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有誰知道英語電影《美女與野獸》詳細介紹嗎謝謝謝謝
你說的是動畫片嗎
《美女與野獸》的故事來自格林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被巫婆施了魔法而變成野獸的模樣,只有他在玫瑰花凋謝之前,學會愛別人和被別人愛,才能打破巫婆的咒語
很久很久以前,村莊內住著一位漂亮善良的姑娘貝兒,她為了解救被野獸囚禁的父親,被迫與野獸同居於古堡中,他們相處得並不愉快。一次,野獸拚命從狼群中救回貝兒,令彼此間得到了解,野獸漸漸亦變得溫柔,二人不但冰釋前嫌互相體諒,更互生情愫。
怎知喜歡貝兒的大壞蛋柏加斯自以為是,突然前來襲擊野獸,令其身受重傷,性命危在旦夕。深愛貝兒的野獸要她離去,不過貝兒並沒有逃跑,反而緊緊與野獸相擁到最後一刻……
冷漠高傲的王子在宏偉古堡獨居,因拒絕一名貌丑老婆婆借宿,被施咒變成野獸,連僕人都變成各樣傢俱,要解除魔咒就要野獸學會真心待人。漂亮善良的姑娘貝兒為救父親被逼與野獸同居古堡,二人經常發生齟齬。某次,野獸拚命從狼群中救回貝兒,二人冰釋前嫌,野獸亦漸漸學會溫柔。城中大壞蛋突然前來襲擊野獸,使他性命危在旦夕,貝兒沒有肆機逃跑,反而與他相擁到最後一刻……
㈡ 《美女與野獸》:政治正確的新時代公主電影
迪士尼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自項目公布以來就充滿話題性,首當其沖的便是女主角愛瑪·沃森,近來專注女權事業的她無疑讓貝兒公主的先鋒色彩更為濃重。不同的是,戲外的愛瑪·沃森告訴女孩們,「要成為公主,不一定要嫁給王子。」
經典童話比一般的故事更難翻拍,何況《美女與野獸》還有動畫版的珠玉在前。對比這兩個版本,從開篇介紹魔咒起源和歡快的開場曲,到後來貝兒與野獸相愛至破除魔咒,真人版在情節上的變動大部分是微乎其微的旁枝末節,影片在敘事節奏、場景設置、台詞音樂、服裝美術等方面都做到了高度還原動畫版,再加上華麗麗的特效,整體效果夢幻唯美。
相比1991年《美女與野獸》的動畫版,真人版的變化主要在於:加入了兩人各自童年的回憶;貝兒第一次離開城堡後野獸多了獨白唱段;真人版貝兒父親被野獸囚禁是因為他要摘城堡中的玫瑰,動畫版中則單純是因為他闖進了城堡;真人版中貝兒說到《羅密歐與朱麗葉》野獸面露不屑,而動畫版中兩人還一起讀了這本書……
片中,最受爭議的改變還是加斯頓身邊的樂福成為了迪士尼首個LGBT角色,這並不單純是導演比爾·康頓本人的性取向偏好(他本人已「出櫃」),而是迪士尼電影不斷順應潮流、與時俱進的結果。除了同志角色,《美女與野獸》的女性主義也有不少體現,雖然貝兒的人設本就是「村子裡唯一一位愛讀書的怪姑娘」,但愛瑪·沃森的形象更鞏固了這一點。此外,貝兒的第一套服裝從動畫版的平底鞋換上了短靴,她最後的黃裙裝扮也沒有像動畫版本和真人版《灰姑娘》里那樣的束腰。
迪士尼的公主電影有很多改編自經典童話,這些幾百年前被創造出來的故事幾乎都深藏著舊時代的男權意識。這些年來,迪士尼的公主電影也在默默進化,從白雪公主、灰姑娘一代到艾爾莎(《冰雪奇緣》)、莫阿娜(《海洋奇緣》)一代,主角身上的改變有目共睹,最近的真人版《沉睡魔咒》也在劇情上做出較大改編,很大程度上了淡化男性敘事,將主題回歸到「母女情」上。
《美女與野獸》在劇作上是忠於原著的童話故事,中規中矩,缺乏驚喜,難逃偷懶之嫌,但它又在細枝末節上做出改變,不管是堅持與時俱進,還是因為市場驅動,它都做到了當下普遍的公共政治正確,讓新時代的公主電影散發出不一樣的氣質。
文/衣櫃嬸嬸
㈢ 電影《美女與野獸》主要演的是什麼
電影《美女與野獸》主要演的劇情是:貝兒和小鎮上的其他女孩不同,是一個熱愛閱讀和幻想的姑娘,孔武有力英俊強壯的加斯頓發誓要娶貝兒為妻,但貝兒卻一眼看穿了他的自私和虛偽,拒不從命。某日,貝兒的父親莫里斯迷路誤打誤撞之下來到了一座荒涼破敗的城堡中,那裡居住著樣貌可怖半人半獸的野獸。
關於電影的場景,總體來說剪輯的還是不錯的,比較豐富飽滿。總而言之,雖然存在一些瑕疵,但是經典畢竟是經典,很容易就能激起觀眾對往事的記憶。而被選擇留在人們腦海里的,一定是美麗的回憶,它讓人們懂得愛與被愛。觀點粗糙,歡迎評論、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