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电影资讯 > 欲尘电影讲的什么

欲尘电影讲的什么

发布时间:2022-09-19 08:26:41

❶ 佛经里的法水如露淹欲尘的上一句是什么

《无量义经》云:「微渧先堕,以淹欲尘。」上人说明,即使微如露水,只要持续滋润,就不会一遇风即弥漫烟尘。「一天二十四小时,要把每句话都讲得对、把每个脸色照顾得好,就要常常用法水滋润心田,真正让『法入心』。」
在做慈济的路上,上人教众要时时自我警惕。「即使遭别人阻碍,要放宽心,体会个人事小、天下事大,莫与人计较。如果是自己障碍别人、让人退失道心,就要赶紧发露忏悔,坦然向人道歉。」
上人感恩大家与师父同一心志,更期许要能「慈悲等观」;引导富者济贫时,莫使之自我膨胀,才不会徒增无明。

❷ "欲"的意思是什么

基本字义:

1、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念。~望。~火。食~。情~。禁~。纵~。

2、想要,希望:~盖弥彰。~罢不能。~速不达。

3、需要:胆~大而心~细。

4、将要:摇摇~坠。山雨~来风满楼。

5、婉顺的样子。

组词:

物欲、食欲、私欲、嗜欲、贪欲、禁欲、婬欲、苟欲、贵欲、养欲、欢欲、侵欲、离欲、欲海、躁欲、味欲、顺欲、佚欲、欲情、枉欲、欲鄣、纵欲、理欲、肆欲、欲心、欲事、规欲、欲壑、寡欲、欲尘、

(2)欲尘电影讲的什么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欲,贪欲也。从欠,谷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欲,贪欲也。字形采用“欠”作边旁,“谷”作声旁。

组词解释:

1、物欲:物质享受的欲望。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只是人心为物欲所蔽,失其灵明,如聋盲之不辨声色,非其本性使然。”

2、食欲:人进食的要求。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五章二:“一个人凡是在平时欲求满足他的食欲与性欲,或处危险中欲求维持他的生命,或遇阻碍时欲求完成他的企图,他的有效的行为,都是这样的。”

3、私欲:亦作“ 私欲 ”。个人的欲望。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於是饮食男女之事,渐就范围,各尽其分,各安其义,谁或逾阈,以逞其私欲。”

4、嗜欲:亦作“ 嗜欲 ”。嗜好与欲望。多指贪图身体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

5、贪欲:亦作“ 贪欲 ”。无休止地求取。

瞿秋白 《欧文的新社会》:“那时没有丝毫恶浊的贪欲,爱情和理智将要扶持人类的运命。”

❸ 佛教里讲的"戒定慧"是什么意思

“戒定慧”是佛教语,指戒律、禅定与智慧。

具体释意:

1、戒:道德品行,佛教称为“戒”。许多人将“戒”片面地理解为消极的禁戒,认为有了戒就不自由了,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能做。然而,“戒”的巴利语为sãla,含有行为、习惯、品质、本性、自然等意思,通常也指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好品德、良善的行为等。

2、定:定就是内心处于平静、安宁、专一的状态。培育定的方法叫做“止”,即止息烦恼、致力于内心平静的意思。

3、慧:通过智慧了知名色法属于苦圣谛;了知名色法之因即是集圣谛。观照名色法以及名色法之因为无常、苦、无我的智慧称为观智。亦即是说,观智所观照的对象即是苦圣谛和集圣谛。当禅修者的观智成熟时,即生起超越世间(出世间)的智慧——道智。道智能彻底地断除相应的烦恼,证悟涅槃。

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 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

1、修戒——完善道德品行;

2、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

3、修慧——培育智慧。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3)欲尘电影讲的什么扩展阅读:

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

不要认为修行就是枯坐蒲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想要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事,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烦恼由粗到细分三个层次,修行也是由低到高分三个阶段。修行的三个阶段分别可以去除三个层次的烦恼,即:

1、通过持戒去除违犯性烦恼;

2、 通过修定去除困扰性烦恼;

3、通过修慧去除潜伏性烦恼。

❹ 艺术高材生的百合之恋电影叫什么

欲尘

7.8分
主演:郑梦瑶陈强生
导演:元子
类型:爱情网络电影
时长:62分钟
年代:2016
地区:内地
简介:

❺ 什么叫修行

壹、前言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
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练,
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为一位修行者,在刚起步之前,必先认清一些基本的观念:

(1).我为什么要修行?
(2).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3).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看似易解,仔细研究却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会陷在
修行的泥沼里,卒至万劫不复。

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
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
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
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
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
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
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
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
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
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
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著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
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
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
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
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
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
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
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
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
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
忆童年时代,曾经随著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
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
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祥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
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
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
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
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
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1).苦谛—生命的现象呈现著迁流变化的情形,叫做「诸行无常」。因为无常,
所以没有一件事物不会毁坏,也没有永远的欢乐,当我们拥有的事物毁坏时,
当欢乐远离悲伤来临时,自因沮丧、失望而痛苦,所以「无常故苦」,若依
照苦的性质来分类,它表现在人生上的可分八类:

1.生苦。生由无明业相而来,纯大苦聚集,是为了承受应受的果报而生,因
此生即是苦。人间的生,从受胎开始,在母腹中窄隘不净,犹如处身地狱。
出胎以后,有冷风、热风吹身,有雷、电、雨、雪袭身,有贫贱富贵、相貌
全缺、美丑的分别。另外,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爱取有诸事,种种的七情六
欲由是而生,懊丧悔恨,缠绵身心,使人痛苦难堪。

2.老苦。从少年至壮年,从壮年至老年,气力逐渐衰羸,形色逐渐枯丑,动
止不宁,精神不振,甚至饱受他人的嫌厌,视为生活中的绊脚石。孤独、饥
寒、踽踽而行,心中的苦岂是身强力壮的人所能体会?

3.病苦。因为业障临身,或四大不调,造成身心诸般不适,终日辗转病榻,
忽冷忽热,时痛时昏,人间地狱莫此为甚。

4.死苦。将死之人,便有无始劫来的业相现前,在那一刹时,令人生起大怖
畏。死后,缥缥缈缈投生他处,转驴胎、堕马腹,或化作饿鬼,食入成火,
或进入地狱,受无尽的刑。

5.爱别离苦。所喜爱的人事物,因消失、毁灭或离开,朝暮思恋,使得身心
交瘁。

6.怨憎会苦。所嫌怨的人事物,因相遇而愤懑不已,咬牙切齿,常思仇报。

7.求不得苦。爱乐某事某物,极力求之不可得,受失意丧志的苦。

8.五阴炽盛苦。前面七苦,都由七情六欲所生,由情欲的执持,表现在身心
方面,为色、受、想、行、识五阴的显现,是苦的总内容。

这种种的苦,像一条无形的锁练,紧紧的缠绕著身心,令人烦恼、无助、陷
入无法自拔的痛苦深渊。

(2).集谛—爱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爱欲的核心是由「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
」,再由「我见」的坚执,才会去造种种的业,而生出一切苦果。现在我们
深一层分析我见的特质,得知它是从贪嗔痴等烦恼的聚集而成:

1.贪:对于五欲尘境迷恋不舍,也就是见到爱欲顺情的事物,便起了贪著的
心,见到憎恶违情的事物,便起了弃舍的心。

2.嗔:对一切的违情逆境生出嗔恚的心,不能容忍。

3.痴:又名邪见。因为心性暗昧,不能察觉一切的事理,所以邪正不辨,是
非不明,认假做真。

贪嗔痴三者合称叫三毒,因它能毒杀一切有情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一切的烦
恼迷惑无不从此三毒流出,所以叫「集」。

(3).灭谛—灭不是毁坏消失,而是灭去烦恼,证得了寂静安乐境界。灭的梵语叫
涅盘,它有几个涵义:

1.灭度。是生死大患永灭、度脱一切的烦恼痛苦。

2.无生。从此脱离六道,不受轮回。

3.安乐。不受轮回,自由自在,当然是安乐了。

4.解脱。四大五蕴,一切的束缚全部消除。

5.圆寂。不但自己获解脱,也要使一切的众生得解脱,这自觉觉他都圆满的
境界叫圆寂。所以「灭」的究竟义不在求自身的灭,更要求一切众生的灭。

(4).道谛—既然了解烦恼生死的苦是由集的业惑所成,又知道了寂灭涅盘的安乐,
就必须探求断集的方法。在理论上可以区分繁简,从菩萨的行道说,叫六度
万行;依众生学行的分科,叫三十七道品。总括地说叫戒、定、慧三学。戒
学是防非止恶,定学是静心之乱,慧学是去惑证理,如用八正道来对照,正
见、正思惟是慧学;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正念、正定是定学;正精进
总持三学。依此修行便可以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

上说四谛,为什么叫「谛」呢?谛是审察真实的意思。审察三界,的确充满
了诸苦,有逼迫性,所以叫苦谛;审察苦从何处来?原是众生依业受报而来,有
招感性,所以叫集谛;审察知苦断集的方法,是可修性,所以叫道谛;审察修道
的结果为寂灭涅盘,是可证性,所以叫灭谛。凡夫迷惑这个谛理,不知生死的苦,
因此而认苦作乐,起惑造业,依业受报,轮回不息,因此永远做众生,不肯学佛
修行。圣人了悟这个谛理,觉知三界生死是苦,苦的源头是集,同时知道有涅盘
可证,有入涅盘的道可修,从此精进不已,达到断证的究竟。

由此可知,明白了四圣谛的道理,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要修行」了。当然,
身为一位修行者,除了拯救自身之外,更要擎起智慧的明灯,去拯救沈溺于痛苦
的众生,所谓自觉觉他己立立人,这才是修行最崇高的目的。

参、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佛法在世间流行,自有其本然的条件,一个是「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一个是「众生平等」。但众生虽皆有佛性,假若不经由正确的修行,仍旧成不了
佛道,而众生平等,也是站在本具佛性的立场来说。如纯就世间的现象去看,众
生应该是不平等的,如天上的欢乐不同于地狱的极苦,人间贫富贵贱美丑的差别
也是不同,这些不平等的现象,即是苦谛的差别果报。从你造什么样的「因」,
生什么样的果的道理去探求,「自作自受」,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因此就这个
观念可以理解「众生平等」才是究竟的真平等。然后更能肯定「众生皆有佛性」,
只为无明烦恼所盖覆而不能显发,呈现看似不平等的假象。等到修证成佛了,原
来又是真平等。

因此,一个真正的修行人,本应「只管修行,不管余事」的,但由于受到业
障(所知障、烦恼障)的种种牵绊,又堕入分别固执的坑堑里,造成了言行的不
相应,或者缺乏自信,不能精进不懈,始终如一。在此把一些修行上的心理障碍
列成三个项目:第一是关于根机的问题。第二是关于信心的问题。第三是关于生
活的问题。

第一、关于根机的问题。关于根机的问题,又分成三个:

(1).出家与在家—有人认为要修行一定要出家,或弘扬佛法是出家人的责任。其
实从大乘的义理看,在家与出家为因缘或愿力的区分,不是修行能否成就的
界线。像胜蔓经里的胜蔓夫人、维摩结经里的维摩诘居士、梁武帝和傅大士、
唐朝的白居易和裴休、清朝杨仁山、民初欧阳渐、还有近年的李炳南等人,
都是相当杰出的在家修行人。现存大乘经里,大部份也以在家菩萨为主,不
但说法的是在家菩萨,连闻法的也部份是在家。现在的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
菩萨像,除了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外,其余如文殊、普贤、观音等都现在家相。
小乘以出家为重,因此说出家得阿罗汉果,在家最高证阿那含果;大乘以居
士为多,因此说在家菩萨所入不思议境界,非小乘声闻能知。崇出家而抑在
家,实有失佛法平等的真义;崇在家而抑出家,也恐非佛陀之本意,且易流
于低级的民间信仰,或只重学术研究,不重实际修持的世间知识,沦为文字
的游戏。应该说在家与出家平等,才是大乘佛法的特徵。

(2).男人与女人—过去佛教受世间重男轻女的影响,以为女人的业障较重,较难
修行,尤其在佛陀时代,又立有八敬法来限制女人出家,其实这是适应印度
当时的环境使然,并非佛陀不主张男女平等。我们从经上或历史可以看到许
多有成就的女众,如胜蔓经的胜蔓夫人、妙慧童女经的妙慧童女、法华经的
龙女、以及佛陀的姨母摩诃波□波提、佛陀俗家妃子耶输陀罗、禅宗初祖达
摩弟子尼总持、近代长沙复律尼师等,都是在家或出家修行,道风高妙的女
性大德。所以,就修行而言,经上的意思应为平等摄受,胜蔓经说:「摄受
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法华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是经乃至受持
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甚至摩诃波□波提比丘尼去
世后,佛以「大丈夫」来称呼他,因为「大丈夫」是不拘形相的,凡能依佛
法去做,而且做得彻底的,不论男女都叫「大丈夫」。

(3).智慧与愚痴—从世间的观念看一般学问家、科学家、哲学家都是众所公认智
慧高超的人,若从佛法的观念看,那不过是一种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
因为世间的智慧纵能促使人类文明进步,却也带给人类各种的灾难,又如哲
学家虽能推论宇宙人生的部份道理,道德家依社会需要规范人类伦理行为,
但归根究底的说,皆为世间有漏智所成的有为法,不能令人明心见性,了生
脱死,获得究竟的安乐。因为世间智是由第六识妄心分别出来的一种妄知妄
见,是相对杂染的我执,所以由此所生的理论,非但有限,而且钻不出矛盾
的桎梏,它只可称为「知识」—由经验和不断学习累积而成的知识,不可称
做「智慧」。那么怎么才够资格称做「智慧」呢?智慧有照了和监别的功用,
能勘破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缘起幻相,其中并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
存在,又能了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妙理,证同人人本具不生不灭的常住真
心佛性。修行人有了智慧以后,于己可以断惑证真,离苦得乐;于他可以普
度一切,同超生死苦海。这个智慧是三世「诸佛菩萨亲证诸法实相一种圆明
本觉智」、「清净无分别智」、「无所得智」、「真空无相智」。不论你的
知识有多丰富、学问有多高明,只要不达前说的智慧内涵,就是世间智,不
是出世间智,仍旧终日与烦恼为伍,而不得脱离,从前禅宗六祖慧能,近代
高僧慧明和广钦,率皆目不识丁,却能成就一番道业。修行人于修行之初,
更不必妄自菲薄,怀疑自己有无慧根了。

第二、关于信心的问题。关于信心的问题。可以分成两项:

(1).佛法是不是究竟?

(2).修行能不能解脱?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在佛陀生时,本为自然天成的,
但于佛陀灭后,众生因根机不同,所解互异,有的「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有
的「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有的「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有的「心乐
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既能解,即为能信。有的虽学法义,却始终不得其
解,心生疑惑,即对佛法缺乏真正的信心,这是修行首要的难题。如欲消除,只
有先教修习十善,从人性的善念中不断薰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善根力,
直到机缘成熟了,决定能信得及。也就是说要了解佛法是不是究竟,除了读诵听
闻、思惟以外,应先自基本的人伦著手,所谓「人道成,即佛道成」,当一个人
广行十善而成就时,就是信心成就时,信心一成,「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
绝对毕竟不退转,绝对深信佛法是究竟的理趣。但假若一味坚执必得佛法究竟才
肯去修,于是终日推寻义理,「百年钻故纸」,到头来定无所获,甚至连起码的
信也无,比起那只会念佛,诚信有西方极乐的老太婆还更不如,原因何在?永远
不尝法味而已。至于修行能否得解脱,就要看修行的观念和态度了。俗话说:「
心正法正,心邪法邪」,一个人心诚意正,即使学到了邪法,也不会被邪法引诱,
反能从中了知邪法的弊端;若心存邪念,即使学到正法,也会利用所学的法来博
取名闻利养。心正的修行人定能一路向上,证得涅盘极果;心邪的修行人学法造
业,终究是生死轮回。另外,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法法可修,法法方便,要
皆不违八正道的原则,同时具有恒心、精进心,必然达到解脱的境界。

第三、关于生活的问题。关于生活上的问题,也可分三项:

(1).时间的有无。(2).环境因素。(3).经济能力。

有的人一听到修行,就忙说:「我没时间!」「我整天工作,忙碌不堪!」
这是对于修行一事误解的缘故。其实修行的真义不只于念佛打坐,或读经听学,
而是「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如能做到平常日用之间,历六缘—行、
住、坐、卧、言语、作作,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悉当观察,应
做不应做」,即是于二六时中,随机随缘修行,并无时间久暂有无的限制了。有
的人又说:「我想修行,但先生(老婆)不准许。」或说:「孩子太小,需要我
来照顾。」这应从佛法的因缘观作解析,了知今日障碍,无非过去世障碍他人,
今日结为所亲所爱,也是过去的恩爱仇怨所致,现在如不赶紧修行,珍惜难得的
人身,难闻的佛法,等到他日无常一到,又是恩仇缠绵,生生死死永远无了期。
然而此身既为情牵爱缚,又将如何解冤释结呢?

若从修行方法来说:

第一,对于所亲应当心柔语软,切勿恶言相向,或处处挑剔。

第二,凡事应为所亲设想,不可藉故逃避(即使是修行也不可)。

第三,若所亲能赞同是最好,若不赞同,可暗中代其行善布施,阴结佛缘。

第四,在家利用时间或读经、或念佛(出声念或默念),或如上说于作息中
安心息妄。

第五,任何逆境临头,都应泰然处之,不可扰乱所亲,影响家庭生活。

如果做到上述五点,可称为会修行的人,即刻摆脱因环境所造成的障碍。另
外又有人说:「我三餐都已不得温饱,那有余力修行?」或说:「等我钱赚多一
点,再来修行。」或说:「现在的修行处处要钱,没钱怎么修?」没错!合理的
经济生活是修行的要件之一,但「有钱有有钱的修法,没钱有没钱的修法」,两
者所获致的效果完全一样,主要在修行人的心念上有无贪吝之心,至于修行实务
的问题,可以向亲近的善知识请益,切勿固步自封,或因贫困而自惭形秽,大大
违反修行真谛,错失良好的机缘。

上述旨在建立修行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修行态度,最后再辅以修证成佛的根本
「发菩提心」,即完成修行人应具备的心态了。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是觉的意
思,全名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境界唯佛一人能称,
所以发菩提心就是发成佛之心。

然要成佛先须薰习佛种,这应从汇聚菩提心的前方便—信成就发心做起,起
信论将此发心的行相分成三种:

(1).直心—依八正道里的正见、正思惟,即是远离二边戏论的中道正观。但依真
理而行,心念贤直,没有谄曲心、分别心、虚妄颠倒的心。

(2).深心—乐念真如法,并能广集一切善行,备足福慧的资粮。

(3).大悲心—诸佛皆以大悲为本,若无大悲,即不与菩提心相应,即不是成佛的
正因,所以修行人于世间最重要的心态,就是「欲拔一切众生苦」的大悲心。
此三心相应,才能圆发菩提心。

肆、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修行的先决条件有四:(1).明信因果。(2).严持戒律。(3).坚固信心。(4).
拣择行门。

(1).明信因果

所谓「因果报应,丝毫不爽」,在楞严经里列举出十种恶因得恶果的事相,
但众生虽畏恶果,却不知断除恶因,而菩萨知因知果,就不会去造恶因。若自修
行的方面看,修十善业种人天善因的,必得人天善果;修四谛十二因缘种二乘因
的,必得声闻、辟支佛果;修六度、十度发菩提心种成佛因,必得究竟佛果。另
外,尚有某类外道,不知正道的因果,有的执断执常,有的拨无因果,有的非因
计因,非果计果,由于他们修行的「因地不真」,造成了证验上的「果招迂曲」,
以致永远不成佛道。所以修行人不但要相信因果,而且要正信,不可邪信或盲信。

(2).严持戒律

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戒的真实大用,从自利
来说可以因戒生定、由定发慧;从利他来说,可以严净毗尼,宏范三界。又毗尼
藏为佛法寿,毗尼久住为佛法久住。佛临入灭前,殷殷劝勉修行人以戒为师,大
有深意。然持戒的类别虽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而持戒的观
念却非条文式的律法所能规范。

佛遗教经中除了要修行人奉持根本的毗尼外,又谈到一般生活上的方便戒:

1.凡夫戒—「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
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

2.比丘行者自律—「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与世事,通致使命,咒术
仙药,结好贵人,亲厚矫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
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蓄积」。

根本戒有轻重戒的分别,是依所受戒而持;方便戒为轻遮戒,是站在出家修
行的立场设立。若不出家,当依职业、身份和环境的需要去变通,但于原则上仍
应谨守善法,不得逾越了该遵循的分寸。另外从生活的历缘对境中,修行人必须
去除五欲和弃舍五盖,才能掌握持戒的基本观念。

去五欲—五欲是指世间的色、声、香、味、触五尘境。因能起人贪欲之心,
所以叫欲;能使人蒙昧真理,离净就染,所以叫尘。五欲恰似地狱的五条根,常
能诳惑修行人,使其心生爱著,去造种种的恶业,而堕落三途恶道,因此修行人
于精进道业时,一定要加以去除。

1.去色欲—色指男女端正美好的形貌,以及金银琉璃等世间宝物,或使人见
了心生喜爱的颜色。大智度论认为一个人若贪著色相,便会使烦恼欲火炽盛
燃烧,譬如「火烧金银,煮沸热蜜,虽有色味,烧身烂口」,所以应当去除
色欲。去除的方法,应观色相本体,都由因缘假合,并无一定的真实存在,
而人对色相的好恶,全凭心念的移转构成。如游子离乡背井,见中秋月而伤
心落泪;当阖家团圆赏月时,都夸赞月光皎洁美丽。同一秋月,因人心境遇
不同,所感亦互异。又如见到所亲所爱,就生出爱心;见到所嫌所怨,就生
怨害心;见到一般人,就无怨也无喜。这同一人、同一心,却因事物的迁变,
立刻感受不同的心情。由此可知,这个心是妄想心,境是妄想心所对的妄境,
妄心妄境所形成的「妄色」,使修行人惑乱。如今既知妄色和妄心的不实,
便须一时俱舍,不得贪爱染著。

2.去声欲—声指乐器声、男女歌声、言语声,或大自然所发殊妙音声,如幻
如化,由耳入心,使人妄生好乐。其实声相无常,刹那不停,声声之中暂闻
即灭。去除的方法如前去色欲法。

3.去香欲—香指男女身香、饮食馨香、一切的草木熏香,乃至世间制造的香
水、香粉等等。大凡世人一闻香气,便自神识昏迷,从此开结使门,起惑造
业,因此香欲的过患甚重。去法亦如前说。

4.去味欲—味指酸苦甘辛咸淡等种种饮食肴膳美味,审观举世人群,谁不是
为了贪口腹而残杀生灵,滥捕水陆空行。如此伤天害理,断大悲种的行径,
若不受诸恶报,岂非不伦?大智度论说:「当自觉悟,我但以贪著美味的缘
故,应当承受众苦,永远在地狱中遭到洋铜灌口、[口+敢]烧铁丸的折磨。」
去味欲法亦如前说。

5.去触欲—触指男女的身体柔软细滑,寒冷时接触的温暖,炎热时接触的沁
凉,以及许多美妙触感。触感是产生烦恼主因,也是系缚心的根本。因前四
欲各有各的界限,色属眼分、声属耳分、香属鼻分、味属舌分,此为四根对
四尘的摄受各持分际,惟独触欲却是周偏全身,「虽知不净,贪其细软,观
无所益,是故难离」,因为难舍难离,就常造作重罪,而堕入了两种大地狱,
一叫寒冰、一叫炎火,这二大地狱都是因身触受罪,苦毒万端,所以触又叫
「大黑暗处」。

去触欲法皆如前说,但用功却须加倍,兼修禅定,才能奏效。

小止观说:「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毒蛇。」耽著五欲的人,
形同畜生,名叫「五欲奴仆」,修行要去五欲,除了上说观法,并须观察此身「
九孔流不净」,死后身臭虫[口+敢],一无可取。又于生活当中常能「少欲知足」,
心中不行谄曲求取,不为眼等诸根所牵,安隐淡泊,即可除破五欲的过患。

弃五盖—前说五欲是指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境生起爱欲染著。若前尘落谢的
影子转入意根,追缘过去,逆虑未来,虽然无境可对,而内心中妄念丛生,盖覆
了修行人的真心,使得道业不进,善法不生,所以应当立予弃舍。

1.弃贪欲盖—引取顺情的尘境而无厌足,不知本来所愿,不辨善恶好丑,一
切依自己的情意所趋,狂醉于渴爱的漩涡里,不知惭愧忏悔,不能摄受正法,
这样的人永远处身污秽,远离涅盘圣域,永远不得禅定的境界。因此贪欲是
「贤圣所不亲,愚□所爱近」,应当修「不净观」加以除灭。

2.弃嗔恚盖—对于一切的苦境,违理境等生起憎恚,「思惟此人恼我,及恼
我亲,赞叹我怨,思惟过去未来,亦复如是」,由嗔而生恨,常思仇报,于
是身心热恼,造出了无边恶业。对治当修「慈忍观」加以除灭。

3.弃睡眠盖—心智昏沈而失去觉知叫「睡」,缘境不动,五识暗冥叫「眠」。
睡眠的时候无觉无知,犹如死人,因此是最下的恶法。对治当如遗教经说,
于二六时中勤修善法,思惟人生无常迅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必须
用持戒的方法加以摒除。

4.弃掉悔盖—坐立不安,心口不能专一,六根不能收摄,终日随情放荡,纵
意嬉戏,叫做「掉」。为了修行,知有掉举诸事,于是产生懊悔,使心中不
得安静,叫做「悔」。「掉」是凡夫的通病,为定心不够,戒行不足及缺乏
智慧的现象;掉后生悔为修行人本有的,这个「悔」如能配合忏法,于事理
两忏后,即能万缘放下,安心修道,未免不是美事一桩,但凡夫终归凡夫,
不但缺

❻ 目前fate有几个剧场版。网上说的三线又分别是什么。哪位大神告诉我啊

按动画故事线
《fate.zero》
《fate. zero.night》06版 saber线(基本上是saber主线)
《fate. zero. night.无限剑制 》剧场版
《fate. zero. night. UBW》14,15半年番 凛线
《fate. zero. night. 宛若天堂》 (剧场版,向未出版) 外传《fate/prototype》

按出版时间
《fate. zero. night 》06版 saber线 (基本上是saber主线)
《fate. zero. night. 无限剑制》剧场版 外传《fate/prototype》
《fate. zero》
《fate. zero. night. UBW》14,15半年番 凛线
《fate. zero. night. 宛若天堂》 (剧场版,尚未出版)
魔法少女伊莉雅,幻想嘉年华都是官方同人作品
以上,满意望采纳,还有疑问可追问,谢谢
——来自知道团队Avalon的 欲尘 途次为你解答~

❼ 从前有座山,请问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了什么、

空门寂寂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捞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这一首诗偈的作者金乔觉,就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本是韩国的王子。他在九华山修行的时候,一位当侍者的小沙弥在山上住久了,嫌山居寂寞,想回到人多热闹有亲情的家乡,可是又舍不得师父,所以当地藏菩萨送他下山时,就作了这首诗偈开示他。
「空门寂寂汝思家」,在佛门里过的都是很简单的生活,没有人情,没有温暖,没有厚待,难怪小沙弥想要回家。
「礼别云房下九华」,和云端山中的寺院告别,要下九华山。「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你很喜欢回家玩用竹根当马骑的儿童游戏,不喜欢在佛地聚金沙,慢慢地修行成长,也怪不得你。
「添瓶涧底休捞月」,但你要知道,回到人间后,五欲尘劳,像用瓶子到涧底盛水,不要以为瓶子里映现的月亮很可爱,那是假的,不实在的。「烹茗瓯中罢弄花」,也不要以为那花瓶里插的花非常美,那也是一时的,眨眼雕谢零落,并不实在。
「好去不须频下泪」,今天就好好下山去吧,不要流泪,不要舍不得离开,更不要记挂!
「老僧相伴有烟霞」,你要知道,跟我在一起的有天上的云彩,山中的烟霞,这都是我的伴侣,我一点都不会寂莫!人生四大皆空,我们在佛法里却顶天立地。

❽ 为什么修行人一丝贪恋念头都不能有

上面讲过一切佛语、菩萨语都是指示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此事,修行彼事,那就成了闻思和修行脱离,这样听闻,得不到真实受用。正确的方法应当是一切言教听受之后,就要返观自心、消归自心,这样对治,才能学一分,就以一分离过增德。譬如这一段讲了贪欲种种的差别相,实际上都是直接指我们内心贪欲的相状,古人说:“爱不重不生娑婆”,我们生于娑婆,必定是有贪欲,只不过所贪之境有所不同,凡夫心中没有贪欲是不可能的,因此这段的学习就很重要。我们对照论文,应当返观自心,自己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声?还是贪利养?贪恭敬?贪异性?贪财物?或者贪后世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一天之中贪心等恶念多,就是堕落恶趣的前相,不及时遣除,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的五相,应当把握一个要点,就是一切业都是从心而生,一念微细之间不知防犯,就会发展成严重的障碍。所以起心动念时,就要看牢,如果不能观照,习气一增上,心态会逐渐转变。譬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习气增上就会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贪以成性就会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心态,这样成为贪结,严重障碍出离。既然知道业是起于心念,一念心虽然微小,关系却是极大,不及时对治就会出现巨大过患,因此首先应在起心动念上勘察,到底对于何物何人、何种法耽著,一有耽著之心,就要立即自呵自责,或者用心咒佛号转掉,这样才能遮止恶趣,遮止轮回。下面看两则公案: 临终时依恋妻子死后变成妻子鼻子内的小虫: 佛在世时,有一位居士,信奉供养三宝。在他临终时,妻子在旁边悲伤痛哭,他听了心生悲哀,在对妻子依恋不舍的状态中死去。但是他的魂魄并未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为一只小虫。有个修行人见他妻子哀哭,就好言劝解她。恰好这时候妇人的眼泪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非常羞愧,就想用脚把虫子踩死。修行人急忙告诉她说:“不要踩死它,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没有人比得上他,为什么会变成虫子?”修行人说:“因为你对他非常恩爱,在他临终时,以你的哭泣使他动了眷恋之情,所以堕落成小虫。”修行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从这则公案也能看到,临终时刻最为要紧。古人说“念不一,不生极乐”,如果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一念贪婪就会堕落。《楞严经》上讲纯情即堕,纯想即飞,我们都会有这种体验,一起贪欲,心是下堕的,临终时如果生起贪心,不论贪著亲友或名利,都决定是堕恶趣的因缘。公案中的修行人一生精勤修习,可是对妻子一念爱染,使他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碍,不可不除。真正要做到无欲或者不被欲尘所转,必须平时锻炼从一切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希望于临终时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还是要靠平常在境界中绵密治心,只有长久地练习,才能有把握。平常接触色声等欲尘,要保持高度警觉,心一住尘生起染著,就要依靠一句咒语或佛号,像利剑一样斩断情思,如果不是这样,到临终一刻,一念生情,就会前功尽弃。学习贪心的业相,应当时时刻刻用在自心上观照。 商人们心生眷恋妻儿之情而落马被罗刹女全部吃光: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经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当时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最终他们设法骑上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离罗刹国。这时候,罗刹女们打扮好,携带着儿女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相继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公案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正身处在现代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外境令人眼花缭乱,充满了种种诱人堕落的色声欲尘。只要有钱,就能享受全世界的美食名酒、时髦的巴黎时装、名贵的首饰、高档化妆品、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犹如王府般的豪宅,种种奢侈享受方式,种种美色女子。可是修行人身处在这样的欲海当中,如果对这些似乎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耽著爱染,决定是个个相继落马,成为罗刹女的俘虏。这些欲尘从本质上来说是虚幻的,而我们欲界凡夫从无始以来就对这样的欲尘有着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是恒常的、真实的、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超脱,唯有像桑嘎拉这样于欲尘中无染,才能真正地超脱欲界,否则我们决定只有堕落恶趣而已。 顶生王本具大福德,因起贪心遭恶报: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顶生王是以宿世福报力,一直上升到三十三天,经过三十三代天帝释,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战斗,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时就坠落在地。顶生王心想:“我的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还和帝释天共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这个恶心一生,很快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 在他快死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最后变成这样的下场。从这个公案可以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享受福报,没必要再在这上面去执著,但是因为他在享福的同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所以由耽著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想要在享受上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这样贪欲圆满,导致堕落。所以名闻利养实为修行者的大敌人,我们应当心中常常思惟出离,求得离欲的妙法。 这个公案也具有现世意义,当今社会普遍赞扬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财富等的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烈、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律的严厉惩罚。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地狱痛苦深重,如果是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也是没有衣食,即使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这样历经漫长的生死。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人身,仍然贫穷下劣,处处乞讨也是一无所获,即使能有少许收获也往往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份。所以由贪欲黑业的障碍,将会使所愿无法实现。 (益西彭措堪布讲《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第三册:申三、以理与公案教诫学人)

❾ 人真的有灵魂吗 有人说灵魂21克 是不是每个人都是21克

啊啊,有的,当然有的,思想就是灵魂。人的大脑的物质结构是相同的,但面对事物的思维方式却不同,这是灵魂使然。灵魂的特质不同,对反映于头脑的事物加工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人逝去了,肉体还在,思想-即灵魂却离我们而去了,这就是人类“往生”时躯体会渐渐变得沉重这一现象的道理。灵魂看不见,却让人感受得到。佛说万物轮回,科学讲物质不灭,除了看得见的肉体转变,还有看不见的灵魂的轮回、转化。为什么会有基因呢?基因里为什么会有思想的遗传成分呢?思想既然不是物质,那又是什么主导思维特质的遗传呢?人往生后躯壳为什么会让人明显感觉沉重呢?可见灵魂是存在无疑的。至于多少克,那就并不相同了,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个人的修为不同,智慧不同,那口气也不同,人们能感觉到的重量当然也不尽相同。佛说万物轮回,灵魂不灭,轮回的去向不同,重量也会有所差别的。剩下的,需要你个人去感悟了。阿弥陀佛。

阅读全文

与欲尘电影讲的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影院会计如何做合并报表 浏览:908
电影男主角是个摄影师女主警 浏览:466
2015八到12月电影 浏览:427
恐怖变异人的电影有哪些 浏览:354
成龙大哥拍的最新电影片 浏览:185
关于西藏动画电影 浏览:305
韩国影片中的电影字幕如何翻译 浏览:167
金融电影电视推荐 浏览:247
1905电影如何转格式 浏览:671
英男是日本什么电影 浏览:350
类似爱情电影上映 浏览:226
多a梦哆大电影大全 浏览:584
好看的大侠电影推荐 浏览:740
国内搞笑电影推荐 浏览:998
15电影网电影城宅男 浏览:456
有关音乐与爱情的电影 浏览:167
印度电影主角勇者 浏览:634
电影院基金 浏览:924
苏州大光明电影 浏览:242
浅浅电影网 浏览: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