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搬家的读后感
[搬家的读后感]搬家的读后感2011-03-17 17:20昨晚读了一年半前引起巨大争议和反响的某篇小说,搬家的读后感。到现在了才去读,这其中也是有一点因缘的。比方说某一天作者A问你对B作者怎么看,她所喜欢的C作者提起B君的口气让她(A)有点…介意、难过还是惋惜,这就只有本人知道了。不过既然说起那个人,自然会谈到她的作品。我是很懒的人,又被实体控仓鼠病折磨得很严重,稍微长一点的小说就非把它搞进word才能看进去,最好是打印出来或者作者有出本--好嘛我已经预设了"这里提到的小说是网文"这个前提了--结合前些天的关于空行的日志,可见我对比较长的网文有很强烈的、将它们在形式上转化为拟实体书的冲动。我不能忍受那么长的一篇小说在网页上和断片化的讯息流享受同等待遇。书记和股长的文几乎都是打印出来看的;其他一些名篇,比如说赌约、Golden Sky、他们就在我们中间、科尔多瓦之夜、Gossip Hetalia、金三角也都打出来了;Roman de la Rose撑到完坑,在word里一口气看完;昨天那篇也是,今天我还打算研读(噗)同一位作者的另一部长篇。---打印确实不太环保,但是对于想收藏或者想好好读的网文只能这样。忽然想起以前打过不少轻小说,因为实体没有出到那么后面。上面是下午两点占位留坑的时候写的。写完这段话我跑去对正版和盗版、扫描和实体发了一通牢骚,吃过饭整理一下心情继续写后续。下午我去度娘文库找了同一作者的另一篇小说来看。话说此君的空行相当地…难搞。和ses、清风月不同,她的小说去掉那些空行也能保持文气畅通,上下段的过渡衔接非常自然,没有语义和气息上的断裂。我不知道此君的空行是写的时候就空的还是写完才空的,如果是写完才空的我得说她挺照顾读者的(…)如果是写的时候空的,也许可以认为她对段落节奏的把握确实很神奇。前面说她的空行难搞是因为她有好几种规格的空行,普通标准是两行或者三行,章回内部的意群划分是五到七个空行。为了调整到我最能把一篇小说读进去的格式,真的费了不少功夫。我看过的同人其实不多,所以我很惊讶会有人如此执着于"故事"。不是"情节",也不是"人物",不是"细节",不是"情感",不是"世界"(设定),也不是"关系性"、"可能性",更不是"历史梗"和"专业知识"。她孜孜以求的是一个精彩的、吸引人的、波澜起伏的、牢牢抓住读者的"故事"。读完那篇小说我才发现,"故事"和"情节"果真是不同的东西。小说的开篇像极了阿婆的名作《无人生还》。整个序章看完,我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话剧版无人生还的场景。那些文字活脱脱是女主角的独白。序章写得太像第一人称了,而且代入《无人生还》毫无鸭梨。由于开篇给我留下的(关于某个方面的)印象太深了,以至于我看到后面的某段内容竟然有点不适应。--那就是叙事视角。从序章到第三章几乎全是紧贴女主角心理和行动的伪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第四章却忽然切到弗朗西斯和亚瑟的密谈。名副其实的密谈,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场合。可是作者她写了,不但写了,还是用一般全知视角写的。这与小说开篇给我的印象大相径庭。即便从后文可知女主角偷听了这段密谈,依然无法抹消这段情节所采用的视角带来的不协调感。虽然后来还出现过只有伊万和吉尔伯特的场合,但是由于这篇小说的CP标的是露普,以及我曾经提起过的同人小说的特殊属性,在事先知道这是露普文的情况下读那些段落反而觉得很自然。说起来,采用关系者而非当事人的叙事角度,并且在笔触上无限逼近观察者到了伪第一人称的程度,这在强调CP、预设主角的同人小说里真的很少见。如果是我的话,就算采用关系者视角也不会这么逼近他的主观感受,这么用伪第一人称有点危险。小说的最后两章也就是真正解谜的部分采用了两个角色的真·第一人称,并且这两个人是名义上的主角和实质上的主角。纵观全文,最让人觉得突兀、不协调的就是那段亚瑟和弗朗西斯的密谈,读后感《搬家的读后感》。如果那里能使用一种近似偷窥的视角去写,读起来会更加舒服自然。至于这样写会不会构成剧透我就不知道了…读完解谜章节,我觉得这篇小说的手法更接近阿婆的另一篇名作《罗杰·艾克罗伊德谋杀案》,推理史上第一部"叙述者即凶手"的作品(没记错的话)。可是怎么说呢,也许是因为第八章、第十章对于故事发生倒推七年的事件、聚集在此地的人们共通的过去进行了太多的侧面描写和渲染,导致我读完女主角的(犯罪)自白并没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这种感觉经常在读完推理小说解谜章节时出现。换言之,我认为这两章所采用的叙事角度和写作手法并没有发挥出它们原有的效果。是什么让它们打了折扣下面我争取提一笔。应该说,我读完伊万的自白、也就是真正的解谜章节的时候,脑子里对这个小岛上发生的惨剧以及七年前的暴行依然是一团浆糊。不知道是读得太快了还是因为看到太晚精神不济,我抓不出这两件事、或者说这两件事的条理。它们看起来符合逻辑,没有什么纰漏,可是我脑中对它们的印象却是黏稠的、暧昧不明的。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我的理性无法对所有人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脑补,换言之绝大多数人物的行为超出了我身为一个读者的常识,超出了他们作为被同人的角色的普遍认知以及我作为一个作者能够扩大解读的范围。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在我的认知解读界限之外,我找不到其中的"理"。于是即便我读完了,依然是一团浆糊。这篇小说最大的争议点就是人物,他们的形象、性格、所作所为,很难和一般认知中的"他们"联系起来。并不是只有露西亚和吉尔伯特的"形"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以我来看这篇小说几乎快到无人不走形的地步了。不过看完这篇我也算明白作者笔下的英米是怎么来的了。说起来,看文作者如何黑化、劣化非本命角色,跟看图作者如何去描绘、表现她的非本命角色一样带感。我终于看到了超越米中大手塑造的亚瑟和弗朗西斯,那是多么寡廉鲜耻的两个人啊!至于伊万,我没看过那些猎奇的作品,不过能在一篇里超越两个大手的OOC,光凭这一点我就得感叹,这位同学才是真大手。她之所以能把所有人都拧成这样,是因为她的所有精力都放在"故事"上了。为了一个精彩、跌宕起伏、步步紧逼的"故事"--我不得不说,提取大纲主线的话,这篇小说比许多名篇有意思、"好看",但是看完你未必会对其中的哪一段情节印象深刻,深深刻进脑海的是"故事"而不是"情节"和"细节"。为了这个有趣、精彩、完美的故事,作者挑选合适的人物,像安排演员一样把他们放在最能够推动故事的位置上。作者太过倾心于导演一出完美的"戏剧",迫使"演员"们摒弃他们原本的个性,然而同人小说最大的看点恰恰是基于"演员"们原有个性的各种"可能性"。如果说她的思路是谁适合来完成这个故事(故事→人物),那么我的思路是我应该为他们设定怎样的世界和关系性(人物→世界),通用思路则是设想那两个人会发生怎样的故事(人物→故事)。这位作者和大多数人的构造法恰好是反向的,于是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过以我来说,看到分歧、不调、违和感的根源也就没什么好争的了。又不是揪着人家的领子大骂或是讥讽嘲笑她的本子就能解决问题的。作者的写作理念和手法,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和把握,这都不是掐上十几帖、轮上几百楼能够改变的。说到这里我又想到BTNE的观点了,这么一个都是梗的原作,真的有OOC的基础吗?连公认的基准都没有,掐的到底是哈姆太郎还是莱茵哈特呢?顺说除非今天提到的这位特例,以及明显是写了用来发泄的小说,别的APH同人我一般会动用双重标准去判断是否OOC,一是模糊的、没有标准定义的大众认知,二是作者自己的前后文。第二个标准用起来很微妙,相当于比普通地阅读更加精密地判断作者自己在人物塑造上有没有断裂、矛盾--这只是标准的描述,实际进行分析判断的是我对作品的感受力,动用身为作者和读者的全部脑补力去虚拟一个OOC的基准,仅限某一篇。下午我去看了此君的另一篇文,坚定了"她把力气都用到故事上"这个观点。不过A君今天始终没有出现,我也没法及时和她进行讨论交流。PS:我比A更想知道B在C心里是怎样的,可惜没办法问。斯托卡桑、都厅之下以及其他善意地跑来看我的读后感的人如果对这篇文感兴趣,可以私下问我作品名称。至于【】的常客,应该一看就知道这是哪篇吧。PS2:其实A、B、C满好猜的。小提示:她们名声都比我大~〔搬家的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② 求一篇作文《观后感》
昨天又重新回顾了一下《千与千寻》,看了一遍后才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千寻只是一个与家人误入神明之地的普通小女孩,她在这一段成长路程中承受了太多超出年龄的事,她可以说是社会上每个人的缩影,遇事胆小,懒散,爱抱怨,大惊小怪。但不同的是,她为了救自己的父母,一路走来,抛下了自己的懦弱,无知等等的缺点,捡拾人类所丢弃的尊严,骄傲,勇气,以及爱。从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宫崎骏让我们看见了千寻的成长,那个遗失的世界中每个人的变化。从开头的一大段迷路过程,不难看出千寻父母其实从没认真听过千寻的意见。搬家,抄小路,直到走黑暗的通道,吃店里的食物,他们就像世间绝大多数的父母一样一意孤行,全然未觉身后还有一个弱小的身躯在无助地摇手,从未考虑过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是否也需要参考一下孩子的意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看见了千寻吃着馒头蜷起身体眼角滚落大滴大滴的泪,真真切切,不曾虚假。当一切归于喧嚣繁芜,当亘古绿色的风拂过草原,当他们回归人类世界时,我们却不得不接受那个现实,千寻作了那么多事情,一切却未曾更改,父母依然一无所知。这,是否是宫崎骏大师隐晦的讽刺?澡堂的汤婆婆为了让自己手下的人一直为她做事,不惜剥夺他们的名字,名字,一个被很多人淡忘的名词,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个代号,证明自己的代号,是否想过如果没有了他,我们拿什么证明自己的存在?失去了名字,之前的一切都会忘却,千寻亦是如此,如果不是小白的帮助,千寻已经忘记了回家的路,小白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是谁,但却一直记着千寻,大概这就是幼年时最纯洁的友谊了,影片的最后千寻明白了名字哦的意义,告诉了钱婆婆:“我的真名叫做千寻。”婆婆看着她,笑着说:“很好听的名字,要好好珍惜。”她望着眼前的这个小女孩,高兴地看到她已经学会长大。澡堂就像是社会的大染缸,有的人在其中寻找自我,千寻就是这样。也有人在其中迷失,好比无脸男,他原来只是很单纯的想要报恩,报答千寻给自己了一个栖身之所,但在澡堂里他学会了用金钱收买人心,千寻带走了了他,带他去寻找家。最后他在钱婆婆那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千寻的世界,是那样的美丽而恬淡,如同夏日阡陌里盛开的花朵一样自然。当白衣的少年化龙飞起,温和的风拂过耳畔;当青衣的少女乘龙腾空,发丝飞扬;那一刻我们曾那样坚定地相信。然而世界是这样无常,仿佛风云忽然间转变了方向,我们期盼过,等待过的画面如电车般悄然滑过平静的海面消失在远方。只听见白龙轻轻地摇头说,“小千,你要记住,千万不能回头,要一直向前走……”千万不要回头看,我们一定会再见的。就算五马分尸,我也会出来的。一定……会的……可是,真的会么?来时的路丝毫未变,叮咚的小溪哗啦流向天际,小路延伸过绿色的草原,不知情的父母在前方等待,结伴走过漆黑的隧道;尽头的光明逐渐显现,石像上爬满青苔……仿佛一个无暇的结局,可为什么心口仍然有根般刺隐隐的疼?那些呼啸的风声依然在耳畔,可是那个白衣的少年呢?懵懂的爱刚刚萌发,就如星辰般遗落在那个陌生的世界里。白衣黑发的少年微笑着,嘴角有着温和的幅度,消失在氤氲的雾气里了。生自安安,死亦碌碌,包围人类的永远是无解的未知世界。你摘下的小花,你遭遇的轻风,你踏过的长街——谁明白它们的本相?
③ 看一部好电影(观后感) 200字
《千与千寻》,原名《千与千寻的神隐》。首映于2001年,至今已有11个年头,但从首映至今,该片一致好评如潮。同宫崎骏大师的其他作品一样,千与千寻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而胜于其他影片一筹的是情节上的曲折、剧情上的幽默,但之所以成为动漫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不可或缺的是一次次冲击人们心灵的震撼。
影片讲述了一名较荻野千寻的十岁小女孩,因搬家而同父母误入了给神明洗澡的地方—汤屋。父母因贪食供给神明的食物而不幸变成了猪,孝顺的千寻必须让父母恢复原状并安然返回人类世界,在此遭遇中,她不仅独自应付了臭气熏天、满身泥垢连汤婆婆也束手无策的河神,让他舒舒服服洗了一个热水澡;引导了险些误入歧途、变得贪得无厌的无脸男;而且像救世主般拯救了白龙的姓名。
其实片名很容易理解,《千与千寻》,字面上理解无非是“千”跟“千寻”两个名字,两个人罢了,但实际是千寻在此遭遇前后的瑞丽蜕变。在被汤屋的主人汤婆婆夺取名字变成“千”后,她经历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遭遇。由她原来没有教养、胆小、寂寞的“千寻”一步步成长为懂礼貌、勇敢。收获友谊的“千”。其实跟随千寻成长的脚步,我从中也受益匪浅:
当千寻受到陌生的白龙相助时,让我学到了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建有信任的;
当千寻一次设身处地帮无脸男,无脸男却处处为千寻着想时,让我学到了别人的滴水之恩是要当涌泉相报的;
当小玲骂千寻笨手笨脚后来却赞千寻帮时,让我学到了只要努力,证明自己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这是给予我精神上的帮助,而更现实的认识亦不少:
当人过分贪婪就会退化成猪,所以就请控制你的欲望吧;
当人不勤于工作就会被抛弃,所以就奋斗与你令人垂涎的工作吧;
当人脚踏实地勤于用双手就会富贵金玉,所以就请用双手打造出你的一片天地吧。
在此暑假中,千寻带给我的比上黑心老板的学习班和玩电脑更让我成长、成长、成长的多得多!
④ 猫头鹰搬家的悲剧的读后感应该怎么写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摇篮,是一方纯净的沃土,校园的文明直接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然而,我们校园中常常出现一些不良现象却不由得让我们对这个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究竟,我们的校园还是一个文明的校园吗?我们的同学是有修养的吗?作为中国跨世纪新一代的青年就是我们这样的吗?
同学们,为了自己,为了毕业以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为了在中国加入世贸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个位置,我们也应该是时候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了。学习知识,才能提高修养呀!同学们,“天下大事,必行于细”。让我们高度重视“讲文明”,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思想道德规范落实到每一个言行中。让我们共创文明的校园,争做文明的大学生!
⑤ 青蛙搬家的读后感
青蛙搬家读后感
青蛙和大雁生活在一个池塘里,它们每天都在一起玩耍、嬉戏。可是过了不久,池塘里的水越来越脏,大雁渐渐不习惯这种生活了,他们一家决定搬家。
这天,它们要告别青蛙,青蛙说:“我的好朋友,我舍不得你走,你走了,我怎么办呢?” 大雁一家也在想办法,青蛙挺聪明,它接过话题说:“要不我先找一根小木棒,大雁哥哥咬住这一头,大雁姐姐要住那一头,我咬住中间,大雁姐姐和大眼哥哥一起飞,不就可以把我带上天了吗。” 大雁听了乐的嘎嘎叫:“这真是个好办法!” 于是青蛙就蹦蹦跳跳的找来了一给小木棍,大雁哥哥咬住着一头,大雁姐姐咬住那一头,青蛙咬住中间。它俩一起带着青蛙飞。
大雁飞呀,飞呀,飞过一个村子,村里的人看见了,都大声喊道:“快看那,大雁带着青蛙飞大雁可真聪明呀!” 青蛙听了,心里想:“这个办法是我想出来的。” 大雁飞呀飞,飞过第二个村子,村里的人都大声喊:“快看啊,大雁带着青蛙飞大雁可真聪明呀!”这句话在青蛙心里久久挥之不去,。最后,青蛙终于忍不住了,就大声嚷起来:这个办法使我想起来的!可是青蛙刚把嘴巴张开,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青蛙是很聪明,是它想出了可以飞上天的好办法。但是受到人们表扬的却是大雁,可青蛙却不服,刚张嘴就从天上掉了下来。我们可不要像青蛙那样做出蠢事。
一只大青蛙,住在大湖边。有两只大雁,也住在湖边。它们是好朋友,常在一起做游戏,日子过的很快乐。
已经很久不下雨了,湖水慢慢干了。两只大雁想搬到有水的地方祝青蛙舍不得离开它们,也要和它们一起走。大雁犯愁了:“我们有翅膀在天上飞,你在地下蹦,怎么能跟上呢?”青蛙想了想,终于有办法了。它找来一根木棍,说:“我咬住棍子,你们带我飞!”大雁听了嘎嘎笑,连说这个办法好。
两只大雁分别咬住棍子的两头,青蛙咬住棍子的中间。大雁带着青蛙飞起来,她们飞过一个村庄,人们看见她们,都惊奇地喊起来:“大雁真聪明,带着青蛙飞!”青蛙听了心里不是滋味:这是我想出来的办法,你们怎么说大雁聪明呢?
她们又飞过一个村庄,人们看见她们,一起喊:“大雁真聪明,能带着青蛙飞!”青蛙心里更不高兴了:这明明是我想出来的办法,怎么硬说大雁聪明!
她们飞过第三个村庄,人们一齐喊起来:“大雁真聪明,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青蛙实在忍不住了,她大声喊:“这办法是我……”话还没有说完,她就离开了棍子,从天上掉了下来。
通过读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人有时候是不可以骄傲的,如果我们骄傲了就会像这个故事里的小青蛙一样,从高处掉下来!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
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http://www.oh100.com/a/201202/60507.html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本文来源于百分网(http://www.oh100.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谢谢!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⑥ 给位大神日本的搬家公司观后感想怎么写
写日本搬家公司观后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日式搬家,
日式搬家也是高端搬家的一种新型形式。因专注日式特色,着重提供高品质的搬家服务。一站式全包,打包、搬+拆、清洁等。这比较适合一部分的80、90后白领、精英青年与老板们,以及中小企业搬家等。
另外不同于传统搬家的是,这种高端服务相对应的价格会略贵点。就拿以“全程不动手”为服务理念的日式搬家来说,它是源自与日本的一种搬家模式,以将新家复原成旧家模样,全程无需动手,给客户带来极致体验而深受欢迎。
注:所以,写观后感时,可以着重强调,搬家工人的精心细致,搬家流程的酣畅淋漓,搬家服务的贴心周到,这些都是可以深入浅出的点,同时也是日式搬家的核心。
⑦ 毛主席搬家的观后感悟怎么写弋
毛泽东不仅是个伟人,而且是个奇人。就读书而言,很难有人与他相比拟,据党史专家不完全统计,一生读书在9万册以上。他,一个农家子弟,中专学历,没有上过一天大学,没有喝过一天洋墨水,为什么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
⑧ 搬家的云雀感想是什么
看了搬家的云雀之后,我就觉得我们在生活当中很多时候都应该未雨绸缪,为以后多做一些规划,等事情来的时候才会不手忙脚乱。
⑨ 求日本1993年老电影《搬家》百度云资源链接
《搬家》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Lynk7v-Ii4E7eYtq-i5uZQ
《搬家》是1993年3月20日上映的日本电影,由相米慎二执导,中井贵一、樱田淳子、田畑智子出演。11岁的涟子上小学六年级,因为父母的分居,妈妈要外出工作,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照顾她了。涟子的情绪受影响,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当众指出涟子的父母一定是离了婚,涟子一怒之下打翻了酒精灯引起实验室一场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