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灯胆的聚光效果哪些方面有关
灯泡的玻璃外壳形状、反光杯的反光面的曲线(抛物线)、发光芯片(LED用)或灯泡的灯丝位置都会影响到聚光的效果,
不同的发光元件就要配不同的抛物线反光杯,还有就是发光元件和反光杯之间的配合距离是否符合最佳聚焦要求。
例如有我们使用一款使用LED的灯具,它的反光杯抛物线形状和LED的配合位置出现一点偏差都会造成最后的聚焦效果出现严重偏差。
② led灯不聚光怎么办调节聚光步骤
LED灯发光一般是发散的,发光角度有大有小,要想聚光,需要增加透镜或抛物面反射镜解决。由光学设计师,按照光学聚焦,选取合适的焦距的镜头解决。光学计算是比较复杂的,需要专业人员设计。(LED需要合适的凸透镜或抛物面的凹面反射镜是可以聚焦的,聚焦镜的焦距越长,焦点越远,焦点的远近需要你首先选定。根据焦点的远近,选择你的聚焦镜的焦距。越远,聚焦的性能会越差。)
led灯芯的发光角度是指二极管发光角度,也就是其光线散射角度,主要靠二极管生产时加散射剂来控制。有三大类:(1)高指向性。一般为尖头环氧封装,或是带金属反射腔封装,且不加散射剂。发光角度5°—20°或更小,具有很高的指向性,可作局部照明光源用,或与光检出器联用以组成自动检测系统。(2)标准型。通常作指示灯用,其发光角度为20°—45°。(3)散射型。这是视角较大的指示灯,发光角度为45°—90°或更大,散射剂的量较大。
③ LED灯 聚光方式
LED灯 聚光方式1.把二极管做成球泡,通过球面聚光
2.二极管发光后经抛物面反光聚光
④ 聚光灯原理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有些性质,在生产或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比如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泡的反射面是椭圆面,灯丝在一个焦点上,影片门在另一个焦点上;探照灯、聚光灯、太阳灶、雷达天线、卫星的天线、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利用抛物线的原理制成的。
⑤ 如何提升LED灯聚光效果
用放大镜可以有聚光的效果
⑥ 影视专业球灯的使用方法
影视专业球灯是演播室灯光一种。一个球灯1000w,挂起来,整个场景都亮了。演播室灯光是电视视频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塑造人物的形象特点,表现节目的内容和主旨,使画面更加鲜明,更加富于造型的表现力。演播室灯光主要有三个基本光位的处理,即主光、副光、逆光三种基本光线照明的处理。下面、KEMLED 珂玛影视灯光为大家介绍演播室灯光的用途分类及使用方法。
一、主光
主光时演播室中的主要光线,用于描绘人物的主体形态和空间感,决定了电视画面的阴暗对比。主光的投射角度、方法、强弱和闪动的形式不同,电视画面所表现的效果和气氛也各不相同。演播室中主光一般位于前景正侧面稍高的地方,能够表现出前景的立体感和质感,布置主光需注意以下两点。
1、在电视画面中,如果只有一个主持人,且主持人的活动范围较小,如在新闻演播室中,主持人坐在播音桌后播报,那么就可以只是用一个主光照明。其优点是主光投影方向一致,背景只有一个影子,电视画面中场景看起来比较统一、真实。
2、如果主持人活动访问较大,需要来回走动,那么就需要多个灯具作为主光照明,对该活动区域布置主光。需要注意的是个主光灯具光线的衔接要恰当,使主持人活动流畅舒缓,画面统一,不要让光线互相影响而减弱了画面效果。
二、辅助光
辅助光使用了照亮主光直射的阴影部分,对电视画面的明暗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辅助光通常使用比较柔和的光线,如LED影视平板灯。辅助光与主光亮度的大小比例称之为光比,影响电视画面的明暗方差,形成不同的色调、画面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电视画面效果和视频艺术氛围。光比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照射到前景上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的照度值之比,是形成电视画面反差最常见、最主要的光比。
2、灯光照射到前景与背景上的照度值之比,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视频画面的明暗方差
3、演播室中最高亮度部位与最低亮度部位之间的照度值之比,称为最大光比,有增强电视画面色调生动性的作用。
三、逆光
逆光也称之为轮廊光,是从主持人背后向主持人肩膀照射的光线,使主持人轮廊分明。逆光的作用是将前景的轮廊照射清楚,使得电视画面具有非常强的层次感。逆光要求使用硬光,推荐使用LED聚光灯。在布置逆光时需注意一下几点:
1、不宜太暗,也不宜太亮。逆光太暗会使主持人的头发毫无质感,逆光太亮又会使得主持人头发过于油亮,通常与主光的光比在1.5:1左右;
2、不宜太陡,逆光太陡,照射到主持人身上,会使得主持人头顶产生“平顶”或“秃顶”的现象;
⑦ 如何让灯光聚光
选用自身就聚光的灯泡或普通灯泡加用反光镜、聚光镜。
⑧ 怎么让灯泡的光聚集到一起
用聚光镜,也就是传统的放大镜,把聚光镜放在离光源进的地方,调节好细微的距离就会得出满意的效果,市面上那种玩具激光灯它的内部就有一个单面凸的聚光镜,
⑨ 摄影中灯光该如何正确使用
正确地表现人物细部皮肤质感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1)光源性质;(2)光源照射角度;(3)用灯多少;(4)辅光运用;(5)曝光量控制。
光源性质与质感
摄影光源性质不同,对物体表现质感亦不同。光质可分为硬聚光和软、散光两大类。作为人像摄影的主光源,在对肌肤层次质感的表现,两者各有千秋。主要是看我们艺术上需要怎样选用。
硬聚光,如聚光灯效果,强烈鲜明有力,投影清晰锐利,强调亮部高光点的反射和细部(如毛孔、绉纹等)阴纹加深。对表现皮肤质感平淡的人可增强皮肤质感。如艺术上需要刻划人物个性特征,而用于皮肤粗糙的人物,就更能助长质感和气质表现。
软、散光如汇射、散射灯的效果,柔和、细腻、虚化、投影松散、层次丰富、亮部反射的光点隐约、细部影纹松化,能使皮肤更滋润、细嫩,用于皮肤粗糙的人物,能使粗糙性得到减弱。拍摄儿童、少女就更能表现出富于弹性细嫩的皮肤特征和生气勃勃、富有活力的儿童、少女气质。
光源照射角度与质感
表现好质感还需要一定角度的光线来表现。它可用高低角度、正侧方向调节灯位,使质感得到加强或减弱。
层次质感明显与否,和光照下皮肤纹理组织的直向、横向有很大关系。以主光而言,照射的角度垂直于皮肤纹理时,影纹最深,皮肤的质感得到最大的表现力,层次也丰富,面部纹理有直、横,所以一般用光多呈45°左右高度的侧光,使直横皮肤纹理都兼顾,面部的皮肤质感得到较好的表现。
细微光点与细微影纹同样是影响质感的重要部分。因为光与影是相对统一、相辅相成,细微光点同样要在一定角度光照下才能出现的,因为光的入射角和反射角是相等的,只有在光源照到面部某一点,再正好反射到镜头,才能出现某一点上的光点,否则就看不到光点。
用灯多少与质感
对质感的表现是多用灯好或是少用灯好?我认为少灯比多灯好。一般人想象人像照灯光越多越好,其实不然。表现人物皮肤细部质感是以细微处见精神,灯多影多并且光斑零乱,影调灰平,皮肤细部质感得不到显现。因为人的皮肤表面是由无数的细微毛孔和肤纹组成,多一个灯会增加一个细投影、一个细光点,它们互相交射、互相对冲就会损失层次,减弱肌肤毛孔的质感。也就是说,多用一个灯就减少一层层次和质感。不论拍摄高、中、低影调,在不需要多灯情况下,我主张要少用灯。要把每盏灯有目的地用在关键上,决不能滥用灯光,把灯光减少到最低限度,以增强皮肤质感。如拍摄高调照相,为了保持细微变化的脸部层次和质感,采用一个灯光照明面部(指人物面部、背景例外),其余以反光板代替,这样才能不失高调照相白中有白的细腻丰富皮肤质感。
辅光与质感
在主光的光质、光的照射角度确定以后,还必须正确运用好辅光灯,原则上以不损失主光来造就良好质感,只是适当地减弱主光的投影而不能消除投影。这就决定了辅光的性质必须要软散,亮度低于主光,尽量不留下投影痕迹。“主光硬,辅光软;主光软,辅光散。”这是我使用辅光的原则。所以运用辅光时多用灯光的边缘散射光。因中间部分比边缘部分亮,而且光质也是中间硬、边缘软。中心光是灯泡直射光加灯罩汇射光,而边缘光则是灯罩的散射反光。使用其亮度必然减弱。所以宁可把灯位靠近被摄者,这样比用中心光在远处照明质感层次要好得多。阴辅光和阳辅光口都向画面外侧偏离,即阳辅光偏向主光一边,照明面部大部洽接阴阳两面过渡层次,阴辅光偏向相对的另一边,只照明以鼻梁为界的阴面,不照到阳面,只有层次丰富,才有好质感。
辅光的应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光比。如果光比过大,超过胶片的宽容度,那么明面或暗面两者必有一个部分损失质感;过小层次又平淡无力,质感随之损失。所以运用辅光时,还要考虑到胶片的格玛值高低、感光度、宽容度以及冲洗条件,因为各种胶片记录亮度等级能力都不同,特别是使用彩色胶卷更要注意。
控制曝光与质感
正确地控制曝光,对质感的真实还原有重要的意义,似乎在广泛应用测光表的今天,控制曝光意义不大了。其实不然。从艺术上理解,我们不光要能以测光表所测得的EV值来控制曝光,还要掌握不同对象艺术要求,有意识地增加曝光或减少曝光来达到艺术上的曝光标准。因为测光表只是正确表现好中性灰色的曝光量。如只有中性灰色的物体能依据测光表所得的EV值,曝光能得到最逼真质感。因为不管黑、白、灰测光所得的效果都表现为浅灰色,在底片上都是中级密度,即特性曲线直线部分的中点,这种曝光对中间调子的照片无疑是正确的,只要亮度差不要太大,各种层次质感都能得到很好表现。但是高、低调子的照片,如依此曝光,那么所得的效果都是偏向中间调子,所以高调照相必须依测得的曝光量增加1-2级所得的密度,从特性曲线的直线部分的中点提高到上部,而使黑色部分密度处于直线部分,浅色部分提高到肩部,这样黑色部分的正确记录层次质感,不至于一团黑。浅色部分密度等级间距压缩后变化细微。同样道理,低调照相所测得结果减少0.5-1级曝光量,阳面层次质感得到正确表现,而大面积阴部的密度等级变化细微。
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曝光艺术标准,当然增加或减少曝光量都必须纳入胶片的宽容度,包括利用特性曲线的肩部或趾部。
表现好质感,除上述几个因素外,对选用照相机的焦距长短、分辨力的强弱、口径大小都有很大关系,还必须聚焦正确,充分利用画面拍摄特写镜头来表现皮肤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