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谁有顺义区北小营镇前礼务村的村史,或者传说故事等等,先谢过!
前礼务村不是我的老家,也没有血亲关系,只是在文革中落户此村。虽然经历了短短的3年半时间的农村生活,使我终生难忘。以后工作了多年还时常做梦在村里务农。我离开前礼务村后,一直视前礼务村为半个老家,与人聊天时涉及到农村的事,总是以“我们村”这“我们村”那的口吻聊天。
在前礼务村插队时听过几个当地的传说,我用荒唐的形式叙述如下:
一、牛栏山的传说
我插队的地方有一个传说。在我们村西北方向几里地有座山叫牛栏山。据说,山上有个金牛洞,洞里有一头金牛。曾经有位南蛮子到这里来憋宝,想把这头金牛牵走,但没有成功,只得到一段金牛尾巴,怏怏地走了。
多年来,我一直朝思暮想的希望能够得到这头金牛。这次终于下定了决心,学着南蛮子的做法,委托一位菜农,按照传说中的要求种植一个茄子。当然,我是要付高价购买的。在规定的日期,我高兴地拿到了这个茄子,迫不及待的来到了牛栏山,找到金牛洞,忙用茄子砸门。真灵!没两下,门“轰”的一声真开了,我惊喜地看到金牛居然还在,可尾巴确实没有了。我赶忙上前用茄子拍打着牛屁股,朝着洞口走去。要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走出洞口,否则洞门一关,就别想出去了。当年那南蛮子就是急中生智地揪着牛尾巴转身跳出去的,只是洞门把尾巴夹断了。
我按耐不住心底的喜悦,这次是真的发财了,回去一定要……。
距离洞口越来越近了,没想到,手中的茄子越打越要烂糊,金牛的步伐也越来越慢。眼看关门的时间越来越临近了,这使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紧张起来。我这才意识到,也是和那南蛮子遇到的情况一样,买的那个茄子是菜农没有按规定养够日子,使茄子的质量不过关。可我眼看就要得到这头金牛,不能前功尽弃,我仍执着地用茄子使劲地拍打着牛屁股。洞口就要到了,就听着门“碰”的一声关上了。
“还睡那!”这时,刚进门的爱人冲着我嚷着。
二、箭杆河边
我插队的村东几里地,有一条小河,叫箭杆河,河上有座石桥。听老乡讲,以前有位穷和尚每年都是同一天,在这座石桥下,舀一勺金子,能够使他度个温饱日子。若干年后,这位穷和尚要离开这里,到遥远的地方去,临走前把这个秘密传给了当地一位朴实的农民。
开头几年,这位农民还是按照和尚的嘱托,每年都在同一天去石桥下舀一次金子,来弥补生活的不足。后来,由于生活所迫,去石桥下舀金子时间越来越提前了,也就是说舀金子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了,而每次舀的金子也渐渐的少了。终于有一天,石桥下的金子再也舀不上来了。从此,这位农民的额外财路没有了。
我想,这么多年过去了,经过河水不断的冲刷,石桥下肯定会重新淤到金子。我来到了箭杆河的石桥,顺着陡坡小心的往下出溜到桥底,不时的蹬松了一些土块儿,掉进了潺潺的流水中,泛起了一波波的水纹,使本来就不能够看得清楚的河底更加浑浊了。我睁大了眼睛寻找着,随着能见度的增加,隐约的发现水底下有时隐时现的金黄色的东西,我小心的调整好姿势弯腰去舀。这时,不知谁推了我一把。
“爸,你干吗呢”?我睁开眼睛看着女儿,遗憾道:“金子没有舀上来”。
三、二郎爷担山赶太阳
我插队这个地方周围几十里的平原,都是鱼米之乡。说也奇怪,不知怎的冒出这么两座秃山,一座是狐奴山,一座是牛栏山,山上是坚硬的石头,山下是肥沃的土地,使这里的地貌还真有点说不清。它们东西横跨潮白河,相隔几里,东面的狐奴山,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山名,只是当地人都管它叫小山。
相传,这两座山是天神二郎爷用扁担挑着追赶太阳时路过这里,天气实在太热,只好在潮白河畔喝水休息,把扁担插在一边,鞋旯里进了土,赶起路来硌脚,磕一磕鞋旯里的土,就磕出一座鞋旯山来,也叫鞋山,它紧挨着狐奴山,但小得很多。不知什么原因二郎爷没有把这两座山继续挑走。后来当地的人们还在鞋山上盖了一座庙,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七庙节,方圆的百姓都是逛这个庙会。这段二郎爷担山赶太阳的传说的证明,就是山上留下的一个大鞋印和一个深扁担坑。村里有很多人都目睹过。
后来,当地人在这里开山采石,用来盖房垫房基或烧石灰。却也造福一方水土。这么多年的开采,山上的痕迹是否被破坏了,为了考证这个大脚印和扁担坑,我吃力的向山上爬去,总觉得迈不开腿。
一睁眼,嗨!躺在床上呢!
解放前潮白河河西属敌占区,前礼务是拉锯区,也就是敌我双方你来我往的斗争区域,村里有参加共产党的游击队,也有参加国民党的地方武装,当地称“伙会儿”。我曾听老乡讲过“捣死麻克敬,活埋张汉臣”的革命斗争史。还有领导闹革命是三区区长王亚东。
有一年闹灾荒,村街里有人家断粮。而村西头有一户田姓人家,朴实勤劳,家境殷实,一日夜里听见存粮的厢房有动静,儿子急忙抽出青条子(一尺多长的刀)开门欲出拼命,父亲一把拽住儿子不让出去,自己到厢房一看,有两个相识的街里人正在偷粮食。老人怕自家人听见,随口小声的说:“多装点,不够下次白天来。”二人不好意思装了点粮食就走了。以后大善人名声鹊起。
“南北朝,东西汉,谁当队长都白干”。这是第六生产小队在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出的口头禅。六队地处前礼务村村西,又称西树巷(hang),六队社员的住户像u型一样围着保管 (小队部),南部住户都是没出五服的张姓人家,北部和东部是一些散姓人家,全队张姓是大户,宋姓、田姓次之,余下的是单户姓,共有9姓人家(当时包括我家)。由于生产队穷,一年下来公积金只剩几角钱,将够打一斤煤油的。没人愿意当队长。1970年都春耕了,还没有选出队长,只好男劳力每天抓阄,谁抓上了,谁就安排今天的活计,如果让小半伙(不上学的孩子)抓上了,就由他老爹安排。这样的情景一直延续的夏季才有了队长。
Ⅱ 求 箭杆河边 电影下载地址谁有给个谢谢我加分
不好找
Ⅲ 夺印和箭杆河边是一个电影吗
不是,只是表达的是,同一类战争类型的片子。
电影简介,陈瘸子是《夺印》剧中一号反派人物,是个阴险毒辣的坏分子,他耍阴谋,篡夺了村的行政权力,在盗窃集体稻种时摔坏了腿,却要伪装成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受伤。后来在上级派来的何书记带领群众与他展开激烈斗争,粉碎了他种种阴谋,夺回了被他纂取的权力,在面临失败下,陈瘸子企图制造沉船杀人,被群众擒获。
寨头村演出《箭杆河边》,其他演员包括扮演妄图变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员,都没被起上外号,唯独扮演二流子的演员大刘,在演完戏后,摊上了外号。
农村人演戏,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务之类的丑角,在舞台上都爱夸张丑态,以博观众眼球,大刘也不例外。他饰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闲的二赖子,剧中他的戏份不大,仅出场两次,总共四、五分钟,可是在短暂的表演中,他大耍噱头,丑态百出,十分卖力。
所以表达的不是一个电影。
Ⅳ 电影《箭杆河边》是什么剧种
属于戏曲剧种
Ⅳ 请问:如何在百度回答可以让很多人看到的问题
卸甲庄的传说
传说隋末唐初,北平王罗义的儿子罗成,在香河中了隋兵潜伏,兵败而逃。隋兵穷追不舍,用箭射逝世了罗成的战马,罗成慌不择路,步行逃命。因为身披重甲,举动艰巨,罗成不得不脱掉了铠甲。卸甲后,又遇一条小河拦住去路,罗成只好下水,但因淤泥太深,罗成陷在河中,被追来的隋兵乱箭射死,在河里漂了一层箭杆。后来,罗成卸甲的处所匆匆构成村落,村民们为了纪念罗成,把村庄叫作了卸甲庄,把罗成遇难的那条小河,叫作箭杆河。
铁佛堂的传说
早年间,香河一带发大水,漂来一个端坐在莲花座上的铁佛。人们遂破土建寺,将铁佛安置寺中,给寺起名铁佛堂。自此,香河一带风调雨顺,香河农民,五谷丰收。数年之后,寺内敲钟溘然发出东光东光的声音,铁佛亦有泪状。人们猜想,铁佛要去东光县。有好事的人,唯恐铁佛离去,遂用铁索将铁佛一臂琐住。当夜,只见一道红光飞出佛堂,河北香河,铁佛挣断手臂,直奔东光而去。后据去过东光人讲,铁佛果然去了东光县,当地也建大佛寺一座,并将铁佛的断臂用铜质修复,用铁索将铁佛拦腰琐住。每当敲钟时,发出的是铁佛堂的声音。无疑铁佛还惦念着香河一带的百姓。日后,铁佛堂四处有民假寓,渐成村落,名为铁佛堂。
安头屯的传说
安头屯从前叫湾屯,村北有一大片坟地,相传是黄陵。在黄陵内,有个石头人。一天,村中几个女孩子挖野菜,见了石人彼此戏言:谁的菜篮子套上石人,谁就是石人的妻子。于是,几个女孩便轮流往石人头上仍菜篮子。可巧,被安氏之女的菜篮子套住了。那石人在当天夜间就来到安氏家中,与其女结为夫妻。第二年,安氏之女生下一男孩,随母姓取名安敬思。敬思长到七、八岁时,听说其父是石人,便问其母。母不瞒哄,如实相告。敬思听后,背着其母跑到皇陵,挥拳将石人脑袋砸掉,一气之下,便离家出奔。几经周折,来到云南,被晋王李克用收为义子,改名李存孝封为十三太保。后来,李存孝功成名就,回家祭祖时,复把石人脑袋安上。至此,湾屯改名安头屯。
七郎塔的传说
七郎塔,即香河城南于辛庄村栖隐寺塔。相传是为留念杨七郎击退辽兵而修。塔内有杨七郎神像。北宋年间,香河一带是宋辽交战的主战场。一天,大股辽兵入侵,闻有七郎塔便胆战心惊,不战自败,仓惶北逃。
义井
相传,唐王李世民率十万大军远征高丽,道路一片沙漠,兵马盼水止渴。突然见到一口水井,井边有石槽,井水明澈如镜,甘甜可口。十万雄师饮用,取之不竭。因而被唐王封为义井。后井旁民居成村,香河,从此定为村名。
扁城的由来
扁城村位于安平西北三公里处,相传明嘉靖年间,相国严嵩相中了此地,修了一座府邸,香河政府,供他的妻妾、爱女寓居。府邸仿照皇宫建造,亭台楼榭,雕梁画栋,金碧光辉,华丽不凡。府邸虽好,但究竟天地狭窄。严嵩的爱女耐不住府中的寂莫,总想外出游玩,欣赏外面的世界。可堂堂是相国小姐怎能在布衣百姓眼前抛头;露面呢?可要严嵩拗不外自幼娇宠的爱女,只好又选址建筑了一座花果园(在今安平镇四街),供爱女游玩。为防小姐见到外人,由府邸到花果园筑了夹道高墙。眺望像是一座扁形的城堡,当地人管它叫扁城。后来,严嵩失势被抄,府邸荒凉,扁形城堡坍倒要夷平,在此造成村落,村名仍叫扁城。
黄院的传说
相传,明代有一个皇家女儿,在一座寺庙带发修行,人们就管这座寺庙叫皇姑庵。后来,庵旁慢慢有了人家,皇姑庵便成了村名。皇姑生前常施舍钱物周济穷人,深受村民爱戴。皇姑死后,村民便把皇姑葬在了村西。为怕有人偷棺盗墓,就在墓地盖防圈院,派人看护,遂将村名改叫了皇家院。叫来叫去,人们就把皇家院叫成黄院了。
王二奶奶的传说
据说,王二奶奶的外家是香河县城东南的乔各庄,婆家是城南的雀林院。她会接生,会看病,天天骑着毛驴为乡亲驱病除灾。后来在丫髻山(今属平谷县)修行成佛,依然护佑乡里。有关她的传说,至今众口皆碑。
李存孝与王彦章
潮白河边上有一个使船的大汉叫王彦章,此人身高八尺,力大无比,手使的船篙是两丈多长的大铁棍。一天,李存孝随母过河,当船行至河核心,王彦章发明李存孝蹲在船头,用手指抠船上的铆钉,一转瞬抠了一堆。王彦章气得抡起铁镐就砸向李存孝。想不到,李存孝伸臂一搪,大铁镐便成了对头弯儿。王彦章大怒,让李存孝赔篙。李存孝拿过铁篙,顺手捋,又将铁篙捋直,还比本来长出二尺。王彦章叹道:有李存孝,哪显我王彦章啊!遂弃船隐退。
舍豆浆
相传,王二奶奶结婚未几,丈夫就被官府抓走充军了,撇下一个年青妇女跟一个十几岁的小叔子,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说起来,王二奶奶娘家是卖豆腐的,王二奶奶从小就学会了做豆腐。眼下磨扇压手,王二奶奶想不出别的辙,只好跟小叔子豆哥重操旧业,又干起卖豆腐的生意。
有一年,香河一带不知怎么闹开了瘟疫,一家子一家子的。王二奶奶见了心里焦急也没措施。她为给乡亲们补补身子,索性豆腐也不卖了,煮出豆浆全体送给大伙白喝。这天,王二奶奶去送豆浆,一出门发现有一老一小饿倒在门口。她忙喊豆哥把人背进屋,盛碗豆浆一口一口地喂起来。喂着喂着,想不到老太太还喝呛了,哇的一口吐进身边的豆浆锅里。说来也怪,乡亲们喝了这锅豆浆,一身病不知怎么就好了。
薛疯子泥马拦洪
相传前清年间,北运河的红庙大坝决了口,官府征调几千民工筑坝拦洪,一连干了几十天也没合龙。这时东鲁口村的薛疯子(旧志载,名为薛清俊)从渠口赶集回家,途经一座关帝庙,忽见庙内泥马鬃毛乱楂,四蹄乱蹬。他纵身一跃,飞上马背。泥马几声呼啸,窜出庙门,一气跑到了红庙大坝决口处。此时,洪水滔滔,越冲决口越大。薛疯子翻身下马,连口吻也没喘,就跑过去指挥民工筑坝。转霎时,决口合了龙,薛疯子才骑马跑了回来。进庙后,他把马还栓在原地。有人一见泥马通身是汗,便说:泥马身上有这么多水,还不散架呀!话音未落,泥马果真散了,变成了一堆泥
要土地
据说在清朝顺治年间,八旗兵作威作福,跑马占地,闹得庶民颠沛流离,沦为乞丐。王二奶奶见了,有理没处讲,有气没处出,始终憋在心里,总想有一天找顺治皇上去说说。可巧,皇太后得了重病,久治不愈,急得顺治皇上派人张贴皇榜,广招名医。王二奶奶一据说,立即骑上毛驴,连夜赶到北京,掏下皇榜就进了宫。这时,皇太后已经生命垂危,光有出的气不进的气了。王二奶奶真神,取出银针,几针就给扎好了。顺治皇上一愉快,立刻打发太监给抬来多少箱子金银珠宝,王二奶奶连瞅都没瞅,说啥也不要。她要什么呢?只的让顺治皇高低道诏书,把八旗兵强占的土地还给老百姓。皇太后听了忙让顺治皇上照办,并把本人的那把曲柄黄罗伞赏给了王二奶奶。这可不是个别的伞,有了这把伞,王二奶奶走到哪儿,都犹如太后亲临。从此,王二奶腰板就硬了。每逢外出看病,碰上官府办事不公,她都要管一管,有气再也不必憋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