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辛亥革命 电影观后感500字左右
3、纪录片《辛亥革命》观后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即将拉开帷幕之际,纪录片《辛亥革命》开始播放了。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我感到十分有意义。
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现在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仍面临许多挑战,但是社会发展的坚冰已经被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趋势已经不可逆转。而在这一时刻,回顾近代中国走过的曲折道路,回顾百年前的先人们为改变中国面貌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与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前的中国曾经是大国、强国,但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的腐朽与经济的衰退,无法扼制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一次次列强的进攻面前败下阵来。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都是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国联军进入中国并强迫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务,而外国军队则驻扎于中国京畿周围的要地,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在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束缚下一步一步地“沉沦”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中国人民当然不甘心承认备受列强欺凌的侵略现实,面对列强侵略的加深也掀起过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民族复兴的追求是几代人的目标、理想。但是,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则面临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来干涉侵略与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而使广大人民摆脱贫困,使中国作为大国富强起来,则是中华民族复兴更艰巨的一步。历史上,许多人为这一目标曾经进行了多次尝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从事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人们以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从坎坷中走过来的历史。
我们重视辛亥革命,是因为尽管1911年的革命有着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的局限,但是,辛亥革命扫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消灭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袭的制度。此后发生过两次帝制复辟的活动,但都不能成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这是相当重要的功绩。
列宁曾就中国的辛亥革命表达过这样的观点:“没有真实的民主主义高潮,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来的奴隶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高潮才能激发劳动群众,使他们创造奇迹。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以看出这种高潮。”
辛亥革命吸纳了当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先进分子,他们献身革命,同时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断修正改变积贫积弱中国的想法。孙中山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与当时的志士仁人们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道路仍然是曲折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夺取革命果实而导致封建复辟,日本军国主义提出企图独占中国的“二十一条”加剧了中国主权沦丧。但是在革命跌入低潮,革命党人陷于苦闷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新的世界观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正是在辛亥革命10年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人重新考虑中国的问题,科学地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到人民是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是历史的主人,自觉地最大限度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能有效地唤起人民,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使之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终于使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百年后的人们已经很难切身体会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不能理解当时的革命志士们的历史性的抉择。所以在辛亥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如认为“辛亥革命给社会造成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搞君主立宪会更好些,政治局面会更稳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想的产物”,还是避免为好。
其实,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们如何不欢迎以温和的没有牺牲的方式改变封建中国的面貌呢?对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的人生经历整体考察后即可看出:他们并非从一开始就醉心于以激进手段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但是在经历了一再的失败与挫折,意识到清王朝决不可能真心实意地退出权力的中心而实施“立宪”,而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并没有开明到可以以和平请愿的手段而推动立宪的时候,他们才选择了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其实是当时条件下应当做出的正确选择。看了纪录片,对革命者的选择就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步 平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长)
⑵ 郭明义电影观后感500字
一.
他是鞍山人,是一名鞍钢工人
他每天走着一样的路,对着一样的人,做着一样的事,有一个家,每天过的生活都很普通--甚至穷酸。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却受到了大家的无比尊敬。
平凡,伟大,听起来像是两个对立,却十分有机地在这个人身上结合。
他不富裕,却总会帮助比他困难的人,他为了两个白血病人的梦想,不惜来回奔走,有人问:“为了萍水相逢的人付出的比为亲人多,值吗?”他只留下一句“我是党员。”
对,他是党员,是一名优秀的党员。
他捐血47次,两次被评为鞍钢劳模,前后捐款12万,工作期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单位分房子时却总让房给生活更困难的人,他尽心尽力,为公司的了许多利益,也为别人谋了许多福利。却从不为自己想些什么。
他就是郭明义。
“他是一滴水,却可以反映出整个太阳的光辉。”这就话是形容雷锋的,可也同样应用在郭明义身上。他是当代的雷锋,是“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真实写照。
这是我对郭明义的理解。
最近,我去了电影院看了<<郭明义》这部电影,感触颇深,觉得自己的灵魂受到了净化,觉悟得到了提高,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明白了雷锋精神的真正含义。
这部电影很让我感动,是一部好片子。它不像想象中那样充满教条意味,反而十分生动,很有趣味性,使观众们在受到教育的同时,也不觉枯燥。电影中有很多郭明义幽默的镜头,是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更丰满。它没有将郭明义神化,也表现了他再找早些干细胞配型发烧时的困惑,他也想过放弃,但最终选择了坚持。
看了《郭明义》,让我的思想变得更进了一步。作为一个鞍山人,我与郭明义是那样相像,却又那样不同,他的豁达更对比映衬出我的狭隘,我意识到了我们人格上的差距,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的认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相信看了《郭明义》之后,一定会有许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将郭明义视为榜样,是自己加速前进,同时为祖国的繁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向郭明义学习,创建更美好明天!
二.
迎接新年第一天的朝阳,郭明义推开房门,在门口等待他的,是只要有吃汉堡包的力气,就会随着节拍舞动身体的男孩。孩子慢慢地解开不太合身的外衣扣子,也许是太过虚弱,也许是艺术家独有的“范儿”,或者是心中有太多的敬重,孩子的动作很慢,越发显得庄重。穿着病号服的孩子一迈开舞者的步子,就立即迸出了生命的力道,他从郭明义身边舞过去又舞回来。郭明义愣住了,继而,他又被孩子爆发出的生命力感动了。我想,这个时候的郭明义是最幸福、也是最欣慰的。过往那1000多个苦苦寻找匹配干细胞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郭明义知道,他寻找到的是让生命复苏的火种,现在,这火种点燃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这孩子正在用生命为郭明义舞蹈。 那淡薄的身体,苍白的脸色,以及那最不靠谱的衣服,还有那双最简单不过的球鞋,舞出的却是最美的生命国标舞。不论是因为艺术的伟大,还是因为善良的伟大,都在这一刻闪烁出金色的光芒。那是对生命的渴望,那是对善良的感恩,那是这个世界为有责任、有担当的人们燃放的礼花!看到这一幕,人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却又饱含着热泪。这孩子是个杰出的生命舞者! 其实 ,谁能说郭明义不是一个用生命舞蹈的杰出舞者?虽然他住着简陋的房子,常常穿着工作服,在大年夜里也只是和妻子吃了一盘煮饺子,用片子里一位精英人士的话说,他过着寒酸的日子。可是,当你知道,郭明义先后捐款12万元,义务献血47次,把家里的3台电视都送给了需要的人,他不但捐献了血液、血小板,甚至捐献了自己的骨髓、遗体,你还觉得他寒酸吗?在他的生活里,除了自己的小家,更有大家。在社会这个舞台上,郭明义舞出的是阳光、大义,他的高度与感染力无人企及! 郭明义的女儿问他:爸爸,你为什么总是能发现比我们困难的人?他说:因为眼睛里有……正如2011年《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他的颁奖词中说:“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滚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 当你看到他在女儿的小小空间里,不忘在床边挂一串叮当的风铃,在桌边栽种一盆绿色的植物,你会发现他和其他的父亲一样,疼爱自己的女儿。但你同样会发现,他的爱又远远超出了普通父亲的爱,他对那些遭受病痛的孩子们说:紧紧抓住叔叔的手,咱们谁也别松开……他让梦想成为空中小姐的苗苗登上了飞机,苗苗说郭明义是的另一个“爸爸”,郭明义说到了更做到了。 在大年夜,他不忘送给妻子一枚戒子,虽然它仅仅价值28元,可妻子同样视它为真金白银。在郭明义探望那些“比他困难”的人时,总会带上妻子做好的饭菜,那很可能是郭明义一家都没舍得吃的。全家人的惺惺相惜和相互支持,让人羡慕,让人敬重,谁又能说在家庭这个舞台上,郭明义不是杰出的舞者? 影片《郭明义》中的男女主角都是我们熟悉的演员,饰演郭明义的男主角侯勇在影片《冲出亚马逊》中就有出色的表现,这一次侯勇又为我们塑造了对生活、对生命都拥有极大热情的,平凡而伟大的钢铁工人—郭明义。影片里那个略带疲惫又异常执着的背影,就仿佛是郭明义本人再现在观众面前,让人一次次感动。我不禁要赞叹,侯勇对角色的理解已经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饰演郭明义妻子的女演员姜宏波,在主旋律电视剧《钢铁年代》中就成功塑造了女一号—麦草,麦草在《钢》剧中最后熔入钢水,她的灵魂都留在了鞍钢。这一次姜宏波又一次扮演了鞍钢工人的妻子,她与侯勇把郭明义夫妇的生活演绎得鲜活细腻。此外,《钢》局中男二号冯远征也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位无助的父亲。难道你不认为这些杰出的演员们,他们在影片《郭明义》中不是成功的舞者?他们的身心融入剧情,同时,灵魂又在影片中得到升华。女主角姜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曾说过: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可以真正成为楷模背后的女人…… 影片《郭明义》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他让我更加珍爱生命,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郭明义注定不是一个孤独的舞者,有那么多的人被他聚集起来,愿意与他同路,走在公益、奉献的道路上。我愿和他一起,舞出最美的生命国标舞。
⑶ 《建国大业》观后感 400—500字如题 谢谢了
《建国大业》这一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云集一百七十多位明星,话题人物齐聚,四大天王中的两位捂婚天王刘德华,黎明,功夫之王成龙,李连杰,华表奖的双黄蛋得主陈凯歌,冯小刚,四小花旦里的章子怡,赵薇,实力派男星姜文,陈道明,陈宝国,葛优等演员纷纷出马,以置于使笔者无法一一列出,这些大腕在影片拍摄和上映的档期,每个人身上出一条新闻,对影片的宣传就不可小窥,更何况中影掌门人韩三平十多年后重新掌镜,众大腕零片酬出演,国产片拷贝又创新高等新闻本身就有着巨大噱头,让人们重新唤起了对主旋律影片的热情! 其实主旋律影片很早就对自身如何更多的吸引观众做过尝试,2005年,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影片《太行山上》,就起用了港台明星梁家辉,刘德凯分别饰演国-共的抗-日英雄,2007年的献礼影片《八月一日》同样选用了吕良伟,李子雄饰演了叶挺和汪精卫,两部影片在这一类型片上做的突破不大,但是起用明星的机制无疑使影片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建国大业》在起用明星上可以说是在以前影片的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而且对这一类型片的宣传,说教的功能大为改观。国共两党人物喜怒哀乐都给予了描写,凸显了人性化。然而影片从皓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则材料,修改剧本,难免有些典故,事件交待不清,或是挂一漏万,下面是笔者看出的几点,一吐为快。 李宗仁不顾蒋介石的阻挠,硬是选上了副总统。片中有一场蒋,李二人共同登台,宣誓就职的戏一闪而过,未做交待。其实当时蒋对李很是愤恨,想让李宗仁出丑,于是派人通知李宗仁宣誓就职时穿军装。自己反到穿一身长袍马褂。当李宗仁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结果就职典礼时李宗仁站在蒋介石旁边,象极了一个跟班。 片中结尾处斯-大林对中-共的代表慷慨陈词:只要中-共一宣布建国,就第一个与中国建交,显得很丈义。但是片中也提到过一幕,起初共-产党攻陷南京,苏联的驻华使节并没有留下,而是和蒋介石一同退往广州,事实上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一直是暧昧的。对中国是否划江而治也提出过意见。但是还是毛-主席有远见,有魄力,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词就点明了事物的主要矛盾,中国人的事还得中国人自己作主!任何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并没有无私的援助! 转眼间新中国已经迎来了自己六十岁的生日,国家日益富强,然而就象片中对国歌的讨论一段所说的,我们永远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警惕。用我们的血肉,我们的智慧组建成新的万里长城,永远前进,再前进,在世界上找到我们应有的位置!
⑷ 坚守1200秒观后感作文400字
近日,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临淄区检验检测中心组织主观看了红色主旋律电影《坚守1200秒》。
电影《坚守1200秒》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山东沂源的真实战争故事所改编,讲述了1942年山东军区八路军特务营不惜一切代价在对崮山与日军坚持战斗20分钟,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时间的英勇故事,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地区部队在党的领导下不畏牺牲、奋不顾身的抗战精神和赴汤蹈火、忠肝义胆的家国情怀。
电影《坚守1200秒》从小处着手,以虎子为救小女孩违反命令开枪作起始,通过之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和发生的事件,一步一步表现出抗战时期军民鱼水情、战友生死情、战争中凄美的爱情、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最后更是体现出为了大部队成功转移、为了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特务营全体不惜牺牲生命、舍生取义的家国之情,令所有观众无不动容。影片中塑造了有勇有谋、坚韧不屈的特务营战士形象,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品质,也使得大家在观看时可以全情投入,为每一个战士的牺牲所落泪,深深体会到一股顽强的“沂源力量”。
影片以亲人的视角做旁白叙述,再现了那段不畏牺牲、激情燃烧的岁月,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让观众可以更有代入感,更加全面地感受影片中所蕴含的情感。而电影以“1200秒”为题,使观众产生了一种紧迫感,看似短短的1200秒,却是每一个战士以鲜血为代价所争取到的,这种冲突感,特别是联想到电影背后真实战役更为惨烈的情况后,更是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部电影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如今的和平经历了多少的艰辛,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历史革命先辈们用热血换来的新天地,当今党员同志们更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⑸ 主旋律电影影评
一开始便对以黄秋生为首的这帮演员产生了很大的抵触情绪。本以为编剧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切入点,至少也是对人家天堂电影院的一个模拟。以香港电影几十年的发展为暗线。但编剧显然是要誓死捍卫自己又红又专的立场,一开头一系列对白左得让人找不着北。我深切怀疑:香港人民三四十年前是这么过的?他们应该没把自己和祖国母亲联系的这么紧密吧。北京北京的,烦得很。
中后段以母亲的死,儿子的爱情为煸情点,情节继续畸形发展。索性回归前后的金融危机之类描述清楚正常,让人将其与这次回归大事扯上不清不白的联系。郑中基和莫文蔚的爱情也暗示了其两家庭左派与右派的联姻,海峡两岸的政治立场也被无情的拉扯进来。
很喜欢赵良骏的金鸡系列。那两部片虽然难逃结构上的小混乱,但真实,乐观。是我近几年很少尝试的港片之一。但是这老左正传,怎么说,太左了。太正了。太不正常了。黄秋生已将自己的戏路逼到死地,估计要再来几部三级才能回过神来。。。
⑹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内容是什么
《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内容可以写《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电影给你带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然后通过这部电影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悟,同时这部电影让你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以下是《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例句:电影宣传初期,一直担心会将电影演绎成《厉害了,我的国》姊妹篇,对于主旋律电影来说,拍得好,绝非易事。
既要在故事情节上照顾到观众的情绪,又需要在画面上展现出我们的大国风貌,二者不能均衡,往往都是凸显了后者,将电影制作成了时代背景的模板,而拉深了观众与电影的距离感,使得观影体验无法带入其中。
与其说这是观摩了一部电影,倒不如更好的说是观看了一部绘声绘色的纪录片。
同时,我们也应当想到,在这么庞大而又难拍的题材上,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大部分的演员以及导演被画在了圈子里固步自封,最终成为了雷声大雨点小、观众不买账的结果。
然而,这部电影却以小博大,通过冰山一角,达到了一叶知秋的结果,从人物与时间上,绘制出了国家的进步,时代的发展。
一、前夜
影片将时间锁定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夜,为了使国内第一次电动升旗准确无误的升起,负责人工程师林治远(黄渤饰)在封城的条件下,守着四方小院,按比例的制作出天安门前相同的电动升旗装置。
在经过无数次的换算实验以后,根据天安门前的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演练,终于在实验中找到了失误点,最终完成国内第一次电动升旗的故事,这样的壮举让人感动,这不仅仅是升起来的一面国旗,更是无数革命人士浴血奋战数十载,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的最好例证。
⑺ 电影雪葬的观后感500字
近年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爆款”的《战狼2》、《红海行动》用票房证明了国产主流大片惊人的市场潜力。电影人如何讲述中国故事?镜头如何呈现中国梦?大银幕的创制怎样才能真正彰显大国气派和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电影人需要深刻思考、积极面对的时代课题。
“互联网+”时代中国电影的产业升级给予中国电影发展更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中国电影市场需要《战狼2》、《红海行动》以高成本大制作的商业类型电影开启的“新主流大片”的市场模式,同样需要以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为主要表达的中小成本影片的探索,以此建构健康良性发展的中国电影艺术和产业的长足发展。
甘肃本土影片《雪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被看做第二类主流影片的探索。影片以中国西部农村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时代发展和困境为主要内容,对影片主题的选择表现出创作者思考历史、关照人性的艺术自觉,同时也表现出振兴甘肃影视创作和产业的文化使命感。
电影首先因该是具有人文关怀的艺术创作,银幕故事需要直指人心的情感温度和击中社会时代痛点的情感力量。《雪葬》以赵天佑在文革中因为出身问题未能入伍后来入赘上门女婿为开端,讲述他后来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经过别人帮助出售药材发家致富成为农民企业家,后来深陷官商勾结的圈套到身陷囹圄,为了弥补内心的道德负罪感跳崖自尽的个人命运。影片以曲折起伏的人物命运推动叙事,建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满足了观众对故事的基本诉求。然而这并不是赵天佑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无数改革者的奋斗梦想和困境波折,也是无数奋斗者的反思和探索。家国理想与个人奋斗在影片中获得了细腻而震撼的艺术表达。
中小成本的主旋律题材影片的创作,必须找到独特的特色和定位,否则很难获得大众传播和一定程度的市场反应,也就无法真正达到主旋律影片的创作初衷的。在这一点上,《雪葬》也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尝试。影片对西部农村以及风土人情的视听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中国电影市场日渐消失的西部农村影像是一种有价值的文化表达和传播。影片在内容上涉及反腐倡廉的社会热点话题,在《人民的名义》热播后,已经充分证明观众对社会政治话题的关注度,尤其深得90后观众的关注,《雪葬》也不失为一次借力发力的有意识尝试。
《雪葬》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波澜,历史反思与当代意义,国家视野和西部视点,社会意义与艺术表达诸方面自觉寻找平衡。 (赵丽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