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欧美电影 > 中国独立电影的国际传播

中国独立电影的国际传播

发布时间:2023-06-06 04:17:58

❶ 中国的电影在世界范围是什么水平

我觉得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就是出于一个上升期,没有特别大的地位。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国电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顶尖的。

霸王别姬,93年戛纳金棕榈让陈大导演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虽然有人说这是他父亲指导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经典佳片。而金棕榈也是实至名归。从影片里我们能看到爱恨情仇,更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历史总是这样,带走了时间,把沧桑和思索留给我们。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说好一辈子就一辈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辈子。”

电视剧在国际影视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

电视剧是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在各类电视节目形态中,收视率、收视份额最高、并都安排在黄金时间播出,从而带来丰厚的广告收入、付费收看收入。2015年,在全球各国收视率排名前十的节目中,电视剧占35%的比重,比2014年的32%上升了3个棚神百分点。 [1] 优秀电视剧不仅深受国内观众欢迎,也深受不同文化的国外观众欢迎,成为国际影视传播的重要节目形态。世界影视大国均将电视剧作为重要的影视出口产品,向世界各国销售本国电视剧,不仅赚取了大量的收入,也成功地传播了本国文化,提高了本国影响力。

一、电视剧是影视国际传播最重要的节目形态

一方面,电视剧往往具有较长的集数,可以长时间播放,对观众形成持久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另一方面,作为虚拟性节目,电视节目类型风格多种多样,特别是精心打造的优秀电视剧,制作精良、艺术精湛,具有非常高的观赏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可以广泛吸引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年龄、不同国家地区的观众观看,往往具有非常强大的国际传播力,销售到世界各地。

(一)电视剧在影视出口中居于重要地位

较之电影,电视剧更适合在家庭中观看,另一方面更贴近观众日常生活,尤其是价格便宜、观看方便,往往比电影更容易走向国际市场,成为全球畅销产品,在各类影视产品出口中,占据重要份额。

如韩剧最近十几年异军崛起,在全球广泛传播,成为韩国电视节目出口的主要形态。2001年,韩剧出口额为800万美元,2011年达到1.55亿美元,增长了17倍。2009-2014年,韩剧6年的出口额均稳居广电产业的多数,2009年电视剧出口额占电视节目出口额的92.6%,2014年为73.8%(见表1)。2014年,韩国地面电视台和内容提供商广电节目出口总额达2.56亿美元,其中电视剧出口额为1.89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9.62%。 [2]

表1 2009-2014年韩国电视剧出口情况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总出口额(1000美元) 104,246 127,075 168,941 179,719 239,473 256,276 电视剧出口额(1000美元) 96,484 117,345 154,616 161,501 211,540 189,135 电视剧占比(%) 92.6 92.3 91.5 89.9 88.3 73.8

注: 总出口额中不包括海外侨胞放送支援、录像/ DVD 销售、打包销售和版权销售以及放送影像独立制作公司的出口额。

资料来源: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发布的 2013-2015 年《放送影像产业白皮书》等。

从中国情况来看,电视剧也是最主要的出口节目形态。从不同国家和地区进口中国电视节目类型来看,大部分以进口电视剧为主(美国以进口动画为主,非洲以进口纪录片为主)。欧洲进口中国电视节目中电视剧占比超过90%,其他国家和地区电视剧进口中国电视剧占比也远高于动画和纪录片(见图1)。

图1 2014年中国电视节目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销售情况单位:万元

(二)引进电视剧在各国都保持较高收视率

除节目自身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观赏性外,各国自身文化特点和观众收看兴趣和习惯,是影响进口电视剧收视率的重要因素。总体来看,优质电视剧的收视率都比较高,也是各国电视台引进国外电视剧,并在黄金时段播出的重要原因。

美剧在德国广受欢迎,收视率一直保持高位。2014年7月至2015年,德国8家电视台收视率最高的前10部电视剧集中,仅有2部国产电视剧,其余全为美剧,其中排名前六以及排名第八和第十的,都是美剧。

美剧也是法国观众最喜欢的电视剧,是法国电视台引进较多的国外电视剧。2015年,法国电视1台播出众多美剧,其中多年来蝉联法国电视剧收视冠链链亏军的传奇剧集《超感神探》保持收视佳绩、《疑犯追踪》收视率保持稳定、历年收视率一直都比较高的《犯罪心理》,继续保唤亏持年度收视百强地位。法国M6集团旗下电视6台是播出美剧的超级大户,2015年相继引进了《海军罪案调查处》及其衍生剧《海军罪案调查处:洛杉矶篇》和《海军罪案调查处:新奥尔良篇》,收视观众超过300万。法国电视2台引进的英剧《小镇疑云》第二季,平均收视率高达19.1%,收视用户为490万。2014年,该台引进的该剧第一季,收视率进入法国电视剧收视率百强。鉴于该剧高收视率,法国电视2台还推出根据该剧本改编的电视剧《马拉特拉公社》,超过350万观众收看。 [3]

英剧《加冕街》(Coronation Street)在加拿大成为收视第一的肥皂剧。

西班牙电视6台和电视4台以播出海外引进剧为主,收视率分别为7.4%和7.2%。西班牙引进的电视剧主要为美剧,如《行尸走肉》《真探》以及火遍全球的《权利的游戏》。电视4台引进口碑不俗的英剧《黑镜》以及阿根廷电视剧《相亲》。

英剧也广受欢迎。《唐顿庄园》第三季在美国PBS电视台播出,平均收视率为7.7%,平均每集收视人数高达1150万;第三季季终集获得了8.1%的最佳收视率,超过1230万观众收看,高于当晚美国公共电视网和有线网播出的所有剧集,登上收视冠军宝座,也是PBS有史以来收视最高的一部电视剧。 [4] 该剧第五季第九集仅在中国优酷上就收获了近2000万的总浏览量。

《唐顿庄园》剧照

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首播集在中国视频网站优酷上的收视人数达到了8973万,是互联网上有史以来最观看人数最多的剧集之一。韩剧在亚洲市场保持较高收视率。如2004年泰国播出的《浪漫满屋》,收视率高达64%。2014年,泰国根据该剧改编的泰版《浪漫满屋》取得成功。

(三)电视剧生产大国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美国是全球第三大电视剧生产大国,每年电视剧产量约2500集。由于长期的产业化发展,其电视剧质量非常高,在全球电视剧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销售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部分欧洲国家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在德国,美剧占90%以上的播出份额。2012年,法国播出数十部美剧,其中30多部美剧单集观众超过100万,《超感神探》还成为法国当年电视剧收视冠军。韩国也是引进美剧大国,2011年,韩国从美国引进了122部电视剧。意大利、俄罗斯本土电视剧具有较高收视率,但引进美剧的比重逐年增加;俄罗斯已经将美剧作为海外引进剧目的首选。

韩国电视剧产业近年来突飞猛进,国际影响力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影响力居于首位,每年出口电视剧5-6万集。韩国放送通讯委员会发布的《2015年放送产业实态调查报告》显示,韩国无线频道2014年共出口电视剧64529集,出口额为1.56亿美元(而进口电视剧仅89集,金额为68.1万美元)。韩国电视剧的主要出口市场还是以亚洲为主。(见表2) [5]

表2 2014年韩国电视剧在部分亚洲国家进出口情况


出口集数(集) 出口金额(1000美元) 进口集数(集) 进口金额(1000美元) 日本 781 87420 737 972 中国大陆 5489 10491 374 344 新加坡 675 619 0 0 越南 1274 1671 0 0 泰国 891 2368 0 0 缅甸 954 353 0 0

英国电视剧也颇受国际市场欢迎。英国独立电视公司的《塞尔福里奇先生》、《大侦探波罗》、《马普尔小姐探案》和《刘易斯探案》等剧集行销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是英国电视节目出口的最大市场,英国电视节目占美国进口电视节目份额超过40%,销售额近5亿英镑。

中东地区的埃及和土耳其是电视剧生产和输出大国,埃及剧和土耳其剧在中东具有较大影响力。2012年,埃及电视剧产量达到70多部,出口到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并向印尼、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输出。近几年,土耳其向阿拉伯地区出口了约50部电视剧,平均每部120集。印度电视剧则主要出口到南亚、阿富汗和东南亚国家,其次是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俄罗斯电视剧产业近年来发展较快,不少优秀电视剧出口到世界各国。如大制作古装爱情电视剧《情迷彼得堡》,在以色列、塞尔维亚、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希腊、保加利亚等20多个国家播出。

二、中国引进电视剧情况

电视剧一直是中国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态,2014年电视剧对收视率的贡献为30.9%,2015年对上星频道的贡献率为62.9%,同年电视剧广告收入对我国电视广告收入的贡献率为35.17%,网络电视剧广告规模占在线视频广告总量的55%。

优秀引进剧对中国电视剧产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带来较高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推动国产电视剧的发展,还深刻影响中国观众的文化生活。中国引进剧涵盖亚、欧、美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为以日韩为代表的亚洲剧,以英美为代表的欧美剧,以及港台剧。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中国电视剧观众规模庞大,丰富多样以及不同国别的电视剧可以满足不同兴趣爱好观众的观看需求。1977年11月,中央电视台(当时为北京电视台)引进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拉开了中国引进外国电视剧的序幕。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引进剧规模一直不大。以央视为例,80年代,央视共引进55部外国电视剧,每年引进剧不超过10部。90年代,央视引进外国电视剧数目数量大幅提升,10年内共引进外国电视剧133部。 [6]

2015年,中国各地方电视台共引进电视电影241部486集、电视剧58部1062集;2014年引进电视电影162部334集、电视剧53部890集;2013年引进电视剧54部1073集、电视电影78部158集(见表3)。中央电视台第八套电视剧频道海外剧场栏目共播出英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泰国、加拿大等国家电视剧10余部约300集。2013年播出境外电视剧20部596集;2014年播出境外电视剧29部675集 [7]

表3 2013-2015年中国引进影视剧情况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地方电视台引进电视剧 中影集团与地方电视台引进电视电影 中央电视台引进电视剧



2013 54 1073 78 158 20 596 2014 53 890 162 334 29 675 2015 58 1062 241 486

数据来源:央视引进电视剧数据来自有关网站,其他数据来源总局国际司。

近年来,视频网站快速崛起,通过引进剧吸引用户。2013年,中国流媒体视频网站用于购买海外电视剧版权的费用将近42亿元,同比增长31.2%,是2007年的3亿元的14倍。 [8]

截至2016年3月底,优酷网共有境外电视剧7107部,其中美剧、港剧、韩剧、日剧各1200部、英剧500部、台剧876部、泰剧600部、新加坡剧331部;

腾讯视频共有境外电视剧2260部,其中美剧859部、英剧382部、台剧109部、韩剧264部、其他国家引进剧626部;

爱奇艺平台上共有美剧23部281集、韩剧49部1174集、日剧24部300集。

搜狐视频以及部分互联网电视平台上也引进了大量的境外电视剧。

(二)韩剧占引进剧主导地位

从引进剧国别来看,中国引进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一是美剧为主阶段。1980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等美剧,受到中国观众的狂热欢迎。

二是日剧阶段。《血疑》《排球女将》以及297集的《阿信》,造就荧屏极高收视率,《阿信》的收视率高达80%。

三是港台剧阶段。80年代的《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港剧在大陆引发万人空巷的收视高潮;90年代以琼瑶剧为代表的“台风”席卷内地,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

四是韩剧阶段。1997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播出了韩剧《爱情是什么》,掀起韩剧热潮。此后,韩剧《星梦情缘》《真情》《异国女友》《恋风恋歌》《可爱先生》《天桥风云》《妙手情天》等陆续在国内播出。2002年,全国播放的韩剧达67部。其中,《蓝色生死恋》曾在内地21个频道播出过。2003-2005年,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先后引进播出了《看了又看》《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黄手帕》和《明成皇后》等韩剧。虽然在晚间22:00以后才播出,但收视率非常高,其中长达156集的《看了又看》成为2004年度CCTV-8播出韩剧的收视率冠军,该剧第三部单集收视率达到1.27%,第四部单集收视率升至1.62%,随后的团圆篇更是创下单集收视率2.12%的纪录。《来自星星的你》和《太阳的后裔》掀起新的收视高潮,其中《太阳的后裔》在中国网络点击量突破10亿次。

近年来,泰剧在中国开始热播。2010年前,国内引进的泰剧部数远少于韩剧,但随着国内观众对泰剧的欢迎,引进泰剧数量明显增多,2011年和2012年引进的泰剧部数均超过韩剧,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共引进泰剧71部,比韩剧多6部。 [9] 安徽卫视播出的泰剧数量最多,泰剧TOP10的收视率超过2012年安徽卫视次黄金时段的平均收视。

图2 2007-2015年中国引进韩剧泰剧情况

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中国引进剧形成新的格局,韩剧、英剧、美剧是最重要的引进剧。从2010 年起,国内视频网站掀起采购正版美剧的热潮。2009 年及以前出品的被引进美剧有79 部,2010年引进22 部,2011年引进37 部,2012 年引进45 部。截至2013 年6 月1 日,共有6 家国内视频网站引进了正版美剧版权,共197 部美剧,并开设美剧频道,其中搜狐视频90 部,土豆网59 部,优酷网56 部,腾讯视频54 部,爱奇艺51 部,乐视网33 部。 [10]

表4 部分中国视频网站引进美国主要电视台电视剧情况

美国电视台 引进剧集数量(部) 著名剧集 美国广播公司(ABC) 47 《绝望主妇》《摩登家庭》《迷失》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 36 《傲骨贤妻》《生活大爆炸》 全国广播公司(NBC) 21 《老友记》《英雄》 福克斯广播公司(FOX) 12 《24小时》《欢乐合唱团》 哥伦比亚及华纳兄弟联合电视网(CW) 25 《吸血鬼日记》《绯闻女孩》 娱乐时间网(SHOUTIME) 22 《单身毒妈》《无耻家庭》 美国经典电影有线电视台 15 《行尸走肉》《广告狂人》 家庭票房电影网(HBO) 1 《真爱如血》《权力的游戏》 USA电视网(USA) 2 《妙贼警探》 奈飞(Netflix) 2 《纸牌屋》 其他有线电视网 14 《美女上错身》

三、中国电视剧出口情况

受电视剧产业化进程较晚的制约,中国电视剧起点比较晚,出口规模、地区和总体影响都比较小。近年来,由于产业化水平提高,电视剧制作水平不断提升,国际营销能力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政府也加大走出去扶持力度,国产电视剧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提高。

(一)出口规模

作为全球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中国电视剧制作越来越精美,质量大幅提升,受到国际市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中国电视剧出口数量也呈显著上升趋势。

2015年,全国电视剧(含电视电影)出口近300部8000集,约占全年影视节目出口总量的一半,高于2014年全国电视剧(含电视电影)出口量200部7000集,部数增长50%,集数增长14%。2015年,全国电视剧(含电视电影)出口金额近8000万美元,约占全年影视内容产品出口总额的七成,相比2014年全国电视剧(含电视电影)出口金额的6000万美元,增长33%。

电视剧出口金额的增长一方面来自于出口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得益于销售价格的提升。近年来国内影视行业资金投入的加大催生了更多精品力作,精美的制作,优异的质量显然更有利于节目销售价格的提高。如古装剧《琅琊榜》在海外销售单集价格就达到近6万美元,一举打破中国电视剧在海外低价销售的形势,并有力带动了一大批中国影视节目的对外销售。

(二)出口国家和地区

目前,中国电视剧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日韩、东南亚与中国在文化上接近,是国产电视剧最早和最大的海外市场。1981年,广东电视台制作的8集电视连续剧《虾球传》,是第一部进入香港、东南亚地区的大陆电视剧;1992年进入香港地区《渴望》是第一部进入香港地区和东南亚播出的现实题材电视剧,1993年该剧赠送给越南电视台播放。国产剧在港台和东南亚地区销售量几乎占据了全部出口份额的三分之二。2014年,中国电视剧在亚洲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例为90.79%,中国电视剧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最受欢迎,销售额比例分别为25.98%和35.77%,二者之和超过60%。在日本和韩国的销售额占比分别为6.32%和3.69%。

非洲地区近年来成为中国电视剧最有潜力的新兴市场,动作、爱情、家庭伦理和喜剧比较受非洲观众喜爱。欧美也逐渐成为中国电视剧重要出口地区。2015年3月,古装剧《甄嬛传》精编并制作成了6集、每集90分钟的英文版电视电影,在美国视频网站奈飞(Netflix)播出,成为第一部在美国主流媒体平台以付费形式播出的中国电视剧。2015年11月,《芈月传》在国内开播,但此前该剧版权已经卖到海外,凡是此前播出过其姊妹剧《甄嬛传》的外国电视频道(包括奈飞),均已买下《芈月传》版权。具有传统历史正剧风格的古装传奇剧《琅琊榜》在美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播出。《虎妈猫爸》将登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9个国家和地区。

(三)出口类型

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武侠剧是国产剧出口类型。从早年的《西游记》《还珠格格》《孝庄秘史》等经典作品。如日本一直对《三国演义》《水浒传》《大明王朝》等中国历史剧偏爱有加。2014年2月,由钟澍佳、周晓鹏导演、冯绍峰、林依晨等人主演的古装青春偶像剧《兰陵王》在日本富士电视台以日语配音的形式播出后大受观众好评,其精装版DVD也深受日本观众喜爱,一直位居亚马逊中国电视剧排行榜前三位。该片强势进入日本电视剧总榜TOP100,创下华语圈电视剧奇迹。近年来《甄嬛传》《琅琊榜》等相继登陆日本电视台。根据《步步惊心》翻拍而成的韩剧《步步惊心·丽》11月初在韩国SBS电视台上演了大结局,国产剧IP成功实现了海外输出。2015年初,国产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在韩国收视火爆,韩国三大台之一的MBC购买该剧的版权,并将其翻拍成韩国版。紧接着《琅琊榜》登上了韩国中华电视台播出。越南一些视频网站也对中国影视剧情有独钟。《武媚娘传奇》就成为视频网站Zingtv.vn2015年的收视冠军,点击量超5000万次。《芈月传》、《武媚娘传奇》等电视剧热播后,越南人经常模仿,甚至扮演剧中人物,拍摄微电影。

非洲观众十分青睐中国现代都市剧。2014年,《媳妇的美好时代》出口非洲,之后《父母爱情》《咱们结婚吧》《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杜拉拉升职记》等电视剧更是席卷肯尼亚、埃及等46个非洲国家。部分优秀电视剧在非洲地区热播,推动一些国家与中国达成长期合作关系。阿拉伯语版《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埃及播出,分别创造了2.8和3.2的高收视率,吸引埃及播出机构主动与国际台洽谈广告合作并最终实现广告收益。在此基础上,国际台还与埃及国家电视台达成合作,埃及国家电视二台将开办固定栏目“中国剧场”,每周播出6集中国电视剧,实现中国影视剧在埃及的常态化播出。英语版《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在博茨瓦纳播出,实现该国80%的国内观众覆盖率,2015年11月,博茨瓦纳国家电视台与国际台达成合作,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中非影视合作工程”第二期全部剧目的国家电视台。

虽然国产电视剧出口态势良好,但整体竞争力较弱。2014年我国每年电视剧行业的产量超过15万集,但出口数量仅为1万多集,出口比例和价格都偏低。如日本进口剧市场,美剧单集为100万美元级别,韩剧为20万美元级别,而中国电视剧卖得好也就是1-2万美元。

四、电视剧国际传播趋势

(一)精品力作具有核心竞争力

精良制作是电视剧国际传播的根本保障。美国、英国、日本,电视剧创作往往高度重视编剧和剧本,美剧《24小时》一共投入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英剧制作也是严谨到近乎苛刻的地步,对剧本和拍摄工匠式地打磨才拍出像《唐顿庄园》那样受全球观众喜爱的佳作。日本NHK拍摄大河剧,一般都集合日本最精良的影视戏剧人才以及各种史学、风俗专家进行论证,合作下产出最精良的制作。电视剧质量的保证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和支持,普通美剧每集平均预算约为两三百万美元(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太阳的后裔》16集总投资约130亿韩元,部分画面堪比电影大片。英剧《黑镜》具有可媲美电影的剪辑和制作水准,拥有不落俗套而又出人意料的情节,精妙而又紧跟潮流的叙事手法,以及讽刺但又让人深思的主题,使该剧具有极大的观赏性,成为经典之作。

(二)国际合拍是加强国际传播重要方式

国际合拍是提高电视剧国际传播力的重要方式。2015年,全球共有14部电视剧进入黄金时段高收视榜单,其中合拍剧有6部,占比超过40%。为迎合韩国观众对中国影视剧的喜爱,韩国OBS电视台、ChingTV、TVB韩国和武侠TV等频道开始与中国合拍影视剧。2016年9月,中韩合拍的5集纪录片式连续剧《壬辰倭乱1592》(中国片名为《万历朝鲜战争》)登陆韩国KBS电视台,在中秋节黄金时段重播,收获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口碑。

(三)互联网成为国际传播重要平台

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播放电视剧的主要平台,也是电视剧实现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一方面,视频网站是天然的国际化传播平台,用户可便捷地收看国外电视剧;另一方面,视频网站用户规模庞大,收看便利,可以极大地提高电视剧国际传播力。如视频网站YouTube和奈飞就是视频节目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平台。截至2015年6月,YouTube月活跃用户量超过10亿,其中70%的观众都是非美国地区的;奈飞全球总用户数为6555万,其中海外用户为2325万户,占比高达35.5%。为满足美国、加拿大和拉美地区对英剧的收视需求,奈飞还与BBC进行内容合作,大量引进其内容产品。2011年12月,奈飞推出著名的《神秘博士》等英剧,2014年又购买了BBC古装剧《浴血黑帮》三季网络播出权。奈飞还从拉丁美洲、中国购买了很多在当地获得巨大成功的节目的美国版权。中国视频网站更是引进了规模庞大的境外电视剧,成为中国用户观看引进剧的主要平台。

互联网众包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使互联网成为推动电视剧国际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如众包翻译平台Viki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各种具有多种语言字幕的视频服务,其视频内容来自韩国、中国、泰国、土耳其等几十个国家,字幕翻译者已达上百万,有近20亿个视频,可支持170种语言,ViKi日独立用户达到3300万,重点覆盖北美地区,该地区的用户占比高达60%。又如,一些国外互联网字幕组翻译社区主动翻译网上热播的中国电视剧,促进中国电视剧在国际上广泛传播。2015年,《琅琊榜》《伪装者》等国内热播电视剧在互联网上掀起热评,吸引了世界各地中国电视剧爱好者,并通过字幕组社区众包方式翻译。其中《琅琊榜》字幕组成员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法国、意大利、匈牙利、希腊等国家,翻译字幕跨越各个语种。

[1]《2016年度全球电视年鉴》

[2]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3]胡占凡主编:《剧领天下之三——2016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8月

[4] 《<唐顿庄园>第三季美国收官 获惊人收视率》,http://ent.huanqiu.com/movie/yingshi-guoji/2013-03/3756446.html

[5]胡占凡主编:《剧领天下之三——2016全球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年8月

[6]滕继果:《国外电视剧引进概况及分析》,《青年记者》2014年第17期,第68页。

[8]王可舒:《好吃难咽的诱人蛋糕互联网引进剧现状调查》,《数码影像时代》,2014年第11期。

[9] 桃小蓁:《泰剧会成为视频网站的新宠儿吗?》,《电视剧鹰眼》公众号,2016-11-15 。

[10]黄康、杨维维:《视频网站引进美剧研究报告:现状与特点》,《声屏世界》2013年第9期。

❸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1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1931~1937)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
《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 ,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在抗日根据地,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
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 2013年在人们对《泰囧》的惊叹声中开始。3000万成本的《泰囧》在1月1日这天跨过10亿票房大关,2月17日最终落画时收入12.57亿,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华语电影——片方最初的预期只是4亿。同在2月,2013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也诞生了,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从大年初一到到初六,拿到了5亿票房,并且鬼使神差地一路卖座下去,直到停在12.46亿元——虽然并未达到周星驰预估的15亿,这个大胆的想象来自《泰囧》的鼓舞 。
2013年中国的电影票房年收入的217.69亿中,国产电影收获了127亿。收获的批评也不少。有人说国产片越来越像春晚,观众“边看边骂,边骂边看”。到了年底,“国民导演”冯小刚给骂得邪火攻心,在微博上反过来痛骂影评人,狠狠地出了一口气。
张艺谋的《英雄》还能在媒体引发广泛的价值观层面上的严肃批评和争论,这种情况今天难以重现。一是互联网的速食文字使争论大多停留在意气和口水,二是国产电影在商业道路上越发“成熟”,早早摘除了可能在意识形态上带来的麻烦。
票房口碑都不错的电影《中国合伙人》这样评价它的主角、民营企业家成东青:“他压根就没想过去改变这个世界,但至少他能做到不被这个世界改变,永远地土鳖下去。”影片末尾很励志地罗列出柳传志、马云、冯仑、陶华碧、李开复、王石等成功企业家的肖像,这无意中勾勒出了2013年国产电影的主流心态——信仰成功,尤其是本土市场的成功。 2012年,内地进口片票房近88亿,国产片票房82.7亿,算输。对中国电影来说,2013注定是以翻身为目标的一年。翻身仗的开场手忙脚乱:王家卫《一代宗师》公映日期在媒体上推迟数次,终于定在1月8日,不能再推。1月3日,王家卫在泰国做总合成,动画部分在法国,特效在法国和香港,音乐在日本,声音效果在澳大利亚,还有在加拿大的、在北京的。要通过技术审查,要搞首映式,要做拷贝并把硬盘分发到各影院终端,保证1月8日的上映。所有人捏着一把汗。
还真做到了。虽然影迷从来不拿票房衡量王家卫,但《一代宗师》的2.87亿成为王家卫在内地的最好成绩。尽管圈内人对它的期待,至少是过3亿。
新丽传媒出品的《101次求婚》在正月初三上映,这个时间点被业内视为“不按牌理出牌”。除了主演林志玲和黄渤,这部小成本电影一切都是陌生的,导演陈正道,恐怕至今都没几个人认识,它意外拿到1.99亿票房,为国产小片又添了不少信心。
《北京遇上西雅图》原来叫《美丽有缘》,出品人江志强是香港人,这是香港喜欢的片名,后来由熟知内地的业内人士建议改名,被称为“割了双眼皮上场”。
上映时间是传统淡季,江志强试探性地问了解市场的人:能卖到1亿吗?导演薛晓路则问:能卖到2亿吗?上映头两天,日票房都只1000万出头,但紧接着,观影史上的奇迹出现了。几天后,突然出现了3600万的数字,结果完全凭着口碑,上映多天的片子竟然开始反弹和爆发:6天过亿,10天2亿,基本成为黑马,最终跑进“5亿俱乐部”。
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在市场上没有同期的“西雅图”这么热闹。虽然有批评拿这部电影与“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相提并论,但它仍收得2.7亿元,成为“第六代”导演票房过亿的“奇迹”。国产电影的话题性彻底超过了《霍比特人》、《巨人杀手杰克》、《魔境仙踪》这些同期进口片。韩国“外援”执导的小成本爱情片《分手合约》被称为“搭顺风车”,也过亿了。陈正道、薛晓路、管虎,三个年轻导演为国产电影带来某种强烈的信号:“中国电影结出了奇葩。它们的容貌五官是观众愿意接受的。”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公映时,距离《钢铁侠3》公映只有5天。赵薇的粉丝、原作小说的粉丝显示了他们的力量,首映当日票房4500万刷新2D国产电影的历史纪录。《钢铁侠3》上映后两部电影并非此消彼长,而是比翼齐飞,结果创造了周票房9.2亿的纪录。3D片《钢铁侠3》成为2013年进口片票房冠军,而《致青春》的成绩比它只差四千多万,屈居年度票房的第三名。
2013上半年结束的时候,国产电影票房占比达到了一个历史结点:62.7%。2012年这个数字是48.46%。但《超人:钢铁之躯》和《环太平洋》领队的美国大片随即在没有保护的暑期档来势汹汹。“超人”上映5天,国产片策略性地放出了郭敬明和他的《小时代》。郭敬明粉丝登场,“超人”迅速变成凡人,《环太平洋》也受到阻击。上半年的电影多少有些好口碑。2013下半年,《小时代》伴着巨大的争议,而“富二代”(同在6月面市的《天机·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和《小时代》的简称)遇到的则是巨大非议。最终暑期档结束,国产片票房比例落到58%-59%。
2013年9月淡季,新人导演的小成本法庭戏《全民目击》有人骂也有人喜欢,完成了1.8亿。国庆黄金周,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不出意料地收获了6亿。此间还有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品相不错,票房却只有1.8亿,黄金周结束了。市场随后疲软,从10月中旬到11月中,二十多天里每天全国票房收入只有2000万上下,无论国产片还是进口片,都无法力挽这一段的颓势。
《地心引力》此时被释放,以期拉动市场。超级英雄和超级特效维持着好莱坞在中国市场上的面子,而且他们已经知道在《地心引力》的关键位置放上天宫一号,令中国观众相当受用。
《扫毒》在11月底登陆,《无人区》出现在12月初,各自拿他们应得的票房。《扫毒》上映的时候,国产片票房比例已经落到了54%。年末贺岁档期,没有政策上的保护和限制,但进口片主动避让了。2013年贺岁档,国产片都是常规贺岁作品,反倒出不来《泰囧》那样神经级的黑马。贺岁档最终只拿到21.5亿,比2012年少了4亿,这也是意料之中。
这一年,33部国产片票房过亿,国产片总票房127.67亿,以58.6%的数字翻身压住进口片。盘算下来,2013年总票房比2012年净增47亿,而这47亿,96%来自国产影片。
2015年12月31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通报,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比2014年增长48.7%,创下“十二五”以来最高年度增幅。其中,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以较大优势保持了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
据统计,2015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686部,全年票房过亿影片共计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比2014年增长48.13%;全年城市影院观众人次达到12.6亿,比2014年增长51.08%。
电影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中国电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上质量提升、产能优化的新阶段,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双丰收。同时,大批优秀青年电影人才相继脱颖而出,“互联网+”促使各种新型业态进入电影行业。
特别是国产影片不断提高创作水平,不断丰富类型品种,受到了市场和观众欢迎。涌现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滚蛋吧!肿瘤君》《狼图腾》《烈日灼心》《战狼》《解救吾先生》《寻龙诀》《老炮儿》等一批优秀影片,巩固了国产影片在电影市场的主导地位。根据在2015年重要档期开展的综合性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国产影片的口碑处于持续上升态势。
此外,2015年影院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新增银幕8035块,平均每天增长22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31627块。全国影院已全部实现数字化,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已基本实现。 中国第一部电影是戏曲片京剧《定军山》,内有《请缨》、《舞刀》等片断,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无声片,长约半小时。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是《难夫难妻》,1913年在上海拍摄,无声片,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是20世纪30年代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它在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荣誉奖”。
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是1948年拍摄于上海的戏曲片《生死恨》,由华艺影片公司出品。费穆导演,主演梅兰芳,著名摄影师黄绍芬为摄影指导,李生伟任摄影师。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故事片是《桥》,编剧于敏,导演王滨,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6年拍的《祝福》(鲁迅著,夏衍改编,桑弧导演),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故事片是1959年拍的《老兵新传》,编剧李准,导演沈浮,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立体宽银幕故事片是1962年拍的《魔术师的奇遇》,编剧:王炼、陈恭敏、桑弧,导演桑弧,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编剧:徐进、桑弧,导演桑弧、黄沙,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
中国第一部遮幅式宽银幕故事片是1977年拍的《青春》,李云官、王炼,编剧,谢晋导演。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译制片是《团的儿子》,原译名《小英雄》,杨范、陈涓翻译,周彦译制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50年译制。
中国与外国合拍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是1958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与法国加朗斯公司合摄的《风筝》,导演王家乙、罗歇·比果。
中国第一部获得德国柏林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的电影是《红高粱》,导演张艺谋。
中国第一部获得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狮奖”的电影是《悲情城市》,导演侯孝贤。
中国第一部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奖”的电影是《霸王别姬》,导演陈凯歌。
中国第一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是《菊豆》,导演张艺谋。
中国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是《卧虎藏龙》,导演李安。

❹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及发展历史

行业主要企业:猫眼娱乐(01896HK)、阿里影业(01060HK)、光线传媒(300251)、新片场(834630)、华谊兄弟(300027)、爱奇艺(IQ.NASDAQ)、Bilibili(BILI.NASDAQ)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电影市场收入规模、中国电影放映场次情况、中国电影行业集中度

行业概况

1、定义

电影产业是对以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三个行业为主,同时包括电影的后产品的开发(如音像制品、电影频道、相关图书、玩具等)以及与电影相关的市场活动的总称,属第三产业中娱乐业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视听技术传递艺术形象信息,为人们提供审美、娱乐、宣教服务。

电影产业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2、产业链剖析:包括五大阶段

从电影行业整体来看,其产业链包括电影制作、出品、发行、放映环节。电影制作作为整个产业的最前端,决定了行业的影片供给数量、质量等情况,具有一定的议价权。影片制作完成后,通过出品及发行方使得影片得以面世,向下游院线企业进行宣发。电影产业的终端是院线市场,其基本职能是提供放映服务获取票务收入,一般占据45%的票房分账比例,同时还为合作商提供广告服务、提供卖品等衍生品服务以获得非票务收入。

在电影产业链中,发行上承制片方,下连院线播映方,是将影片全国推广的渠道,整个电影产业链的参与者众多。

电影制作方主要包括国内外文学与剧本等原始作品方,如国外的漫威、迪士尼,国内的华策影视、腾讯文学等;内容出品方包括海外的华纳兄弟、环球影业,国内的万达影视、华谊兄弟等专业影视公司;宣传发行方包括华纳兄弟、环球影业等传统影视公司发行方,以及淘票票、爱奇艺与猫眼电影等网络发行方;电影产业链终端的院线平台代表公司有海外的AMC与国内的万达影院、大地影院、横店影视等。

行业发展历程:处于“互联网+时代”

2、中国观影人次情况:2020年下降近7成

从观影人次的变动情况看,2020年全年观影人次5.49亿人次,相比2019年减少了68.23%,降幅与票房降幅基本持平。对比2019年全国约14亿的人口总量,人均观影次数为0.39次,相比2019年的1.24次下滑明显,若以8.48亿的城镇人口计算,人均观影次数为0.65次,相比2019年减少了1.43次。

3、中国电影放映场次情况:疫情影响放映场次大幅度下降

2020年全国影院共放映电影5658.4万场,同比减少55.58%,降幅明显低于观影人次和票房降幅。对比票房、观影人次和放映场次的变化情况,随着国内影院数量的逐年增多,放映场次的增加速度始终能够大幅高于票房和观影人次的增长速度。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电影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❺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
——一次高质量的思想碰撞和文化交流
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11月28日、29日在京举办。来自各界的海内外学者围绕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
摆脱“文化纠结”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8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看来,当前的中国文化处于一种“纠结状态”——既有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明清以来开始传入中国并且现在仍在传入的西方文化,还有近百年的革命文化。三种文化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又同时存在于当代中国并各自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复杂的文化纠结现象,这三种文化如何取舍,如何融合,从而形成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能否走出去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因为当你向别人宣扬你的文化时,你首先要告诉人家你的文化到底是什么。”秦伯益说。
“在走出去之前,要先想想我们文化本身的质地是不是具备走出去的前提条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之所以步履缓慢,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整合尚未完成,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下文化尚未完成有机结合,因此在走出去之前“先要做好自己”。以电影为例,中国电影为了走出去盲目攀比模仿好莱坞,不仅没能让中国电影的文化内涵更加饱满,反而丢掉了曾经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其结果只能是“硬着头皮往外走,撞了南墙才回头”。
如何解决中国文化的纠结?中国文化如何做好自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提出“第三极文化”理论,试图构建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元素,区别于欧美文化的中国特色文化价值体系。
回归信息传播本位
采用符合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话语方式
“在过去的对外文化交流推广中,我们的一些方式显现出产业支撑力不强、文化内涵呈现不够、思维和欣赏习惯还有很多地方对接不准、市场推广力不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等问题。”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沈卫星认为,应该对传统的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方式进行检讨。
沈卫星认为,对外文化传播交流,回归信息传播本位,高位策划,智慧传播,传播内容要优质,注重主流人群,善于运用多主体方式切入、多元化模式组建、多样化机制运作的传播方式。同时,要变赶集式的传播为嵌入式的传播,也就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要与周围环境和传播对象密切相关,最好是交互式的,只有这样的传播才能变得更加个性化、风格化、即时化、深入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虽然遭遇不少挫折,但却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那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五代导演电影的国际传播。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陈犀禾说,第五代导演当时的作品全部是传统和本土题材,更加关注个人的主体性,这恰好为西方观众提供了理解异质文化中的中国和中国人提供了窗口。国际文化传播的规律是两种文化之间文化形态的互补性,因此我们对外文化传播不管内容还是形式都要让他国受众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不同。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就必须要有一批对中国文化充满高度自信并且能够令人信服地阐释清楚中国文化特质的人,“可惜,今天这样的人太少”。除了建议加强传播人才的培养,在传播方式和传播策略上,夏潮认为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应该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互动中完成的而不是单向的,同时要认识并尊重不同受众的文化心理和文化习惯,准确转换话语体系以切合受众心理。 (光明日报记者 韩业庭)

❻ 中国电影要怎样改革

第一,建构既能满足中国观众精神需求又能为全球观众带来价值共享的电影文化“通用体系”。我们知道,好莱坞一直“避讳”自己的“美国电影”身份,总是愿意宣称为全球而不是美国生产所谓的“世界电影”。即便某些带有明显国家意识的电影作品,都必然会用自由、平等、正义为核心的人道主义价值观进行包装来“遮蔽”其作品的“国家符号”,实际上就是用这种普适性文化来达到最大限度的全球共享性。同时,好莱坞还大量与欧洲、南美以及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合作拍片,《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等,题材来自全球而不仅仅是美国本土,这些影片还使用其他国家编导、明星来吸引不同市场的观众,通过这些策略,穿透文化壁垒,使跨国传播的“文化折扣”最小化,令不同国家、不同市场的观众意识不到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而是将其作为“通用”文化产品来接受,甚至还会带来某种文化“亲近”的想象。比如中国观众也许很难自觉意识到好莱坞主导的《功夫熊猫》《长城》《尖峰时刻》等许多电影的“文化”差异,这些电影的中国文化元素甚至让观众产生更加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而像《阿凡达》《2012》《银翼杀手》这样的影片,更加模糊其“国家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电影”,影片所包含的复杂而隐蔽的意识形态系统往往并不能被普通观众所觉察,其政治和文化影响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相反,中国电影在这方面,可以说还完全处在“本土性”阶段,我们缺乏将中国故事“全球化”的能力和信心。中国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国情的复杂性,必然会催生一大批以满足国内市场为主的电影,但是中国还需要生产出更多具有全球共享价值的电影产品,才能真正成为世界性电影强国。在这方面,无论是文化观念还是制度设计,无论是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融合力,中国电影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还有艰辛的道路要走。长期以来,我们只习惯于用中国眼光看世界,甚至过度强调“中国中心”,这种“自我优越感”在传播过程中往往很难被其他国家观众所接受。我们还需要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用世界眼光看世界,将中国利益纳入全球共同体之中来思考,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做到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甚至中国就融汇于世界之中,在保持世界文化多元中维护人道主义核心价值,在人道主义的核心价值中体现文化多样性。

第二,建构完善的互联网化电影工业体系。应该说,中国电影目前还处在快速而粗放的发展阶段,产业边界模糊,行业规范缺失,版权意识不足,领导性企业缺乏,行业结构也缺少集中度,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业行为比较普遍,各产业环节发展很不均衡,因而导致电影整体艺术质量和工艺标准不稳定,市场风险难以规避和控制,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和其他产业要素的耐心和恒心。如果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就不可能出现好莱坞六大公司那样的企业,更难以出现包含了好莱坞公司在内的如同时代华纳、迪士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这样的跨国、跨媒介的综合性文化集团。中国电影行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优势,深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CG技术、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形成与好莱坞相比更加互联网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体化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成原始积累,在公平竞争前提下,形成互联网与影视相互结合的产业链完整的领导性企业,制定并遵守行业和市场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培养人才、培养品牌,为中国电影建构既能减少无序竞争又能带来创新活力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电影产品,并且使中国电影形成国内影院—国际影院—网络—电视—音像—授权的完整市场窗口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完成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才能使得电影版权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文化带动作用的最大化。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对电影的介入,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的重要动因,互联网所提供的分享、共享、集约、整合、精准等优势有可能帮助中国电影走在建基于传统工业的好莱坞前面。

第三,建构适应全球市场的国际传播体系。电影强国重要标志之一,是全球传播能力和效果。虽然好莱坞电影目前还具有比较明显优势,只有中国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全球制衡力量,一方面中国有即将超越北美广阔本土市场作为坚强的发展“根据地”,另一方面中国又有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崛起”背景支撑,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通过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机制,通过培养跨国性文化和电影企业,通过吸引大批海外境外优秀电影人才,通过大胆采用不同国家和传统的故事题材,通过重要产业环节的全球介入和深入,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满足本土观众、华人观众需求的同时,生产出更多能够满足世界不同市场观众需求的产品。当然,中国电影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当年美国电影“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采取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策略,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东亚、亚太、非洲、中东、东欧、北欧、西欧、南美、北美以不同的模式逐渐产生更大的影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全球性电影传播体系。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而且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去丰富、完善世界文化,让中国与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为目标,而是成为能够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电影一部分。

❼ 中国电影应如何走向世界

一、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借助国家战略

目前世界电影产业的主要增量来自中国华语电影,中国电影发展的空间仍然很大。因为电影城镇化还在不断推进,城镇化带来的观影人口将不断增长,三四五线城市的增量仍然会带来红利,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力依然停滞不前。中国电影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应该借助于国家战略,为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最终在一定程度上打造世界电影的新秩序。”

二、好莱坞电影人马丁·基斯特勒:打造全球化故事

在本届北影节“好莱坞工匠·中美电影交流高峰论坛”上,IG创始人、CEO马丁·基斯特勒认为电影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讲述一个全球化故事。“讲故事是以新的方式阐述故事,要不聚焦本地的故事,要不聚焦全球的故事,这个取决于你想捕捉什么观众。”马丁·基斯特勒认为50%中国电影像好莱坞电影,《战狼》风格跟好莱坞的风格非常类似,但是可以打动中国观众。最重要是内容、故事的呈现和讲述方式。故事的讲述方式一定要捕捉全球的观众。”这位好莱坞电影人认为故事首先要好,然后才是营销手段层面的问题。“最重要是你的故事原生态,看一下你这个故事是不是被全球的观众所认可或者能打动全球的观众。”我们现在做电影是让全球的观众来看,我们会把中国好的电影带给全球观众,我认为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

三、中美电影节、中美电视节主席苏彦韬: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除了作品的输出,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中美双节”主席苏彦韬宣布第十四届“中美双节”将于10月27日至11月30日在美国好莱坞、洛杉矶、旧金山、达拉斯、拉斯维加斯等全美各地举办影视盛典、影视高峰论坛、“金天使奖”颁奖典礼以及电影合拍论坛、电视剧合拍论坛等数十场各具特色的大型电影专场、研讨活动和200多场次的影片展映活动,为中美影视业界的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近期的《战狼》《红海行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电影,这些电影振奋了人心之余,大家对于影片话题的热爱造就了一个更好的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契机

阅读全文

与中国独立电影的国际传播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任达华电影导演是郑伟文 浏览:747
电影比电视剧评分高 浏览:882
长春电影电影节 浏览:197
周星驰新筹备电影 浏览:975
新上映日本动漫电影2015 浏览:831
林允儿电影节获奖 浏览:702
印度节奏感强的电影 浏览:217
日本伦理电影片排行榜 浏览:252
北欧国际电影节简介 浏览:661
神马电影网秋霞 浏览:327
美国二维空间电影 浏览:327
印度电影流浪者插曲奴隶 浏览:395
嘉阳电影院在哪里 浏览:897
潘多拉电影韩国完整观看 浏览:501
为什么美国电影主角孩子都有哮喘 浏览:884
2016剧情最雷电影 浏览:211
如何在电影院看电影 浏览:545
美国快餐的电影 浏览:642
韩国洗头电影完整版 浏览:22
最新泰国les微电影 浏览: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