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反应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电影有哪些
有《刮痧》、《少女小渔》、《喜福会》。
《刮痧》:由郑晓龙执导,由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于2001年出品的一部电影。该片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讲述了华人在国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而陷入种种困境,最后又因人们的诚恳与爱心,困境最终被冲破的故事。
《少女小渔》:该片的主题与李安的风格高度切合,表现在关注的问题——文化冲突、女性刻划。影片在张艾嘉的执导下更显得细腻深刻,但结局却让观众黯然神伤。该片在戏剧冲突的设计上匠心独运,既强化了原著的戏剧性,又增添了较为丰富的内容,因此更符合电影的艺术要求。片中江伟一方与马里奥、瑞塔一方构成了中西文化差异的对立。
《喜福会》:在叙事层次、叙事结构、叙事聚焦等方面采用新颖的故事建构策略,并在叙事空间、叙事时间、声音构成等叙事语法策略上独具匠心,解决了电影叙事 “谁来讲”和 “怎么讲”两个核心的问题,同时给观众呈现了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1)反应民族化与国际关系的电影扩展阅读:
《喜福会》不仅将小说的故事情节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更是忠实地表达出了小说《喜福会》的文化内涵。影片通过独具匠心的情节安排,解构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二元对立,同时也解构了男女性别的二元对立。
《刮痧》以家庭、传统、亲情、文化为主题,同时以特别视角关注普通中国人情感状态与生存状态和文化传承,完全呈现、热情赞颂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家庭亲情与价值观念,影片充分肯定了中国人的奋斗精神,顽强毅力,乐观态度,开放心态,为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影片。
⑵ 煽情家庭电影《国际市场》,不仅是潸然泪下,更是励志生活
初看片名并不吸引人,影片反应的是老一辈长兄如父的责任感,辛酸和无奈。不是潸然泪下,而是哭出声来。《国际市场》对于老一辈人而言很有代入感,这不仅是一个男人的一生,也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史。正是因为一个个像男主角一样的人的牺牲和奉献,成就今天的韩精神。这样的电影,太具凝聚力和煽动性,比任何意识形态宣传都高明!总体来说虽然有点刻意煽情,但是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大时代下命如草芥式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多舛,男主内心充满着对遗失妹妹的愧疚和对父亲信守着诺言,努力挣扎着生存、养家,舍去任何自己内心的追求。从朝鲜战争到现代,电影从一个普通家庭的角度,以善良男主一人悲惨却又美好的医生,反应了从朝鲜战争到南北韩亲人相认,50多年间的韩国的时代变迁。全片的苦难都没有难到乐观的男主,并且他也获得了真正的幸福,这也是对韩国现状的最佳展现吧。
⑶ 什么是民族化,怎样理解中国电影民族化的探索
首先,民族电影不是一个凝固、静止的范畴。它是一个随着时代前进而变化发展的概念。新电影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回应时代的要求。
其次,民族电影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范畴。它具有多源性和包容性。后第三世界主义电影理论在分析早期第三世界主义关于“民族”概念的局限时指出:首先,统一的民族常常包括了各种地方民族。一些民族性国家事实上应该称为“多民族国家”。第二,所有国家,包括第三世界国家都是多源的、异型的,同时是城镇的和乡村的、男性的和女性的、宗教的和世俗的、原住民的和移民的,等等。单一的民族概念压制了多源文化中不同的社会和种族的声音。第三世界的女性主义特别强调了第三世界民族主义革命的主体被无形中被表述成是男性的问题。
第三,民族电影并不排除外来文化的影响,也不可能排除。关键是进行分析取舍,以建设一个积极、进步的民族文化为目的,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简单、狭隘的排斥只会进入另一个误区。九十年代中期的批评中,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许多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被指责为是后殖民主义时期东方主义的产物。其理由是认为他们的一些电影迎合了西方人对东方的想象。这一批评的立论虽然很尖锐,但是它的偏颇也很明显。从事实看,陈凯歌、张艺谋当初拍《黄土地》、《红高粱》未必想到要迎合西方人对于东方的想象。他们的根本目的是想对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想象发起冲击。从理论上看,把西方人的读解(看到一个神秘、落后的中国)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读解,而把中国人的读解(对民族文化的反思)看作是无足轻重的,这种读解模式本身就是欧洲中心主义的。任何一个民族对外来作品都可以产生一种“投射性欣赏”的阅读模式, 即把自己的理解、想象放到该作品中去,而不顾及该作品的原意(中国人则把此称之为“创造性误读”)。就中国人而言,自然不必把西方人的这种投射性读解看作是唯一合法的读解;而是应该相信自己读解的合法性,应该根据这些作品和产生这些作品的本民族文化背景之间的动力关系出发进行读解。
⑷ 涉及国际关系的美国电影
《独立日》
《一个国家的诞生》
《守法公民》
《飘》
《共产党人》
2012
地球反击战1+2
伊拉克战争,
⑸ 有谁看过陈道明演的的关于巴黎和会那部电影
你说的是这个吧?
我的1919
主 演:陈道明、何政军、许晴
修宗迪、李建义
导 演: 黄健中
摄 影:张中平
出品人:张丕民、闵晓明、韩三平
编 剧:黄 丹、唐娄彝。
本片描述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参加1919年巴黎和会的种种经历和他的挚友肖克俭,为抗争列强,为讨回正义,在凡尔赛宫广场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11年中国推翻封建王朝满清帝国。
1919年中国爆发了倡导科学、民主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接触了西洋文化所孕育的一段文化历程,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在“五·四”运动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电影《我的一九一九》以1919年“巴黎和会”为背景,通过中国外交使团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历史事件,生动展示出80年前中国外交风云,讴歌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涨的爱国激情,同时也揭示了“弱国无外交”这样一条真理。影片着重表 现和描写了本世纪初中国外交才子顾维钧(陈道明饰),作为中国政府全权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维护国家尊严、保卫中华民族权益、拒签“凡尔赛和约”的光辉伟绩和华裔留法爱国知识分子肖克俭(何政军饰)为抗争列强、讨回正义,在凡尔赛广场自焚的感人肺腑的历史故事,真实地再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社会和国际关系。影片表现了 一个“弱国”(当时的中国),在列强的国际社会中讨回正义,讨回平等是何等艰难。但是,中国终于挺起胸脯,第一次面对列强说:不!从此开始了中国本世纪新的篇章。
⑹ 如何评价《长城》这部电影
在我个人看来,《长城》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商业片,主要是为了讨好外国观众,让喜欢拯救世界的歪果仁顺带着拯救中国。
奥斯卡之所以设最佳外语片,不是让你拷贝美国的。所谓文化输出,是要输出中国独有的文化,而非为了迎合,刻意“无中生有”。其实《长城》也不是一无是处,歪果仁看完,说不定能学会两个中国成语---“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这也算张导成功输出了中国文化吧?
怎么样?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给我留言点赞哦~
⑺ 有什么当代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电影最好有观后感
《华尔街》系列
⑻ 求电影《英雄》和《墨攻》的影评。谢谢!!
《英雄》
影片英雄播出之后,俺指出该影片艺术成就极高,将获得国际艺
术奖。网上的民主人士怎么说呢?从胡平到崔卫平,茉莉,都是
无限上纲,恶语交加。本坛有的民主人士,甚至打赌影片如此之
劣,根本不可能得奖。结果如何?
民主到了逢中必反,就如一群疯子,根本没有理性可言了。
好的艺术有超越语言和国境的感染力。影片英雄就是这种作品。
美国今年8月首映英雄,票房打破历史上一切影片的首映记录就
是证明。时代周刊的专家评论是
“《英雄》最凄美、最令人着迷,总之是最好的作品。拍得非常
精密、细腻、完全没有一格胶片是浪费的。”
俺在评论该影片时,也指出其成就:
“电影主题宽阔。刺客刺秦,全力以赴,生命置之度外。但一旦破
解了‘天下’二字,立刻当机立断,放弃一己之私,而为六国百
姓着想,束手就擒,从容赴死。这个死,比匹夫之勇,报一己之
仇要壮烈的多,深刻的多。
自古写刺客,多止于主仆恩报之份,自此影片踏入新境界。现在
要讲究‘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影片构思巧妙,倒叙,穿插,暴力,恋情,床戏,如蝴蝶穿花,
丝毫不乱。又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在张艺谋的手下,千军万
马的大场面,秦灭六国的宏大画卷,历历在目。上殿百步,二十
步,十步,设计惊心动魄,高潮则在秦王手轻轻一挥中达到。成
大事者不拘小节,毁誉且由后人,我自天马行空的意态,表现的
淋漓尽致。
若提败笔,则在飞雪残剑两刺客的殉情一幕,显得拖沓冗长。然
而,在大漠狂风之中,黄土高台之上,两朵白莲似的爱,永恒地
结合在一起,则不容否认地是一个很美的人道主义造型。
总评,远胜藏龙卧虎。估计,得国际大奖。”
俺的话音还没落,英雄就已经获得了阿而佛来德奖。俺又指出
英雄是“盛世的艺术”:
“英雄奥斯卡也已经入围,诚不可以亲中解释。阿而佛来德奖,
无非是说明英雄的艺术成就不错。而俺最欣赏这部影片的是主
题。情节和拍摄属於小技,俺让给内行来品评。
英雄不但对刺客和侠的诠释突破传统,达到了新高度,而且提
倡了和平,人道,天下,不杀这些全新的,进步的文化观念。
很多中国人理解不了这些,是因为中国近代占主导的观念是斗
争,玩命,不妥协,不让步,把革命看做盛大的庆典。这些腐
朽落后,给民族带来灾难的意识,要求无名那把剑十步之内,
血溅当场。可是,百年历史已经证明,这些意识的泛滥,于人
于己于民族,都没什么好处。
旧小说如水浒讲究快意恩仇,反应了这些初级和原始的丛林意
识,多落入杀来杀去的反人道俗套。而英雄则一反这种观念,
对刺客和暗杀提出从人道主义角度的新观照。英雄的潜台词是:
民重君轻,杀一个君王算什么,人民的幸福比君王的性命重要
的多。从这个意义上看,不杀比杀更难,因为要逾越珠峰般的
旧思想障碍。对该片的大量政治恶评,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些恶评的水平,还没有一篇能够超过1966年姚文元已经达到
的水平。
中国走上世界舞台,正处在大发展的前夜。大发展要求有新意
识,新文化,不解除斗争意识这道民族魔咒是新发展的巨大障
碍。从‘活着’开始,张艺谋开始表达对内斗的极度厌恶,并
开始传播西方的人道,理性,等新意识,到了英雄,则用尖锐
的电影语言,将这个思考推向崭新的高度,这是十分难能可贵
的,是代表民族的新探索。俺说英雄是盛世艺术,就是从这个
角度上说的。”
《墨攻》
仿佛是现在网上最热的影片了.但果然应验了那句话:中国所谓的大片就是一个玩笑.忽悠你看了就完成了任务.忽悠,接着忽悠……
我们的刘德华同志依然是一脸正气的出场。从我还是一个天真可爱的红领巾开始,我就从我看的电影电视里明白了,只要做出这个表情的,一定是好人……而且我也相信,再过n+1年,好人的表情也是从来不会变的,只要中国的导演还在拍电影。
在我看来,刘德华最适合的角色其实是那种7分邪气中带有3分正气的角色。从他最成功的两部影片《无间道1》以及《暗战》可以看出来,他本身的气质就是那种正中带邪的,只可惜他似乎永远也明白不过来,只喜欢找些有着无限正义感而且柔情万种的角色来演,嗯……形象是无比高大了,可永远都只能在原地踏步而已。 谢天谢地,王志文演的是梁王,片中最惹人嫌的角色。从而可以将我对他的愤恨和片中的角色合而为一。提到中国最拿腔拿调的演员,除了孙海英就属他了。不管演什么片子什么角色,这两位大哥永远都只是一种强调在背他们的台词,也不管我们烦不烦。不过在这也不得不承认,王志文那种轻声开头,中间停顿,重音结尾的语调,竟然跟片中的梁王角色不得了的搭调,还真挺那么回事。不得不惊叹导演还是有点眼光了。像这种变态王不演谁演?
范冰冰,哎!范冰冰同学又出镜了,范冰冰同学又出镜了!美丽的范冰冰同学,又一次在电影中饰演了美丽而深情的花瓶角色,他继承了中国年轻一代所有花瓶演员的优秀光荣传统,新闻不断、诽闻不断,每天总能变着法在你眼前出现,可是当你把她所演的片段全部剪切掉的时候,你会毫不吃惊的发现,丝毫不会影响你对影片观看。这就是伟大的花瓶,他们的全部作用就是告诉你,中国是有很多美女的。
最后一位就是我们的吴奇隆同学,不知道他已经多少岁了,还是和小虎队时那般玉树临风。弯弓搭箭时的俊逸,可与《指环王》中精灵弓箭手相媲美。片中唯一一个让我感觉眼前为之一亮的角色。
再就说说敌方主将巷中淹。这样的人也能称上将的话,战国那些名将全都找牛皮蒙脸吧。脸都丢光了,跟这种人作对手……哎,怎是一个挫字了得。
兵贵神速。革离同学刚到梁城时,手上无一兵一卒,还得去说服人心惶惶的梁城军民与其一起
守城。此时一鼓作气,梁城可下。而我们的巷将军竟然按兵不动,坐等翁城建成。而他按兵不动的原因居然是梁城已派人来降。不说看在眼里的肉跟吃到口里的肉味道不一样,你先打下来没问题吧。我就说如果这是梁城真的要降,倘若真是诈降呢?两军对阵,示敌以弱,尔虞我诈之事甚众,为将者岂可不知??此其一失。
克敌乏术,此其二。一者,看其攻城之术,无非是以人海战术。后夺梁城,也是乘梁城内乱孳生之时。革离同学会筑瓮城,你就不会筑高台吗?电影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梁城不远即有土山,取土筑城,十分便利。梁城4千人7日建成瓮城,尔十万大军克日可成。弓箭手于其上射之,即可抵消梁城居高临下之利。梁城所依仗之地利,无。
次者攻城之时,中箭落马,旋退兵。两军相逢,勇者胜。刘邦被项羽一箭正中胸口,刘忍痛拨箭,反唇讥笑项羽只射中他脚后跟, 项乃退兵。而我们这位巷将军干的什么事?须知此时外城已下,就算受计而损一将,战时岂能不死人,此时若再坚持一下,梁城未必不可克。而一中箭,部署未得号令擅自下令鸣金收兵,可见平时治军也不咋的。前面那些兵白死了。此一退,军心涣散,士气已竭。
再者,梁城一面环水,两面地形不利于攻(猜想是依山而建,地势险要之故)。若引水而攻,不失为一计,而且我看影片最后的革离帅众反攻,用的也是水攻。为何你就想不到。
最后就是不知变通。其部署所提绕城而过不失一计,其不纳之,反以军心士气驳之,开始你去哪了?再者,为将者岂有常胜,最后若撤走未始不能卷土重来,而他居然连再战之勇气也没了。更何况你回去不是再打仗,而是去保家卫国,我真服了你老兄了。
为将者,智、信、仁、勇、严。观其所为,未及时攻城曰无智,杀梁城细作曰无仁,中箭退兵曰无勇,部署未得号令擅自下令鸣金收金,谓之无严。最后就剩个信,死在城楼之上。谁要你这个傻b上去比试啊??你是十万大军之统帅,你以为街头打架争口气啊。你这种人都能统军……编剧和导演的水准果然是……佩服佩服!
如果没有好的对手,独角戏好看吗?所以刘德华饰演的革离,本来就不咋的,对手一挫,戏就更出不来了。再加上他与范花瓶的爱情故事,一不缠绵悱恻,二不感人至深,最后生离死别那段两人的表情那个假……再加上导演一直想说的为所爱的人而战,或是为和平而战,或是只有统一才能和平……晕,我承认我根本不知道这导演到底想讲什么dd!一切的一切注定了这场影片的失败。
嗯,不得不承认,我就是传说中的刘黑。
⑼ 论述影视制作中如何正确处理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关系,答案
正确处理民族性和国际化的关系:
影视制作中要加强与国际先进文化的交流和学习。既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食洋不化、盲目西化,又要防止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孤芳自赏、排外惧外、封闭保守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文化观念,要学习各国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与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作用范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
⑽ 我11年想考国际关系的研,大家推荐点可以了解历史背景的电影
澳大利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