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胶卷时代
晚上启键和儿子聊起20年前和父母第一次去上海旅游的经历。我告诉他,那个时候还是胶卷时代,照相机用的都是胶卷呢!
儿子问我什么是胶卷,我知旁肢跟他解释了一遍用胶卷是如何照片的。
将一卷胶卷装进照相机的胶卷仓里,拉开胶卷的一头,卡在另一关,合上盖子。照相的时候,咔嚓咔嚓,胶卷上面涂的感光材料,通过曝光将影像留在胶卷上,一卷胶卷36张全照完,才能打开相机把胶卷拿出来,再把胶卷拿到冲冼店冲洗。
没有见过胶卷的儿子,特别好奇,他一直不停地问胶卷是怎么照出照片的,然后怎么洗成照片的。我只能以很早以前的记忆告诉他我所知道的,突然想起家里保存的有胶卷,就翻出来给儿子看,也正好回忆了一把胶卷时代。
2004年和老公到深圳玩,那时还是用的胶卷相机照相。抽出一卷胶卷,对着光看,通过一格一格只能看到轮廓的影像,判断着那些照片是在哪儿拍的。找出了参照物后,在一本一本的影集里,好不容易找到了那些照片。儿子对着胶卷和相片,似懂非懂地明白了那些照片是如何拍成的。
胶卷上,不同曝光留下的影像,看不清人脸,只能看出人物动作和建筑物,不同的棕红色,显现出光感的明暗。红红绿绿的色块,辨不清真实的颜色。胶片时代,不能即时查看照片,所以每一张照片都照得认真,人也郑重地摆好姿势。一定是立在画面正中间,规矩地站立,稍侧着身体,手臂自然下垂,绝对不会有现在的搞怪姿势和剪刀手。
儿子问我,那照片没拍好怎么办?也洗出来吗?是呀,整卷胶卷只有拿到冲洗店进行冲洗后,才能知道照的怎么搭世样。所以,拍的时候会特别认真,一定要摆好姿势才拍。假若没有拍好,当时甚至还会懊恼一下:又浪费了一张。36张一卷,每一张都那么珍贵。
每一张胶卷都一定会冲洗出来,每次到冲洗店拿到整包的胶卷,手里心里都有种沉甸甸的感觉,那是过去能够真实留下的记忆,也许以后再回想,只能通过看这些照片来记忆了。
到了数码时代,拍照片不再那么郑重其事,随手拍即时看,不好了可以删掉,也就没有那个年代对每一张照片都那么珍视的情感。现在手机拍照已经可以随时随地的记录,照片更多的有了记录的功能,而不仅是以前需要在特别重要的时候才会登场。
有多久没去冲洗店了?除了登记照,几乎不再冲洗照片。每个月几十几百张的照片,存在电脑里,上传到云端,分享的便利,几乎忘记了纸质照片的存在。整合影集,压在柜子的最底层,多少年不再翻起。
从二十年前的照片,看到现在,照片是越来越清晰了,照片中的人也慢慢的改变了容颜,在时间的流逝中留下了那时的珍贵。
② 关于胶片摄像机原理
这些问题早就解决了。
1.以前就有高速照相机茄正拍运动的照片,有水滴照片,子弹运动状态的照片。
拍高速衡纳扒运动照片的胶卷的爆光速度不用你说的1/100,而是用感光高度很高的胶卷。价格很贵,所以图像不会花的。照相机也是用高速照相机,不是普通的照相机。
2.高速照相机可以满足第2点的要求。
3.放电影时,胶卷是连续不停地运动的,灯光也是一直亮的,主要是根据人眼的特征来定出24张的,物影在人眼咐昌里滞留的速度正好是对应24张的速度,24张就是这样定出来的。否则就不会定24张了。
③ 电影胶卷常识
1.求电影胶片的基础知识
电影胶片 (FILM)
1。电影胶片 制作影片用的感光材料总称。 2。电影 一般影片的通称,与“MOVIE”和“CINEMA”同义。
电影胶片是将感光乳剂涂布在透明柔韧的片基上制成的感光材料,包括电影摄影用的负片、印拷贝用的正片、复制用的中间片和录音用的声带片等。这些胶片的结构大体相同,都由能感光的卤化银明胶乳剂层和支持它的片基层两大部分组成。
电影问世初期的片基是用硝酸纤维酯制造的,其成分与火药棉近似,极易燃烧。1923年研究成功了醋酸安全片基,之后便逐渐取代了硝酸片基。醋酸片基在成分上几经改进,其中的三醋酸片基性能较好。50年代以后,硝酸片基完全停止了生产。
感光乳剂的主要成分为悬浮于明胶中的卤化银。因明胶不但可使卤化伍困银悬浮、不沉淀,而且本身含有敏化物质,能增加乳剂对光的敏感性,使胶片有较高的感光度以满足拍摄电影的要求。卤化银本身只对400~500毫微米波长的蓝紫光线敏感,拍摄出的影像与人眼所见各种颜色的明亮程度不大相同,被称为色盲片。1873年德国人H.W.沃格尔发现染料可以扩展卤化银的感光范围,于是生产出了既能感蓝紫光也能感绿光的正色片。1906年以后,各类菁染料相继出现,使胶片的感光范围愈来愈向长波方向发展,研制出了对可见光全都敏感的全色片。此外,随着感光范围向红外区的发展,红外片也随之诞生。红外片主要用于航空摄影和特技、特殊摄影。拍摄电影用的黑白片一般均为全色片,用帆含于印制黑白电影拷贝的一般均为色盲片。
尽管用全色片摄影时能使各种颜色的层次分明,给艺术创作带来很多便利,但黑白电影表现出来的影调,只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表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要求。于是,许多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摄影科技工作者,纷纷对彩色摄影方法进行研究。
摄影史中出现的彩色摄影方法多达数百种,但从原理上讲不外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光相加,得到各种颜色以至白色,所以叫做加色法。另一类是从白光中减去不同比例的红、绿、蓝三原色而得到各种深浅不同的色彩以至黑色,故称为减色法。它们都是建立在1861年J.C.麦克斯韦提出的视觉三原色理论的基础上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视觉器官只分别对红绿蓝三原色光敏感。红绿两敏感单元同时受到 *** 时,产生黄色感觉;蓝、绿同时受到 *** 时,产生青色感觉;红、蓝同时受到 *** 时,产生品红色感觉。因此,红绿蓝被称为三原色,而黄、品红、青分别为蓝、绿、红的补色,称为三补色,也称减原色。
彩 *** 的摄制采用的是减色法彩色胶片。最早成功的减色法彩 *** 要推1927年问世的特艺色,由于拷贝的制作采用染料转印法,故又称染印法,发明人为H.T.卡尔马斯博士。按照这种方法,用一台比较复杂的分光束摄影机同时拍摄成 3条分别感受红、绿、蓝光的底片,然后从这些底片印制出 3条浮雕模片,分别染以青、品红、黄三补色染料,再迭印在一条空白片上,即成为放映用的彩色拷贝(见染印法)。
80年代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彩 *** 胶片都是减色法多层片。这种胶片将分别感受红、绿、蓝三原色光的三层乳剂迭涂在同一片基上,经摄影曝光、冲洗后即可得到彩色影像(见内偶法多层彩色胶片)。
电影胶片的构造 由片基和感光乳剂两个主要部分组成。此外,还有涂在乳剂层表面、防止外力致伤的保护层,涂在乳剂与片基之间促使两者黏合的底层以及涂在背面起防光晕、防静电和防卷曲的背面层。
2.求摄影机和胶卷的知识
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用35mm的胶片摄制完成的。70mm的胶片用于拍摄电影很少,主要用于制作IMAX(巨幕)电影,这些电影以展现视觉奇观的风光纪录片为主。35毫米摄影机在全球的应用主要以两个品牌为主,一个是ARRI(阿莱)一个是pannavision(潘纳威申),前一个为大多数国家采用,后一个主要用于好莱坞电影摄制。ARRI的摄影机型号众多,其中国腔轿念内以435(非同期收音),535B(同期收音)居多。而pannavision则鲜有使用(《我的父亲母亲》是此机使用者),主要原因只是国内的租赁公司没有这款机器,如想使用可从香港租赁。至于ARRI与pannavision的差异性则主要体现在镜头上。pannavision的镜头宣称能够做到完全没有畸变,这一点,蔡司(ARRI 一般使用配套的蔡司电影镜头)做不到。当然pannavision的价格也要高于ARRI,ARRI非同期收音的单机大约售价在250万人民币左右(不含镜头),同期收音的机器大约需要人民币400万左右,pannavision因为宣称只租赁,不销售而暂时不知售价。对于胶片的损耗在你举的《变形金刚》《赤壁》这样的电影里几乎可以不计,胶片在好莱坞A极制作里的成本应该是微乎其微的。凡是还要惦记着从胶片里省钱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小成本影片,如投资在500万人民币以下的影片。柯达35mm胶片一本(能拍4分钟)大约人民币1500元。按一部电影100分钟,片比1:30来算为110万人民币左右。(一般国产电影的片比为1:8 — 1:15 )我们就夸张一点的把片比算作1:100,胶片也不过是360万元人民币而已,相对于1亿美金的制作,估计还没有盒饭钱多。
国内拍摄电视剧所用器材一般会选用索尼或者松下的高清摄像机,电视剧几乎没有拿胶片拍摄的(国内而言),因为高清摄像机是用磁带而非胶片,所以在耗材上成本很低,大约仅需要5-6万元的磁费用即可。(20集电视剧)
数字技术必然取代胶片,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至于胶片与数字在特性上有何不同,不是一两句话能讲明的。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曝光曲线的肩部与趾部的不同,数字机器过度的还是要硬一些,而胶片则相对顺滑。但数字摄影机对照度的要求则明显低于胶片(这意味着可以节省大量灯光的费用)。
目前现在RED推出一款硬盘的数字摄影机大受好评。其技术参数非常漂亮,宣称能达到4K的清晰度。同时机器售价及其低廉,配齐全部设施能控制在100万人民币以内(含镜头)。
你提的问题真是太大了,没法无安全准确的回答清楚。如果你想拍电影,那绝对不用买了机器再拍,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这么做的,除非是有钱烧的。租赁即可,价格便宜量又足。拍电视剧也是如此,所有设备租赁即可。
3.求关于摄影机和胶卷的知识
黑白胶卷 在被认为是彩色摄影时代的今天,有人对黑白摄影嗤之以鼻;有人认为黑白摄影已是过时的形式;也有人视黑白摄影为低级摄影等等。
诸如此类的看法都是不正确的。 黑白摄影是将客观的彩色世界,抽象为黑白画面,靠黑、白、灰之间的影调变化来表现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虽然它不如彩色摄影那样绚丽、逼真,但是,从艺术创作上说,它又往往较彩色摄影更含蓄、更蕴藉、更有韵味,从而也更能促进摄影者的创造性。在新闻摄影领域,由于新闻纸的质量、成本、时效等因素,黑白摄影至今仍占据主导地位。
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作为摄影的两种基本形态,会像摄影本身一样永存,因为它们各有千秋,各有擅长的用途。 对黑白胶卷的选择较彩色胶卷简单,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感色性的黑白胶卷。
-------------------------------------------------------------------------------- ●全色片、色盲片与分色片 全色片的含义与用途 感色性是指感光乳剂对各种色光的敏感情况。全色片对可见光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色光均能起敏感反应,对各种色光能以黑、白、杰的不同亮度再现景物,其效果接近人眼对景物各种色彩的亮度感受。
如红色再现呈深灰、黄色再现呈浅灰等等。 全色片是黑白摄影中使用最为普遍的,通常使用的黑白胶卷都是全色片,既用于风光、人物、静物等各种题材的拍摄,也用于彩色画面、图表的翻拍。
国产全色片在包装盒上均注明“全色胶卷”;进口全色片的包装盒上通常有“Pan”的标记,如“Ilford Pan F”(依尔福全色片)“Kodak plus-XPan”(柯达加X全色片)。 色盲片的含义与用途 色盲片只对可见光中的紫、蓝色光起敏感反应。
它对红、橙、黄、绿色光均不起敏感反应,俗称对这些色光“不感光”。这意味着这些颜色的景物均是再现成黑色了。
所以色盲片不用于通常的拍摄,只用于翻拍黑白文字、黑白线图以及用于拷贝黑白幻灯片。所以色盲片又称“翻拍片”、“拷贝片”。
注意彩色件的翻拍需用全色片而不能用色盲片。 分色片的含义与用途 分色片又称“正色片”。
它对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不起敏感反应,而对黄、绿、青、蓝、紫色光均能起敏感反应。分色片在现代摄影中主要用印刷制版、黑白图表的翻拍暗房特技的拷贝等方面,在通常的拍摄中基本上已不采用。
国产常用分色片有公元“OA”、“OB”、“OC”及“SO”。由于在黑白摄影中大量使用的几乎都是全色胶卷,因此,对这种全色片、色盲片与分色片的选择就显得较为简单,只要稍加留心即可。
在黑白胶卷的选择中,值得考虑的主要也是片速问题。 高速片与低速片 黑白胶卷与彩色胶卷一样,也有各种片速,但是片速的种类较彩色片少些。
黑白全色胶卷的片速种类有:ISO25、32、50、100、125、400、1250、3200等,其中常用的是ISO50、100、(或125)、400三种片速的黑白片。 与彩色胶卷一样,黑白胶卷片速的高低也带来一系列照相性能的内在变化,在同等生产工艺技术的前提下,片速高——宽容度大、颗粒粗、解像力低、反差性低、灰雾度大、保存性差;片速低——宽容度小、颗粒细、解像力高、反差性高、灰雾度小、保存性好。
对高速片与代速片的选择方法,黑白胶卷与彩色胶卷是相同的,详见第一节“彩色胶卷的选择”中“高速片与低速片”部分。 现代黑白胶卷中,有一种新型的黑白胶卷值得引起注意。
这就是染料型黑白胶卷。 ●染料型黑白胶卷 染料型黑白胶卷又称“非银盐黑白胶卷”、“彩色法黑白胶卷”。
现在投入市场的有两种牌号:“依尔福XP1-400”和“阿克Vario XL”,是在本世纪80年代初相继问世的。 染料型黑白胶卷的特点 染料型黑白胶卷的主要特点是采用染料成像,打破了黑白胶卷采用银盐成像的传统做法。
因此,它的冲洗工艺就不同于通常黑白胶卷的冲洗工艺,是采用彩色胶卷的冲洗工艺。上述这两种染料型胶卷均可采用冲洗彩色胶卷的“ C-41工艺”(彩显、漂定各5分钟,液温38℃)。
尽管厂家另外也推荐了更适宜的彩色冲洗工艺:“依尔福XP1-400”是两种专用的显影液和漂定液;“阿克发Vario XL”是“阿克发70”或“阿克发F”彩色冲洗工艺。 染料型黑白胶卷的优点 染料型黑白胶卷的主要优点有以下三点。
片速高、颗料又细。这是通常黑白胶卷不能兼得的性能。
通常黑白胶卷的片速高了,颗料势必较粗,这是由感光乳齐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上述两种染料型黑白胶卷的标定片速都是ISO400,但是,“依尔福XP1”可提高至ISO1600,阿克发“Vario XL”可提高至ISO3200拍摄,颗料也无明显增粗。
曝光宽容度极大。进化论景物反差大小还是曝光过度、不足,在较大的误差范围内,影像质量均无明显下降。
“XP1”可允许使用的片速范围达ISO50~1600,“XL”可允许使用的片速范围达ISO150-3200。这是实用价值极大的一种优点。
高倍率放大时,影像的颗料度、清晰度都明显优于通常的黑白胶卷。 染料型黑白胶卷的价格与世界上优质黑白胶卷的价格类似,但由于采用彩色冲洗工艺故冲片代价比通常黑白胶卷要高些,而且也要麻烦些。
2摄像机知识2007年07月23日 星期一 09:57 A.M.1. 摄像机 摄像部分一般安装在现场,它包括摄。
4.数字电影就是无胶片电影吗
数字电影是以形式(即“0”和“1”方式)制作、传输和放映的。
它有三种制作方式:一是计算机生成; 二是用高清晰摄像机拍摄;三是将胶片拍摄的影片扫描 转为数字格式。数字电影不仅避免出现胶片老化、退色,确保影片 永远光亮如新,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使观众 再也看不到任何画面的划痕磨损现象。
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映大量的胶 片,既节约发行成本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以数字方式传 输节目,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也 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 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使不同地区的观众同时欣赏到同一个高质量的数字节目。
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 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等。改 变了影院胶片放映的单一模式,使之向实时、多功能、多渠道、多方位的经营模式转变。
5.请问关于一此胶片相机的常识.请高手指教.1,胶片相机中的135胶 爱问
通常对相机分类就看它的取景方式和调焦方式。
单反相机是指使用单镜头反光取景器的相机(SLR)。数码单反和传统单反只是感光和存储介质不同,原理相同。
另外单反是一个系统。35mm相机和120胶片相机都有采用这种系统的。
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 因此,可以准确地看见胶片所看见的相同影像。
该系统的心脏是一块活动的反光镜,它呈45°角安放在胶片平面的前面。进入镜头的光线由反光镜向上反射到一块毛玻璃上。
在毛玻璃的上方安装了一个五面的棱镜(叫做五棱镜)。这种棱镜多次反射影像直到将其送至目镜,此时影像已是上下正立且左右校正的了。
单反相机的快门系统也和其它相机有些区别,几乎所有SLR照相机的快门都直接位于胶片的前面。由于这种快门位于胶片平面,因而称作焦平面快门。
取景时,因为快门是闭合的。当按下快门按钮时,反光镜迅速向上翻起并不阻挡光路(别的相机没有这个步骤 ),同时快门打开,让光线到达胶片。
然后,大多数照相机中的反光镜会立即复位;也就是说,一旦快门再次闭合,反光镜便迅速返回到原来的位置。 当然这个单反的快门系统也有些问题,比如机振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另外在快门开启的时候取景器是无法看到影像的。
不过就大多数用途来说,SLR是一种极好的取景系统。 在取景屏上所看到的就是拍摄的最终画面。
并且可以使用取景屏作为聚焦屏,因为取景时影像清晰,那么拍摄到的影像也会是清晰的。 此外单反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安装从超广角(包括鱼眼镜头)到长焦很大的一个焦段范围的镜头,不需要单独购买其它机身,便携性相当明显(我没说和小数码比)。
总结一下就是机身只有一个镜头,通过这个镜头取景、拍摄,并且这个镜头是可更换的相机就被称为单反机。 ----------------无敌分割线------------- 旁轴也数码化了,并不只停留在胶片时代。
徕卡M3就是数字化的旁轴相机,只不过这个现在看来挺弱的。 M8是M系列最新推出的旁轴数码相机。
旁轴相机和单反相机一样为35mm相机,一样采用焦平面快门,一样可以更换镜头,只是取景和调焦方式不同。旁轴采用重影调焦,取景器在相机一侧(不同的镜头需要使用不同的取景器),而且不是通过镜头取景。
取景器看到的画面和实际拍摄存在一定视差(高级旁轴机带有视差补偿功能)。 旁轴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对相机小型化的需求,不过由于结构限制镜头的焦段很有限,不能装备超广角或者长焦镜头。
在单反系统发明以后就逐渐退出了市场 ----------------又是无敌分割线------------- 一般把使用120胶片的的相机称为中画幅相机。 因为120底片宽是6cm,而底片长度可以根据后背不同而变化,所以很多相机根据所拍摄底片的长宽数值命名。
例如645(底片尺寸6X4。5cm)、6X6(尺寸6X6cm,后同)、6X7、6X9、612(6X12cm)、617(6X17cm)。
有些相机可更换不同片幅的后背。 比如玛米亚RB67。
----------------更强的无敌分割线------------- 大片幅的一般指使用4X5英寸以上的底片的单轨或双轨座机。如8X10座机。
这些相机使用超大底片,可进行移轴等操作。使用高级镜头底片的分辨率极高,可直接印像(主要是没这么大的放大机……)。
不过由于操作复杂,笨重等原因非一般发烧友所能玩的。 ----------------更强的无敌分割线------------- LOMO本身指前苏联50年代的一款间谍相机,所以操作机器简单,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的镜头,经由独特弯曲的角度,让它得以日夜兼拍无须闪光,而且对于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色泽异常鲜艳。
现在LOMO被引申为一种随意的拍摄方式。 ----------------重来的无敌分割线------------- 变焦镜头(1:3。
9-1:4。8)是指最大光圈F3。
9-4。8。
----------------不嫌烦的无敌分割线------------- 遮光罩就是遮光的…… 视角在50度左右的镜头是标准镜头。 转换成35mm相机的焦距就是40-55mm。
PK卡口好像是宾得的。 ----------------最后的无敌分割线------------- 分什么了,不一定都用135胶片单反,根据喜好可能使用中片幅或者大片幅机器。
④ 夜间摄影有什么技巧阿
夜幕降临,天空抹去最后一丝余辉。此时,无论明月当空、满天星斗,或是阴云密布、一团漆黑,甚至倾盆大雨、电闪雷鸣,对于摄影者来说,都是大有可为的良宵,有可能创作出各具意蕴的作品。
夜间,从室内到室外可供拍摄的内容极为丰富,不少情景甚至只有在天黑以后才能拍到,所以夜间是摄影创作的一个广阔的领域。当然,有些题材内容本身,例如人物特
写并无白天或黑夜的明确界限,而需要靠摄影表现出相应的环境特征,来烘托渲染夜晚的气氛。就用光技巧或影调处理而言,通常的做法是使画面的背景或天空发暗甚至发黑,使人产生黑夜的视觉效果。因为,画面背景或天空的影调如果发灰或白,就失去了黑夜的气氛。这是夜间摄影造型和画面表现的一个重要前提。
从所周知,摄影的照明光源主要为自然光和人工光两大类,可是夜间的自然光——月光、星光的照度极低,即便夏历每月十五日——望日之夜晴空的月光,也只有白天阳光照度的50万~60万分之一,仅为0.2勒克司(每勒克司=流明/平方米),相当于1英尺烛光照度的1/5;如果在阴霾的月黑之夜,伸手不见五指,或者仅有星光,拍摄地面景物就更加为难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夜间摄影主要依靠人工光,或作为照明,或当做点缀,甚至发光体本身就是拍摄对象。
月光等自然光照度极低和需要依靠人工光,虽然给夜间摄影造成重重困难,但完全可以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枝或, 来拍摄出别有情趣的照片, 所以,只要因势利导,夜间摄影的有利因素是很多的:
1.夜间的自然光包括月光、星光、雷电闪光、极光、萤火虫的光等;人工光除了用于摄影照明的白炽灯光和电子闪光灯以外,更有白天所没有的或不显的马路灯光、室内灯光、煤油灯光、节日礼花光、花炮光、火光、余氏烛光、手电光等等。连同发光体本身摄入镜头,可以形成少见的美妙图景。
2.黑暗之中的物体形状看不见也拍不出,当主要拍摄对象接受一定照明度时,周围和背景的杂物均隐没在黑暗中,有利于突出表现主体、净化背景,使画面具有简练的美感和深沉的或静谧的意蕴。
3.夜间照度低,空间背景无光亮,便于慢速曝光、高速闪光、多次曝光、连续闪光(频闪)、分段移动闪光、添加修饰光等曝光和用光技巧的发挥,形成特殊效果或强烈气氛。
4.夜间摄影易于取得以黑为主的低调、逆光照射主体的轮廓光、黑白分明的高反差等造型效果。
当然,上述各项有利因素的掌握利用,以至各种效果的产生,都离不开摄影技术、技巧等基本功,和构思、构图等艺术表现。因此,夜间摄影种种技巧、技法的运用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和突出主体,使作品内容与形式尽可能完美地统一。
夜间摄影的曝光方法
1、正确曝光 正确曝光是取得良好摄影效果的基本条件之一。夜间摄影多数情况下,曝光时间较长,因此必须使照相机保持稳定,尽可能利用三脚架和快门线;由于照度低、曝光时间长,胶片感光性能就会发生“倒易律失效”象, 即感光灵敏度降低,所以要适当增加曝光量,概约地说,应比测光表测得曝光指数再开大0.5~1级光圈,作为曝光补偿。现以常用的GB21°胶卷为例,列曝光参考表于下:
夜间摄影曝光参考表
拍摄对象 有关情况 曝光时间 应用光圈
晴空月亮 加用长焦距镜猛毁伍头 1/30秒 11
天空闪电 闪电线条较明确 B门 4~5.6
节日礼花 表现完整的花形 B门 8~11
地面花炮 距离5米左右 1秒 5.6~8
节日天安门 距离400米 1秒 5.6
灯光工地 距离500米 1~2分 5.6
灯光水面 距离500米 1~2分 5.6
城市夜景 居高临下拍大场面 2~4分 8
繁华街头 距离10米 1~3秒 5.6
灯光球场 距离5~10米 1/30秒 4
2、慢曝光 所谓慢曝光是指曝光时间长于1秒的曝光。对于多数照相机来说,通常是用B门结合计时(默数1、2、3...,或看手表指针)。 慢曝光除了针对照度低的静止夜景场面以外,亦可用以表现夜间移动的发光体,例如来往的车灯,拿着手电筒(开亮)在黑夜的空间挥动成某种光画图形、缓慢移动的满天星斗等,使之在胶片上感光成拉长而有变化的光亮线条,有美化画面、增加气氛、光画造型等作用。
3、多次曝光 夜间空旷的背景一般是暗的,所以进行多次曝光较白天容易掌握,每次曝光量都按单次应有曝光量计算即可。但若拍摄同一个目的物(例如经照明的建筑物)而又结合了其它陪衬物,多次曝光的总量只可相当于一次正常曝光的所需量,否则所摄目的物将会曝光严重过度。因此,一次曝光的所需量假定为F8、1秒,如果要作4次曝光,那么每次的曝光量应是F8、1秒的1/4,
即F8、1/4秒,或F16、1秒。由于曝光次数多、分开计算费事,可以采取假定用高速感光片的办法来解决,也就是说,胶卷实际感光度为GB21°,相当ASA100,如果要进行三次曝光,可把胶卷当作ASA300来用,四次曝光当作ASA400用,十次则当作ASA1000用,以此类推。
拍摄夜景时, 为了表现出夜间天空背景下地面景物的外轮廓, 常采取两次曝光。例如《嘉陵江夜色》(见附图),第一次曝光在日落后、地面灯光将亮前,用F5.6、1秒,使尚未全黑的天空略为在胶片上感光; 第二次曝光在地面和水面灯光亮后, 针对景物曝光,用F5.6、2分钟。第一、第二次曝光,必须预先确定取景位置,并在原位固定照相机完成两次曝光。
4、多次闪光 夜间拍摄庞然大物,诸如大型机床、古建筑、宾馆客厅等,采取多部位、多侧面的多次移位闪光,可以取得较好的全面照明效果,以及富有特色的造型效果。《大众摄影》1981年第10期封面作品《长城之夜》,就是三位作者合作的多次移位闪光的佳作;拍摄过程中,在闪光灯前蒙以不同颜色的透明片,移位闪光达一百多次。
5、多棱镜转动曝光 表现节日之夜亮起串灯的建筑物,如果在照相机镜头前附加中心平面的三棱镜、五棱镜等多棱镜片,在作慢曝光的同时转动附加镜片,可以形成环形旋转的光画线条烘托画面主体, 增添美感和生动感(参见《大众摄影》1984年第4期月赛鼓励奖作品《广播大厦》)。拍摄时的要领是, 必须把主体置于画面取景正中。
6、摇升相机曝光 根据光点移动可以在胶片上感光成光亮线条的这一效果,也可以移动相机拍摄静止光点取得同样效果。 例如拍摄城市夜景,如果有一架可以摇升中柱的三脚架,装上照相机作慢曝光,同时摇升或摇降照相机,可以形成上下颤动拉长的光画线条(参见《大众摄影》1984年第11期封面作品《升腾的特区》——第13届全国影展银牌奖作品)。
曝光方法多种多样,上面只是举几个例子。如果能够把不同的曝光方法结合起来,往往可以取得奇妙、新颖、优美的造型效果。
夜间景物的画面表现
摄影的画面表现,涉及造型技巧、构图布局、表现手法、后期加工等多方面,并无固定模式, 因此,仅举几个夜间场景的拍摄为例, 概要地联系画面表现的问题。
1、节日礼花的表现 每逢国庆等佳节,全国欢腾,节日之夜的礼花,更添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因此,摄影者大多喜欢拍摄节日之夜放礼花的景象。 拍摄礼花,应该经过构思,恰当地和地面景物或人物结合表现,才能互衬出热烈的节日气氛。因为礼花本身仅仅是一种图形,如果只见礼花而无衬托物,除了只有美感以外,画面的意蕴是不足的。
礼花与地面景物、人物的结合通常采取三种办法:①预先了解放礼花的时间、地点, 提前选定取景位置,在放礼花时, 连同地面景物或人物一起摄入画面(见《大众摄影》1985年第8期《节日之夜》)。②选择理想的角度拍摄景物,在画面上半部留有足够的余地,再拍摄礼花,作两次曝光;或者先拍花,画面下半部留有足够余地,再拍摄仰望天空看礼花、神情生动的人物,同样作两次曝光;③单独拍摄礼花,画面下半部空出,另一张胶片单独拍摄景物或人物,上半部空出;把这两张底片药膜面相对重叠放大照片。地面景物与画面天空的礼花相互呼应,对于热烈欢庆的气氛起到了渲染作用。
2、联欢晚会的表现《“五一”联欢晚会》(见图 )是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群众晚会的一个场景。由于现场光不能满足曝光的需要,所以采取闪光摄影。为了既突出节目的表演,又显示观者甚众的联欢的盛况,特意在稍近距离选择了一个较高的拍摄点,作两次闪光接片拍摄,衔接为宽银幕式的开阔画面。闪光指数40,胶卷GB21°,用F5.6~8之间光圈、1/4秒,焦距对在表演者
位置,先拍表演者,后拍观众;1/4秒的快门速度,主要为了照顾树上繁星似的彩灯和画面左边两只灯笼的曝光量,使之显现于画面,以渲染联欢晚会的节日气氛。
3、灯光球场的表现 乒乓球、篮球、足球等夜间比赛,按正规的赛场照明,勉强适应摄影的曝光量。乒乓球赛场的吊灯稍低,发光强度也稍低;足球赛场的照明灯位最高,光强度也最高;篮球赛场的灯光和高度则居上述两者之间,所以三种赛场灯光的实际照度基本相近。
《全国乒乓球赛》(见图)用GB21°胶卷,F4、1/30秒,在稍远距离拍摄,焦距对在最近赛区的裁判员位置,F4的景深基本顾及三个赛区。1/30秒对于拍乒乓球运动员敏捷的动作,本来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故意在稍远位置拍摄( 根据相对模糊系数的有关因素可知,拍摄某种速度的动体,距离愈远、快门速度可以愈放慢), 并且选择运动员尤其是最近赛区运动员动作的“相对静止”时机按下快门,因此所有运动员的身影姿态都得到恰当的表现。
4.“假夜景”的表现 在月光之下拍摄夜景,如果曝光充足,画面景象将会
出现如同白昼的效果; 反之,在阳光下面拍摄风景, 如果曝光严重不足,又会变成“月夜”景色。所以人们往往用后一种办法拍摄“夜景”,称为假夜景。拍摄这种假夜景,最好加用中黄滤色镜,在太阳位置偏低的情况下,连同太阳一起摄入画面;若结合水面反光,就更有助于取得
美妙的效果。
假夜景还有一种拍摄方法,即在阳光下加红滤色镜逆光拍摄景物(曝光量按不加红滤色镜计算), 利用红滤色镜压暗蓝天影调, 使之在照片上表现为深灰或浓黑,造成犹如夜空的假象。由此可知,拍摄假夜景,应选择晴天,逆光取景,如果在阴晴天或阴天,由于布满白云或灰云, 拍摄的结果天空不黑,就难以形成“夜空”的效果。
夜间摄影的注意事项
1、必须避免临近的灯光或迎面的强光直射镜头,以防产生光晕,造成整个影调严重发灰。
2、用黑白片在夜间摄影,不宜加用黄色等滤色镜,因为夜间照度原已很低,加滤色镜的结果只会更影响曝光量。
3、夜间用测光表测光时,应避开强光,否则将会得出错误的测光读数。
4、夜间作多次曝光,每曝光一次必须把镜头挡住(例如拍摄礼花、奔驰的汽车灯光作多次曝光),以免其它光线进入镜头。
5、拍摄夜空闪电,画面必须结合地面景物,否则仅有闪电的线条而没有景物衬托,看来就不像闪电。
6、夜间摄影必须使照相机稳定,细微的晃动都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即使把照相机装在三脚架上,在慢曝光的过程中还要随时注意不被风吹动照相机。
⑤ 普通胶卷照相机可以在夜间清晰的拍摄照片吗
普通胶卷才能更好的拍出夜景。不过要尽量使用高感光度的胶卷,ISO800以上的,数值越大感光度越高。使用ISO400以下的低感光胶卷时,可以使用三轮逗脚架固定相机腊昌卖,使用手动快门把握曝光时间,也能拍出不错的照片。数码相机的高感光照片属于数字放大,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不是真正的高感光,照片放大后会看出色差斑点,不如传统胶卷效果好迅睁。
⑥ 如何用相机拍出电影胶片的效果
从电影中汲取了灵感。分析了人物的角色,故事,视觉方面,例如光线,构图和颜色,并将其用于图片中。拍摄时,重要的是要知道我们的英雄是谁,他的角色是什么,他在哪里以及在那儿做什么。
如果要用电影照片拍摄照片,则需要转向电影。但是摄影和电影不是一回事,因此,还应该分析喜欢的摄影师的作品。寻找世界上最好的导演,至少看几部电影。
⑦ 胶卷相机如何选用光圈与快门拍夜景时用100度的胶卷应用多少的快门
胶卷相机和数码相机在曝光原理和参数设定上是大致相同的。不是我泼你冷水,按你目前的技术水平,玩胶卷为时过早,浪费钱,真的。
还是先用数码吧,把各种条件下的曝光参数都大致弄明白了,再玩胶卷,成功率就高的多。
夜景光线条件太复杂了,根本没有固有的曝敏陵光参数可以参考。
一般就是估计曝光,根据你想要表现的意图来确定曝光敬缓值。
用ISO100的话,光圈8.0左右,快门在1-10秒不等。这些只是大致估计而已,不太准确的。
如果要拍星轨,拍车桥稿戚流的灯影,快门还要慢。
⑧ 胶片电影的拍摄方式的效果
用胶片摄影机拍摄的图像质量远远高于另外两种方式。但数字电影可以避免出现胶片因光源照射导致的老化、退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还可以凭借充分的像素稳定性确保画面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而且观众再也看不到象雨点一样的划痕磨损现象。此外,数字电影节目的发行不再需要洗印大量的胶片,既节约生产成本又有利于环保。而数字传输技术的保障,使整部电影在传输过程中不会出现质量损失,从而使观众可以与影片的导演看到“相同”的电影。也就是说,一旦数字电影信号发出,无论多少家数字影院,也不管它位于地球的什么位置,都可以同时映出同一个节目。同时数字放映设备还可以为影院提供增值服务,如实时播放重大体育比赛、文艺演出、远程教育等,使之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⑨ 电影胶片是怎么拍出来的
我们通常把用胶片拍电影的机械叫电影,简称摄影机。其基本原理就是活动照相。胶片在摄影机里以24格/每秒的速度运行,每一格在片窗停留1/50秒,记录被摄体的运动状态,每一格的影像虽然都是静止的,但记录了不同的动作。放映机以24格/秒速度放映,利用我们人眼的视觉残留原理,我们就可以看到连续的活动影象了。
⑩ 胶卷照相机可以在晚上拍照吗
胶片当然可以在晚上拍照了。
前面那位朋友说的关和颤野键是有闪光灯,这一点不够准确。夜间效果里,除了在拍夜间人像的情况下有时候需要补光时用闪光灯,其他情况下闪光灯用的非常少。经常看到有人在拍夜景的时候也开启了闪光灯,其实这样是不正确的。
胶唤喊片机在晚上拍照时,选用胶片时就有些考究,你要根据自己拍摄的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胶片,其中有一点就是要看胶片的ISO。光线越暗,你需要的暴光时间越短,就需要更高的ISO胶片。如果你有脚架,架起相机来拍夜景的话,可以不用考虑胶片的ISO,而使用更长的暴光时间来解洞冲决这个问题。
数码机能用的环境,胶片机肯定能用;胶片机能用的环境,不是所有数码机都可以用。
希望我的回答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