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

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18 00:41:22

1. 谁能告诉我顾长卫的电影《孔雀》,向人们简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孔雀》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影片由顾长卫执导,张静初、吕聿来、冯瓅、冯砾主演的剧情片,于2005年2月18日上映。

一家五口,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1)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孔雀》剧本在2000年就已经写好,故事基本来自编剧李强的真实生活体验,当时就有人以独立电影形式投拍,终因资金问题而夭折。

2002年底,正在筹备《青衣》的摄影师顾长卫和董平意外发现了《孔雀》,决定投资1500万人民币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为了压缩到常规片长,顾长卫和编剧作了减法,剧情集中到兄妹三人的成长故事上。2003年4月,剧本通过电影局审查,在安阳开机。

2. 求:解读电影《孔雀》以及最终要表达的寓意

1、姐姐 三个孩子里,活得最明白的就是这个姐姐,可她就是要倒霉,凡是她的梦想,就一定要被摧毁。她碍着谁了?她没碍着谁,她就是生不逢时,她赶上的那个时代,不如现如今张静初赶上的这个时代能容人。 河南安阳有个空军基地,所以70年代末还有伞兵,就是这些潇洒的女伞兵闹得,姐姐老想着飞,飞出这个小城,飞出这死气沉沉的家。姐姐是个聪明人,她和招兵的军人同志打乒乓球,还偷家里的钱想给人家送礼,她是豁得出去的,但她毕竟不如胖姑娘的姐姐狠,那位姐姐后来成了那个军人同志的老婆。所以,去当伞兵的不是姐姐,而是胖姑娘。 如果说这算姐姐的第一个重大人生挫折,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失贞。姐姐和果子在小树林儿里究竟有没有发生关系,曾经是我和黄老师争论的一个课题,我倾向于他们没干,因为没必要,但是从这个女人的性格来看,黄老师的肯定判断也许是更犀利——他说后来果子跟姐姐说过一句话很可揣摩:你以为我真是流氓呢?不过,虽然我听后有过动摇,但目前我们还各持己见,因为我觉得,姐姐在小树林里脱裤子那个动作,其实已经说明了一切,那个动作说明这个女人已经在精神上放弃了贞操,她不在乎了。还有她拖着降落伞,骑着自行车在大街上猛High的时候,被他老妈当众打断,然后是在家里强行脱了裤子打针。她作为女人的那点天真、梦,还有自尊,完全被打碎了。不过她也没有就那么跟果子好上,而是有预谋地找了个文工团拉琴的老头,她甚至还带着弟弟去享受这个“干爹”的爱护。老头很不幸,顶不住单位和家里的压力自杀了,究竟死没死不知道,但他的子女却找上门来辱骂、殴打姐姐,这场戏精彩极了,尤其是还配上凶悍的河南口音。最牛B的是,对方打完人撂下一句“狐狸精!”然后扬长而去之后,姐姐一言未发,继续埋头刷瓶子,这时候她身边的工友默契极了,一齐沉默着刷瓶子,好像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集体的这个冷漠、冷酷的“心理素质”是怎么锻炼出来的?好,1977年,往前推十年,就是那十年的经历锻炼出来的,必然。 这之后,姐姐几乎绝望了,她随便嫁了个人,没几年就离了。姐姐最好的几年青春就干这个了,白瞎了,彻底白瞎了。 几年后,已经是80年代了,姐姐又遇到了那个军人同志,在大街上,姐姐突然就精神焕发了,好像当年那个骚动的魂魄又回到了这具躯体。她毅然决然地穿过马路,来到那男人面前,万分幸福、万分骚包地对他说:我就知道,你会一直爱着我。可是,人家已经不记得她是谁了。 随后的一场戏(就是姐姐蹲在菜摊上,极度克制地哗哗流眼泪的那场戏),虽然拍得很紧(我的意思就是还可以稍稍松弛一些,像《爱情万岁》那样,不要意图太明显),但却给姐姐这个人物画上了一个非常圆满的句号。这个人物彻底立住了,她成形了,可信。 2、哥哥 哥哥的故事最有趣,但说实话,没什么意思,主要的功能倒不如说是衬托了其他几个人物,特别是妈妈和哥哥的那个瘸腿媳妇,当然还有弟弟。 哥哥的狡诈是这个人物性格的关键,何以见得呢?你别看这厮在外面孙子似的,回到家那是一大爷,分糖块,121颗,他最后能拿一大半。这家伙是真傻吗?他确实有点傻,但是也并不完全傻,所以姐姐让果子揍了人,他就立马带着烧鸡去慰问,精明得很。这个胖子,至少在两样事情上是绝对不傻的,一个就是对人际关系的经营,一个就是食,这个食不防放大一点,也包括色。讨媳妇这个事儿,太说明问题了,他在纺织厂门口看上人家陶美龄了,回家就给他妈使计策,就是猪八戒最擅长的那种:激将法。这还不算,他自己也很有方式方法,摘那么一大朵向日葵,我的天,那放在今天也是很浪漫的一个人啊。可惜,天鹅肉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得手,胖子的爱情终于还是失败了。 相亲相到的这个农村姑娘,和胖子实在是绝配,为什么呢?因为她是一个可以经营胖子的女人,她的手腕甚至比胖子他妈都厉害。没有她,胖子定不会学会那生存下去最关键的一招:自私。对付来借钱的无赖,胖子的办法实在令人佩服,这绝对是大智慧。 哥哥的故事里有一段惊心动魄的谋杀场面,这场戏也是这片子里的大亮点之一。它涉及到一个共谋的问题,就是一家人要不要达成默契,干掉傻哥哥这个累赘?弟弟买了耗子药,姐姐发现了,倒在了地上,父亲在门口看见了,却选择了沉默。只有母亲,她采取了一个极端但有效的方式,教训了自己的家人。在饭桌上,她专门选在饭桌上,让一只大白鹅喝了毒药,然后全家人看着它毒发、挣扎、抽搐、扭曲着死去。这一家人的关系,实在太不健康了,但是,这里的健康与不健康都是符合逻辑的,是有一个源头的。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这片子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缺席者,就是文革经验,它是解释所有事件的关键,它才是77年这一家人遭遇的不幸的真正根源。 3、弟弟 据说弟弟的故事是被迫作了大手术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弟弟本来应该是个同性恋。需不需要让弟弟变成同性恋我不管,问题是现在的改动让这人物有些前后不搭。虽然基本上也解释得通,但就是别扭,尤其是他成了一个甘愿吃软饭的人,怎么会? 弟弟的自尊是这样一点点被毁掉的,先是长期的被忽略,长期的,非常长期的,这个你可以尽可能地发挥想象。然后是姐姐的遭遇,因为姐姐的两个梦想先后被击碎的时候,他都在场,一个是伞兵事件,一个是干爹事件。在这个家里,他最可亲近、可信赖的就是姐姐,因此姐姐的挫折其实某种程度上也是他的挫折。这之后,还有胖子哥哥在澡堂的口吐白沫事件,在这个家里,他顶着很多无形的压力,而别人却从不在乎,甚至最亲近的姐姐,也利用他,利用他去买那令他难堪的《性知识手册》。 接下来的事件更严重,傻哥哥来送伞,让他很没面子,哥哥“耍流氓”,让全校围殴,他也被株连,情急之下,他居然干出了用伞尖捅哥哥这样混帐的事。这个时候,这个家里最小的男孩的心理事实上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没想到的是,随后还有一连串的打击。为了挽回面子,他请果子冒充民警大晴天来送伞,这是个典型的饮鸩止渴的小把戏,果然,第二天当他兴冲冲地吹着口哨来到教室,迎来的却不是尊重和崇拜,而是全体同学的羞辱。这个打击是致命的,这意味着,他被一个集体除名了,唾弃了。之后是另一次唾弃,被女人的唾弃,他跟踪对他貌似有好感的女同桌,得到的却是对方更冷酷的嘲笑。这几乎是他回到安全集体的唯一稻草,但是也覆灭了。 学校这个“小社会”抛弃了他,没想到回到家里也是一样。在“暗杀”哥哥未遂之后,母亲残忍的惩罚手段割断了他和母亲交流的可能,然而父亲,竟然是一个更加不可理喻的男人。这之前,这个男人几乎总是沉默的,看起来似乎是个厚道、老实的男人,万万没想到,当这个男人发现自己最看重的小儿子画的一幅女性人体之后,竟然大发雷霆、歇斯底里了,这个暴怒的男人甚至对着屋外大喊:邻居们,快来看哪,我家出了一个流氓!这一次,弟弟的退路被彻底堵死了,他只好离家出走,离开了这个城市。 80年代以后,当他带领自己的女人和这个女人的孩子回到家里的时候,他对父亲的仇恨依然没有熄灭,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对父亲的挑衅。但是,他自己也在这种丧失了尊严的生活中,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报废掉了。 4、爸爸和妈妈 爸爸和妈妈在文革的十年中发生过什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但那一定是可怕的经历。妈妈处理事情的果断、凶狠和不择手段,恍惚还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影子;爸爸呢?终于在沉默中爆发的父亲,原本也是个有着暴力倾向的人吧。 这些被扭曲的人格,很可能获得了某种可怕的遗传。 5、孔雀 最后,那孔雀终于开屏了。父亲和母亲没有来,但孩子们都来了,他们都来了,却也没有一个能等到看见孔雀开屏,这就是顾长卫想说的,那个时代的人,没赶上好时候。可是,谁能赶上好时候呢?孔雀确实开屏了,但大多数时候,面对我们的不是它美丽的羽翼,而是它那不怎么雅观的屁股。

3. 电影《孔雀》表达了什么思想

整部电影基调是灰色的,只有最后的孔雀开屏,才是唯一的亮色。但这种美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孔雀怎么会在冬天开屏呢?因为太多的苦闷的心在期待,所以导演就安排孔雀在冬天开屏了。哥哥得过脑病,身体肥胖,他没有什么心机,满脸憨笑。影片中他好像是唯一的胖子,唯一会笑的人。这印证了一句话:中国人不会笑,会笑的是傻子。你看电视上那些参加奥运会上的中国运动员,获得佳绩的时候,本该欢笑的时候,有几个人笑了?一个个反倒是泪流满面。哥哥不是很傻,他知道向女人献花追求女人。但哥哥的命运是可悲的,人们以欺负他为乐,没有事也要打他一顿。他在什么地方干活都干不成,爱情和他不沾边,最后,他找了个乡下的瘸腿姑娘做老婆,没白天、没黑夜地辛劳,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弟弟敏感、自尊心强,弟弟是一个没有定型的少年,他可能变成一个好人,也可能变成一个坏人。姐姐为了当兵向他借钱,他贡献出自己所有的财产。可是哥哥的愚笨给他带来羞辱时,他想毒死哥哥。因为一点小过失,画了一张女人的裸体画,他被父亲责骂而离家出走。家人曾经对他寄予希望,可他一事无成,辜负了家人的希望。三个人的母亲常常穿着白大褂,可能是个医务工作者,可能是个专业技术人员,父亲穿着蓝色的工作服可能是个老技工,他有些面子,受人尊敬。象他们这样的家庭在当时的中国应该算是很不错的家庭,他们过得如此压抑艰难,想想大多数中国家庭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无奈。

4. 顾长卫拍的《孔雀》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

对平凡人的生活心存敬意——访导演顾长卫

东方网2月5日消息:2005年1月30日,顾长卫一早便走进了北京使馆区附近的河畔咖啡馆。他是当天的第一个顾客,与笔者相约在这里做专访。这位著名的电影摄影师,从未为自己摄影的影片出现在媒体面前,哪怕是《红高粱》、《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有让他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霸王别姬》。他习惯了低调,习惯了不在媒体上露脸。如今,当顾长卫以导演身份出现时,他坦言:“我现在坐在这里,面对媒体有这样的倾诉
欲,都是在为我自己导演的影片即将上映积累宣传效应。”———一切为了《孔雀》。
入围第54届柏林电影节竞赛影片,《孔雀》的首映日期被安排在2月18日,这一天也正好是影片在国内全面上映。此前,《孔雀》一直在北京的一家影院作试映。“试映其实挺冒险的,万一口碑不好,那么影片就别想再公映了。我们事先估计到观众对电影的口碑会好,才敢拿出来放映。”显然,顾长卫对自己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信心十足。

“五年我就做了这一件事”

名列“世纪百位杰出摄影师”的顾长卫,有过一段“留洋”的经历,与好莱坞一些著名导演合作。但多年的摄影工作使他的一只眼睛视物模糊,医生确诊为斜视,不宜再从事过多的摄影工作。1999年底,在好莱坞拍完陈冲执导的《纽约的秋天》后,顾长卫一直在国内养病。“其实除了长期的摄影工作造成的职业病迫使我在家休息外,我本身也是有些惰性的人。这五年我才做了这么一件事,要是在美国是绝对不可能的。”顾长卫有意对电影事业作一个新选择,当导演是他那时的最佳选择。

由李樯创作的剧本《孔雀》完成于2000年,剧本曾流传于很多导演之手,甚至有一位导演还在剧本故事描述的地点安阳开拍了这部电影,但拍了十多天后,不知什么原因又停拍了。虽然那些曾经看过《孔雀》剧本的人都对剧本表示一致认同,但最后剧本被顾长卫攥到了手中。“我看了剧本就很喜欢,觉得丢不下了。”顾长卫行动起来———2003年4月9日,《孔雀》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城镇,一个被称为水冶的地方开了机。

《孔雀》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普通家庭兄弟姐妹三人命运遭遇的故事。影片最初的设想是请章子怡或徐静蕾担纲女主角,都因为档期调整不过来而没有参演,最终挑选了张静初饰演姐姐、冯�饰演哥哥、吕玉来饰演弟弟。从完成的影片来看,第一次当导演的顾长卫对演员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的电影有一点苍凉”

“文如其人,每部作品都能让人感觉到那个导演是怎样一个人。我是特别普通的人,我喜欢样式上看起来简单,内容更深刻一些的东西。《孔雀》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相同的剧本,不同的导演会拍出不同的效果。《孔雀》从开拍起便注定要打上顾长卫的烙印,比如以河南安阳话作为影片对白语言,镜头冷静、呈蓝灰色调,构图细腻、讲究,长镜头的大量运用,这些都是顾长卫为《孔雀》所作的独特的设计。

《孔雀》从弟弟的视角切入,配以旁白讲述故事。影片曾被顾长卫处理成一个从头至尾顺流而下的故事,但他最终放弃了这样的形式。现在,影片的故事被分成了三段式,分别讲述姐姐、哥哥、弟弟三人的命运。用这样的形式,顾长卫称是为了“更让人回味”。在电影中,导演刻意弱化了人物所处背景以及故事描述的时代,而更关注一个普通家庭中的个体生命。顾长卫说,不论是什么时代,个体都会在自己的生命过程中遇到那样的故事,“我的电影有一点苍凉,它不是要对背景和时代进行评价,而是想表达这样的主题:普通人也有很多希望。我对那些平凡人的生活始终心存敬意。”

顾长卫说自己是个细腻的人,这一点从他为影片安排的诸多细节中就可以看出来:电视中正在播出的《追捕》;全家人一起做煤球;戴着白色工作帽的刷瓶工……“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人回到那个年代,回忆起自己那时的生活。当初我在看剧本时,满脑袋都是那个年代自己经历的事。”这部电影顾长卫拍了156场戏,最后只用了130场戏。他说:“我希望电影要有留白,给观众一些空间,有一些情境是可以让观众自己去丰富的。”

5. 电影《孔雀》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导演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雄孔雀求偶时,会竭力展示自己美丽的尾羽,但是当他展示自己尾羽的时候,也会露出丑陋的屁股来。人生,也是如此,即使万丈光芒笼罩着你,你仍然无法掩饰自己曾经的不堪。

《孔雀》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张静初、吕聿来、冯瓅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5)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角色介绍

高卫红

面孔清秀,也可以说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种清教徒式的气质,外表安静,内心强烈执拗。她笑起来很单纯,不笑的时候很冷清。

性格倔犟,因为理想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个过于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梦想里。外人看起来以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对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望,这样的女孩子在封闭的小城市里肯定是个异类。

高卫国

外号“胖子”,患有脑疾,傻乎乎的,总遭人欺负,看上去很憨厚,实际上也很宽厚,以至于有些愚钝。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与他愚钝的身体很不协调,看着让人替他着急。

他的笑容很灿烂,随便的笑都会格外开心似的。他胖胖的脸上有一种儿童气还没有脱去,很善良,纯真。你看他笨头笨脑的,可心里很明白。

高卫强

沉默得像一个影子,却是这家唯一的希望,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眼睛很灵动,像随时会逃跑的鹿,气质很复杂,很难一句话说清,因为他还处在青春期,人还没定型。

看上去又清纯又阴郁。这孩子的未来不好说,把握不准,或许是个好孩子,也可能会去杀人。但外表还是文秀的,就像在风雨中摇摆不定的一株纤弱的树。

6. 《孔雀》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孔雀》一般指顾长卫执导的电影《孔雀》,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一家五口,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

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6)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主要角色介绍

1、高卫红

面孔清秀,也可以说是清淡,人淡如菊。她有一种清教徒式的气质,外表安静,内心强烈执拗。她笑起来很单纯,不笑的时候很冷清。性格倔犟,因为理想迟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一个过于唯美或理想化的人,她一生都活在她的梦想里。

外人看起来以为她不是最被生活吸引的人,对她自己的生活充满热望,这样的女孩子在封闭的小城市里肯定是个异类。

2、高卫国

外号“胖子”,患有脑疾,傻乎乎的,总遭人欺负,看上去很憨厚,实际上也很宽厚,以至于有些愚钝。但他的眼睛又大又明亮,与他愚钝的身体很不协调,看着让人替他着急。

他的笑容很灿烂,随便的笑都会格外开心似的。他胖胖的脸上有一种儿童气还没有脱去,很善良,纯真。你看他笨头笨脑的,可心里很明白。

3、高卫强

沉默得像一个影子,却是这家唯一的希望,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眼睛很灵动,像随时会逃跑的鹿,气质很复杂,很难一句话说清,因为他还处在青春期,人还没定型。

看上去又清纯又阴郁。这孩子的未来不好说,把握不准,或许是个好孩子,也可能会去杀人。但外表还是文秀的,就像在风雨中摇摆不定的一株纤弱的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孔雀

7. 电影《孔雀》的主旨是什么

《孔雀》:世俗人生的飞翔与沉沦
零点深蓝(柠檬树下的粒粒)原创

《孔雀》近日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颇为引人瞩目。虽然在叙事内容和形式上《孔雀》都并未带来什么革命性的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顾长卫从摄影转向导演初试的啼声已经有了不俗的成绩。他带给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是由一个过渡的年代作为背景和场景:火热的革命正在萧条之中,开放的新时代尚未正式拉开帷幕。更感动人的是,他展示了那个有些空落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普通青年顽强的乌托邦追寻,以及黯淡的结局。我想起《棋王》里的王一生,在棋呆子的身份庇护下他拥有了棋盘上纵横捭阖的自由;而《孔雀》里的姐姐,则把她压抑的生命激情疯狂地集中于一个硕大美丽的降落伞上。当降落伞的羽翼飘然滑翔在万里无云的晴空,当少女骑着单车身后绽放巨大的伞花奔驰在鸡毛蒜皮的小镇街巷,我知道,降落伞就是这个影片的魂魄所在。孔雀只是这只降落伞的一个拙劣的复制而已。
《孔雀》的故事是回顾式的,带有一定的自叙传意味。这是一种夹杂着缅怀、伤感和解构意味的讨好的叙事方式,这种叙事天然地具有一种感染人心的效果。比如楚浮的《四百击》、塔可夫斯基的《伊凡的童年》、小津安二郎的《我出生了,但……》、候孝贤的《童年往事》和《恋恋风尘》、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贾彰柯的《站台》……童年的视野或者青春的成长,总是可以赢得人们对坚硬现实中纯真童心和成长烦恼的深挚同情,因为那里面也有我们每一个人曾经的年轻和坚持;那样的叙述,也总是更能轻易地暴露出成人世界的冷酷与不堪。
《孔雀》让今天的中年一代又回到了上个世纪70-80年代,那个转型时期,重访物质紧缺贫穷灰暗的革命与后革命交接的年代。文革刚刚结束,70年代末的一个北方小城。影片从一个五口之家围坐饭桌四周的吃饭场景开始,在漆黑的水壶突突的回忆。大哥高卫国患有脑疾,外号“胖子”,常遭人欺负;弟弟高卫强沉默寡言,他也是影片的叙事者;姐姐是女主人公高卫红,有着清秀美丽的面容和倔强执着的个性。影片里充满那个时期平常家庭的平常遭遇,比如一家人一起做蜂窝煤却被大雨侵袭,比如过年时妈妈一粒粒数糖果分发给孩子;这些细节可能会唤起尘封的记忆,贫穷的蛛网笼罩下,影片中的家庭还有其特殊性,有一个患有脑病的傻大哥。在我看来,这是这个原本可以过着贫穷却安宁小日子的家庭陷入激烈冲突的重要原因。父母对大哥的偏爱引起了妹妹弟弟的不满和嫉妒,弟弟妹妹还因哥哥的痴傻而遭人歧视,两个人着谋划把哥哥毒死,结果又无比歉疚地请哥哥吃了一顿肉包。这个家庭里的父母有着那个时代常见的保守和严厉,他们其实是遮蔽孩子们的另一重阴影;对于卫红而言,她如花的少女时代必须每天面对药厂洗不完的药瓶,这样机械重复的劳作令人绝望……沉闷压抑的生存背景下,某种潜在的革命性因素在不屈不甘的年轻心灵里躁动。卫红耽于幻想,在想象中以各种方式逃离现状;卫强则像一只忧郁而沉默的小鸟。
于是,很自然地,有了卫红对伞兵生活的无限憧憬。当这个漂亮女孩躺在屋顶阳台上,凝视着碧蓝的天空,天女散花般,从飞机上忽然开放出一朵朵洁白耀眼的粲然伞花,她的双眼亮了起来。我们可以体会她内心深处对飞翔的渴望。那是不同于她眼前卑微生活的另一种浪漫的图景。那眩目的伞兵跳伞画面以及卫红骑着自行车在原野上飞速奔驰的情景,是一曲相互呼应着的二重奏。卫红天真而好奇地接近那些英姿飒爽的伞兵,内心产生了一个逃离现实的想法。她要去报名当伞兵。但是她的理想无从实现,她被淘汰了,那个帅气的男伞兵并没有真正帮她。她被重重地推回自己黑暗的小屋。接下来有了整个影片最为出彩的一幕:沉默、绝食多日的卫红终于活了过来,她扑在缝纫机上发疯地缝制了一个巨大的降落伞;然后,她骑着单车,风驰电掣,车后拖着随风开放的降落伞,大叫着、欢笑着,在街道上飞驰,吸引了无数惊奇的目光,一个叫果子的青年吹着口哨兴奋地骑车追随。直到母亲出现,一把将她连人带车拉翻在地……影片另一个触目的镜头是为了找果子要回降落伞,卫红没有犹豫就脱下了裤子……可以说,降落伞肯定是《孔雀》的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得意的构想,这个人为的意象用来寄托青春期卫红欲冲破生活牢笼的全部梦想和决心。 人们也许要质疑影片的真实性,在那个仍然使用布票的年代里,一个贫寒之家又如何能够提供这么丰裕的布匹用来做降落伞?这个细节完全来自于艺术的想象,像许多艺术作品一样,艺术来源于生活么?可它又高于生活。
终于,濒临疯狂边缘的卫红回到了冰冷的现实,她的理想令人辛酸地自动降格处理了,变成了只要不刷瓶子就好。她匆匆忙忙马马虎虎地嫁给了一个答应可以给她调动工作的司机,得以在另一个工厂烧制玻璃瓶——看来她与玻璃瓶子的关系还不可能终结。喜欢着她的野性的果子一直未娶,还很哥们地帮她教训了那帮欺负大哥的二流子。果子是影片中最有魅力的男性形象,但是他所带来的安全感当然与希区柯克那些高大英俊殷实智慧的白人男子带来的安全感全然不同。
一个花季少女的多梦年华如此惨淡地终结。这显然是对那个平庸保守僵硬的旧体制以及附带的丑陋人伦的控诉,旧时代束缚了那些年轻早熟而活跃的心灵。两毛四分钱一本的《性知识手册》在作品中鬼鬼祟祟的登场亮相,令人不禁莞尔。弟弟卫强正是因为一张女性人体解剖的图画,被父亲痛斥为流氓而赶出家门。流浪数年之后,他带回一个风尘女子和她的幼小儿子,在这个已经开始流行《追捕》的小城里过着退休的日子,颓废地无所事事。倒是大哥经历了一场爱情挫折之后,与一个乡下瘸腿女人门当户对地过起了踏实的日子。
卫红离婚了。一天,她偶然地邂逅当初惊为天人的英俊伞兵,那时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卫红崇拜不已,这个与卫红有着美好的一面之缘的男子,给卫红带来了憧憬和希望,紧接着却将卫红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他没有帮助卫红实现当伞兵的愿望。此刻,他正在街边毫无顾忌地大嚼手中的肉包,是街头常见的那种沉沦于世俗生活的邋遢中年男人,自行车后座上坐着他脏乎乎的儿子,拎着大包小包的妻子是当初得到他的帮助当上伞兵的女孩。影片的反讽意味过于明显了,显得有些不够厚道。
接下去的一幕肯定是观众难以忘怀的:卫红与弟弟卫强蹲在路边的西红柿摊子旁边,一个一个挑选。抚摸着西红柿光亮圆滑的表皮,忽然之间,卫红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涌流出来,滔滔不绝。她转过身子背对着弟弟,掩饰自己的失态,却无法阻挡悲痛欲绝的饮泣。弟弟专心致志挑选西红柿,没有留意姐姐满面的泪花和扭曲的容颜。这个套着一件没有身腰的灰不溜秋的汗衫的女人,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蹲在路边哭得伤心欲绝,却无人知晓。那个身穿白短衫骑着单车奔跑两根小辫飞扬起来的灵秀女孩呢?那个内心总是怀抱着飞翔梦想的女孩呢?这场无声的痛哭传递给人们的,可谓是无声胜有声的震撼。这场景,让我一下子联想起蔡明亮《爱情万岁》的结尾,杨贵媚那场连续三分钟不间断的哭泣……如果哭泣可以舒缓生存的巨大压抑,如果哭泣可以洗涤生活的污浊,那就痛痛快快哭个够吧!哭完了,擦把脸,继续走路。这就是现实的人生:岂止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兄妹仨已人到中年,三个小家庭分别走过动物园的孔雀圈栏前。卫红又结婚了,并有了小孩,看不清她身旁的男人是谁,我们希望是一直爱着她的果子。胖子大哥和瘸女人相互携手,走得很带劲;弟弟卫强带着老婆孩子,孩子大叫孔雀是假的,因为孔雀不开屏。大家相继走过,对孔雀开屏不抱任何希望地离开了。
忽然之间,孔雀园里,那只漂亮的雄孔雀机灵灵绽开了美丽的花屏,他缓缓地旋转身体,如同一种庄严的仪式。只是,它持久地骄傲地把屁股冲向观众,像个淡淡的讽刺。身体瘦小姿容寻常的雌孔雀在一旁从容啄食着地上的食物,任由她的孔雀男士尽情表演。这里是孔雀的爱情世界,一场世俗的爱情追逐即将上演。光辉散尽,地面上全是古井无波的日子;然而漫长的平庸生涯里,也曾有过孔雀开屏般的青春热望和眩人风采。这就足以让人慰藉,也足以挑动起脆弱敏感心灵那永远易于感怀的心弦。
参考资料:http://bbs.cctv.com.cn/forumthread.jsp?id=5837277

8. 求电影《孔雀》的解析

影片描写了七十年代末,河南一个城镇普通家庭的故事。朴素的人物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片断的情节,对于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看来都似曾经历或参与。那灰蓝的主色调,让人们感受到并不久远的时空和不愿多回忆的微痛。

叙事过程并没有准确的时间,但却非常巧妙的采用当时在社会上较为流行的音乐和电影来隐述时间,如苏联音乐、《卖花姑娘》主题曲和电影《追捕》的画面等,而这些普通百姓当时所能接受到的熟之能详的文化经典,使观众一下子能将时间定格在了某一天,真实感和认同感犹然而生。

影片的前部有一骑车拉伞的优美画面,这既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理想执着,甚至略有偏执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少女丰富的想象力。快乐的表情,疾驰的速度,满展的伞,观众仿佛看到了一只开屏的孔雀在追逐……

中间有一个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都发生过的打煤砖场景,长时间的定格。一家人,顶着烈日,紧张地忙碌着……一场突来的暴雨,自己的劳动成果要泡汤了。他们用尽可能的方式在挽救,母亲两次所能找到的塑料布仅能遮盖住很小的一片,他们无助地站在屋檐下。

这时,母亲又冲出来,尽力地挽救和女儿因极度失望地放弃形成对角线,希望和失望,母亲和女儿,呆视与滑倒……都在煤砖化成污水的大背景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预示着人们在大自然面前的嬴弱,在大的社会环境压力下的无助,充满希望的能挽救什么?失望放弃的又能失去什么?另一条对角线,似乎只能默默地注视、等待……

和解是本剧最让人感到仁爱、欣慰、新生的场景。平实而又浪漫,当那只鞋盒放在桌上时,观众都会想:是什么?那只幼小的生命站起并展翅的阳光画面和刚才大鹅死前的阴霾画面所形成的对比,使观众从刚刚还紧揪的心情一下就得到了欢欣的、重生似的舒放。假如由于悲哀使眼里产生了泪,优美的挣扎身姿和哀婉的音乐阻滞了泪地流出,这只黄茸茸的小生命,一下就会将眼内的泪催涌出来,悲伤的泪也转瞬间即变成幸福的泪水了……

(8)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扩展阅读:

《孔雀》以三段式的结构讲述了兄妹三人的故事,看来却犹如一个人的一生。

导演顾长卫以其细腻丰富的镜语展示了生命的一个个瞬间,它们确实是与我们现在的生命有着时空之隔,但细细读来,却又依稀感到与我们自身生命产生了微妙的联结,而且这种微妙在不停地氤氲。

可以说这是以一部以描述心理见长的影片。其对影片中人物心理的解析有着深刻的时代性。

9. 孔雀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讲了什么内容

《孔雀》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张静初、吕聿来、冯瓅、冯砾主演的剧情片,于2005年2月18日上映。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剧情简介
一家五口,姐姐20出头,是削瘦清秀的女孩,有一种清教徒似的气质,但内心刚烈执拗,可以为了梦想狠得下任何心;哥哥二十三四岁,小时得病落下轻微脑疾,但以为他笨的人,往往还不如他心底里透着明白;弟弟十七八岁,敏感、忧郁,内心过于丰富,以至于人累得有些慵懒,这样的孩子,未来捉摸不定

阅读全文

与孔雀电影想表达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