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浪为了出演影片《夺冠》,作出了哪些牺牲
白浪为了出演影片《夺冠》半个月体重减了30斤,并且电影中的训练场景都是真实的。
一、半个月体重减了30斤
试镜后,剧组要求白浪减肥。“其实我当时也不胖。我曾经是排球运动员,热爱运动,但电影的要求是更瘦,才能贴近那个时代中人的体型。”为了演好上世纪80年代的郎平,白浪在半个月里减了30斤。
白浪说:“这么短的时间,减掉这么多体重,太伤身体了。好在剧组给我搭配了健身教练和营养方面的专家,防止我体重掉的过快,出现身体上的问题。如果是普通人,我不建议这么快减重。”
二、电影中的训练场景都是真实的
白浪说,电影中的训练场景都是真实的。剧组复制了当年女排训练基地的简陋排球场,饰演老女排队员的演员们,在这块场地上流着汗和泪,将自己熬成一个真正的中国女排队员。
“我们拍戏,(尤其是)拍排球的戏,一个镜头要反复拍很多次,训练时压力更大。特别是我要扮演妈妈,她打得特别好,所以每个镜头我都得尽最大的努力,不能留遗憾。”白浪说,“即便每一天都特别累,我也不能打得不好,那就对不起我妈,对不起当年那支中国女排。”
(1)电影夺冠美国队员扩展阅读
白浪自认没天分,放弃职业排球生涯:
陈可辛之所以选择白浪饰演青年郎平,除了她是郎平女儿这个先天优势外,还因为白浪自身条件——有过长达十年的排球运动员生涯,身高1.89米,比母亲郎平还高出5cm。
白浪1992年出生,从小在美国长大,父亲是前八一男排队员白帆,可能是继承了父母的优秀基因,她极具运动天赋,6岁踢足球,14岁选择了排球运动,“其实妈妈没有给我什么压力,主要是我喜欢”。
后来,她成了加利福尼亚TCA队的绝对主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白浪入选美国少年女排12人大名单,“我们每个暑假都会和北京队一起打球,那也是一支职业排球队,所以我打球还行”。
然而,白浪并没有像母亲一样继续在职业排球运动员的道路上走下去。她说,“因为我没有天分,当运动员要做出选择时,你就会知道自己行不行”。最终,她选择和普通人一样,做个白领。
2. 《夺冠》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这部影片中巩俐贡献了怎样的演技
《夺冠》里陈可辛还大胆的启用了白浪加巩俐的组合,通过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年轻时候的郎平,巩俐饰演的则是现在的郎平。看了巩俐扮演的郎平,巩俐果然是到位的老戏骨。即使这部片子巩俐是到后半段才出场,都让人不得不感叹,这种克制所呈现的力度和深度,却是前所未有。
3. 《夺冠》赢得金鸡三大奖项,这部电影中最让你震撼的瞬间是什么
《夺冠》这部电影在金鸡奖上,成功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和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且获得了8个提名。整个电影对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女排队员训练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在2013年之前,我国女排全都是靠玩命的训练。在整个赛场上,拼得是自己的身体。可在当时中国没有办法,只能通过训练来弥补。
整个电影以郎平的视角,来展现中国女排。说到能代表中国女排的人物,也只有郎平。十个世冠,4个有郎平参与,4个郎平担任教练。她帮助了女排振兴,帮助了女排觉醒,也是她在中国女排无人的时候成功训练出一支世界前三的队伍。而后更改训练方式,也让郎平自己退出之后,中国女排有足够的队员等待下一任教练的出现。
4. 白浪在影片《夺冠》中扮演的是谁
电影《夺冠》中,白浪饰演青年郎平,戏份主要集中在电影前半段,上世纪80年代,郎平和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赛场上顽强拼搏,开启了中国女排的黄金时代。
作为演员,在美国从事金融工作,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白浪,似乎不是最优人选,但作为郎平的女儿,没有人比身高1.89米,有着十年排球运动员生涯的白浪,更适合出演这个角色。
今年年初,为配合《夺冠》宣传白浪从美国请假回中国,跑路演、接受采访,这一切都与她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交集,不过“可以看到妈妈当运动员时的样子,还是件很奇妙的事情”。虽然是第一次演电影,但导演陈可辛对她的表演褒奖有加,“比我用过的拿过奖的演员演得都好”。
(4)电影夺冠美国队员扩展阅读
演郎平前,没和母亲有过多沟通:
对于出演这个角色,白浪其实并没有和母亲郎平有过太多沟通,“我妈很忙,那时她正在准备奥运会入选赛”。就连电影开拍,郎平都没看过剧本。出演年轻时的母亲,白浪是忐忑的,因为她对于母亲上世纪80年代的那段经历并不了解。
最初为这个角色做准备时,她看了很多当时的比赛、纪录片,还看了1981年的一部讲述中国女排运动员的电影《沙鸥》,随着了解的深入,“演青年郎平成了我的一个新目标”。
体型上,因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的姑娘们都很苗条,于是白浪开始了疯狂的减肥模式,坚持运动,拒绝高热量食品,四周之内减重30斤。而她最终能够拿到这个角色,并不只是因为她是郎平的女儿。最后一周,表演老师和白浪一起对戏,然后将素材拿给导演看,导演拍板,白浪才进组。
5. 电影夺冠是历史事实
提起女排精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夺冠》中关于老女排最多的画面,就是她们在训练的场景,提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练”,女排姑娘们手上扎了木刺,身上都是伤。除夕夜万家团圆,她们还在打排球。
这种“魔鬼式”的训练确实是真实发生的,1979年,中国女排开始在郴州集训,当时郴州女排基地条件艰苦,教练的训练更严格,不符合质量过不了关,完不成指标下不了课。对于女排姑娘们来说,加练、补课是常事,而且一个队员没完成,其他人都要跟着一起练。
为了让队员们尽快提高成绩,教练只能“铁石心肠”。为什么练这么狠?电影通过教练之口说出了大背景,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很多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太大,美国的教练已经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女排训练中了,而中国的女排姑娘们还在简陋的竹棚馆中训练。吴刚饰演的教练说,他到国外看着高楼大厦哭了,中国太落后了,所以他心里总想着快点快点。“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中国人,行的!”
1981年女排夺冠,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这不仅仅是女排的胜利,还象征着明灯和号角。女排姑娘们不畏强敌、飞身鱼跃的画面,让许多处于迷茫中的人看到希望和方向,让很多低沉的人重拾信心和力量。
6. 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四篇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在工作学习中经常会感受到压力的存在,然而看电影就成了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电影《夺冠》 观后感 精选四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1
1981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出“向女排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扬女排精神,振兴中华”的号召振我中华,为国争光是中国女排一直保持拼搏状态的核心。中国女排的队员们为了中国体育事业,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为了捍卫国家的荣誉,付出了异于常人的艰辛。中国女排在世界体育竞技场上展现中国运动员的风采,为了民族的振兴,心系祖国,奉献青春。从五连冠至今,期间中国女排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也曾经跌入低谷,但是中国女排的发展历史依旧长盛不衰。在女排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超级球星,但是中国女排这个光荣且又分量的担子并没有在比赛中仅靠某一名运动员,依然是团结协作,排球作为一种球类集体竞技项目,强调的是群体成员结构和功能上整合的最优化,场上6名运动员配合默契,发挥出了属于中国民族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从郎导赛后不可抑制的眼泪当中我们可以猜到,砥砺前行的中国女排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和汗水,十一连胜,从我们看到的过程来说,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这样的压倒性的优势是从去年世锦赛后,中国女排的教练组和队员们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才能达到世界杯中完美的状态。而在赛场上,我们看到的是不骄不躁,不紧不松,善始善终的中国女排。对阿根廷这样的弱旅,中国女排同样用全主力阵容去出战,用最好的状态对阵阿根廷队,这是对阿根廷的尊重。这也是我们一直口口相传的“女排精神”。朱婷说:“我觉得女排精神一直都是一个传承,从郎导一代五连冠开始,到我们这一代,本质的东西并没有变,一直都在丰富内涵,对我们来说,女排精神是一个集体的象征,一个团队的象征,一起努力,永不放弃!”
中国女排球迷是这样认为:“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激励了好几代中国人,看到中国女排再次夺冠,仿佛又回到几十年前,现在每个细胞都是幸福的。”“再难的逆境也决不言弃”“可以被打败但是绝不会被打-倒”“哪有什么洪荒之力,不过是在咬牙坚持”……我们不仅为中国女排鼓掌,更要在工作中发扬女排精神。在不同岗位上,既要当好“一传手”“接应手”,为社区工作凝神聚力、创造有利条件;更要当好“主攻手”,具备不畏艰险、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胆量。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头。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加强,人们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女排精神对于个人和团队在挫折面前不惧困难、奋力拼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同样可以鼓舞企业、团队和个人战胜困难,通过不断努力而获取成功。爱国精神是每个中国公民具备的基础,没有国家的繁荣强盛,个人怀揣的梦想也无法实现。每次奥运会奏响胜利的国歌声,总能唤起观众的爱国热情。女排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冠并非获得一块金牌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女排精神再次唤起人们的爱国精神,让人们通过女排精神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誉感,加强人民群众的向心力。
女排精神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一笔财富,俨然已经成为一面特点鲜明旗帜。其意义早已超越了竞技体育本身从而升华到更高的精神层面,女排精神在体育、工作和生活并罩档各个领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女排精神是坚持的力量,是不放弃的力量。即使存在一线希望,也要全力以赴,面对困难,不怕困难,解决困难最重要。
今天,我们深化社区工作,也闷谈应从中国女排这一光荣集体上攫取精神财富。首先,要学习迎难而上、敢打硬仗的精神。郎平毫不讳言年轻的中国女排与巴西等强队在实力上存在差距,但姑娘们敢于对标先进、挑战先进,失败时能站起,落后时不气馁。社区工作同样面临众多挑战,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在关键环节克服重重困难并取得突破。荆棘之路唯有拼搏才能绝乱走出坦途。
其次,要学习开放包容、善于学习的精神。上世纪,中国女排最初崛起离不开日本教练大松博文带来的先进训练思路和战术打法;新时代,郎平用自己从世界各国积累的执教经验给女排发展注入新活力。社区工作也要善于从各个方面汲取力量,这是不变之法。
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2
女排时隔__年再夺金,3比1上演王者归来。据报道北京时间8月21号,__年后中国女排再次登顶。她们克服了太多的困难登顶,配得上所有的赞美!
王者归来,举国振奋。以3:2逆袭卫冕冠军、东道主巴西后,中国女排18日在半决赛中面对“苦主”荷兰队释放“洪荒之力”,最终以3:1艰难实现“复仇”,时隔__年后再进奥运决赛。21日在与塞尔维亚队的巅峰对决中,在先失一局的不利情况下,中国女排更是以3-1完成惊天逆转,站在了里约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黄灿灿的金牌见证着女排姑娘们的顽强拼搏,也诠释出中国的大国自信。
“奥运会最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正如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成功,而是奋斗;但最本质的事情并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击败卫冕冠军巴西队后,中国女排姑娘们在场上高声大喊:“我们是最棒的!”;战胜强劲对手荷兰队后,洪钢和前奥运冠军冯坤盛赞中国女排赢下史诗般战役,无愧为王者之师;巅峰对决中,中国姑娘们再次用汗水和拼搏向全世界诠释了什么是“女排精神”。
一回回倒地,一次次奋起,正是这种敢打敢拼的精神,屡屡让中国女排无论落后多少分、无论形势多么恶劣,都足以完成荡气回肠的绝地反击。淘汰卫冕冠军巴西队后,看台上亲临现场的80岁高龄前国际排联主席魏纪中就曾激动不已,“这才是我们想看到的中国女排!”;打败强敌荷兰队,中国女排已经越来越接近夺冠梦想;战胜塞尔维亚队夺得奥运冠军,中国女排更是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中国骄傲。范文大全
岁月轮回,精神不老。噙着热泪看完整场比赛,耳边依稀萦绕着女排姑娘们的阵阵呐喊杀声。不管是比分落后,还是稍稍领先,或者不相上下,我们的女排姑娘们都体现出每球必争的决心,诠释出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创业、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女排精神”。“拼搏精神永远是中国竞技体育之魂”,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拼搏精神,不仅能够唤醒大国梦想,也足以振奋13亿多中国人民。
里约奥运已经接近尾声,中国女排奋力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既激励着中国体育健儿放手一搏,也鼓舞着亿万国人砥砺前行。这种敢胜利、能胜利,顽强拼搏决不放弃的精神,更是已经成为了13亿中华儿女昂首前行的底气所在。嘹亮的国歌声中,我们向女排队员和教练们致敬,因为她们创造了奇迹;我们更向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致以礼赞,因为其必能凝聚中华民族洪荒之力,共筑复兴梦想。
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3
我们耳边时常会响起赞扬中国女排精神的声音,“顽强拼搏,永不放弃”我们听的很多,但又无法深刻体会。
恰好这次观看《夺冠》给了我体会这精神的机会。电影围绕主人公郎平从运动员时与队友们齐心协力,为中国取得了金牌。到后来成为中国队教练,带领队员再次夺冠的历程。这过程中她为了学习先进的教练技术去美国执教,经受了国人的谩骂,但她心中始终有个不可动摇的信念“一定要将女排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为什么我们都会为中国女排不遗余力的呐喊?我想是因为女排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拼尽全力,扭转乾坤。给所有人带来希望,她们无时无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不向困难低头,与挫折正面对抗,不到最后一秒永不认输。中国女排不仅仅是一支排球队,她象征的是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具备的精神。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挫折,坚持很难,放弃很容易。我们应该学习女排那种不怕困难,把每一次失败都当做是一种经验,调整好心态,再次向困难发出挑战,绝不能没经过尝试就放弃,我们应愈战愈勇。如郎平所说的:“内心真正强大的人,绝不会在乎一时的成败。”努力一把,也许前面就是希望。
中国女排的那种团结、顽强、永不言弃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激励着我们面对困难更要勇往向前。
电影《夺冠》观后感精选4
人的一生总要有许多磨难和坎坷,总要我们去像唐僧取经一样,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面对现实,面对逐渐老去的父母,面对许多追求梦想的人,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逃避和怯懦呢?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我们的答案也都是科学家、医生、宇航员之类的,而从来没有想过去做运动员,因为大家都觉得当运动员太累太累了。而《夺冠》中的这些女排姑娘们却选了做一名职业运动员。这条路必然充满荆棘,必定伤痕累累,我对这群姑娘油然起敬,魔鬼式的封闭训练,一次次的重复单调的动作,对于男子尚且胆怯,这群女子是怎么熬过来的,是怎样的毅力和坚持使她们一次次走向胜利?
任何事物的成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艰辛的汗水和意志的磨练。中国女排,经历过无数人的质疑和他人异样的眼光,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练习,长年累月的坚持,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达到了想要的高度——五连冠。《夺冠》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精益求精的“女排精神”。每当领奖台上国歌声响起,我们内心的激动和自豪感溢于言表,中国女排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只有坚持不懈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有凝聚力、敢于挑战的团队才能创造辉煌。女排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国家的强大和繁荣,需要更多的“女排”劈荆斩浪,扬帆远航。愿我们都做女排人,在追求的路上磨练意志,坚定理想。只有那些勇敢坚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曙光。
7. 夺冠是真的排球运动员吗
《夺冠》中的老女排演员都是排球运动员
导演陈可辛透露,除了朱婷、惠若琪等女排队员出演了在里约奥运会中的“自己”,剧中的女排队员大多数都不是专业演员,出演老一代女排队员的演员,是从两千多位不同省队和校队的运动员中海选而出,前国家队自由人陈展也参与其中,饰演了孙晋芳。在电影中,她们再现了老一代女排在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的精彩表现,以及对阵日本那场激动人心的历史大战。
电影《夺冠》释出的特辑中,美国、日本、巴西等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本色出演,其中不乏以往历届奥运会冠军队成员,真实再现女排奥运会巅峰时刻,全球“王牌奇兵”集结:
中道瞳,前日本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世界著名二传手、亲历2012年奥运会;
洛根·汤姆,前美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亲历2008年奥运中美之战;
杰奎琳·卡瓦霍,前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2008年奥运会冠军成员、亲历2016年奥运中巴之战;
玛丽安妮·斯泰因布莱彻,前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2008年奥运会冠军成员;
帕乌拉·佩奎诺,前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成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冠军成员及MVP,2012年奥运会冠军成员。
对于这些曾亲历奥运会的女排前国手,她们怀揣着许多回忆重新回到球场,在拍摄中重温奥运岁月。这不只是一次简单的“情景重现”,更是人生中无法复刻的“珍贵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