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怎样听懂英语电影 我认识单词量少,大概只有一千左右,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听力呢
要提高英语听力,我个人认为看英文电影是最没有效果的一种方法,因为你很容易关注电影的情节,而忘记英语本身了。听力分精听和泛听两种。前者,找一篇生词不是很多的听力材料,反复听,争取把每个单词都写下来,包括标点符号。这样联系会很累,建议时间不要太长,但一定坚持,我就是这样训练自己的。VOA Special English 有很多这样的材料。后者,主要训练你对一段听力材料的重点的把握,听一些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并且对一些重要词汇单词发音的熟练程度,要做到一听到就能反映它的中文意思。精听和泛听结合练,应该效果好。注意听力很消耗精力,每次时间不要太超过半小时,但每天要坚持听。
⑵ 我们怎样看电影:影片的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简
任何涉及观影活动的理论都必须以感知与认知的一般理论为基础。这就是探讨心理活动的构成理论(Consturctivist Theory):它是自Helmholtz已降,1960年代以来,感知与认知心理学的主流。根据构成主义的解释,
感知与思考是一种主动的、目的取向的过程
。Karl Popper称之为心灵的“探照灯”(search light)。感觉的刺激本身并不能决定知觉,因为刺激是模糊而不完整的。
生物体乃是根据非意识的推论而构成知觉的判断。
推论的形成是构成心理学的中心概念。有些情况下,推论主要是“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进行的,结论的确立根据的是感觉的输入,色彩的感知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有些过程,如熟面孔的辨识,则是“由上而下”(from the top down)进行的。
感觉资料的整理工作主要是由预期、背景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其它认知作用所决定。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处理之所以是推论的,在于感知的“结论”是以资料、内在理路或先验知识形成的“前提”为基础所归纳出来的。
在构成理论中,感知与认知是密不可分的。简单说来,
典型的感知活动是根据提示,来认定三度空间的世界。感知成为一种主动的假设-检验的过程。生物体会从环境中获取资料,而感知则具有先发的能力,多多少少会去捕捉预期中的事物。
贡布里希说:Groping comes before grasping,or seeking before seeing。生物体先侦查环境中的资料,再由感知的假设检验之。假设不是被确认,就是被推翻,再代之以新的假设。由下而上的感知过程,比如观看移动的物体,是以快速、无意识的方式运作的,但仍然类似于其它的推论过程。由上而下的过程则明显依据前提、预期和假设为之。当我们在人群中寻找朋友,找到的可能性因为环境的熟悉程度和过去的经验而增加。认知过程则经由对情境与过去经验的可能性评估,协助感知假设的修正。典型的认知活动,如事物的分类和记忆,皆依赖于推论的过程。
无论我们称之为感知与认知的所有活动,都有一群经过组织的知识在其中主导着我们做出假设,我们可以将之称之为“图式”或“图模”(schemata)。鸟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是视觉认知的图模,对一个完整文句的概念则可作为理解谈话内容的图模。图模的种类包括:原型式的(Prototype,如鸟的形象)、样板式的(template,如文档系统)、步骤式的(proceral pattern,一种熟练的行为,例如学习如何骑自行车)。
构成理论的动态本质,使其具有高度吸引力,实际的感知者会凭籍其认为最有可能的感知来假设。感知经验就像所有的推论一样,都会有风险,必须经得起新环境和新图模的挑战。感知假设在一段时间后,会被确认或推翻;如有需要,生物体也会改变假设或图模。这种感知-认知活动的循环,解释了知觉基本上具有不断进行的、修正的性质。该理论也解释了何以感知通常是熟练得、学习的活动;因为个人的知觉能力会随着图模的扩大、情境的改变及新资料的加入而逐渐变得细致而富于弹性。
视觉可作为构成心理学理论的经典示例。若就纯粹的感觉经验而言,视觉是印象的炫目震动。眼睛以快速而短暂的运动(即saccades),做每秒数次的定像,它会转动以配合头部与身体的运动,并且会不由自主地颤动;而我们所接受的视觉信息却都是片面的。但是,我们不会感觉视觉对象的闪动或模糊,我们所见到的,是一个稳定的世界、流畅的运动和固定形态的光影。视觉系统的组构是以不自主的、立即的方式进行推演,因此,可以说,观看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在三度空间构成的一列物体会“立即”进入眼帘,想要不见也难。这种自动的建构也会受到图模的影响,图模根据相继而来的视觉资料来检验假设。Julian Hochberg认为,由于只有眼球能见细节,图模便主导眼球的快速移动朝向最丰富的所在望去,看的动作因而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发掘环境。我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时时对照着主控的“认知地图”,连续的观看则组成了我们的视觉世界。认知地图让我们忽略眼睛的生理性颤动,只将最重要的部分带入视觉;图模则对接下来所见事物形成假设。因此,
眼见并非被动的接受刺激,而是一种构成的活动,涉及迅速的计算、既存概念的作用,以及多重目标、预期与假设的运作。我们也可以根据听觉进行另一个可兹比较的解释。
至今尚未有人提出一套解释美学活动的构成理论,然而其轮廓已经浮现。艺术作品必然是不完全的,需要观者主动的参与,将之整合、赋予血肉。艺术作品多多少少发挥了由下而上过程的主动性;它确实会制造幻觉。但艺术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过程,观众有所期待,并将图模形成的假设带入艺术作品中,这些期待与假设来自日常生活经验、对其它艺术作品的认识等等。艺术作品也为观众设下界限,感知的重要特征与艺术作品的整体形式相互引发、互为限制。艺术作品鼓励图模的运用,纵使感知活动最终必须将之扬弃。
那么,美学的感知和认知活动,与非美学的有何差异?在我们的文化中,美学活动运用的技巧并非以实用为目的。
我们在接触艺术时,焦点不在于感知的实用结果,而会将注意力转移至美学过程本身。在日常心灵生活中视为无意识的部分,却被有意识地对待。图模常被形塑、延展、超越;假设-确认的工作也因之延缓。美学活动如同所有心理活动一样,具有深远的影响力,艺术会强化、修正甚至攻击正常的感知和短期认知方式。
因此,构成理论认为观影活动是一种能动的心理过程,操控着以下种种因素:一、感知能力。
电影媒体依赖视觉活动的两项生理缺陷。首先,视网膜无法顺应光线快速的明暗变化。在
临界“融合”(fusion)频率
下,每秒超过50次的闪光便会产生稳定的印象。其次,当眼睛面对一连串画面一个个地出现,会出现
表面运动(apparent movement)的现象
。(1)此效果的出现,乃因眼睛会将间歇的输入当作是运动,只要跳动不至过大。闪光的融合与表面运动代表了自主与强制性的由下而上的过程;虽然我们知道电影只是定格画面的频闪呈现,但视觉却一定能建构出连续的光影和运动。电影是一种幻觉的媒体,依赖我们做出“错误”的推论。再者,
影院的情境也有助于控制我们对刺激的误测。
黑暗掩盖了令人分心的景物,让我们专心于影片。当观众适应低亮度后,闪光融合与表面运动的效果就更加有力了。
其它由下而上的过程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活动,比如观看银幕上的色彩。至于要透过景深的提示来建构叙述空间,则必须同时启动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两种过程。二、先前的知识与经验。
我们观看电影所凭借的图模,来自日常生活和其它的艺术作品。基于这些图模,我们形成假定、建立期待、确认或推翻假设。有辨识物品、了解对白乃至理解整个故事,都需要运用过去的知识。三、影片本身的内容和结构。
在叙事电影中,影片提供了资料结构——包括叙事系统和风格系统,并鼓励观众进行建构故事的工作。影片呈现各种提示、形态与缺隙,让观众动用图模,测试假设。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常常将各种因素抽离开来讨论,其实三者是相互作用的。试想观影时时间的角色:观众在观看叙事电影时,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将事件以时间顺序排列。先前对叙事的了解和日常生活经验,使我们期待事件会以某种固定的顺序出现,影片中的提示也会让我们假设各事件是接续出现的。如果叙事不以时间先后呈现事件,我们就得动用一己之力,依据图模重新安排;但这类电影得冒着让观众看不懂的风险。再者,电影的观影条件更增添了一笔限制:正常情况下,看电影不能如翻书一样回头再看。过河卒子般的步伐更加强了观众记忆力和推论过程的重要性。因此,导演若不以顺序说故事,观众不是得重新建构故事顺序,就是弄不清正在上演什么。这也许是大部分电影避免时间跳跃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几十年来,有着复杂时间形态的影片能提供观众新的图模,或吸引观众一看再看。电影形态式的历史发展因而可以改变观众过往的经验。
因而,不同于所有被动的观众理论,我们认为观影是一种复杂甚至具技巧性的活动。看电影似乎如同骑自行车一般,不费吹灰之力,但两者都必须经过练习。这或许是观众与读者最重要的关联。我们习惯上认为阅读印刷品是自然而然的,然而即使语言早已学成,阅读也是一项极度复杂的工作,需要挑选线索、消化大块文章、决定如何抽阅文本、预先设想、理解丰富的语意。理解一幅画的工程似乎同样浩大。贡布里希表示,观者必须认识媒介的局限和惯例,了解绘画的目的、具备增补的能力,并且能够以人生经验与画作相参照。以电影如此富含视觉、听觉和语言内涵的媒介而言,若无需经由主动而且复杂的建构,的确会令人惊讶。
⑶ 惠英红张小斐同框拥抱合影,你是从哪部电影认识惠英红的
其实说道惠英红,她作为香港影坛上的老戏骨,不得不说她出演的每一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我们能看到惠英红的付出努力,而我又是哪部电影认识惠英红的呢?
不得不说,其实观众的眼光都是雪亮的,因为角色造就演员,也因为演员成就角色,这部《僵尸》就很不错。
⑷ 如何理解电影就是我们的生活
电影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⑸ 关于我最喜爱的电影这个电影的类型这个电影关于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个电影的英
现在看电影是比较流行时尚的一种事情,很多人在观看电影的时候,都觉得这个电影拍摄的太垃圾了,都影响了自己的世界观,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到底有哪些电影在观看的时候严重的影响到自己的世界观呢?
⑹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电影《姜子牙》的剧情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电影《姜子牙》的剧情,剧里看起来逻辑不可自洽的元始天尊,其实是有一层自己的行为逻辑的。表面上来看,电影是在讲“电车难题”即救一人和救天下人之间的抉择,若总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少数无辜之人,那总有一天牺牲的少数人会成为多数。姜子牙给出的答案是见一人救一人,问心无愧即可。而实际上这个电影更深的立意讲的是善恶的决定权在谁,神能决定善恶的标准吗?
中国神明皆以凡人香火祭祀为食,表面上看神统治三界,主宰万物,实际上神明和人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了人间敬畏和祭祀,神力必然衰退。若一国之君带头不信鬼神,这帮大罗金仙迟早完蛋。所以元始天尊必须要惩戒不信鬼神的纣王,重获人间的敬仰,但是怎么惩戒呢?直接像秒九尾一样天降正义干掉纣王?那恐怕会失掉民心,敬畏变成恐惧,神明成为恶鬼。所以原始天尊想了个损招,即跟狐族联盟,要想团结一致,必须有共同的敌人,先任由妖狐做大,然后自己派出座下弟子诛妖,这时候聚拢人心,自然继续一统三界,而且是天下人民喜极而泣,夹道欢迎王师归来。
⑺ 求论文一篇 题目是 我是怎么认识电影的,字数无所谓,千把就可以了
信春哥,不写论文,帮你过
⑻ 作为药师,我如何看待电影《我不是药神》
作为药师,今天怀着膜拜的心情来到电影院,看了这部叫做《我不是药神》的电影。
它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讲述的是白血病人为了生存代购价格低廉的仿制药,然后引发法律制裁的故事。
很多年都未见到电影院现场有多次大规模哭泣流泪的电影了,而散场后,人们还在继续激烈讨论,现实中,和网络上,人们热泪盈眶,都在热议它。
作为一名药师,我更多关注的是抗癌药本身问题,是的,研发成本非常高,医保经费非常有限,但这些不应该阻止我们的患癌同胞,真正能用上救命药!
电影故事来源于现实,反映的正是社会真相:社会中的顶级上层人士,拥有良好的医疗、教育资源,就有可能免于重大疾病的威胁,因为可以购买到救命药,而大部分中低阶层劳动者,一旦重大疾病找上门来,因病致贫足以毁掉他的生活。
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参加病房查房,每当看到一些本来有抢救成功希望的患者因为无力支付医药费自动出院,或者本应该去重症病房的患者因为经济原因拒绝转科室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我内心莫名感觉无助,设身处地想想,你我如果遇到重大疾病,又何以能全身而退?
⑼ 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有哪些
一、《认识电影》
本书是一部涵盖了各种戏剧性场景和不同摄影风格的场面调度“兵法大全”。《场面调度:影像的运动》(插图修订第2版)中介绍的各种调度案例囊括了狭窄受限空间、开阔空间与人物众多的聚会场景。
五、《分镜头腿本设计教程》
《分镜头腿本设计教程》通过清晰的概念叙述、翔实的实例分析、完善的知识总结,传授给读者为各种媒体(电影、电视、动画、交互式媒体)制作电影分镜头脚本的技巧。
⑽ 如何判断一部影片是否经典
个人愚见,抛砖引玉。先定义何为“经典”,对电影喜好太主观了,我定义的经典,是好看的,让我看不只三遍的,放在硬盘里不舍得删的电影。这种电影往往也是公认的好看,比如都是豆瓣影评高分的。那么它们肯定有共性:有精彩对白。参考大话西游。演员演技很好。有些场景的表情,结合第三条,会让人回味无穷。参考低俗小说,整部电影都是经典。绝佳的拍摄和剪辑,二者同等重要,平凡的镜头剪到一起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效果。参考冰冷热带鱼(这个我超喜欢),片头的剪辑把购物做饭和洗碗的镜头营造出一种让人坐立不安的紧张气氛。还有罪恶之城,Dwight把JackieBoy的尸体塞在副驾上运出城那一段,光影效果简直是美。恰到好处音效和音乐。参考盗梦空间的配乐,气势磅礴。理念有趣,有争议,让人广泛讨论的。还是参考盗梦空间,掀起了关于梦的热议。另外,感觉剧情不太影响一部电影是否成为经典。因为看第二遍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剧情了。反正我个人不是很在乎剧情变化,只要不是太狗血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