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好看的电影,大制作,动作,喜剧,动画,动画连续剧完结皆可,大众化的基本都看过
1《穆谢特》布列松
2《这儿有泉水》(日本)
3《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4《幸福的黄手帕》
5《忍川》 (剧本和文学作品都很好看)
6《谁来敲我门》《金钱本色》 导演:马汀斯克塞斯
7《坏血》卡拉克斯
8《男欢女爱》克劳德勒鲁什
9《百万美元酒店》(德 文德斯)
10《姊妹》(日本)
11《警察与小偷》(意大利)
12《她在荷叶中》(意大利)
13《红帆》
14《带阁楼的小屋》
15《木木》
16《橄榄树下无和平》
17《画家苏里科夫》
18《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19《剪刀手爱德华》
20《旅行》阿根廷新浪潮大导费尔南多·索拉纳斯
21《拉莉萨》 舍皮琴科代表作
22《野兽青春》《暴力挽歌》铃木清顺(日本)
23《魂断威尼斯》《白夜》维斯康帝
24《布朗宁的观点》(1943)安东尼阿斯奎斯
25《人情低风船》
26《单下佐膳百万两只壶》《河内山宗俊》《人情之风船》木下会介
27《饥饿海峡》内田吐司(日)
28《抛下书包上街》《上海艺人倡馆》《依丹十三》寺山修司(日)
29《四月三周两天》
30《阿基米德后宫的茶》
31《浮云》成赖巳喜男
32《我的美国舅舅》
33《旅行》阿根廷电影
34《饭》 《浮云》(日)成赖巳喜男
35《巴斯特-基顿喜剧短片全集》1234
36《岩井俊二初期作品精选》2d9
37《可怕的孩子们》
38《蒲田进行曲》深作欣二作品
39《围捕》杨锁
40《化石》小林正树(日)
41《穆谢特》布列松
42《去年在马里昂巴德》
43《幸福的黄手帕》
44《下一站天国》(天国的车站)
45《金钱本色》 导演:马汀斯克塞斯
46《男欢女爱》克劳德勒鲁什
47《雪国》(文学作品是川端康成的 很好看 文笔和情感都很细腻)
48《剪刀手爱德华》
49《白丝带》
50《野兽青春》
51《暴力挽歌》铃木清顺(日本)
52《魂断威尼斯》
53《白夜》维斯康帝
54《饥饿海峡》
55《上海艺人倡馆》
56《杀人游戏》 铃木清顺
57《天使的孩子》艾伦帕克
58《隐剑鬼爪》山田洋次
59《如果》
60《三只猴子》
61《神甫莱昂莫汉》梅尔维尔
62《一切搞定》夏布洛尔
63《东京流浪者》-
64《振荡器》
65《守门员害怕罚点球》
66《寻找小津》
刺激的通常没好的 《我的美女老板》 《岁月神偷》 重点推荐这两个 也是国产的
『贰』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影片评价
据说《西伯利亚理发师》是前苏联解体以后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在克里姆林宫举行过首映礼的电影。
电影中用无国界的音乐——莫扎特——来隐约的说明这个初衷,工业文明只会带来对文化传统的摧残,电影中是机器——伐木工具“西伯利亚理发师”。 爱情也没有国界,尤其是悲剧色彩,留下遗憾和不那么完美的爱情更是动人心魄。一场爱情焕发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的思考,似乎这样的主题太过隐讳,甚至看着电影一时半会儿都不能明白这故事究竟可以被概括成什么?
《西伯利亚理发师》——这个电影的名字都简单中带着晦涩,另一个翻译的名字才能够让观众明白《情留西伯利亚》,虽然有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样的标志,但是它用这个爱情说出的,或者要说的东西又远远不只是爱情。很多时候,有一些模糊不清的东西,才更能体现艺术——这一神奇的特质。
时光在1885、1895和1905年之间不断交错,莫扎特既是交流又是沟通俄罗斯和美国人的象征,也是这个故事穿针引线的媒介。即使影片中那个沙俄军官很滑稽和霸道,但是他装得爱音乐和诗歌,在平时的为人上也不乏喜剧味道。但是在美国军营的教官不知道莫扎特,发明“西伯利亚理发师”的美国人也对文化不感兴趣,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差别。电影中表现的美国人,只有珍是从文化上被俄罗斯所吸引,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20年前的俄罗斯之行改变了珍的一生,珍的叙述也就是从对俄罗斯的印象出发。影片前面的喜剧色彩非常突出,安德列和珍在火车车厢的会面就表现出来强烈的喜剧成分,可能都明白那是导演故意想要表现的俄罗斯人性格,所以,不知不觉就发现,这部电影随时都可以走出爱情故事的圈子。
如果看了《烈日灼人》(1994年)知道米哈尔科夫有一定历史感的话,《西伯利亚理发师》里面理想化了的、只属于俄罗斯的博大,精致,悲悯,智慧,足以让人与导演一样,慨叹这个强盛民族曾有的辉煌。
以爱情线索贯穿始终的史诗巨片,耗资4600万美元,首映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议会厅,规模之大,在俄罗斯尚属首次。影片得了俄罗斯1999年国家奖金,却不受国内评论界待见,两个月,报刊杂志评论居然有400余篇文章跟着骂他。理由不外是他的影片是拍给外国人看的,影片里的俄罗斯过于理想化……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质诟和当年张艺谋那个“后殖民”的大帽子有一拼。
电影的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具有强烈的俄罗斯的抒情传统,他也经常被视为新俄罗斯电影的代表。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全名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米哈尔科夫,1945年10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的一个名声显赫的艺术世家。米哈尔科夫的外曾祖父瓦西里·苏里科夫和祖父彼得·冈察洛夫斯基都是沙俄时期著名的画家;父亲谢尔盖·弗拉基米罗维奇·米哈尔科夫是苏联著名的诗人、作家、社会活动者,苏联国歌的词作者,三次斯大林奖金的获得者;母亲娜塔丽亚·彼得罗芙娜·冈察洛夫斯卡亚也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和诗人。
所以他的抒情气质显然有家庭的影响,从讲故事的角度说,他的技巧在于回避一些敏感的东西,让更多的观众可以接受。早期的《爱情的奴隶》《亲戚》等影片就在故事的外衣下突出一些看点,淡化一些想要表达的思考。后期的《套马杆》中的中国国情,蒙古族的传统和俄罗斯人某些微妙关系,导演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事来化解,甚至动用某些幻想,而更多的还是展现自然的和谐。《烈日灼人》面对苏联时期国内的元气大伤,也用家庭关系和尘世生活来避重就轻,当然电影的感伤情绪是无处不在的。导演的特色是延续多年的。
这部《西伯利亚理发师》也是一样,甚至电影用一个令人惆怅的爱情故事远离可能涉及的俄罗斯革命年代的历史背景。比如一开始安德列跟随皇家军校刚刚来到莫斯科就遇见一场暴力恐怖事件,电影没有往深层里反映,他们是什么身份。电影更多的是通过这个不得已和固执的爱情男女,表现出爱的伟大和无奈,俄罗斯人的个性传统文化铸造的魅力,吸引着世人,哪怕一些美好东西会流逝,但也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
有些人可能喜欢举重若轻的大本事,但有的人可以举轻若重,那也是一大本事,米哈尔科夫显然是后面一种,他几乎不去触碰历史本身,但又不想很多人割断历史的血脉。所谓我们能够清晰觉察的俄罗斯味道,俄罗斯民俗,俄罗斯民族的未来在历史的巨轮下走向了何方?虽然变迁无可避免,但就像西伯利亚苍翠的森林一样,永远都有生机盎然的时候。尽管工业机器、现代文明可以很强大,但自然和生命的力量永远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