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匹夫大结局是什么匹夫好看吗
电影结局:方有望、方梓珍、高栋梁带着亲王夫妇登上大船奔赴横滨港,去日本找天皇谈判。《匹夫》好看。
1、电影结局:
方有望、方梓珍、高栋梁三人挟持着费了九死一生才绑来的肉票——日本八千岁及王妃,用土匪们的话来说就是日本天皇的叔伯兄弟和弟媳妇儿。来到曲子巷准备登上一艘类似泰坦尼克的大船,奔赴横滨港,去日本找天皇谈判。
“我写了好几封信,你哥咋一封都不给我回,见面我得好好跟他说说这事,不能这个样子,要是我早就回了,自家兄弟嘛。”方有望如此讽刺日本天皇不够义气。
2、《匹夫》影评
《匹夫》里的主人公都有纯爷们儿的猛劲儿,而且个性鲜明,彪悍之余不失喜感。肉票被绑后的滔滔不绝与马匪的未知动作形成对比,造成悬疑,很有喜感。很多桥段往复台词加重了戏剧张力,也让影片有了黑色幽默的喜感。
片中敌我间斗智斗勇的桥段非常精彩。影片开始不久,劫囚桥段让观众看到了“有组织有预谋”带来的酣快淋漓。后来匪帮打劫银行的桥段明显有着西方黑帮片的形式,区别仅在于大头娃娃代替了面具。而随后一场人质换人
质的不可能营救也将全片喜感带入高潮,僵持两方重新发现侦缉队长太太女王价值的过程十分幽默。高群书和江珊的客串让这段戏妙趣横生。
片中不论硬汉还是烈女都有着刚烈的荷尔蒙,这种血性正是当下中国电影缺失的。紧张的动作戏,风趣的黑色幽默,脱俗的表演,快节奏的剪辑,唯美的灯光和摄像都让该影片充满可看性。
(1)电影匹夫观后感600字扩展阅读
剧情介绍
匪帮首领方有望绑架了一个新郎官高栋梁,高栋梁的铁血顽强打动了匪帮的“小姑奶奶”方梓珍,可是,没有人知道,高栋梁不仅仅是一个肉票那么简单。
原来在1942年,军人高栋梁潜回被日军占据的太平镇,图谋刺杀前往访问的日本亲王,然而事体败露,高栋梁遭遇伏击,同胞尽殒。
高栋梁发觉一个匪帮颇可利用,便设计进入匪帮,鼓动他们起身抗敌,刺杀亲王,匪帮头目方有望却决定绑架亲王,向日本天皇索要赎金,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即将爆发。
② 《波兰匹夫》有感
一片晨曦,一条小河,一道木桥,一支苏联红军部队千里奔袭,追击德寇来到这里。两个红军指挥员骑着战马立在桥头,共同展开一张巨大的军事地图,一寸一寸地用心查看。
这里究竟是什么地方?
河对岸的森林里,走出来一个扛着长柄斧头的樵夫,越来越近了,一直走到桥头的另一端,停下来。
指挥员向他问道:你是谁,这里是哪儿?
樵夫反问,你们是谁,来这儿做什么?
我们是苏联红军,大校凯苏里、上校斯捷潘,我们在追击敌人。
樵夫答道:哦,我是波兰公民涅里克。他半转身,手向后一挥:先生们,请进入波兰。
一个情景出现了:满山遍野苏联红军全体立正,向樵夫敬礼。
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不到二百年中三次被列强瓜分,又三次复国;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二战期间几乎被法西斯灭绝种族,眼前这个衣衫破旧困苦不堪的人无疑是在战争铁蹄下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可是他心无余悸,淡定依然;上万荷枪实弹的红军战士面前,这个普通的老百姓无疑是微不足道的,微不足道的人敞开宽阔的臂膀,说:先生们,请进入波兰。一个砍柴的农民,他竟敢毫不脸红地把自己做为一个国家的代表吗?他竟敢毫不脸红地把自己做为一个民族的象征吗?你看,你听,他的手势多么的从容,他的口气骄傲到何种程度!他挥手说这句话的时候,波兰已经再次被法西斯德国吞并,版图意义上的波兰并不存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话听得有些年头了,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听了就会下意识地鼓掌,而且每每出于某种目的——为了向旁边的人证明什么吧,拍得十分起劲,乃至竭尽全力,拍得生疼,拍得麻木,做为本民族的一分子,我常常心虚地地质问自己,除了拍巴掌我还肯做些什么?
为此更加由衷地感激这个小故事,它让我明白了我心深处还残留着些真挚的情感,还没完全丧失了受感动的本能。
更深一层意义的感动,是那些向波兰敬礼的红军士兵,正象一个 高尚的人永远懂得感恩一样,一个伟大的民族,他们懂得尊重。
这个扛着大斧子的波兰匹夫,那些武装到牙齿的苏联战士,他们共同体现了人类的光荣精神。
③ 《匹夫》之观后感
昨天第一次参加腔内活动,那么多的人没有一个认识的,说实在有点无助的,感觉匹夫电影有点无厘头,匹夫观后感。先是匹夫影片第一人称"我",也就是后来的高栋梁,身份是个迷,他姓"共"还是姓"国"?他打入土匪内部是受组织委派,还是个人行动?整个过程未见他的幕后,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匹夫"行动?以方有望为首的匪帮,是一群十足的土匪流氓:逛窑子,睡妓女,抢银行,杀人不眨眼。过着花天酒地的`地下生活,根本不闻什么国破家亡,民族遭难,百姓受害,观后感《匹夫观后感》。匹夫他们后来的杀日本鬼子,仅仅是出于收复匪窝、为死去弟兄报仇的狭隘复仇主义思想。就是连绑架日本亲王也只是想着绑票勒索3万大洋。难道这就可以把土匪标榜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里的匹夫了吗?
撇开匹夫因果关系不谈,就情节而言,从开始的计划刺杀日本亲王到后来的绑架日本亲王,匹夫从中的转变真的是因为想勒索3万大洋?这方有望和高栋梁难道真有这么天真?日本亲王来华慰问侵华日军,这么高的档次,居然戒备如此疏松,这么多土匪可以装扮成记者等混入记者招待会,不要说语言过不了关,就是举手投足也必露破绽,何况还要带入武器,编导真像在小孩办家家,游戏游戏而已。
匹夫片末,半年之后,码头这场戏,方有望高栋梁送日本亲王返回日本,匹夫编导的意思大概是方有望通过半年的"思想教育",变得弃"杀弟兄夺匪窝"的私仇而不顾,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想通过送亲王回国向日本表示"中日亲善",妄想以此来结束中日战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那高栋梁应该是姓共的无疑了。这和当今的外交政策颇相类似啊!编导真的用心良苦。
匹夫这个影片一开始编导就花大篇幅在展示的大佛,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看完了匹夫也不知其然。
不过还是很开心,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青年节。
④ 电影匹夫好看吗
《匹夫》是一部男性气质极重的电影,谈及《匹夫》片名究竟是何含义,杨树鹏表示:“匹夫二字词性复杂,它可以是褒义的、中性的,甚至是贬义的。电影里的角色也是这样复杂,他们虽是底层人物,但却有勇气,有担当。古人说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就是这个意思。”
《匹夫》影片中黄晓明在战场上的嘶声大喊,鲜血与灰尘齐飞,雄性荷尔蒙十足。对于黄晓明这次的表现,导演杨树鹏言简意赅只用了一个词:“来劲!”,他说,黄晓明在《匹夫》中的表现受到一致好评,被认为具有转型意义。
相对于黄晓明的搏命,《匹夫》中另一对主演张译、张歆艺则相拥出镜,似是乱世中一对亡命情侣。张译在黑暗中伸手试图抓住希望、张歆艺惊恐却孤傲的表情,展现出这对“北爱”搭档联手进军大银幕的默契和野心,同时发布的剧照则显示几个无名军装男性,头戴防毒面具,营造出紧张、压抑、不安的战争气氛,是本片重要的情节线索。
黄晓明怒目迎外敌 杨树鹏表上阵决心
不同于之前单人海报黄晓明的豁然大笑,《匹夫》[3]终极海报上,“大当家”方有望一改笑容,反而怒目凝视,略微上抬的下巴以及潇洒的扛枪气势,颇有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霸气。而另两位主演,张译首次以“新郎官”造型扛枪亮相,颇具喜感的帽子也难掩杀气;小姑奶奶张歆艺则身着改良军装,英武不让须眉。——三大主演俨然已摆出上阵杀敌的架势,只等4月24日公映冲向战场。
伴随《匹夫》终极海报的公布,影片故事主线也浮出水面:《匹夫》讲述在一个特殊的乱世年代,由张译饰演的士兵高栋梁,被黄晓明饰演的匪帮“大当家”绑入地下世界后,在“大当家”带领下,发生的一段匪帮传奇故事。其中,“匹夫帮”在片中迎战外敌,要干成的那一件“大事”,将彻底改变所有人的命运。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戏里戏外,《匹夫》所处的环境都摆出了“干一件大事”的气魄。自从影片宣布从4月28日提档4月24日之后,其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便极为艰难:不仅卷入内地青年导演集体崛起的大浪潮之中,更是“前有两艘大船,后有一群复仇者”,陷入到三部好莱坞A级大制作的包围中。然而对于这一点,《匹夫》导演杨树鹏却信心十足:“一艘船也是打,两艘船也是打,终究要打。巧得是电影里这群匹夫帮,也都是用小米加步枪迎战外敌的坦克碉堡。现在我觉得中国是到了大片一定要调整或转弯的时候了,因为我真的不确定我们的观众是不是还那么爱看,在一个景里面好多穿着古代衣服的人跑来跑去。我觉得是到了一个新的样式要出来,新的风格、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价值观点电影要出来的时候。”
黄晓明首任电影出品人 相信年轻电影人的力量
而作为影片男一号,并且也是首次担任电影出品人的黄晓明,对于《匹夫》面临的严峻大环境,也有自己的看法:“现在这个圈子里面充斥着很多热钱跟快钱,很多都没有诚意的作品,那我觉得我们这个作品是一部非常有诚意的电影。我相信中国的电影就是靠我们这些年轻的导演还有年轻的这些人一起努力,一步一步把它撑起来的。哪怕这个时间可能是一年,十年,五十年,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努力去做的话,中国电影一定越来越棒。”
张译张歆艺同仇敌忾 为好故事摇旗呐喊
同时,首次在大银幕联手的张译、张歆艺,也发表了自己的“抗坞决心”。张译表示:“现在观众都太聪明了,尤其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外国大片的冲击,每一个人对故事的发展脉络其实观众都能猜出来。但是杨树鹏的这个东西他前言出来了你后语绝对搭不上,这是他的独到之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是整个这个故事又合情合理,这是我特别喜欢的。”
张歆艺则认为:“中国每一个电影人都应该有担当,说实话现在大家对商业片的热度很高,生活中大家的生活压力也很大。也很少有观众会觉得我愿意花钱到电影院听你讲道理,这个你没法跟人掰扯。所以你的故事要足够好看,品相要好,所有的一切都要拿出你的诚意来。我们就不是要给你讲道理,我们给你讲一个好故事。”
⑤ 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
《匹夫》是部风格电影,但很显然,其风格借鉴了成功缔造票房与口碑奇迹的《让子弹飞》。下面就是我整理的匹夫电影观后感600字,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 先说说优点吧】
1. 宣传做的不错,在看片子之前吸引了观众群体的一定的注意力。
2. 选景和人物造型还可以,海报做得也不错,片子的配乐可以听。
3. 有极其个别的台词和个别的桥段能逗乐观众或者感动观众。
4. 敢玩个性化,人道主义支持和同情
5. 嗯?还有五,那就算黄晓明的胡子很有型,我代表胡子协会表示支持。
6. 连胡子都成优点了,就这样吧。
【二.故事素材略显简单】
我这人没什么知识,很浅薄,所以还是谈故事。剧透是我的一贯习惯,但是现在,我真给《匹夫》跪了,因为没有什么合理的叙事逻辑,也没啥情节的递进和过渡,咋透啊。绞尽脑汁,按我擅长的流水账方法描述下《匹夫》一片的事吧。
张译演的男主角是个不知道干什么的人,无意中看上了黄晓明带领的土匪帮里张歆艺饰演的软妹子,一见钟情。于是张译把自己化妆成了个少爷故意被绑架。接着通过卖萌(其实一点都不萌)混入了土匪阵营,阵营里之气盛行,潜藏着基佬,3p,萝莉和怪叔叔。在一次例行抢劫中,土匪们险些团灭,张译顺手救了大家,终于得到组织认可,成了团伙骨干。与此同时,日本鬼子占领了附近的一个古城,建立了一个基地。原本相安无事,可由于日本的一个要来视察,日本兵为了市容整洁,突袭清理了土匪窝点,土匪受到损失,死伤惨重。于是黄晓明和张译准备率众反扑,为此抓了一个日本丝工程师,制定了挖地道、化妆偷袭、爆破术老三样的复仇之路。经过了一番搏杀,土匪死的死,伤的伤,在消灭了大部分鬼子的同时,最后只剩下两男一女带着绑架来的日本直奔日本本土。对你没看错,直奔日本本土。
看上去,似乎情节还挺顺溜的啊,有逻辑关系啊,虽然缺少点一波三折,作为枪战片也应该不难看。对不起,我没说清楚,这是我自以为是总结的,电影里可没这么按照逻辑顺序安排情节,你瞧官方的介绍是这样的:“匹夫二字词性复杂,它可以是褒义的、中性的,甚至是贬义的,电影里的角色也是这样复杂,他们虽是底层人物,但却有勇气,有担当,古人说匹夫之怒,血溅五步,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我理解不了导演在说什么,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确实,不能用一般叙事的基本标准要求《匹夫》,因为从现在的成片来看,导演就不是抱着把事情讲清楚再耍酷的思路。而是恰恰相反,他觉得应该让黄晓明打一炮,接着大家带一个西游记头套战银行,接着再噼里啪啦打打鬼子,这才炫酷,所以先把这些导演想要的凑齐了,再努力把几个场景连起来,只要凑够了电影的时间就万事大吉。
《匹夫》的故事,故事,故事,重要的是说“事”。事情得有起因经过结果,应该有着最起码的逻辑规律。不管你是按照哪种叙事方法和结构讲故事,请有一点日常逻辑。《匹夫》里面所有人都在呈现着梦游状态,说着梦游的话,开着梦游的枪,梦游着死亡。
【三.导演的个人喜好彻底毁了影片】
如果保留现在的故事素材不动,按照电影频道央六电视电影的机位镜头剪辑水准拍,加上黄晓明性感的胡子,其实片子不会这么难看。问题是导演所流露出的自以为是、故弄玄虚彻底毁了本身就内容偏弱的《匹夫》。
在电影的前半节,导演处心积虑埋一个悬念,是张译本来是个少爷,中间忽然告诉观众,他是为了泡妞才混进来的。就为了这么一个自以为聪明但是实际上充其量是个小点子的创意,生生把一个还可以的正常叙事剧情片素材变成了痴情少男潜伏记,很可怕。
乱糟糟的一群土匪,人多而且杂,角色功能互相抵消,反而没什么性格。最主要的是,既然你想表现“匹夫之勇”,想塑造“热血英雄”,那你总得让观众爱上人物吧,现在里面没一个可爱的。
在表现匪帮生活的时候,没有江湖豪气和侠盗情谊,只看见导演的低级趣味,开场不久黄晓明的床戏真的挺没意思,没什么铺垫的片头部分打一炮,带给观众的只有低俗,一点也没有匪帮生活的温馨,拜托你看看《七武士》里面的假武士多可爱,《盗火线》里德尼罗是怎么掩护哥们的。好的不学!光学打炮,以及几处调情,后面还有泡澡场景,娘娘腔基佬摸了别人jj一下,充满恶俗。
至于张译的角色,居然还有一大堆独白?孟烦了乱入了?独白的应用一方面是功能上可以衔接叙事,交代信息,填补漏洞,二来是进行情绪化渲染,达成某种情怀。可是在《匹夫》里,虽然是本着这目的设计的,可惜全然没有出效果。
其实本身的故事中,张译作为外来者是如何赢得团伙信任的。黄晓明演的匪首和张译之间人物关系是如何转变发展,最终惺惺相惜生死之交的。日本人残暴或者狡诈,匪徒间的信任和牺牲,和这些都是可以挖掘很好故事的地方,且不论是按照常见的电影叙事手法还是个性化的叙事手法,你总要涉及。但是《匹夫》里没有做到。注意,是没有做到,不是没有做。没有做是观念差异。没有做到是能力低。
导演的处理也不是一无是处,例如戴着头套打劫一类的场景,客观来说画面感确实有一定效果,能让人看出不一样的意思,但是当《匹夫》整体偏弱的情况下,这些细节根本挽救不了影片。
【四.请尊重商业电影的定位】
归根结底,《匹夫》因为毛病太多,不是挑故事挑情节挑逻辑能解决的,其核心的问题是态度。
导演,作为一个满处放宣传片,做媒体展映,舆论造势忽悠不明真相的观众来买票进电影院的商业电影导演,缺乏基本的对观众的尊重,对整体行业群体和观影群体的尊重。完全摆出的是自说自话的态度。
也许会说,太不客观了,导演这是个性化处理,你丫会不会看片啊。电影创作的个性与共性,还是举个吃饭的例子吧,这就相当于厨师会炒菜和炒好菜的问题。你拿着喇叭吆喝半天,连做熟都没做熟里面飘着泥土内脏甚至蟑螂苍蝇的`东西,放到一个看似精致的个性化托盘里,插着一根头发说是独家美味,凭什么食客要买你的好。脾气好的下次不来,脾气差的一盘子周你脸上。
别老说自己委屈,说商业电影不容易,没学会走别急着跑,你毕竟不是观众亲生的,摔倒了没人扶你
电影《匹夫》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个人对集体所产生的“改变”。“改变”是高栋梁潜移默化中一直在对匪帮所做的工作。故事开始就已经透过高的第一人称旁白,交代了他所在的抗日组织计划失利(该计划正是“刺杀八千岁”)。当他窥探到劫狱事件后,便开始盘算着利用方有望的人马和武器重新布局实施计划。做肉票时,他就在暗示土匪们不杀鬼子专杀同胞,而方有望对杀日本人的态度则是明确的“不来钱儿”,两者开始对鬼子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方有望率领的地下匪帮是一个为所欲为的乌托邦世界,没人管得着他们。他们的存在强调了匪帮与文明体制的割离。正因如此,他们对鬼子的入侵无动于衷。但当他们自己的家园(地道代表狭义的国家)被鬼子侵占,同胞(其他土匪)被鬼子杀害后,土匪们才以小家看大家,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团体的角度来看,这里的小家同样是个人,国家才是团体,两者其实也是一体。匪帮与高栋梁的关系亦同样如此。)
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家园就是底线,神圣不可侵犯。影片后半部分通过鬼子的介入将油条西部片拨乱和反正,来进一步验证“个人改变集体”所带来的效应(高栋梁最终带土匪们走上了正道)。再次验证,高栋梁与匪帮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换人质一段是全片最逗趣的一段,高栋梁因救小姑奶奶,也连带着解救了匪帮所有人马,荣幸地得到大当家器重,最终加入帮派成为二当家。这一点与《黄金大劫案》的小东北加入抗日组织的情况类似,同是因解救组织而加入组织。不过小东北的目的很单纯,他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纯粹是为了黄金。两部影片的主角同是个人对立于集体,同是由流氓痞子变为匹夫,不同的是《匹夫》的结果是个人改变了集体,个人也有所变化;而《黄金》是集体改变了个人,集体仍旧是集体。
方有望为老相好赎身,则是他自身想要“放下屠刀”的心理呈现。这一点和高栋梁对方有望的改变划等,因为两者都是“逼娼为良”的“改变”方式。
片中有几处象征比较有趣:结尾的白衣、白船、白鸽是一种洗净罪恶的“变好”象征;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方有望第一次见到老相好的时,问她“(想老子了吗?)哪儿想?”指了指他的心。下个镜头是一头双峰驼的出现,隐喻性可想而知。
《匹夫》的故事本身其实非常简单,导演把主要精力运用在了形式上,慢镜、长镜与彭铠立的重金属西部风的大提琴配乐都相得益彰,几场拿来主义的拼凑桥段也都很靠谱。当然,影片的缺点也有很多,第一人称的旁白就显得十分多余,这是对剧本自身的不自信,怕观众不能够理解剧情,以旁白推动剧情作为注释。旁白第一次出现时与前面那段多余的酒会戏相联系,更会令观众混淆旁白者是方有望而非高栋梁。有弊有利,好坏参半,但是对于一部国产油条西部片来说,这种类型片已经逐渐开始形成了气候,让我们期待更多。
无论是整体的风格还是人物定位,《匹夫》都显得有点一根筋,有种要在生猛的路子上一条道跑到黑的架势,这种路数的电影其实在普遍阴气过重的中国电影中并不多见了。中国观众的热血可消费的地方并不多,无非是叶问打美国人,陈真打日本人之类的,虽然有点民粹,却是最自然最容易被煽动起来的群体意识。《匹夫》的情节其实有很多地方经不起严格推敲,突出的还是草莽江湖的传奇性,影片的讲述方式也是基于这种气质之上的,归根结底这还是一个蚍蜉撼树式的热血童话,人物的确立和矛盾冲突的解决都被动漫化了,这是与《烈火金刚》那样的现实逻辑抗日传奇故事本质的不同,大概也正是由于此,张译扮演的二当家的真实背景一直没有点破,尽管其党代表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否则那就不是《匹夫》了,而是又一部《独立大队》了。这注定不是一部能讨好所有观众的影片,剧情逻辑上的自说自话可能会让较真的观众不爽。
如果这个电影有意或无意地被动漫化了,那么影片在影像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就可以理解了。《匹夫》是一部很有型的电影,无论是人物、环境还是镜头调度,造型感都很强,地道中的长镜头,黄晓明的拉风扮相,风格化的群像戏,尤其是在黄沙厚土的洗礼下,有着极富质感的雕塑感,有种杂志社大片的感觉。也可以说这种一土遮百丑的美学追求构成了影片存在的主要意义。看片的时候我设想了一下黄晓明粉丝看到教主风采时的反应,应该会很兴奋吧。问题在于影片并没有赋予这个人物丰富的性格层次,尽管首次在电影中独挑大梁,黄晓明的演技还是没有得到什么质的飞跃,说白了就是不够“土”也不够“匪”,只是让观众饱了眼福而已。
从《我的唐朝兄弟》到《匹夫》,可以看出杨树鹏风格上的一些传承,手法上也纯熟了一些,还有日本电影的影子,但人物塑造上要通畅多了,但在凌厉造型之下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匹夫》让我想起了20多年前的《红高粱》,都是在群氓抗日的故事背景下以彰显生命活力为叙事目的的电影,相比起《红高粱》中的野合、剥人皮、在酒里撒尿等情节来说,《匹夫》在精神塑造和人性开掘层面上努力是不足的,前半段让观众很受用的黑色幽默到后来并没有延续并升华出应有的人性光辉来。匪气不应该是仅仅用来耍酷和扮狠的,还要有内在的生命力勃发,才能将观众的主流审美情趣纳入到自己的话语体系中来,这其实应该是一次精神摇滚,要让观众重新审视社会边缘人物独特的生存美学和热血情怀,这也应该是对《匹夫》这个片名的深层次契合。特别遗憾的是片中设置了小姑奶奶和黑狗两个女土匪,但在人物塑造上却流于表面化了。
⑥ 《匹夫》怎么样
喜欢黄XX的朋友得罪了,这片就是一个字“烂”,剧情狗血千疮百孔,所有精华都集中在预告片里了,导演适合拍mv或者是广告,电影长片他根本驾驭不了,黄XX更是对着镜头秀各种pose,花钱去电影院看了感觉真是赔到家了,大家看片要慎重啊。。。
⑦ 匹夫的影片评价
如果说,这是青年导演在华语电影新方向上做出的尝试,那么观众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而如果将其称之为一部成熟的西部战争片,只能说《匹夫》强硬不够,柔弱有余,是一部既不“土”也不“匪”的土匪电影。
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台词设定,都会让人觉得这部影片很“子弹”。姜文在《骑驴找马》一书中说,电影的成败五成以上决定在剪辑上。按照这样的理论分析,《匹夫》被扣掉的分值中,剪辑占了一大部分。这本应该是一部义薄云天豪气万丈的男子汉电影,可惜太多的慢镜头再加之舒缓的配乐,让人很容易出戏。
作为黄晓明独挑大梁的第一部大银幕电影,在影片中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起码较《赵氏孤儿》中的刀疤脸并无十足长进,倒是影片中几处大秀身材的桥段,让人看到他为这部影片所付出的种种努力。一部本应当是双雄相惜的影片,张译的风头却完全被黄晓明掩盖。导演在影片剧情设置方面注入了太多的想当然,大多时候都是自说自话,有几处场景,想必在导演看来很有“范儿”,然而呈现在大银幕上,却让人觉得很突兀。尤其当观众期待导演会做出相应注解时,影片画面早已转入下一场景,衔接散乱是影片硬伤所在。(凤凰网评)
⑧ 观电影《匹夫》有感200字
写作思路: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可以描写电影的特点,以及电影是不是好看,好看在哪里,具体如下:
看了黄教主的《匹夫》之前还一直琢磨为什么大家都叫他教主。看完之后,还是心照不宣了。我掌握了三个证据能证明这本影片的本子非常惊艳。
一:性格饱满,矛盾点特别爆的配角;结巴直爽的韩魁,腹黑心冷的黑狗,学生靓匪良好,娘娘腔的郎中,包括日本朋友在其中演绎的反派都是特点十足的;
二,整部影片有风格有色调,为了给人物更好的发挥和烘托,整部影片在剧情和环境的设计上都是下了功夫的,那个缠绵曲折的地堡,那片有层次和质感的荒漠,那个一线贯穿全剧的大佛,可以说无论在剧情的咬合度,基本逻辑上,还是在影片选择拍摄地点上,从心里定位上来讲都是奔着《让子弹飞》的狂妄去的;
三,主题一直模糊的影片直到最后一秒全剧结束前我才猛然醒悟它想表达的终极思想,既不是江湖义气,也不是我一直认为的匪帮情分,而是像黄海波主演的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一样主打向抗战的无名英雄致敬!主题陡然深化,整部影片的基调是非常昂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