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進口分賬電影的票房分賬比例是怎樣的呢包括製片、發行、院線、影院。謝謝
大概是這樣的 具體不清楚
好萊塢製片方 能拿到票房的百分之25
院線和影院能拿到百分之57左右吧
剩下的百分之18是發行方的 也就是中影和華夏的 因為在中國只有他們能發行好萊塢分賬片
院線和影院的分成不清楚 應該是影院佔大頭
『貳』 分賬片的分賬片類型
普通分賬片:配額約20部採用分賬形式的普通進口影片。
特種分賬片:2012年中國在原來每年引進美國電影配額約20部的基礎上增加14部3D或IMAX電影,所謂「特種」,即針對3D和IMAX電影的引進。特種分賬片和普通分賬片的最明顯區別,就在於這部影片是否引進了2D版本。
『叄』 什麼是分賬片
顧名思義就是一部大片在別的國家放映票房收入按分成分配。
比如美國大片在中國放映,(版權不賣給中國,以增加他的收入)他會以分賬的形式向中國引進,這樣票房成績所取得的利潤他會拿較多的比例!
產生背景情況: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盡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肆』 分賬片的分賬片意義
中國的電影市場在逐漸發展,從2012年起,增加了14部電影超級大片的引進,分帳片達到34部,我們面臨的壓力和挑戰非常大,但這可以激發中國電影人創作生產的內在動力。而中國電影想要走出去,未來的發展戰略是要多參與美國項目,參與國際化的電影製作和運作。即使我們暫時賺不到很多錢,也可以學到國際的管理經驗,吸納大量的優秀人才。
1994年11月中旬,由中影集團公司進口,第一部與外商採用票房分賬形式發行的美國華納公司影片《亡命天涯》在上海、天津、北京、鄭州、重慶、廣州6個城市進行了為期一周的首輪放映,觀眾人次達139萬,以2500萬人民幣的收入創造了進口大片的第一個票房奇跡。
這部由哈里森·福特主演的影片在政策的護佑下進入電影院,為當時已門可羅雀的電影院找回了人氣。觀眾被影片中那花了150萬美元拍攝的,一輛飛馳的火車撞翻了一輛囚車的鏡頭驚得目瞪口呆。據說當該場面出現時,大部分觀眾都下意識地抓牢了座位扶手,可見觀眾對此類大製作影片的新鮮感。影片中的一幕幕驚險場面也讓國內觀眾終於看到了好萊塢式的特技效果和戲劇張力。隨後,一批代表著當時最高藝術、最新技術水平的影片相繼進入中國。人們紛紛湧入影院,看《真實的謊言》里的人怎麼飛出去,看《生死時速》里的飛車。一部動畫片《獅子王》,在中國就創下了1400萬元的票房,而一部國產片的票房要達到100萬元都相當困難。
《亡命天涯》以電影的方式讓國人開了眼界,使國人對世界電影有了新的認識——原來電影是可以這樣拍的。眼花繚亂的特技、飛車、爆炸、槍戰場面不斷沖擊我們的視覺,相比一些國內影片的舒緩、內斂,好萊塢影片更富於激情和速度,而這正是我們從未接觸過的。從此,「大片」的概念在國人心中紮下了根,而這一概念在電影界人士那裡有一個更專業化的名詞——「分賬大片」。
「分賬大片」,英文表述為 box office spilit,直譯便是「票房的撕扯」。「分賬發行」,即電影版權所有者不賣斷發行權,而是委託中介機構代理發行,並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製片方、發行機構和放映單位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這個新名詞是為激活中國電影市場而被中國官方和電影業界引進的。十四年師夷長技,中國電影市場確實如當初期許的那樣起死回生,應當說,「分賬大片」功不可沒。
在《亡命天涯》之前,沒有一部進口影片被稱為「大片」。事實上,從1949年到1976年間,中國一直有進口影片上映,但除了影片交換等非商業性發行之外,就是「買斷」發行,用來「買斷」國外影片的通行價格是2萬美元。
以這樣的價格買進的影片,自然只會是三四流的影片。北京新影聯院線發言人高軍回憶說:那個時候很多電影從業人員都私下認為,中國觀眾是世界電影的「二等公民」。
改變國內電影市場困局的轉機便出現在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持續蕭條,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基本表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成就」的影片。這十部影片當時就叫「兩個基本」進口影片。
當時,《亡命天涯》在北京的上映還經歷了一些波折,這其中涉及到利益關系方的激辯和爭論,不過最終這一「首部進口分賬大片」還是在1994年11月12日得以復映。有意思的是,當天的電影海報上還寫有「改革年代,激烈論爭,電影市場,風險上映」的宣傳語。這一景象構成了一種最獨特的時代記憶。
長遠來看,同台競爭對國內的電影業利大於弊:競爭可以促使國內電影人在電影製作理念和製作水準方面有所提高,為保證資金回收,國內製片企業勢必加速拓展海外市場以及票房以外的收入,比如版權收入以及電影衍生品的收入,改變完全依賴電影票房回收的不利局面。尤其是一直被視為電影業毒瘤的盜版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將不得不重拳出擊,以確保製片方的版權收益;將進一步促使電影人,乃至整個電影業對觀眾和市場的重視;更為激烈的競爭將打破壟斷,使更多的企業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與此同時,與好萊塢電影企業的合作,也可以讓國內電影人在更高層面放眼全球觀眾和市場。
中國電影的每一次飛躍必然是體制改革和政策不斷放開的結果。因此,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時候重新來談引進「分賬大片」,無疑更有深刻地社會意義。「分賬大片」的引進令中國電影市場起死回生,大片的輪番轟炸及其宣傳效應將觀眾重新拉回了久違的電影院,讓電影重新回歸到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當中。「分賬大片」雖然在一段時間內將步履維艱的國產片推向了更為尷尬的境遇,但卻培育了中國觀眾,更從方方面面激活了中國電影市場。終於,中國式大片和中國電影的總體競爭力也在「重壓」下殺出了一條血路。
『伍』 關於進口電影的運營流程(阿凡達花了多少錢)
不用直接花錢,是按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來分配票房
目前進口分賬大片票房分配的比例為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
也就是說全國電影院賣出去的票加起來的錢美國製片公司拿35%,中影集團拿17%,電影院拿48%
『陸』 如何看待此次賀歲檔電影票房分賬比例調整,對電影市場有什麼影響
引進分賬片促使國產影片實行分賬制,隨著製片成本急劇上升,製片分賬比例十年增加10個百分點,導致制發放分賬比例矛盾紛爭不斷,發行、院線公司夾在中間盈利有限,影院終端因片源溫飽不均盈虧無常,期待制定符合國情的分賬比例規則,理順制發放三者關系,促進中國電影產業健康有序持續高速發展。
2011年國產片賀歲檔,《金陵十三釵》出品人、新畫面董事長張偉平要求與院線的分賬比例,從原定的43%提高到45%,因而引發八大院線聯合抵制的風波。經電影局相關領導出面調解後,製片方與院線「靈活商議」的分賬比例:即《金陵十三釵》製片方(含聯合發行方中影、華夏公司)與院線公司的分賬比例,在取得的票房收入中,前5億元按45:55分賬,超過5億元部分按41:59分賬。從調解協商結果看,至少在5億元票房內,可以說是基本實現張偉平的目標;而5億元之後的院線、影院所得比例比原定慣例57%提高到59%,從表面上看是向院線、影院讓利兩個百分點,但目的是調動院線、影院多排場次的積極性。然而分賬比例多少可由製片、發行、院線、影院協商解決,而票房收入只能讓市場說話——觀眾用錢包投票。最終《金陵十三釵》在國內並未能達到收10億元票房目標,在首輪城市主流院線市場只收6億元左右;在國外已上映的國家和地區,票房收入也難超《英雄》,至於全球票房能否達到10億元人民幣,也要待到五月份全球公映結束才能有結論。面對這一成績,不僅喊出「10億元」票房目標的製片方不滿意,不少電影專業人士更是痛惜2011年年底的賀歲檔 「不給力」。事實上制發放分賬比例矛盾紛爭不斷,早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何理順電影市場上製作、發行、放映三方的關系,一直是中國電影體制改革的頭等問題。
製片分賬比例不斷提高
難抵急劇上升製片成本
1949年至改革開放初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產影片長期實行由中影公司統購統銷,按行政區域劃分從中央到省、市、縣(區),再到影院的發行放映網路,既談不上市場競爭,也難合理分配利潤。在20世紀80年代改為按拷貝結算分配:即70%上繳中影,30%留給省級發行公司;省公司將所得利潤的20%上繳地方財政,80%用於發行放映的再建設,簡稱「二八政策」;國產影片仍由中影公司按90萬元/1部統一收購,發行好壞與製片廠無關,盡管後來統購價有所上浮,但仍難抵消急劇上升的製片成本。
1993年1月,廣電部(現為廣電總局)頒發《關於當前深化電影發行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旨在打破由中影公司統購統銷的市場格局。1994年8月,廣電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通知》決定,自1995年起由中影公司每年以國際通行的分賬發行的方式進口10部 「進口分賬片」,入世後增加到20部,按照製片、發行、放映三方35:17:48的比例分賬。這個比例與美國的分賬比例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在美國拷貝製作費用和用於發行的宣傳費是由發行方承擔,而在中國這些費用全由製片方負責。引進分賬片,使中國電影界及整個電影市場彷彿在一夜間被喚醒,一場變革浪潮席捲而至,對中國電影市場產生深刻而長遠的影響,更多的是在於中國電影人對電影觀念的改變:促使國產影片實行分賬制,實現電影制發放市場化運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中國電影分賬制規定:在每100元票房中,首先要上激5%的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和3.3%的營業稅,剩餘部分制、發、放三方再進行按比例分賬。
1995年,《紅櫻桃》參照美國進口分賬片的比例標准實行分賬之後,大多數國產影片都以分賬方式發行放映。為鼓勵多放國產影片,當時製片方所得的票房收入只佔33%,甚至有些製片方為能讓影片進入市場,自願降低到30%以下的都有。隨著製片成本的加大和票房回收難度加劇,製片方亟需提高分賬比以減輕投資壓力,致使分成比例也不斷增加。20世紀90年代,製片方從最初的35%提高到37%,這一比例還要返回兩個百分點給影院作為宣傳費用,所以實際上製片方最後拿到的比例是33%-35%。
2002年,國產大片《英雄》樹立了一座「國產片分賬史」里程碑。按當時行情製片方的分賬比例平均為35%,《英雄》製片方史無前例地向院線爭取到40%的分賬比例,此後一般國產影片的分賬比例提高到37%左右。到《十面埋伏》將分成比例提高至41%,《滿城盡戴黃金甲》再將分賬比例提高到42%……《金陵十三釵》又在一般國產大片原則上不低於43%的基礎上提高到45%。新畫面老總張偉平借張藝謀導演的品牌價值,鑄造了一個分賬比例神話——從35%到45%,十年間製片方分賬所得提高了10個百分點,從而一次次改寫了分賬比例行業規則。不過能拿到41%以上比例的只有極少數國產商業大片,大部分國產影片分賬比例都在38%-40%之間浮動,有些為進入市場的中低成本影片甚至低於36%的都有。
『柒』 好萊塢是如何統治內地電影市場半邊天的
截止12月27日,2017年內地共有89部引進片上映,相比去年數量基本持平,其中引進片總票房預計為259.6億,佔比47.3%,國產片總票房為288.7億,佔比為52.7%。2017年國產片依然在票房整體佔比上略勝一籌。
單片方面,《速度與激情8》依然強悍,成為今年唯一一部票房超20億的進口片。「速激」系列以簡單粗暴又炫目的特效,成為最受中國觀眾喜愛的系列片之一。
2017年好萊塢「六大」的競爭十分激烈,哪家公司不進步或者進步太小,都意味著退步。今年迪士尼以內地總票房46.13億登頂冠軍寶座,相比去年61.5億有所縮水,不過仍穩居榜首,票房最高的單片是《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11.05億元。
今年批片表現尤其兇猛,其中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票房大爆,獲得了12億元的分賬票房,邁入10億票房俱樂部,遠超去年批片冠軍《驚天魔盜團2》6.3億票房,小語種批片《天才槍手》和《看不見的客人》,也有突破性的2.49億和1.58億分賬票房。
迪士尼524億美元收購福斯,好萊塢「六大」從此變「五大」2017年底,好萊塢最重要的新聞是「六大」變「五大」,迪士尼以524億美元的大手筆收購21世紀福斯部分資產後,20世紀福斯影業也歸於迪士尼,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每年都會有十來部甚至幾十部由迪士尼或福斯出品的電影面世。
現在《X戰警》、《神奇四俠》、《死侍》版權都回歸迪士尼了,迪士尼CEO鮑勃艾格曾透露相關角色會加入漫威電影宇宙。目前還有很多未定名的漫威電影,可以展望一下,再加上《星球大戰》和《阿凡達》兩大王牌,以及迪士尼的各種童話改編真人新片、大熱動畫續集等,到時候穩坐票房寶座的迪士尼,票房預計會再創新高吧!
目前中國每年會上映進口分賬大片為34部(其中20部為普通分賬,14部為特種分賬,主要是3D和IMAX電影),製片方的分賬比例為25%。2018年是否會有更多引進片入局?分賬比例是否會有新的變化,「好萊虎」會更加來勢兇猛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註:票房數據截至2017年12月27日;票房多為不包含服務費的分賬票房,單位未特別註明者皆為人民幣。
第一名:迪士尼
年度票房:46.13億元(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11.05億(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一直發揮穩定的迪士尼,2017年在內地上映的電影總票房達46.13億元(分賬票房)。迪士尼今年在內地共上映7部電影,數量比去年少一部,累計總票房比去年的61.5億略有縮水,不過仍在好萊塢六大公司中穩居票房榜首。
2017年迪士尼在內地票房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加勒比海盜5:死無對證》分賬票房11.05億,其次是仍在上映中的動畫片《尋夢環游記》10.36億元;以及《雷神3:諸神黃昏》,分賬票房為6.94億元。
今年的兩部漫威大作,在內地票房都表現平平,沒有單片破10億的電影:其中《雷神3:諸神黃昏》6.94億元,《銀河護衛隊2》6.46億元,反觀2016年上映的《美國隊長3:內戰》還拿下了超過12億的票房,幾乎是《銀護2》的兩倍了。看來中國觀眾對於套路滿滿的超級英雄大片,似乎有些「審美疲勞」了。
迪士尼一直以來的熱賣王牌「星戰」系列電影,在中國的票房也總是不太理想。2017年年初上映的《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內地票房4.5億元,全球票房高達10.56億美元(69.2億元)。2017年年底在北美上映的《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截止12月27日在全球已經狂攬7.9億美元,不知道這部電影18年年初在內地上映會表現如何。
2018展望:2017年迪士尼收購21世紀福斯部分資產後,20世紀福斯影業也歸於迪士尼,這意味著在接下來的每年都會有十來部甚至幾十部由迪士尼或福斯出品的電影面世,《X戰警》《神奇四俠》《死侍》的版權都已回歸迪士尼。本來就是「票房霸主」的迪士尼有了福斯的助力,勢必如虎添翼,繼續穩居票房排行榜首位。
2018年迪士尼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星球大戰8」《星球大戰:最後的絕地武士》、漫威超級英雄大片《黑豹》、漫威續集大作《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以及漫威首部浪漫喜劇片《蟻人與黃蜂女》,還有包括動畫片《無敵破壞王2》、皮克斯出品的《超人總動員2》、以及有可能引進的《星球大戰外傳:韓索羅》。
第二名:環球
年度票房:43.09億元(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速度與激情8》25.18億元(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2017年環球出品的電影在內地市場共拿下43.09億元分賬票房,排名第二位,和2016年排名一樣同為亞軍,比去年累計的24.14億元票房增長明顯。
2017年環球最大的功臣當屬《速度與激情8》了,該片在中國拿下25.18億元票房,全球斬獲12.35億美元(80.9億元)票房,同時《速8》也打破了前作《速7》在內地的票房紀錄,成為中國內地新晉引進片票房冠軍。
此外,動畫電影《神偷奶爸3》票房表現不錯,內地獲得9.72億元分賬票房,是該系列的歷史最高成績。「小黃人」今年在全球拿下10.3億美元(67.69億元)票房,這也讓環球成為今年唯一有兩個系列的單片全球都破10億的公司。
環球影業斥資1.25億美元打造的《新木乃伊》,在上映後遭遇了北美票房滑鐵盧的尷尬局面,被寄予對抗DC漫威厚望的「黑暗宇宙」出師不利。該片全球票房報收4.09億美元,內地票房5.86億人民幣(分賬票房)佔比21.8%,北美票房8000萬美元佔比19.6%,看來內地觀眾比北美觀眾對於主演「阿湯哥」更為寬容。
環球影業今年還有很多恐怖/驚悚片,並沒有引進中國,包括《忌日快樂》、《逃出絕命鎮》等片,由暢銷書改編的《五十度黑》也收獲了3.8億美元的票房,當然,這部電影同樣不可能引進。
2018展望:2018年環球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續集電影《侏羅紀世界2》,該片的前作《侏羅紀世界》2015年在內地上映曾獲得14億元票房,由原班人馬回歸打造。
以及:梅姨、布魯斯南、阿曼達齊聚的《媽媽咪呀2:再次出發!》,「高司令」主演的傳記片《登月第一人》,照明娛樂出品的動畫片《聖誕怪傑》,以及奇幻片《掠食城市:致命引擎》,還有「憨豆」續集電影《憨豆特工3》等等。
第三名:派拉蒙
年度票房:28.03億(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14.62億(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變形金剛5:最後的騎士》全球票房6.05億創下系列最差今年在「六大」中排名第三的派拉蒙,年度票房28.03億,比去年的第五名上升了兩位,整體票房也比去年的9.43億大幅增長。
不過對於派拉蒙來說,今年的票房成績實在是難說「滿意」,因為今年他們拿出了手中的絕對王牌《變形金剛5》,但卻發現這張王牌不再那麼好用了。
《變形金剛5》投資高達2.17億美元,北美票房1.3億美元、全球票房6.05億美元,創下該系列的最差成績。該片的內地分賬票房為14.62億人民幣,佔比全球票房高達36.8%,相比北美觀眾的冷淡,顯然還是中國觀眾更為買賬。
派拉蒙2017年的另外一部新片《極限特工:終極回歸》,由范迪塞爾搭檔甄子丹主演,在中國市場大受追捧,該片全球票房3.46億美元,其中內地分賬票房10.5億人民幣,佔比高達46.3%,北美票房4489萬美元,僅佔13%,在今年進口分賬大片中,《極限特工3》是中國票房佔比全球票房高達46%,妥妥的是被中國觀眾「拯救」了。
除了《變形金剛5》和《極限特工3》內地票房雙雙破10億外,派拉蒙的其他新片在中國的票房就馬馬虎虎了。由斯嘉麗約翰遜主演的《攻殼機動隊》內地分賬票房1.9億元,科幻大片《降臨》內地分賬票房1億元。
2018展望:明年派拉蒙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由阿湯哥搭檔西蒙佩吉主演的《碟中諜6》;變形金剛新版衍生片《大黃蜂》;娜塔莉波特曼主演的動作冒險片《湮滅》;由章子怡領銜主演的《科洛弗檔案3》(《上帝粒子》)。
第四名:索尼
年度票房:25.16億(分賬票房)
內地最賣座影片:《生化危機:終章》10.33億元(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索尼2017年累計內地總分賬票房超過25億元,在好萊塢「六大」中排名第四位,比去年前進了兩位。單片最高的《生化危機:終章》內地分賬票房10.33億元,女神米拉喬沃維奇寶刀未老,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十分歡迎,內地票房佔比全球票房高達50%。
《生化危機:終章》票房歸到索尼的成績單里,是因為其商業模式比較特殊,是索尼與國內該片的宣發方獅鼠影業合作,在內地的票房歸屬是索尼影業。
2017年索尼排名第二的電影是《蜘蛛俠:英雄歸來》,分賬票房7.27億元。湯姆赫蘭德版本的小蜘蛛,讓不少內地觀眾覺得新意十足。第三名則是由「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太空旅客》,內地分賬票房2.94億,全球累計票房3.03億美元(19.86億元)。
2018展望:「巨石強森」主演的新版《勇敢者游戲:決戰叢林》,定檔2018年1月12日在內地公映,今天強森與星雲已經親自來到北京,為影片的宣傳增添滿滿的荷爾蒙氣息。改編自童話經典的真人+CG電影《比得兔》,有望在中國上映。
此外還有動畫片《精靈旅社3》,以及史前電影《阿爾法》。索尼打造的蜘蛛俠系列衍生獨立電影《毒液》由湯姆哈迪主演,它完全獨立於湯姆赫蘭德領銜的「蜘蛛俠」電影宇宙,將是一部外傳電影,能否引進中國目前還不確定。
第五名:福斯
年度票房:23.18億(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6.94億元(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今年二十世紀福斯共有5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累計分賬票房23.18億元,和去年的19.4億相比,福斯的年度票房成績明明進步了,但排位卻比去年的第三位後退了兩位。因為2017年「六大」的競爭異常激烈,俗話說「不進則退」,但如果你進步得沒有別人快,也相當於還是退步。
福斯今年的新片票房表現還算穩定,遺憾的是沒有在內地票房大爆發的新片。《猩球崛起3:終極之戰》以6.94億元分賬票房排在首位,但這個「第一」卻連今年的引進片前十位都進不去,相當遺憾。
休傑克曼最後一部「金剛狼」電影《金剛狼3:殊死一戰》,在上映時意外地受到同檔期的《一條狗的使命》票房大爆的影響,在內地最終收獲6.79億分賬票房。
《王牌特工2:黃金圈》2017年福斯的新片表現普遍中規中矩:《王牌特工2:黃金圈》內地分賬票房4.43億,不如2015年上映的前作《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票房4.85億。
由雷德利斯科特執導的《異形:契約》,內地票房僅為2.89億,內地觀眾對這類的恐怖科幻類的電影接受度實在有限。該片投資9700萬美元,全球票房僅2.32億美元,由於票房整體不給力,最近頻繁傳出《異形:契約》將不會再拍續集的消息。
2018展望:從「六大」變成「五大」,20世紀福斯抱上了迪士尼的大腿,好萊塢電影市場的格局全面改寫。
2018年福斯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頒獎季熱門電影《三塊廣告牌》、動畫電影《公牛歷險記》、休傑克曼主演歌舞片《馬戲之王》(和博納合作);好萊塢「跑男團」回歸的《移動迷宮3:死亡解葯》,韋斯安德森的動畫新作《犬之島》。
當然還有大家最為熟悉的「X戰警」系列新片,包括《X戰警:新變種人》、《X戰警:黑鳳凰》。此外,福斯還有男主角又萌又賤的R級片《死侍2》、由「大表姐」詹妮弗勞倫斯主演的驚悚片《紅雀》等等新片,能否引進拭目以待。
第六名:華納兄弟
年度票房:20.31億(分賬票房)
最賣座影片:《正義聯盟》6.46億(分賬票房)
年度回放:今年華納兄弟以20.31億內地分鍾票房位列第六名,比去年的16.18億增長得不算多。華納兄弟今年共在內地上映了6部新片,其中改編自DC漫畫的超級英雄集結大作《正義聯盟》,憑借6.46億元的分賬票房排名首位,吸金能力並未達到預期。
《神奇女俠》在內地分賬獲得5.72億元票房,排名第二。相比去年上映的《蝙蝠俠大戰超人》6.19億,DC宇宙在內地的單片票房幾乎沒太大變化。
今年《神奇女俠》在全球范圍內狂攬8.21億美元(53.8億元),成為史上最吸金的初代超級英雄。但內地觀眾似乎對「神奇女俠」並不是特別狂熱,內地票房僅占該片全球票房的10%。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華納兄弟有三部新片,全球票房口碑都表現出色,但內地觀眾不太買賬。諾蘭導演的大作《敦刻爾克》堪稱今年的口碑扛鼎之作,遺憾的是在內地票房僅收3.16億元,佔比全球票房9%。
動畫電影《樂高蝙蝠俠大電影》全球票房為3.1億美元(20.3億元),爛番茄新鮮度91%,但該片在內地僅收3900萬元。
今年華納兄弟製作的中小成本恐怖片《小丑回魂》,狂攬6.94億美元票房成為年度票房黑馬,不過這部電影並未引進中國內地。
2018展望:華納有望引進內地的分賬片包括新版《古墓麗影:源起之戰》;大導演斯皮爾伯格的科幻新片《頭號玩家》;「神奇動物」續集電影《神奇動物在哪裡:格林德沃之罪》。此外還有大家關注的DC宇宙新作《海王》,這部將由溫子仁執導;以及動畫電影《雪怪大冒險》等等
批片大爆發首次迎來10億+新片
從印度片《摔跤吧!爸爸》到泰國片《天才槍手》、西班牙片《看不見的客人》,2017年眾多高質量的非好萊塢批片,終於開始在內地佔據主權,從口碑到票房全面征服了中國觀眾。
2017年內地市場批片創紀錄地達到近70部,2017批片累計票房突破50億元。其中《摔跤吧!爸爸》電影票房大爆,獲得12億元分賬票房,邁入10億票房俱樂部,遠超去年批片冠軍《驚天魔盜團2》6.3億票房。
此前引進批片主要聚焦好萊塢B級片和日韓電影,但今年的批片市場更加聚焦「小語種」,版圖也擴張到了更遠的地方。西班牙燒腦神作《看不見的客人》和泰國青春片《天才槍手》在內地市場都廣受歡迎,分別獲得1.58億和2.49億分賬票房,創下了該國電影在中國票房的歷史紀錄。
今年日韓批片表現一般,日本動畫排名票房首位的《哆啦A夢:大雄的南極冰冰涼大冒險》,內地分賬票房1.37億元,遠低於去年的日本動畫《你的名字》內地票房5.77億元。受宏觀政策影響,在今年的內地市場上,韓國電影仍然是集體缺席。
讓電影遇見生活,盡在影視生活第一站
『捌』 麻辣甜心電影高清在線觀看 麻辣甜心高清迅雷下載
麻辣甜心電影高清在線觀看 麻辣甜心高清迅雷下載
http://to56tv.blog.163.com/blog/static/171471125201082383018209好
綦美,芭莎服裝公司的設計員,因不服總監「水蛇腰」的專業水平,所以經常與其發生爭執,可「水蛇腰」是總經理的小姨子,所以其飽受欺辱。丹妮,試金石傳媒公司欄目部的外景主持人,曾反抗上司「閑豬手」騷擾而得罪過其,所以丹尼經常被愚弄,但鑒於「閑豬手」在公司的勢力,其也只好敢怒不敢言。奈青,<<派>>時尚雜志的記者,在念大學時拒絕過師哥「歪眼鏡」的追求,可後來「歪眼鏡」卻成了她的上司,所以其懷恨在心,總是在公司難為奈青,奈青只好自認倒霉。 為了排解心中的郁悶,三個女孩來到迪廳狂舞,等到一落座,三人才知道原來她們都在同一棟樓里上班,不舞不相識的三個女孩聊起工作,感慨同命相連,但是在相互交流的啟發之中,三個女孩不由計上心來,她們覺得不應該向惡勢力低頭,而是應該勇敢的去面對他們,這樣,才能贏得屬於自己的生活.於是,三人決定聯手向她們的上司發起挑戰。 女孩們精心布局,聯合出擊,」水蛇腰」」閑豬手」」歪眼鏡」遭到了重創.」水蛇腰」拙劣的業務水平在公司的高層面前暴露;」閑豬手」無恥的性騷擾行為也遭到了公司高管的嚴厲批評;」歪眼鏡」企圖要把雜志做成一本低俗的八卦雜志也遭到了董事會的否決.旗開得勝,女孩們舉杯慶祝.可就在這個時候,她們的秘密卻被「水蛇腰」「閑豬手」「歪眼鏡」給發現了。於是,三人狼狽為奸,密謀起一場陰謀詭計……
2010年暑期檔的電影市場,在6-8月的三個月內,膠、數拷貝合發大規模上映、從數字院線上映及從局部地區進入市場的中外影片多達60部,仍有十多部計劃入市,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期入市的影片。可以說是歷年入市新片最多、競爭最激烈、票房收入最為火爆的一年。比2009年同期的34部增加26部。其中國產影片48部,進口影片12部,分別佔80%和20 %。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城市主流院線可統計票房約23.3億元,創歷年之最;比上年同期的17.3億元,增加6億元,增加34.68%。其中,國產影片為157550萬元,佔67.62%;進口片75450萬元,佔32.38%。今年暑期檔的電影市場最大的亮點是國產影片唱主角票房佔七成,各月票房均創暑期檔新高, 12周票房過億4周超2億,新院線新影院成為新的票房增長點。
月票房:
逐月遞增 八月增近五成
2010年6-8月,全國可統計票房高達23.3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7.3億元增加6億元,增長30%以上;觀眾人數6820萬人次,比去年同期的5600萬人次增加1220萬人次,增長22%。雖然今年暑期檔遭遇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分流觀眾,以及懾於《唐山大地震》的威力,不少中外大片都提前或推遲上映,但無論是票房收入還是觀眾人數都創歷年之最,城市主流院線各月可統計票房均創歷史新高。
2010年6-8月的票房收入呈現逐月遞增的走勢,而2009年同期則是橄欖形走勢,這都與是否有入市大片相關。 六月,不僅要與四年一次的足球世界盃賽爭奪觀眾,還遭遇「大片荒」的雙重打擊,致使6月成為今年開市以來票房最低、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幅最小的月份。因為下旬長達20天世界盃賽,聚焦了眾多媒體和球迷的關注,整個6月雖然入市新片20多部,但大多是中小影片,致使出現前所未有的大片「恐慌症」。除月中入市、僅在1000塊左右3D數字銀幕上映的《玩具總動員3》跨過7月取得過億票房外,在世界盃開賽初期入市的《諜海風雲》等影片的票房收入均在5000萬元左右;《超蛙戰士之初露鋒芒》、《特工的特別任務》、《志明與春嬌》等11部中外影片,票房收入均在1000萬元以下。去年同期《變形金剛2》、《終結者2018》兩部進口分賬大片,分別為6月貢獻了2.12億元、1.08億元;今年相對應的《玩具總動員3》、《羅賓漢》,分別在6月取得9000萬元、4500萬元。
七月,雖然世界盃決賽仍佔1/3的時間,但《唐伯虎點秋香2》、《危情諜戰》等中外影片不再避世界盃。在全國規模發行新片有18部,較去年同期的10部增長80%。其中,國產片15部,比去年同期增長114%;這對提升7月國產片的市場佔有率功不可沒。月初有《槍王之王》,月底有《唐山大地震》2部過億票房的國產大片入市,致使月票房快速反彈至8.7億元高位。亦由於《唐山大地震》、《槍王之王》兩國產大片合力為7月貢獻了5億元票房,以及《嘻游記》、《七小羅漢》等片,使全月國產影片市場份額高達82.4%。1日上市的《槍王之王》,雖然同樣要與世界盃決賽爭奪觀眾,但憑借影片的品質和良好口碑,首映10天取得8450萬元,全月票房收入1.27億元;6日,當月唯一一部進口分賬大片《危情諜戰》入市,在前後兩部賣座國產大片夾擊中,取得9000多萬元票房;22日《唐山大地震》震撼上映,開市就打破多項國產影片市場紀錄,首周進賬1.8億元,上映10天就為7月貢獻了3.8億元票房。中小國產影片同樣成績斐然,除《唐伯虎點秋香2》、《嘻游記》、《七小羅漢》取得2000-6000萬元之間的票房外,《長江七號愛地球》、《無人駕駛》、《出水芙蓉》等片,也分別取得700-2000萬元左右的票房。
『玖』 什麼叫進口分賬大片
何謂進口大片?
1994年,為改變電影市場的蕭條局面,時任中影公司總經理的吳孟辰向電影局提議以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最新的一流外國影片,以發行的收入扶持老、少、邊、窮地區電影事業。當年年底,廣電部電影局批准了這個建議,提出每年可以進口10部「基本反映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和表現當代電影成就」的影片。於是有人將這10部影片稱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稱也因此而流傳開來。參照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進口大片各方收入分成的比例是製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為了迅速佔領中國市場,進口大片的製片方還承擔了宣傳的費用。盡管這樣的分賬比例似乎對製片方較為不利,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國外尤其是美國製片方依舊從中國的市場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1994年11月12日,由哈里森-福特主演、華納出品的《亡命天涯》作為首部進口分賬大片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鄭州、廣州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並以2500萬人民幣的票房佳績在全國創造了大片的第一個消費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