玉,《艷陽天》中的律師陰兆等);也有迷惘彷徨、上下求索的主體形象(《萬家燈火》中的胡智清,《天堂春夢》中的丁建華,《一江春水向東流》中的張忠良);還有與世無爭,自主覺悟的中性角色(《小城之春》中的章志忱,《烏鴉與麻雀》中的亭子間文人華潔之,《愛樂中年》中的小學校長陳紹常)等,在早期的作品裡,知識分子作為主體首先被政治化寓言化搬上銀幕,強調了知識分子的社會化人格,將個體投射到時代歷史風暴中,關注的是知識分子的群體命運。
在當下多元權力機制及多元市民社會的復雜形態中,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也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大撒把、留守女士)。實踐中知識分子雖然為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所詢喚,葛蘭西所謂的有機知識分子的作用時而凸顯,但是多數關於知識分子在影視作品的形象卻日益陷落(一聲嘆息),要麼過分粉飾美化其道德觀念,隱蔽真實個性特徵,唱響主旋律之歌:《蔣築英》、《沖天飛豹》《我的父親母親》要麼有些作品矯枉過正的極端化,比如知識分子某些人格缺憾予以漫畫式極度誇張(誰說我不在乎),對知識分子某些特殊性醜陋則予以泛化(幾乎所有情景戲劇中的小知形象:七十二家房客等),似乎將知識分子形象刻畫得越醜陋就越有批判性。
② 包貝爾電影有哪些
包貝爾電影有陸垚知馬俐。
《陸垚知馬俐》是由文章執導,王中磊、葉寧、林崗峰監制,包貝爾、宋佳、朱亞文、焦俊艷主演的愛情喜劇電影。
該片講述了陸垚由於有嚴重的「表白障礙症」無法向自己的「女神馬俐」表白,不得不與她開始了一段「友情不甘、戀人不敢」的愛情長跑的故事。該片於2016年7月15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評價:
該片節奏把握得比較好,情感的力度也很到位,影片中的很多細節都深入人心,在劇情推動的同時,幼兒園陸垚、馬俐在幼兒園時期的片段,不斷插進主線的敘事中,但並沒有給人突兀的感覺,反而起到小段落的點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