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父辈德国电影影评
《我的父辈》是由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指导,沃尔克·布鲁赫、汤姆·希林、卡塔琳娜·舒特勒、米里亚姆·斯坦因、路德维格.特内普特升链轿等主演的历史战争剧。
这部电影看完以后震撼人的心灵,看过很多关于二战的影片,但是几乎没有这部好的,在我心中这是最好的一部。影片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了战争的残酷,硝烟弥漫中时时闪耀出人性的光辉。这部电影是以罕见的德国角度来讲述。影片通过五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德国年轻人的经历和遭遇,深刻地反思了那场残酷的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战争是一件无比残忍的事情,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代表着生命的逝去。当聚焦到每一位士兵,每一个家吵肆庭上时,唤扒几乎就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希望未来国泰民安,万事顺利,再无战火纷飞日。
Ⅱ 《我们的父辈》 :人之过,非战之过
《我们的父辈》是一部3集迷你德剧,曾经在微博上炒的非常火热,风头一时无两。
这部剧不是新剧,最早于13年3月在德国上映,豆瓣评分高达9.6分,这一分数放在豆瓣上简直就是独孤求败的存在,在国内拥有无数拥趸的史诗级神剧《权力的游戏》,只有第四季达到这一分数。
以二战时期德国做第一视角的电影或剧不多,因为烫手的山芋没人敢接。04年上映的讲述希特勒最后的地堡生活的传记型电影《帝国的毁灭》在国际上引起轩然大波,引来四方骂声无数。因为影片开头第一场戏,秘书在给希特勒记录文案时不小心打错了字,而希特勒只是和蔼的告诉她重写就好。就是因为这一稍微人性化的举动,在众多影评协会口中变成了给希特勒洗地。
纳粹是世界上最实惠的反派,最好用的背锅侠。编不出来戏了,反派不够狠,怕被人当成指桑骂槐,没事,把纳粹拿出来用就行。立在那,树立成反派,想咋骂咋骂。反正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早已变成了狂躁症形象(我觉得这一形象的树立更多是拜恶搞视频所赐)。
《我们的父辈》算是独辟奇径,走了第三条路。既有纳粹邪恶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德国人自己不一样的视角。
影片虽然是战争题材,但却以人物的成长历程为主线,以人物间的关系变化为注脚。这是不同于以往战争剧的。(指的是《兄弟连》、《太平洋战争》等剧,不是中国的抗日题材剧)
主角是5个青梅竹马的发小、死党,各有着自己的理想与行事方式。就这样,时间来到了1941年,也永远定格在这里,5个人走上了各自不同的道路,也获得了迥异的命运。
影片开头故事背景设置在1941年的柏林,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在一间酒馆里,5个人齐聚于此,为了再次的欢聚,为了即将的告别。
威尔汉姆,从军早,这时已是少尉军衔,连队步兵统领。勇敢果毅,被希特勒国家社会主义思想所洗脑,期待立下战功,为国家、家族争光。
弗雷德汉姆,威尔汉姆的弟弟,跟随哥哥参军,第一次上战场。胆小怯懦的文艺青年,不信纳粹那一套,本性善良。
维克多,犹太人。个性独立、倔强,在那个岁月和几个德国人成为朋友是不容易的,维克多却泰然处之、不以为意。
夏洛特,5人里最小的一个,梦想为国家事业献身,成为一名护士。同时暗恋着威尔汉姆,只是战争岁月,许多事身不由己。
格激谈雷塔,5人里最有风韵的一个,也是最耐人寻味的一个。一面不顾种族偏见的爱着犹太男友维克多,一面为了自己的演艺事业投身纳粹军官的怀抱。最终为自己的“飞蛾扑火”付出代价。
就是这样5个特点鲜明的纯真青年聚到了一起,在酒吧里痛饮、跳舞、告别,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出发。至少在当时,他们是以国家的理想为自己的理想的。第二天,他们踏上了各自的路。
世界上幸福的人都是一样的,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
威尔和弗雷德在同一支连队,威尔勇敢,荣誉感强。弗雷德懦弱,战斗总是躲在最后,威尔也为此大为光火。经过战火的洗礼,走过枪林弹雨,看惯烧杀抢掠。时间从1941年到了1943年,再来到1945年。变化的不只有战局,也有两人的信仰与本性。
威尔对国家的号召也从坚定到怀疑、抗拒,从作战勇敢到当了逃兵,就如他自己所说“2年前他们(指苏联人)他们还把我们(指纳粹)当解放者”,现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在为谁战斗。弗雷德依然不信法西斯那一套,但通过战火的洗礼,逐渐意识到只有适应战争的法则,才能在战争中活下来。开始变的残暴、刁钻,从为了救一个小女孩而敢和党卫军军官力争变得杀人不眨眼,即使是无辜的平民。烂漏
维克多和格雷塔本是一对幸福的情侣,一个爱美,一个又恰好是服装设计师,天造之和。只是造化弄人,民族政策终究是容不下犹太人。维克多先被抓走,再逃亡,加入游击队,再次因为种族问题被撵走。历尽艰辛后终于活着回到德国,只是已不是记忆中的故乡。
夏洛特终于满足了自己的愿望,成为一名战地医护人员,可以真正的为国家做贡献。但是,当血肉横飞的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时,才发现自己的理想在战争的创痛前显的那么微小。而感情方面的困扰也越来越使她怀疑当初自己选择加入这场战争的初衷是否正确。
这是导演通过影片来向观众传达的第一个价值观:人,是这个社会的产物。
5个人,5张面孔,5种性格。但有一个共同点,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生在了错误的时代,成长明历碰在了错误的社会。被战争改造的面目全非,这远非他们能选择、掌控的,也不是他们的错。谁又该为这一切负责呢?
弗雷德在剧中的变化就是这一切最鲜明的缩写,一开始对战争嗤之以鼻,质疑哥哥杀俘虏的正确性,为了救一个互不相识的小女孩而顶撞党卫军军官。到后来变的杀人不眨眼,在党卫军军官还没数到3时便开枪射杀了一个无辜的儿童。
这让人们不禁去想,是什么使一个单纯、软弱、天真、善良的孩子变成嗜血的刽子手。
就如弗雷德在剧中自己所说“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这是导演通过弗雷德之口传达的自己的观念,也是当下德国人对战争的最直观反思。
弗雷德本可以不死,他负伤了,可以安心的陪在父母的身边。但父亲、德国百姓却为他的活着回来而感到耻辱。就像他对父亲所说“让你失望了,子弹离心脏差一厘米”,所以即使全德国都投降,他依然选择拿起枪冲向苏军,只为给家人、给国家一个交代。
真正的罪魁祸首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国家,当时的时势。他们只是孩子,不谙世事的孩子,在乱世当中只能当个木偶,连随风倒的资格都没有。
这也是我最喜欢这部迷你剧的地方,导演将影片的格局定在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不仅仅是通过一幕幕惨兮兮的画面来反省战争带来的创痛。而是通过人的心路历程,从社会价值观的高度来告诉人们:真正给人类带来灾难的是人性的黑暗面,不是纳粹、德国、法西斯所能一言以蔽之的。而人是将善面展现出来亦或是恶面,这不是他们所能选择的,他们只是社会的流水线产物。
这也是当下时代的一个大的命题,现在每年国际上都要庆祝反法西斯胜利XX周年,但这真的仅仅是法西斯的问题么?
影片有两个小桥段比较发人深省。一个是苏军占领医院后所犯下的暴行,与德军无异。二是夏洛特出卖了莉莉娅,而莉莉娅最后却救了她。
如莉莉娅所说“不然冤冤相报何时了”,人类的互相杀戮是由内心的自私、贪婪、残暴、憎恨等劣根性所造成的,绝非某个政党、某种制度所能完全左右的。
有不少影迷将《我们的父辈》与《兄弟连》进行横向对比,我觉得这是不必要的,也没法对比的。《我们的父辈》只是以战争为背景,通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改变来反思人性,立场并不固定。德国有刽子手,也有好人,苏联亦然。而《兄弟连》完全是在美军的角度拍摄的一部纯战争片,有反思战争残酷性的一面,有歌颂英雄的一面。
《我们的父辈》人物戏更多,战争场面小,一带而过。《兄弟连》人物戏也多,但刻画的并不如《我们的父辈》这样深入,更多的是表现连队英勇作战的一面,战争场面劲爆。同时,《我们的父辈》的精神格局也不是《兄弟连》能比的,这是二者最主要的差别,而不仅仅以谁的视角去看问题。
影片还有一个立意是非常有意思的,还是探讨人性的话题。弗雷德适应了战争法则,杀起人来变得麻木,但心底的善良本性还是没有完全泯灭。他为了救弗雷德而杀死了自己的上级,没有让12岁的战友陪自己去送死。
格雷塔虽然被名利所蒙蔽双眼,但对维克多的感情至死未变。
夏洛特出卖了帮助过自己的莉莉娅,因此而一直内疚,最后也为了桑亚而放弃了撤退的机会,这也是一种迷途知返。
本性纯良的人无论怎样随遇而安,无论怎样被环境所侵蚀,都会在内心最深处保留一丝光亮。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反倒是盖世太保军官,恶贯满盈、作恶多端,最后却被苏军包庇,得以脱罪。
这种“好人没有好下场”和“恶人相安无事”的两级分立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带来极强的观感冲击力。
导演并不是想说“善未必有善报,恶未必有恶报”,还是想表达人与社会这一观念。社会是人主导的,强者主导了社会走势,而社会又改变了弱者。就是这样,人的命运走势不是自己能主导的,不是仅靠正义、信念、法度所能塑造的。
从全剧角度来审视这部迷你剧,是一部相当精致、写意的好剧,画面细腻、真实,配乐逼真、大气,人设到位,演技精湛,完成度相当高。导演仅通过3集,5个人物,却探讨到了人性的善恶这一高度。通过战争一角来以小窥大,反思战争背后的真正幕后黑手。最主要的还是以发难人“德国”的视角去出发,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也是不容易的。我们透过电视剧所看到的除了对灾难的反思,对人性的揭露外,还看到了一片真诚之意,一颗本本分分讲故事的心。
Ⅲ 《我们的父辈》——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战争剧
明明只是一篇影评,我还是犹豫了很久无法下笔。我迟迟不能找到合适的笔触来描述那个时代人的悲痛,同时却也不由得对影片编剧心生一敬。
我想,如果是我,有一件事,坚持做了很久,在我觉得快要成功的一瞬间,发现我所有的努力,只不过为了完成一件很错误的事情,我可能会疯掉。
但他们不仅于此。
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用心中的理想麻痹自己的悲痛,但当租答升心中的理想湮灭。这场战争,终究会成为所有人的悲哀。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讲讲影片。
《我们的父辈》是豆瓣评分最高的一部战争剧之一,它根据主人公威廉的回忆录进行拍摄,为了尽量保证剧集的真实性,令参加二战的老兵和他们的子孙信服,编剧StefanKolditz多年来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很多战争幸存者。
本剧仅仅是在讲述五个普通人的二战,五个年轻人,五个挚友,在青春时代将要结束时加入了战争,他们怀着英雄的目的,却不知道迎接他们会是什么。
哥哥威廉汉姆是一个对纳粹有着坚定的信仰的德国国防军官;弟弟弗雷德汉姆对纳粹抱以怀疑态度,却不得不听从家里的安排跟随哥哥进入部队;格丽塔对纳粹嗤之以鼻,渴望成为电影明星;夏洛特对纳粹同样抱着坚定的信仰,励志成为护士服务人民和元首;犹太人维克多曾经试图说服父母,最终在投入集中营的途中脱逃加入游击队。他们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约定在圣诞节的凯旋归来。
但一切在他们做了这个决定后都成了定局。
哥哥和弟弟去了东部,以英雄的身份投入战场。他们被东部地区的人视为解放者,自大,狂傲。他们飞快地向苏联挺进,却被炎炎的寒冬束缚住手脚。他们开始无视规则残杀平民,俘虏。从一开始就认识到战争的邪恶的弟弟,开始麻痹自己。哥哥对制度的信仰却因为上级各种可举让笑的决定以及因此在他身边倒下的无数兄弟而怀疑不已。弟弟成了老兵,成了当初自己最厌恶的样子,他开始用老兵的态度对待那些刚入伍的士兵,就像在嘲笑当初无知的自己。
闪电战的失败,那只战无不胜的德国军队不在了。失败的恐惧在军中蔓延,士兵用残暴的行为掩饰自己,用子弹和死亡麻木自己。他们拼命地执行几乎愚蠢的指令,渴望在清醒之前给自己的生命画上英雄的句号。可是,终究是自我麻痹罢了。
从英雄到猪,不过是短短的几年。
由于一场战役,兄弟二人走散。哥哥成了逃兵,被判以极刑,侥幸之中,才得以逃脱。
而弟弟,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弟弟,他麻痹自己。最终,在战争结束之际,冲向了敌人阵地,在敌人的子弹下得以解脱。
......
格丽塔和维克多是一对恋人,格丽塔为了帮助犹太人的男友献身于一名德国高级军官。在军官的帮助下,她成了一名歌星。她自以为掌控了自己的人生,却不知道自己也不过是上层手中的玩偶罢了。她没能帮助男友逃脱,男友遭到军官的暗算后被送上了通往集中营的列车。而她最后也被军官残忍抛弃,在苏联人进攻到柏林的前夕被杀死在了自己人枪下。
维克多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在从火车上脱逃后,受到了来自各个种族的弊老迫害,但最后还是坚强的活了下来。
夏洛特是一个善良天真的女护士,只想着到战场上救死扶伤。但由于她的种族思维根深蒂固,刚刚来到医院就害死了一位帮助过她的犹太人医生。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行为,拼命地工作,也变得麻木起来…
看到最后,我开始羡慕那些在知道真相之前就在战场上牺牲的德国人,他们像是在为了某个伟大的理想不顾一切。尽管在我们这个世界,他们已经是罪人,但在他们的世界,依旧是英雄。
其实,这个世界就是一部由成功者编出来的历史。任何失败,都会被人别有用心地联系到那些本不可避免的错误身上。
其实本没有对错,只是信仰不同罢了。
只是可怜了那些普通人。
Ⅳ 《我们的父辈》;战争只有苦难
战争是由什么组成的?
是士兵们一场又一场的冲锋?是那些钢铁巨兽在战场上飞驰的热血推进?还是由鲜花拥簇的英雄凯旋的振奋场面?
我曾看过许多战争类题材的影视作品,这其中的绝大多数作品往往都是那场战争胜利的一方所创作,在多数视角里,反派的形象往往是凶残,毫无人性,泯灭良知的恶魔。血战钢锯岭里如丧尸般冲向美军的日本士兵,辛德勒的名单中杀人取乐的德军,.......
这些趋于单一的刻画让我们对于“反派”有着过于刻板的印象,而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点是;即使是“反派”,让贺戚首先也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他们首先是人,然后是士兵,然后才会是其他的角色.....
《我们的父辈》豆瓣评分9.6
这部于2013年上映的由德国人拍摄的战争系列剧,共有三集,它讲述了二战时期五个有血有肉的德国青年,如何从战争开始时天真,有理想,有抱负,勇敢,坚毅,到历经战争后的迷惘,麻木,恐惧。
“战争杀死了一代德国人”是影片的主题之一。
影片拍返的同名纪录片也印证了这一主题,据悉导演菲利普·卡德尔巴赫为了保证影片的真实性,采访了大量二战的战争幸存者,几位主演也纷纷向他们的父辈咨询有关那一场战争的记忆,整理出了巨大篇幅的资料,剧组将这些经历进行了些许的加工赋予了影片中的五位角色。
影片在保证战争的宏大场面时,也对那些细致入微的情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让人物形象更为饱满。这其中不时穿插的影像资料和旁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观众们,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
同时,影片从“反派”——战败国的角度反省了那场战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也为我们审视战争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其客观程度以及对于战争深刻的反省让我感到震撼。
有网友曾这样评论;日耳曼民族是个多可怕的民族啊。连反省都反省得这么帅。
它不仅仅是描述了五个年轻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更是那场战争中无数德国人的悲欢离合,承载着那一代德国人的记忆。
1941,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已经过去了两年,德国军队在欧洲战场上一路凯歌,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他们士气高昂,正筹划着进攻苏联,德国国内的青年也响应着希特勒的号召踊跃参军入伍。
Friedhelm与他的哥哥威廉也在其中。临行前,他们准备了一次聚会,与昔日的三位挚友告别。深爱着Wilhelm的女青年Charlotte,她也参加了军队成为了一名护士,即将奔赴前线战地医院救治伤员,;女青年Greta无意参加战争,她拥有美丽的面孔和动人的歌喉,梦想未来某一天能成为歌星,他的爱人Viktor是一个犹太人,是一名裁缝的儿子。
尽管他们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坦陵迥异,但没有影响他们是最好的朋友。临行前在聚会上载歌载舞,相互打闹,他们满怀期待,相约在圣诞节重新聚在一起。
“好,我们来一起发誓:圣诞节我们再回到这,就这个房间。”
“
-- (Greta) 要活着。 -- (Wilhelm) 圣诞节柏林见. -- 圣诞节柏林见...
出征前;
“
我们曾是五个朋友,那时我们年轻,以为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整个世界都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只需行动起来,我们无往不胜;后来我们才渐渐地了解了更多。
“
Wilhelm“战争将锻炼出一个男人,对吗?”
Friedhelm“战争只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
Wilhelm一个逐渐被战争击醒的“理想主义者”。
他出身于军事世家,曾在法国和波兰参加过战斗,坚毅,果敢,雷厉风行是写在他脸上的标签,他的父亲期望他能带着弟弟在战场上为家族赢得荣誉。
和大多数纳粹青年一样,威廉的对于战争充满信心和狂热,作为战争的”狂热分子“他们相信可以在圣诞节之前取得胜利带着荣誉回到德国。尽管有战争的经验,他还是发现眼前的这场战争和想象中的不同。
当战争的推进遇到阻碍,那些为达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开始让他愈加不解,他开始对自己产生质疑,是选择继续前进?还是?不,他没有选择。于是,他挣扎着枪决了那位被俘的苏联政委,目睹了党卫军枪杀手无寸铁的小女孩儿,注视着士兵驱赶平民在雷区引路……..
就像弟弟所说的那样,“战争只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
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国开始溃败,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了。不会到来的支援,一场又一场自杀式的冲锋,昔日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又一个倒下。
“
“1943年9月,刚参军那会儿,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死光了,那再怎么办呢?就剩你一个人了,只剩下你一个,自欺欺人了,那你还能为谁而战呢?”
他质问着自己,麻木的躺在了郊外,从一名勇敢的少尉变成了逃兵。但这场战争已经将他捆绑,他无法退出。
目睹了这场战争的真实面目,他成为了弟弟那样的人。
Friedhelm,一个被战争裹挟着向前的“清醒者”。
Friedhelm是一个爱好诗歌的文艺青年,带着些许忧郁却也十分理智。早早的看透了这场战争的本质,却仍被卷入其中,裹挟着向前走......
在战场上,哥哥作为他的上司,面对着他消极的战斗意志总是给予暗中的保护特别的关照。但他也因此常常受到队友的戏谑。
身边的战友对于这场战争总是兴奋的, 他们谈论着那些快要到来的胜利和荣誉,后方的元首,将军们和政客们绘制着他们的蓝图,将这场战争描绘成了一场解放的运动,让这些平日里本就热血激昂的青年在战场上找到了发泄正义的方式,不断的推进,连续的杀戮,以及一切的不择手段。
“
--(士兵)您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
-- (Friedhelm) 试着不要把自己当人,一些人变成这样,另一些变成那样,没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人人都会变。 -
-(士兵)您怎么能幸存到现在?
-- (Friedhelm) 希望倒下的是旁边的人,好士兵大多时候懦弱偶尔会勇敢。
--(士兵)那你不是一个好士兵。
“
政治是最高境界的犯罪,罪恶的顶峰就是正直的光明。
士兵们赢得战斗,而将军们获得荣誉。
Friedhelm目睹着一批又一批被“洗脑”的青年来到战场,他们天真而兴奋,对战争充满着向往,只有在真正目睹了血淋淋的杀戮和那些无谓的死亡后,才会感到恐惧,现实击碎了他们的天真,他们会很容易的死在战场上,然后又会有一批新兵来到战场,只是他们的面孔变得越来越稚嫩。
一直保持清醒的“Friedhelm”改变了么,或许是的,起初那个消极,胆怯的忧郁少年在战争环境的逼迫下,也开始变得麻木,迷惘。他曾因为负伤回到了家中,没有为家族带去荣誉,他面对的是一个失望的父亲,社会依然排挤他,将他再次送往战场继续战斗。
这一次他改变了,起初会为了哥哥枪杀俘虏而愤愤不平,会为了党卫军杀害小女孩而痛心哭泣.......现在,他也会果断的开枪击杀手无寸铁的平民,他也会发了疯似的冲锋在最前面,他变得冷血了,他成了起初他哥哥的模样,那个他讨厌的样子。
“
据说,在死亡的那一刻,周围的一切将归于寂静。
死亡来临前,Friedhelm像具行尸一样瘫倒在那里,几年的战斗下来,他成了一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带着几个乳臭未干的“狂热分子”不过。他也变得更加无助而迷惘,
那一张出发前五个好友的合照,他转交给了身旁的战友,他不能在圣诞节与他们相聚了。
静静的杵在那里,此时进入他脑海的或许是那些以往美好的回忆。
身边的那几个乳臭未干“狂热分子”仍在口述转达着什么”元首“,”胜利“一类的话语,他们仍要战斗,拒绝投降,没有认识到眼前令人绝望的形势。
他提起枪,一个人毅然的发起了最后的“自杀式”冲锋,子弹打在他的身上像是游曳了一番,击中的地方瞬间迸裂出浓浓的热血,将他撕碎,让他痛苦的倒下,他死了。他那笨拙的,傻瓜式自杀方式是在警示着那几位”狂热分子”
在理性的子弹面前无知的勇气是没有用处的。
Friedhelm死了,也许他早就死了,在参加战争之前,在第一次枪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的时候.....只是,他现在才真正的倒下了。
Charlotte,战争中无助的“等待者”
Charlotte一名性格开朗,直率的女青年,她深爱着哥哥Wilhelm,立志要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怀着崇高理想的她参军成了一名随军护士,作为他们五个人中最小的那一位,Charlotte对于这场战争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她的理想从第一天到达战地医院后就被击碎了。
在这场战争中,Charlotte更像是扮演着一名”等待者”的身份,等待着战争的胜利,等待着五位好友的团聚,等待着Wilhelm与她相爱。可这些永远都不会到来.......
医院到处都充满着伤兵们痛苦的哀嚎,手术台上那些血淋淋的惨状让她生理性的恶心与抗拒,不断的敲击着她纯真的理想,身边那些随时发生的背叛一次又一次戏弄着她的善良,时刻挑战着她的认知。
大多数人以为,战争是由拼搏组成的,其实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进攻,等待下一顿饭,等待明天。
这不是她理想中的战争,可她已经无法回头,她开始变得沉稳,尽力的去处置着眼前的一切,为了那些永远不会到来的希望而等待着......
战争只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Greta
一位美丽动人,才艺出众的女人。她梦想是成为一名歌星。她对于战争没有兴趣,不过战争的到来让他的犹太人男友Viktor陷入了困境,为了帮助他逃难,他不惜出卖自己给军官享乐以换取男友出境的通行证。
表面上她高傲,风光无限,看似成了那个挑战规则,适应环境的“女强人”,不过她还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则的操纵者其实一个不择不扣的人渣,她保持着她的高傲,将不该有的诉诸正义方式用在了用在了不合时宜的地方,这也成了她最终的死因。
(歌词)我小小的心脏,只为你跳动,倒数着时间直到你的归来,然后你把我拥入怀里;我小小的心脏,已经开始梦想幸福,在故乡期待你的归来,我知道你马上就会回来,深情地,你看着我,我们的嘴唇轻轻地碰合,我知道你就是我的男人;我小小的心脏,不能停下来,让我整夜无法入眠,跳着都是为了你;我小小的心脏,带着对你的渴望,如果你问我,它将告诉你,“是的,我属于你。”“是的,我属于你。”
战场上硝烟弥漫,士兵为了各自的目的而厮杀着。
Greta依然沉浸在现实为她编织的美梦里,舞台上展示着她无与伦比的魅力。她对自己处境毫不知情,直到她去往军队演出,见到了真实的战场才让她慢慢清醒;军队在溃败,形势并非像国内说的那样一片大好。政客们欺骗了民众,但是无法欺骗真正去往战场的人,她目睹了事情的真相,最终因为散布不良言论而被处决。
战争结束之时,那位作为战败一方的德国军官却得以逃脱罪名,摇身一变成为了战后秩序的维持者,带上一副虚伪的面具继续苟且偷生,而她没有见到战争结束的黎明,她死在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Viktor,这场战争中一名处境尴尬的“幸存者”。
他出身于一个犹太家庭,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原本在他父亲的裁缝店工作。这场战争的到来,带来了许多的改变,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对于犹太人的残酷政策,暴风雨即将到来,他的父亲仍固执的坚信国家不会那样对待一个曾经为它做出过贡献的公民,不愿意离开,直到风暴降临,那些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德军开始大肆迫害犹太人。
Viktor在女友Greta帮助下得以开始了逃亡生活,却被那位军官暗算送上了去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火车外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田野,这辆载满犹太人的列车却是在赶往死亡的路上,他们仍然毫不知情。
幸运的是,她在一名波兰女人的帮助下,跳下了火车。随后又阴差阳错的加入了游击队,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即便被队员利用诱杀德国人,受人排挤,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善良和勇敢,营救了大批自己的同胞。
尽管暂时活了下来,在这场战争中,他却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在西面,德国人因为他是一名犹太人而对他们大肆屠杀和排挤,波兰游击队也因为他是犹太人而驱逐了他,俄国人也仇视犹太人,整个欧洲几乎都在反犹,他只能亡命天涯,四处逃窜。
起初看起来文文弱弱的他,却在逃亡中迸发了让人惊讶的力量,最终奇迹般地幸存了下来。
“
(Wilhelm) 你活下来真好。敬Friedhelm和Greta.
还是那一个酒馆,只不过已经变得满目疮痍,三个从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为逝去的两位好友举杯。尽管战争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他们五个人之间的情谊,但也没有人能改变这场战争,他们每个人都被捆绑在上面,随着这辆”战车"向前推进,走向毁灭。
战争的最终胜利如同苍蝇一般,
我们为它们献上身躯和肉体
战争没有对错,只有谁活下来了。
组成战争的只有苦难,而并非那些人们所构造出来的理想,不是士兵们那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不是那些飞机坦克的推进......它只是一场暴力的对决,只有血淋淋的杀戮,它带来痛苦,绝望,以及无尽的苦难。
无论是德国人,波兰人,苏联人,犹太人.......他们当中没有绝对的胜者,他们中有无数的Wilhelm,Friedhelm,Greta,Viktor,Charlotte,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会有无限的可能, 但是,那场战争发生了。
多年以后,幸存下来的人或许会结婚生子,与家人共享天伦,然后慢慢老去,而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却永远的留在了那里。
一部优秀的战争片,往往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是它能让人们对战争产生深深的厌恶。
让人们明白;
如果有谁真的想打仗,那他一定没上过战场。
Ⅳ 《我们的父辈》影评
《我们的父辈》影评是让我们从不一样大液链的角度看到了轴心国的年轻人,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
故事以五位身份家庭背景不同的好友展开,亲兄弟wilhelm,friedhelm来自军事家庭,父亲高大威严,以儿子参军杀敌为荣,因此性格细腻颇具白面书生风格的小儿子friedhelm被迫上了战场,他最喜欢的作家是一位和平主义者,以至于上了战场他也带着小说。
而大哥wilhelm已经是小有成就的上尉军官,此时的兄弟两说出了我们文章开篇的那句对白。
Charlotte是一位略带稚气的姑娘,也是五人中年龄最小的那个,当她拿到东线随军医院护士的录取通知时兴奋的不能自己。一是迫不及待地想为自己的祖国奉献青春,二是可以同其暗恋对象,wilhelm一样走上战场。
Viktor是裁缝店的继承人,他的父亲曾在一战为德军缝制军衣,并引以为傲,他们是一个犹太家庭,当水晶之夜爆发后,父亲依然称之为“我埋樱们的战争”。
迷你剧《我们的父辈》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了轴心国的年轻人,他们同样怀揣理想,拥有愤怒,具有恐惧,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通人。
《我们的父辈》五个人的结局是:
在结尾,维克多、温特哥哥、夏洛特在战争滚孙中幸存,存活的三个人,威廉、维克多、夏洛特在废弃的酒馆中重聚,此时已物是人非。威廉的弟弟和格里塔已在战争中去世。
1945年5月,德国宣布投降。昔日充满欢乐的酒吧几成废墟,当维克多走入酒吧后,等来的,只有温特哥哥和夏洛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