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红与黑)的影评、1000字左右。谢谢
法国电影《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是根据司汤达同名小说创作的一部影视作品。巧妙的构思和演员完美的演绎使没读过该名著的观众萌生一种对大师的敬仰和想读名著的冲动使读过该名著的读者产生共鸣深刻地回味。这正是《红与黑》这部影视作品的魅力所在。历时4个小时的影片情节紧凑画面精美给人一种深远的回味。故事是围绕主人公于连.索莱尔展开的。于连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但有着俊俏的外表和脱俗的气质。他热爱读书崇拜拿破仑掌握一门拉丁语种种与众不同注定他有着与其他身份低微的人不同寻常的命运。电影通过描写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主人公于连通过一种畸形的方式来获得成功的最大速度是贯穿整个电影的导火线。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 雷纳尔夫人后来的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愿。 可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原来于连也是个牺牲者可悲者是当时社会的产物。不可否认于连是自私的甚至是变态的他的文化程度很高但他的私欲更高可以说他的一生都毁在了那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当斩刀落下时或许我们会为他感到可惜但我想更多的还是感到可悲„„我想作者就是想通过于连这样一个虚无的人物来批判当时的社会斯丹达尔说过:"一个人的幸福不取决于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决于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这句话相当受用。入狱后的于连正恰恰诠释了这句话他把自己定在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上使得自己都够不到自己了最终无法控制的走上绝路 看过《红与黑》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在为主人公感到可悲的同时也为女主人感到伤心惋惜。女主人身世显赫却活的孤独寂寞恰好这时于连出现在她的面前给她带来了欢笑、希望所以她无法自拔的爱上了于连但是她或许太单纯了又或许太“不小心了”她更本没有考虑于连的动机于是就毫无悬念的被于连利用也许她是知道的但她知道时已经没有能力来改变这一切了。 作者也许是想通过这部作品冲击当时的社会通过人对欲念的执着追求不到的痛苦来批判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现实为我们展示了在红道势力和黑道势力统治下的法国社会的黑暗和丑恶。作者用《红与黑》来命名这本书也有着其意义我认为红色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和女主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
Ⅱ 红与黑为什么是文学名著优点在哪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首先,从思想性角度来看,《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通过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其次,从文学角度来说,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Ⅲ 世界公认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有哪些
世界公认排名前十的名著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有这十部:《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
第一名:《战争与和平》
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是第一部具有全欧洲意义的小说。他们衍生出来的影视作品也同样了不起。1956年上映的电影版本《战争与和平》,获得第14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1968年,前苏联将《战争与和平》巨著拍成长达六个半小时的鸿篇巨制,影片获得莫斯科电影节金奖、第26届金球奖最佳外国片和第4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72年,英国BBC拍摄长达20集的电视剧《战争与和平》。2007年,意大利、俄罗斯、德国、法国、波兰、西班牙合拍电视剧《战争与和平》,被中国央视引进后剪为9集播出。2016年1月14日,英国BBC重新制作6集《战争与和平》。苏联音乐巨匠普罗科菲耶夫创作史诗剧作《战争与和平》。
Ⅳ 名著《红与黑》中的“红”、“黑”各指什么
答案:“红”是象征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热血和革命;而“黑”则意指僧袍,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封建复辟王朝。内容简介:《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了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作者简介:司汤达(1783—1842),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城。7岁丧母,从小受外祖父影响,很早便阅读了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年轻时曾加入拿破仑军队,先后随拿破仑南征北战。波旁王朝复辟后被扫地出门,在意大利旅居7年,开始从事写作,完成《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意大利绘画史》等。1822年,匿名为英国报刊撰写巴黎的通讯报道,这些文章在他死后集成《英国通讯集》。1823—1825年,发表文艺论文《拉辛和莎士比亚》,提倡“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此后创作了一系列小说《阿尔芒斯》、《红与黑》、《红与白》、《巴马修道院》,其中最负盛名的是《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作品影响:《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19世纪卓越的政治小说、现代小说之父的经典著作、19世纪欧洲文学史中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美国作家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被英国小说家毛姆认为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红与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自1830年问世以来,赢得了世界各国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特别为年轻人所喜爱。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于连是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已成为个人奋斗的野心家的代名词。小说对于连双重人格、矛盾性格和悲剧命运的描写,客观上也揭露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残酷现实状况以及由此产生的对青年一代的腐蚀和摧残。小说的副标题名为“1830年纪事”,实际上读者也可以由此而深刻地了解“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和现实状况。
Ⅳ 电影《红与黑》和《悲惨世界》的那个版本最好
如果想学法语翻译,建议看李丹和方于的,他的译本很有些法国古典文学气息,比较侧重于原文的音译。
如果只是读故事情节,那就数郑克鲁的,相对于李丹,他的译本重视中文的语法,读起来要容易些。
Ⅵ 关于电影《红与黑》
【名著名片】《红与黑》(法国 1997年)[央视播出高清晰直录]
【片 名】红与黑(法国 1997年)
【片 源】CCTV播出直录版(2005年11月6日)
【语 言】国语(CCTV译配)
【片 长】3小时27分钟
【格 式】RMVB
【分辨率】640X480(高清晰)
《红与黑》,法国人司汤达写于一百七十五年前的一部不朽名著,也是每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令笔者感慨的是:时代虽然跨越了近两百年,可我们在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红”与“黑”时,却仍然被“由少数人审判世界”的现实所左右着……
衷心的建议没有读过这部名著的年轻朋友们看看本片吧!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人生道路中理想、现实的“红”与“黑”……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php?query=%BA%EC%D3%EB%BA%DA&type=0
Ⅶ 法国电影《红与黑》
【名著名片】《红与黑》(法国 1997年)[央视播出高清晰直录]
【片 名】红与黑(法国 1997年)
【片 源】CCTV播出直录版(2005年11月6日)
【语 言】国语(CCTV译配)
【片 长】3小时27分钟
【格 式】RMVB
【分辨率】640X480(高清晰)
《红与黑》,法国人司汤达写于一百七十五年前的一部不朽名著,也是每个初涉社会的年轻人必读的一部经典。令笔者感慨的是:时代虽然跨越了近两百年,可我们在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红”与“黑”时,却仍然被“由少数人审判世界”的现实所左右着……
衷心的建议没有读过这部名著的年轻朋友们看看本片吧!学会用自己的能力去辨别人生道路中理想、现实的“红”与“黑”……
http://search.btchina.net/search.php?query=%BA%EC%D3%EB%BA%DA&type=0
Ⅷ 由名著改编的电影
《红与黑》(1954年版);《死魂灵》《罪与罚》;是挺好看的名著
Ⅸ 名著《红与黑》的主要人物和内容梗概
《红与黑》主要人物:
于连.索黑尔
市长德.瑞那
德.瑞那夫人
女仆爱丽沙
贫民寄养所所长哇列诺先生
神甫西朗
木尔侯爵
玛特儿.木尔小姐
安倍主教
彼拉神父
俄国柯哈莎夫王子
内容梗概:
网页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