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讲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怎么设置
首源扰先要先埋下伏笔
然后故事前后剧情要具备一定稿岁的推理学
故事矛盾冲突的最雹敬旦后最好是可以由小见大,引申出大道理
Ⅱ 如何设置故事情节里的冲突
一个好的剧本故事,精彩与否往往取决与其中设置的冲突。如果一个剧本故事没有冲突,那么就会是平淡无奇,没有了波澜不惊。这样的故事情节更谈不上是精彩,更像是小学生的作文一样记流水账。冲突是一个剧本故事的核心,也就是说冲突能体现故事的主旨。剧作者们设置剧本故事中的情节,使得剧本的故事更加有推动力、发展力。
说到冲突,那么什么是冲突呢?当两个因素在心理上或者是物质上的(个人、情况、力量、需求、目的或者驱动力)发生对立的时候,冲突就会随之产生。之后伴随着冲突出现对峙的阶段,不管最终的结局如何,冲突一定是表现为两方的对立。
事实上,故事情节中冲突在西方的戏剧中正处于十字路口的状况,受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影响。一方面,艺术类型的影片通常被看作是大众电影的对立面,因为大众观看影片通常把冲突作为故事的核心,而艺术类型的影片不是以一个故事性的情节为核心,而是以一个艺术元素为核心的。另一方面,大众类型的电影在戏剧元素上过分地依赖于冲突的设置,这不单单是考虑了功能方面,也考虑了操作方面。
如果我们把冲突看作是人类内心的一种反应,就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两者联系起来。这样的一种关系产生有趣的吸引人的情况。当艺术类型的电影逐渐地摈弃冲突而单纯地表现一种元素的时候,一场关于冲突的革命就随之产生了。
冲突就本身针对的情况,从宏观上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
外部冲突
就像其名字一样,是由外部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角色的职业,或者是另一个角色的作用来决定冲突的性质和原因。比如在1960年影片《野河》中,查克.格罗夫则必须说服艾拉.加斯在田纳西河泛滥之前放弃她的财产。在1975年影片《大白鲨》中,布罗迪警官必须去面对毁坏旅游胜地夏季海滩的鲨鱼。在1990年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克拉莉斯.斯塔林为了获得有关野牛比尔的情报必须要设法和汉尼拨.莱克特接近。
这些影片很好地说明了,外部冲突推进了情节,但外部冲突的使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合理吗?实际上,剧作者们运用外部冲突设置障碍,角色因超越障碍而推动了故事的情节。这虽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必须注意到对于冲突的过度使用会造成一种堆彻障碍仅为了制造悬念的印象。这样的冲突堆积只会用在动作片中,在那一类影片中所做的是不断地制造吸引观众的冲突。
内部冲突
针对相对于本身而言,以及与本身有关的决定的冲突。比如影片《大白鲨》中布罗迪警官自身担任的工作与天生怕水的恐惧感的冲突。影片《野河》中艾拉.加斯面对自身财产与在田纳西河泛滥前生命安全的冲突。
尽管如此,外部冲突依然在剧本中存在,对于其最佳的使用就能够通过外部冲突,实现环境与内部冲突的连接,而形成对于情节的更深层次的推动。这样说的原因在于,观众通常都倾向于认可人物心理的和内心的冲突,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冲突。
剧作者们按照创作剧本考虑的顺序进行排列,人物、目的、障碍、冲突和解决是戏剧的五大元素,也就是情节设计中考虑到的因素。同时,第一个元素会决定第二个元素,第二个元素会决定其后面的元素,以此进行类推。从功能的角度来说,角色是全剧的动力,剧中的人应当是既有决断力的,又有目的性的,这直接决定如何进行拍摄。事实上很难提出绝对地、有效地、公理般地,既能保持逻辑又实用的规则。因为剧本的创作是基于内外部的冲突之上,是严格地通过前因而得出结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这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剧作家本身的素质。然而,以下依然有一些在创作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一、冲突并不是一个结果,或者是一个动力,它并在五个元素中处于第四的位置,说明冲突对于人物性格的决定不起任何的作用。
二、人物主要是由剧情障碍决定的,也就是当人物的发展遇到障碍或者出现对峙的局面时,人物的性格才能够充分地展现。另外,障碍的本性与目的的本性一样都是展现主角的维度。
从戏剧平衡的角度上来讲,所谓成功的剧情展开就是指在人物与冲突的目的之间不断地建立越来越深的联系。主角的形象就会通过他遇到的困难以及不断出现的冲突树立起来,从另一方面说障碍是必需的。如果说一个主角在情节发展中没有遇到任何需要克服的困难以及需要解决的冲突,或者是所遇到的困难并不足以对其自身形成挑战。我们就可以说,这样的刻画方式是消减了观众对于主角的兴趣,因为没有悬念。
正如前面提到的,观众对于人物和影片的认可很大程度于内部冲突的设置。另一方面,当我们提到障碍的时候,冲突就会紧跟其后。不过,事实上在外部冲突的情况下,所设置的障碍可能是针对于外部的,它也可以针对于内部,但是最重要的还是避免绝对的真实性,保持似真性并直接为主题服务。
在影片《野河》中,查克.格罗夫遇到了非常多的外部障碍:艾拉.加斯的孩子们,一个由于前人业绩差而恼人的工作,他与艾拉.加斯的孙女恋情,以及由于种族主义的气氛而被搅乱的生活环境,连绵不断的雨也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元素。所有的这些障碍的设置来自于外部,而且是似真的,但这些障碍的设置增加了观众对人物的认可以及对于内心冲突的向往。
在影片《大白鲨》中,布罗迪警官遇到了一个对于常人来说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在他看来却极大的内部障碍,那就是他对水产生的恐惧感,而外部障碍就是必须要面对海水的本身。另一外部障碍就是大白鲨,这给观众造成了一个很大的悬念与莫名的恐惧。
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观众不能判断出汉尼拨.莱克特和野牛比尔究竟谁才是影片的反面人物?在影片中两人的刻画使用的手法十分相似,但当真正的问题出现也就人物性格设置的障碍发挥作用的时候(野牛比尔的恐怖想法,克拉莉斯的孤独,她对于成功难以遏制的渴望)。人物的深化是可见的,尤其是当克拉莉斯与莱克特在一起的时候。这种对于人物身份的铺垫刻画在动作片中也经常运用。
我们已经能够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当中看出外部冲突在勾勒人物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外部冲突和障碍的设置也铺垫了能够被超越和解决的内部冲突。剧作家不要不耻于大众电影的冲突解决方式,因为观众对于戏剧的结尾都抱有一点的希望。从戏剧创作的规则来说,一个影片的结尾不论层次紧凑还是宽松,都要能够从精神上或者是从冲突的解决作为结尾的影片来说。事实上,全剧的结尾是影片对观众承诺的一部分,如果能够达到一个完满的结局,或者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对于影片的整体框架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是十分重要的。
剧作家们都认为,没有一个戏剧的冲突是没有前奏的。前奏是设置在冲突之前的,它不仅作为核心情节的开端,同时也作为一个冲突的引子来引起观众的兴趣。例如,在影片《第四个证人》,以深夜的街道为开端,一个光着脚的、身材矮小的女人拦住了一辆汽车。汽车猛然靠边停住,一个看起来并不友善的司机让女人上车,车中的收音机正播放着纳特.金.科尔的《我想听布鲁斯》。而这首歌的歌词就具有讽刺意味,象征女人两分钟之后的命运:女人被杀害,而司机则被人打昏。同时,一系列反常事件发生,反常人物出现,预示着冲突和毁坏的到来。
在极少部分的观众认为,冲突并不意味着暴力。总的来说,观众较为偏爱心理上的冲击而非暴力的行为。在1990年影片《小孤星》中,保罗.谢尔登一个成功的作家刚刚在他的小说的末尾结束了他所创造的女主角的生命。之后他便出了车祸,并被护士安妮.威尔科斯所救。影片的高潮无疑在于保罗.谢尔登烧毁了凝聚着他两年心血的书稿。
在1966年影片《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中,在玛莎的假象中,乔治杀掉了她的孩子,这给他带来了很大的难以承受的痛苦,他并没有实行实际意义上的暴力。因为孩子其实并不存在,而仅在玛莎的想象之中,但玛莎却把她的孩子当做真实的存在。
最优秀的冲突来自家庭的冲突,事实上来自家庭的冲突的戏剧以及其他叙述的一个重要的源泉,而且家庭冲突也是最能够令观众认同并产生共鸣的冲突。比如影片1979年的《克莱默夫妇》、1989年的《性、谎言和录像带》、1993年的《爆竹》、1994年的《与死人的小小和解》和1994年的《罗西娜》,这些影片都是植根于家庭冲突的影片。戏剧的冲突不一定来自两个绝对对立的敌人,也可以来自朋友、丈夫和妻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等等。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家庭冲突:
——汉姆雷特的叔叔杀死了汉姆雷特的父亲,并娶了汉姆雷特的母亲为妻。
——莎伦的爸爸想要找到让她女儿怀孕的那个男人。
——安提戈涅不顾叔叔的禁令,想要安葬她兄长的遗体。
——罗西娜必须面对其十年以后突然出现父亲的性侵犯,尽管她的母亲还在。
许多戏剧都能够在结束之后给人留下欢快的银幕印象,在这中作为戏剧灵魂的冲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的喜剧都是从新的角度认识和定义现实的生活,而所有的手法就是冲突的设置,通常是主角如何战胜失败。喜剧通过这种方法使人们脱离日常的生活冲突,来到一个看起来可以由自己掌控的世界。
经典的戏剧理论认为冲突能够塑造和改变人物。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物和人物性格的改变,是取决于人物情感或者感觉的改变,也不是由冲突引起的。反过来说,人物性格的改变对于情节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之小。
在传统的叙述中冲突作为全剧的核心而存在的,因对于冲突的解决也理所应当认为将剧情带到了结尾,于是冲突与冲突的解决之间就形成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冲突的解决分析,人们会把解决分成以下三种类型。
完满的解决
指的是能够使主题得到升华或者使主题精神得到净化,这种净化能够给观众带来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或者说是激奋,能够通过影片体会到自身存在的意义。这种方式的结尾变得非常普遍,同时也可以这样认为,这种升华情节并不是能够由剧作家控制的,并不是由他自己的喜好决定的,而是必须遵守从一个大众的信念或者说是大众口号。不过,是否决定使用完满的解决作为结尾依然取决于剧作家。这样的结尾通常出现在西方经典影片中,影片的结尾都非常令观众满意,大部分的大众电影都是按照这样的模式进行的创作。
在1942年的影片《卡萨布兰卡》中,里克最终还是解决了他与自己、与他的爱人以及维克多甚至德国之间的矛盾,影片的结尾也是伴随着所有问题的解决,尽管里克失去了自己心爱的人,从剧情发展的角度来说,依然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结局。
在1949年的影片《骑术学校》中,罗伯特发现他的妻子朵拉从来没有爱过他,这个发现伴随一个长时间的闪回而展开。那个时候朵拉出了一场车祸,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在生死之间挣扎。核心冲突就在于罗伯特如何看待他自己的爱情,他的婚姻,他的希望,以及他所要面对痛苦的现实:他被欺骗了。于是罗伯特离开了家和自己躺在床上的妻子,这个决定把影片带到了结尾。
不完满的解决
在影片的结尾冲突的解决方式并不完满,这其中有许多种原因,一方面可能是为了与大众的观念契合,另一方面出于剧作家的本意。
在影片的《未路狂花》中的冲突起源于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关系,并贯穿于整个影片。最后冲突以一种较为极端的方法结束,她们杀死了男人开始逃亡,遭到警察的追捕,在走投无路时自杀了。
没有完满的解决
一般来说,很难准确地区分一个完满的解决和一个并没有解决,但结尾很完满的情况。
在1995年的影片《群鸟》中,两个主角梅兰尼和布伦南之间的冲突,特别是梅兰尼和布伦南的母亲之间的冲突,在结尾被很完满地解决了。但是影片中的那些鸟儿,它们最后会去那里呢?它们最后怎么才会消失呢?这些问题给观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理解和想象的空间,鸟儿的消失也许如它们的突然出现一样,让我们无法解释。但这个冲突最后消失了,并没有被解决,只是消失了给我们留下我们的思考。
冲突对于一个剧本的重要性,是一个剧本故事的推动力。在冲突与障碍、似真性和人物的分析上,怎么样合理结合冲突。冲突如何设置前奏,以及暴力、喜剧、人物和冲突的解决。怎么样在剧本中解决冲突,包括冲突的完满的解决,以及不完满的解决和没有完满的解决。都是需要剧作者们向以往的大师们学习,并且勇于挑战自己传统的方式。
对于剧作者来讲,一个好的剧本需要不断理解生活,从朴实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真谛。
Ⅲ 电影双方对抗的冲突是如何设置的
设置矛盾就是冲突。
一个好的剧本故事,精彩与否往往取决与其中设败森置的冲突。如果袜弯一个剧本故事没察好亩有冲突,那么就会是平淡无奇,没有了波澜不惊。
Ⅳ 电影作为后起之秀应该向戏剧学习什么技巧舞台控制,设置矛盾与冲突,场景布置,人物性格突出选哪个
各种景别的拍摄及造型功能
一、景别镜头
景别
为了让人们在银幕上看到想要看的表现对象不同的距离、不同角度的形态,就产生了镜头的不同景别。景别主要是指摄影机同被摄对象间的距离的远近,而造成画面上形象的大小。景别的大小也同摄影镜头的焦距有关。焦距变动,视距相应发生远近的变化,取景范围也就发生大小的变化。景别的运用是影视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段。为了塑好鲜明的影视形象,要求创作者根据人物的主次、剧情的需要、观众的心理,处理好景别的大小远近。景别的划分没有严格的界限,一般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为了使景别的划分有个较统一的尺度,通常以画面中人物的大小作为划分景别的参照物。如画面中无人物,就按景物与人的比例来参照划分。
Ⅳ 如何制造剧情的矛盾冲突
首先一步,就是要反转你的情节。
写小说和谈恋爱一样,你什么时候能让妹子尖叫惊叹,拍着起伏不定的胸脯,对你说着讨厌的时候,火候就已经到家了。你要让你的读者感觉到自己是坐在波浪中的一艘小船上,不在谷底就在浪尖,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复用情节反转来拿下他们的下巴。
那这些波涛汹涌如何产生?
简单讲,洞房花烛夜被人抢亲,金榜题名时被判作弊,交卷前一分钟想出答案,死到临头遇到大赦天下。总之,顺境时要有阻隔,绝境要能逢生,将误解、诡计、冲突融入其中。
主人公的故事得由一条清晰的主线索牵起,然后逐步分解你的路线,用副线、小插曲制造矛盾,主人公在解决这些矛盾的行动中获得成长,推进剧情。
比方说,韩国一部悬疑剧《囚犯医生》,豆瓣8.9高分,这就是一部多重反转复仇剧情的例子,主角是一个拥有精湛手术的医生,他是善良的,后来其好友(一对夫妇)被一个富二代害死了,主角于是走上了报复这个富二代的道路(开始用手段,具备暗黑属性)。但由于自己是普通人,富二代是上层阶级成员,在这样的对抗中经常遭遇挫折和曙光的交替,以致情节反复反转,带动观众的心情不时在浪尖回旋。
在观众眼里,主人公历经艰难险阻,遭遇各种困难和挑战,然后又一次次化险为夷,拨动人们的心弦也起起伏伏,产生共情。
反转情节需要你设置出:阻拦——突破——再阻拦——再突破…这样一个循环的过程,把你的故事用紧张来贯穿,一次又一次为角色前进铺设障碍。
你的任务只有一个:不要让主角太舒服。当然,全篇紧张也不可取(下面会讲到),为他/她安排一些休息的空间,比方说大战惨胜之后、破案成功归家时,主角可以短时间享受亲情慎团山与宽中关爱,这也让爱显得更加珍贵,不过好日子不长,没多久新一轮高潮又来了,主人公又不得不披上战袍,进入新的战场。
二、控制好节奏
构建矛盾冲突时,节奏是必须把控的一个环节。
但节奏控制容易出现两大极端:
一、节奏干或空瘪,内容太少,总是一笔带过;
二、各种细枝末节堆砌,纷繁杂乱,节奏被过多的细节所拖累。
我们说,细节要有,细节是推动节奏的一大利器,但不能什么细节描写都一股脑写出来。
作者应该做到,在某部分细节描写前,想清楚这部分细节有什么用处,在全局里(或单一副本框架里)为承接和推动故事发展是否不可或缺。
用例子来说明一下:寒冬时,天气阴冷,主人公在街上遇到一个乞讨者,他把自己衣服脱下来给乞讨者披上,而且留下一些现金。
这样一个场景,若接下来乞讨者不再出现,只是去单纯表现一下主人公的性情,除非是正处于一些碎片式的过渡期,否则该场景完全不应该存在。
而如果后面出现新的发展:
乞讨者实为主角的线人,肩负地下接头任务,主要进行敌后工作——谍战剧;
乞讨者本为社会精英,因遭人陷害流落至此,被主角无意救起,后来成为主角的一大靠山——在各类小说中被广泛使用;
乞讨者与主角产生情感,后来乞讨者被抓走,主角展开营救,一条新故事线启动——《毒液》的剧情。
各种带着或不带着目的的接近行为…
总之,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定要有它的理由和作用,写小说不是过日子,构建矛盾冲突更不能拖泥带水,所有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务必是经过你的筛选后留下的精髓所在。
核验方法:删情节,删到你不能再删为止,节奏就紧凑了。
学会把啰嗦的杂乱部分改为能推进剧情的关键部分。
再举个例子,一个凶杀案现场,一位警员对负责侦查的警官介绍当地的侦探,警员说“这位侦探具有丰富的经历,破过多起案件”,显然这种介绍没什么含金量,属于套话。
但我们在安排剧情时,这种就存在变数。特别是悬疑类小说中,这个介绍说不定是真实的,该侦探不仅具有实力,甚至还可以成为这个案子主要破案人。
或者该侦探实际上是帮凶,为了干扰正常的破案进展,属于反派角色。里面有各种可能,作者可以根据自我的剧情设置来安排。
这就是细节决定成败了。
多余的细节不要保留,该有的细节绝不遗漏,根据你的节奏,组织小说的血肉,全篇就能控制得行云流水般。
三、张弛有道,才最吸引人
听了上面的两点,有的作者可能刷刷刷写出了无数矛盾冲突来,不就是激动人心吗?那还不简单!高潮--高潮--高潮,这样的小说不就精彩了?不,是走火入魔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知道山为什么夺人眼球吗,是因为随处可见的谷的存在。换句话说,如果全世界都是高原的海拔高度,那还有高原存在吗?如果全世界都是天才,何以见得天才的宝贵?没有普通人,天才什么也不是。
小说也是如此,你不能一直都写高潮部分,也不能一直都在矛盾冲突中,适当的平缓节奏和低谷期,更能把小说冲突衬托得有必要些。
有了矛盾冲突之后,还要有安宁的过渡期。
这和你上班工作一样,连续六天加班熬夜,一个周末假期会让你觉得人生居然如此幸福快乐。而常年在家闲散,天天是假期,你又会觉得日子好难熬好无聊。
正确利用休息日写法是张弛的关键。
所谓休息日写法,就是5:2的快、慢节奏比例,你的激励对抗、战斗以及情节的快速推进部分应占总体篇幅的5/7,这部分结束之后,要用2/7的篇幅做简单修整、放慢节奏。当然这个比例可以灵活调整,关键是要具备这个思想,时刻提醒自己度的把握。
慢节奏中可以带着情感,可以描写一些普通生活,这部分的一个重大作用是能为你升华主旨服务。在快节奏中,你很难把主人公想要表达的完全表达出来,慢节奏就能帮你慢条斯理地去操作,去告诉读者你的思想、追求等等。
记住,生活感也是仪式的一部分。
当然,慢节奏最后还是要转到波折中去,为全局做好螺丝钉的工作。
写小说就像一场恋爱,没有哪场爱情是全程甜蜜的,有哭泣、欢笑,有心酸甚至痛苦,最后修成正果,这样的爱才值得坚守。
Ⅵ 只有一个人的电影,如何体现矛盾点
可以通过任务自身性格思想等的矛盾来体现。
每个人都是一个矛盾体,任何人都不例外,他们多多少少都会在自己的心里有很多的矛盾。例如自己去买一件衣服,明明很喜欢这件衣服,但又犹豫着别人会不会认为好看,纠结着要不要买,感觉特别的矛盾。
确实,在戏剧界有一句尽人皆知的话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句话几乎成了闹橘戏剧创作的神圣法律,没有厅茄谁斗胆超越它。通常都是命运跌宕,明争暗斗,剑拔弩张液伏团,你死我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