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战神霍去病导演是谁 战神霍去病电影好看吗
《战神霍去病》是2016年的一部电影,编剧是张颖初。
剧备字[2016]第2803号
梗概:这是一部观后让人热血澎湃的男性电影,霍去病用了四年时间五次征战,荡平了匈奴,打出了大汉民族的气势和威风,让匈奴人再也不敢蔑视我们大汉民族的能力。网络上只有这些信息。
2. 有没有关于霍去病的影视作品
关于霍去病的影视作品有《霍去病》。
《霍去病》是由张健执导,张若昀、毛晓彤领衔主演,白宇、于朦胧、李宏毅、钟雷、徐悦、柴蔚等主演的古装历史剧。该剧根据《史记》、《汉书》改编,讲述了“战神”霍去病的英武战绩以及他赫赫战名之下的迷之人生的故事。
剧情简介:
霍去病在机缘巧合下,从一个奴婢的私生子成为皇亲国戚。他抓住机遇,苦练骑射本领,成为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的少年壮士。由于北方边境屡遭匈奴的侵扰,边民苦不堪言,汉武帝决定以攻为守,发起反击。十七岁的霍去病随军作战,他出奇制胜,一战成名,被封为冠军侯。
初露锋芒的霍去病在大汉朝廷的全力支持下,率领精锐之师,接连深入大漠,他创下六天转战五个匈奴王国,斩获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万余人的辉煌战绩。
尤其在接受匈奴浑邪王投降的过程中,霍去病单骑入敌营,力挽狂澜,胜利完成受降,表现出超乎想象的胆识和勇气,堪称一代军神。最终,霍去病彻底击溃匈奴统治者伊稚斜的主力,封狼居胥,成就了北疆的世代安宁。
3. 成龙电影里面有个霍去病在棺材里面住着 那是什么电影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西汉时代,汉元帝当政期间,大汉的疆土早已在其曾祖父汉武帝的连年征伐之下拓展到西域纵深处。此时坐镇西域的大都护霍安(成龙 饰)并不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他以友善平等的方式与西域各国交往,平等相待,更以独特的方式化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取得了单靠武力所无法达到的和平盛景。谁知霍安遭人陷害,被刺配雁门关修城。恰在此时,他遭遇了从遥远的罗马帝国逃命至此的小王子及其护卫卢魁斯(约翰•库萨克 John Cusak 饰),最初的误解过后,霍安与卢魁斯两位英雄化敌为友。
4. 电影史上经典之作的《火烧圆明园》,有哪些与历史不符的地方
提到清代的影视作品,就绕不过李翰祥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清宫三部曲”即:《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和《一代妖后》。由于电影是在故宫、避暑山庄、清东陵等地实地取景,所以比后来的粗制滥造之辈也更有历史感和代入感。
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从道具、场地、演员、史实上与《末代皇帝》相呼应的清代电影,尤其是《火烧圆明园》一开场同治皇帝登基的画面更是气势恢宏,震撼人心。
但是因为《火烧圆明园》整个电影需要调动的人力物力以及统筹方面过于庞杂,也导致了一些瑕疵和自相矛盾的地方。该电影的艺术顾问朱家溍先生就曾经指出过,在同治皇帝登基时太和殿广场两侧跑马和皇帝的九龙曲柄伞盖用的不合礼制。除此之外电影中也还有一些缺憾之处,如果能够弥补的话,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和真实性就更完美了。
上图_ 曹锟(1862年12月12日—1938年5月17日),字仲珊
当然上述的这些资料并非是为了给英法联军洗白,毕竟他们才是祸首。但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也使得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遭受了无尽的劫难,成为如今的残迹。
毋庸置疑《火烧圆明园》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象征着我国对于历史伤痕的反思,也展示了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开放的胸怀,正视历史,铭记历史是没有错的,但弥补其中的缺憾、准确的还原历史,也是对从银幕上获取历史知识和历史价值观的受众们的正确引导。
文:魏四维
5. 电影《天降雄狮》里,罗马大王子率领十万军抵达雁门关,使汉王朝损失了丝潮之路 且节度使叛变,罗马屯兵
历史上罗马军团和汉朝军队真实的唯一的一次战争!
古罗马失踪军团来到甘肃的历史已查明,为西汉陈汤收降。
公元前53年,罗马帝国大军入侵伊朗,遭伊朗军队围歼,6000余罗马军队突围,逃至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后为西汉陈汤收降,带回中国,安置在永昌县。
甘肃省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村,我国西汉元帝时期在这里设置“骊罢”城,用来安置古罗马帝国降人。
这桩历史悬案起因于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即公元前53年,也就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当时的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克拉苏,纠集7个军团、约4.5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古称安息,即今伊朗的侵略战争。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在一个叫做卡尔莱的地方,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克拉苏被俘斩首。其第一军团首领、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
到了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这时,罗马帝国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尔莱战役中被俘虏的军人,并寻找普布利乌斯的下落。可是,普布利乌斯及其所率突围残部,已在安息消失得无影无踪。罗马溃军到底去了何方?这一疑团一直困惑着罗马乃至全世界的历史学家。
后来他们发现40年代一位名叫德效谦的英国著名汉学家,已对这一课题做过大量工作,并找到了德效谦于1947年撰写的《古代中国之骊罢城》一文。本文开宗明义:中国古代称罗马帝国为“骊罢”,后又改称“大秦”,《后汉书·大秦传》就是以“大秦国一名犁霸”这句话起首的。文章接着指出中国古代以外国国名命名的城,当时只有新疆的库车和温宿,它们都是袭用移民的旧称。“骊罢”城的出现,自然会与有外国侨民相关。作者进而运用史料说明,骊罢城最早在中国西汉版图上出现是公元前20年,那正是罗马帝国向安息要求遣返战俘的时间。这绝非历史的巧合!它说明在卡尔莱战役中突围的罗马远征军,正当其故国寻觅他们的时候,他们却早已鬼差神使地到了中国,并在祁连山下落脚了。
根据此文提供的历史线索,中外学者查阅了大量史书,终于从班固所著《汉书·陈汤传》中获得突破。据此书记载,公元前36年,西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和副校尉陈汤,带领4万多名将士讨伐郅支单于,战于郅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时,在这里见到了一支奇特的军队。
“土城外有重木城”拱卫,其“步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而这种构筑“重木城”防御工事和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式,只有古罗马军队采用。史学家们据此推理,这支奇特的军队,就是卡尔莱战役中突围失踪17年的罗马军队的残部。
西汉王朝军队在这次郅支战役中大捷。《汉书》上说,陈汤率领的汉军攻克“重木城”,以“生虏百四十五人,降虏千余人”而告胜。学者们依据这一重要史料拨开历史迷雾,理清了那支古罗马军队残部的踪迹。即普布利乌斯率领的逃亡大军,在安息军队围追、封锁而回国无路的情况下,辗转安息高原,伺机东进,在防御松懈的安息东部防线,撕开一道口子,流徙中亚,投奔郅支,后被陈汤收降,带回中国。汉元帝为此下诏将他们安置在番禾县南的照面山下(今永昌县),并置县骊罢。直到公元592年。
鉴于骊罢人已和汉族人融合,隋文帝下诏将骊罢县并入番禾县。至此,骊罢建县共612年。 中国的骊罢人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沧桑中悄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