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电影守望一生观后感
《守望一生》观后感
电影《守望一生》所讲述的是一名叫做张云海乡村代课教师的故事。张云海老师在一次事情中邂逅了美丽的“香兰”,张云海为学校付出无私的精神让香兰深深的爱上了这个男人,并结为了夫妻。后来,张云海的大儿子——小海因为得了心脏病,再加上张云海到学校管理学生的一拖再拖,让小海的病成为了晚期,不幸夭折。香兰得知大儿子只能准备后事,疯狂的得上了精神病,张云海只能忍痛将香兰绑在板凳上防止她乱跑。因此,他被二儿子——小松抛弃,他为学校付出了家破人亡的代价......
直到2007年,张云海才从代课老师转正,好事不仅如此,小松考上了重本,自己曾经在学校教育过的孩子也有了重大的成就......
这是一部凄美的电影,当曾经的学生七斤拎着行李从中科院回来邂逅老师时,当儿子小松手捧鲜花来看父亲的演讲时,我禁不住眼眶湿润了,虽然这只是一部普通的教育电影,但它却引发了我对乡村少年儿童和乡村代课教师的思考:
要呵护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乡村儿童因为身处穷乡僻壤,对外界的了解、对新鲜事物的认识比不上城里的孩子,正因如此,他们从小就磨练了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毅力。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更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加渴望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大山。国家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国家全面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社会上还发起了一些“免费午餐”之类的关爱乡村儿童的 活动。但这些还远远不够,关爱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更要每一个人的行动,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从自身做起,珍惜粮食和蔬菜,尽自己之所能为乡村儿童的成长贡献一份力量。
要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它肩负着为祖国培养一代又一代接班人的使命,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乡村代课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在三尺讲台挥洒自己的青春热血。正因为有这些默默奉献的乡村代课教师,大山里的孩子们才不致于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与世隔绝。是他们,带给孩子们学习知识的希望,照亮孩子们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星光大道。国家不仅要关爱呵护乡村儿童的成长教育,还要切实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该转正转正,该补助补助。我们的大学也要培养一批又一批志愿去贫困地区、乡村支教的大学生,将教育的接力棒永恒的传递下去。我们大学生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积极参加义务支教活动。
深深地向身处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道一声:对不起;向无私奉献的乡村代课教师道一声:你们辛苦了。关心和爱护每一位乡村儿童的成长,切实将提高乡村代课教师的待遇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共和国的明天才能更加绚烂。
㈡ 电影《新来的李老师》观后感
今天我在上网时无意间看到了一部电影《新来的李老师》,这部影片是根据真情实感来改编的故事,讲述了一名从大城市到偏远同村支教的大学生李青怎样用自创的一套“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小学,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
影片的开头就非常有趣。大学生李青为了保研到一个破旧的乡下小学支教。这学校只有三个老师。可是李老师只把教育当做游戏,认为只要同学们开心就好,于是就把同学带出去上课,并且在上课时李老师还在吃棒棒糖。一节课有40分钟,李老师就只让他们背一首古诗,让他们在游戏中学习。结果遭遇到姚老师的反对。没有耕耘怎么会有收获呢?太堡村学校在期中考试中考了全县的最后一名,原以为派来支教老师会使学校里同学们的分数有所提高,这样就不会和其他学校合并了。但是,却让杨校长大失所望。校长也因此喝闷酒,旧病复发而住院。为了让学生们成绩好起来,学校改变了教学方案。李老师为了鼓励小瘦能考到重点中学以学京剧使压力化为动力,后来经过大家努力,学校终于考到了全县第三,父亲也感到欣慰,小瘦也梦想成真,和老师去城里了。
看了这部电影,我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热爱,与真诚。姚老师因为学生成绩不好,而感到伤心。而李老师为了实现同学的理想,也放下了城里人的架子,希望小瘦的父亲能够体谅,因为他知道童年对一个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当然,每个老师不会不爱自己的学生。我还觉得李老师虽然捉住了孩子们的童心,却没有使同学们的成绩降下来。看了电影,我希望身边有一位能理解孩子,关心孩子的好老师。我也希望有快乐的学习生活,不过我的身边已经有了好几位好老师,只希望压力能化为动力使我更上一层楼!
难道不是吗?这就是我们学生向往的生活!每一个人在幼年时都会觉得童年是美好的,他们都不会让自己的童年被淹没。
㈢ 天那边电影观后感
《天那边》叙述了漂亮的美女大学生许晓萌和她的男友江可可豆前往到偏僻的山区地带“水咕嘟”中小学开展历时三个月山区支教的故事。
刚一开始,许晓萌和江可可豆她们信心满满,感觉自身毫无疑问能成功坚持不懈三个月的山区支教主题活动。她们从热闹的大都市来以后,对贫困落后的田园生活还有一些不适合。
尤其是江可可豆,离开互联网与各种各样游戏娱乐解闷的场地,他便有一些手足无措。可是许晓萌一直铭记着自已作为山区支教工作人员的身上的义务,她要将专业知识专家教授给这儿的每一个学生。
“水咕噜”院校中担任老师和校领导的罗老师。他原本想要去参军,但是军队不会受到他,他就在村内渐渐地的执教。尽管他中学也没有大学毕业,可是他却通过自学了高中知识并传授给学员。
他安稳、用心,喜爱执教工作,拥有明显的责任感,对学员关爱有加。尽管半途他有点儿私心担心许晓萌她们执教教的太好,那时候她们离开了以后自身无法在更好的教学生而不许许晓萌教课。
但他到了后边英勇的认可了自个的不正确,并积极主动的相互配合许晓萌的课堂教学工作中。罗老师甘心情愿的留到高山里边守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员,这类守卫的精神状态确实很令人打动。
㈣ 关于支教电影观后感1000字
天那边观后感1000字
其实说实话,电影的前面部分让我有点反感。但还是看完了,而且被结尾打动了。打动我的,并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着送城里老师的情景,也不是老师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后村长找到许老师,说罗老师去世那一刻。虽然心里已经有了一些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动了。也许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太真实,不管怎样,我也要给这部电影打五分。
看到片尾,出来一行字,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谢谢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真诚的电影。也谢谢这句话,虽然我现在已不是一名志愿者,但我曾经在乡村中学支教三年。我想,也许我的支教岁月可能并不是很长,但这段时间也足够让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曾经的志愿者。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乡村支教,大家可能总会想起烛光里读书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孩子,趟着河水过河的孩子。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来到山区,看到了贫困的孩子,贫困的村民,贫困的当地教师,他们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脸上还有泥巴,当地的老师们说着方言,用着很落后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素质可能也并不高,让人想到一个“土”字。这也是“天那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衣着光鲜的,来自大城市,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来到这里,往往,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炫耀。我知道这并不是恶意的,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也拉开差距。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志愿者能够敞开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们?他们是不是脸上还有一些不易显露的优越感?许多时候,志愿者和当地人之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总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愿者来到山区,在一开始,有的人脸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但为什么崇高?志愿者能够为当地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贡献,是不是要比当地一名普通老师要多?很多时候光环会掩盖住事实的真相。电影和电视里总是一些正面的典范,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志愿者,给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们是崇高的,也请你们去尊敬和关注那些像“破罗”那样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当地普通教师,因为他们同样地崇高。
其三。志愿者来到山区,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他们可能给当地增添了新的负担,但自己毫不知情。他们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一定教学很好,付出很多。他们期望很高,但也许回报不多。也有的人并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做志愿者的,他们并不太单纯。当然,电影是很少会刻意去描述这些问题的。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成为志愿者,这些问题似乎逐渐浮上了水面。举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愿者回到大城市,开始哭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吃的有多差,当地人有多贫穷,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丑化当地人,越是衬托出自己的奉献精神。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来到山区,当地人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用最真诚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们始终尊敬你,无所保留。而你转头过去,向别人宣扬的却是他们的丑陋。
最后。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默默在支教地服务了一年,两年,三年(在“天那边”里,蜻蜓点水的三个月算真正的支教吗,也许吧)。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们付出了,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真正大红大紫的是那些会宣传的人,说自己做了些什么什么事情,哪怕你没有做那么好,哪怕你并没有去做,哪怕别人做过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听来,这似乎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对于这种人和事,我觉得少一点炒作,多一些真实和踏实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种业绩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种生活。
㈤ 《新来的李老师》观后感 350字
昨晚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部以我的故乡为背景的电影《新来的李老师》。它通过艺术的形式再现了支教老师的真实经历,讲述了从大城市到偏远乡村支教的大学生怎样用一套自创的“快乐教学法”改变一所思想保守滞后的小学,同时自己也被这所朴实可爱的学校所改变的故事,使人感慨良多。
这部电影故事性很强,它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把故乡旬邑的风土人情和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现于荧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故乡教育领域的真实情况,透过这个时代背景,也使我想起了童年时代的一些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由于经济不发达,故乡的许多学校就坐落在牛舍或者庙宇里,当时简陋的教室中,基本上是用土坯搭起来的土桌子和土板凳,每次上完课回家,全身上下沾满了黄土,害得家长经常洗衣服。最难熬的是冬天,由于没有取暖设施,生冷生冷的寒冬,经常冻僵了学生的手脚,有时候握笔写字都很困难,老师为了让大家取暖,往往在课堂中间休息5分钟,让学生就地跺脚,活动完后,教室里尘土飞扬,土星子呛得人张不开嘴巴,看不清黑板,尽管条件艰苦,可是我们依然学习生活的很快乐。只是那个青涩年代的一些趣事,至今记忆犹新,使人久久难以忘怀。记得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常常是高年级的学生教低年级的学生,其教学水平可想而知,而至今令我难忘的是我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由于分不清拼音和方言的读法,常常是拼对音念错字,比如“国”和“麦”字,他在教我们读音的时候,经常说:“guo”国,国(gui)家的国(gui);“mai”麦,麦(mei)子的麦(mei ),把普通话发音和方言念法有机的结合,充分体现了地方特色,而由此也使我进城三十余载,至今不会说普通话,想想都是当年文化底子差惹的祸。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元经济已经逐步向一元经济过渡,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同时,许多孩子也纷纷随父母进城上学,现在的农村学校,反而出现了师资力量浪费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我们那个年代的“逸闻趣事”了。回首往事,虽然令人遗憾,但新的生活和条件,足以使我们欣慰许多,起码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会重温那个年代的“艰辛”和“贫乏”了。
其实,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太堡村小学,就是我当年求学的母校。
㈥ 彩云深处观后感
写作思路:首先介绍《彩云深处》的基本情况,其次写看过《彩云深处》的函授,最后表决心。
电影《彩云深处》影片出品人虞瑞泰、康立祥、导演杨真、主演郭凯敏等主创及影视界、艺术家、媒体界各大嘉宾与丹阳市影迷们进行了亲切互动。 导演杨真和主演郭凯敏等先后上台分享了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感受。
“教书育人是师德的灵魂,电影主人翁选择当教师时,就选择了责任与奉献。他用一生来热爱工作,在平凡中守护教育初心,用行动诠释着师德真谛,为山里的孩子们带去一束光和希望。”
演员郭凯敏介绍说,其饰演的故事主人翁周贵才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凡中的感动,而这部影片最明显的特点是德育。”
电影《彩云深处》是一部感染力很强的艺术作品,影片的主创和导演通过对人物原型进行实地访谈、和受益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等,对人物心灵的刻画细致入微,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客观实在,用有限的成本成功拍出了一部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成功佳作,是一部宣传典型的教材。
该影片得到了省电影局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一次性通过国家电影局的发行审查,并被推荐参加2020年度金鸡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电影”评选。
师德灵魂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爱岗敬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用最大的爱心去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㈦ 电影《飞扬的青春》观后感 300字左右
进口国, vhiul,
㈧ 看两遍这部影片,2.5小时,影评字数要写到1000字。《希望树》 https://www.mgtv
摘要 看了微电影——《希望树》,让我很受感动。这位信念坚定的老师能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长期坚守使我佩服,他对孩子的爱让我感动。是他点亮了孩子们的希望,让他们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把土豆片夹到老师的碗里,看到老师为了给孩子们改善伙食,去买菜每次都是半夜才回到学校时,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感受到了孩子们那一颗颗淳朴的感恩的心和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面对现在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知足,面对学习中的辛苦,和他们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㈨ 谁知道《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谢谢
《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里描述的是一位城里的女青年来到江西山区支教的故事,这女主角在影片中就姓支,叫支月英。通篇看完,也没明白她为何要去山区支教。她在山区小学支教的过程中受到种种怀疑和山区孩子们的非难,吃尽了苦头。当她实在忍受不了艰苦环境的困扰准备离开山区时,又被孩子们的真诚所打动,又回到了那简陋的泥洋小学。
有关乡村教师的事迹听说过不少,过去也看过一部苏联的电影《乡村女教师》,我至今还记得那个女教师的名字叫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这两部电影里都有一个相似的情景:支老师亲手种植一棵棵小松树来纪念已经毕业的孩子们的人数。而《乡村女教师》里,村边有三棵松树成长的过程,这些都揭示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刻道理。
由穆婷婷主演的支月英来到山区的泥洋小学时,看到那里非常简陋教学环境不由地感到非常的惊讶。在与孩子们相处的开始阶段,她所表演的女青年的表情拿捏得不怎么出彩。而当她表演中年以后及华发早生的姿态时还是比较到位的。王姬扮演支老师的妈妈似乎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观众很想知道她女儿为什么一意孤行要来山区支教的缘由却并没有交代清楚。
电影里反映的是山区里孩子们在支老师精心培养下成长的过程,孩子们的表演各具特色。徐梓涵饰演的童年董大山,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山村里的孩子,完全是一个城市里的熊孩子。而宋心钰饰演的罗如意却是充满了山区小孩的纯真,尽管她也有点野性。当她因为家里穷而放弃了学业到城市里的建筑工地打工,让人看了鼻子发酸!整片看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巩汉林扮演村支书形象,而就是这个小如意!
这部电影里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情节,但是一个城里来的女教师能够在山区扎根三十多年,为了那里孩子们的未来献出了她质朴的年华就足以让人钦佩了!电影中支老师说过的“若是心里存了条上山的道,那就什么也挡不住我的路”以及“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这两句话充满了正能量。
在全国很多发达城市都有响应党的号召去偏僻的山区和边疆投身教育事业的动人故事,我市也有很多优秀教师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新疆、青海、西藏、贵州、云南、河北等地区支教,其中就有海安赴滇支教团队在云南宁蒗支教也已经三十多年了。他们的事迹虽然也很平凡,但是他们给那些贫困地区送去了希望的火种,像支月英老师那样,在贫瘠的山区坚守,从青春年华守到满头白发,他们就是了不起的大写的人!
㈩ 求一篇1500字的电影观后感
起初以为也就是表现农村教师的电影,或者说也就是赞扬那种蜡烛精神的电影而已,可当我和我的女友在电影院里与几乎满座的人们共同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觉得我实在是小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以后许多的话拥挤在胸,只感觉不写点东西为这部电影心中就不会畅通的。
先从罗老师不让这两个支教的老师上课说起。
从这开头一看,我觉得这就是个引线,是个导演安排的一个让人带着猜想一路看下去的悬念,当看到罗老师与村长一起参与这事时我就更加确定这个想法。也正是有这么一个悬念,使得人们从开头的一点笑声慢慢的被带入一个疑问中:什么那个罗老师不让她们俩个上课呢?难道真如电影后面所说的只是罗老师的一点“私心”吗?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觉得这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悬念存在的,这是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主要矛盾,而电影所要表现的一切都从这个矛盾演发出来,而这个矛盾就是:当下农村的教育实际情况与“我们”的主观思想的矛盾!
为什么我要在“我们”上上个引号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我们”包含的群体太多了,不仅仅是支教的我们,还有教育界的我们,还有象身在事外的类似于看电影的我们。其实,电影的矛盾是借罗老师那一点“私心”从他口中表述出来的,当下的我们真的对农村的教育实际不了解,或是说不太了解。农村的学校与我们城市里学校的情况实有大相径庭之感,这里有人知道农村学校的上课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吗?农村学校除了寒暑假还有别的一个假期吗?
罗老师的死,也许是要用罗老师的死来表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种奉献的精神,也许这是为许晓萌后来进村做的一个必要的铺垫与设置,我觉得导演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表明一个看法,那就是希望旧体制解散(罗老师的死亡)新体制的建立(许晓萌进村),也想为农村教育指出一个出路,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个处理的不太好,结局如果改成许晓萌站在城市遥望农村而满腹踌躇的样子为更好,因为这样才把这个问题放大了活生生的放在了我们的面前,让所有的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我们不要谈论那些支教大学生的问题,这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怎样来做才对农村教育的最有好处?怎样做才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的最终之根本?
正如电影开头里那遒劲震撼的火车鸣笛与那狭长而交错的铁轨道路足以表明这个问题是怎样的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