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具体如下:
1、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
2、反对法西斯独裁,谴责侵略战争;
3、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
4、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
5、用对比蒙太奇手法叙事;
6、运用哑剧手法,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营造喜剧气氛;
7、恰如其分地掺入杂技动作,使其同剧情融为一体。
查理·卓别林的演艺经历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从1915年开始卓别林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还担任制片和剪辑。
稍后他加入了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
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卓别林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一妇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
1952年,他的有声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67年他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2. 卓别林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
电影音乐是影片中体现影片艺术构思的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有机组成部分。其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营造气氛等方面起着特殊作用。
卓别林在为电影谱写音乐时,是一个有独立见解、很少迷信,但并不自以为是的人,他对于他人的批评和指点能够虚心接受,而且从不盲从,并且有勇气和能力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
卓别林主演、拍摄、谱写音乐的影片,常从闹剧穿插过渡到感情剧。他很反对那种为喜剧影片配上嬉闹音乐的主张,即为了滑稽而滑稽,从头到尾老是配上一些幽默有趣的音乐旋律,一点幽默、抒情的余地都没有。
他说:“我不要音乐喧宾夺主,我要它优美悦耳地配合着表达感情。”于是,在卓别林的作品中,音乐是电影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它补充画面内涵,传达着他独特的艺术理念、思想境界,为影片增强艺术效果。
卓别林的家庭:
卓别林的父母都是职业歌手。母亲汉娜·哈利特·派德林格汉姆·希尔(Hannah Harriet Pedlingham Hill)是当时地位低下的制靴匠的女儿,她在19岁那年以丽丽-哈利Lily Harley为艺名第一次正式登台。
父亲查尔斯·卓别林一世(Charles Chaplin Senior)来自萨克福郡的一个屠户和收税员家庭,24岁在伦敦开始了他的职业歌手生涯。
卓别林一世和汉娜于1885年6月结婚。当查理一世跟着剧团在美国巡回演出时,汉娜和戏院的另一位演员里奥·德莱登发生了婚外情并生下了一个儿子惠勒·德莱登(Wheeler Dryden)。
3. 如何评价电影《城市之光》
使用网络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https://pan..com/s/1YREPCuId324xsijPDbO9mA
《城市之光》(CityLights)是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导演并主演的一部无声影片,1931年3月7日上映,这也是他第74部作品。电影讲述了一个流浪汉与卖花女的爱情故事。影片诞生之时正是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期,卓别林也将此社会现实融入到影片的创作中。《城市之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成功,深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本片也成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指定典藏珍品。
4. 如何评价卓别林
一个造诣很高的表演艺术家,
可惜他不会讲故事。
有空可以看看“艺术家”这部片子。
-------------慢慢看----------
好像现在吃饭,吃东西好像是感受的一种氛围和文化了。多年前不知道谁说的,演员只是电影的一道调料而已。当时觉得很对,可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的,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演电影的风格,那种风格变了,好像就变的没特色了。就像是你专门去一个餐厅吃它那里的一道招牌菜,你去了后饭店才告诉你已经卖完了,不管你点了什么,吃了什么,或者换一家,但心里总是会有些遗憾。
很多人都喜欢特别的东西和人,可是经典是特别的吗。也许它是很平凡的一样物件,但是陪你走过了那段岁月,照亮了那时的你,你就发现当时不在意的变的有些特别了。
像李小龙,哥哥,和周星驰,说到周星驰,好像以前看他演的每部片子都会有他的那种无厘头的味道,后来才知道他是有配音的,他常常在洗澡的时候去想一些动作和想法,然后找到了自己的答案。现实总跟理想不一样,他生活中不是这样的一个人,严谨认真,不苟言笑,还好后来转型去当导演开公司了。
可惜卓别林没那么好的命,在转型的时候没抓住重点,被别人抓住了痛点。看他的电影少,自传貌似看过一本,可能因为那个时代和他本人的局限性吧。也可能太舍不得放弃坚持,放下了又感觉是力不从心了。
有的人看电影只是看剧情,和演员;
但有的人却看到了那些人背后的故事,
才发现无不让人动容和感伤的地方。结果大多是苦尽甘来,却又一无所有,到不请自来,剧情通常是一波三折,现实会告诉你自暴自弃是没用的,感情会让你戒骄戒躁的,而最后就像电影里的那句台词说的:“恭喜您,全卖掉了,你一无所剩了!”
所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让我们饱食一顿之后,再好好的消化,就很难去品味其中的味道了,因为当时只知道饿,所有能吃的都是极好的。少食,多餐,这也是医院给许多病人的一剂良方。
一首老歌胜似一瓶好酒,经得起时间的陈酿,喝下去才值得回味,才能称得上是一计好药,治愈那时间带给我们的麻木。
最后用电影里的导演的一句台词总结一下:“George是个默片演员,他现在默默无名了。”
一瞬间,感觉整个世界都清静了。
还是来点正面的吧:
Ka,Perfect!
Good looking,can come to a child。
5. 如何评价卓别林这个人
卓别林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没有之一。他具有哲学家的观察力、诗人的想象力、艺术家的创造力,同时他还是一位无惧强权、充满怜悯心和博爱精神的战士。
他善于用喜剧的方式展现现实悲剧的本质。他能够让人们在欢笑中体味人间的悲凉。总之,世界上只有一个卓别林。
人物经历
1923年的电影《巴黎一妇人》中,卓别林客串了一名车站搬运工。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
1952年,他的电影《舞台生涯》上映,同年他移居瑞士。
1957年的《纽约王》被认为是对这段生活的写照。
1967年他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
6. 几句话评价卓别林
可以说,卓别林这一生创作的东西数不胜数,他的第一部处女作《谋生》在1914年拍摄,后来又自导自演了许多作品。卓别林生于19世纪,刚满9岁的他就成为了一名专业舞台剧演员,可能舞台剧对他的影响也比较深,所以在今后的电影里,多多少少给了卓别林一定的启发。在他父亲去世之后,他便开始独立起来,为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生存,他做过许许多多的杂活,这可能也是每一个伟人所要经历的事情。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表演了很多舞台剧,也进行了签约,后来拍了电影以后又和一些电影厂闹矛盾,之后便有了自己的制片厂,因为自身的天赋和努力,在后期拍摄了大量优秀影片,最后在一个圣诞节的早上,卓别林安然离开尘世。
大家都知道埃徳娜普文斯,曾经是卓别林的情人,后来与其分手。她前后主演了卓别林的许多电影,即使分手之后,她也一直是卓别林电影的女主角,而后卓别林的感情生活也 是比较坎坷,我相信,埃徳娜普文斯在卓别林今后的生活中一定起了不小的影响,因为初恋总是这么的美好。
卓别林本是一个演员,那个被人熟知的形象无人能忘,头上戴着礼帽,手上拿着拐杖,穿着一双大皮靴,走路很搞笑,而这个幽默的形象第一次出现是在电影《阵雨之间》中,因为这一次,这个搞笑的形象彻底留在了观众心中,成为卓别林喜剧的标志。在演了许多舞台剧和电影后,他自己也有了自己的制片厂,于是开始自己制作电影,自导自演的生活便从此开始,比如一些很成功的作品,《摩登时代》、《城市之光》、《淘金记》、《寻子遇仙记》、
7. 如何评价卓别林
要说卓别林的话,我感觉卓别林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而且为世界的影视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其实卓别林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也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爱人,但是他却是一个电影人,却是一个艺术家,正是由于它有这么几个身份,使得他创造了非常值得大家称颂的东西,这也是一个人普通人成为一个不普通的人的过程就是要经历一些故事,就像他在影片里面遭受的那些磨难一样,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人生意义。
8. 查理·卓别林的人物评价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1889年4月16日—1977年12月25日),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影视男演员、导演、编剧。
人物经历
1923年的电影《巴黎一妇人》中,卓别林客串了一名车站搬运工。1925年的《淘金记》和1928年的《马戏团》为卓别林赢得了学院奖。
1931年因为《城市之光》的首映卓别林来到伦敦,转年才返回,他的下一部影片是1936年的《摩登时代》。四年之后他拍摄了《大独裁者》,他在片中分别扮演犹太理发师和希特勒。1947年他拍摄了《凡尔杜先生》。
9. 如何评价卓别林
幽默与人性是卓别林艺术创作时始终重视的两大元素。不论是在演戏、写作、导演、制作、作曲方面,他都拥有无人可及的才华。
战时环境特殊,原本流行的大胡子影响吃饭和卫生,且很难戴上防毒面具,士兵大多把嘴两边的胡子剃掉,只留下中间一撮。希特勒是卓别林的影迷,两人都留着同样的“卫生胡”。
简介
1953年初,卓别林最后一任妻子乌娜代表他回美国出席联美公司董事会,卖掉了卓别林在美国的全部财产,把他的手稿、影片等珍贵资料运往瑞士,并在那里生活到最后一刻。
二战结束,雪尼退休,在法国南部定居。他每个夏天都去瑞士看望卓别林。卓别林76岁生日那天,雪尼去世。
10. 如何评价卓别林电影《城市之光》的结局
在此引用知乎网友“薛丰子”在相同提问下的见解:
我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没有哪一种结尾会更好一点,只能作为一种可能性讨论。确实如果没有相认更加符合现实。但艺术作品本身就不一定要完全遵循现实情况(完整的解释可以参见有关电影的精神分析学相关内容)。
至于卓别林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咱们可以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
1、票房考虑
卓别林在拍摄《城市之光》的时候已经誉满全球,而且本人也成为身兼数职的资深电影人,在电影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卓别林深知一个大团圆结局可以获得更好的收益(任何时代都是一样)。
2、当局压力
卓别林的电影里面永远闪现着人性的光辉,政府和权威在其中永远充当被嘲弄的对象(如早期作品《移民》,中后期的《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这让卓别林从一个优秀的电影人晋升为不朽的电影大师,但在当时卓别林却受到多方压力。最大的来自于审查相关压力和中情局的大佬——埃德加·胡佛(监视了卓别林一生,有关渊源可以查阅书籍《卓别林自传》、《埃德加的诅咒》以及电影《卓别林传》(1992年上映),这可能也是影响因素(但是纵观卓别林一生,他还是没有妥协过的)。
3、有声片的压力
当时好莱坞已经有了有声片,很多默片时代的大师都转向有声,或者失业。坚持默片并且活下来的只有卓别林一人(主要是由于雄厚的资金和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卓别林的哥哥(同时也是他的经纪人)极力劝说他拍摄有声片,但他依然坚持拍摄默片,并认为一旦夏尔洛(剧中小胡子的名字)开口说话,便宣判了这个人物的死刑,卓别林的预测很准确,《大独裁者》成为夏尔洛的绝唱,(同时也是他的第一部有声片),他本人风趣的说,至少在死前他说了些有用的话,从此之后他就不再以夏尔洛作为电影主角了。
回到正题,在拍摄《城市之光》(1931年上映)时,卓别林曾为如何让盲女认为夏尔洛是有钱人而绞尽脑汁(后来他用关车门这个桥段天才式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业内都不看好这部有声片时代的默片。大团圆结局可以让这部电影更具人气,不至于惨败。毕竟大部分人还是喜欢大团圆结局的啊。所以可能也有这样的考虑。
4、卓别林的结局风格
通过对卓别林所有作品的研究就会发现,他永远会在电影结局留有希望(但后期卓别林思想发生变动,也有例外,如《凡尔杜先生》)如《寻子遇仙记》结尾的母子相认,《摩登时代》结尾的微笑着走向远方,《大独裁者》结尾的震古烁今的演讲等等等等。所以《城市之光》的结局符合卓别林一贯的风格。
P.s.不过我认为答主并不是做出评价,而是解析“卓别林为什么用这个结局”。
于是我贴出另一位网友“宋昀"在该提问中参与的回答:
这是我在我目前所经历的浅薄的人生岁月里,看到过的最好的开放式结局。
盲女美丽娇艳,盈盈笑语给流浪者别上名为爱情的花朵,流浪者就此盲目,明明一无所有,却愿意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她。
因为盲目,所以她触碰到流浪汉滑稽肮脏外表下真诚的灵魂。因为盲目,所以他选择毫无保留的奉献,不求回报。
正是因为两个人的盲目,才有了结尾的情节,他们相认了吗?盲女会像普通的女孩儿一样给了流浪汉钱离去,还是愿意回报流浪汉?
看你愿意相信这两个角色在片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性格了,他们的性格自然也导致结局走向。这是导演给予观众最大的尊重:认真创造每一个角色,使他们具有复杂性与多样性,同时留给观众二次创作的空间。
另外我要多说一句,结局和整部电影都非常贴合影片的名字,城市之光,或许就是指:在这巨大的世界里微小的我们,因善意散发出来,温暖冰冷物质的人性之光,这不分阶级,不分贫穷或富有,或许它只有一瞬,但它始终存在。
浪漫至极的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