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电影有哪些艺术特征
电影的艺术特征:
1、用直观形象展现生活过程。
同时诉诸生理与心理层面,激发“通感”,全面调动人的兴奋与亢奋;最完整,最宏观,最主观;讲究原生感,质感,亲近感,亦即现场性与人间性。
2、以运动的方式表现运动的事物。作为效仿最佳的造型艺术,直达生活的真相与本质,揭示事物的动态性质。
3、用综合的方式实施艺术创造与传达。
一切其他艺术的审美优点均为所用,但不是机械拼合,而是有机融合,服从自身目标,从而成为其实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国电影的艺术性怎么样扩展阅读:
电影是由特定文化创造的文化文物。它们反映了这些文化,进而影响了它们。电影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大众娱乐的来源,也是一种教育公民的有力媒介。电影的视觉基础赋予了它传播的普遍力量。
电影具有独自的特征,在艺术表现力上不但具有其它各种艺术的特征,又因可以运用蒙太奇(法语:Montage)这种艺术性突跃的电影组接技巧,具有超越其它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段。
电影可以大量复制放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 如何看待中国电影
中国并不缺乏好的导演,编剧,有着良好的艺术创作团队,但中国电影最大的软肋并不是技术上的,而是制片方过于商业化。只要电影赚钱就无所谓艺术性的问题,就造成了第六代导演的电影在国内票房低的可怜而在国际上频频获奖的结果。同时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制度也是一个限制,许多东西导演不敢拍,编剧不敢写。国内也缺少一种艺术氛围。不过中国是电影发展比较早的国家,在1896年第一部电影就在香港放映,1905年中国人拍了第一步自己的电影《定军山》,其后的《渔光曲》成为了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性大奖的电影,《马路天使》等也是经典之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更是迎来了电影发展的“黄金十七年”,优秀导演层出不穷,并有打破“学院派”的趋势,对中国电影充满信心
记得采纳啊
③ 14亿人口,大家觉得中国电影,居然如此木有艺术水平
拜托,张易谋的电影能和西方一样吗?他的电影完全体现不出来他自己的特点,中国电影有相当一部分完全在弄虚作假,开始还可以骗一下善良的中国老百姓们,但时间一长看谁还能上当
④ 中国电影现阶段更应注重商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
艺术价值的才能带来更多商业价我是比较喜欢看艺术价值高的,所以还是艺术更重要其实我相信大多数导演初衷除了想捞点是真的想拍个好电影来的,只是有人技术到了,艺术素养不一定够;艺术素养够了,发现拍的没人看。
我知道影视行业中的文艺片:文学艺术影片的简称。文学性和艺术性并存,区别于商业电影。有人说最成功的文艺片就是商业电影。 电影是第七艺术,集合了文字、图像与声音三种文学表现形式,所以欣赏电影要求有很高的审美性。
现代电影偏商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是很难取舍的问题。以及整个电影产业链,和艺术创作者的价值观,直至现在影视学校以及各种外部环境影响。
因为人们看的大多数电影都是商业电影,多少都会考虑观众的感受。
⑤ 中国顶级电影导演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中国电影经历了萌芽时期、成长成熟时期、新中国电影时期。
萌芽时期。1905年,谭鑫培先生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戏曲片电影《定军山》。1913年,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22年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后,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出片最多、历史最长的制片机构。
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长成熟时期。电影艺术从娱乐性转变到反映生活、现实文化中。此时电影主要内容题材更多反映民族存亡,同时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黑暗、对封建文化的批判、社会人生的思考等,从而承担起启蒙教化、推动社会变革的使命。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小城之春》、《一江春水向东流》、《渔光曲》等。
新中国电影。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大致分为六代导演。第一代导演:郑正秋、洪深等。中国第二代导演:费穆、郑君里、史东山等。
第三代导演:成荫、崔嵬、凌子凤等。此时的经典作品有:《刘三姐》、《红色娘子军》、《甲午风云》、《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
第四代导演:称之为“学院派”。这个时期的导演有坚实的专业基础。代表导演:吴贻弓、张暖忻等。经典作品:《城南旧事》、《小花》、《良家妇女》等。
第五代导演创作主体是北京电影学院1978级学生,八十年代初走上影坛,以饱满的情绪力量、冷峻深刻的文化反思、高度个人化风格、富于挑战性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开创了“中国新电影”。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等。
第六代导演也称新生代,指60-70年代出生,80年代在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学习,90年代崭露头角的电影人。更具先锋性、前卫性、青春性的创作群体。主要导演有张元、王小帅、贾璋柯等。
⑥ 中国的电影在世界范围是什么水平
我觉得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就是出于一个上升期,没有特别大的地位。这五部最高水平的中国电影,在全世界影史上也是顶尖的。
霸王别姬,93年戛纳金棕榈让陈大导演的身上镀上了一层金,虽然有人说这是他父亲指导的。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经典佳片。而金棕榈也是实至名归。从影片里我们能看到爱恨情仇,更能看到整个社会的变迁。历史总是这样,带走了时间,把沧桑和思索留给我们。就如程蝶衣的那句“说好一辈子就一辈子,少一天,一分,一秒,都不叫一辈子。”
⑦ 中国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电影的特点:
特点一:电影市场爆发式增长贺岁档失利导致票房饮恨300亿
特点二:华语名导大崩盘新生代逆势崛起
特点三:明星“改朝换代”黄渤加冕“喜剧之王”
特点四:互联网公司来袭电影行业上演“生化危机”
影视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显示,过去电影行业主要是由中影、华谊、博纳、星美等六大电影公司主导,但是如今格局突变,网络、阿里巴巴、腾讯来势汹汹。
参考资料:中国报告大厅材料。
⑧ 中国电影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以我自己来说,看中国的电影最大的一点是更有感染力,更加容易沉浸进去。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最大的优势了,相信谁也不想看电影的时候分分钟出戏吧,谁也不想对着一个个面瘫尴尬无比;对于电影制作者来说这也是最大的优势,有什么能够比自己的电影观众看得投入更大的希求呢?对于电影本身来说,这也是最能够体现一部电影价值的地方。电影艺术不比其它艺术,电影天生就是拿来给人看的。毕竟一部电影的问世投入之大是其它艺术难以企及的,侯孝贤拍《刺客聂隐娘》没什么人看得下去,但是人家有人投资,为什么,人家有名总有人买单,不管是钱还是名声。一个民族文化的语境是难以改变的,气氛这种东西是很难营造的。说历史,说语言,说文化,说情感,等等,说白了,就是一个感染。有感染不是说没有差评了,至少代表看得下去,并且能够引起情感变化。
⑨ 中国电影有什么特点
20世纪中国,历演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在百年历史上,这最后的10年,也许算不上惊心动魄,似乎也没有出现像千年转折那样的历史里程碑,人们在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速旋转中,不断忘却的同时甚至还来不及产生新的记忆。但在历史发展的链条中,每一个环节其实都证明着它存在的合理性,90年代对于中国来说也同样如此。与作为一个旧世纪的终结和一个新世纪的降临相对应,我们正经历着一种社会形态的渐隐和另一种社会机制的渐显,从而形成了鲜明的时代性特点:一方面是转型的冲突、分化、无序,另一方面则是通向共享、整合、有序的努力,这一社会冲突直接形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的品格和面貌。在用“中国特色”来搭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的过渡中,电影在继续用“主旋律”书写来承传主导政治的权威的同时,也在艰难地向文化工业转型。政治文化与文化工业的共生现实,可以说是90年代一幅巨大的天幕,中国电影便在这幅天幕下编织历史,并进退维谷地证明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由于国际国内传播媒介环境的变化,电影消费者群体的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变化,也由于中国电影从观念到体制都还没有能够适应文化的产业化转型,90年代中国电影无论是就其与主流社会文化思潮的联系,或是进入现代消费市场的程度来看,都还没有能够建立起与当代人广泛的生活与精神联系。尽管如此,如果回眸这刚刚度过的10年,除了《孙中山》、《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横空出世》、《生死抉择》等一批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话语表述的“主旋律”影片以外,《秋菊打官司》、《本命年》、《四十不惑》、《霸王别姬》、《背靠背脸对脸》、《三毛从军记》、《心香》、《找乐》、《鸦片战争》、《长大成人》、《阳光灿烂的日子》等一批影片,无论其人文深度或艺术深度应该说也都显示了中国电影一种生长的力量和渴望。与此同时,一代新电影人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艰难成长,这使人们相信,尽管中国电影作为一种工业已经落在电影发达国家后面,但电影艺术的灵魂还仍然顽强地存在、生长并孕育着希望。 如果说,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的多元走向、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潮流、文化/艺术的启蒙倾向以及社会/心理的个性化趋势构成了这一阶段的主导特征,那么,从80年代末开始,中国社会发展则逐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方面执政集团通过机制修复和国家意识形态机器的强化加固了政治的一体化体系,另一方面已经形成惯性运作的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化,又使市场经济逻辑渗透和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政治一体化要求与经济市场化趋势相互缠绕、制约,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协作。这样一种社会/历史状态,加上国际化、全球化格局,不仅作为一种背景,而且也作为一种“力量”,直接控制、作用、影响着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90年代中国电影文化正如整个社会文化一样,不可能象80年代文化那样充满异类、喧哗和叛逆,个人主义的、标新立异的、天马行空的现代主义美学形态被后现代工业所整合,电影文化中的先锋性、前卫性、实验性因素被降低到了最低点。同时,由于制作和融资方式的多元化,一些非主流、甚至非常规的电影仍然以一种边缘姿态出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革命与保守、开放与封闭、主流与边缘、恋父与轼父、结构与解构、资本逻辑与艺术精神,都在这种格局中相互冲突、相互利用和相互融合,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政治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夹缝中,出现了以国家政治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多种社会立场、多种意识形态体系共生并存的90年代电影状态。 “主旋律”策略:伦理泛情化与国族主义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要求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文学艺术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些表述,实际上可以被读解为政府话语对电影“主旋律”的核心阐释。90年代以来,在加强对文化艺术业的总体调控的同时,国家政权特别重视和加强了对电影文化的具体规范。电影规划和生产的“主旋律”化,正面宣传为主,鼓励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淡化海外境外节目,保护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加强 来源: http://www.shop99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