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际象棋的来源和故事。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一个古老的棋种。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古印度、中国、阿拉伯国家等。
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年在《亚洲研究》上发表《印度象棋》迹碰迹一文,认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指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
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2018901a18b87d6fa7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1)印度国际象棋电影扩展阅读: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中国围棋、中国象棋。
国际象棋的基本规定:国际象棋由黑白两棋组成,执白先行,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是把对方的王将杀。一方的王受到对方棋子攻击时,称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吵皮此时被攻击方必须立即"应将"(包括垫将、避将、消将)。
如果无法应将,王即被将死,攻击方取胜。除"将杀"外,还有"超时判负"与"和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
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㈡ 国际象棋的起源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 “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得出的最后数字是:9223372036854776000.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关于国际象棋的产生,国际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自己独断专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尺升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底格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
②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国际象棋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陵好老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袜物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网络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 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③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㈢ +世界象棋是不是从中国象棋演变而来
可能
宽诚象棋(宽城象棋)++图
棋盘、棋子和开局如图,基本团坦规塌握桐则参照传统象棋,新变化规则如下:
1、丁勇基本规则同兵卒,但丁勇开局即可横行,过河后还可后退,但不可退过河界。
2、马(骡马)走日和目,走日不能吃子,目字可走可吃,蹩腿同马。
3、象(驼象)走田和用,走田不能吃子,用字可走可吃,受堵同象,可以过河。
4、将帅、过河兵卒、过河的丁勇横向每次可走吃皮腊一至两小格,九宫(十一宫)内较长的横线为两小个距离。
5、士还可以横向只走一至两小格,士横走不能吃子,变道后可走吃另一组士线。宫内四个扁长方格的中间交叉点不能落棋。
发布于 2021-12-21 19:21
㈣ 象棋是谁发明的大神们帮帮忙
中国象棋具有悠久的历史。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 ,如:《楚辞 · 招魂》中有 "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 " 。《说苑》载:雍门子周以琴见 孟尝 君,说: " 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 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 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 世纪)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颂汪如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 ," 投六箸,行六棋 " ,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共六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 " 塞 " 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 " 格五 " 。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 ,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并已和印度有了传播关系。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经》,王褒写《象戏 ·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时期,象棋活动稳步开展,史籍上屡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礼居丛书》载《梁公九谏》中对武则天梦中下象棋频国天女的记叙和牛僧孺《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 762 年)岑顺梦见象棋的一段故事。结合现在能见到的北宋初期饰有 " 琴棋书画 " 四样图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间的棋盘来表示棋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图形的铜质棋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国际象棋颇多相似之处。当时象棋的流行情况,从诗文传奇中诸多记载中,都可略见一斑。而象棋谱《樗薄象戏格》三卷则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变革的时代。北宋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术问世,民间还流行 " 大象戏 " 。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 " 家澈户晓 " , 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 " 棋待诏 " 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民间有称为 " 棋师 " 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和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 金鹏十八变》、《桔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 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野启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956 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以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 1962 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 ── 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 40 多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 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主要赛事有: 全国象棋个人赛 全国象陵缓棋锦标赛 世界象棋锦标赛 五羊杯 亚洲杯 全国象棋甲级联赛 一、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网络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没有始俑作者吗?天知道! 二、国际象棋的本质 国际象棋是易经哲学思想的某种物化形态。我们应该从两个不同的层面来认识国际象棋。 一个是国际象棋的性质。也就是给国际象棋定性,回答国际象棋是什么的问题?千百年来,人们赋予它各种解释。国际象棋中国学派对棋的认识抓住它的本质特征——国际象棋是思维艺术。 一个是国际象棋的本质。国际象棋本质上是一种模型。它经历了由宇宙模型向社会模型的转变。棋作为文化的特殊现象,它不仅是科学、艺术、竞技和游戏的简单组合,而且是独立的复杂现象——有条件的世界模型。它反映人在改造世界中的积极作用,人是考虑到他所认识的逻辑——哲学规律,并依据他所积累的经验来起作用的。人的思想是棋的真正的灵魂。棋的发展史是由宇宙模型进化到社会模型的发展史。棋最初是宇宙模型,随着战争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意义的日益增大,棋也由宇宙模型向社会模型发展,这是一个由对抗组成的社会模型,是战争、游戏、竞技等因素人格化的综合,本质上成了旧的人生哲学的反映。 三、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 1924年在法国巴黎宣告成立世界国际象棋联合会(简称国际棋联)。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后迁址瑞士的卢塞恩。再搬到瑞士的洛桑。2003年国际棋联第74届代表大会决定把总部迁移到希腊的雅典。 目前参加国际棋联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9个。国际棋联章程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能有一个有代表性的组织来参加国际棋联。在这种条件下,“169个”,是让许多国际组织羡慕的数字。 国际棋联设执行委员会、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由秘书处处理日常事物。 国际棋联设有主席一人,副主席六人。另设秘书长一人。现任主席是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总统伊柳姆日诺夫。国际棋联主席每四年改选一次。 国际棋联下属机构有司库、基金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分级分组委员会、援助发展中国家委员会、棋局创作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女子委员会、学校教育委员会、技术训练委员会和新闻出版情报统计委员会等。 国际棋联把其成员国按各大洲的国际象棋开展情况并考虑棋手实力水平,分成15个大区。其中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中国是独立大区。每个大区都设有主席,副主席等。 国际棋联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种世界重大比赛和在国际棋联注册的各种邀请赛、公开赛等,研究制订和修订国际象棋规则和各种比赛的竞赛规程、棋手国际称号条例、等级分条例以及授予棋手和裁判国际称号、计算和公布棋手等级分等。 甚至直到二十世纪初,国际象棋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还是贵族和富有闲人的游戏。十月革命后,在苏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国际象棋才逐渐普及开来。所以除了与世界各个方面的沟通联系之外,国际棋联也肩负在世界上,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普及国际象棋的艰巨任务。 如今的国际棋联有那么一点象联合国:一方面是权威,另一方面是困惑。 四、世界冠军赛及其影响 每年国际棋联组织的各种世界重大比赛和在国际棋联注册的各种邀请赛、公开赛等有上千起。这其中影响最大的当然是世界冠军赛。 从1886年到1946年一共产生了五位男子世界冠军。他们是斯坦尼茨(1886-1894)、拉斯克(1894-1921)、卡帕布兰卡(1921-1927)、阿廖欣(1927-1935,1937-1946)和尤伟(1935-1937)。虽然国际棋联1924年就成立了,但是1946年以前的男子世界冠军赛都和国际棋联无关。1927年阿廖欣从卡帕布兰卡手中夺走世界冠军的比赛,国际棋联就无所作为。第一位世界冠军斯坦尼茨,先是自封世界冠军,后来由美国曼哈顿国际象棋俱乐部组织斯坦尼茨(代表美洲)和代表欧洲的楚凯尔托特举行20局的对抗赛,胜者就是世界冠军。比赛的公平性大概不成问题,有俱乐部的专门委员会十分仔细地研究了比赛的所有细节问题。但是,由于缺乏国际组织的管理,这些世界冠军竟然都没有卫冕的义务。只要有钱,而且世界冠军愿意的话,谁都可以去挑战世界冠军。有些挑战近乎笑话。不过,这是国际象棋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国际棋联一直承认这段历史,尽管严格说来,这五位世界冠军的合法性多少有一点疑问。 1946年国际棋联抓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当时的世界冠军阿廖欣突然逝世的天赐良机,开始接管世界冠军赛的主办权。从此男子世界冠军赛才逐渐走入正轨。 女子世界冠军赛事业始于1927年,由国际棋联组织。第一位女子世界冠军是明契克(曾经代表苏联、捷克和英国),保持称号至1944年,伦敦被轰炸时不幸罹难,时年38岁。1950年开始恢复女子世界冠军赛。不过女子世界冠军一直为苏联人所把持。直到1991年中国的谢军才翻开了世界女子国际象棋新的一页。 世界冠军赛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并不局限于棋界。曾经高达300万美元的男子世界冠军挑战赛的奖金自然是一个原因,但是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列宁说,“象棋是智力的体操”。在世人的心目中,国际象棋下得好,意味着人的聪明。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多多少少隐喻着民族的智慧。德国大诗人歌德就说过,国际象棋是“人类智慧的试金石”。 被评为二十世纪最伟大棋手的,不是前苏联人,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美国人菲舍尔!他在1972年战胜苏联棋手斯帕斯基,从而成为第十一位世界冠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写给菲舍尔的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中说:“您在冰岛雷克雅未克所获得的压倒性胜利,本国人民皆感鼓舞,足以显示出您对世界上最艰难而且最富挑战性的比赛项目已经完全掌握。本人以极欣慰的心情,加入全国人民的行列而欢呼。向您致以深切的祝贺!” 由于第六到第十位世界冠军都是苏联人,突然冒出个美国人菲舍尔几乎打败了所有的苏联高手,所以这大大地激发了西方世界对国际象棋的热情。仅美国国际象棋协会的会员就一下子激增了一倍。当然这也刺激了当时的苏联政府加大了对国际象棋的投入。如今,保守的估计,全世界有七亿棋迷。一次国际象棋奥林匹克世界团体赛就有超过一百个国家的代表队参加。国际象棋已经成为仅次于足球的世界第二大体育竞赛项目。 五、关于“水平” 谈到水平,指的是实践水平,而不是理论水平。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理论能赢棋吗!所以尽管世界几大国际象棋学派都对国际象棋的发展影响不小,但是现在的世界,实践主义盛行,理论还是留给少数对它感兴趣的人去享受吧。 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象棋水平,主要是看它的实践成就,也就是它在世界比赛中的成绩,也会考虑到定量的等级分和其他一些非定量因素。不能断然以一次成败定水平。 男女的国际象棋水平有差距是事实。应该对男女的国际象棋水平分开来进行比较。 从1952年苏联队参加第十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到1990年第29届奥赛,除了1976年苏联队弃权和1978年匈牙利队获得冠军外,其余18届都是苏联队获得男子团体冠军。而从1992年至2002年俄罗斯队六连冠。无论是前苏联,还是俄罗斯,在世界男子等级分前100名都占有绝对优势。2004年在世界男子等级分前100名之中,就有25名是俄罗斯棋手。在前15名中,有6名是俄罗斯棋手(还有两名是前苏联特级大师移民国外。还有两名是乌克兰棋手。除了前苏联、俄罗斯之外,真正的其他国家棋手只有五名:印度、保加利亚、英国各一名,匈牙利两名)。可以说俄罗斯男子国际象棋水平,从整体上看,具有绝对优势。从男子个人水平来看,半个世纪以来,除了当年美国人菲舍尔最好的时候,确实是举世无双之外,也是前苏联和俄罗斯的棋手水平最高。在菲舍尔之后是卡尔波夫,接着是卡斯帕罗夫,没有人能与之抗衡。虽然二十世纪90年代末新的淘汰赛制产生了三个新的世界冠军——俄罗斯的哈里夫曼、印度的阿南德和乌克兰的波诺马廖夫,再加上克拉姆尼克在职业特级大师世界冠军赛中战胜卡斯帕罗夫而夺得冠军,但是综合各方面情况来看,例如,国际棋联2004年1月1日的等级分,卡斯帕罗夫是2831,多年来,卡斯帕罗夫的等级分都保持在2800以上,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许多高奖金的邀请赛也都是卡斯帕罗夫领先。所以,当今世界第一高手仍然是卡斯帕罗夫。排在第二位的是印度的阿南德和俄罗斯的克拉姆尼克。 女子国际象棋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一直是苏联有绝对优势。从谢军战胜齐布尔达尼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最近五年无论是团体,还是个人,中国女子国际象棋都占有压倒优势。 从总体上来说,近十年来,世界上国际象棋水平最高的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独联体国家,其次是欧美国家。然而,最近几年,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正在迅猛地进步。有趣的是,2001年秋天,中国俄罗斯国际象棋对抗赛在上海举行期间,中俄领队对目前世界国际象棋格局的评论。中国领队认为,当今世界的国际象棋水平是一超(俄罗斯)多强(英国、匈牙利、乌克兰、中国、美国、以色列、德国、印度、亚美尼亚等)格局。俄罗斯领队则认为,现在的形势是“两强”并立领先,俄罗斯是男子第一,女子前3名;中国是女子第一,男子前6名,从男女综合起来看,不是一超,而是两超。 也许存在这样的差别:国家和行家重视的是整体的实力,数亿棋迷关心的是个人的成败。毕竟如今是迷信明星效应的时代。 六、“人机大战” 任何有电脑常识的人都知道,硬件固然重要,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软件。由于现在软件的编程还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图灵模式,并没有本质的进步。因此电脑在人工智能方面很难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近二十年来,电脑程序的下棋水平没有实质的提高,不过还是候补大师的水平。 电脑硬件和电脑游戏的飞速发展,使电脑公司发了财。但是,资本永远不会满足。它们的胃口转向七亿棋迷。也对准了那些不是棋迷、却认为下好棋要有点智慧的人们。 目前世界上对电脑和国际象棋同时都有深入了解的人极其有限。电脑公司正是利用这一点来做活广告。电脑商喜欢吹嘘电脑一秒钟能计算几百万乃至上亿步棋。其实,下棋只要算清一步就够了。关键是能够确定其好、坏。而对这一点,目前还看不到电脑拥有这种天份(能力)的可能性。 “更深的蓝”和“深蓝”在国际象棋程序上没有什么质的区别。“深蓝”1993年败给DOS程序“FRITZ3”(德国兵3)。走投无路之下,变相送钱给卡斯帕罗夫,拼命宣传什么 “人机大战”。所谓“人机大战”,实在是电脑公司的神话。根据国际棋联关于世界冠军赛的规则,想向世界冠军挑战,应该通过层层选拔。至今,还没有一个电脑商愿意这么干。“深蓝”又有什么资格向卡斯帕罗夫挑战?所以,如今的“人机大战”,不过是花钱买“份”而已。 客观上,金钱的力量不可低估,电脑公司达到了目的。 国际棋联主席伊柳姆日诺夫也对“人机大战”表示肯定。又有钱拿,又宣传国际象棋,扩大了国际象棋的影响,何乐而不为! 世界上已经出版国际象棋图书有上万种,国际象棋图书的总数,比其他所以体育竞技项目图书的总和还要多。由于欧、美人有读书的习惯,所以目前国际象棋书籍的日子还不错。相比之下,国际象棋报刊的日子似乎开始有了一点忧虑。世界上的国际象棋报刊有上千种。但是它们和无孔不入的网络相比,不能不感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受到威胁。 在网络时代,国际象棋运动能够在网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国际象棋在世界发展的幸运。 卓越的思想家伏尔泰称象棋是人类巨大的财富之一。国际象棋是人类表现自己思维智慧的理想场所。几千万人同时在网上欣赏棋战则流露出巨大商机。电脑公司挖空心思操纵比赛污染了国际象棋的纯洁。商业化的潮流终于冲进国际象棋庄严的殿堂。但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天性不会改变。国际象棋思维艺术的美妙依然健在!
采纳哦
㈤ 关于国际象棋的故事
国际象棋小故事
弃后
从前,有两个棋手下通讯赛.执白棋的一方住在南极,执黑棋的一方住在北极.由于路途遥远,邮政效率又比较低.两人每年才能走一步棋.15年后该白棋走,住在南极的人走了一步大胆的弃后,使局面异常复杂.一年后,在终于等到送信的邮递员后,他激动地想:“黑棋会不会吃我的皇后呢?我的弃后肯定非常漂亮.”
然而,当他打开信后,信上写着:“皇后走错格了.”
聪明的狗
一个人在海边散步,看到另一个人在与他的狗下棋.他感到非常惊讶,走上去对那个人袭锋说:“我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我看到的最聪明的狗!”,下棋的人头也不抬地说:“它笨得要命,我赢了它3局,它才赢了我1局.”
安静
前世界冠军美国棋手菲舍尔下棋时要求赛场内绝对安静,有一点动静都不能有.在1972年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的菲舍尔与斯帕斯基的世界冠军对抗赛上,菲舍尔突然从棋盘上抬起头,很不满地冲观看棋赛的观众喊道:
--第12排的那个姑娘,别再吃糖了!
--我只吃了三块.
--不是三块,是七块.你以为我没有给你数着!
国王的重赏
传说,印度的舍罕国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大臣西萨·班·达依尔.这位聪明的大臣跪在国王面敢说:“陛下,请你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在第三个小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小格内都拍高晌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说:“你的要求不高,会如愿以偿的”.说着,他下令把一袋麦子拿到宝座前,计算麦粒的工作开始了.……还没到第二十小格,袋子已经空了,一袋又一袋的麦子被扛到国王面前来.但是,麦粒数一格接一格地增长得那样迅速,很快看出,即念祥使拿出来全印度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象棋发明人许下的语言.
国王应给象棋发明人多少粒麦子?(1+2+4+8+……+2的63次方=2的64次方-1=18446744073709551615(粒))
㈥ 国际象棋的来历是什么
据现有史料记载,国际象棋的发展历史已将近2000年。关于它的起源,曾经有过多种不同的说法,诸如起源于中国、印度、锡兰、波斯、阿拉伯国家等等。目前世界上多数棋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最早出现在印度。18世纪时,W.琼斯指出:古印度是国际象棋诞生的摇篮。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chaturanga)的棋戏,内有车、马、象、兵 4种棋子,象征着印度古代的军制。在当时流传的印度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 有"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四军”就是指军队分为车、象、马、兵 4个兵种。但作为今日国际象棋前身的这种“四方棋”,当时是由掷骰子的方法来进行的。游戏的目的也不是将死对方的王,而是吃掉对方全部棋子。 以梵语“恰图兰加”命名的“四方棋”在 6世纪时由印度传入波斯,由于语音上的讹误,古波斯人把“恰图兰加”误读为“恰特兰格”(chatrang)。不久,古波斯国被阿拉伯人占领,因阿拉伯语的字母中没有这一词的第一个字母,也没有它的最后一个字母,于是“恰特兰格” 就被阿拉伯人改称为“沙特兰兹” (shatranj),以后这种 “沙特兰兹” 在中亚和阿拉伯国家广泛流传。10世纪前后,阿拉伯国家已经出现了许多闻名一时的棋手。世界名著《一千零一夜》中,就曾提及哈里发何鲁纳·拉施德的宫廷诗人里有一位著名棋手。公元 819年,在巴格达还举行过几个棋手的比赛。 国际象棋大约在10世纪以后,经中亚和阿拉伯传芦山到欧洲的各个地区,先传到意大利,然后是西班牙和法国。11世纪末叶,遍及欧洲各国。在当时的文献中,将国际象棋列为骑士教育的 “七艺” 之一。“七艺”是骑术、游泳、射箭、击剑、狩猎、赋诗和下棋。法国的英雄史诗《罗兰之歌》中,也谈及这一点。15、16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成今日镇败的样式和棋制。现存最早的国际象棋谱,出版在1497年。 国际象棋国际象棋的着法有过许多次变革。早先,王的走法虽和现在一样,但据说是可以被吃掉的。关于王车易位的特权是从16世纪上半叶才开始有的,这是欧洲人的一项创造发明。皇后的名称、 性别和威力曾经有过多次奇妙的改变。 在沙特拉兹时期, 皇后这只棋子表示“律师”、“大臣”或“将军”。后来法国人把皇后一字的形式稍稍变了一下,成了现在这样的女性。过去,皇后并不是最强的棋子,它只能斜走1格,与中国象棋的士非常类似。双方的皇后只能在不同颜色的格子上斜走,因此不能相遇。皇后具有现在这样强大的威力,大约是在15世纪中叶以后。“象”只许斜进2格,类似今日中国象棋里的象,但无“塞象眼” 的限制,如果中间格有棋子,“象”也可以越过。象的这种允许陪旅中越子的走法在欧洲一直延续到15世纪,兵在过去只能前进1格,第1次走动时也一样,一直到16世纪初,兵的威力才提高到现在这样。兵到达第 8格,过去只能升变为皇后,不能升变成别的棋子,只有车和马的走法一直没有改变。至于国际象棋的棋盘,在13世纪以前是不分黑白格的。 后汉明帝时(公元 1世纪下半叶),中国与印度开始正式交往,隋唐之后,文化交流更形频繁。中国的象棋与国际象棋着法类似,渊源相近,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可能互有影响。直到今天,这两种象棋的车和马走法相同(只是国际象棋的马不受蹩腿的限制),基本规则也类似。尤其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物中有一幅北宋以前的饰有“琴棋书画”图案的织锦,表示棋的是一个8×8 格的黑白格相间的棋盘,和现代国际象棋盘完全一样(图3);河南开封出土的北宋铜质棋子,“士”的图案为身穿戎装的女子,和国际象棋里的皇后性别一样。 国际象棋在中国是新项目,1956年起列入国家体育项目,1957年首次举行了国际象棋的全国比赛。1965年,中国年轻的国际象棋优秀选手曾战胜来访的苏联特级大师和象棋大师。1977年11月,中国棋手首次参加亚洲国际象棋团体赛,获第2名。1978年底中国棋手第1次参加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举行的第23届国际象棋奥林匹克赛,在65个国家的66个队按积分循环制进行的比赛中,获得第18名。1979年11月,中国国际象棋队在新加坡举行的第3届亚洲国际象棋团体赛中再次获得亚军。1980年2月,中国选手刘文哲和梁金荣在马耳他举行的第4届国际象棋等级赛中,并列第3名,同获国际大师称号,成为中国第1批国际大师(图4)。1980年3月,中国两名女选手参加在法国耶尔举行的女子国际象棋赛,18岁的四川姑娘刘适兰胜3名国际大师,平2名特级大师,以11局棋中得8.5分的优异成绩获第3名。1980年12月,中国国际象棋女队在第24届奥林匹克赛中,战平多次获得世界冠军的苏联女队,最后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队并列第5名。 1981 年又有 4名中国棋手由国际棋联批准,授予国际等级称号,戚惊萱、李祖年为国际大师,刘适兰、安艳凤为女子国际大师。 从1977年起,中国每年一度的国际象棋全国比赛,在个人赛以外,又增加了团体赛、女子赛和少年赛等项目。
[编辑本段]起源研究
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一共有以下几种说法: 国际象棋①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 “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关于国际象棋的产生,国际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自己独断专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底格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 ②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国际象棋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网络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③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详情请见网络.
㈦ 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搏斗游戏之一,和中国的围棋、象棋和日本的将棋同享盛名。一般认为,在公元500年之前,在印度北部就有了这类游戏。当时的棋子比起今日的国际象棋在着法上简单得多,它们代表在古印度的步兵、武士、战车和大象。在棋盘上,国王和他的维齐(即今天的后)统帅一切。据多数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从印度逐渐传到中亚细亚、中国、波斯和欧洲。11世纪时盛行于君士坦丁堡,是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西斯·康姆涅纽斯很喜欢的一种消遣。
这种游戏一传到西方,有个别棋子的名称和设计便与当时欧洲的封建制度中的社会阶层挂上了钩。王和兵当然没有改变。大象在印度军队中是一种重型的力量,在西方则由主教替代,主教在当时中世纪教会中颇有权力,而大象在西方战事中没有人知道其威力无比。棋史学家列维在叙述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曾经在意大利本土上使用兽力作战。印度棋盘上的武士,变成了马,世人公认为是骑士制度的一个代表。古战车变成城堡(德文"turn",西班牙文"torre",法文"tour",均为"城堡"的意思),英文中则为“rook”(城形棋子)。此字源出于波斯文"ruhk"兄锋(战车的意思)或者是出于意大利文"rocco。"(城塔的意思)。最后,维齐转而名为后,是中世纪宫廷的主要人物。
15世纪末,国际象棋规则在欧洲起了一个自然而然的变化。
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后从依附于王而变成在棋盘上极具威慑力量的角色。另外,兵起步时可以选走两格,象可以在斜线上自由行走以及王能够和车易位。这些变化可以说已经和今日世界上159个国家和地区所开展的国际象棋走法十分接近了。这种走法已被当今国际棋联这个国际象棋世界性组织所属的500万注册棋手所认可。直到进入20世纪时,国际象棋仍被认为是贵族和富有闲人的游戏。而今天,自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推动下,使得国际象棋逐渐普及起来。如果说,国际棋羡橡晌联现有五百万注册棋手和数以亿计会下国际象棋(据国际棋联20世纪90年代的统计数字,现全世界大约有三亿)的人,那么,其中除了少数尖子棋手把它作为艺术和终生职业外,其余都是这种游戏的爱好者。
的确,在前苏联和接过前苏联"国际象棋王国"旗帜的俄罗斯,国际象棋是国家体育,被奉为"国棋",比足球更受人喜爱。由于国家和群众的大力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以来,前苏联特级大师们或多或少地控制了世界国际象棋的棋坛,虽然他们的优势很快受到了英国、美国等西方国际象棋强国的挑战。
在所有棋盘游戏中,国际象棋是一种把战略战术和纯技术融为一体的理想游戏。和西洋双陆相比,胜负决定于骰子一掷,诚然是不由自己作主;和国际跳棋相比,棋子的规模化控制了技术上的胜负。和国际象棋在思想性上、科学性上和深度上可以相比的只有日本将棋和中国的围棋、象棋。
国际象棋几乎就是融艺术、科学、知识和灵感为一炉的一种游戏。分析对局时是一种逻辑的实验使用,而在攻王的战斗中和战略问题的运筹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创造性的灵感。不过,国际象棋不是像纵横字谜那样单纯是一种文字智力的测试。国际象棋的竞争使双方投入一场不流血的战斗,是双方思想和意志的一场激烈尖锐的战斗以及体力上的坚韧不拔的较量。
国际象棋着法多如族变,趣味横溢,对于开发少年儿童的智力,更具有极好的效果。因此,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把国际象棋列入小学课程。
【国际象棋起源的传说】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 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网络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国际象棋的下法】
国际象棋由黑白两棋组成,执白先行,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是把对方的王将死。
比赛规定:
一方的王受到对方棋子攻击时,成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此时被攻击方必须立即"应将",如果无法避开将军,王即被将死。除"将死"外,还有"超时判负"与"和局"。出现以下情况,算和局:
一方轮走时,提议作和,对方同意;
双方都无法将死对方王时,判和;
一方连续不断将军,对方王却无法避开将军时,成为"长将和";
轮到一方走棋,王没有被将军,但却无路可走,成为"逼和";
对局中同一局面出现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为和局。
棋盘和棋子
国际象棋棋盘是个正方形,由横纵各8格、颜色一深一浅交错排列的64个小方格组成。深色格称黑格,浅色格称白格,棋子就放在这些格子中移动。棋子共三十二个,分为黑白两组,各十六个,由对弈双方各执一组,兵种是一样的,分为六种: 王(1)、后(1)、车(2)、象(2)、马(2)、兵(8)。
在正式比赛中,国际象棋棋子采用立体棋子,非正式比赛中可以采用平面图案的棋子。
布子规则:(上方16个为黑子,下方为白子)
车马象后王象马车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
□□□□□□□□
□□□□□□□□
□□□□□□□□
兵兵兵兵兵兵兵兵
车马象后王象马车
走子规则:
· 王:横、直、斜都可以走,但每着限走一步。
· 后:横、直、斜都可以走,步数不受限制,但不能越子。它是国际象棋中威力最大的子。
· 车:横、竖均可以走,不能斜走。一般情况下不能越子。
· 象:只能斜走。格数不限,不能越子。每方有两象,一个占白格,一个占黑格。
· 马:每步棋先横走或直走一格,然后再斜走一格(每次斜走六个正方格子),可以越子,没有"中国象棋"中"蹩马腿"的限制。
· 兵:只能向前直走,每着只能走一格。但走第一步时,可以最多直进两格。兵的吃子方法与行棋方向不一样,它是直进斜吃,即如果兵的斜进一格内有对方棋子,就可以吃掉它而占据该格。
特殊着法:
除了上面所有棋子的一般着法外,国际象棋中存在下面三种特殊着法:
· 吃过路兵:如果对方的兵第一次行棋且直进两格,刚好形成本方有兵与其横向紧贴并列,则本方的兵可以立即斜进,把对方的兵吃掉。这个动作必须立刻进行,缓着后无效。
·兵的升变:任何一个兵直进达到对方底线时,即可升变为除"王"和"兵"以外的任何一种棋子,不能不升变。一般情况下升变成为“后”因为“后”威力最大;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升变为“车”、“马”、“象” 。
·王车易位:每局棋中,双方各有一次机会,让王朝车的方向移动两格,然后车越过王,放在与王紧邻的一格上。王车易位根据左右分为"长易位"和"短易位"。
在下面四种情况下,王车易位不允许:
王或车已经移动过;
王和车之间有其他棋子阻隔;
王正被对方"将军";
王经过或达到的位置受对方棋子的攻击。
胜、负、和:
· 国际象棋的对局目的是把对方的王将死。比赛规定:一方的王受到对方棋子攻击时,成为王被照将,攻击方称为“将军”,此时被攻击方必须立即“应将”,如果无法避开将军,王即被将死。除“将死”外,还有“超时判负”与“和局”。出现以下情况,算和局:
·一方轮走时,提议作和,对方同意;
·双方都无法将死对方王时,判和;
· 一方连续不断将军,对方王却无法避开将军时,成为“长将和”;
·轮到一方走棋,王没有被将军,但却无路可走,成为“逼和”;
· 对局中同一局面出现三次,而且每次都是同一方走的,判为和局。
记分方法:
国际象棋的记分方式实行级别、积分制。级别分别是无级别、30-1级。每个级别需要积 累100分。有关输赢后积分的详细计算方法如下(注意:输方扣分等于赢方得分):
·和局:双方现有积分相差10分以内,无积分;相差10-99分,则分低方得(10+差分/10)/2;相差100分以上,分低方得差分/4。
低级别方赢:双方现有积分相差100分以上,则得差分/2;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0;相差10分以内,得10分。
· 高级别方赢:双方现有积分相差200分以上,无积分;相差100-199分,得2分;相差10-99分,得10-差分/12.5;相差10分以内,得10分。
· 下过50盘以后得分/失分会趋于稳定。
等级设定:
特级大师、国际大师、棋联大师、女子特级大师、女子国际大师。
我国的历史:
1965年12月7日,苏联象棋队选手在北京同我国国际象棋选手进行首次友谊比赛。在六盘比赛中,我国选手的战绩是一胜、一平、四负。
当时国际象棋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还不长,一九五七年才第一次被列为全国棋类锦标赛的竞赛项目之一。
注:国际象棋旧称万国象棋。
㈧ 各种棋的起源
五子棋相传起源于四千多年前的尧帝时期,比围棋的历史还要悠久,可能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有关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资料与围棋有相似之处,因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与围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有“女娲造人,伏羲做棋”一说,《增山海经》中记载:“休舆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状鹑卵。”李善注引三国魏邯郸淳《艺经》中曰:“棋局,纵横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见,五子棋颇有渊源。亦有传说,五子棋最初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后渐渐演变成围棋并在炎黄子孙后代中遍及开来。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虽然与围棋相类同,但是下法却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辞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类游戏,棋具与围棋相同,两人对局,轮流下子,先将五子连成一行者为胜。”。
◆四国军棋的参加者
四国军棋由四人游戏、一人裁判,相对面的两人联合与另外两人交战。网络游戏,由电脑担任裁判。
◆认识棋子
四人分别执红、紫、蓝、绿四色棋子,实战与网络中也有黑、黄、白等色。每人配备二十五枚,军旗、司令、军长各一枚,炸弹、师长、旅长、团长、营长各两枚,连长、排长、工兵、地雷各三枚。
棋子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司令、军长、师长、旅长、团长、营长、连长、排长、工兵。司令阵亡,军旗亮开。地雷不能移动,大于从司令到排长的各级棋子,小于工兵。炸弹与任何棋子同大。 军旗不能移动,如果被吃,全军覆没。
◆认识棋盘
棋盘中央为九宫,分别为四个角宫、四个边宫和中间的中宫。
行走路线包括公路线和铁路线。显示较细的是公路线,任何棋子在公路线上只能走一步。显示粗黑的为铁路线,工兵在无阻挡状况下可在铁路线上任意行走,其它棋子在铁路线上只能直走或经过弧形线,不能转直角弯。
棋子落点包括兵站、行营、大本营。行营是个安全岛,进入以后,敌方棋子不能吃行营中的棋子。己方五个行营分别是左前营、右前营、中营、左底营和右底营,军旗上方的底营又叫旗营。军旗必须放在大本营中,进入任何大本营的棋子不能再移动。
己方棋子落点共有六行,从上到下依次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和底线。纵向两边分别为左边路和右边路,中间的为中路。一线中路两边的兵站州好被称作眉毛,二线中路兵站叫前腰,三线中营两侧兵站为左肋和右肋,四线中路兵站叫后腰。边路五线的兵站叫角,其下面的兵站叫底角。两个大本营上面的兵站分别为左台、右台,军旗上面的又叫旗台,没摆军旗的大本营上叫虚台。
象棋起源于中国。
象棋,又称中国象棋(英文现译作Xiangqi,旧译Chinese Chess)。根据2009年2月23日国家体育总局《关于重新公布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通知》,中国象棋是我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为促进该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现将“中国象棋”项目名称更改为“象棋”,英文译名采用“Xiangqi”[2]。
亦作“象碁”。
1.先秦六簙戏用象牙做的棋子。黑白各六枚。《楚辞·招魂》:“菎蔽象棊,有六簙些。”王逸注:“言宴乐既毕,乃设六簙,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棊,丽而且好也。” 洪兴祖补注引鲍宏《博经》:“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
2.古代弈之一种,亦曰象戏。相传战国时已有之。汉刘向《说宛·善说》:“燕则消悔鬭象棋而舞郑女。”其后北周武帝制《象经》,集百僚讲说。据传《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以寓兵机。《隋书·经籍志》兵家著录《象经》一卷,题周武帝 撰,书亦不传。宋司马光作有《古局象棋图》,与今象棋不同。
3.现今通行的象棋,相传为唐代牛僧孺所制。刻圆木或牙、骨为棋子三十二枚拿迹正,红黑各半。两人对弈,一方以帅统仕、相及车、马、炮各二,兵五;一方以将统士、象及车、马、炮各二,卒五。弈时双方轮流行棋,以将一方之将帅围死为胜。
[编辑本段]【国际象棋起源的传说】
①根据历史传说记载,国际象棋起源于古印度,至今见诸于文献最早的记录是在萨珊王朝时期用波斯文写的.据说,有位印度教宗师见国王自负虚浮,决定给他一个教训.他向国王推荐了一种在当时尚无人知晓的游戏.国王当时整天被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们包围,百无聊赖,很需要通过游戏方式来排遣郁闷的心情.
国王对这种新奇的游戏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兴之余,他便问那位宗师,作为对他忠心的奖赏,他需要得到什么赏赐.宗师开口说道:请您在棋盘上的第一个格子上放1粒麦子,第二个格子上放2粒,第三个格子上放4粒,第四个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个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麦粒都必须是前一个格子麦粒数目的倍数,直到最后一个格子第64格放满为止,这样我就十分满足了. “好吧!”国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应了宗师的这个谦卑的请求.
然而等到麦子成熟时,国王才发现,按照与宗师的约定,全印度的麦子竟然连棋盘一半的格子数目都不够.这位宗师索要的麦粒数目实际上是天文数字.
许多学国际象棋的人都以为,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这源于英国人威廉·琼斯1790发表在《亚洲研究》上的“印度象棋”一文。西方学者大多赞成他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世界文化就是英国文化。
关于国际象棋的产生,国际上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2000年以前,印度有一个非常残暴的国王。自己独断专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国王有个亲信大臣,他想拿“君王不能离开臣民而存在”的道理来劝告国王,但又不敢公开提出自己的意见。他想出了一个暗示的办法:在木制棋盘上,用骨制的棋子组成两支军队进行战斗;每一方面有一个首脑——王,另有车、马、象、兵四个兵种,组合成一个阵容的整体,王是最主要的棋子,王一死,战斗便结束;王同时又是很弱的一环,他只能依靠战友——即别的更有力的棋子保护,这些棋子必须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同心协力来保卫王。棋子里面比王还要弱的,要算是兵了。但如果善于指挥,使兵深入敌垒,走到对方的底格时,兵就可以变成最强的棋子。这就是第一盘象棋的产生,并很快就传播开了。它一方面往西传到波斯、阿拉伯和欧洲,经过改变,形成现代的国际象棋;另一方面往东传到缅甸、东南亚和中国。
②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国科学文化史》中明确提出,象棋是中国人的创造。他详尽地分析了中国古代游戏——六博与天文、象术、数学的关系,他说:“只有在中国,阴阳理论的盛行促使象棋雏形的产生,带有天文性质的占卜术得以发明,继而发展成带有军事含义的一种游戏。”接着陆续有苏联学者发表文章,批驳印度起源说。1972年南斯拉夫历史学家比吉夫的专著《象棋——宇宙的象征》断定象棋首先出现在公元569年的中国(象戏),然后才逐渐传播开来。
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研究员切列夫考博士在1984年1月号的《苏联棋艺》上发表文章,根据他的研究,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的思想:64格,对应八八、六十四卦,黑白对应阴阳。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见到专家学者的反驳文章。可以认为,切列夫考博士“国际象棋起源于易经思想”的观点,在世界上已经站住了脚。
大约至少在公元前五千年以前,在中国出现了8x8的线图(甘肃永昌鸳鸯池遗址出土彩陶绘图)。在公元前10世纪以前可以断定已经有了“六博”这种古棋。公元前5世纪六博经过改革而成“塞戏”。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6年在世)曰:“不有博弈者乎”(《论语》)这句话里,博弈即指六博和围棋。史料记载公元6世纪(南北朝后期)北周武帝发明的“象戏”(公元569年)和唐代于地下发现的“百宝象棋”基本相同:8×8盘(64格),立体子,棋子摆在格子上面,也就是现代国际象棋的格局。
至迟于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象戏进入印度(不排除更早一些的“六博、塞戏”和“类象戏”进入印度的可能性),形成了“恰图朗兹”,进入中东形成了“沙特兰兹”。恰图朗兹和沙特兰兹译成中文都是“四色棋”(或“四方棋”)。考古的实物根据是8世纪以后印度才有四色棋的存在。最早的关于“四色棋”的文字记载是公元九世纪的克什米尔史诗《拉特纳卡尔》。“沙特兰兹”后来演变成“波斯象棋”并传入欧洲。大约在15世纪木定型为今天的现代国际象棋。
“印度起源说”产生于英国人,最好也是由英国人来否定“印度起源说”。1984年版的大英网络全书上,关于国际象棋的起源,还说是印度或中国,而且重点介绍印度起源说。但是,2003年在英国出版《国际象棋中国学派》英文版时,在英国最大出版集团编辑撰写的简介中,一上来就已经有了这样一句话:“虽然一些最早形式的国际象棋是在远古的中国被发现”。要让英国学者改变观点可不是简单的事情啊。
今天人们探讨国际象棋的起源,是通过传说、假说、考古和逻辑这四种方式,来作出各种各样的结论。假说指明考古论证之方向,传说补充考古逻辑之不足。毕竟国际象棋产生的年代太古老了,象最古老的历史一样,真实的再现要经过极为漫长的过程。不过,从整体方面看,关于起源问题,有两点得到世界的公认:1、国际象棋起源于亚洲,后来传入欧洲。2、最初的规则是掷骰子来决定谁走棋。
此外,专家学者在起源逻辑上有几点似乎已经达到共识:第一,国际象棋是人造物。本质上是模型。第二,国际象棋是人类思想、意识的物化。本质上是模拟。第三,现代国际象棋是古代棋不断演变的结果。第四,演变的影响来自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棋相互之间的影响)。第五,演变的模式是渐变和突变。第六,演变和连续性共存。第七,起源的研究应从国际象棋结构三要素——棋盘、棋子、棋规——入手。第八,对于国际象棋的起源、演变和定型来说,棋盘、棋子、棋规担当不同的角色。第九,棋盘、棋子、棋规这三者未必是同时出现的。第十,没有“最初的发明者”。对此可以这样来解释: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是不可逆的。因此,时间可以创造历史,时间也可以消灭历史。从这种逻辑出发,我们永远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发明者”。只好无奈地满足于“社会的产物,智慧的结晶。”实际上,从许多方面看,国际象棋更象电影。
关于国际象棋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国际象棋是由阿拉伯人发明的。因为人们今天熟悉的国际象棋是在波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象棋里“战车”一词就源自波斯语。
围棋的起源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尧都平阳,平息协和各部落方国以后,农耕生产和人民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却让尧帝很忧虑,散宜氏所生子丹朱虽长大成人,十几岁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荡来荡去,高兴地连饭也顾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亲的话也不听了。散宜氏对帝尧说:“尧啊,你只顾忙于处理百姓大事,儿子丹朱越来越不像话了,你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尧帝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归善,必先稳其性,娱其心,教他学会几样本领才行。便对散宜氏说:“你让人把丹朱找回来,再让他带上弓箭到平山顶上去等我。”
这时丹朱正在汾河滩和一群人戏水,忽见父亲的几个卫士,不容分说,强拉扯着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里,对他说:“你父帝和母亲叫你来山上打猎,你可得给父母装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领我又没学会,咋打猎呢?丹朱看山上荆棘满坡,望天空白云朵朵,哪有什么兔子、飞鸟呢?这明明是父亲母亲难为自己!“哼,打猎我就是不学,看父母能把我怎么样!”卫士们好说歹劝,丹朱就是坐着动也不动。一伙人正吵嚷着,尧帝从山下被侍从搀扶着上来了,衣服也被刮破了。看到父帝气喘吁吁的样子,丹朱心里不免有些心软,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个喏:“父帝这把年纪要爬这么高的山,让儿上山打猎,不知从何说起?”尧帝擦了把汗,坐到一块石上,问:“不孝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岁了,还不走正道,猎也不会打,等着将来饿死吗?你看山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点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吗?”丹朱眨了眨眼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儿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尧帝一听丹朱说出如此不思上进、无心治业的话,叹了一口气说:“你不愿学打猎,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学会了,用处也大着哩。”丹朱听父帝不叫他打猎,改学下石子棋,心里稍有转意,“下石子棋还不容易吗?坐下一会儿就学会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亲立即教他。尧帝说:“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东西,你只要肯学就行。”说着拾起箭来,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方格子,让卫士们捡来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给丹朱一半,手把着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讲解给丹朱。丹朱此时倒也听得进去,显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帝尧教子下棋还是那样的尽心尽力。在卫士们的催促下,父子们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脸,回到平阳都城。
此后一段时日,丹朱学棋很专心,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心里踏实些。尧帝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转意,明白了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谁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人的坏话,觉得下棋太束缚人,一点自由也没有,还得费脑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终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诡计夺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场,怏怏而终。帝尧也十分伤心,把丹朱迁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还把帝位禅让给经过他三年严格考察认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学尧帝的样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后的陶器上便产生围棋方格的图形,史书便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能帮到你是我的快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