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评价1967年电影《毕业生》
《毕业生》的剧情很简单,讲述大学生班泽明在毕业后陷入对前途的迷茫状态中,在思考未来之际,他受到一位女性长辈的诱惑,陷入不伦关系当中,之后又爱上这位女性长辈的女儿。面对这种混乱的情况以及来自女性长辈的威胁,班泽明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是要为保守不伦秘密而放弃爱情,还是要追求爱情并让不伦关系曝光出来。班泽明最终的选择是勇敢地追求爱情,他主动向所爱的女孩承认自己与她母亲发生过不伦关系,然后在双方家长的责骂和阻挠中,不顾一切地将女孩从她与别人的婚礼中抢夺过来。
同时与母女两人陷入纠葛的不伦关系,这种题材在现在看来,可说是云淡风轻、小菜一碟,但在上世纪六0年代,却是极为惊世骇俗和充满话题性。影片中,风情万种的女性长辈大胆而露骨的勾引手段,以及导演所采用的镜头取景角度与蒙太奇处理方式,也成为后来许多电影模仿的对象。除了突破禁忌的议题和手法外,《毕业生》最大的特点在于捕捉到六0年代末期美国两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差异,以及战后婴儿潮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们的茫然与困惑。
美国的婴儿潮发生在1946年到1964年之间,由于战争结束、生活渐趋安定,以及前期人口增速放缓,新生儿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美国目前人口三亿人左右,但在婴儿潮的那18年间,便有约7800万新生儿诞生。二战结束的四0年代后期,一切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所有人只得埋头于重建生活,拼命工作、积累财富,而当时间来到六0年代后期,物质环境已渐渐步入富足与安逸,成长起来的婴儿潮世代便无需再为金钱和生活担忧。
影片中的主角班泽明二十岁,是二战结束后那波婴儿潮的典型,家境富裕、接受完整的大学教育,步出校门之际,房子和车子都是现成准备好的。班泽明的父母那一代,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种种梦想,如今在经历了二、三十年的辛苦奋斗后,积累的财富、将来的希望、未竟的梦想,全都集中灌注在孩子身上,他们迫不及待要为孩子配备齐全,迫不及待要为孩子指引方向、铺好道路,好让他飞黄腾达、更上层楼。
但是对于班泽明这个婴儿潮世代的人来说,学识和物质都是唾手可得,走在父母为他铺好的道路上,不需要太过努力便能过上舒服和体面的生活,但循着这道路前进,获得的成功都不过是来自父母的给予,这如何能体现自己作为独立人的生命价值?因此,当班泽明步出校门后,便陷入深深的焦虑中,不知道自己未来该何去何从,他不想走父母的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走自己的路,他唯一清楚的念头是要“不一样”。
■独立价值的追寻与渴望
这种超脱主流价值桎梏的渴望与急切,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也有非常清楚的呈现。在《毕业生》中,则是透过班杰明所陷入的情感纠葛来表现这样的心理挣扎。班杰明在面对来自女性长辈的诱惑时,一直都保持非常坚定的拒绝态度,但在被暗示生活过于单调严谨后,他这才决心回头找这位女性长辈,而在被讥讽缺乏性经验后,他才就义无反顾地与女性长辈发生不伦关系。班杰明虽然能在情感欲望前把持住自己,却无法抗拒对父执辈们的逆反心情。
借由对上一辈人的反抗和颠覆来证明自己的独立价值,是美国上世纪六0和七0年代青年的一大特色。班杰明在陷入不伦关系后,虽然内心不时出现内疚和挣扎,但这种跳脱规范和框架的沉沦感觉,又让他迷恋不已。班杰明后来之所以从不伦关系中脱身,疯狂爱上女性长辈的女儿,其实也仍是基于逆反的心情。这位女性长辈是典型的上一代女性,受过教育,但为了家庭,只能放弃自我和理想,困守在无味的生活里头。她的所有希望都灌注在自己女儿身上,要女儿比自己嫁得更好、过得更幸福。她自己虽然主动勾引班杰明,和他发生关系,但内心里她觉得班杰明不够好,配不上女儿,而正是这种轻视的态度导致班杰明对她女儿的疯狂执着。
如果所有人都放任班杰明和女性长辈的女儿来往,两人之间未必会发展出什么结果,然而,由于班杰明的不伦丑闻,长辈们不断地对他施予压力,干预和阻挠他接近女性长辈的女儿,这便助长了班泽明的决心,让他深信自己深爱那个女孩,决心要娶她为妻。于是班杰明不顾自己的前途、不顾千里的距离,死缠烂打地搬到女孩学校附近,天天在她身边打转、要她嫁给自己。而当女孩的父母闻讯赶来,硬逼着女孩与另一个男孩结婚时,班杰明更是千里飞车奔波,仿佛不要命似地闯进教堂阻拦婚礼进行。
很多人为班杰明不懈求爱和强抢新娘的动作而感动,说他在经历迷惘和混乱后,最终找到自己的方向,确认真爱而非一时的情欲才是生命的真谛。但是,《毕业生》里头最为经典的一幕其实是在电影的结局处,而这结局诉说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班杰明与身穿婚纱的女孩从教堂中逃出来,两人手牵着手飞快地奔上公车,在一整车乘客的惊诧目光下,坚定而快乐地走向最后排座位坐下。在坐定之后,两人仍止不住兴奋和胜利的笑容,但片刻之后,他们相视对看一眼,便齐刷刷地陷入沉默,各自露出尴尬与茫然的表情--这表情就像两个负气离家的孩子,在叛逆的兴奋情绪过后,无言地问着自己:那然后呢?
■后话
《毕业生》之所以成为美国经典电影,在于它以非常商业的手法、极为争议的话题,来呈现一个世代所特有的精神状态,不光是电影本身,里头的配乐、班泽明所开的爱快罗密欧敞篷跑车,都成为经典。有趣的是,《毕业生》虽然是四十多年前的老片子,但里头描绘的婴儿潮世代的境况,恰好与中国出生于八0和九0年代之间的青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历经二战、内战、文革和一胎化政策后,中国的婴儿潮出现在1982年到1990年之间,时至今日,这波婴儿潮新生儿都成长为青年人,而且类似于美国婴儿潮青年们所面对的情况,他们的父执辈们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便不余遗力地投入生活和工作中,因此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青年们在生活条件上比父母辈更优渥许多,学经历也更丰富,加上是独生子女,除了三千宠爱在一身外,更是背负着上一代所有的希望与梦想。而这样的成长环境,也赋予中国婴儿潮世代更多的叛逆精神。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因为网络等媒介的发达与普及,信息的流动速度更快、透明度更高外,中国婴儿潮世代的长成,也解释了为何当代出现更多的愤怒青年,以及社会为何出现较强的改革声浪。我想,这种叛逆的精神和改革的压力,绝非简单的打压和限制可以阻拦的,需要透过适当的顺应方能疏导。当然,这只是随便想想、随便说说,没什么特别的意思
『贰』 《毕业生》这部电影都讲了哪些让人深思的事情
刚看到《毕业生》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是一部青春电影。而当我们谈论青春电影的时候,就不得不涉及到其中的一个核心,那就是反抗。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正在对这个世界进行着思考,我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否定了别人的一切,而毕业生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间节点,因为在这个时间上,我们真正意义上离开了学校这个象牙塔,走向社会。这个镜头说实话拍的非常的奇妙,也阐述了在这个时间去掉两个人经历如此多的事情,心态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所谓的单纯少年转变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这个转变如果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的话,说不是非常正常而且有利的,但是对于一个曾经懵懂躁动的少年来说,这样的转变无疑是他自己杀死了自己。
『叁』 英语电影观后感
[英语电影观后感]第一部 西雅图不眠夜 Sleepless in Seltal适中的语速,好看的故事情节,关于一个失去妻子带着孩子寂寞度日的男人和另一个有爱但却相信爱情魔力的女子相逢最后走到一起的故事,英语电影观后感。类似于中国人讲的缘分天注定,MAGIC,相信一些常人不相信的东西,但是最终变成事实,一个很美好的关于真爱与生活的集子。推荐指数**** 2009.5.6第二部幸福终点站讲述一个小国男子为了完成对父亲的承诺,远赴纽约寻找签名,而因为战争无法办理签证滞留机场的故事。在滞留期间为了生存他通过各种办法打工,后来因为自己的建筑手艺而在机场谋的得生计,还因为有着一颗善良悲悯的心赢得了机场所有人都爱戴,与大家打成一片,并在机场与一位同样在等待的女子邂逅,最后战争结束,机场生活也结束,男主角成功得到最后一个签名为父亲完成心愿。讲述的主题是关于爱承诺国家归属和平故事。很值得一看,推荐指数:**** 2009.5.15第三部 律政俏佳人 Legally Blonde看完这部电影,我很激动,尤其是主人公用美容知识最后精彩盘问出真正的犯罪分子,真的很帅还有最后的结尾很意味深长。看完这部电影收获很大,尤其是女同胞们,相信一定会很震撼。强力推荐所有失恋的女同胞去看一下这部电影说不定你会开始一个全新的人生。我看完这部电影后,彻底从失恋的阴影里走出来,故事主要讲述女主角被男友抛弃,为了挽回感情她费尽一切力气考进哈弗法学院,之后开始了法学院的人生,最后他摆脱掉了失恋的阴影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活出了自己的本色和精彩。真的很值得一看,推荐指数××××× 以下经典台词哈佛大学法学院Professor Stromwell在给新生首次上课时意味深长地说: A legal ecation means you will learn to speak in a new language. You will be taught to achieve insight into the world around you, and you sharply question what you know. 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It leaves much room for interpretation, but leaves very little for self-doubt.在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毕业典礼上Professor Stromwell自豪地说:I am, personally, very honored to introce this year\'s classelected speaker. After getting off a quite insteresting start here at Harvard, she graates today with an invitation to join one of Boston\'s most prestigious law firms. I am sure we are going to see great things from her. Ladies and Gentlemen: Elle Woods.紧接着,女主人公Elle Woods代表毕业生发言:Elle Woods: On our very first day at Harvard, a very wise professor quoted Aristotle, "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Well, no offence to Aristotle, but in my three years at Harvard, I\'ve come to find that passion is the key ingredient to the study and practise of law and of life. It\'s with passion, courage of conviction,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we take our next steps into the world! Remembering the first impressions are not always correct.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people. And most importantly, you must have faith in yourself! Congratulations class of 2004---we did it!翻译:在我来哈佛的第一课,有位明智的教授告诉我:法律是没有激情的理性,观后感《英语电影观后感》。但是恕我得罪了亚里士多德,在哈佛的多年里是激情伴随我走过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是修读和实践法律的关键因素也是生命的要素)要有敢于按自己的信念以及坚强的自我意识才能令我们踏足世界。记着第一印象不一定是对的,你要对人有信心,而最重要的是要对自己有信心...
『肆』 《毕业生》影评 ....求专业的!!!!
1967年的美国片。
60年代的美国,反战潮流,民权运动,越南战争。
动荡的社会,必然存在着不知所措的迷茫。
少年的青春期,其实也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从一个听任父母摆布,不知所措的毕业生,到和半老徐娘私会;从一场乱伦的堕落,到对真爱的执着;从拿着优异成绩却依然胆怯拘谨的男孩,到拉着差点成他人妻的女孩在公路上奔驰的男人。
从缩头缩尾,到无所顾忌。
从茫然,到笃定。
这就是我们的毕业生,成长的过程。
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本戴着潜水镜,潜入水底的那一幕。
充满颂扬和鼓励,独独缺少理解的世界,在倒入水中的那一刹,一切声音瞬间退却,安静得只剩下自己的呼吸。呼,吸,呼,吸——没有满眼攒动的人群,没有刺目的阳光,只有泛着蓝光的水,和自己。
而自己,在那倒入水的一刹那,似乎所有的担忧和负担,也被那水面过滤而去。
躲在水底,享受着那短暂的简单和宁静。
可潜水只能是一种逃亡。水底世界无论再怎么安静,总归还是要浮出水面,回归尘土的拥抱。
所以,本几乎是倒入泳池的水里。而非跃。在那一个缓慢而短暂的动作里,却承载着一个毕业生所有的无奈,迷茫,忧虑和伤感。
在遇到Mrs Robinson之后,本更加茫然。
"Mrs. Robinson, you're trying to sece me"
"Would you like me to sece you? Is that what you're trying to tell me?"
这段经典台词,以及摄像机透过Mrs. Robinson,的大腿间利用错位展现给我们慌张的本那一幕,在此后被众人引用。
这个青年不知道到底是该拒绝,还是该接受,来自一个半老徐娘的诱惑。
乱伦后的他,在黑暗中的房间,在水上的充气垫,郁郁寡欢,陷在一种天旋地转的堕落里欲罢不能。
Simon And Garfunkel的《The Sound Of Silence》穿梭在本每一次的思考和茫然里。
Hello darkness my old friend.
I’'ve come to talk with you again.
他那么孤独。在黑暗中神思漫游。发觉自己什么都没有。连感情,都是扭曲的。
而Mrs. Robinson呢。
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女人变态,竟然诱惑一个小自己那么多的男人。而且还是朋友的孩子。
可我却觉得,她其实很可怜。
她在黑暗中告诉本自己其实不喜欢艺术,可专业却就是艺术。看到她说起梦想时那种厌弃而绝望的表情,我想起自己以前也常常问那些已经工作的人,他们年轻时的梦想,是否始终坚持。很多人都没有正面回答过我。其实我也知梦想这种事情,并不是你坚持了,就能实现的。路有很多条,却并非真的每一条都能通往罗马。走错了,就是另一个终点。岁月揉皱人的面容,碾碎人的梦想。
她其实也很迷茫吧。她比本年长,却并不比他有力。她和本之间,没有感情,只有肉体关系。她只是想证明,自己还年轻,而和本的对比,也让自己显得比较有掌控力。
只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有谁是始终清清楚楚,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怀呢。
她和他一样茫然。一样无知。
所有的阳光,只有在最后那段本拉着伊琳奔出礼堂,在众目睽睽下跳上公车,气喘吁吁过后的平静对视这一段时,才显得柔和而宁静。
没有热情相吻,没有激动流泪,只有平静的对视。
这象征着一切,终于变得有盼头。没有激流对撞的尖锐,没有耳语摩挲的沉重。一切回归平静,稳定。
没有给我们更长远的故事。一切仍伴着《The Sound Of Silence》结束。
只是,这两个不管不顾,做回自我的年轻人,又该如何继续他们的青春。
毕业生,象征的,只是问题的层层扑来。
倾听我,然后,再告诉我。
我需要的是沉默的思考,而非你连理解都未尝试去做的关心。