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电影《闪光的风采》一篇的观后感,不少于八百字!
《闪光的风采》
在偶的榜单上,有《肖申克的救赎》,在酷似牢狱的生活中施舍希望,有《海上钢琴师》,一个叫“TD1900”的奇人把大海的万千变化驾御指间。《闪光的风采》里头,只多了一个面目严肃,极尽苛刻的父亲。主角大卫在梦想与亲情的选择前,最终张开了翅膀。为完成了自小也是父亲的愿望,他与一首不可能完成的乐曲搏斗,最终遭遇精神的毁灭。故事随着诡秘的音符和主角机械般的弹奏进入高潮,又随着他的精神失常跌落谷底。接下的情节是偶爱煞的地方,大卫在琴键上重新找回了自己,尽管,他只能在父亲的墓前絮絮低语了。人生如白马过隙,患上了失语症的他,面对一直照顾自己的女占星师,只剩下一个拥抱的空隙。他用那断断续续的语言向她求婚,在这个已经有未婚夫的女人犹豫不决的时候,他告诉她:“去问星星。”星座这一次,把生活还给了他。《闪光的风采》的波浪,把亲情、成名、爱人等贝壳冲上沙滩,当人人内心挣扎时,海妖的歌声,早已把头发变成霜的色泽。人人都无需要自责,毕竟,闪光的时刻,都只是一瞬间而已。
不知大家看过《闪亮风采》(英文名《Shine》)没有,也是一部获奥斯卡大奖的片子,是根据澳大利亚一个钢琴家的真人真事改编的,最难得的是男主角的扮演者在片中许多弹琴的镜头里都没有用替身,亲自弹奏了如《野蜂飞舞》等曲子,片中还有好多很棒的钢琴曲,如拉二、拉三、肖邦等。强烈建议大家看看。
下面是KK的回答,比较详细!!
电影《Shine》――闪亮的风采,讲的是澳大利亚钢琴家David Heilfgod(也许拼错了)的故事。我看了两遍,十分感动,独特的情节设计,细腻的内心刻画从男主角口吃的言语的体现,一切的一切都那么让人感动。那不是《Braveheart》的悲壮,也不是《TITANIC》的凄婉,而是一种对人性的表现--我……我说不清了!影片制作的很精致,除了主演那出色的演技和琴艺之外――为此他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影片之中有很多shining的地方,特别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电影原声。
Shine的电影原声包括由另一个叫david的音乐人弹奏的世界名曲,还有他自己为电影配制的原创音乐。我对着原声大碟看了一遍电影后,才细细体会了电影的用意。如果你没看过电影,那原声大蝶也不失为一张优秀的钢琴曲集,当然它和电影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开始制作人david就以《如有神助》拉开序幕―――Heilfgod的意思就是如有神助――为钢琴家的一生埋下了伏笔。接着其中穿插了剧中david从少年到青年是演奏的不同曲目,包括萧邦,李斯特,莫扎特等人的名篇。当然最重要的莫过于是拉赫马尼诺夫的Rach 3了。它是剧中david所追寻的境界,也是他父亲对儿子的期盼。为了音乐,为了追寻自己的理想,少年david不顾他那尤太人出生,把家庭完整看的十分重要的父亲以断绝父子关系相逼,毅然去了英国皇家学院,他拼命的练琴,为了自己的心愿,也为了抹去父子决裂的伤痕。终于有一天,david公演了他穷其精力的Rach3,他的父亲通过收音机听到了自己期盼已旧的Rack3。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而david的精神彻底崩溃了。这时候听到的rach3会让你不由的想起剧中david演奏时候的情景,那种压抑中迸发出的力量太有震撼力了,可是他自己却没能承受的住。
接下去的david就在乐坛上消失了,他住进了精神病院……他也弹琴,可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他了。而他的父亲在遥远的澳大利亚,也不知道儿子的消息。直到有一天,david到一家咖啡店,那时他认识了后来的他的太太,弹了一曲《野蜂飞舞》,把所有人都听傻了,这个曲子代表了他生命的转折,代表他走出了自己的阴影。报纸上刊登了他的照片,写着David Shines.而他的父亲最终也原谅了儿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终于再一次的走向了颠峰。这其中用了数首vivaldi的作品,带有教堂唱诗班的女声背景的作品,用来表示david的心境的变化,包括他结婚时和电影结束时。曲终人散时,给人留以悠长的回味……
其实一部好的电影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了,我只是写了自己一点点不太有逻辑的感受,相信诸位热爱钢琴的朋友都会喜欢这个片子。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老师曾经说过:“一个伟大的人物往往有一个强大的父亲,一旦他走出了父亲的阴影,也就走向了成功。”这样的例子很多。而电影《闪亮的风采》里,那个弹完"拉三"最终精神崩溃的男主角,也许是个反例。
shine给我的感触是很深的,但真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拉三是钢琴技术的极至,所有钢琴演奏者都以弹奏这总作品为一生的追求。DAVID的父亲,那个偏执顽固的导师,从小就灌输小DAVID:长大一定要弹拉三,一定要!DAVID干了唯一一件违背父亲意愿的事,毅然去了英国皇家学院,然而从未能摆脱父亲的影响力。我不知道他对拉三的“挑战”,是不是想要一还父亲的夙愿,然后再无牵挂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可惜他失败了,他败给了这部耗能相当于铲五吨煤的巨作,他败给了父亲施加在他身上的影响……是他的妻子挽回了他的生活,给了他平静和爱,让他终能主宰自己,主宰生命。片子里严格说没有什么闪光的地方(我是指hollywood传统的煸情手法),但DAVID的生命却是真实得沉重的……
超越“大师”理想的闪亮人生
我小时候住在离城市颇远的三线厂内,大了跟母亲交谈,她颇为遗憾的说,要是当时在城市里住就好了,可以帮你报个班学学琴棋书画什么的。我也一度这么想过,但是看看如今不少孩子周末还要背着比他还重的一堆文艺器具“上班”时,又有些庆幸,好在没那条件,逃过一劫。但是,能接触下这些文艺的东西总是好的,但是前景往往难以预料,比如《闪亮的风采》中的戴维,由父亲引导上了音乐之路,又在父权下接近崩溃,这种经历不比那些交响曲来的温和。
对于懵懂无知的孩童来说,他至少在成长开始的原动力上,父母起了很大作用,那些类似还没学会走路就爬向地上的小提琴,捧起来就胡乱拉一通透出天赋的故事扯淡的居多,孩子充满了不可琢磨的好奇心,你在地上放颗手雷他也可能有兴趣把玩,但是你不可能就此把他练成兵器之王。而戴维的父亲曾经有音乐情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于是这份未能释怀的情节成了他心头的痛与希望。昔日未能了却的愿望,成人往往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于是我们看到这位曾经经历过集中营的犹太人的孩子们都能弹钢琴,而戴维又是其着力塑造的对象,同时也不经意间成为被他极力摧残的对象。戴维长期生活在父权的阴影下,父亲严厉、冷酷、自大、狂妄,对于戴维有着极强的控制欲。所以,在他心中,他认为只有他才是真正关心戴维的人,是能主宰戴维命运的人,当戴维有机会出国进修时,他百般阻挠,因为他不能让戴维摆脱他的控制,因为他无法承受无法控制自己儿子的失落。和很多无意间伤害孩子的家长一样,他总是摆出一副“我是为你好”的架式,如同自以为能替子民作主的暴君,他摧残着戴维的自信,让一个本该阳光的孩子变的敏感而畏缩。
片中也交代了父亲变的有些暴虐的“合理性”,作为犹太人,他曾经在二战承受苦痛,所以极端的相信丛林法则,相信强者才能生存。虽然没这么深的程度,但是很多成人都有类似的处境,比如,因为过去没有机会上大学,就将巨大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此父母们可以省吃俭用,也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当然,这是一种自我的牺牲,但是在为孩子的同时,也多少在为自己能通过孩子实现梦想,出口鸟气而牺牲。戴维的父亲更加极端,而戴维的遭遇也更加悲惨,他的世界只有音乐,不是那很多音乐家渗透生命的具有张力的音乐,而是带着痛的,摧残式的机械的音乐。戴维的父亲只在乎儿子技艺层面的提高,却忘了没有心灵相通的音乐是苍白的,记得在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小提琴大师访问刚开放的中国时,就为当时很多孩子在技艺上的水准而惊叹,但是也指出孩子们对音乐缺乏热情和真正的那种爱,戴维的父亲正是短视的急于通过儿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结果终于导致儿子的反抗。戴维个人意识的觉醒从反抗父权开始,终于,带着被逐出家门的伤痛,他来到英国,开始了人生新的篇章。但是,那曾经的伤害那么沉重,父亲留下的“拉三”的阴影挥之不去,恶果还是惯性般的酿成,他演奏了最高难度的钢琴曲,却倒下了,傻了,疯了,曾经的音乐神童沉寂了。
但是,戴维的疯实际上却是他寻的音乐真谛的一次“以退为进”,看看疯了的戴维,他终于不用再思索技艺上的难度,他如同一个孩子最不懂事的阶段般顽皮,因为他不曾经历这样的阶段,他的童年过早被粗暴的塑造,他在“补课”,补那放肆的孩童时代。感谢那么多善良的人,他们没有音乐大厅的人那般高雅,却真正让戴维放松的投入到生活中去。生命高于那些什么大调、小调,只有生命才能让乐谱上沉寂的乐谱跳动,戴维感受到了生命,感受到了爱情,同时,他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他和父亲间很难再紧紧相拥,只能匆匆一见,随着父亲的死去让他们失去最后的联系。戴维的复出那么令人激动,还显得很顽童的他没有高雅音乐的高雅,但是他不再紧张,不再畏缩,他开怀的演奏,面对如雷的掌声,他开心的如孩子般欢笑,最后落泪,那泪水带着多少心酸与感悟。正如他最后说得,“日子得继续过,是吧?”,他已经自己做了回答,他继续着自己精彩的故事。
戴维在不幸的童年后终于历经挫折,有了还算美好的转折,如今还有多少孩子正在父母“我是为你好”的寄托下进行着各个领域的通往大师之路的培训。我想,无论任何领域,大师总是极少数的,所以,孩子们成不了大师不必感到挫折,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没有成为大师,还失去了童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和感知力,那么看着渐渐长大的孩子的茫然,或许还带着忿恨的眼光,那才是作为父母最大的挫折感,所以,今天的父母,未来的父母都需要多看看孩子的眼神,听听孩子的心声,该止住的就止住吧,让他歇歇,感受些快乐,这或许将成为他人生中最美的一次放弃。
战胜童年记忆的暴君
本片男主角的父亲的形象是最让我觉得触目惊心的部分。
在他的偏执狂的肆虐下,David的童年压抑扭曲、不堪回首。他在父亲凌人的气焰下永远抬不起头、挺不直脊梁,自信完全被摧毁。总是嗫嚅不清、气喘吁吁,仿佛整个灵魂颤抖着蜷缩匍匐在暴君的脚下。浴缸里的一幕事隔这么多年想起来还是觉得不堪。
他这一生都要被这噩梦童年毁了,如果不是因为音乐。讽刺的是,给他带来这么多痛苦的恰好也是音乐,或者说是他父亲对于音乐和名誉的偏执追求。
他因为父亲残酷无情的教育方式而孤僻内向,性情古怪,能给他力量的只有自己的才华和也许曾是强加但已经内化的对音乐的热情。幸好后来遇到了一生之爱,陪伴他鼓励他,不离不弃,才使他残缺的精神慢慢站了起来。
不由得想起一位大学同学,来自破碎家庭的天才少女,控制欲极强的母亲的好女儿。在她身上处处可见其母的影子,即使离家千里求学,仍时刻害怕不能达到母亲的期望值而战战兢兢,饱受其“淫威”之苦却又心甘情愿地给自己套上枷锁。可悲的是她心里似乎只有学习,爱情仿佛遥不可及(这方面的缺失完全是她母亲的教育造成),更不用说像David那样鼓起仅有的勇气反抗父亲,走出独立的第一步。她也学过钢琴而且拿到八级证书,可惜的是她学的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因此音乐并未能启迪她的心智,打开她的心扉。
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往往就是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他们为我们的行为模式打下基础),我们的焦虑感往往是童年体验在新的环境下的复制,因此童年对于我们一生有着想象不到的意义和影响。当一个人能够正视自己的成长历程并作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他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它的超越,即向自觉的自我完善迈出了重要一步。
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这种超越的,大概就是自古以来无数人孜孜以求的至善:艺术和爱。幸运的是,David都拥有了。
狂人两品
最近和疯子结缘比较多,连看盗版VCD也是如此。上个星期某晚,我在碟店里同时发现了《闪亮的风采》和《美丽心灵》,就一并买下。《闪亮的风采》我早闻其名,但一直敬而远之。据说该片讲述一疯子钢琴家的故事,我对音乐家并不感冒,何况是一疯子?当年自己也曾想加强音乐修养,买了贝多芬的《命运》来听。音乐不错,但是自打我买了它以后,很是倒霉了一段时间。根据中国人的神秘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我从此打消了欣赏西洋音乐的想法。所以,至今我对音乐的欣赏水准,只在《十八摸》上一点。如今要我欣赏一钢琴家的故事,我真的提不起精神来。
《美丽心灵》的情况也类似,Nash是数学家。理科生都应该是志如铁,意如钢的那一种。临进棺材了,也要半坐起来,对来宾说:“告诉棺材店老板,他的木匠需要把派值精确多两位。”《美丽心灵》里的Nash居然疯掉了,这是严重违背原则的事。一如道学家死于酗酒,神父死于爱滋病。但是架不住一位女同学的反复劝说,说Nash非常Sexy和Charming。看疯子全无必要,但是看Sexy和charming的疯子就有了行动的合理性。
于是我把两本片子都买了回来,18块,盗版。老板还用一片《天下无双》当了添头。
我一口气看到了2点30,大呼满意。钢琴家David和他犹太爸爸之间的故事,多少让人想起傅聪和傅雷之间的关系。傅雷对子女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但是傅聪没有疯掉。David疯掉了,因为要完成他父亲的梦想---弹奏《拉赫曼尼诺夫三号钢琴曲》。傅雷比David老爸高明,就在于他比后者理性、不偏执,虽然有点象诸葛亮。家书里事无巨细,啰里八嗦,絮絮叨叨。David没有那么幸运,老爸天天要他当胜利者,要他守着家不准去外国念书。等他终于反抗了老爸的权威,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念完书,老爸的阴影却一直挥之不去。最后,他准备用拉三证明自己的时候,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疯掉了。
David后来的故事就有点类似莫大先生了。他冒着雨在城里找一架钢琴,嘴上叼着香烟,脸上戴着难看的黑眼睛,整个人看上去潦倒落魄,疯疯颠颠。等他进了酒吧,娴熟的指法牛刀小试的时候,众人一下子就完全被他征服了。音乐在手,David哪里是一个落魄的中年汉子?分明是莫大那眼角目光一闪,琴中剑一挥。
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他刚刚病倒时,镜头给了他的手一个特写---手的主人已经全无知觉,但是那只右手依然在床单上疯狂弹奏。世多有疯狂的人,但少疯狂的天才。天才即使疯狂,也依然停驻在他内心世界最爱的那一部分上。音乐已经超越了David的生命,无论他是在什么状况下,音乐永远是他生命中的唯一,这让人肃然起敬。如果相反,生命超过了音乐,人也会疯狂。那大概就是佛家说的“求不得”苦---希望用音乐来证明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最多是个大匠师。大匠师疯狂,人们有的只是同情。
《美丽心灵》里的Nash也是个疯子,他对艺术没有什么心得,在数学方面他倒是个天才,获得了诺贝尔奖金。Nash是真人真事,此君今天尚在人间。他20多岁时就奠定了博弈学的数学基础,但是随后他就疯掉了,一疯三十年。
片中他得精神病的一段,我非常喜欢。在刚进入普林斯顿的时候,由于他不合群,所以他自己创造出了一个好朋友。此人非常明白Nash的心意,一直鼓励和安慰他。毕业以后,Nash没有找到女友---他的性格缺陷让他在人际沟通方面举步维艰,所以他又创造出大学好友的侄女,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以满足他对家庭生活的渴望。再后来,在冷战的大环境下,他又想象出一个密探,对方委托他为美国服务,分析杂志上存在的密码。这一切导致了他严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人格分裂。
在数十年间,他一直为这三个人困扰。他知道他们不是真实的,但是又无力说服自己相信这一点,因为他们随时会出现在他面前。直到有一天,小侄女伸手要他抱,他突然醒悟这一切都不是真的---他们没有随岁月流逝而变得衰老!Nash冲出家门,拦在即将驾车离家出走的妻子面前,几乎被车撞死。大雨淋湿了他的头发,他凝视车窗后的妻儿,用他那含混不清的语调说:“我明白了,他们不是真的。因为他们没有变老!”
我非常喜欢这一段,觉得这体现了人类的伟大之处。一个人在精神世界如此凋残零乱的状况下,依然不放弃任何转好的可能。而在狂乱和绝望的挣扎中,他没有放弃理性之光,没有放弃一个智慧生物对世界的观察能力和思辨能力。他在观察自己心中生成的幻像时,依然能注意到他们没有随时光流逝而衰老,从而证明他们是虚幻不实的,这让人深深感动,也因为自己和他一样,为自己被冠以人类的名号而骄傲。即使是疯狂如斯,也坚持使用理性,人因为肉体而脆弱,却因为理性而坚强。
这种迷人的魅力和人文科学没有任何关系,是理性独特的光芒。Nash约会女友的时候,他拙嘴笨舌,无法象个文科生那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借助于漫天星光,他站在女友身后,抱着女友的双手,逐一指点天上的群星。在他不发一言的指引中,一只巨大的天蝎从无序的繁星点点中慢慢出现,巨螯清冷,尾钩如月。两人相拥,星辉摇曳,在无限的宁静和永恒中无言的浪漫充斥天地---理科生的浪漫竟一任如斯!难怪我那挑剔的女同学会说他SEXY和CHARMING了。
把两部片子一起来看,真是妙不可言的事。 David 试图将自己的生命无限逼近他所热爱的音乐,因而疯掉。最后在音乐和爱情的帮助下,重新站了起来;Nash从事的数学工作,因为抽象和复杂的缘故,需要关闭很多正常人的功能,以节省精力。他因为这自闭的缘故,因人性中渴望友爱亲情的缘由,最后疯掉。最后,依然是爱情和理性,带他重回他心爱的世界。一个是艺术天才,一个是科学天才,两人的历程却如此相似。
在攀登人类艺术和科学高峰的路上,这要求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总为我们的肉体所束缚,心灵世界掀起无限恐怖的惊涛骇浪,甚至把自己葬身其间。这是一种悲剧英雄的宿命,也是人类的宿命,正如人永远不可能了解自身一样。但是,凭借柔弱的人类的智慧,凭借着人类独有的情感,人能奋力游出迷乱的内心世界,更加逼近那云雾缭绕的群山。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
D版影迷协会和菜头为您报道
❷ 看了 《澳大利亚》,求英语影评。150词左右
Australia is a magnificent film crafted to perfection by director, Baz Luhrmann. The film definitely lives up to all the hype stimulated by the media and also met my own very high expectations.
Australia has everything in it to make a great film. The visuals of outback Australia are truly awe-inspiring and Luhrmann's decision to make an epic using the Australian landscape as his backdrop is genius. The acting also is absolutely superb. Nicole Kidman although many doubt her ability to act shows that she is a great actress as she played her role in the film wonderfully. Hugh Jackman also plays a great role as "The Drover". He evoked emotion into the audience with his performance. The real star of the film however is Brandon Walters who plays the young boy Nullah. Walters played a role that is a challenging test for any youngster however, he passed this test with flying colours.
Australia is a masterpiece. Baz Luhrmann has done a fantastic job with creating and writing such an engaging story and turning it into a magnificent film.
❸ 较量无声 观后感
观后感首先就是把电影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再选择一个比较重要的点,也可以是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最后联系实际生活,抒发下真情实感。
正文
近日党支部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一部纪录片《较量无声》,这部影片所述内容的确应该引起每一位怀有中国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爱国者的警醒。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了一条真正的“东方巨龙”,也正是中国近年的飞速发展和和平崛起,让很多周边国家产生顾虑和担忧,而充当世界霸主的美国不会甘心让和平崛起的中国打破其苦心建立的冷战后的国际战略格局,一种无声的较量正在悄然的进行中。
影片记录了美国对中国的一系列包括意识形态、政治,乃至军事领域的颠覆渗透的事实。影片特别强调中国改革开放国门打开,真正走向世界的同时,美国的颠覆渗透也趁机取得了许多进展,培养了一批崇尚美国价值观和制度的知识分子、官员、军队将领,人民群众中间也不乏喜欢西方宗教喜欢美国生活方式的风气,不难看出美国在实施对中国的和平演变战略。
和平演变让拥有世界上最强大军队的苏联无奈解体,也让美国尝到了这种无声较量的甜头。美国人对这种无声较量有着丰富的经验,目标明确地瞄准了中国的年轻人。政治上,物色中国政府中可能青云直上的年轻官员,威逼利诱,使其成为西方制度的鼓吹者,企图在日后掌控政治走向。
文化上,通过互联网等媒体渠道恶意中伤人民政府,蓄意制造反政府氛围,利用互联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腐蚀中国青年,改变中国青年的价值观、世界观。思想上,不断向中国青年鼓吹所谓的民主和自由,实则是煽动青年背离共产主义信念。有人会问为什么美国人会将目标瞄准青年人?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强盛的希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会投身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其中不少人会成为各行业的骨干精英,他们管理并影响着下一代人。试想,一旦一些警惕性不高的青年无法抵御美国的诱惑,落入对方的圈套之中,将会对我们的社会、国家造成多么大的影响。
青年强,则国强。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提升民族自豪感,抵御不良外来文化的隐蔽渗透,同时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奋发图强,携手共进,使泱泱大中华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❹ 求电影《八国联军》的观后感,一定要简要点儿。谢谢!!
写作思路:从介绍电影的作者作为开头,描述剧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描述主人公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在故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总结观看以后产生的感受,正文:
八国联军侵华,使我国彻彻底底地论为伴殖民半封建的社会。
无法忘记的国恨,让人就就不能平息心中的愤怒。使中国人们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是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还是贪得无厌的列强呢?还是因这是中国人的命运呢?
义和团的同志们也是爱国的,虽然做法比较偏激,但是他们也有努力过。他们喊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最终却被清政府屠杀。可见那时的政府善恶不分,慈禧为了保住自己而不理后果。真让人感到悲哀!
据不完全估计,庚子教难中天主教被杀害的有主教5人,教士48人,教徒18000人;新教被杀害的有教士188 人(其中1 /3 是内地会的教士),教徒5000 人,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这是多么令人震惊的事实。
❺ 求电影black robe黑袍的观后感!谢谢!
近舆论普遍关注阿富汗的塔利班绑架并杀死韩国人质的事件。我一直以为这些韩国人质是去阿富汗旅游的,不幸被绑,直到看到这个:《韩报:人质是去阿富汗传教》这使我想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黑袍(Black Robe)》,故事大意是:一名基督教传教士去加拿大北部的魁北克传教,卷入当地印第安人部落之间的战争,差点丧命,最后被迫撤出。韩国人质事件和电影《黑袍(Black Robe)》的故事有一些相似之处,我本人不信任何宗教,对此抱中立态度。不过,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一事件,可能只是同一化之祸中的一件小case。
我说的“同一化之祸”,指的是“任何试图将事情单一化的行为所带来的灾祸”。我们这个世界具有某种神秘的同一化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还不清楚。例如,全球化就是同一化的一个例子;其他的例子还有: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产品的标准化;建筑物的趋同化;基因的混合;不同文化的融合;称霸世界的企图(包括政治的、宗教的);统一思想,等等。传教士的传教行为,实际上就是要将自己信仰的宗教传播开去,使其成为人们的单一信仰的行为。
同一化是一个趋势,但是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帆风顺的。成吉思汗、恺撒、希特勒都企图称霸世界,但是都没有成功。现在美国人正在继承这一梦想,只是形式有所改变----不再是某个狂人,而是一个阶层----想要控制世界。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来检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照样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会带来灾祸。
孙中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他说的“世界潮流”其实就是同一化的潮流,中国人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到底同一化是在哪一点上同一呢?这就好象技术标准,到底是采纳某一家的标准,还是大家共同协商、拟订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标准?可能还是要凭实力。孙中山先生100年前就窥探到世界潮流,但是他和他的支持者并没有使中国融入这个潮流,就是因为实力不足。
为什么有人要抵制同一化?当然是利益上的考虑。如果这套体制使我过得很不错,我为什么要冒那么大的风险去改变呢?如果我的努力使我得到了我应得的,我为什么要再冒风险去争取更多呢?前一个问题使人们拒绝改变,后一个问题使人们拒绝继续改变。这都会使同一化的步骤减缓。
抵制同一化还可能只是处于本能的需要。例如,为什么我要和你们一样呢?穿同样的衣服,说同样的话,住同样的楼,看同样的书,信同样的教,我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有个性一点呢?
也许,同一化只是个伪命题、伪现象,它只是事物发展到一个阶段时表现出来的现象,尤其是事物发展到高潮阶段的一个表象。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对待了,因为高潮之后,往往是迷惘和失落。
❻ 求一篇黑鹰坠落观后感
今天看了《黑鹰坠落》,这部电影的着力点是要描写美国军人如何在索马里英勇作战,为维护世界范围内的人权而流血牺牲。 音乐很棒,尤其是结合了非洲土著的音乐,很有忧伤的感觉;镜头的运用也很棒,把复杂的情景勾勒地远近分明;效果当然也很棒,看到那些黑鹰直升机,悍马装甲车,连我这个对军事不感兴趣的门外汉都觉得很酷。 有不错的地方,自然也有些有错的地方。 我觉得最让我对这部电影不满的一点就是电影试图掩盖美国在非洲犯下的罪行。 电影的开始,讲到游骑兵队长被问到为什么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的时候,他的回答是,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因为索马里的政局动荡,因为有30万人在屠杀中丧失生命,因为这些人没有受到教育,因为这些人只知道不停得相互仇视,所以他觉得,“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非常良好的愿望,非常诚挚的心灵。 然而事实是这样的吗? 当美国总统在痛心那些因为911事件失去亲人的儿童时,他有没有想过伊拉克因为禁运,有数十万的儿童死于饥饿和营养不良;当美国的大兵一边在奢谈人权、奢谈改造世界的时候,他们一边在挥起鞭子虐待俘虏,并以此来打发军营生活的无聊;当美国的将军下命令说不准射杀平民,即使是结婚的车队也被当成是恐怖分子而遭到轰炸,即使是美国的保安公司都可以开着车,拿着枪,在大街上随意射杀平民,就象是一场打猎游戏…… “应该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 这时候我还能相信这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理性的人的言语吗? 什么?人权?狗屁人权! 不就是为了石油吗?说出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样做不可理解。但是,一边要做婊子,一边又要竖牌坊,让人觉得真他妈的恶心。仔细看看自己的屁股是不是真的象所说的那么干净,不要总是盯着达尔富尔! 历史上这种事情发生的次数还少吗? 哥伦布屠杀美洲土著,澳大利亚改造原住民……,有哪一件不是打着拯救落后的民族去的? 这部电影的开场白就是“这部电影基于真实的故事”,我觉得如果有个问题没有弄明白,这种真实的故事,就永远不会停止发生。 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有人需要拯救吗?”
❼ 电影观后感 妈妈你到底在哪
中心思想:我看了电影《妈妈!你在哪里!》看后,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小主人公阳阳自强不息、孝敬父母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
小主人公阳阳5岁的时候,去澳大利亚留学的妈妈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了。爸爸怕他受伤所以一直没有告诉他,阳阳的老师一直“冒充”妈妈和阳阳通信。阳阳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爸爸那么的爱他,老师像妈妈一样关心他,周围的好多好心人也在关爱他!阳阳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他在快乐的成长。我也暗自为他高兴!
可是却没想到更大的不幸正等着他——他的爸爸患了癌症!但是这位坚强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想的不是如何治自己的病而是教会儿子自己生活。他把当家权给了儿子。阳阳也十分懂事,知道父亲生病,每天早早起床买菜、烧水、做饭。他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毕竟他只有10岁,要做这么多的家务,多么不容易啊!可他却做到了,这一点真让我自愧不如。
想想我自己已经8岁了,可是在家里什么也没干过,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和阳阳比起来我可真是太幸福了!阳阳的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可阳阳已经变得坚强。我想,他一定从自己的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
看完电影,我也想了很多。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付出了很多,可是我们做儿女的却常常忽略了父母的辛苦,觉得父母做什么都是应该的。阳阳的做法让我感动,父母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关心一下父母呢?
❽ 疯狂外星人的观后感怎么写350字
刚刚看完了电影《疯狂外星人》,果然不负期望,和之前看过的《疯狂原始人》、《驯龙高手》一样精彩,或者说精致。观影中多次被感动。故事情节处处透露出亲情和友情的力量。
影片从啵啵星人的视角讲述了他们入侵地球的故事。在浩瀚的宇宙中,啵啵星人四处流浪并面临着敌方Gorg人的威胁。在发现地球后,司马船长带着啵啵星人登陆,并将人类原住民转移到了澳大利亚。可是,啵啵星人中的小欧在某次发送派对邀请时,不小心把信息扩散到了整个星系,直接暴露了啵啵星人的地理位置。这让小欧成了啵啵星人的全体通缉目标。
秉承着啵啵星人"逃跑永远不晚"的信条,小欧开始亡命天涯,并希望通过努力,阻止Gorg人收到那封派对邀请。他在途中偶遇了地球女孩小钱,她想与被啵啵星人转移走的妈妈再次团聚。于是,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小欧和小钱,开启了一段疯狂而令人捧腹的公路旅程。
在这段故事的开展中,"谢耳朵"与小钱的相遇开启了一段真挚的友谊。虽然期初他们各自的目的不同,一个是为了逃脱啵啵星人的搜索,一个是为了找寻失散的母亲,但他们在彼此的帮助和生活过程中,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对方,到最终的时候不惜牺牲自己来完成对方心中的愿望。感情真实感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❾ 写一篇澳大利亚的观后感800-1000字
2008年1月8日,我们一行十二人,到达了澳大利亚,,行色匆匆,10天时间,纯属走马观花。有一些印象与感触,与大家一起分享。
澳大利亚在世界中的位臵——南方的土地
早已盼望能到澳洲看看,
知道那是人类最后发现的一块大陆。
那里土地广袤,
人烟稀少,有袋鼠和悉尼歌剧院。
澳大利亚,7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万,有土著人30万,还有20%的人口是当年英国囚犯的后裔。
澳大利亚之旅
从北京直飞大约12个小时,即可到达澳大利亚的北部海滨城市“凯恩斯”(Cairns )。
澳大利亚旅游路线
印象之一:梦中的绿色
一出机场,
我们就感到气候上的差异。
在中国北方已天寒地冻,
在南太平洋
澳洲北部正属于炎热夏季,满眼绿色
那一片片红红的三角枫,
开的象火一样,
一树一树紫色的木本紫罗兰,
把天
空印的一片浪漫,我们一下子仿佛臵身于花的海洋。
在和风细雨中,看澳洲大牧场,别是一番情致。那葱翠的绿色,让人萌生臆
想。
宽广整齐之上,
有缓缓的坡和一簇簇深绿的树错落其间,
静穆生动之中不时
有一群群的牛羊悠闲地点缀着。
澳大利亚热带雨林面积约九十万平方公顷,
它们曾经覆盖整个澳洲大陆,
是
目前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雨林。
一个地区年降雨量至少要达到
1.3
米才能被划定为热带雨林。
澳大利亚热带
雨林平均年降雨量在
1.2
到
3
米之间,其中
60%
来自
12
月到
3
月的夏季。热带
雨林是世界上最富有生态多样性的自然地区。
印象之二:温情的海洋
澳大利亚是个岛国,四面环海,海岸线总长达
36735
公里。
澳大利亚有许许多多海滩,黄金海岸最富盛名。
黄金海岸位于布里斯班以南
78
公里处,终年阳光普照,空气湿润,这里有
明媚的阳光、连绵的白色沙滩、湛蓝透明的海水、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
阳光明媚的日子,许多人就会聚集在海滩沙的沙滩上享受阳光的沐浴。
小城凯恩斯,
13
万人,每年有游客
100
万,其中日本人
30
万,中国人
20
万。这里更有世界闻名的大堡礁。
大堡礁,其实就是大珊瑚礁。绵延
2000
公里,只知道它是海里的动物,死
后便成了树一样的石头。
南太平洋阳光明媚,
风平浪静,
无边的蓝天和着无边的
大海,一碧无垠。臵身在这环境中,真是物我两忘。
印象之三:多元的张力
早在
4
万多年前,土著居民便生息繁衍于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
1770
年
4
月
19
日,英国人库克发现澳洲大陆,在悉尼登陆后,
200
多年来,这
块土地一直由英国人在开垦和发展。
1931
年澳大利亚成为英联邦的独立国。
澳大利亚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英女王,女王任命总督为其代表,但澳大利
亚总督实际上不干预政府的运作。
2010
年
6
月
24
日起,澳大利亚总理朱莉娅〃吉拉德,是澳大利亚历史上
第一位女性的总理。
在
200
多年历史发展中,
澳洲奉行的是多元文化政策,
现有民族
146
个。
澳
大利亚法律保护多民族,反对种族歧视。同时,不允许性别歧视、年龄歧视、职
业歧视、身高歧视、体重歧视等。如果在就业时,遭到这些方面的问题,你有把
握在法庭上获胜。
印象之四:面北的太阳
由于经纬度的关系,
澳大利亚与亚洲大陆产生了时空上距离。
在澳洲是南面
比北边冷。
澳大利亚的房子朝北才是向阳的。
人行道行车也正好相反,
一律靠左
边行驶。冬天是热的,道路是弯曲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也同中国的不一样。
曾经有一个中国画家到澳洲卖画,
他画的月亮,
澳洲人看后觉得不对,
原来
是画家犯了个错误。月亮弯的方向不对。
澳大利亚的城市
悉尼
(
Sydney
)
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也是商业、贸易、金融、旅游和文
化中心。
悉尼在澳大利亚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其产值占全澳的
30%
左右。
墨尔本与悉尼是澳洲开发最早的二个地区。
尤其是墨尔本,
它作为澳洲的工
业重镇,占全澳洲工业的
60%
,羊毛产品占全澳洲的
80%
。澳洲的汽车工业也主
要的墨尔本。
由于它开发早,
它拥有了欧洲精致的文化特色,
但同时带有澳洲的
豪迈和乐天。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堪培拉市
32
万人口,
位于悉尼和墨尔本的中间。
1901
年,澳大利亚独立,当时,堪培拉只是个小山村。只是因为,悉尼和墨尔本相互
争首都,
10
多年下来,毫无结果,最终澳洲人选择在悉尼和墨尔本中间位臵的
堪培拉作为自己的首都。
澳大利亚的三大国宝:
(树熊)考拉、澳宝和羊
澳大利亚,最大的产业是羊,全世界
80%
的羊毛制品出于澳大利亚。
我们以为袋鼠象中国的熊猫一样,其实,考拉在澳大利亚比袋鼠
更稀少。
考拉终身在按树上生活,吃按叶,按树有毒性,有安神作用,所以考拉在
24
小时中
18
小时处于睡眠之中,所以考拉有永远睡不醒的觉,从不喝水,它毫
无攻击能力,好在澳大利亚也没有攻击性的动物。
由于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很好。失业了,每星期的失业金
170
澳元(澳币比人民币为
1
:
6.3
)
,医疗全免费,教育
12
年全免费,他们每星期
工作
38
小时,平均每薪为
675
澳元(已扣税)
。
这样的高收入,
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的发达,
一方面也滋养了人的惰性。
澳洲
人的日常生活十分安逸、
休闲。
享受生活已成为他们的口头禅,
为争取一星期工
作
33
小时,讨论了大半年,他们尽量想不工作,少工作,多享受。
从墨尔本到企鹅岛沿途风光
高尔基《海燕》中的两句话:
1.
在苍茫的大海上,
风聚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海燕象黑色的闪电
高傲地飞翔。
2.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
澳洲有羊二亿多只。那么多羊,由谁来管,主要靠神奇的牧羊犬。一只牧羊
犬能管二千只羊。
我们看了牧羊犬的表演,犬的忠诚和责任心,是某些人所不能比拟
我不明白,
澳洲人为什么不能把牧羊犬列为国宝呢,
难道非要病厌厌地稀少
的树熊作为国宝?
看!澳大利亚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水果、蔬菜、鲜花一块儿卖!
蔬菜水果多么新嫩鲜亮。西红柿、青椒都好像打了腊,亮得吓人。
其实,太阳的朝向,并没有影响人们享受阳光的恩赐。
澳洲人在
200
多年里,
创造了空前的成功,
现在他们正日夜吹拂着南太
平洋上的温情的风,
将考拉作为国宝,
整天抱着按树睡觉,
后
200
年会怎么样?
这个问题,连曾经将库克船长的渡船送到澳洲的大海也难以回答。
❿ 400字的观后感
<士兵突击> 观后感
早就听说有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叫〈士兵突击〉,看过的人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而作为一名军事爱好者,自然不能错过。买了张碟,一连五天,看完了全篇28集,发现自己真的被震撼了,而且是久久的,深远的。
在这部片子里,没有智慧美丽的女战士,没有卤莽队长和政委女儿的爱情,没有军长师长的英明指挥,只有一个兵,就像电视剧的名字那样,叫做士兵突击。
主角许三多是普通农民的儿子,老实的有点傻,傻的差点连入伍的机会都没有,相反,他的老乡成才,过于机灵,懂得见风使舵,很快成为了班长身边的红人。他们所在的七连有一句连训:不放弃,不抛弃,而这区区六个字,却区分了他们不同的人生。
许三多,笨的让人无法理解,走到哪里都被人看不起,被人嘲笑,而就是这样一个毫无希望的小战士,他不放弃希望,加上自己的努力和战友的鼓励,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他的同乡,成才,虽然成绩拔尖,个人优秀,却因为过分的好强,抛弃了自己的战友,最终没有赢得特种大队的信任。
还是来看两个场景:
1.谁不抛弃:在特种部队的选拔中,前三个跑到终点的人就能被录取。许三多,成才和副班长三个人一组,第一名被别人得到,而面对余下的两个名额,副班长又受伤了,许三多硬是要背着副班长艰难的走向终点,而成才,却不顾副班长的伤势,抛弃了别人,自己跑了。
2.谁不放弃:在反恐怖演练当中,当总部宣布,小队的伤亡率超过三分之一的时候,成才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主动撤退,不顾事情的后果,而许三多,面对几乎绝望的境地,对着无线电说,“如果我死了,把抚恤金 寄给我爹”,没有放弃,然后继续行动。
许三多老实,憨厚,也许在他看来,父亲,兄弟,还有战友就是他的全部,他很傻气,却没有坏心,却知道什么叫:不抛弃,不放弃。
成才 聪明,精明,也许对他来说,自己,自己,还是自己才是他的全部,他很拔尖,却没有责任,却不理解何为:不抛弃,不放弃。
那你愿意和他们中的哪一个一起冲锋,你认为,绝望的时候,谁才是你值得信赖的伙伴?
看了以后,才明白“不放弃,不抛弃”的含义,不放弃自己,不抛弃别人,说不难,做到却很难。
不放弃,才有希望,不抛弃,才有责任,这六个字,伴随着一个小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特种部队成员,也应该成为所有有理想的人所追求的精神状态。也许这就是〈士兵突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