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500字(精选92篇)2.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1
期中考试结束后,我们全班同学观看了纪录片《高三》,每位同学都写下了真实的观后感,收获颇多。片中真实记录了某中学高三一年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一个高三学生的视角讲述了高三一年中的人和事,让我们感受到了真实的高三生活。高三的生活日复一日,简单而又沉重,痛苦却也快乐。影片的纪录真实、直白,透过高三生活的纪录,让人感到的不仅仅是为理想执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种如鲠在喉的悲哀。
《高三》是中国首部完整记录高三生活的纪录片,以林佳燕的日记为主线,完整地记录了福建省武平县一中2005届高三(7)班,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和他们的班主任王锦春一起走过的“高三”一年的生活,获得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片耐笑枝中那种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也让我们有了更多感悟。那样的滋味我们终将品尝,没有经昌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不到高三,你不会明白,原来三年那么短,短到你来不及回望,就必须面临即将的散场。不到高三,你不会明白,原来三年那么长,长到千言万语,也无法尽释那段似水的青春。不到高三,你不会明白,原来人生的聚散,本就是无法掌握的变量,即使再美的波形,下一刻也终会面临随机的跌转。
或许除了高三,人生中再也不会像这个时期一样专一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包含信仰地,心无旁贷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放弃,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着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升让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我们已经学会了尊敬自己,感谢自己。
高三虽说是非常时期,但同样免不了内心的彷徨与挣扎,看到别人天天在进步,而自己的成绩却每况日下,心中难免会慌乱,诸如上网成瘾等一系列不良习惯也会分散对学习的注意力,不仅仅是这些,沉重的压力也时常会令人感到窒息。每天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只为多得一点分数,每天大声背诵,只为多记一点知识,高三似乎就在这样反反复复中过去了。
怀着紧张而又忐忑的心情步入考场,数小时后铃声响起,意味着高考结束了,或许这次高考不尽如意,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也绝不后悔,至少自己曾经奋斗过,努力过,有付出就不会有遗憾!
影片中时常出现的一首歌《那些花儿》着实令人动容,听着那婉转动听的曲调,令人不免想起老师悉心的劝导,同学之间融洽的相处,字字句句,盛满回忆。
志在必得,舍我其谁!高三,有血有泪也有甜!高三就是一部充满心酸的血泪奋斗史,同事也是人生行程中一记浓墨重彩的篇章。
如果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通过《高三》,我们的高三将走得更加坚定。
纪录片《高三》观后感2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边,今天我们离去在人海茫茫,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分天涯……”听着朴树的这首《那些花儿》的旋律,有感触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识里流转,纪录片唤醒了隐藏了二年的记忆。猛地,觉得那些日子实在是无比珍重的,那些毕业时候就哽咽在喉头的语言,有一股喷涌出来的冲动,让我不得不写下来。不是关于这一部叫《高三》的纪录片的观后感,而是写给我们实实在在经历过的高三日子,以及我们青春里有过的“那些花儿”。
《高三》,从它的拍摄技巧来说,并没有很独特的拍摄技巧,这只是一部平凡的纪录片。之所以获奖,可能是它对于我们每个经历高考的人来说却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带给我们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让我们更多的去关注他的人文和社会价值。一直以来对于拍摄纪录片的导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为这是一群在真诚说话的人,从这些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关注,一种对表现进行深入探讨的精神。现在因为节奏的加快,五花八门的东西已经迷惑了我们的眼睛,而对于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处真实的社会存在缺少了认识,而我认为这些颇有价值。
这部片子拍摄的是福建省武平县重点中学武平一中2005届高三七班学生在班主任王锦春的带领下一年的紧张校园生活。94分钟的纪录片看下来,整个人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当中,又仿佛将自己带回到高三那个火红的年代。一部真实得无可挑剔的影像铭刻,反映了小城镇高三学生最质朴的`生活状态。片子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对二年前的时光有种难以名状的悸动。影片一开始呈现给我们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败的宿舍训斥逃课学生的镜头,而且光线非常暗,运用了隐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绝对是灰暗的一年。从高三岁月马上切换到刚入学时军训的镜头,运用闪回蒙太奇向我们述说着一届届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断得轮回中。十八岁的青涩日记,用一个个连续蒙太奇向我们展现。开家长会的时候作者运用一个个家长脸部的特写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对比蒙太奇呈现给我们一批农民家长们对教育的一种无知与无奈。好多次出现学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将她的独白用特别的剪辑和一些画面结合在一起,产生声画分立的效果。还有作者以一种隐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摄到三次出现的入党积极分子会议,极力表现出中国学生处于怎样的思想教育之下!带有一点讽刺性!对于教室里学习氛围的表现作者是用了俯拍、重复蒙太奇,多次展现学生学习的压力。在该纪录片中作者主要以参与互动式的方法采访到了四个学生及其家长,多次运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换蒙太奇以及连续蒙太奇的方式表达了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片中很少的几个家长单独的镜头里,都能体现出父母亲对子女的期望及关怀。一个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学费要二千多元,那也许是父母亲几年的积蓄,但父母都是坚定地支持子女上学,只要子女愿意学习、只要子女能够走出去,这些父母都是砸锅卖铁、变买家产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国落后的农村的普遍现状吧!家长都把自己当年没能实现的理想或愿望,寄托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个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这样孩子们能没有压力吗?因此片中有些同学在压力下,产生了厌学、退学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压力太大,高场心情紧张,发挥失常。这一切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高考对中国人的人生影响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园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学生早恋、学生沉迷于网吧、学生养成吸烟等生活恶习,学校对此还是尽量作到教育、挽救为主,这些落后学生不论是学校、还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帮助他们,这令我十分感动。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学率,放弃这些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锦春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那样的兢兢业业,起早贪黑。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制定各种计划,考试安排。他和他的同事们,可以说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业,这业让我非常地感动,让我想起自己高三时班主任。在片中,作为班主任的王老师,不仅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他还要带高三班的语文课)、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班级的学生生活、学习的动态,还要适时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心理上的问题,对落后的学生,王老师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并没有抛弃他们,哪怕是到最后的高考来临地时刻。片中王老师是一个有着非常丰富经验的高三班主任老师,从开学给学生和家长的动员,拉紧学生和家长大脑里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准备高考。到高考前夕,给学生减压,告诫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必经之路而已,采用了积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现出王老师的教学技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是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是一位值得学生尊敬的人民教师。总之,我觉得周浩(该片的导演)对于高考,张兴旺,钟生明,林佳燕,莫晓兰……以及老师王锦春,解读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为了唤起我们对于高三的记忆,导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给予我们对中国教育制度与当今时代是否相符的一种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锦春一开始就说:如果是我们从事中学教育的圈内人,他们肯定会理解我们的做法,但那些专家、学者对我们也许会有看法。但是我们还是坚持这种教育,因为如果我们不这么做,就对不起学生和家长。因为在教育的磁场中,吸附着老师、学生和家长:老师为的是升学率,学生为的是前途,家长为的是儿女的幸福。老师错了吗?学生错了吗?家长错了吗?都没有错。那么,我们的教育错了吗?答案是:教育没有错,只是和时代步伐不一致。老师传道授业,学生敏思好学,家长尊师重教——让我们的双眼直视坚硬的事实:升学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老师的头顶,学生面临着要么读书而成为天之骄子、要么成为如父辈一样的农民、工人、农民工或者“社会闲散人员”的严酷事实,而家长,则要通过自己的孩子来改变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代人)的命运。承载如此重负的,正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或者说,教育的重负正是这个时代重负的缩影。学生的成绩是老师的“命价”,升学率的高低决定着他们的一切;学生的未来是家长的“命价”,他们要累死累活才能负担的起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学费。满耳读书声,满耳升学率,这是什么?这是悲哀。因此“中国”的高三,这群人的集体奋斗有一种悲壮和凄凉感。想起当时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对于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开始就被学校,家长灌输的大学梦之外,别无其他。看着这一个个活生生的画面,学生诉说着自己的理想是那么得不纯粹,他们背负了太多责任负担了。可以想象,中国多少农民,中国学生,通往大学的门票又是多少。而农民为了培养一个大学生再把他们送进天之学府,难度可想而知,中国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时候他们不是自己了。在中国的教育中,学生是没有个性可言的。很想问一句:什么时候“高三”学年留给每一个中国人不是痛苦的经历呢?
一部《高三》将最真实的故事完整呈现在观众面前,把思考的机会留给乐观众。对于《高三》屡获殊荣我没有惊讶。惊讶的只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国度里,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时期平凡地奋斗着,所为者,在别人看来的平凡,却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与不平凡的撞击中,掉落的是无可奈何的人文关怀之火花。
此外,这部《高三》让我学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还有那句:失望惧我,我还惧什么?
3. 那一年,那些年——纪录片《高三》观后感
在正文之前先打一段话,这是篇文章是我纪录片课饥或程的一份作业,最近上传是因为曾经一个地方长大的弟弟妹妹们高考志愿也尘埃落定,还是一样散落在全国各地。幼时的回忆还很清晰,我印象中的他们还都是一副幼稚的摸样,如今也都要背上行囊奔赴远方了,他们和我上的是同一所初中,也是同一所高中,他们的现在就是我的过去。烂首伍前两日走在母校的门口,看见身穿红色条纹一中校服的孩子走进校门,回忆就如潮水一般,当年我穿的也是红色条纹的校服啊,原来我已经离开这么久了,校服颜色的轮回又轮到耀眼的红了.......
对高三的所有话语,不为喝彩,不为抢先,只为向值得肯定的人们致敬。
曾经有一位名人说过,高中的三年就是一个人的第二次出生。
高中的三年确实也值得让人怀念。这其中的缘由有很多,我至今记得很清楚的一件事就是高三听得最后一次讲座上,一位老师讲到,“我们自己一定都没有发现,我们刚刚走入高中时和我们即将离开高中时的区别,那就是我们刚来的时候灰不溜秋,满面愁容,而我们离开的时候,额头发亮,那是因为,我们的“天眼”已经被打开了。”
近期观看了《高三》这部纪录片,感触很深,在记录片真实的记载班里每一个学生和老师的时候,毕业多年的我们也似乎在他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里讲述的是,福建西部一个山区小县城中学文科班的高三故事,短短的一个半小时,涵盖了太多的内容:父母的殷殷期盼,老师的谆谆教诲,,挫折与勇气、理想与追求……这些是我们能够想到的,也是我们所芹陵希望的,真实却不完整的高中生活;还有青春的希望与叛逆,清醒与懵懂。
《高三》这部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在刻画刻苦努力学习的同时反映了逃课,泡网吧等反面的素材,这使得这部纪录片的意义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教导,教育,而是客观地真实地,而且是在多方面的反映高考残酷的现实。
片中的班主任老师,让人印象很深刻,他是一个有激情和理想的人,而且除了具备众多高三班主任必备的责任心之外,还真实地了解每一个同学的想法,与每一个同学真诚地交流,他不仅仅是一个鞭策者,而更是一个引导者和陪伴者。送走了一批有一批的学生,他年复一年地驻守在这个岗位上。片中有一个片段是在高考临近的时候的一次家长会上,他在讲台上给家长们强调高考的重要性,他说道:“从今天开始,孩子的高考比家里的任何事都重要,因为我们这个地方太落后了,要改变他们的命运出来高考还有什么呢?“听到这句话,底下的很多家长都沉默,若有所思。这位老师能够胜任班主任这一职位,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对残酷现实有着清醒的认识,经济落后的山区,努力学习知识的孩子们的平台很低,很容易庸碌一生,在他的世界观里,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也许就只有一年一度的高考了…….
也许,他就是曾经被高考改变命运的人,虽然也许孩子们不知道考上大学以后他们将会面临什么,可是只有高考,可以打破他们命运的锁。这里对班主任性格的细致刻画是本片为之后的故事埋下的线索。
片中的学生们,有积极上进非常努力的,也有顽皮、偏执与迷茫的。他们生活的方式各有各的不同,但是有一点大抵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在这一年都经历了真正的成长。
那个成绩好的女孩子,在距离高考还有100多天的时候,把北大校歌《燕园情》抄写在日记本上,这个细节让人非常感动,有梦有理想的日子是多么的单纯和美好。还有那个父亲早逝的男孩,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喝得烂醉,在距离高考还有14天的时候离校出走,最后在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重新回到学校,奔赴考场,追求理想。
这部纪录片在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之处。首先对于高考题材的选择是很贴近现实的,因为在中国每年都有许多孩子要经历高考,但实际上有关高考题材的影视作品又是十分繁多的,本片的出彩之处在于他的切入点,他没有选北京上海的某所高中,也没有选高考大省山东的优秀高中,而是选取了福建省经济较为落后的小县城的一所高中,而且没有选尖子班,而是选择了一个学生有好有坏的班级。
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见过的,这样即便是老套的高考题材,也让我们觉得很有新鲜感。其次在于对人物的刻画,强调了细节,而且是多个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班主任,有刚接手高三这个班时的自我介绍,有家长会上的慷慨陈辞,有下课后和其他老师研究复习方案的专注,也有挽救不求上进学生的悉心教导;有自己一个人每天默默地在阳台上看着自己班上的孩子们做操时的忧虑,有开导考试前喝的烂醉的学生的温情,还有在班会上带领大家唱“我是一只来自北方的狼”的豪情。
我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价值观,他认为只有高考才能改变孩子们的命运,所以他做的多有的事情,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他所有的付出,都源自内心坚定地信念。他是一个值得钦佩的人。
最后,在拍摄技巧方面,这部片子强调一个真实性,因此在镜头选择和剪辑中没有运用太多的转场特效或者是修饰,用一些淡入淡出,还有一些无技巧转场用的比较多,然后特写镜头,还有一些以班主任视角出发的尽头比较多,为了保证真实客观,没有解说词,多数的观点和故事是以班主任的话语表现的,班主任的行为是整部片子的线索,这同样也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为现实中,高三的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整部片子的布局结构上,以高三一年为主基调,以班主任为线索,以每一个性格迥异的学生的成长对比为具体素材,最后以高考的结局为一种结束。
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形式方面出色的同时,它还让我们对于本片,可能会有另一种思考,譬如,关于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向的冷静思考。
那么多的年轻人,为了走出大山,肩负着让人难以想象的压力,班主任老师每一年都重复着几乎同样的劳动,对这样的教育制度以及它带来的种种辛酸和压抑,他早已适应,早已麻木,可是为什么依然要这样做?
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问题,关于我们的高考教育体制,关于我们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关于我们青春年少时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也映射一些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可以说,正式因为观看这部《高三》,我看到了我自己的影子。
在西部的一个城市最好的高中里,大家努力奋斗三年,最后各自考上大学,散落天涯。那些年,我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不知道有些事不是光靠学习就能解决的,不知道自己周围的人为自己付出了多少,有太多的不懂,而我们拼命读着书,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且可怕的是,我们真的是只知道读书。
我切实感受到这现实的残酷是在高考结束后,我拿着优异的成绩去报考国防生,我发现连一个表格怎么填我都要问很多次,别人说的话我很难听明白,最后在武装部政治审核的时候,那个部长很直接的说我“读书读傻了”。可是我们有什么办法,在西部的城市里,如果家里不是特别的有实力,能改变命运的,真的就只有高考了。
同样在我高考那一年,我才知道,北京上海很多高中的孩子上完高中直接出国。而我们奉为圭臬的北京四中的教学网站和软件,是北京的孩子们早都不愿意使用的旧资料,当我们的思维还被束缚在高考的紧箍咒里的时候,北京的孩子们早就在想着如何让自己更全面,如何走出去,所以北京上海的好学校本地的好高中上的很少。我才知道很多城市很多大学可以自主招生的,我也才知道家里富足的孩子艺术考试也是可以考上很好的学校。
学习好不好很多时候真的,不是那么的重要,这个,只是经济不平衡造成的不公平,因为地区因素,我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教育制度造成的问题其实有很多,压制了我们本身应该具有的创造力,限制我们的思维,因为试卷上如果写不上正确答案就得不了分,我们只能让自己的思维无限向标准答案靠近。
因为高考,让很多像我一样的孩子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从小喜欢乐器,但是在高中那种高强度的学习状态下,高考和音乐只能二选一,我在那个时候没有勇气去选择自己真心喜欢的东西,于是放弃了,所以一直追悔。
也有许多的孩子和我一样。那个时候,如果一个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大多数人还会为他可惜难过,觉得他放弃了学习,比如我一个朋友热爱体育,于是放弃了学习去练长跑,还有一个喜欢播音主持,也放弃了学习去学播音,事后证明当时我们真的很幼稚,真正应该被可惜难过的其实是我们。
高考那个时候就像是一盏灯,在黑暗艰难的路上指引着我们的方向,成了我们的价值观,而直到我们进入大学,才发现,当周围的黑暗都变成光明的时候,我们反而不知道何去何从。于是,在大学里,一年又一年的坚定着自己的心,挑战着自己的迷茫。
《高考》这部纪录片动人之处是让每一个人感慨和追忆,但是实际上那些年只是漫长人生路中很小但是分量很重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怀念,但毕竟人生路是向前的,高考后的事远远比高考复杂。那一年,实际上积累了今后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智慧;那些年,希望每一个经历过高考不要忘记曾经坚定,幼稚,迷茫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